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北地区(1)文化与史迹的历史性考察
一、概述
东北地区文化与史迹的历史性考察,这个题目讲起来颇有些麻烦。这个地区自古以来有很多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又相继消亡,将那些民族的既往文化与其民族遗留下来的遗迹相结合,尝试着进行一番历史性的考察,这便是我的意向。
此地区的文化及历史遗迹涉及的地域过于广泛,想要在这里简单且短时间地表达清楚是根本不可能的。今天只能选出一些大致的脉络进行说明。尤其是遗迹方面,已经有东洋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各方面的学者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已经发表的刊物等也有众多的相互交流,我们十分有幸成为做此学问的一份子。不过谈及这些文化,恕我孤陋寡闻,我还没有听说过太多有关以往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说明,我在这方面是一个外行,所以对情况不甚了解,但假如是通过遗迹来观察的话,则在若干问题上有共通之处。今天尝试着将遗迹与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以期听到诸位的高见。我是出于这种考虑,敬请予以明察。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
作为讲述的顺序,首先要对文化产生的必然也就是要从一般的原则开始论述。
不用赘言,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赖以国土的条件及国民的资质而产生的。原则上讲,国土是否气候温和,土地是否丰饶,自然资源是否丰富,交通联络的条件是否良好等,这些条件如果不具备则文化就无以生成发展。我首先从对这一点的观察开始,进而考察东北地区,即刚才讲到的奉天省、热河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兴安省的范围之内是否有文化的生成。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的范围十分广阔,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很大。比如,如以现在的新京周围为中心划分成南部和北部来看的话,气温方面,南部每年的平均气温是五摄氏度到十摄氏度,和欧洲的苏格兰地区或德国北部边境地区的气温基本相同。这里的气候无疑是很寒冷的,但对于文化的生成并不形成巨大的障碍。但是看北半部地区的平均气温,每年平均在零度到五度,与外国相比的话,应和俄罗斯北疆或阿拉斯加最南端的气温相似。这里气候过于寒冷,对于文化的生成十分不利,即使撒下文化的种子恐怕也很难发芽。看土地方面的条件,因这不是我的专业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但我听说,南部地区土地较为丰饶,北部地区虽不能简单地说土地条件不好,但因气候和水利关系使得地力难以发挥。自然资源方面有赖于今后调查之处颇多,但在没有文化的古代,这本不是问题。总之,辽河下游到松花江上游一带应该说有适合于文化生成的条件。但再往北的区域,则不能说是适于文化生成的地域。和外界的联系方面,吉林省的东部山峦起伏,林木丛生,兴安省有兴安岭纵贯,在这两省的山系之间有一片平原,北边以黑龙江为界,是个非常寒冷的地方,正可谓是无计可施之地。总之东北地区是以兴安岭和吉林省山系之间的平原以及辽河下游的平原为中心,面南向勃海湾展开。因这样一种地形,东北地区的活路就只有沿勃海湾出入中国内地的那一条通路,另外还有从鸭绿江下游或间岛通向朝鲜的出路。也就是说,在东北平原上生成的文化理所当然地朝着顺应气候风土的地域向南再向南式地延伸。实际上,住在此地的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向南再向南式的移动,首先以内地的沃野为目标进发,最终侵入黄河、长江流域的美丽沃野。于是一方面,与内地的汉民族发生了无休无止的冲突,交涉开始了,文化的交流产生了。而另一方面与朝鲜的交涉也开始了。
三、东北地区的民族
