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游略记
(明治四十年九月至同年十二月)
一、绪言
明治四十年九月五日,余自东京出发,前往中国,于九月十五日抵上海。先游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而后溯长江,访江苏镇江、扬州、南京,再往江西九江、南昌,后返上海。更从海路赴浙江宁波,巡礼普陀山、天童山、阿育王寺等,以及奉化县内佛教丛林,最后回到上海,并于明治四十年十二月四日从上海启程东归日本,十二月十一日抵东京。
其间,费时仅98天,时日如此之短,实不足窥中国江南古建筑于一斑。何况,中国江南古迹几乎毁废殆尽,故在江南地区考察所遇困难远非之前中国北方之行可比。由于中国南方文化没有北方文化古老,并且,成就中国艺术高度发展的佛教,在中国北方最盛,与北方相比,南方明显逊色,南方佛教的纪念性建筑,创建之初,其文化内涵也未必就如北方寺院那般丰厚沉实。加之中世以来,长江平原区域常是兵家争斗之地,为此,千古遗迹多归废毁。是故,江南已是古迹难求矣,此话久已成人之共识。然笔者最主要目的,还在识见南朝艺术之容颜。所幸此行并非一无所获,纵使六朝以前即李唐一代古迹未能寻见,毕竟也还有其他时代之遗迹,多少还是有所斩获。下面依照此行路线略作概述,期待他日能有更详细报告面世。
二、苏杭地区
(一)苏州府城及其附近
苏州乃江苏省首府,位于上海西面,两地相距,水路80里,陆路54里,东距太湖10里许。苏州府城,略呈长方形,南北长4里许,东西长约2.5里。由于春秋之时吴王阖闾所造城郭在后世屡经改变,故今日苏州位置及面积已与周末时期模样大相径庭。苏州城门有六。东面有娄门及葑门,娄门又名“匠门”,即吴王阖闾令冶工干将锻剑的古迹。传说中伍子胥抉其眼悬于东门之上,此东门恐怕就是现在的娄门。西面有阊门及胥门,又称破楚门,伍子胥故宅在此,故名。南面城门称“盘门”,门上悬木制蟠龙,以咒越国。北面城门称齐门,又名平门,当年齐景公之女嫁与吴国太子,及太子没,齐景公之女常思故土齐国,故以是名。
苏州城内的古建筑如下所示:
(1)瑞光寺塔刹
此塔在南门内,八角七层,底层每边长十四尺七寸五分,塔内斗拱显见宋代以前建造之遗风。
(2)开元寺无梁殿
寺在苏州旧城北面,后唐同光三年,钱镠徙于此。此寺位于南门内瑞光寺西北,无梁殿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敕建,是为藏经阁。此殿悉数用砖,以穹隆架法,未用一根木材。太平天国起义时,开元寺被付之一炬,唯此殿独存。
(3)双塔寺双塔
寺在葑门内,创建于唐朝咸通年间,双塔则建于宋代雍熙年间,明永乐八年重建。其状尽为八角七层。塔基部分,东塔每边长七尺二寸;西塔每边长七尺五寸五分。
(4)报恩寺塔刹
位于城北齐门内,八角七层,最底层有裳阶,每层俱分五楹。对照日本白河法胜寺八角九层塔的画图,发现二塔极为相似。此塔外部已在近代以后被修,但塔内斗拱形制依旧可以看出是宋代以前。
(5)元妙观(1)
在苏州城正中,创建于晋咸宁年间。观内三清殿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遭雷火,后重建。弥罗阁系康熙十二年重建。元妙观规模宏伟,堪称苏州第一道观。
(6)虎丘(云岩禅寺)塔
虎丘在苏州城西北9里处,原本为吴王阖闾墓陵。晋代时,建佛寺于此。隋朝仁寿年间,在此造塔。明宣德中,塔刹被毁,后于正统年间重建,即存至今。此塔八角七层,毁损严重,已难窥全貌。虎丘还有剑池,剑池前有一古幢。虎丘的仁王门系木造,建造手法颇为奇异,应是明代建筑无疑。
