第二章 五台山
绪言
前几日,本报(时事新报)介绍南海普陀山时宣传,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同是所谓的中国三山,声名甚至要高于五岳。这一回就来说一说三山中的第二山五台山。五台山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其本家的五台山传到中国各地和朝鲜、日本等国,几乎到处都有了五台山的分寺。在日本土佐的高知市附近有一座叫作五台山竹林寺的著名迦蓝。中国的南京也有,西安南面的终南山里也有,朝鲜的江原道江陵郡的分寺也都十分有名。此外我想还会有很多。五台山之名本来是从山顶呈五峰耸立的形状而来,各分寺似乎都没有这一明显的五峰地貌。
这一回我要说明的五台山是中国本家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作为文殊出现的灵地,自古就极富盛名。日本的求法僧也有不少人去过。慈觉大师等人也在前往西安的途中去登了此山。另外有关释成寻登山的情况于《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有详细记述。这个成寻是参议藤佐理之子,出生于一条天皇的宽弘八年,六十二岁那一年,即后三条天皇的延久四年三月十五日,亦即宋神宗熙宁五年,从日本出发前往天台山和五台山,详情全在记行文中。据他自己说,在西台看到了五彩云霞,在东台见到了圆光,圆光中出现了上万个菩萨。在南台看见了金色的世界。他受到了宋皇帝的款待,最终没有被允归国,元丰四年(白河天皇永保元年)七十一岁时去世。皇帝敕命将其葬于天台山的国清寺,建塔题名为:日本善慧国师之塔。留下了如此显著成就的成寻以及慈觉大师也曾登顶的五台山,到底是如何的名山、如何的灵地,我认为在此介绍一番绝对有益。
一、五台山的地理
中国山西省东北部与河北省交界之处,与滹沱河上游南岸并行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大约有相当于日本三十里方圆之内有一片崇山峻岭,就是现在要说的五台山脉。山峰峥嵘嵯峨,如泉涌般竞相争高,欲飞冲天之势动人心魄,令人生畏,不愧为高度达一万二千余尺的中国北方第一高峰,自古以来作为十分灵验的佛迹受到尊崇绝非偶然。
此山脉的东北端是整个山脉的起点,五个秀丽山峰高耸,恰如梅花的花瓣围在了一个漏斗状的深谷周围,而这个深谷并不是火山的喷火口。这就是我们的五台山,按照山峰的位置各自起名叫作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东西南北相距的直线距离各有六七里,漏斗状的谷底处有一个小镇,即五台山村,称为杨林街,置台怀镇,有个巴总衙门。五台山重要的堂塔迦蓝都集中在这个漏斗的底部。五台以内的水系都聚集到杨林镇附近,形成了一股相当大的溪流,叫作清水河。此河先南下,转而向西南流入滹沱河。五台以外的水系也都各自寻找自己的路径,最终三三五五地结伴汇入滹沱河。滹沱河恰似一个颇有尊严的君王,从远在东北方向的恒山启程,向西南流淌,从五台山脉脚下绕过,又转向东南并入清水河,横穿太行山后进入河北省,千曲万折,最终在天津与白河合流。五台山原名为清凉山,那是因为此山终年冰雪不化,夏仍飞雪,不曾有过炎暑之故。后又改称为五台山是因为山顶上没有了林木,形状变得像个垒土之台。有一本名为《清凉山志》的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此山的情况,书中对五台山的雄伟景观做了巧妙的描述,其中一节为:
雄據雁代、盤敷驥州、在四關之中、周五百餘里、左鄰恒嶽、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带、北淩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势、難以盡言
这一节可谓五台山的真实写照。
有关五台之数五的因缘之说有很难的解释。即指大圣文殊菩萨的五智已圆,五脉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下面逐一介绍一下五台。
(一)东台
