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与建筑有关之虎
虎于产自中国之兽类中最为凶猛,往日称“山大王”,或称“百兽之长”,被视为灵兽,因而被运用于与建筑有关之装饰或建筑之一部分。但虎之相貌形态与想象中之狮比较略显单纯,故用于装饰多少有些困难。
究其原因是因为狮不产自中国,人们所见机会极少,为其造型时艺术家可自由发挥想象力。而与此相反,虎为中国人所熟知,无法任意添加不同意趣,故无论如何必须按自然写实方法进行创作。
因此以虎作为装饰较困难,产生之结果亦不及狮之意趣之自由变化。或出于此缘故将虎用于建筑之事例有则有之,但与狮相比数量极少,从而遗物亦较稀少。
今年系寅年,故我想在自己所知之范围内谈谈中国、朝鲜、日本与建筑有关之虎。
先谈中国。虎用于建筑装饰或建筑之一部分之最多者,乃四神之一之白虎与狩虎画,以及与其他石兽、石翁仲等一道置于墓前之石虎等。
其遗物年代最确切者乃山东省济南“金石保存所”所藏石虎。汉代墓前刻石虎事散见于《水经注》等著作,但实际上作为当时遗物保存至今者唯此石虎,且仅剩胸部以上部分,头部亦遭破坏,唯大体能辨识为虎,颇为可惜。但其头部雕刻“光和六年十二月云云”之铭文,故年代确切。光和六年即公元183年。
又,汉代墓前所立石阙、石祠壁面往往有白虎图、虎画、狩虎画等。其中以浮雕于武氏祠石阙之虎图最为精彩。
其次,汉代用砖建造屋壁与墓葬玄室四壁,其砖有空砖(圹砖)、方砖、长方砖三种。空砖广一尺三寸,长二尺五寸左右,厚七八寸,其面作为装饰有种种压塑图纹。其中往往运用虎图纹,有颇雅致者。方砖亦有或浮雕虎豹,或呈现四神图者。长方砖砖面往往作狩虎图。汉代石碑有碑首刻朱雀,碑底刻玄武,两侧分刻青龙白虎之例。《隶释》所载《益州太守无名碑》即其一例。然此仅限于汉代,石碑刻虎后世全然不可见。此外有瓦当,其图纹各含有一个四神图。
六朝时代实例甚缺。唯有一石门(恐为墓玄室入口)上方栉形石阴刻青龙白虎图,其气势颇雄浑。前些年我从中国寄往朝鲜总督府之石门系此类石门中最优秀者。
据我所知唐代实例甚少,唯有部分墓志石于四面刻四神图与十二地支神像,其中有白虎图与寅神像。
五代后梁王彦章墓在山东省汶上县西门外,前面安放一对颇精致之石虎。北宋历代帝陵在河南省巩县,墓前皆安放石虎两对,与其他石兽并列。然其技巧劣于王彦章墓石虎。
宋代墓志往往阴刻四神图,其中当然包括白虎图。
及至明代帝陵前造石虎之风停息,少见与建筑有关之虎装饰。
朝鲜高句丽时代陵墓玄室仿中国制度,于四壁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有气象雄浑者。其最古老者可溯及约1500年前,最晚者亦不下于1350年,其虎画系东亚遗物中最古老者。其中平安南道江西郡遇贤里大墓、中墓之白虎壁画为杰作,充分显示六朝时代之雄浑气象。又,百济故都扶余有世称百济王陵之陵墓,前些年于其中一陵墓发现壁画。此壁画描于玄室四壁,亦为四神图,可惜已剥落,仅可辨识虎面。
新罗统一时代王陵坟墓四周护石(挡土石)按方位阴刻十二地支神像,其中位于挂陵(疑为文武王陵)与角干墓(疑为文武王弟金仁问墓)之寅神像继承唐代样式,其精神最为雄浑壮丽。高句丽时代继续在王陵四周或阳刻或阴刻方位神像,然相较新罗时代石刻颇显粗陋。高句丽时代开始于坟墓四周交互罗列石虎、石羊,取面朝外保护陵墓之意。尤其置于高句丽末期恭愍王之玄陵及其妃正陵四周之石虎最为写实,技巧亦最为精湛。
此后之朝鲜时代继续在王陵四周交互摆放许多石羊、石虎,其中以该时代初期太祖、太宗陵墓石像生最为优秀。而随时代发展其石像生逐渐流于形式,拙劣有加。
朝鲜至今有虎栖于各山中,而朝鲜人虽多识虎,然于其墓外无用虎于建筑装饰或建筑之一部分之事例,但虎工艺品却相当不少。
日本初次以虎入画见于法隆寺金堂内安放之“玉虫橱子”绘画。“玉虫橱子”虽为一介工艺品,但亦可认为系带有许多建筑物细部之建筑模型。橱子全部涂漆,其表面以密陀绘[1]方法画有各种图案,施以花纹。其须弥座底板上绘有释迦牟尼善行话本中以己身饲虎之图像。此为日本最早之虎画,亦为日本最古老之绘画。奈良时代以虎为题用于建筑之画像于今无一残留,但药师寺金堂铜造药师如来台座西面半身雕之白虎图仿初唐手法,为杰作。其他工艺品亦多少可见虎图纹。