下面从第二个条件即民族方面来观察,如果当地居住的民族有足够的智慧,加上坚忍勤劳,那么即使土地不适合文化的生成,以人力进行开发也不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但问题是自古住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是否具有这种资质,对此我没有确切的把握。古时住在东北地区的民族大多是通古斯族,还有蒙古族与通古斯族的混血,继而蒙古族也加入进来。这些民族有何等程度的智商,具有何等程度的文化是我十分想了解却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仅从文献上散见到的,加上一些遗物来看,古时的东北地区民族绝说不上智能优秀,只能说十分剽悍且敦厚。这样的民族无论如何创造不出自己的固有文化,只能是接受其他优秀民族的文化。古来东北地区出现过很多民族,但是创造出重要文化的民族却很少,肃慎、貃、夫餘、挹娄暂且放置不谈,高句丽、北魏、勃海、辽、金以及后来的元、清都接受了汉民族文化,然后被其同化。总之从土地以及民族关系上看,东北地区并不俱备能够创造出优秀文化的要素。
四、东北地区的历史
想就这些问题再加上一些更具体的说明,就必须要提及东北地区历史的概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此还是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谈这个问题时,无论如何都要涉及朝鲜。不过此处姑且放下朝鲜的事情不谈,内容仅限制在东北地区对中国内地的历史上。说起来,支那原本不是国名,而是有关国土地理的名称,而且是外国人起的地名。发音是从秦的字音转化而来,此外还有“震旦”一名。震旦是“秦国”之意。“旦”这个字与至今仍存在于西亚和印度的“坦”字意思相通。那么,所谓的支那或震旦指的是什么地方呢?这似乎没有明确的区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周围很大范围都漠然地被称作支那。而汉民族很早就占据了其中的一角并创造了文化,其年代久远得无从考证。但是,那时汉民族与东北地区还完全没有交往。到了周代,东北地区出现了肃慎、貃的住民,肃慎后来成了挹娄,
貃被夫余取代,与周王朝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到了战国时期,燕国把今天的热河省南部到辽河以西的勃海湾沿岸地区划入了自己的领地。自周代以前就与汉民族有交往的是猃狁即犬戎,也就是匈奴。传说后来的秦始皇就是为了防范从北方侵入的民族修筑了万里长城。至于其他族为什么要入侵,理由刚才已经提过,因为北方物资匮乏,以致生活困难,必须要从中原地区得到生活物资才能够生存下去。始皇帝的长城和今天的长城完全没有交点,据史料记载,是从甘肃的临洮开始延伸至辽东,在东北地区,大概是贯穿热河省的中央地域一直通到辽东。出于如此考虑则必须承认现在东北地区的一部分从秦始皇的时代开始就被编入了汉族的领地。汉代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且汉代更进一步把领土范围扩展到了渤海湾沿岸的全部地域,包括现在朝鲜的西北部地区。但是海岸地带以北并没有成为汉朝的领土,因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北方民族的巢穴,尚未能鞭及。不过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进犯,究其原因,是因为汉代势力强盛之时难以对付,而一旦汉代开始衰微,中国出现混乱,北方民族便可以趁着压力减退之机前来夺取中原。这就是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之乱到南北朝对立的时期。在这些民族中特别称雄的是北魏政权,是鲜卑即通古斯人的一种,也有人说是靺鞨和蒙古的混血,北魏占领了中国的北半部。也有北魏政权来自高句丽,高句丽又是来自夫余的说法,这个政权占领了辽河东部的全部地域。隋朝统一了南北大地,到了唐朝,汉民族又重新繁盛再次控制了东北地区。当时东北地区正是勃海国兴盛的时期,后来勃海国为契丹所灭,契丹立国号为辽,反攻回到了中原。为什么要反攻回到中原,也是因为唐代兴盛时期无从下手,唐朝灭亡之后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契丹趁机夺取了中原。之后女真族,这也是通古斯人的一种,继辽后而出,先征服了辽继而侵入中原。这个时代中国的国土被分成了南北两半,形成了汉族对外族,即宋对金的对立局势。在这种对立之中,蒙古继金而起,打败了金和宋,进而得到了东北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全部国土,建立了元朝。此时在中国,汉民族的国家一时消亡,之后,汉民族的明朝驱逐了蒙古人恢复了中原,但是在东北地区,明朝并没有把手伸得过长。东北地区由女直,也叫女真的民族割据,以明朝附属国的形式存在。待明朝走向衰微实力开始减退,女真族的爱新觉罗氏从东北地区兴起进而夺取了中原。总之,汉民族在中国内地建立的国家曾经经历了两次变革,先是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占领了全部领土,后是被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再次全部占去。