东台在杨林街西北约五里处,其顶犹如鳌背,方圆约半里。峰名为望海峰,海拔约一万一千余尺。如是秋日,云高气爽,东望可见如镜光面,那就是河北湾(1)的海面。山体倾斜向东南延伸七里即进入河北省界,向西北三里左右进入繁峙县界。据传山中有十四处灵迹。
张商英诗云:
迢迢雲水陟峰巒、漸覺天低宇宙寬、東北分明觀大海、西南咫尺望長安、圓光化現珠千顆、聳日初昇火一團、風雨每從岩下起、那羅洞裹有龍幡。
(二)南台
南台在杨林街西南约五里处,与其他四台完全相隔而立。顶部形状如同覆盆,方圆约六公顷左右。峰名为锦绣峰,海拔约一万一千尺。峰顶上长满小草野花,恰似铺上了一块绣锦,由此得名。山体倾斜向南延伸十里至岭岩寺。据传山中有二十一处灵迹。
张商英诗云:
披雲躡雪上南臺、北望清凉眼豁開、一片煙霞籠紫府、萬年松徑鎖莓苔、人遊靈境涉溪去、我訪真容踏頂来、前後三三智者少、衲僧到此甚徘徊。
(三)西台
西台在杨林街西北约四里处,峰名为挂月峰,顶部既平且广。方圆约十二三公顷,海拔约一万尺,是五台中最低一峰。当月光洒在此峰之时,望去宛如明镜悬空,因此得名。山体倾斜向西北延伸约七里至滹沱河。据传山中有十七处灵迹。
张商英诗云:
寶臺高峻足穹蒼、獅子遺踪八水旁、五色雲中遊上界、九重天外看西方、三時雨灑龍宮冷、一夜風飄月桂香、土石尚能消罪障、何勞菩薩放神光。
(四)北台
北台在杨林街正北约五里处,其顶既平又阔,方圆约二十五公顷左右,峰名为叶斗峰。此为五台中最高一峰,海拔约一万二千尺,从下面仰望山岭犹如斗杓,故名。山岭之间时常刮起狂风,吹人犹如扫叶之势,甚时颶风怒雷同时而至,使宇宙溟溟蒙蒙。从山巅向东可见海域,向西能眺沙漠。人居此间会深感宇宙之宏大,吾身之渺小,感怀而悲切。山体倾斜向北延伸约七里达滹沱河。据传山中有二十七处灵迹。
张商英诗云:
北臺高峻碧崔嵬、多少遊人到便回、伯見目前生地獄、愁聞耳畔發風雷、七星每夜霑峰頂、六出長年積澗隈、若遇黑龍靈懆者、人間心念自然灰。
(五)中台
中台在杨林街西北约四里处,在西台的西北方约一里处。其顶平阔,方圆约有三十公顷左右。海拔一万零五百尺。山巅如翠霭浮空,故名翠严峰。《水经》中说峨谷之水都出自中台,应该属实。峨水就是今天通称的鹅河,从中台发源流经西台之下,最后注入滹沱河。据传山中有二十八处灵迹。
张商英诗云:
中臺岌岌最堪觀、四面林峰擁翠巒、萬壑松聲心地響、數條山色骨毛寒、重重燕水東南濶、漠漠黄沙西北寬、總信文殊歸向者、大家高步白雲端。
二、五台山的沿革
五台山的缘起素来让人觉得有些荒唐,不过还是介绍一下为好。
传说汉明帝时,西域的沙门摩腾来到汉土,以慧眼一观清凉山,便知此处正是文殊的道场,里面有阿育王的佛舍利塔。因此奏请皇帝在此处建寺,取名为大孚灵鹫寺,传说此寺就是此山的起源。阿育王本名叫作阿输迦王,译成汉语就是无忧王,在释迦入灭后的三百多年间一直君临着中天竺摩揭陀国的这位名君,其事迹是众所周知的。此王能驱使鬼神,建造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并使其散布于现世。日本也飞来了三座。在众多飞来中国的舍利塔中,有一个落在了五台山。
东魏的孝文帝笃信佛教,重修了大孚灵鹫寺,设立了十二院。今天的显通寺是当时的善住院,今天的菩萨顶是当时的真容院。其他的皆已湮灭不传。
隋代开皇元年(日本敏达天皇十年)皇帝下诏,命在五顶上各自建寺。唐太宗对五台山深怀尊敬。其结果是,贞观九年(日本舒明天皇七年)又建立了十座寺院。武则天对此山也是极为尊信,长安二年(日本玄武天皇大宝二年)亲临五顶游历。肃宗乾元元年(日本孝谦天皇天平宝字二年)下诏在此山一区内建寺。代宗广德元年(日本孝谦天皇天平宝字七年)修理文殊殿,用铸铜代替了瓦,又造了一尊高一丈六尺的铸金文殊像。德宗贞元丙子(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五年)南天竺的乌荼国王入朝,亲自前往此山登顶朝拜。乌荼国即今天的前印度东海岸,玛哈纳迪河口的奥里萨邦地区。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四月(日本圆融天皇天元三年),又于此山起建一寺,七年八月建成,命名为太平兴国寺。真宗景德四年(日本一条天皇宽弘四年)在真容院内敕建重阁,里面安置了文殊之像,其像之美,美不胜收。此建筑命名为奉真阁。