(7)上方寺塔
上方寺在苏州城西南15里处,旧名“楞伽寺”,于隋朝大业四年建塔。然于今所存塔刹似属清朝中期建筑,八角七层,塔基每边长七尺五寸。
(8)灵岩山崇报禅寺
在城西30里处,以西施洞及琴台闻名。有一塔,八角七层,传乃吴越国妃所建,最初为九层,明万历二十八年遭雷火烧毁,清代顺治六年重修。
此外,名胜古迹尚有不少,如姑苏台、澹台湖、太湖(震泽),皆闻名遐迩。寒山寺在日本名气甚响,但于今却已不堪入目,枫桥亦无奇可言。
(二)杭州府及其附近
杭州府乃浙江省首府,走水路45里,自西南方向抵上海;走水路120里,亦自西南方向抵苏州。杭州位于钱塘江左岸,距钱塘江口约20里。春秋之际,杭州为吴越之地。五代时,乃吴越王率土之滨。南宋初,衣冠南渡,迁都于此,称作“临安”。今日杭州城,与南宋时相比,只不过稍稍南缩而北扩,总体并无大变动。杭州府城面积,南北长15里,东西长5里至七八里不等。城门有十,北有武林门、艮山门;东有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东南有候潮门;南有凤山门;西有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城西与西湖相接,自唐代形成今日规模以来,此湖即以位于城西而得“西湖”之名,其大为南北7里,东西5里,方圆号称30里,实则无非20里。西湖北、西、南三面峰冈叠嶂,南面山峦凸入城中,以成吴山。此间遍散古迹无数,再费旬日亦难尽览无遗,是以自古以来即有湖光山色十景十六迹之说。杭州主要景点略举如下:
(甲)杭州城内
(1)仙林寺
(2)白衣寺
(3)潮鸣寺 南朝梁贞明元年创建
(4)华藏寺 吴越王创建
(5)海会寺 吴越王创建
(6)吴山诸庙(城隍庙、关帝庙等)
(7)东冈寺 石晋时创建
(8)相国寺 南齐时创建
以上诸建筑皆经近代人之手重修,已无观瞻价值。
(乙)城东
(9)海潮寺
(丙)城南
(10)梵天寺
从南宋时绘图所见,梵天寺在杭州城南,今已完全荒废。山门前残存一对石幢(2),幢上有乾德三年刻铭,此乃笔者所发现唯一有刻铭的宋代石幢。笔者可据此推考其他古建筑年代。
(11)六和塔(开化寺)
在凤山门外15里处,位临钱塘江。就外观看,系八角十三层,但实际为九层。最下层处有宋碑。塔内斗拱形制有宋代建筑遗风。论规模之宏大,六和塔可推为江南塔刹之首。
(12)虎跑寺
在六和塔以北5里处。寺门前有一对石幢,可确定为明代所出。
(丁)城西
(13)钱王祠
在涌金门外,祭祀历代吴越王钱氏。
(14)昭庆寺
在钱塘门外,有天正八年大政捐铸梵钟。
(戊)西湖境内
(15)行宫
在孤山。有文渊阁,藏《四库全书》及《古今图书集成》。
(16)圣因寺
(17)林和靖祠
(18)广化寺
以上诸建筑皆见在孤山。
(己)西湖北部
(19)大佛寺
在宝石山麓。宣和年间,刻大石佛于摩崖,于今仅痕迹尚存。
(20)保俶塔(圣寿禅寺)
在宝石山。吴越王时,在此建有九级浮屠。至正末年,寺、塔皆被焚毁。后又重建,为七层塔刹,今塔即是,状颇怪异。
(21)凤林寺
(22)岳王庙
以上二者均在西湖西北湖畔。
(庚)西湖西部
(23)清涟寺
位于杭州城西10里处。
(24)灵隐寺
西距杭州城15里,位于北高峰南麓,又称“云林禅寺”。晋咸和元年,僧人慧理创建。至宋,灵隐寺已成禅刹五山之一。其地幽远邃静;其寺规模宏伟;其相古朴苍然;其名自古已闻,可谓冠盖杭州的佛教大伽蓝。寺门前有一对石幢,造于吴越王时代。