五、汉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是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一对矛盾。其他民族不断地觊觎汉族的中原,始终在寻找着可乘之机。所谓的可乘之机就是中国改朝换代之时,每逢这种时候必定是群盗四起,国家大乱,威力丧尽,其他族便趁此隙而入。且从单纯的体力对比上往往也是北方民族占据上风,汉民族总是受打击的一方。汉民族从未占领过东北、蒙古等北方民族的全部领土,仅是数次占领过渤海湾沿岸地区即东北南端的领土,而没有得到过东北的全部领土。那些领土即便是得到了,统治起来也十分困难,何况当时那些地方都是些物资匮乏的荒野,没有夺取的必要。然而北方民族却频频入侵中原,或取一部分,或取半壁江山的事实有过数次,还有两次占领了全部领土。如此看来,产生自东北、蒙古的通古斯以及蒙古等民族的确十分剽悍,武力豪强,但是涉及文化方面,这些民族就完全不是汉民族的对手了。汉满两个民族的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之所以这样说的根据是,汉民族很早就来到了黄河、长江流域的丰饶地区,以那里为根据地,享受着丰富物产和良好气候的恩惠,在漫长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优秀的文化。这就是先发制人。如果通古斯人在汉民族进入黄河、长江流域之前就来到这里,那么他们也很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可是,因为运气好的汉民族先期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文化,所以也就建成了非常优势的国家。只不过汉民族不善于征战,战时总处弱势,结果只能是依靠外交手段对北方民族实施怀柔、笼络的政策来应付局势。
优秀的中原文化鉴于以上的理由不断地被输入到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民族也醉心于优秀的汉文化,无条件地加以崇拜,尽数地加以吸收,对此有各种各样的有趣记录。试举一例,北魏时,鲜卑族的拓跋氏占领了黄河流域的中国北部的土地,建立了国家,称作魏。拓跋氏赢得了战争,但在文化上打了败仗,敕令禁胡服,禁胡语,连姓名也改成了汉式,在文化方面彻底地向汉民族投了降。不仅是北魏,还有很多出自满蒙的民族也都醉心于汉文化,从而逐渐被汉化。其结果是又被逐出了中原,这种情况经过了无数次反复。要论北方民族到底给了汉民族什么文化,恐怕是找不出什么明显的证据来。在细微方面留有若干记录,比如,在北方,当然这个北方不仅限于东北地区,而是指更为广泛的地域,北方的民族教会汉族的重要一项技能是骑马术。古代的汉人只用马来拉战车或运输车,而剽悍的北方民族很会骑马,汉人跟他们学会了骑马的技术。又比如,汉人以前是席地而坐的,而且是屈膝而坐,这在古代的画像中可见实例。这种习惯后来改成了用桌子椅子,也是从外民族那里学来的。具体时代虽已无从考证,但一般认为是在六朝时期前后。“胡”这个称呼是外民族的总称,凡是加有“胡”字的都是从汉人之外的民族学来的。如胡座、胡床、胡笛、胡笳、胡琴、胡弓、胡椒、胡桃等不胜枚举。但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而汉人传授给胡人的文化首先是学问、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构成文化根基的重要内容。结果是,北方民族的文化摄取了汉民族文化的全部,因此可以说,北方民族是以武力征服汉土,而汉民族是以文化来影响北方。
六、遗迹的分布