元世祖至元元年(日本龟山天皇文应元年)有诏命十二佛刹全部重新修葺。
成宗元贞二年(日本伏见天皇永仁四年)敕建万圣裕国寺。英宗至治二年(日本后醍醐天皇元享二年)建普门寺。
到了明朝,此山经常受到皇室庇护,不断地敕建或重修。其中,大塔院寺为万历己卯(日本正亲町天皇天正七年)敕建,同壬午(日本正亲町天皇天正十年)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流的大塔,非常雄伟,详细介绍留到下一章。五台山自创立以来,有了如此这般的经历发展到今天,其宗教体系自古属于华严宗,但现在已被藏传佛教化。听说山内共有寺院六十四座,大本营是大显通寺。其中纯正的藏传佛教迦蓝有十座,大本营寺在菩萨顶。当然,除喇嘛寺以外的佛寺也都深受了藏传佛教的影响。总而言之,五台山的今天颇有些不振,除了少数大寺之外,几乎都已经荒废掉了。
三、五台山的寺院
五台山的寺院分为台内和台外两种。所谓台内是指位于五台山间漏斗之中,而台外是指位于漏斗之外的。古时台内台外加起来,数字达到三百,后来逐渐消失,最近说台内有六十四,台外有三十六,加起来有一百寺之多。但实际数字是否真的有一百令人怀疑,也许只是方便起见说成了一百寺。不过,实际情况是杨林街上基本被寺院挤满了。去五台的途中,到处可见殿堂、高塔寺院,此光景不愧为是中国第一的梵刹基地。下面介绍一下最为重要的四五座寺塔。
(一)大显通寺
大显通寺就是上一节介绍的大孚灵鹫寺,因与天竺的灵鹫山相似故名。此寺是东汉明帝时五台山开创的第一座寺院,东魏的孝文帝重修此寺,唐太宗再重修,武则天命收华严经并把寺名改为大华严寺。清太宗敕令重建并赐予了今天的寺名大显通寺。从东门进入后首先是水陆殿,安置着观音。接着有一对碑亭,里面是康熙十六年的御制碑记。再向前走是文殊殿,接着是大殿。大殿中安置着释迦三尊,殿前有一块明崇祯年间重修永明寺记的石碑,由此可知明代曾一时被称为永明寺。大殿后面是无量殿,里面安置着无量佛。无量殿后是千钵殿,里面有一尊被喇嘛化的十一面千手文殊像。殿后有个祭坛,上面有五座小塔。据说这是五台山顶塔的模型,但与事实并不相符。这些小塔的形状为:
南台 普通的宝塔形
西台 十三重塔,塔身呈井形
北台 宝塔身上置一座十三重塔,上面再置一座两层宝塔
中台 三个与西台塔同形的塔身重叠,加有顶盖
东台 与北台相同
后面还有一座铜殿,全部由铜铸成。铜殿后面,中央是后阁,左右是藏经阁。此外还有鼓楼、钟楼等堂舍左右整列相对。此寺规模为五台山第一位,的确是堂而皇之。不过于建筑方面的价值并不是很大。
(二)大塔院寺
南面与大显通寺相接,以大宝塔著称,此塔即阿育王的佛舍利塔。明永乐五年敕命重修大塔时始建寺院。万历七年,大塔重建的大工程开工,同十年七月竣工,即现存的大塔。规模宏大,令人惊叹。据《清凉山志》记载,此塔位于鹫峰前群峰的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周长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以镀金饰之。覆钵周长七丈一尺,吊以垂带,悬以金铃,更有金银宝玉造的佛像及各种装饰宝物安置其中。这个描述与现场的情况相符。这是一座所谓藏式即喇嘛式的塔,高度为二十一丈,无他可比。巍然堂皇的风貌恰似从黄泉崛起,劈开大地,驾云飘渺,直升九天之势。如果再听了悬挂在七丈伞盖之下的风铎发出的那种响彻云天的铮铮之音,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是来到了西方弥陀的净土。
此寺中配置有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藏经阁、鼓楼、钟楼等,按常规排列。大塔在大慈延寿宝殿和大藏经阁之间。
(三)大文殊寺(菩萨顶)
此处即真容院。唐代一个名叫法灵的僧人在此建起殿堂,并造文殊塑像,因此得到真容院之名。明永乐初期敕命重建,改称大文殊寺。现在通称菩萨顶,是喇嘛宗的大本营。迦蓝中有牌楼、山门、鼓楼、钟楼、天王殿、中殿、文殊殿等建筑,但没有值得特别说明之处。
(四)慈福寺
清嘉庆年间创建的新喇嘛寺,采用藏式手法建筑及装饰,配置有天王殿、大殿、中殿、藏经楼。藏经楼里有喇嘛式的天地佛。
(五)罗睺寺