拜殿前有小塔一对,出自宋代。
(25)飞来峰
在灵隐寺前,又名灵鹫峰,即天竺灵鹫山飞来此地之意。摩崖上刻有无数佛像。凡此佛刻,具体年代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均产生在唐以后。笔者发现刻有“至元二十九年七月”题铭的多宝天王像。总之,有诸多佛刻系元代时所添加。
(26)法镜寺
称“下天竺”,位于灵隐寺西南2里处。
(27)法净寺
称“中天竺”,位于法镜寺西南1里处。
(28)法喜寺
称“上天竺”,位于法净寺西南4里处。法镜、法净、法喜三寺又称“三天竺”,建筑格局彼此非常相似,但以法喜寺最为壮观。
(辛)西湖南部
(29)雷峰塔
塔在西湖南峰顶上,系当年吴越王妃黄氏创建。最初拟建十三层千尺高塔,未竟,只建至七层,后被毁二层,只剩五层,即今塔。其造型无可类比,感觉与印度古代北天竺建筑不无渊源,或取法古印度塔刹建造亦未可知。
(30)净慈寺
在南屏山北麓,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为宋代禅刹五山之一。可惜,属当年的古建筑于今已荡然无存。
最后,有关此宋代古城还须再说几句。若《杭州府志》所载地图悉数可信,则临安宫城应是在今杭州城外南郊之地,即背靠凤凰山,左拥梵天寺、石佛寺,五山则在宫城外西北方向。当年京城位临西湖畔,最北为武林、艮山二门,艮山门即在城东北角,与候潮门相望,城墙呈一直线状。推察之,当年临安城比今日杭州城更呈南北长、东西窄形状。
南宋帝陵原在绍兴府会稽县,然至元代,悉数被毁,已不知其所踪。
三、长江沿岸地区
(一)镇江府
镇江府位于长江南岸,距长江口156里,距苏州水路145里,正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自古及今,交通方便,车船来往,三国时吴主孙权亦曾都于此。
(1)金山寺(江天寺)(3)
南朝梁天监年间创建,清康熙二十五年改称“江天寺”。原先是建在江中小岛之上一小伽蓝,于今,却已是位于陆地之上,碧甍丹楹相映,更有八角七层的小塔刹高踞山丘顶上。塔内设有小龛,以供佛像,系此塔别具一格之处。
(2)焦山定慧寺
建造在镇江东北向长江中一小岛上。此伽蓝创建年代不详,迄宋,名“普济寺”,并终成伽蓝之格局。清康熙四十年改为今名。古建筑今已无存。
(3)北固山甘露寺
位于城北临江处,创建于唐宝历年间。寺中有小铁塔,八角三层,铁塔最上面一层藏于山下观音寺洞,此铁塔系五代或宋代遗物。
(4)鹤林寺
位于城南3里处,据称创建于东晋大兴四年。于今,寺内仅存南宋景定甲子年题铭以及明万历十一年经幢碎片。
(5)竹林寺
在城南6里处,据称创建于东晋。寺内有康熙皇帝御笔《竹赋》大碑。
(6)八公祠(汉隐寺)
在城南9里处,无值得观览之物。
(二)扬州府
扬州府在镇江以北20里处,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日本奈良朝唐招提寺开山祖师鉴真即此扬州人氏。李唐末年,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又称吴主,都此地,名“江都府”。五代时,南唐徐知诘都于金陵,并将此地作为东都。至南宋,朝廷曾一度以此地为帝都,后才迁徙临安。于今,扬州府城分为新、旧二城,旧城系唐初时旧址,即今扬州府西一带;新城乃明代扬州位置,乃今扬州府东部。据称,旧城北门外一带乃宋朝时扬州大城遗址。
(1)天宁寺
