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海普陀山

    绪言

    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中有一个名叫普陀山的孤岛。普陀山即普陀洛迦,又名补陀,华严经里称为补但洛迦。有关岛的位置,《普陀山志》中说在今天的定海县以东,距县城百余里,孤立在海岛中。蜿蜒连绵,纵横各十余里,一周约四十余里,也有一周百里之说。南达闽粤,北接登莱,东临日本,西通吴会,是海中的一个巨大屏障,据此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出来。这个普陀山是中国所谓的三大灵山之一,另外两处是山西省五台县的五台山和四川省峨眉县的峨眉山,三处并称为三山。五台山是文殊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我要在这里介绍的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五台山规模宏伟,峨眉山山峰奇峭,普陀山风景绝佳,此三山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中国名胜中的一组佳景。

    一、僧人慧锷开基

    我去年曾历访了这三大道场,大大地引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特别是普陀山,因为开基是很久以前的一位日本高僧,所以就更被吸引。历史上,中国的高僧来到日本兴建迦蓝,或者参与迦蓝兴建的事迹有很多,日本的高僧前往中国,归来后开设道场的人也不在少数。可是日本的高僧前往中国,而且在中国开山的就少之又少了。更何况所开之山现在竟然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名胜,就更是稀有了。而上面提到的普陀山即补陀洛迦山就是由日本僧人慧锷开的基。慧锷是日本醍醐天皇时代的名僧,很早就远渡中国,延喜十六年(五代梁贞明二年)在五台山得到了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在历访了四明的阿育王寺、天童寺等之后在宁波登船。当船行驶过今天的定海县,来到一个孤岛附近的时候,船突然不动了,慧锷合掌瞑目,心中暗暗祈愿,如果是观音菩萨的意愿,那么就在当地建立精舍。不一会儿船又开始起动,驶到了孤岛一角便停了下来。慧锷当即弃船上岸,将灵像安置在当地人张氏宅中,并将此处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今天普陀山的由来。不过,这些都是中国的传说。

    二、两种传说的真伪

    反过来寻找日本的传说,发现有一本名为《元亨释书》的书在卷十六里记载说:释慧萼于齐衡初年应橘太后之诏带着贡品前往唐朝,到登莱,抵雁门,上五台山,渐次届杭州盐官县灵池寺,拜见了齐安禅师,转达了橘太后的邀聘,请到义空长老而归。此外还入中原再登五台山,在适台岭有感于观世音像。遂于大中十二年(日本文德天皇天安二年)抱观音像经四明回国。船过补陀海滨时搁浅不能前行,船夫以为载物过重,所以卸下去许多东西,可船依旧纹丝不动。待把观音像卸下后船就能动了。慧萼不忍弃观音像自己独去,于是留下来,在海边结庐供奉此像,之后渐渐形成宝坊,号称补陀洛山寺,现在成了禅寺中的名刹,而慧萼则是开山之祖。如果照此说法,上面介绍的两种传说则完全不同,特别是时间上不一致,一个是天安二年,另一个是延喜十六年,二者相差了五十九年。慧锷和慧萼的名字也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真的,我在这里虽不能轻易断言,但断定此山是唐朝末年由日本僧人慧锷或慧萼开创的,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三、实地踏勘的结果

