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在的北京城

    北京城位于北纬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北京作为所谓的四神相应之地与日本京都相似。地域向南开放,向北缓缓倾斜增高。东方距城十余里处有丘陵,而西方则不足四里即可见山。南面一片沃土绵延数百里与山东省的平原相连。地质方面,细微的黄土粉末形成了厚厚的土层,附近的山峦表面尽皆裸露,水利不兴,正所谓“雨天泥三尺,风天尘千丈”。

    北京城的形状呈凸字形,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皇城位于内城,皇城里就是紫禁城,以下依次介绍。

    一、外城

    外城被欧美人叫作中国街,是构成北京城南部分的区域,正南方的城门是永定门,东面是左安门,西面是右安门。进入永定门后,有一条大街向北直通到内城正门的正阳门。这条大街叫作正阳大街。永定门相当于日本平安城的罗城门(1),正阳大街相当于朱雀大路。永定门大街两侧,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相当于日本的东寺和西寺。天坛是皇帝亲自祭天之处,明永乐十八年所建。周围垣墙有九里十三步,祭坛呈圆形,三层,南向,又称圜丘。顶层直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中层直径十五丈,高五尺二寸。底层直径二十一丈,高五尺,均用白色大理石铺成,周围也以大理石为栏环绕。四方有门,形状奇异,是在立起的两个华表上横加门楣而成之物,且三门并立很像是日本的三轮鸟居在分而立之。圜丘之北有一宇,称为皇穹宇。圜坛上建有圆型建筑并铺以攒尖型屋顶。另外还有祈年殿,也是屹立在三层圆坛之上,三重檐攒尖顶高高耸起,内部和皇穹宇相同呈穹窿状。天坛的诸建筑皆用圆形及穹窿以象征天之形状。

    先农坛与天坛相对,垣墙周围六里,内有天神坛、地祇坛、太岁殿、先农坛、籍田等,皆呈方形。外城东有广渠门,西是广宁门,中间有一条大路相通。此路与正阳大街相交处名为猪市口。外城西北有西便门,东北有东便门,此二门没有瓮城,其他五门皆有,永定门的瓮城为方形,其他几门为圆形。瓮城各备一个闉门。

    据《宸垣识略》记载,外城中的明因寺是万历初年萧太后所建,天庆寺建于辽代,金代受灾,元代重建。精忠庙是康熙年间的建筑,延寿寺是辽金时代的巨刹,明正统年间予以修缮。长椿寺为明慈孝皇后所建,大慈仁寺于乾隆十九年重修。善果寺是创建于南梁时代的古刹,归义寺建于辽代。圣安寺金代建立,乾隆四十四年重修。悯忠寺于唐贞观十九年创立,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万寿西宫及玉皇庙都是万历年间所建,不过后者于顺治年间重修。关帝庙建于明天启年间,东岳庙建于顺治年间,都城隍庙、陶然亭、斗姥宫都是康熙年间所建。仁寿寺建于万历年间,重修于乾隆年间。慈悲庵的北院内有辽代慈智大师的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及记文,院前有金天会九年的石幢,石幢四面皆刻有佛像,三隅刻有咒文,使用的都是西域文字。

    二、内城

    内城被欧洲人叫作鞑靼街。周围四十里,城墙高三丈五寸,垛口五尺八寸,基厚六丈二尺,顶收为五丈。南面为正门名正阳门,瓮城又开三门。往东是崇文门,往西是宣武门。东面有朝阳、东直两门,西面有阜城、西直两门,北面有安定、德胜两门,皆有圆型瓮城,并各备有一个闉门。唯独西直门的瓮城为方形。

    城内分成八区,配以八旗。东南为正蓝旗,西南为镶蓝旗,西北为正黄旗,东北为镶黄旗。镶黄与正蓝之间北为正白,南为镶白。正黄与镶蓝之间北为正红,南为镶红。如此,八旗居址把皇城包在中央,故内城又称作包城。

    举一些内城应予注意的建筑:

    (一)正蓝旗辖区

    翰林院署,即元代的鸿胪,规模相当宏大,殿堂为顺治年间所建,祭奠着开辟满洲之神。灵藏观音寺于明正统年间重修。观象台在城之一角,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康熙十二年新增各种观测机,同五十四年及乾隆九年更有补充。贡院自元代有之,清代不断予以维修。