在新城拱辰门外,武则天时创建,相传晋朝时为太傅谢安别墅。又,亦称此乃当年梵僧佛陀跋驮罗译《华严经》之地。但天宁寺并非规模宏大古建筑。
(2)重宁寺
在天宁寺后面,与天宁寺同,规模较小。
(3)琼花观
在扬州新城东边,据称创建于隋朝。于今,殿前有八角石台,相传当年隋炀帝曾登此台观琼花,如今所存台基系清代所筑。
(4)万寿戒幢寺
在琼花观西南。
(5)梵觉寺(古兴教寺)
与万寿戒幢寺西面相接。其大雄宝殿内本尊佛像背光见有迦楼罗与小龙女,此乃值得注意之画面,盖其乃喇嘛教佛画特有之图像。
(6)法海寺
在旧城北门外西北4里处。由寺中白塔可知,其乃喇嘛教之寺院。此法海寺的白塔与中国北方地区的佛寺白塔形制大致相同。
伽蓝外有五亭桥,桥上建有5个小亭,创意奇巧。
桥下流水与一小池相通,池边有一庭苑,称“小金山”,以景致秀美著称。
(7)观音寺
在法海寺以北4里处,无值得观览之物。
(8)平山堂(法净寺)
在观音寺以西1里半处,相传为宋代欧阳修郡守此地时所建。寺内有天下第五泉。
(备考)天下第一泉 镇江中冷泉(金山)
天下第二泉 苏州惠泉山
天下第三泉 南京雨花台
天下第四泉 宁波阿育王寺(确否待考)
天下第六泉 庐山慈航寺
(三)南京(江宁府)
南京位于长江南岸,距长江口205里,系当今两江总督府所在地。最初乃三国吴主孙权都于此,而后,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皆以此为都。后来明太祖对其城池规模大扩,城墙高4丈乃至9丈,城墙厚2丈乃至4丈,城墙绵延22里,圈起偌大街市一片。之后,朝廷迁都北京,相对新帝都“北京”之称,此地通称“南京”。往昔,有称“建业”;有称“建康”;有称“石头”;有称“秣陵”;有称“金陵”。于今,南京已然东南一大都会,辖有江宁府上元、江宁两县。南京古迹极多,若想看遍,少说要半年时间。笔者的考察仅是旬日之间,自然所见不过九牛一毛而已。今将南京主要遗迹略述如下:
(甲)城内
(1)明故宫
在南京城东边,为明太祖皇宫,规模几乎与当今北京皇城相等,即相当于当今紫禁城面积。明故宫不可谓不是方正一皇城,其方圆360丈许,正面开三阙午门,内有金水河,迂回曲折,上跨5座金水桥。次为门址,次为三大殿址,次复为门址,次再为殿址,最后为相当于北京神武门的后载门。皇宫内廓,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安门与西安门。于今,明故宫已毁废殆尽,要复现其规模布局已极难矣。
(2)北极阁
在城内北边小山岗上。如今,此阁祭祀的乃真武大帝,建筑物并无可观瞻之处。
(3)鸡鸣寺
在北极阁东面,相传乃当年梁武帝与达摩对话答问之地。
(4)清凉山清凉寺(4)
在汉西门内。有三大伽蓝:一为扫叶楼;二为清凉寺;三为小九华,但小九华却属道观而非佛寺。三大伽蓝并无可看之处。另外,山顶之上还有翠微亭。
(5)五台山永庆寺
在清凉山东北方向。
(6)钟楼
在城中央。乃一重楼,楼上有康熙皇帝御碑。
(7)朝天宫
在水西门内,今已成文庙。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后殿,以及左右庑廊,井然有序,实为南京最大建筑群。
(8)贡院(5)
即乡试考场,据称可容万名考生。
(乙)城南
(9)大报恩寺
在聚宝门外,系东晋建文帝创建。明代,成祖皇帝再建八角九层瓷塔一座,其塔高261尺,举世闻名,可惜于太平天国时毁废,于今仅存塔上九轮的一部分。
(10)永宁庵
(11)高座寺
(12)宝光寺
(13)李杰墓
(14)方孝孺墓
李杰墓与方孝孺墓,皆在雨花台。
