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去年2月21日踏上研究韩国、中国[1]之征途后经朝鲜、中国东北至北京,继而探访张家口、大同、云冈、房山、西陵、正定、彰德、开封、巩县、偃师、登封、洛阳等地遗迹,之后转由天津至济南,过青州潍县,再由青岛经海路至上海,在苏州、镇江、南京调查汉魏六朝以降建筑遗迹,略有斩获。后天即6日欲赴杭州、绍兴、宁波,历访宋代禅刹五山后游天台山。自出发以来已阅半年风雨星霜,加之托运行李等杂事羁绊,其间竟未去一信,深以为憾。上述巡游之地已多承先学伊东博士详加调查,其不少报告或刊载于《建筑杂志》,或公诸其他杂志,故余当避免详细记述,仅就所见所闻按感触与回想形式,不问时代与地点如何略作叙述,以充游记。事后当每得闲暇即继续撰稿,以博诸位一粲。若多少能成为学界参考则属望外之喜。1918年8月4日记。
一、云冈与龙门
云冈与龙门实可谓不独于中国,甚或系世界之两大奇迹。关于此两大奇迹,伊东博士已有专题报告,冢本博士亦复有详细缜密之研究,故余无必要画蛇添足。以下略去详细说明,仅尝试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1.地势
云冈位于当时北魏都城大同(古称“平城”)以西约三十里处。广袤高原地区于此地如带状般沉陷,形成武周川溪谷,其北岸有高约百尺之断崖。此断崖由平面层状砂岩构成,适于雕刻,故自北魏起凿出众多石窟。溪谷两崖相距七八百米,其间或成耕地,细小河川流过其中央。云冈堡村落半已荒废,横卧于断崖石窟之下,残垣断壁,景象颇寂寞荒凉。
之后北魏迁都洛阳。龙门距洛阳城南约四十里,嵩山山脉纵向丘陵于此地出现罅隙,伊水流经其间,龙门正当彼处。河川两岸成峭壁,相距一二百米许,呈一大石门状,故名龙门,又称“伊阙”。此断崖由黑色大理石构成,亦适于雕凿,故自北魏至隋唐年间频繁开凿石窟。两崖皆露出山岩,左有潜溪寺,右有香山寺。古柏老树中楼阁殿宇参差隐约可见,伊水清流直流其下,风光明媚,不复云冈之荒凉可比拟。说来云冈距平城三十里,龙门亦相去洛阳四十里,皆在都城附近,共有适于雕凿之断崖,皆动员当时名工巧匠,充分发挥其技艺,建成世界级之伟大工程并遗留后世,可谓奇迹。我国奈良、京都附近与之相反,缺乏适当之岩石山崖,故石雕技艺未见发达,实为可惜。(第三二五、三二六图)
第三二五图 龙门石窟西岸远眺
第三二六图 龙门石窟西岸平面图
2.石窟状况
云冈因岩壁状况大体可分为三区。每区各以小山谷为界,第一区位于东面,其东端有二石窟,姑名之第一窟、第二窟。其西端有重要之二窟,名之为第三窟、第四窟。第三窟内刻有大型三尊佛,据认为系隋代作品。
第二区位于中央石佛寺境内,有九处重要石窟,即自第五窟至第十三窟。第五、第六窟前有大型四层建筑,第七窟前有三层楼阁。
第三区位于西面,其重要者有七,即第十四窟至第二十窟。第二十窟前面早已崩塌,露出巨大之三尊佛。此大佛以西不知有数百大小佛龛,大部破损,无可观者。唯近西端有一洞,内部刻塔形,颇引人注目。
龙门挟伊水,两岸崖壁凿有数万石窟,重要者悉在左(西)岸。此左岸大体可分为两区。北面自潜溪寺所在之处至摩崖石刻三尊佛附近为一区,其重要者有该寺境内之四窟,即第一窟至第四窟(姑且名之,下同)。其第三窟即所谓宾阳洞。寺以南有大小数百个佛龛,然值得关注者不过为第五窟(敬善寺洞)与第七窟(并非窟,而是摩崖石刻三尊佛)。此处以南约一百米岩质不好,故不存在可观洞窟。渡口附近以南地区属南区,其重要者为第七窟至第二十二窟。第十九窟为唐代大佛洞,第二十一窟为所谓北魏老君洞。由此向南有众多佛龛,然多被破坏,完整者稀。
3.开凿年代
因缺乏有关云冈石窟开凿年代之参考书籍,故无法正确回答此问题,然据《山西通志》:
灵岩寺在城西武州塞后魏高宗时僧昙曜白帝凿石壁开窟五所镌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绝一世
可知云冈始刻石佛系北魏高宗文成皇帝(452—465)时,距今约一千四百六十年前。余悉数调查云冈石窟,从其形制、手法判断,认为其年代最久者乃自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之五处大石窟。第十六窟有高约四十尺之立佛像;第十七窟有高约四十五尺之弥勒佛像;第十八窟有高约四十五尺之立像;第十九窟有高约四十五尺之坐佛像;第二十窟前面遭破坏,大坐像露出,膝部以下埋没土中。自膝上至头顶高度约有三十三尺。因此当年至少有四十五尺左右。高宗时昙曜所凿五处石窟恐指上述石窟。其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恐以北魏尺度量,与余目测之尺寸亦恐相同。
而石佛寺境内石窟佛像装饰手法较之前者,年代似略居后,故第三区石窟恐先建成,第二区石窟继而渐次开凿。其他成千上百个大小佛龛皆于北魏时代所建,唯第三窟之巨大三尊佛,其面相、衣纹样式与其他北魏时代佛像颇不同,显示出略有进步之迹象,然尚未达至唐代水平,盖属隋代作品。
