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东亚古代建筑所见之兔
与建筑有关之兔之实例似极罕见。西洋亦不多见,即令于常以十二地支观念考虑问题之东亚,与龙、虎相比其例亦甚乏。而此十二地支中之卯即兔,于建筑上有新奇之用法。中国自古称月为玉兔,有月中藏玉兔之传说等,故人们常常为显示月身而共画兔与蟾蜍。道教喜用仙兔捣药于臼为例说教,故有时兔亦成为建筑装饰等题材。此外,亦常见兔现身于狩猎壁画等。及至后世,兔虽用于建筑装饰,但总体说来其例甚少。
先举中国用于建筑之兔之实例。去年于朝鲜平壤附近发现汉乐浪郡时代砖,砖有兔舁药之图案。兔头小,胴体与后足极大,画风奇异。兔旁有异状物捧盘乞药。其构图之有趣,手法之古拙、大胆,即令于中国亦为极其珍贵之实例之一,现为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收藏。同样可为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所夸耀者系汉瓦,乃余于北京购买,属极其珍贵之瓦。瓦面有半浮雕图像:长有羽翼之兔与蟾蜍相对,周围云气缭绕,象征月象。图像四周有连珠纹,其边框又刻波形。该形制绝无仅有,从其样式推断属汉瓦无疑。无论是图纹之致密,还是手法之雄浑与勾摄人心,皆为后世瓦所不及,真乃古代艺术品中杰作之一。
一般说来,汉代有如下风气:墓前设石室,以置放供品,石室内壁雕刻有关历史、传说、风俗之图纹。留存今日之石室亦有壁画,其中最负盛名者乃山东省肥城县孝堂山石室。其石室梁石下雕有日月星辰图案。其月图中刻有大蟾蜍与小兔。此石室建造年代不明,但估计时间不晚于公元1世纪。
其次,原山东省济宁州晋阳山慈云寺汉画像石(汉代石室构件之一)(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收藏)一隅亦有二兔捣仙药图,系薄意雕。其下方有狩猎图,刻一犬追二兔,亦薄意雕。其手法皆单纯、古朴,共为风韵飘渺之作品。
此外还发现许多带仙兔捣药图与狩猎追逐兔之汉代画像石。
如上述,汉代于石室、砖瓦上作兔图案。而汉代后遗存至今之中国建筑甚少,甚至连文化绚烂多彩之六朝时代遗物亦踪影全无,故今日难以从这些时代寻找出该题材。
此后年代之建筑虽有遗存,但于余记忆中及调查范围内未发现有兔运用于建筑之实例。
另一方面,朝鲜情况又如何?新罗时代墓中即已发现带有兔雕之文物。年代最久远者乃新罗故都庆州东南约三十里处之挂陵。属何王陵不明,按余猜想系承嗣太宗武烈王,灭高句丽完成半岛统一大业之文武王陵。该陵为馒头形,略高,四周绕以裙石。其裙石之础石上按十二地支方位浮雕十二地支神像。其中东方即卯位,刻兔面着神将服装之神像。有雄浑壮丽之感,技巧亦颇秀逸。
庆州以西约一公里处有山,称西岳,其山顶有陵,称金角干墓。朝鲜方面风传系助太宗武烈王、文武王灭百济、高句丽之著名将军金庾信墓。但据余调查,其为误传,推定系文武王弟、长期滞留长安纵横捭阖发挥外交手腕之金仁问墓。该墓形制与挂陵相同,四周础石亦浮雕十二地支神像。其中卯神像与挂陵卯神像相仲伯,皆为杰作。
此后历代新罗王陵皆运用十二地支神像,其中圣德王陵有圆雕十二地支神像,立于陵墓四周。高句丽时代础石与础石之间之石板亦刻有十二地支神像。此做法一直持续至朝鲜时代。但难以否认其技巧有随年代而逐渐衰退之倾向。另外,高句丽时代收纳墓棺之玄室四壁涂白灰,亦按方位彩绘十二地支神像。过去神像为动物头像,全副武装。而高句丽时代壁画则成为文官头像,服装亦成文官服装,以头冠显示龙、兔等动物,象征十二地支。前些年开城以南约8里处水岩洞一古坟为土匪盗挖,几日后余赶赴调查该墓时发现,玄室内部十二地支神像壁画文官像依旧残留,尤其卯神像笔触鲜丽,极为精美。最初人们以十二地支神像之动物头像为满足,但此后逐渐人化,脱离奇异风貌,成为典雅文官,而原先表示十二地支之动物则纳于冠内。此间变化从各方面考虑皆为新奇之素材。
另外,高句丽时代亦有于墓外、石塔四周刻十二地支神像之习惯。庆北、醴泉郡郊外开心寺遗址上立有五级石塔,系公元1009年所建,为高句丽时代最精美石塔。其下方塔基四周按十二地支方位刻神像,表示东方之神像为卯神像,其他神像皆为立像,而独此卯神像为坐像。
上述为余所知范围内之中国、朝鲜之资料。最后就日本建筑采用之兔略作一瞥。日本古代建筑从未发现兔图案,仅于桃山时代[1]及之后年代兔开始出现在建筑雕刻、装饰绘画中。桃山、德川时代[2]均可见兔透雕于蟇股内部与带雕刻门板等上方。此外,有家庭于隔扇等画中描兔像。京都大觉寺客殿拉门下方木板有尾形光琳[3]所画兔图,作为装饰颇有趣。近年来兔形用于建筑者少,无可特举之例。今后即令无视传统如十二地支等,但兔作为装饰材料仍新颖有趣,故余等亦希望于现代客厅一隅看见兔形雕刻与图案等。
本篇曾刊载于1927年1月17日《东京日日新闻》。
————————————————————
[1] 桃山时代,日本历史时代区分之一,指16世纪后半叶丰臣秀吉掌握政权的约20年时间。日本美术史上将安土时代[织田信长以近江安土城为基地(即他掌权)的时代]和此桃山时代视为中世向近世发展的重要过渡期。在此期间出现许多雄伟的城郭、殿邸和神社寺庙,以及装饰其内部的壁画和屏风画。反映民众生活的风俗画也大量出现,陶艺、漆工、染织等工艺技术亦大有进步。——译注
[2] 即江户时代,指德川家康在1600年(庆长五年)取得关原之战胜利,从1603年设幕府于江户开始直至1867年(庆应三年)德川庆喜“大政奉还”期间约260年的时间。——译注
[3] 尾形光琳(1658—1716),江户时代中期画家,对日本“莳绘”(金银粉漆画)和染织工艺的发展也有贡献。其画风继承于乾山和酒井抱一等人,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所谓光琳派画风。作《红白梅图屏风》等。——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