(15)普德寺
在雨花台西面。
(16)碧峰寺
在普德寺西南。
(17)天界寺
在碧峰寺东南,有旧时大铜佛像,据称此铜佛像的头部于今尚存。
(丙)城东
(18)孝陵(明太祖陵)
在朝阳门外,钟山南麓。先是朝南的大红门,次为碑亭,亭内立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自碑亭折往西向,有12对石兽,相距各16尺。次为华表1对,由此折往北向,有4对石人。再沿长长参道往前行去,即抵墓陵。墓陵为一圆锥形丘陵,丘陵系人工堆筑而成。
(19)灵谷寺
在钟山南麓,距孝陵以东约5里,创建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于今,中古以前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唯有明代遗物“无梁殿”尚存。
(丁)城北
(20)汤和墓
在太平门外2里处,有石人石兽。
(21)徐达墓
在太平门外4里处,有石人石兽。
(22)梁萧侍中神道
位于太平门外东北30里、一处称作“花岭”的小村庄水田中。神道石柱,高出地面约16尺5寸,下有拴槽24个。柱上有盖,其状如伞,盖上踞狮像。伞盖下有匾额,反向题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距石柱前数十步处有石狮,造型颇奇,似与石柱同时代之物。笔者期待他日能有研究此珍奇遗物之报告见于坊间。
(23)摄山栖霞寺
在太平门外东北40里处,创建于齐永明七年。笔者遂未及探访此寺而止此次南京之行。
(戊)端方所藏古金石
两江总督端方藏有金石数百件,笔者看的主要是属于六朝及李唐时的几十件。其中,属南朝者,仅不过以下4件。即:
(1)石 释迦坐像 南朝宋 元嘉二十五年
(2)金铜 释迦坐像 南朝宋 元嘉十四年
(3)石 释迦三尊 南朝梁 大同三年
(4)石 释迦坐像 南朝陈 光大二年
由是可知,时至今日,南朝遗物何等稀少。至于论及南北朝艺术之比较,若未能亲见大量翔实之材料,则笔者不敢妄加评说。不过,就笔者观感而言,以为二者出自同一系统,大体均衡,彼此彼此。
(四)九江府
九江府在长江左岸,距长江口450里,乃古时浔阳之地,今辖德化县。
(1)能仁寺
有塔六角七层,其斗拱形制尤其怪异。
(2)镇江楼之塔刹
其塔六角七层,斗拱形制更是怪异。
(3)龙天寺
(4)烟水亭
(5)天花宫
(6)火亭庙
(7)九顶娘娘庙
(8)文昌宫
(9)关帝庙
凡此,皆在九江城内,但都不值得一看。
(五)庐山
庐山在九江以南45里处,其脉东西走向,海拔3500尺至4000尺,为江南佛教中心,乃当年慧远和尚开基之地。于今,伽蓝已悉数毁废,唯山水秀美如故(6)。
(1)西林寺
在庐山北麓,当年慧远和尚即驻此寺。寺门前有一小溪,此即虎溪。于今,西林寺仅存佛殿一宇及六角七层塔刹1座。
(2)东林寺
接西林寺东面,继西林寺之后创建。于今,仅存1处堂舍,内中有明崇祯十四年建造小铁塔1座,八角七层。
(3)天池寺
在庐山顶上西端。于今已近毁废殆尽,独存六角塔刹一座,看去似七层。
(4)栖贤寺
在庐山南麓,今已无可看之物。
(5)慈航寺
位在栖贤寺东南,有“天下第六泉”之号。
(6)白鹿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系李唐时李勃兄弟创建,后朱子于此开书院。今尚有先贤书院、紫阳书院、文庙、报功祠、邵康节先生祠等,规模宏伟,但也是任其荒废,尽是无人空屋。
(六)南昌府