通观现在作为问题提起的位于东北地区境内的遗迹,几乎都是汉式遗物。有没有不属于汉式的遗物呢?比如说建筑,我主要是搞建筑方面的研究,如果有乡下老百姓住的那种留有原始文化影子的建筑,一定会与黄河、长江一带的汉式房屋有所不同。二者之间肯定会存在相异之处,因为首先是气候风土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可是所有的文化性建筑,无一例外地都属于汉式。尽管如此,中国文化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满蒙文化也一直在追逐着这些变化而发生变化,调查东北地区境内的遗迹就可以了解到,中国哪一个时代的文化,对哪些方面给予了何种程度的影响。当然,要想进行具体确认十分困难,那是一个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研究积累才能得到结果的工作。现在结论虽然还有些模糊但是已经有了。下面想就这个话题谈上几句,为此我做了一幅史迹略图,举出了遗迹中主要的、重要的部分。另外还做出了标有遗迹的年代、国名、民族名、所在地名的表格,请大家对照观看。
研究这些遗迹首先需要的是了解这些遗迹的分布情况。当然东北地区的遗迹到底有多少尚未搞清,也不清楚何时才能完成此项调查,而且如不完成调查就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现在我十分清楚,仅用极少的材料来立论很是勉强,但仍尝试着在这张表中标出了重要遗迹的地点。如大家已经看到的,按目前的调查结果,东北地区南半部的遗迹很多,北半部的遗迹极少,且今后即使有了发现,我想也不大会有什么特别重要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南半部的气候和地势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所以这里理所当然地会有很多文化艺术以及土木设施存在。尤其在与中国内地的交往方面,上面已经提过,东北地区南端到辽河下游地区是主要的交流舞台,自然会留下相关的众多遗迹。根据对这些遗迹分布情况的研究就可以继而考察文化的中心以及文化移动的路径,有关此项留在以后再谈。
七、有关遗迹的概述
(一)汉代
属于史前时代的遗迹,如贝冡、支石墓、石器、土器等此处略去不谈,因为那是属于考古学及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这样一来,东北地区有史以后的文化遗迹是从汉代开始的说法应该比较适合。迄今发现的汉代遗物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南部,如牧羊城、前牧城、貔子窝等,滨田耕作博士、原田淑人君以及这方面的专家们都有相关的研究发表,今后在这些地区一定还会有若干发现。我想象这个地区还会有很多遗迹。而遗迹之所以会如此集中地群集在这里,是因为对岸的山东省与这里的距离很近,其间星散分布着许多小岛,就像是铺着踏脚石。山东省的汉族人大概会取最短距离跨越大海,经过这些岛屿来到此处。汉代的遗迹本不应该存在于东北地区腹地,但考虑到汉代的领土曾经远及朝鲜,所以也会在腹地留有遗迹。在古时乐浪地区即今天的平壤郊外发现的古坟,其内容已经为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在此赘言。
(二)高句丽与北魏
高句丽可以认为是夫余的一支,六朝初期吞并了奉天省辽河以东的全部和吉林省的一部分以及朝鲜北部,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在临近鸭绿江右岸的区域内遗留有国内城、丸都城的城址,但已近乎全部荒废的状态。不过,在朝鲜平壤西郊的江西发现的坟墓十分有趣,明显地属于中国六朝时期的形式。在属于高句丽领土的东北地区,今后也一定会有若干类似的遗迹被发现。
北魏,如前所述,是占领了中国内地北半部、继而掌握了辽东一部分土地的大国,在中国境内留下的那些伟大的石窟寺极富盛名,其中东北地区也留有很不错的实物,如奉天省义州郊外有个名为万佛堂的石窟寺,其存在已经为世人所知。关野贞博士去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已于最近发表。北魏遗迹为什么会存在于此地,这恐怕和当时此地作为六朝文化自中国北部经过辽东流入朝鲜的重要位置有着极大关系。北魏的首都初期在山西省的大同,后来移到了河南省的洛阳。从这一点考虑,从大同流入辽东的路径如果是经由张家口、北京、蓟州、山海关等,则路途虽然平坦,但距离会很远。如果从张家口出发直接到热河,再到朝阳,经义州的话,路途虽然险阻,但路程可以明显缩短。可以认为义州是连接大同与辽东这一国道上的重要地点,义州留有辽金时代的重要建筑物,这也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