位于塔院寺东北。唐代创建,明成化年间赵惠王命重修。有弘治三年重修碑。现属藏传佛教,有天王殿、鼓楼、文殊殿、都网殿(大殿)、后楼等依序配列。
(六)殊像寺
因文殊骑狻猊像闻名,传此像为唐代神人所作。寺内有天王殿、鼓楼、钟楼、大殿、藏经楼等。大殿供奉的本尊不是释迦而是文殊。
(七)南山极乐寺
这是一个围绕四方形庭院配置殿堂的迦蓝,庭院中央立着一座喇嘛塔。入口的性空门实际上就是天王殿,传说于唐代开基。
除此之外,还有多处著名的迦蓝,基本上大同小异,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是,此山作为文殊的显灵道场,百座精舍全部供祀着文殊。大迦蓝要特别建造文殊殿,小迦蓝则纳奉在大殿中。这与普陀山各寺都尊奉观音同理。普陀山上现存一处元代的古建,五台山上有一座尚未失去明代风格的大塔,其他的虽然都是些清代产物,但对了解藏传佛教形式即喇嘛式的手法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四、五台山登山路线
现在登五台山没有什么困难和不方便。如果是从北京出发,仅用五天时间就能到达五台山村。我是从山西大同府抄近路登上山的,自然会艰险一些,不过旅行的趣味会因此加深一层。行进顺序虽然正相反,但在这里我还是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切身体验。
我是明治三十五年(2)六月一日从北京出发的,顺路来到张家口,从那里转道向西南进入山西省,到达大同府。从大同府到五台山的顺路是先出雁门经由代州,但走这条路要饶一个大弯。我取了捷径,从大同向正南方向到应州,再向南在茄越口这个地方越过复线长城,在连绵的峻岭中攀缘上下。雁门在茄越口西面约十里处,也是长城上的关口。
大同以南属山西省高原,海拔约四千五百尺,是一片受桑干河支流灌溉一望百里的大平原。放眼望去,牧草繁盛,无边无际,没有树林也没有农田。百姓吃的只有一种叫作莜麦的近似野草的谷物。平原上到处是盐湖,百姓从这些湖中炼盐来用。小小的野生动物,窥视着它们的鹰鹞,远远的山峦,近近的村落,无一不是极好的绘画题材。
这片平原的尽头就是茄越口。越过关口,顺着一条没有水的溪流向上行进,河床上乱石累累,犹如溟河河滩,两岸磐石如刃,恰似嶙峋剑山。大约攀登了五里左右到达绝顶。这里叫作铁吉岭,海拔约八千尺。从这里向南仰望,隔着万仞山谷,五台山在眼前巍然屹立,气势雄伟。谷底的滹沱河像一条丝带,繁峙城成了一粒放在丝带边上的小豆子。翻过此岭下山途中,时而冒险爬过千仞断崖,时而顺着绝壁急转直下,待到了繁峙城,景色忽然一变,滹沱河水如珠似玉般清亮,缓缓地泛起一片片涟漪,水中锦鳞在游,汀上绿草正茂,路旁杨柳成行,田里种满了小麦、白菜、粟菽等作物。百姓们的主食也肯定不会是莜麦。东魏时大同曾经是都城,皇帝屡屡行幸繁峙绝非是偶然的。
从繁峙向西南方向前进,渡过滹沱河就是五台山脉的山脚下了。这里有一大溪流,名叫鹅河,沿溪上行,途中青松杨柳连绵。河两岸开出了很窄的平地用来耕作。沿着溪水越向上走山就越陡,一直走到水的尽头,分水岭处五台山的五座顶峰忽然出现在眼前,形状却与我一直想象的完全不同。我原以为五座山峰会像剑一般地并排耸立,山体全部会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可是,眼前的光景正好相反,五峰各自相距数里,山顶平阔山坡缓缓,山谷间只有少量树木散在,满山被覆着的都是小草。我不禁感叹,好一个平坦宽阔悠然自得的大规模大景色。分水岭上有一处道场,名叫狮子窝,里面有一座十三层琉璃瓦塔,是万历二十七年所建。从分水岭取东路下行,见一古寺,里面有一座五重塔。再向下若干里,到达五台中心的漏斗底部。这里有清水河向南一路流淌而下。溯河行半里左右就到了台怀镇,接着到了杨林街。
我在大塔院寺投宿,然后历访了台内台上的大小迦蓝。原打算走遍五台,结果未能实现,最终只游了西台和中台。从杨林街向西北方向登山而上,行程约三里半即到达西台绝顶。山巅的堂塔都已坍塌,佛像一片狼藉,仅剩下了一块大明洪武碑悄然而立。从那里往东北约一里,顺着山峰登上去,到达了中台的绝顶。环视周围,这里也仅有一座喇嘛塔完好地保存着,是明代遗物。听说南台顶上也有一塔残存,但东台和北台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站在中台上可以把五台这个舞台尽收眼底。西台近在咫尺,东北方向二里左右可见北台高高耸立,东台和南台遥遥地在和自己水平相同的高度峙立,五台中的树林、堂塔、牛马、人影等都能一一辨明,真是世界稀有的伟观。