南昌府为江西省首府,位于赣江右岸,水路南行400里,即抵九江。南昌府城为赣江隔开,南昌府西有西山一脉,致使“西山八刹”之名盛传海内。此地,自六朝以来,佛教伽蓝建造甚盛,可惜,于今已毁废殆尽,古建筑荡然无存。
(1)滕王阁(7)
位于章江门外赣江右岸,系唐朝封藩的滕王所建,因王勃诗赋而名重天下。于今的建筑,系最近刘坤一所重修,然其位置是否就在唐代旧址之上,却不得而知。
(2)绳金塔寺
在南门外。塔系八角七层,塔内为四角形,每层呈45度角回转交叠,自底至顶。
(3)澹台子之墓
在城东角。石条层叠为台阶状,逐级向上,遂呈一圆锥体墓形,高丈许,但建造年代不详。
(4)贡院
与南京贡院并无大异,但供考试者容身的号舍却要比南京贡院大(宽3尺6寸,深4尺2寸5分)。
(5)大安寺
位于城北。晋朝时,西域安息国王子安世高为避位徙至此,故名“大安寺”。只是笔者未及探访此寺已止此次南昌之行。
(6)百丈寺
在奉新县西120里处百丈山,为李唐时大智禅师所创建,闻名遐迩。笔者亦无机会探访。
四、宁波地区
(一)宁波府
宁波府位于浙江省东北方向,距上海水路145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日本海上交通之要冲。当年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多是在此登陆上岸,故宁波在历史上意义重大。
(1)天宁寺
位于城内西南处,系北唐时创建。
(2)天封寺
在城中心,创建于南唐。有一塔刹,六角七层,高18丈,可惜于明治四十年正月被毁,唯剩砖砾一堆。
(3)延庆寺
宋代朝廷敕建之伽蓝,今为宁波佛寺规模之冠。
(4)观堂
与延庆寺毗邻。
(5)阿育王寺
在宁波城东44里处,属四明山域,创建于晋朝义熙年间,系宋代禅刹五山之一。日本僧人道元入宋之际,曾先拜访此寺。如今看来,寺院布局亦算齐整得当。舍利殿内,供有据称乃阿育王所造的真身舍利塔,确是印度塔婆典型代表,堪称珍奇,但其来历却难稽考。其造型及塔身所见雕、镂工艺却与鉴真和尚《东征传》记述相符。阿育王寺内,还有东方塔和西方塔。西方塔,六角七层,然塔内却呈四角(只有最上层部分为六角)。又,寺内有苏东坡撰书的宸奎阁碑铭。
(6)天童寺
在宁波以东60里处太白山麓,属四明山域,创建于晋时,迄宋,乃禅刹五山之一。当年日本荣西、道元等人在此寺挂锡甚久,雪舟亦曾荣踞该寺首座。其规模大过阿育王寺,然论建筑价值却远不及彼。天童寺天王殿前放生池及七塔的布局,与日本彻通将来的《大唐五山诸堂图》所绘完全一样。
(二)奉化及天台山
奉化,在宁波西南,走水路90里,即抵宁波。奉化亦是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1)岳林寺
在奉化县城东北3里处。虽伽蓝布局略显标新立异(有东西两座小塔,四角五层,又有两个圆池),但建筑本身并不足看。
(2)雪窦寺
位于奉化县西北50里(8)雪窦山上,此雪窦山属四明山域。雪窦寺内遗存有元代至正辛丑年石幢残片。
从奉化到天台山,需4日行程。其间,约300里路程多有强盗出没,于旅行大为不便,是以笔者最终未登天台山。有关天台山,《天台山志》记载甚详,山高约4000尺,奇岩怪石,漫山遍是。从山麓至山巅,路40里,其间,有寺院百余。就中,以国清寺最为重要,寺在天台山麓,有僧200余。次为真觉寺、清凉寺、高旻寺等。山顶上有华顶寺,寺僧300有余,云云。
若要从宁波走水路赴天台,须先大迂回,即先出海门,溯江至台州,再达天台县,后至天台山麓。据说台州以北强盗出没,屡屡有旅客遭袭。