云冈石窟无一刻铭可确证其建造年代,而龙门石窟大抵刻有年代、作者及造像来由,故可证其年代。年代刻铭最为古老者系第廿一石窟(老君洞)之“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78),距今约一千四百四十年前,晚于云冈五大石窟约二十年。老君洞为孝文帝所建,其开凿时间应比该刻铭时间早数年。其他石窟于北魏、东魏、北齐、隋唐时代次第建成,即属北魏时代者为第三窟(宾阳洞)、第十三窟(俗称莲花洞)、第十四窟、第十五窟(北魏开凿唐改刻)、第十七窟(俗称魏宇窟)、第十八窟(北魏开凿唐改刻)、第二十窟(俗称药方洞)、第二十一窟(老君洞);属东魏时代者为第二窟、第四窟(皆为余假定);属唐代者为第一窟、第五窟(敬善寺洞)、第六窟(摩崖洞)、第七窟、第八窟(渡口附近)、第九窟(俗称万佛洞)、第十窟(俗称跪狮窟)、第十一窟、第十二窟(俗称大洞)、第十六窟(俗称破洞)、第十九窟(大佛洞)等。此外,其他唐代石窟在河川两崖壁上亦极多。
盖云冈石窟除第三窟外悉属北魏时代所建,而龙门石窟则网罗北魏、东魏、北齐、隋唐时代所建石窟,且年代可确证,故作为研究对象最有价值。(第三二七、三二八图)
第三二七图 龙门石窟第三窟(宾阳洞)本尊
第三二八图 龙门石窟第三窟右壁三尊佛
4.石窟之规模与佛像及其装饰样式
云冈石窟较之龙门规模大者为多。如前述,云冈最早建成之五大窟佛像皆高四十尺至四十五尺,故可想见容纳佛像之石窟之宏大。尤以石佛寺境内第五窟石佛坐像最为雄伟,盖属中国现存最大雕像,与我东大寺大佛位于仲伯之间,或比我大佛略大亦未可知。其高约五十五尺,两膝直径五十一尺八寸,足长十五尺三寸,手中指长七尺九寸五分。以其之大,故容此大佛之石窟高七十二尺,进深五十八尺四寸。又,该境内第十三窟之本尊弥勒交叉两足倚坐像高约五十尺。此类大石窟四壁、穹顶雕满众多佛龛、千体佛、飞天、花草图纹作为装饰。云冈佛龛中最为精美可称典范者系石佛寺境内第六窟,面阔四十六尺一寸,进深四十六尺八寸,佛龛更于背面挖进十三尺二寸,正中分两层,刻四面佛,四壁大体排刻三层佛龛,以精美飞天、忍冬、唐草、人物等雕刻图纹作为装饰,其手法之精巧,意趣之丰富,实可惊叹。第七至第十三窟各窟则或刻奇异柱楹、斗拱、蟇股、屋顶,或雕富于变化之各种纵横纹饰,充分发挥北魏艺术家变化无穷之技巧。
规模更大者乃第三窟,据推想为隋代所作,惜工程半途而废。今内殿广约一百三十尺,进深含凿进后壁深度为四十余尺,内部雕刻巨大的三尊佛。本尊为倚坐像,高约三十尺(自足背起)。据闻当年曾打算在东面雕凿一尊至少与三尊佛同样大小之佛像,然未着手即停工。内殿前面系外殿,且曾一度在此外殿开掘通道,如同回廊围绕内殿四周,然亦运气不佳,遭停工。此通道前面长共约一百七十尺,其规模之宏大实可惊叹。若此石窟全面完工,其壮观场面由想可知。
论规模龙门显然逊色许多。唐高宗时所建大佛洞开凿于崖腹上,面阔一百十八尺七寸,进深约九十尺,正中刻卢舍那大像。其高约三十五尺,趺坐于十尺台座上,肩负巨大背光。左右两罗汉、两菩萨、二天王及仁王像相对站立,各高三十尺至三十五尺。宏伟壮阔,有傲视龙门舍我其谁之态,然到底无法与云冈诸佛像相提并论。此外,各龛佛像不问北魏、隋唐规模皆小。尤为值得关注者乃龙门第三窟(宾阳洞)。该窟按当年计划完成四壁与穹顶之装饰,然除此之外与本尊同时或稍后一些时间又有众人为其君亲妻小,在壁面次第雕上大小佛龛,故石窟整体缺乏统一意趣,有失杂乱。总之,云冈石窟皆为堂堂大作,而龙门石窟则多为零碎小品。于彼可见雄伟气象,于此能窥各代意趣变化。(第三二九、三三〇图)
第三二九图 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大像
第三三〇图 龙门石窟大佛像右罗汉
盖云冈断崖由水平层状砂岩构成,便于开凿,且容易保存石窟宽广之平穹顶,此为云冈石窟规模宏大之原因之一。而龙门由大理石岩层构成,岩石坚硬,且有约三十度之倾斜,故开凿不仅困难,而且易受风雨侵蚀,故云冈佛像、装饰因自然破坏力多有毁损,而龙门则不同,佛像、装饰等刻画鲜明,犹可见当年雕刻技巧。而自民国二年左右始乡民恶习萌生,争相敲下大小佛像头部售于洋人。此次余亲往时几千佛头已归于乌有,除潜溪寺境内之佛头外完整佛像一无所存,实乃痛惜而不可措。云冈佛像亦被盗取十之二三,而因此地偏远,故遭人为破坏较小,可谓侥幸。
5.北魏与唐代艺术之比较
大体说来,北魏与唐代艺术源流各异。其源流为何学界至今未决,犹有疑问。过去有学者就此略作解释,然似未得正鹄。余并非未就此略作思考,然属研究之中,故拟待其他机会说明,今日唯以云冈、龙门为对象概论北魏与唐代艺术之异同。