    (二)镶白旗辖区

    贤良寺于雍正十二年,崇真万寿宫于元代至元年间,成寿寺于明成化年间,法华寺于明景泰年间分别建立。宝庆寺是元代古刹,于雍正年间重修。

    (三)正白旗辖区

    大隆福寺于明景泰三年敕建,雍正九年重修。大慈延福寺及慧昭寺于明成化年间创建。

    (四)镶黄旗辖区

    有鼓楼钟楼之奇观。鼓楼元代时称为齐政楼,现在的钟楼是乾隆十年改建物。万宁寺建于元代大德年间,慈善寺建于万历年间,于康熙年间重修,显佑宫建于永乐年间,于雍正九年重修。圆恩寺和法通寺均为元代至元年间所建,后者于康熙年间重修,改称为净因寺。因元寺创立于唐代开元年间,乾隆三十年重修后改称慈寿寺。国子监为元代的旧学,辟雍宫在其内。先师庙即文庙,正殿名为大成殿。雍和宫是雍正帝为储君时的宫室,后来成了蒙古喇嘛宗的大本营,其建筑犹为可观。柏林寺创建于至元七年,乾隆年间重修。

    (五)镶蓝旗辖区

    鹫峰寺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双塔寺于金代章宗帝时修建。双塔一为九级一为七级,今日尚存。一时几乎颓毁,乾隆时重修。

    (六)镶红旗辖区

    万松老人塔建于乾隆十八年。大能仁寺于元代延祐年间创立,明洪武元年重修。大德显灵宫于明永乐年间创建,乾隆年间重修。历代帝王庙于明嘉靖年间建成,顺治、雍正、乾隆年间改建。白塔寺于辽代寿隆年间创立,元代至元、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重修。

    (七)正红旗辖区

    十方禅院及火德真君庙为唐代贞观年间所建。

    (八)正黄旗辖区

    大觉寺于顺治、乾隆年间重修。汉寿亭侯庙建于明洪武年间。龙华寺建于明成化年间,康熙二年重修。龙王庙于雍正七年敕建,乾隆十八年改铺黄瓦。广济寺于明正德九年敕建。

    三、皇城

    进入内城正门的正阳门后有大清门,再进有天安门。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高高的城墙上覆着九楹五阙的重楼。门前有河,河上有七座汉白玉石桥,此即外金水桥。河两侧左右相对有汉白玉石狮,坐在白石台上,均张着巨口,其中一狮爪下还压着一只幼狮,姿态雄伟,与日本所谓的“狛犬”完全不属同类。石台为刳形,本身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其表面所施浮雕的造型多种多样,甚是有趣。

    门内外都有对称的华表。“华表”一词翻译成日本文字是以“鸟居”对应,但华表只是一根单纯的圆柱,表面施有龙的浮雕,顶部为印度式柱头,柱头之上再冠龙之坐像,柱头以下有云板且云纹贯通整个柱身。与天坛的门相比可以发现其中奇异的类似现象。北京市内店铺前所立的石柱以及冠有宝珠的高挑标柱也都应该与华表属同一系统。

    皇城周围十八余里,城墙高一丈八尺,下宽六尺五寸,上宽五尺三寸,以砖筑之,涂以朱色,黄琉璃瓦铺顶。出门向东的称东安门,向西的称西安门,向北的称地安门。南面天安门后面的是端门,其建制与天安门完全一样。端门后面是午门,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

    紫禁城外午门的东南有一座大庙,与此相对有社稷坛。神武门之北是景山,景山又名万寿山,俗称煤山,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小山丘,有五峰并列,中间的最高峰海拔稍过百米,各峰上均有小亭,里面安置着藏传佛教的佛像。景山西麓有一座大高玄殿,建于明嘉靖年间,雍正、乾隆年间两次重修。门前有两亭两宇相对,钩檐圆桷,做工十分精巧。明代时工匠们都称此为九梁十八柱。

    紫禁城西边自皇城北部延伸到南部有一片水面,称为太液池。此池又分为北、中、南三海,周围有无数殿堂相连,总称为西苑。西苑中最有名的是北海的琼华岛和南海的瀛台。

    琼华岛位于北海的东南,以积翠堆云桥相通。岛中有永安寺,寺内有塔一基,用砖筑成,纯粹是一座西域塔的好典范。塔由底部、中部及九轮的三大部分组成,底部大体上呈方形,上面有三级圆阶,再上面是类似球状的中部即塔身,九轮顶上有示水烟之意的金属盖,更有日月造像载其上。全高百尺余,塔前有一小堂共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圆型,皆铺以琉璃瓦。堂内有神像,牛头人身,手臂无数。项颈挂着成串的人头,身上缠蛇,脚踏牲畜。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最受尊敬的偶像。