(三)普陀山
普陀山系舟山群岛一部分,属宁波府定海厅,在宁波府东北偏东60里处。普陀山,全山尽是佛教寺院,景致堪称奇妙绝伦。相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日本僧人慧锷奉观音像至此岛,并兴寺院于此,迩来,逐渐发展至今。当年日本的道元亦访过此岛(10)。
(1)普济寺
在前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为普陀山伽蓝规模之最。
(2)法雨寺
在后山白华顶之左、广熙峰下,创建于明万历八年。论规模,法雨寺与普济寺在伯仲之间。
(3)太子塔
在前山,四角三层,与日本宝筐印塔形制相同。
(4)普同塔
在前山,乃一切无祀和尚之墓塔,其创意造型颇值得一看。
此外,前山一带,还有观音古洞、大佛头、灵石禅林、梅福苑院、修竹庵、盘陀庵、三圣陀、紫竹林、潮音洞、法华洞、朝阳洞等大小寺院。后山处,则有慧济寺。虽不无可观瞻之处,但若论建筑价值,则不过尔尔。只是,此寺多收藏有缅甸、西藏佛像,堪称一奇。
结语
此次笔者巡访的江南,恰恰是中国古代遗物鲜有之地。六朝以前古物,在此次江南之行中根本就不见踪影。六朝时期唯一遗物,也就是南京太平门外萧侍中神道。唐代遗物亦一无所见。五代遗物,仅有杭州雷峰塔以及六和塔的塔内部分。宋代遗物,则有杭州梵天寺、灵隐寺的经幢等。元代遗物,可举者有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等。迄明清二代,可举者则不胜枚举。
总督端方所藏金石图书,溯周秦经两汉及唐至宋,藏品不下数百件,无一不是珍品。笔者于实地考察所获甚少之不足,正好可由端方总督的藏品相弥补、予充实。
将中国北方与中国南方二者的古代遗迹进行比较,系饶有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毕竟,南北二地属同一文化类型。要说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还是表现在细部手法及装饰方面。就中国南方而言,纤巧精致是其细部手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此于屋盖建造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南方建筑却少恢宏雄壮气魄,不免流于轻佻、浮华。堂宇塔刹建造式样,中国南方明显变化不足,不如北方建筑创意何等恣肆汪洋、驰骋纵横。南方的殿堂几近千篇一律,塔刹方面,式样就是八角多层,抑或六角七层。除杭州雷峰塔和保俶塔之外,其余塔刹,造型无不大同小异。
最后,还有话不能不说。笔者之前以为:六朝时期,南北两朝艺术风格必定是大相径庭,并在一两个刊物上发表过如此观点。然而,于今经对南北二朝建筑实物进行考察,发现前说非也。盖南朝艺术(尤其是佛教艺术)系传自北方,故南北两朝乃同源同型。有关此问题,笔者他日另文细述。
————————————————————
(1) 见第55图。
(2) 参见第56图。
(3) 参见第4图。
(4) 参见第50图
(5) 参见第49图。
(6) 参见第78图。
(7) 参见第54图。
(8) 有说是30里,或是70里,也有说是60里。
(9) 相当于日本的延喜十六年。
(10) 参见第62图、第83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