先就石窟规模观察。如前述,北魏规模比唐代规模宏大。龙门大佛固然空前绝后,可谓大作,然于云冈,与彼相仲伯或远大于彼者有七尊。尤其龙门大佛系凿山而建,而云冈诸大佛皆刻于大石窟内,其工程难易不可同日而语。再观察石窟内外雕刻方法。北魏石窟刻大小佛龛、千体佛、飞天、忍冬唐草等至四壁、穹顶,意趣丰富,构思奇妙,令人目不暇接。此类雕刻乃勇敢、热诚之虔诚信仰之结果。而唐代石窟内唯刻本尊、罗汉、肋侍菩萨、二天王、仁王等,背光由壁面作至穹顶,而穹顶不过或彩绘或阳刻飞天、莲花,四壁则刻众多小佛龛,然与本尊无关涉,佛龛意趣相较北魏颇显贫弱。唯于雕刻样式颇臻于完美之境,佛像神态风貌丰满婉约优雅,然不易断言北魏佛像必在唐代佛像之下。相较云冈与龙门大佛,就匀称之美而言,北魏佛像优于唐代佛像;论面相,甲以森严,乙以雄浑见长,各自发挥特色;论衣纹,甲之简洁雄劲,不及乙之周匝致密;然从整体观察,甲优于精神,乙胜于技艺。此二者差异恰如北魏书法与唐代书法之不同。唐有正书,因欧、虞、褚、颜等人而臻于完美境界,然今人却多喜六朝书风之险劲挚实。尤其甲于壁面、穹顶细部或刻奇异柱形、斗拱、葱花拱,或显上翘鸱尾之屋顶,或作如日本法隆寺金堂所见之天盖[2],或密集雕刻忍冬纹饰,等等,最受吾等建筑家之关注。而乙着力于如此建筑细部者少,唯见背光处刻以宝相花纹。何以北魏如此喜爱富丽华美之装饰,而入唐后则趋于简约?是两时代信仰程度之差异使然?还是趣味之异同使然?抑或是艺术样式之性质使然?有必要加以研究。
吾等目击云冈遗迹,不得不惊叹于北魏艺术之伟大。为开凿如此大规模之石窟,刻出如此巨大之佛像,需动员多少有经验之艺术家?在产出如此众多艺术家之前,需经历何等漫长之岁月?在其附近拥有如此巨大石窟之平城都城,又是何等繁华富裕?而其宫阙又是何等美轮美奂?由此可以想见北魏文化是何等发达。日本飞鸟文化属北魏文化之末流,当时之建筑、雕刻能平安保留至今确可尊崇,而与云冈之巨大文化相比仅不过属其残波余澜。
二、天龙山石窟
南北朝、隋唐年间于云冈、龙门两地固不必说,各地亦开凿石窟,雕刻佛像。仅余所见者除云冈、龙门之外,就有巩县(河南)之石窟寺、历城(山东)之神通寺、玉函山、龙洞、肥城(山东)五峰山、青州云门山、驰山等众多石窟,皆足证当时艺术之样式与手法。余此次游太原,不料在天龙山发现石窟并展开调查,得以向学界介绍情况,深以为喜。冢本博士曾游太原,是否一见此石窟不得而知。而以余孤陋寡闻,在踏访此地前并不知晓有此遗迹存在。天龙山始于北齐年间开凿,隋唐承继雕建,其规模固然与云冈、龙门不可相比,然胜于前述巩县等地。
太原县位于今太原府以南约三十五里处,古称“晋阳”,系北齐别都。据《山西通志》与《太原县志》记载,县西十里天龙山有童子寺,北齐天保七年刻石佛,高百七十尺。县西十五里蒙山上有法花寺,天保二年依山刻佛像,高二百尺。县东汾水以西有大佛寺,隋开皇年间铸铁佛像,高七十尺。而余询问当地知县与乡民等皆曰不知。此地山脉多由砂岩构成,故当年虽在此刻凿大石佛,然经多年风雨侵蚀,恐终至崩塌而今不可见。《太原县志》有以下记述:
圣寿寺在县西南三十里天龙山麓北齐皇建元年建内有石室二十四龛石佛四尊隋开皇四年镌石室铭明正德初僧道永建高阁以庇石佛
《山西通志》记述几乎相同,寺名天龙寺。余于太原县附近探访遗迹,发现文献记载之遗迹今多湮灭无闻,非常失望,故尝试探访天龙山。该寺位于县西南约四十里、一座标高约一千尺之险峻山崖中部。石窟开凿于该寺西面约高八百米、距离约四百尺、殆近于山顶之断崖上。该断崖由砂岩构成,然其下方为疏松黏板岩层,且陡峭,故崩塌之岩片如流沙,不可驻足,至石窟极为困难。山分南北两峰,重要石窟在北峰有七处,在南峰有七处,合计十四窟。此外有小佛龛数十座。余始预定由太原县出发,一日往返,然意外发现如此众多石窟,喜不能措,故延宕一日,继续调查,岂料胶片准备不足,无法充分拍摄,甚为遗憾。详细情况容后报告,兹概述其大要。
由北峰北端洞窟数起第一、第二窟似属北齐年代所建,皆八九尺见方,正面与左右壁刻佛龛,穹顶阳刻天人,手法、装饰均属上乘。第三至第六窟四窟系初唐所建,规模小,然而佛菩萨面相姿态最为精巧秀丽。第七窟系最重要石窟之一,隋开皇四年所建,十五尺许见方,前有拜殿,以中鼓[3]柱与三斗支撑屋檐,斗拱间有蟇股,内部正中刻四方佛于龛内。三面壁亦各刻一佛龛。样式系北齐之继续,有雄健简朴之风。
南峰北端有第八窟(非窟,然用此名),恐北齐皇建元年所凿。开凿于断崖上之大石佛高约二十四尺,脸、面、手等皆为后世修补,然较好保存当年风貌。姿势严整,体态匀称,坐于做工纤巧之方座上,两足下垂。其正面下方刻十一面观音与文殊、普贤像。或为唐代雕刻。普贤下有小井,现成空洞,称天龙洞。其前面斗拱间刻有奇异蟇股,可视为日本宁乐时代板蟇股之嚆矢。大佛洞前面依崖壁起四层楼阁,如云冈石佛寺。恐明正德年间重建。
第九窟为北齐时代所建,系重要石窟,面阔十尺,进深十二尺,三面刻佛龛,前面作拜殿。第十至第十二窟三窟为唐作。尤其第十一窟,面阔九尺七寸,进深八尺,三面雕佛菩萨像,手法最为健朗优雅。
第十三窟位于高二十尺许之断崖上,无法接近。前面有拜殿,以两根八角柱支撑屋檐。柱上有三斗,斗拱间有蟇股,手法甚精美。左右有仁王像,其浑朴样式可征为北齐所作。原想内部有令人刮目相看之遗物,可惜无法调查。第十四窟右邻第十三窟亦无法接近,恐为唐初所建。
此类石窟凿于砂岩,因风雨侵蚀磨损不少,然位于偏远之地,且攀登困难,故访客少,无人为破坏佛像之现象,保存较为完好,为之欣喜。且洞窟前面作拜殿,有可让人想象之柱、斗拱、蟇股等当时木构建筑形式之细部,为他处所不可见。唯惜规模不大,手法较简朴,缺乏云冈、龙门富丽之装饰。
三、房山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京兆房山县西南六十里。京汉铁路支线终点张家店西南五十里处有一座石灰石秀丽山峦,山峦东麓有一大伽蓝,即“云居寺”,又称“西城寺”。属临济宗,规模宏大,然僧房无一可观,唯南北有砖筑佛塔挟寺,北塔最为可观。世称为唐代所建,然后世修补部分多。八角两级,立方坛上,冠以庞大相轮,他处不可多见。而值得吾等特别关注者乃塔坛四隅所立多层小石塔:
东北角小塔 六级 唐开元十年四月八日建
东南角小塔 七级 唐大极元年四月八日建
西南角小塔 七级 唐开元十五年仲春八日建
西北角小塔 七级 唐景云二年四月八日建
皆以汉白玉建造,逐级向上渐小,中间有膨鼓,如笋状,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相似。各塔一级前面入口皆有葱花拱,左右刻仁王像,内部后壁薄雕纤巧秀丽优雅之三尊佛。南塔系八角十一级砖塔,恐为辽代所建,形式与北京天宁寺相似。其正面中央有八角三级佛龛幢,恐为辽代所建。左面有七级小石塔,第一级刻“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形制颇可观。右面有唐代石幢一座。伽蓝北面有开山祖琬公塔,其附近有大理石小方塔。与前述北塔下小塔形制相同,为层塔,然于今仅保存第一级塔檐以下部分。入口之形制与内部之雕刻亦与彼几乎相同。(第三三一、三三二、三三三图)
第三三一图 云居寺北塔
第三三二图 云居寺南塔
第三三三图 云居寺北塔东南隅小塔
屹立于云居寺东面之山峰曰东峰。沿石灰石险峻磴道可上山。磴道在山顶下方不远断崖处转狭小,有石栏杆保护。此断崖即著名之石经洞。隋大业年间静琬法师凿洞穴,刻《观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法华经》及其他共十三种经于石,嵌于四壁,至唐而成。如图所示,洞为不规则四角形,内部立四柱以撑穹顶。各柱皆八角形,各面皆列刻小佛。又另凿三洞,内藏唐辽金元各代所刻石经。闭以石扉,以石灰塞缝隙。故虽金石书籍记载东峰藏有众多石经,然于今无一可见。唯唐则天武后年代所刻二碑立于洞外,可见。(第三三四、三三五、三三六图)
第三三四图 云居寺东峰石经洞平面图
第三三五图 云居寺东峰石经洞内部
第三三六图 云居寺东峰石经洞前面
东峰山顶自成五峰,每峰各立一石塔。余仅见其二,皆由汉白玉建造,一为九级,一为单级。
九级 小塔 南峰 唐开元廿八年四月八日建
单级 小塔 中峰 年号漫漶不清
皆与云居寺北塔下小塔相同,小巧精致,尤其前者内部安置非常精美之佛像。
总之,云居寺与东峰不仅因藏有隋唐辽金元各代石经而闻名于世,而且还有唐代小塔十数座,皆为当年小品中上乘之作,尤其塔内外佛菩萨、天部等雕刻为此类雕刻精品。除余尝在西安宝庆寺得见者外,未曾接触如此完美唐代雕刻杰作。而据此间传闻中国政府商议收容德国、奥地利战俘于云居寺。余恐有千年历史平安留存至今之此类遗物或终将毁于无知战俘之手。
四、中国最古老之瓦当
去年7月余于北京琉璃厂一古玩铺购得瓦当二十许,分送工科大学与朝鲜总督府博物馆。据称此类瓦当系最近于易州出土,同时还出土许多瓦器。瓦器往往有文字铭,可确证为周代制作。此类瓦当皆用于遮蔽圆瓦之一端,呈半圆状,恐属圆形瓦当以前之瓦当。余前些年曾在秦始皇陵与汉惠帝陵、景帝陵获得巴瓦碎片,皆圆形,如普通汉瓦,有蕨形纹饰。众所周知,汉宫遗址发现之瓦当多有文字铭,据此可确知属汉代制作。而此次获得之瓦当制法颇粗疏,其半圆状于样式上显示其性质应早于其他瓦当,而且其纹饰亦不同于秦汉时代,反倒酷似周代铜器纹饰。且与之同时发现之瓦器亦有文字,可确证系周代制品。以此推论,视其为周代制品并无不当。不过,余已屡次见过此类瓦当,然并未深想为何系半圆形之理由,对其历史年代亦未深加留意。而此次获得较多瓦当,始知其系周代制品,并发现其系至今不为中国人所知之最古老之标本。兹记述如上,盼识者赐教。
五、登封之遗迹
河南省登封县城位于中国五岳中最著名之嵩山(因位于五岳中央,故又名中岳)山麓。嵩山由太室、少室二山构成。太室如卧,少室如五峰相倚,皆俊俏雄伟,其英姿半冲天际。汉武帝登封以降历代崇敬有加,其四周留存许多古迹。如太室山南麓有中岳庙,庙规模宏大,然于今颓废不堪。即令如此著名遗物仍不在少数。举其主要者有庙前汉太室石阙,后汉元初五年所建,系此类石阙最古老之标本。刻于石阙之人物、禽兽画像亦显示中国雕刻手法中最古老之手法。又有石人一对,亦汉代所作,古朴可掬。庙内有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太安二年所立,螭首简朴,犹有汉碑遗制之穿。又有宋开宝六年所立“大宋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系宋碑翘楚,雕刻雍容秀丽,与西安碑林中唐大智禅师碑不相上下。此外犹有宋碑大者二三。另在古神库四隅有宋治平元年所铸铁人四。高约五尺,虽不能称杰作,然可见当年形制。