(三)勃海國与唐
勃海源自靺鞨,靺鞨又出自挹娄,因此勃海是拥有南起朝鲜的元山,北至沿海州、吉林省、奉天省大片领域的大国。勃海国设有五京,其中的上京忽汗城在今天叫作东京的宁古塔附近。最近,根据原田淑人君的发掘结果,都城的全貌即将被阐明。期待其他四京的遗址也会相继被发掘出来。
勃海国也曾屡屡来日本朝贡,这是因为勃海面临日本海,一方面吸取了唐系的文化,同时又拥有享受日本文化的方便条件。
接下来的是有关东北地区境内的唐代遗迹,我认为这要作为一个问题。实际上,这里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唐代遗迹。根据文献记载认为是唐代创建的寺塔建筑有很多,而实地观察,无论如何也不像是唐代的遗物。这里涉及很深的专业问题暂不去深究,但仅从样式上看明显不是唐代遗物,而文献上却写着是唐代的例子为数颇多,如锦州的塔、辽阳的白塔寺、柝木城的金塔寺及银塔寺的塔、铁岭圆通寺及慈清寺的塔、开原石塔寺的塔,等等。从样式上看当然都是辽金系的建筑。把这些都说成是唐代所建,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个地区曾经处在唐的势力范围之内,曾把唐朝奉为正统的缘故,其真相不得而知。总之,唐朝于初期灭掉了高句丽之后,随即便把勃海湾沿岸的区域编入了自己的领土,但是并没有侵入东北地区腹地,就连该地区南端的领土没过多久也放弃了。结果是,东北地区范围之内找不到真正的唐代遗迹,仅仅发现了几个属于勃海国的唐系之物而已。
(四)辽·金
现在来谈辽金,东北地区遗迹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辽金时期的,理由是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王国中最具势力的就是辽金。众所周知,辽的东面拥有沿海州,西面可延伸到今天的新疆省边界,南面直抵河北省、山西省的北部,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其遗迹应该有相当多的存留,对汉文化的摄取自不必说,但其中仍然会拥有若干特性。金灭掉辽以后,占据了辽的全部领土,而且更深入地向中国腹地发展,所以也会有很多金的遗物。辽即契丹,是通古斯和蒙古的混血,其发祥地是热河省,金即女真通古斯,发祥地说是吉林省,但金基本上是全部承继了辽的文化。辽金的遗物从性质上看不到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辽和金一起称为辽金。其遗迹的数量过多,不可能在此一一谈及,作为其中一例,现在对遗物的分布情况与其文化路径的关系做一个介绍。现在为人熟知的金代最重要的遗迹中,最远的是吉林省的五国城,其次是金的上京会宁。辽和金都拥有五座京城,金的五都是:哈尔滨东南约八里的会宁为上京,辽阳为东京,热河省的大定为北京,山西省的大同为西京,北京为中京。之后,又占领了宋的汴京即河南省开封并以此处为都。从汴京经中京再到上京的路途中,处处分布着一些金的遗迹。关于这些情况,文学士松井等人曾在满铁发行的研究朝满历史地理的机关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认为是宋徽宗皇帝为了祝贺金太宗即位,派了一个叫许亢宗的人作为使节,从宋都汴京来到金的上京。文中对当时的纪行进行了解说,据当时的纪行文记载,从汴京出发先到北京即燕京,然后经三河、蓟州、滦州等,通过山海关,再过锦州,然后经奉天、铁岭、开原,过农安,最终到达会宁。这条路与今天的铁路线时而重合,时而分离,途中重要的都邑都建有今天所谓辽金塔的佛塔。农安也有塔,但现在已经远离了国道,而以前这里曾经是主要干道,许亢宗的纪行里写得很明白,可以证明那座辽金塔的确存在。另外还可以做出这样的思考,即热河省赤峰附近的辽中京大定和辽东京的辽阳,连接这两处的近路会在何处?这条路应该就在经过朝阳、义州的线上。这样考虑的话,朝阳一带就应该有一座与辽金形式相近似的塔。在义州附近,这也是最近根据关野博士的调查,又新发现了一处非常出色的辽代佛殿。也就是说,这条路就是从辽中京通往辽东京的国道,这种说法应该是合乎道理的。另外,从辽中京到辽南京即今天的北京方面应该还有一条国道存在,我认为这条路必然要从承德即热河省通过。承德建有清朝的离宫,因为这里有十分优越的地形地貌,能够想象出这里是个自古就很引人瞩目的地方。辽上京即临潢在今天的林东附近,我想,中京与上京之间也许也会有些遗迹。此外,海城的东南有柝木城,那里有两座出色的佛塔和一些小塔。