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存最多、最重要之碑碣者,有西安文庙碑林、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其他地方亦略保存些许著名石碑,但数量较不足。余今介绍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中以汉碑为主之碑碣。

    一、曲阜文庙同文门之碑碣

    曲阜文庙乃建于孔子故居之庙,其规模之宏大,殿庑之壮丽,于中国庙祀中首屈一指。过其正面棂星门、圣时门,渡架于泮池之石桥,再经弘道门、大中门,始达此同文门。同文门后奎文阁巍然屹立,过大成门,始达正殿大成殿。

    同文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三户单层门,重檐歇山顶,瓦葺。左右侧壁与内部中央门扉两端间壁以砖裹之。以双斗拱承双层椽木屋檐,内外皆施色彩。(第一〇〇、第一〇一图)

    中国保存最多、最重要之碑碣者,有西安文庙碑林、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其他地方亦略保存些许著名石碑,但数量较不足。余今介绍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中以汉碑为主之碑碣。 - 图1

    第一〇〇图 曲阜文庙平面图

    中国保存最多、最重要之碑碣者,有西安文庙碑林、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其他地方亦略保存些许著名石碑,但数量较不足。余今介绍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中以汉碑为主之碑碣。 - 图2

    1 唐兖公之颂(天宝元年) 2 汉孔君墓碣(永寿元年) 3 宋祖庙祭文碑(景祐三年) 4 东魏[1]鲁孔子庙碑(兴和三年) 5 小碑(原文缺时间)[2] 6 汉豫州从事孔褒碑(建宁年间) 7 东汉熹平残碑(熹平二年) 8 唐孔子颜回赞御制碑(开元十一年) 9 唐新修庙记(咸通十年) 10 宋祖庙祝文(天圣八年) 11 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正光三年) 12 宋米芾孔圣手植桧赞(崇宁二年) 13 唐文宣王庙门记(大历八年) 14 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永寿元年) 15 魏鲁孔子庙碑(黄初元年) 16 隋修孔子庙碑(大业七年) 17 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3](永兴元年) 18 汉孔谦碑(永兴二年) 19 汉祝其卿坟坛石刻(居摄二年) 20 汉上谷府卿坟坛石刻(居摄二年) 21 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4](延熹七年) 22 北齐夫子之碑(乾明元年) 23 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5](建宁元年) 24 汉博陵太守孔彪碑(建宁四年) 25 汉鲁相谒孔庙残碑(碑侧有唐贞元七年[791]杜廉等人题记[6]) 26 汉五凤刻石[7](五凤二年)

    第一〇一图 曲阜文庙同文门平面图

    同文门左右端之间如第一〇一图所示,内外皆以木栏包围保护,内部陈列许多汉代以后碑碣。如:

    汉代以后碑碣

    碑碣 数量
    汉碑与石刻 十三
    魏碑
    北魏碑
    西魏碑
    北齐碑
    隋碑
    唐碑
    宋碑
    年代不明小碑
    共计 二十六

    其配列位置如图所示,仅汉碑即有十三座。如此多之汉碑保存一处,舍此无他,故于碑碣史上同文门之价值巨大,令人慨叹:不愧为曲阜文庙也!

    北面西端之间有“孔君碣”与“豫州从事孔褒碑”“熹平残碑”镶嵌于砖壁间。北面东端之间无汉碑。南面西端之间立“汉敕造孔庙礼器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谦碣”“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南面东端之间有“泰山都尉孔宙碑”“史晨飨孔庙后碑”“博陵太守孔彪碑”“鲁相谒孔庙残碑”“五凤刻石”。又有六朝唐宋碑碣。有关此类诸碑之形制与文字前项已述,故在此仅标明其图面位置。

    二、济宁文庙戟门内碑碣

    仅次于曲阜文庙保存较多汉碑者为济宁文庙戟门。戟门位于大成殿前,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户单层门,重檐歇山顶。其左右侧与中央入口左右壁以砖筑之。门内外左右侧间保存汉魏时代碑碣,如图。(第一〇二图)

    中国保存最多、最重要之碑碣者,有西安文庙碑林、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其他地方亦略保存些许著名石碑,但数量较不足。余今介绍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中以汉碑为主之碑碣。 - 图3

    1 汉北海相景君碑(本初元年[8]) 2 汉尉氏令郑季宣碑(中平三年) 3 汉司隶校尉鲁峻碑(熹平二年) 4 汉执金吾尉武荣碑[9](永康元年) 5 汉郎中郑周碑[10](延熹元年) 6 魏庐江太守范式碑(青龙三年) 7 汉郭泰碑(建宁二年)(背面画像)

    第一〇二图 济宁文庙戟门平面图

    北面东侧间有“汉北海相景君碑”“汉尉氏令郑季宣碑”“汉司隶校尉鲁峻碑”三碑西南并列。北面西侧间有“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汉郎中郑固碑”“魏庐江太守范式碑”三碑东面并列。南面东侧间接东端柱,“汉郭泰碑”夹于两旁砖柱之间。此碑背刻粗放豪迈之画像。门内立有二碑,但不为后世重视。其一位于东方者,乃大元册封孔子之碑。

    与文庙相接所建州学明伦堂内有三四碑值得关注。即“汉永建五年刻石”“朱君长题字”及“汉残碑”等。另有由武氏祠移来之“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与“李白书壮观二大字”等石碑。与同文门相同,上述汉碑说明前项已作,故从略。

    本篇曾载于《书道全集》第二卷。

    ————————————————————

    [1] 原文写为“西魏”。——译注

    [2] 原文缺时间。其余缺漏者译者亦做增补,不一一注明。——译注

    [3] 原文写为《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有误。此碑又名《乙瑛碑》或《汉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译注

    [4] 原文写为《汉史晨飨孔庙后碑》。其实该碑为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四月,14行,行36字,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之情状,全称为《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汉《史晨碑》前后碑合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译注

    [5] 原文写为《汉泰山郡尉孔庙碑》,有误。——译注

    [6] 亦称《鲁孝王刻石》。——译注

    [7] 原文缺时间。——译注

    [8] 原文时间标注有误。据查此碑立于汉汉安二年(143)。——译注

    [9] 原文标写有误。正确的说法乃《执金吾丞武荣碑》。——译注

    [10] 原文标写有误。正确的说法乃《汉郎中郑固碑》。——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