县城西北太室山麓有汉启母庙石阙,系后汉延元二年所建,与太室石阙规模、手法相仲伯。其西面有崇福宫址,还有宋泛觞亭遗址。再向西有嵩阳观,内有号称大将军之汉柏,相传为汉武帝所封。胸径四十尺五寸,高约六十尺,系中国罕见之大树。观前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系天宝三年所建,显示初唐烂熟之制作手法,可与西安碑林中唐玄宗御注“孝经碑”共称唐碑东西两大丰碑。进入西北山谷间可见嵩岳寺,其十二角十五级砖塔系北魏时代所建,制作手法颇珍奇,他处不可见。寺后有唐“嵩岳寺大证禅师碑”,今仆于地,半入土中。而其螭首,尤为龟趺形制值得关注,系大历四年所立。又,县城西面有会善寺,其唐“净藏禅师身塔”系天宝五年所建,为八角二级砖塔,形态甚美,尤其斗拱、窗牖形制可征唐代手法。东魏嵩阳寺“伦统碑”(天平二年)原在嵩阳寺(后改嵩阳观),螭首最为美丽,佛龛雕刻亦美,侧面刻雄劲云龙图纹。(第三三八图)
第三三七图 登封县遗迹略图
第三三八图 嵩山太室石阙
与太室石阙与启母庙石阙齐名之少室石阙,与少室山相对而立,年代形制三者大抵相同。此三阙系中国最古老之石阙,早于山东嘉祥武氏祠石阙约三十年,一地平安保存三处遗物堪称稀罕。
县城以东四十里处有碑楼寺,寺内有北齐天保八年所立造像碑,俗称刘碑。螭首、佛像与侧面之图纹雄劲可观。又有开元十年所建五级石塔,大体系朝鲜新罗时代石塔形制,外观颇轻快。
以达摩面壁而知名之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规模宏大,然今颇荒圮。于建筑上特别值得关注者乃其鼓楼与初祖庵本殿。鼓楼系元代、初祖庵本殿系宋代木构建筑,年代可确证,于他处罕见。其次可观者乃东魏天平二年释迦三尊造像、北齐武平二年释迦造像、天保八年释迦三尊造像,皆在紧那罗殿内,保存完好,手法雄伟壮丽。寺内唐宋以后碑碣颇多,其中少林寺“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开元十六年)最为杰出。螭首、方趺、碑身或刻神王异兽,或刻宝相花纹,手法精炼,系唐碑中最精美石碑之一。
除此之外遗漏犹多。而且,汉后六朝唐宋时代遗物如此众多平安保存于一处,为其他府县所未见。嵩山历代受到朝廷崇敬,故以此山为中心,附近遗迹良多,恐与地处深山,受战乱影响较小亦有关系。此类遗物皆系各时代之代表杰作,然因前些年冢本博士曾作调查,故无必要一一详细说明,以下仅介绍引余关注之少林寺初祖庵与崇福宫泛觞亭遗址。
六、少林寺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约一公里处,据称系初祖达摩结草为庵所在,据今大殿内部石柱铭可知为宋宣和七年重建。铭曰:
广南东路韵州仁化县潼阳乡乌珠经塘村居奉 佛南弟子刘善恭谨施此柱一条
回向真如实际无上佛果菩提四恩物报三有齐资愿善恭同一切友情早圆佛果大
宋宣和七年佛成道日焚香书
稽考该建筑样式与手法,与文献时代似吻合。即该建筑系余于中国所见建筑中有明确纪年之最古老之木构建筑。(第三三九、三四〇、三四一图)
第三三九图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第三四〇图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平面图
第三四一图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斗拱示意图
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侧柱悉石制,隅面取方形断面,向上略缩减。外部除前面中间、左右外皆以砖包壁。如平面图所示,石柱内外可视之处皆薄雕宝相花、牡丹唐草、菩萨、天人、唐儿、伽陵频伽鸟、凤凰、孔雀等。内殿面阔一间,四柱石制,有八角断面,分刻四天王、龙、凤等,颇有豪迈之风。前述铭记刻于东南角柱上。
外墙裙壁系石制,于波浪中薄雕龙、龙鱼、鲤、山羊、蛇、蟇、小童、仙人。内墙裙壁亦于波浪中刻僧侣、龙、麒麟、犀等,手法甚精美。从形制判断雕刻与柱系同时代完成为不争之事实。内殿有佛坛,腰细,上下有圆曲形,腰处刻狮、宝相花。前部东角刻神将坐像。全部石制,大致有日本“唐式须弥坛”意味。斗拱为二跳斗,中间容二斗,端间各容一斗,形制与日本“唐斗”相近,令人想起日本圆觉寺舍利殿。而肘木属日本大和样式,头贯端与拳端甚简约古朴。屋檐为二重椽,隅间中央处起为扇椽。地面、佛坛上方以瓦按棋盘状铺葺,内部按正方形铺葺。单檐歇山顶,圆瓦平瓦交替铺葺。(第三四二、三四三图)
第三四二图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内部石柱
第三四三图 少林寺鼓楼
观察该斗拱、屋檐、须弥坛形制,可知镰仓时代进入日本之所谓“唐样”形制于宋代已然踏上发展路径。
少林寺境内鼓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层,一层有裙檐[4]。柱为石制,正面中间右柱有“元大德四年”,左柱有“元大德六年”刻铭。以此可知建造年代。斗拱样式接近日本“唐样”,裙檐为二跳斗,第一层为三跳斗,第二层为二跳斗,第三层(最高层)为四跳斗。
初祖庵与鼓楼皆为宋元时代遗构,该建筑不仅为日本“唐样”建筑之滥觞,而且系中国最古老木构建筑之罕例。而如今屋破檐落,渐趋毁灭,危在旦夕。此时寺僧仍不管不顾,官民亦无保护之意,岂不可惜?!
