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化的钟楼及玉皇阁
宣化府位于北京西北三百三十五里处,附近有许多木结构建筑,其构造形式基本上与日本的建筑相似。其中最值得观赏的是钟楼和玉皇阁。
钟楼建在砖造的台基之上。台基九十三尺二寸五分见方,通有一条宽十四尺九寸五分的穹窿道,呈十字形,中心交叉处为穹窿顶。宣化以西都邑的钟楼或鼓楼的台基基本上都是使用这种手法。
钟楼下层五间三面,檐柱游离而立,内柱以砖包之。内部中央还有四根柱子,一直向上通到上层,支撑着挂钟的横梁。上层三间三面,椽木环铺。两层前后都有抱厦,主厦和抱厦都是歇山式,抱厦屋脊低于正屋脊。这种手法使建筑形态富于变化,轮廓甚美。这一类建筑最值得观赏的是其细部手法。因为是木制结构,所以与日本的建筑有相似之处。下层抱厦的手法如图3-4所示,上有平板枋、大额枋、垫板、月梁,月梁上有分瓣卷杀的弧形,下面有支撑月梁的彩绘梁垫,以及支撑彩绘梁垫的蒲鞋头。图3-5是下层立面的手法,雀替的形状看上去和日本镰仓时代的惯用之物基本相似。图3-6(甲)是楼上的斗拱,里面的斗拱出九踩,三才升斜置的手法极为奇特(见图3-6乙),这种手法在这个地区被广泛使用,但其中缘由不得而知。
图3-4 下层抱廈
图3-5 下层立面
图3-6 斗拱
此处建筑的年代不详,大概是明代之物。现在的宣化城是在明代形成的规模。碑铭上刻有:
大明弘治七年岁次甲寅九月上日
应该说这已明确地标出了建造的年月。另外在题为“重修清远楼记”的碑铭最后还有一行:
乾隆歲次戊辰閏七月朔日文林宣化縣加一級西蜀雷建立
碑文是说,明代的建筑曾遭破损,丹青剥落,乃行修缮。不过看样子,明代样式在修缮时并未遭到大的改动。总之可认定此处为一座上好的明代建筑遗物。
玉皇阁和钟楼一样,也是建在一座砖砌高台之上,台座以穹窿道贯通四方,中央交叉处架穹窿顶,台上建有三层木制楼阁。平面及立面都与钟楼相似。上层为歇山形式,山墙形式与日本相似,但悬鱼和驼峰的用法颇令人感到意外(见图3-7)。下层的抱厦上有如图3-8那样的云头,很像是日本足利时代(1)用来观赏的一种手法。玉皇阁也可看作明代留下的一处上好遗物。
![]() | ![]() |
图3-7 悬鱼和驼峰 | 图3-8 云头 |
————————————————————
(1) 足利时代=室町时代=1334-15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