    随着时光的流逝,普陀山的张氏后人找不到了,不肯去观音院的地点辨不清了,连最重要的观音像也去向不明了。迦蓝的规模是越发展越宏大,最终整座山都发展成了佛院精舍。根据我实地考察的结果,这座岛正如《普陀山志》中记载的那样,位于定海县以东二十五海里处,从宁波出发海路约为七十五海里。当地人说从定海到这个岛大概有一百或一百二十海里,也有人说是一百五十海里。在这里暂按二十海里约为八十华里计算。顺路是从宁波走水路经由定海,根据季节,这一段路会有小蒸汽船运行,从宁波到定海一般都是利用此船。五十海里航路,费时约六个小时。从定海再往前是中国船,定海普陀间顺风的话要五六个小时,遇上逆风就要一天。普陀山的形状据我观察,全长二十华里(下面简称里),中央部分有一道弯曲,宽约三四里,周围海岸线差不多有六七十里,面积大约合日本的一方里,就是说大小和伊豆的神津岛差不多。岛内纵断的山脉连绵起伏,南端还有一片峰峦。据《普陀山志》记载,最高峰是白华顶,其次是光熙峰、大小雪浪山、象王峰、梅岑峰、达磨峰、正趣峰等。白华顶在岛的北部,实地观测结果是高度大约一千余尺,和日本房州(1)的锯山基本相同。光熙峰在白华顶左侧,又名石莲花、石屋。锦屏山在光熙峰的左侧,法雨寺坐落于此山。雪浪山在白华顶右侧,峰分两座,分别以大小称之。青鼓山在此山东侧,也是此岛的东端。白华顶的后方从北向西绵延的是茶山,与茶山相连的东北面是伏龙山。从白华顶的一脉连山向南,不久又折向西方的是观音峰,接着是盘陀山,高度逐渐降低,最终到达西端的风洞嘴。现今,全岛几乎都成了秃山,仅有些灌木丛生,有时从溪谷间多少还能见到一些树林,特别是茶山,郁郁葱葱的树木几乎盖满了整个山体。居民平日有五六百人,但到了正月、二月的朝拜季节,听说僧俗总数大概会达二千多人。

    四、梵刹

    普陀山上有两大迦蓝,一个是普济寺,另一个是法雨寺。

    普济寺在岛的南部,灵鹫峰下。其沿革的概要为:宋元丰三年被赐名为宝陀观音禅寺,明万历三十三年敕建并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扁额。但清康熙四年乙巳夏天遭到红毛贼寇袭击,迦蓝均被焚毁,唯有大殿免遭其难。康熙二十八年着手重建,康熙三十八年因受赐御书匾额“普济群灵”,故更名为普济寺。之后,雍正九年朝廷拨款加以修缮。

    迦蓝占地面积为东西八十丈,南北六十丈。正面入口处有牌楼,接着是五间万寿亭。然后是池塘,中央铺有甬道,建御碑亭。再向前,左右是西山门、东山门,正面是山门。进山门有天王殿,殿内依常规安放着藏传佛教的四天王巨大塑像。东北是增长天弹琵琶,东南是持国天左手持剑,西北是广目天右手拿伞左手握鼠,西南是多闻天左手握蛇右手持珠。中央的正面放着布袋和尚模样的弥勒像,与此像相背的是韦驮天立身像。

    天王殿后面有一个高坛,上面建有大圆通殿,殿前陈列着石制的五供座。这个大殿相当于通常的大雄宝殿,应该是供奉释迦本尊的地方。但普陀山是以观音的巨像为本尊。大圆通殿后面的高坛上建有藏经楼,下层是法堂,上层藏经。藏经楼后面是方丈。

    以上这些殿堂都排列在中央的轴线上,轴线的左右还有各式堂舍。山门内左右有鼓楼、钟楼耸立。天王殿内,左侧是崇德殿、祖师殿、罗汉殿,右侧是功德殿、迦蓝殿、罗汉殿,顺序排列。大圆通殿和左右的罗汉殿中间,左边是关帝殿,右边是灵应殿。藏经阁的左右相对有云水堂和客室。

    此外还有很多杂舍。可是,总体看来,迦蓝中的各个堂舍都丝毫没有作为建筑物的价值。只有号称是康熙以前形式的大圆通殿还稍稍有些观赏价值。

    法雨禅寺在白华顶左侧的光熙峰下。明万历八年创建,万历三十四年受赐“镇海禅寺”匾额。康熙四年罹难时,整山全部归于灰烬。康熙二十八年起到三十八年重建时,得赐御书匾额“天花法雨”,故有了现在的法雨寺之名。迦蓝的大小是面阔六十九丈,进深六十二丈五尺。殿堂的配置与普济寺基本相同,即先要经池塘,过碑亭,左转进门才见牌楼。然后按天王殿、御碑亭、大圆通殿、御碑亭、上大殿(法堂)、藏经楼的顺序排列,天王殿内,左右是龙王殿和迦蓝殿、鼓楼和钟楼相对而立。大圆通殿的左右是水月楼和松风阁、客室和厨房相对而立。上大殿的左右是戒堂和禅堂、库房和功德房相互对立。上大殿和库房之间有关帝殿。藏经楼的右侧是祖堂,左侧是方丈。方丈左侧又有珠宝殿,再向左是旧方丈。这是一种重叠殿堂式的配置。