那样一个偏僻的田舍都有如此出色的佛塔,那么肯定会让人联想,柝木城或许就是通往朝鲜方面的国道干线了。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了这样一种感觉。总之,遗迹分布本身一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话题再转到其他方向,从大同即辽西京向南有一个叫作应州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出色的大型辽塔。想必以前那里会有通往太原、洛阳方面的国道。从北京附近南下若干里的圈内有很多辽金塔,而且在辽金的势力范围内的地区都一定有辽金塔。看到这些建筑遗物就知道那个国家的版图大小和交通情况了。无论如何,通过遗迹的调查研究能够了解到东北地区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势力消长情况,并能得到考证文化交往的重要资料。根据前面的图表可以了解到,汉民族在东北地区留下的遗迹,汉代时有过一些,但以后几乎再也没有了。有关唐代的遗迹前面已经提过,完全处在一种令人生疑的状态。
(五)元·明·清
宋代当然没有在东北地区留下过痕迹。而元代尽管占领了东北地区,却也没有太多的遗迹被发现。这大概是因为元代并不太重视这个地区的缘故。庙祠中可见到若干元碑,暗示着该庙宇的建立或重修,但都没有什么重要价值。明的势力,前面已经提过,没有深入东北地区腹地,因此作为国家事业经营起来的重要土木工程遗迹肯定是为数不多的。根据村田治郎博士在“满洲学报第一”上发表的内容,金州、盖平、海城、辽阳的孔子庙都是明代洪武年间建造的,奉天的孔子庙也是明代所建。其他可称作明代重修的建筑还有很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或许因为奉天以南是明的领土?不,我不这样认为。这个地方虽说是所谓的羁摩州,属于明朝的势力范围,但却不是明朝的领土。当时这里应该是女真这个强大的异民族的跋扈之处,这里之所以能有大量明代兴建或重修的建筑,是因为女真人把明朝奉为正统,使用着明朝的年号而已。这和日本的琉球使用明朝或清朝的年号是同一个道理。在琉球以明清年号敕建的建筑当然不是明清建筑本身,而是琉球的建筑,所以我认为使用了明朝年号的东北地区建筑应该是女真族的建筑。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所以当然会有丰富的清朝遗物。今天仍现存于东北地区的建筑几乎都是清朝时期营造的,其种类涉及多方多面,数量也很多,不可能一一予以评说。
八、有关特殊遗迹的研究
(一)民宅
下面想就大量遗迹中具有特殊性质的几种特别地讲上几句。
东北地区现在仍然留存着原始建筑踪影的是民宅。民宅的研究我进行得并不深入,但是民宅具有原始的性质,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不失其特色。去过吉林省的人大概都知道,在吉林省周围有很多木造的民宅,这是因为此地区树木众多的缘故。这些民宅和日本古代的房子十分相似,门的形状和日本鸟居相似,或者可以说是完全一样。门两旁的墙壁用的是立柱之间嵌上木板的形式,有如日本神社的板垣。这些就是木造的原始住宅。我在奉天和抚顺见到过一些进化了的样式,很有趣。房子本身很接近日本的样式,与中国汉民族的房子完全不同。中国式的房屋原则上是在一栋里隔出三室,正中的一间作为客厅,两侧的房间为起居室,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种三分习惯,厨房和仓房则是分开建的。但是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宅却不是这种样式,一栋房子的一边设厨房、水井和灶台,另一边设起居室。结果,入口不是在房子正面的中央,而是偏到了一边。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内地是见不到的。与此相似的形式在朝鲜北部的咸镜道、江原道等地能够见到很多,而与此几乎一样的民宅在日本大量地存在,从这个事实上来看,是否可以考虑高句丽、勃海等通古斯民族与日本民族之间有着某种关系。迄今为止,有关日本民族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日本民族是所谓的天孙民族,有的说是通古斯,也有的说是南洋民族,或者说是两种民族的混血,等等。这种种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要想拿出证据来判定恐怕非常困难。但如果限定在民宅的范围内,则通古斯族和日本民族之间一脉相通的事实显而易见。