归途是从杨林街沿着清水河边南下到达石嘴,从石嘴东折,越过龙泉关,沿着太行山脉下来。龙泉关在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处,在万里长城的支线上(从石嘴向西折就能到达五台县及太原府)。而杨林街到龙泉关事实上都是平地,从关口向东一口气顺着直立约五千尺高宛如绝壁的太行山的倾斜面下来,就是河北省的大平原了。到了这里我才确信,杨林街的海拔少说有六千尺,而五台的高度绝对不会低于一万尺。
越过龙泉关,下到太行山脚下,那里有一个龙泉关村。又得一溪,沿溪而下来到了阜平县。这一带开始山势渐平,土地渐阔,田园风光为之一变,有稻谷,有粟米,土地丰饶,村落相继,给人一种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的感觉。然后经曲阳县到定州,从定州乘芦汉铁路返回了北京。
五、五台山杂观
五台山的地势很高,所以气候十分凉爽。最适合登山的时间是六月中旬,七八月有时还会下雪。我是六月二十八日登上西台和中台的,山上空气清新但风很凉,感觉可以用凉爽来形容。住在大塔院寺,夜里还离不开火盆。这火盆纯粹就是日本式的,在木台的中央挖一个圆孔,里面放进一个黄铜火架子,再放上三角火撑子、铁筷子和火铲子等。前来参拜的人差不多都要住下,所以每个寺里都有供住宿之处,就像普陀山一样,日本的高野山也差不多,但和尚们都比较正直,没有贪图住宿费的事情发生。热心的登山者一定要巡遍五台,要顺着山峰一个一个地历访,所以要在山顶上住上一夜两夜。奇怪的是中国有很多热心于宗教之人,其中不乏高官贵人。我在罗睺寺访问时正好就遇上了一位蒙古的某郡王带着众多奴婢住在此寺。他有清朝授予的高贵爵位,态度相当傲慢。而且他来登山与其说是为了信仰,倒不如说是为了避暑。
杨林街是一个略具规模的小镇,约有二三百户人家,有各种各样的商号,中国人丝毫不会感觉不便。这里是《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喝醉酒大闹过的古迹,想到此事,我不由地有了一种滑稽的感觉。街上有很多五台特产在卖,有佛像、佛画等,都是些常见的藏传佛教的天地佛、夜摩天等,制作工艺十分拙劣。佛像都是些人工仿古的青铜像,不过多少还有一些参考价值。
五台山上没有什么古代建筑,同样,佛像、佛画、佛具等也没有什么太像样的东西。每家每户都必安置文殊像,但都涂着光灿灿的金箔,让人搞不清有关制作和年代的任何情况。不过藏传佛以及藏传锡杖中也有相当不错的,当然这也许仅仅是因为日本人看上去觉得新鲜而已。一些藏传佛神情庄严气质凛然,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滑稽的是中台下吉祥寺里有文殊菩萨的牙齿和鞋子。仔细看看,牙齿原来是大象的奥齿,而鞋子的长度竟有二尺,大概是按照牙齿的比例想象出来的。
五台山的和尚们靠施主的净财和田间的收获生活,那些规模太小的寺院很是令人怜悯。我登山途中在一个叫作金刚库的地方看到了一座废庙,山门倒了,殿宇塌了,杂草已经没过了房子。走进去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之物,却只看见了一只狂叫的瘦狗,还有一个仿佛已不是世间之人的老僧。老僧身上穿的衣服像海藻似的褴褛不堪,他晃晃悠悠地走出来,问他的生活如何,他手向山上一指说,那边有一些田亩,靠那里的收获勉强维持着生计。可是大显通寺还有菩萨顶的总司(管长类职务)却过得十分奢华。
五台山山高林密,有很多珍奇的动植物。猛兽中豹子最多。我在石嘴的关帝庙里就看到了一只不久前被枪杀后制成了标本供奉在那里的六尺大豹。
明治四十五年(3)二月
————————————————————
(1) 即今渤海湾。
(2)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
(3)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