    要之,两刹的体裁基本相同,可见与日本禅刹相似之处,尤其是普济寺与京都府宇治的黄檗山万福寺迦蓝极为相似。当然,两寺的殿堂建筑于技术方面没有太大价值。

    金土奎 诗云
    普濟寺
    疊石長橋架水平,紅門深閉木魚聲。巍宮特創三摩地,古刹同登四大名。

    不是當年傳普濟,何能此日起群誠。煙霞館上無塵到,入步先知佛教清。

    法雨寺
    漫說當前一寺紅,淩雲樓閣兩相同。九龍殿已偕山老,五鳳門尤對海雄。

    佛古尚能施法雨,僧勒竟少出家風。廊第三章 南海普陀山 - 图1檻繞疑無路,只聽鐘聲打半空。

    五、佛寺·佛塔·坟墓

    听说这里的静室田庵有二百余处,我自己去访问过的也有三十处左右。如果将每处都一一道来,则难免烦乱,所以此处只选著名的四五处进行介绍。

    树木葱郁的茶山上有一座慧济寺,明代僧人圆慧所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十分庄严地并排而建,但建筑本身却很粗糙。从这里南下,沿着千步沙有几处庵舍,都不值得特别一提。左手见到朝阳洞后再越过一道山梁向前走几步,沿右手山坡登上去就是法华洞。《普陀山志》中有“方圆钜石自相累架,如人工结构者”的记载,实际情况与记录完全相符,不愧为此山的一处奇观。再南下,顺普济寺东侧走过去有一座太子塔,是普陀的第一石塔,形式也颇为奇巧。根据《普陀山志》的记载,此塔是元代元统年间(后醍醐天皇元弘三年至建武元年期间)诸王宣让耗资千锭为住持孚中禅师所建,高九丈六尺,所用皆为太湖美石,制造坚固,雕琢精巧,塔身五层四面均安置佛像,形态各异,瑞容妙丽,眉目顾盼如生,旁栏柱端都刻有守护天神和狮子莲花,做工生动巧妙,至今不见苔藓滋生。此塔的确十分美妙,但实际上是三层四角,建在两层的台基之上,没有相轮。除此之外的情况均与记载相吻合。这大概是元代的遗物,那就不仅是普陀山的第一古建,即使在全中国范围也算得上是稀有的上好遗物。

    再向南走有普同塔,这里是此山无缘者的合葬坟墓,应该是近代制作的,但其意匠颇有可观之处。

    普济寺的西盘陀庵属于规模较大一类,从这里北上登到山顶再向西行,可见到梅福院、灵石禅林等。灵石禅林里有磐陀石,此石是一块长二十五尺,宽十五尺,高十尺的巨石。仅靠唯一的一个支点悬在巨大的岩石顶上,以其险著称。传说以前观音菩萨曾在此处现身说法。

    从这里向西南,稍下行处有个大佛头,是在摩崖顶上刻出来的大佛头像,工艺十分粗糙。再下行是观音古洞,这是一个经过了后人加工的洞穴,里面刻着佛像。制作手法可谓古朴,按洞穴的形状进行加工,还真有些像古代的遗物,也许是开山时的遗址。除此以外的与迦蓝有关系的记事此处一概省略。另外我希望大家能够参照地图确认一下这些名称和地理位置。

    六、名胜

    普陀山的美景在中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东面可望一片茫茫的大海,西、北、南三面由星罗棋布的群岛环绕。山不高却秀丽,水不长却清亮。忽而平沙十里,忽而断崖千尺,拍岸的怒涛,惊人的巨岩,营造出了南海的仙境。从古时起就有普陀山十二景的说法,所谓的十二峰就是下面这几座(但有一处不详):