(二)辽金塔
我认为重要性仅次于民宅的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辽金建筑尤其是辽金塔。这里面会牵涉到一些专业知识,但必须在此做一下简略的说明。
去过东北地区的人很多,大家去东北地区时一定都见到过铁路沿线有很多特殊的塔,都是实心的八角多层塔,最下层特别高,有很精致的装饰。第二层以上则每层之间的间隔被压缩得很小,屋顶也是由密密相重的多层构成,顶端还有一种形似相轮的装饰。层数最高十三层,最低三层,自然是越往上层间的间隔就越小。整个东北地区塔基本上都属于这种形式,而不是中国内地汉民族所建的那种形式。因为不知道这种形式是在辽金的哪一个时期产生的,所以我们只能称之为辽金塔。从时代上说,辽兴起的时代正好是唐代末期,认为这种形式是自唐传入也属自然。问题是唐代时中国并不存在这种塔,以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为首,西安附近还有若干其他的唐代塔,都是中空四角,各层的层间都很高,屋檐部分相互都拉开了距离。这显然与辽金塔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能认为辽金塔是从唐塔中得到的启示。那么启示又是从何而来呢?唐代以前的六朝遗物中有一座位于河南嵩山附近名叫嵩岳寺的寺庙,寺内的塔是十二角十三层,与辽金塔稍稍相近。嵩岳塔应该是东魏或北齐时的建筑,我想这里或许会是辽金塔的出处。魏与辽即契丹都属于鲜卑族的系统,地理上相通,交通也十分方便,因此从魏塔中演变出辽金塔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遗憾的是,魏塔的实例过于稀少,所以做出以上判断为时过早,不过的确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关辽金塔,如前所述,文献记载的唐代创建主张是十分可笑的。只是前面提到的朝阳塔,其风貌完全属于辽金形式,但平面却不是八角而是四角的唐塔式。这样一来,也要考虑辽金塔与唐塔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现在我还没有见过朝阳塔,所以无法做出判断。
到过东北地区的人大概都见过辽阳广祐寺那座白塔的雄姿,高达二百七十余尺的白塔是辽金塔中的佼佼者。锦州也曾有过一座巨塔,不过已经倒塌。文献上记载那座塔高三百九十尺,但实际高度应该与辽阳塔不相上下,总之是一座十分出色的大塔。这些塔都是辽金兴盛时期凭其实力打造的,衰微时期是造不来的。让我更感兴趣的是,辽金时代以后,这个地区的塔也都是按照辽金塔形式建造的。就连明朝时期创建或重修的塔使用的也是辽金塔形式。如果是明朝建塔,不可能使用如此形式,应该建成在中国内地随处可见的那种明代形式才对。中国的明朝期间,东北地区是女直族的割据时代,女直就是女真,女真就是金。如此,女直依照自己祖先金代留下的塔形,或新建,或修缮,这应该是女直族自然的心理,也就是说,是女真族继承了金代遗留的形式。这是有关建筑专业方面的事情,不知大家做何感想,我自己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在此提上几句。
(三)清朝的各种建筑
(1)藏传佛教及其建筑
清代遗迹之多不胜枚举,而我认为其中尤为有趣的当属藏传佛教系统建筑的兴盛。这是因为清朝笃信藏传佛教的缘故。藏传佛教原是忽必烈作为国教从西藏引进的,这个藏传佛教在整个明代期间一直平稳发展,到了清代特别兴盛起来,甚至使以往的佛教大受压迫失掉了势力。至于清朝为什么会如此地推崇藏传佛教,其中的缘由肯定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不过因为自己的寡闻,我到现在还没有听说过。一般认为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所以把蒙古人崇拜的藏传佛教当作了国教,我想这应该是事实。把这个问题放在民族关系上来看,元代的蒙古和清代的通古斯是很相近的民族,民族性方面有着一脉相通之处。清朝优待蒙古的事实显而易见,从这种关系出发,把藏传佛教当作清朝宫廷宗教的做法也就顺理成章了。无论如何,藏传佛教的势力十分了得,去过奉天的人都会知道,奉天城的四周都有清王室敕建的喇嘛寺,寺里又都建有藏式塔,俗称为东塔、西塔、南塔、北塔,意思是要依靠藏传佛教的法力镇护奉天城。更突出的是奉天的北陵即太宗昭陵、东陵即太祖福陵的建筑。