七、崇福宫泛觞亭
登封县城以北五里嵩山南麓荒圃中有所谓宋崇福宫遗址,今仅存泛觞亭址,即存有往昔曲水流觞之遗址。塔基十五尺五寸见方,高二尺五寸许,以砖构筑,用大理石作裙石。余亲往时见杂草荆棘覆盖塔基,故雇佣乡民,悉数铲除杂草等,过去曲水流觞之遗迹暴露无遗,令人惊叹。如平面图所示,水渠穿石成沟,自北面中央部右端起迂回旋转流经亭中心,似画出某种图案,再返回北面中央部入口左侧,流出亭外。出入口之沟宽皆五寸二分,入口深四寸,出口四寸三分,其差仅三分,而沟全长约三十五尺,故水流速度似颇缓。中央处沟宽比出入口稍狭,大抵为四寸五分前后。
塔基上四隅有柱础,其两旁有束穴,恐当年隅柱侧有控柱。由此平面图可想象,亭立砖筑塔基上,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四面开放,四角攒尖顶,曲水沟穿过大理石地面。令人意外者乃规模小,仅可容七位诗人。(第三四四、三四五、三四六图)
第三四四图 崇福宫泛觞亭平面图
第三四五图 崇福宫址
第三四六图 崇福宫泛觞亭
亭东北约五十米处有小庙,内有泉井,水清冽,盛夏不涸。据传为泛觞亭水源,恐有误。
余尝于朝鲜庆州见鲍石亭,对新罗时代曲水流觞遗址规模之小抱有疑问,然今见此泛觞亭,始知唐宋时代此类游宴属小规模聚会。日俄战争时伊东博士从沈阳带回之宋《营造法式》中有“流杯渠”图数种。规模亦小,可相互印证。
八、摄山栖霞寺南朝石窟
南京尝为东晋都城,继而又成宋齐梁陈四朝首都,故须以此地为中心,于其附近寻求南朝时代遗迹。北朝遗物大量保存于龙门、云冈以及山西、河南、山东各地一事已如天龙山石窟一章所述,而南朝遗物则寥落晨星,无所听闻。唯前些年伊东博士在南京附近调查后就梁安成康王、始兴忠武王、萧侍中等墓前所立石阙、石碑、石狮之属发表论文,指出部分人收藏之佛像中仅有数件南朝佛像,吾等对此深以为憾。所幸此次调查除探访上述遗迹之外,还于摄山栖霞寺发现存有许多南齐与梁代石窟。此类遗迹虽经后世修补,资料价值大减,然足以由片鳞想象全龙。今报告概况如下。须插入几句说明,因日程关系无法充分研究,有所遗憾。据闻南京附近尚存梁昭明太子安宁陵(上元县东北五十里)、梁南康简王绩墓(句容县西北二十五里)、陈武帝万安陵(上元县以东三十八里方山西北)、文帝永宁陵(蒋山东北)、宣帝显宁陵(牛头山西北)等,石像生亦存,故若调查则有望发现更多南朝遗物。
摄山栖霞寺位于南京东北四十里处。在沪宁铁路孤树口车站下车,沿山麓右转进入左方山谷行进一公里多可达该寺。寺后有砂岩质险峻山峦,称千佛岭,石窟开凿于其崖壁上。其由来详记于今寺中保存之唐高宗御制“明征君碑”上。据此可知南齐名臣明僧绍(明征君)隐居此山,法师僧辩来此,建寺于其旁。此为栖霞寺之始。僧绍以僧辩为友,善待之。僧辩羽化后六年僧绍于某夜梦中有感,欲作大佛龛于崖壁,然未果亦卒(永明二年)。其弟子仲璋继承遗志,凿石窟,刻佛像,立堂宇。南齐文惠太子与竞陵王舍净财助之。沙门法度在寺旧基重建伽蓝,又作佛像十余龛。至梁天监十五年,临川王作大无量寿佛像一躯,世称地面至背光高五丈。据云又造庑殿。《江宁府志》略载各异说,然上述正确无误。
千佛岭中央南面有大佛龛,内有大石佛,龛前有石筑双层阁楼。此双层阁楼据铭文记载系明万历年间所建,而此大石佛恐梁天监十五年临川王所造。《江宁府志》记载系明仲璋度法师建造,似有误。此大佛龛广约二十七尺,深约十二尺,入口广约十尺。本尊趺坐于高约六尺之台座上,总高约二十四尺,其前面左右有两肋侍菩萨立像。此佛龛在较松散砂岩上刻出,难免年深日久磨损残坏。近世(恐为万历年间或清初)悉以塑土涂抹修缮,故美感大失。而此塑土亦剥离严重,今仅留面部左半、两肩及胸部以上塑土,故于脱落部分可窥当年样式。大佛面相不清,然接近北魏样式,尤其垂于座前之衣裾褶襞明显与北魏样式相同。左右肋侍姿势衣纹,尤为莲座前莲瓣刻法宛如北魏样式。(第三四七、三四八、三四九图)
第三四七图 栖霞寺千佛岭
第三四八图 栖霞寺千佛岭大佛龛前面
第三四九图 栖霞寺千佛岭大石佛衣裾