    梅灣春曉 茶山夙霧 古洞潮音 龜潭寒碧 天門清梵 千步金沙
    蓮洋午渡 香爐翠靄 洛迦燈火 靜室茶煙 盤陀曉日

    不过,听说旧志记载中只有短姑道头、不肯去院、太子塔三处,现在的十二景大概是近来的提法。下面介绍一下我自己最感兴趣的两三处。

    (一)新罗礁。位于西南海岸的石牛港口。传说这里就是日本僧人慧锷乘船搁浅,向佛请愿的地方。虽然我没有去过,但仅闻其名就会觉兴趣横生。

    (二)潮音洞。位于此岛的东南,传说是慧锷船平安着陆之处,又传是观音显身之处。狂涛与怪岩一刻不停地搏斗,场景十分壮观,让人百看不厌。洞的周围有一片紫竹林。这里的岩石上有一种酷似海草样的黑色纹路,十分有趣,当地人把这种岩石叫作紫斑石。

    陳玉賓 詩雲
    層巒回曲徑,石竅瞰長虹。大士樓霞所,龍神聽法宮。
    水梳瑤草滑,風掃白雲空。悟入三摩地,蕭然興味同。

    (三)千步沙。位于此岛的东岸,一望数里,白沙犹如弯弓,浪花缓缓涌来,一派悠然景色。

    月中走千步沙 孫渭
    千步堪留月,祥光散碧霞。遠看金布地,近泛浪成花。
    水氣雲飛絮,波聲雷駕車。慈航如可渡,此夜擬乘槎。

    (四)菩萨顶。此岛最高峰,现在这里建有灯塔。从这里俯瞰,可见普陀孤岛缭绕脚下,远眺过去,八重潮路接到天边。

    九日登菩薩頂得東字 釋常譽
    絕頂雲深處,登臨興倍雄。水明天際碧,霜簿樹頭紅。
    萬慮一身外,千山四望中。天菴容我住,歸國下山東。

    (五)盘陀石。前面已经介绍过此处为灵地,这块巨石几乎是悬空立在绝壁之上的。从树林间隙中可以俯瞰下面的大海,是一个必看的景点。这附近还有另外两块巨石,一块形似俯龟,另一块形似仰龟,十分奇妙。

    何辰生
    見說盤陀著地靈,普門曾此坐談經。二龜何事飜成石,想是當年不解聽。

    七、其他(旅行须知类)

    去普陀山的旅游者,一般于二三月问好小蒸汽船的通航情况加以利用最为适宜。傍晚从上海出发,经宁波、定海,第二天黄昏时分即可到达普陀山。岛内当然没有旅馆,全岛都是迦蓝精舍,唯独普济寺以东有数十户商店。也就是说,迦蓝同时又是旅馆,每个庙坊都有住宿设施提供给前来参拜的香客,与日本高野山的情况相似。所以,僧侣们又都似旅店的主人,巧妙地接待客人,接受相当的喜舍充作生活资金。但是不像四川峨眉山那样,在本堂的柱子上贴着“一碗饭收费多少”“住宿费收费多少”之类的字条,那种近乎纯真的露骨行为,此处未见效仿。很久以来,这里有向外国人收取分外金额的习惯,旅客也必须要对这种做法做好心理准备。作为高额支付的回报,住宿设施十分完备清洁(当然是比较地),床上铺着干净的毛毯,洗漱用具也齐全,夜晚还提供大号的煤油灯。出门观光时,僧侣们还主动充当向导,坐一种轻便的竹制轿子去各处名胜巡游,所以旅客即使自己不做准备也没什么问题。只是饭菜全部是素食,不过这种素食也非常好吃。顺便介绍一下住宿费用的标准,如果是住一夜,请导游游览各处的话,给住僧五元,厨师两元,杂役一元,轿夫两人两元,合计要交十元左右,如果带着翻译行动,还要多加五成左右。总之旅行费用不算便宜。

    这张照片是在普陀山的一座庙庵中拍摄的,雕刻的观音像周围附随着一些童子雕像。不久后这些雕像都包上了金箔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信徒看到这些感动得流泪,同时喜舍出大量钱财。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的是,如果诸位有机会去中国,一定要到南海普陀山一游,从上海出发仅用一昼夜便可到达。这个由日本高僧开基的世界有名灵地,风景秀美也是世界稀有,看过之后会永不忘怀。

    (明治四十一年(2)六月二十四日时事新报文艺周报)

    ————————————————————

    (1) 现干叶县房总半岛。

    (2)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