    琼华岛的南面是团城,内有承光殿。团城西面有金鳖玉蝀桥,以此桥分出北、中两海。中海岸有紫光阁、仪鸾殿等(仪鸾殿烧毁现已不存)。南海上有瀛台,瀛台于广义上是南海一小岛上诸殿宇的总称,于狭义指诸殿宇中主要的一殿。这些殿宇是:涵元殿、渗韵殿、倚思楼、香哀殿、瀛台、春明楼、湛虚楼等。朱楹粉壁与青黄绿紫蓝的各色琉璃瓦参差相映,水面泛满红莲,景色之美难以名状。南海东岸称为蕉园,园中有很多殿堂,最有名的是万善殿。

    太液北海的西岸有五龙亭,中亭名龙泽,左侧两亭名澄祥和滋香,右侧两亭名涌瑞和浮翠。五龙亭后面是极乐世界,再后面是万佛楼,东面是大佛楼,有佛高七丈余,东北面有大西天又称西天梵境,旁边是小西天。

    此外还有永祐庙为雍正九年所建,大光明殿为嘉靖年间创建,雍正、乾隆年间重修。二圣庙及慈云寺都在皇城的西北角。

    四、紫禁城

    紫禁城相当于日本平城、平安两京大内里的一部分区域,根据文献记载占地范围如下:

    北京的紫禁城 日本平安京大内
    南北 二百三十六丈二尺 四百六十丈
    东西 二百零二丈九尺五寸 三百八十四丈
    面积 十九万八千七百六十八坪 四十九万零六百六十六坪

    但是这个记载似乎与实际不甚相符,至少南北长度肯定会超过二百三十六丈。城壁高三丈四尺五寸五分,下厚二丈五尺,上厚二丈一尺二寸五分。四方有门,南曰午门,西曰西华门,北曰神武门(2)。城壁四隅有角楼,形状十分奇特。楼中央是十字歇山顶的高阁,屋脊相交处有宝瓶,绕中央阁四面又有重檐歇山顶的抱厦。景山西麓的大高玄殿前有与此完全相同形式的两座楼阁东西对峙,可见北京建筑外形的丰富变化。

    紫禁城内部又纵向分为中央、东街、西街三个部分。中央部分指从南面午门至北面坤宁门的区域,东西宽七百余尺,是城中最主要的部分,正殿等主要仪式场所皆在此域之内。

    东西两街在中央街左右两侧,设有帝室宫殿及侍臣、宦官等的住所、官衙、书库、佛堂、庙宇、庭苑、园囿等。紫禁城又在中部横向一分为二,即外朝和内廷。所谓外朝是指从午门至乾清门的南半部,内廷是指乾清门至神武门的北半部。城内外朝的东部诸殿:内阁在午门之东,文华殿在其北,是天子经筵御所。文渊阁位在文华殿北,用以收藏四库全书。传心殿在文华殿东侧,祭有皇师、帝师、王师、先圣、先师的神位。箭亭是天子习武阅兵之处。外朝的西部诸殿:武英殿听说是储存聚珍版之处,聚珍版即活字版。咸安宫是教习八旗大臣子弟之处。内务府即掌管内府所有事物之处。南薰殿收藏着历代帝后的画像。

    内廷东部第一街称为东一长街,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东二长街上有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齐宫等。再向东有奉先殿、宁寿宫。奉先殿是祭祀祖先之处,宁寿宫曾是西太后的寝宫。

    内廷西部与东部规模相等。西一长街上有养心殿、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养心殿是皇帝的寝宫,翊坤宫是贵妃的居所。西二长街上有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等。再向西是雨华阁、宝华殿、中正殿,都是祭祀喇嘛佛之处。其中雨华阁为三层建筑,形式甚为珍奇。另外还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等大厦鳞次栉比。

    内廷的后部即坤宁门至神武门之间是御花园。门称天一门,门内有钦安殿奉玄武神。此外还有樆藻堂、凝香亭、万春亭、绛雪轩、延晖阁、位育斋、毓翠亭、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等建筑。

    外朝及内廷的中部即所谓九重殿门之所在,于次章详述之。

    ————————————————————

    (1) 现在此门通称为“罗生门”

    (2) 原文未提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