以此大佛龛为中心,其东面四龛并列,其上亦有三四座大小佛龛。大佛龛西面亦凿有许多高低参差不齐之石窟。此类石窟大小不一,大者四米左右见方,小者不足三四尺,内部皆刻有佛像。小者仅刻一佛,大者或作三尊佛,或又刻两罗汉、仁王、天部等,或刻数躯佛菩萨外又于外龛壁刻许多小佛龛,或以释迦立像为中心,刻十六罗汉、仁王。穹顶皆成穹窿状,佛菩萨背光浅刻。当年背光内彩绘莲花火焰,穹顶描飞天之属,然今皆剥落,形迹全无。
石窟内佛菩萨皆坐台座上。此台座向窟内三方向延升者多,本尊前面往往作香炉狮子。唯惜石质疏松,毁损严重,后世庸匠因此悉以塑土修补佛像,故当年手法为之遮蔽,往往只能从其剥落处确证当年样式。观此佛像姿势及面相衣纹,可知其与北魏佛像形制相同。而相较规模大且雕镂富丽之云冈、龙门北魏石窟则大为逊色。今日中国艺术固然南北形式划一,然于细部犹有几多差异。当年南北对峙数百年,文化性质自然彼此相隔,佛龛规模与手法有异固不可免。梁墓石碑与石狮之形制相较北魏,亦略带有不同韵味。
九、摄山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境内又有石造舍利塔,系余于中国先后所见各塔中最为精美秀丽之塔。关于该塔建造年代,《江宁府志》《金陵金石录》皆载“隋仁寿元年所建”,而从形制上判断余认为系初唐,尤于开元年间所建。该塔由坚固灰黑色大理石建造,八角五级,立塔基上。塔基腰部各面长五尺二分,塔全高约五十尺。
塔基腰部各隅石短柱刻四天王与龙,各板状石面薄雕释迦事迹,覆地石与葛石刻精美宝相花、瑞兽、凤凰,第一级塔身坐落于各瓣皆施以精巧雕刻之莲座上,正面与背面作户形,东面被破坏,图案不明(或为文殊),西面有普贤骑象图。东南、西南两面浮雕二天部,东北、西北两面浮雕仁王像。塔檐蛇形管状装饰突出部分浮雕飞天。第二级及以上部分各面作二圆龛,内部安置坐佛。下有莲花座,上以蛇形管状装饰突起,以承各檐。(第三五〇、三五一、三五二图)
第三五〇图 栖霞寺舍利塔
第三五一图 栖霞寺舍利塔下部
第三五二图 栖霞寺舍利塔雕刻降魔图
该塔不独整体姿势优美,而且自塔基至塔身悉以雕刻装饰,精致美丽,堪称古今绝技。尤其塔基面板所刻释迦事迹最引人入胜。西北面刻佛骑白象入母胎场景;北面刻摩耶夫人攀缘无忧柎,右肋生子及其左方(正向)八龙王吐水浴佛身图;东北面刻释迦出城门,见老、病、死、僧图;东南面刻牧女奉乳糜图;西南面刻释迦修行时魔王胁迫图。再于南面刻成道之后佛祖像,四天王侍立、天人供奉图;西南面右刻涅槃、左刻荼毘图;东面刻文殊降临场景。此类雕刻皆薄雕,手法甚精美。图中尤为值得关注者,乃
一 宫殿、楼阁、人物、服饰皆显示出唐代制度。
二 宫殿有垂帘或卷帘场景。其制度恰与日本古代“寝殿造”[5]制度相同。余至此始知日本帘子制度乃出自唐制。
三 栏杆斗束成拨状。平檩与地表贯木之间有雷纹竖棂子,与日本东大寺法华堂佛坛棂子相同。横棂子与日本海龙王寺西金堂内五级小塔与凤凰堂中殿所用棂子相同。
四 魔王胁迫图旨在反映《大唐西域记》所载:“集诸神众,齐整魔军,治兵振旅,将胁菩萨。于是风雨漂注,雷电晦冥,纵火飞烟,扬沙激石。备矛盾之具,极弦矢之用”之意义,刻画纯中国特色之雷神风伯以及魔神、兵仗、龙、异兽等,颇有趣。
十、杭州之遗迹
余旅行中国时最感兴趣者北有登封,南有杭州。登封位于高耸雄伟之嵩山山麓,拥有丰富之汉、唐、宋优秀古迹;杭州位于风光明媚、幽静雅致之西湖湖畔,藏有五代、宋、元意趣盎然之遗物。登封已如上述,杭州史迹亦早承伊东博士在《建筑杂志》作过介绍,不复余赘言。而其富藏吴越时代遗迹与多存宋元时代雕刻为南北中国无以得见一事尚不为人知,故叙述之。
为风光明媚之西湖更添一番情趣者有保俶塔与雷峰塔。二塔皆系吴越王及其王妃所建。灵隐寺与三天竺经幢亦为吴越王所建。该地文稷王墓前犹可见带螭首之丰碑屹立。宋六和塔虽经后世修补,然英姿勃发,雄踞钱塘江边。灵隐寺东西两塔、闸口白塔年代不下宋初,亦可称小品中之上乘之作。崛起于灵隐寺前之飞来峰存有五代至宋元时代镌刻之数百佛龛。石洞造像留有五代、晋汉周与吴越宋之题名。烟霞洞石塔有吴越时代题刻与众多人物刻像。佛寺有灵隐、净慈、昭庆、三天竺、中天竺、上天竺名刹,庙堂有岳飞庙以及众多祠堂,然皆近世重建,不足观。林和靖、岳飞及其他著名人士墓于杭州各地星罗棋布,然多经后人改建,难以证考古刹制度。而西湖孤岛内先贤祠与三潭印月庭院设施颇催吾等感怀。余滞留杭州不过四日,须见名胜古迹与调查遗漏场所犹多矣!详细记述可参见伊东博士论文,以下仅介绍引余特别关注之灵隐寺飞来峰与先贤祠九曲桥。