平安藤原时代至镰仓时代与虎有关之建筑遗物几不可见。至室町时代始于蟇股内部作竹虎图。其实例之一为永亨年间建筑——京都相乐郡白山神社本殿蟇股内雕刻,极古朴。桃山时代盛行建筑雕刻,最喜竹虎图并将其用于蟇股内部与门板雕刻等。其中最为出色者乃南禅寺清凉殿杉木门雕刻部分之竹虎图透雕。该清凉殿乃天正年间为丰臣秀吉[2]而建,其后赐予南禅寺,故此雕刻为桃山时代初期代表作,尺寸虽较小但颇具图纹性,仍为杰作。桃山城遗物、西本愿寺唐门斗拱间亦有竹虎图透雕,亦可窥见桃山时代豪迈之气概。松岛五大堂四周斗拱蟇股中有与方位相对应之十二地支雕刻。江户时代继承此做法,上野宽永寺五重塔、浅草寺五重塔、日光五重塔等第一层塔四面同样分别刻有十二地支像,其中当然有虎之雕刻。
江户城内加藤清正[3]府邸“大台所”建筑之长端壁面雕有竹虎图。其虎长度从头至尾约15米,当时武士精神之奢华由此可见一斑。而且清正名字与虎有关,府邸亦作虎,令人更觉有趣。
江户时代继承桃山时代风气,建筑雕刻大为发展,自所谓“宫雕师”出现后越发喜欢将竹虎图透雕于蟇股内部、带雕刻门板及窄壁上等。当桃山时代雄浑豪迈之气势逐渐衰弱,技巧转为纤细之时其雕刻手法亦同时变为颇写实。其中日光阳明门之巧妙利用柱子木纹而制作之木纹虎最为有名。雕刻于京都妙心寺玄关走廊蟇股内部之透雕虎技术最为精湛。
毁于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火灾之汤岛圣堂[4]大成殿,其屋顶垂脊下端原安置铜虎以取代“鬼板”。[5]因世上无与之相类之制法,故显极其珍贵。恐系当时全然不解中国建筑之日本建筑家为制出中国风格之瓦当而创作之物件。建筑物被焚毁,然此垂脊铜虎却幸存至今,为东京帝国大学收藏。
作为绘画艺术,龙虎图与竹虎图往往描绘于壁面与隔扇[6]上,其中以南禅寺“虎间”狩野探幽[7]所绘之虎画最为有名。
本篇曾刊载于《国民美术》第二卷第十三号(1926年1月)。
————————————————————
[1] 系将颜料掺入密陀(氧化铅)油后画出的一种油画。7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见于法隆寺“玉虫橱子”和“橘夫人橱子”等绘画中。——译注
[2] 丰臣秀吉(1536—1598,一说为1537—1598),安土桃山时代武将,幼名日吉丸。1585年任“关白”,翌年被赐姓丰臣,任“太政大臣”。1591年将“关白”一职让于养子秀次,称太。1590年统一日本,并于此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奠定幕府体制基础。为征服中国明朝,于文禄、庆长年间两次出兵朝鲜,战事未即病殁。——译注
[3] 加藤清正(1562—1611),安土桃山时代武将,丰臣秀吉部下,通称虎之助。文禄、庆长战役时因勇猛驰名朝鲜蔚山,在日本“关原战役”时倒向德川家康一边,领有肥后国。——译注
[4] 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汤岛孔子及其他圣贤的祀祠,1632年建于江户上野忍冈林罗山家塾内,1690年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将该祠移往汤岛。现存建筑系1933年重建。通称汤岛圣堂。——译注
[5] 代替鬼形瓦当使用的木制装饰,有的包裹铜板,后来即使无鬼面也称鬼板。——译注
[6] 在木框上粘贴日本纸或布而形成的起间隔作用的“壁障”。日本传统建筑房屋无墙,靠此隔扇作为房间区隔。天热时可将此隔扇撤除,以利通风。——译注
[7] 狩野探幽(1602—1674),江户初期画家,幕府御用画师。留有二条城、名古屋城的屏风画、隔扇画等许多作品。——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