当然,大体的样式自然是从中国样式中得到的启示,但陵中有一座叫作隆恩殿的大殿,里面的装饰都是藏式的,藏文出现在天井上,裙板等的装饰则更加明显地使用如藏传佛教的八宝那一类具有宗教意义的纹饰,可见藏传佛教艺术已经深入到了如此地步。这种现象还不只限于奉天,就连北京的宫殿中也充斥着藏传佛教的氛围,随处可见藏传佛教式的手法及装饰纹样。此外,热河省承德的离宫有八大庙,大家都知道,这些建筑是清朝康熙皇帝留下的。我虽然还没有去实地进行过考察,但通过照片和报告已经了解了大致情况。以前盛传的说法是,热河八大庙的主要迦蓝都是西藏布达拉的达赖喇嘛宫和扎什伦布的班禅喇嘛宫的仿制,如果想看西藏的那就去热河,去了热河就等于看到了西藏的,从照片及其他一些资料上看,确实与布达拉和扎什伦布的宫殿非常相似,但又不是完全相同。不管怎样说,二者间的大差异还是存在的,不过二者的确十分相像,毋庸赘言,东北地区的佛寺基本上全部藏传佛教化了。
(2)萨满教建筑
宗教关系方面还有一点应该予以注意,这就是萨满教。萨满教自古以来都是在通古斯民族之间流行,其庙祠的遗迹在奉天周围有所存留。这些庙祠被称为堂子庙,我不知道萨满教祭祀的过程和祭奠的做法,所以不能把堂子庙的平面图画出来进行说明,但我对现场做过实测。从其土地建筑的配置情况看,和普通的佛寺、道教祠堂有很大区别。萨满教曾经有过多大的势力不得而知,也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遗迹,只是先把堂子庙作为萨满教的标准祠堂进行了研究。
(3)陵墓
下面谈有关陵墓的问题。奉天省的兴京是清朝的发祥地。但最近我又听说,清朝爱新觉罗氏的发祥地在朝鲜的会宁,但不知这里面有多少是事实。不管怎样,不说是在长白山脚下,而说是在朝鲜的会宁,爱新觉罗氏从那里出来,先到兴京建筑城池,然后进入辽阳。兴京郊外有爱新觉罗氏祖先的墓地,叫作永陵。永陵墓的形状像个土馒头,这种做法和中国内地的做法不同,据说是根据东北地区固有的萨满教教义建成的。因为其中的细节过多,此处不再赘言。总而言之,东北地区固有的遗物有所存留。另外,辽阳的东北郊外有一个叫作东京陵的地方,那里是爱新觉罗氏的族内人士、王公们的墓地。外表看上去就知道与在内地见到的陵墓不是一种风格。我认为这些陵墓可以说是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我在建筑方面未能发现有值得介绍的特色。
(4)奉天金銮殿和天坛
奉天的金銮殿是乾隆敕建的宫殿,城南门外有天坛的遗迹。这些其实都是对汉文化的追随,依照中国固有的原始宗教,为天子亲自祭天所筑的祭坛。金銮殿的设施也是按中国自古以来的宫殿配置缩小而建,设计上异曲同工,到处能嗅出藏传佛教的气味。清代也同样摄取了汉文化,不过,唯有清代做了一点儿有趣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清朝在全国范围对汉民族强制实行了穿满族服留辫子的政策,头上留辫子,且让全体国民身体力行,这让人多少觉得有些意外。而这些政策都是些小小不言之事,相反在重要的精神文化方面却几乎全部秉承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史迹就谈到这里。
九、结语
以上谈到的问题,因为性质多样,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很难加以归纳,十分抱歉。辑要言之,我想说的是,首先,东北地区从文化发达方面来看并不具备良好的土地环境,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通古斯以及其他民族,不能说是天资聪颖的民族。正因如此,为寻求文化探路南下,在南下中侵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与汉民族接触,吸收汉文化,而汉民族方面也是随时向东北地区灌输汉文化。东北地区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交往是相互消长的,其消长的痕迹可以根据对遗迹进行的历史性研究来了解。按照这个顺序讲下来,结果是讲了有关遗迹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但如不完成对遗迹的彻底调查就下不了结论,而彻底调查的前途渺茫。与遗迹一起必须要加以研究的是文献,这也是浩瀚无比,要读尽所有文献恐怕是想都难想。今天我讲的仅是以非常稀少的遗迹实物和非常浅薄的文献涉猎为基础的,因此自知难免出现很多粗糙及遗漏之处。
————————————————————
(1) 原文用“满洲”一词,译文中均改为“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