十一、杭州灵隐寺飞来峰
宋代禅刹五山之一之杭州灵隐寺门前,隔小溪有石灰石山峦,虽不高,然岩巉壁峭,处处空洞,呼之飞来峰。相传由西天灵鹫山飞来,有大空洞三。其最南者称青林洞,今暂名南洞。次北者称中洞,最北者架于溪流之亭桥(春淙亭)附近,称北洞。此三洞内外与飞来峰沿溪崖壁上雕有许多佛像与众多佛龛,系五代至宋元时期所作。佛像旁多有旁刻,然如今大半磨损难以辩读。盖中国石窟起源于北魏,盛行于隋唐,其遗物多保存于云冈、龙门以及各地,而五代及之后石窟寥若晨星,几不可闻,故此飞来峰保有如此众多五代及宋元时期佛龛,在中国艺术史上可谓位居最重要地位者。
南洞南端入口上方南面壁崖上有卢舍那佛会浮雕,据铭记系宋乾兴年间胡承心所作。面对入口左方高处刻毘卢舍那、文殊菩萨、三尊佛,系至元二十九年所作。此两区佛像周边多刻小佛龛。进入洞口可见左方刻十八罗汉小佛,其前方有宋皇佑二年题名,故可知乃宋代所作。另有刻崇宁铭记之小佛像。向右折行可达北方洞口。其中间又有道洞,开口向东方。其南壁刻有小罗汉五十余躯及三尊佛等。此罗汉大抵为宋咸平年间所刻。三尊佛龛下有宋淳佑戊申题名。总之,此南洞造像以宋代雕刻为主。
南洞以北六十米左右亦有一大洞。此即中洞,洞内复杂,开有六个口。内部刻数十躯四尺高罗汉坐像,手法简朴,恐为元代所作。
北洞在春淙亭旁,开口于北方。入口上下左右刻众多大小佛龛,多为至元年间所刻。入口右崖壁下刻玄奘三藏使马负经文归图像,亦似为元代所刻,马骨骼颇写实。进入洞口左壁有咸淳丁卯宋宰相贾似道题名,尽头处有半伽菩萨像坐于龛中,乃杰作。其姿势、面相、衣纹宛如唐作,飞来峰其他佛像无一可与之比肩。从其样式判断或为唐作。从此向右折行可至一线天。洞壁顶部宽度极为狭窄,可见光线泄漏。再向前可达其他入口。此洞入口四周亦刻有众多佛像,多为元代所刻,又另有五代广顺元年造像与吴越建隆元年造像。(第三五三、三五四图)
第三五三图 灵隐寺飞来峰宋佛龛
第三五四图 灵隐寺飞来峰元佛龛
自亭桥至寺门,溪流右岸巉岩如屏风列峙。断崖上刻数百佛龛、佛像。有释迦、弥陀、布袋、骑狮多闻天、观音、天部,悉为至元年间尤多为其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所作。至元二十四年距宋灭亡仅八年,蒙古挟胜利威势,凿无数石龛于宋故都(绍兴),一为庆贺皇国万寿无疆,一为弄咒压制故国遗民。此类佛像中既有元帅伯颜[6]所造者,亦有滥施淫威、悉掘帝陵、恣意凌辱故国皇帝之“江南释教总统”、蒙古僧杨琏真伽所刻者。
吾等见此类宋元时代雕刻,为其样式之变化大感惊讶。宋代样式不过系唐式之继续,而元雕刻则带有大量喇嘛教因素,其性质、手法与前者差异极大。杨琏真伽之徒盖崇奉喇嘛教之蒙古僧,由其主导雕刻之佛像自然是喇嘛式佛像。吾等于中国北方亲见不少当时佛像,而于南方宋代故地接触如此众多喇嘛式佛像,可称意外。
唯惜飞来峰可观之物以雕刻为主,而建筑装饰成分甚少。余仅发现施于佛龛与莲座、宝冠等极少数纹饰。飞来峰雕刻样式之变化,显示中国艺术于元代因喇嘛教入侵曾经历一大变迁。
十二、杭州浙江先贤祠九曲桥
中国庭园叠石垒岩,或仿太湖石造假山十分盛行。洞道迂回,前后相通,长廊曲折,隐约其间,有千篇一律之嫌,而独有位于西湖内浙江先贤祠与三潭印月间之九曲桥,别具一番风情。先贤祠处于西湖中小岛上,岛中有大放生池。吾等横渡西湖之微澜,至其岸,舍小船,过架设于莲花怒放之池上蜿蜒曲折的石桥,或休憩于三角形小亭,或参拜先贤祠,或穿越奇特之亭桥,或眺望露出湖面之奇岩怪石,一路前行,达至右侧突出于池塘之潇洒亭子。其平面呈卍字形,尤为奇特。再过围以太湖石之方形石桥,经关裔[7]前再过折线状之桥梁,离开六角亭,吾等始横穿此孤岛。于其端有所谓三潭印月之胜景。该景即浮动于岸边湖面之三座奇异石塔,与对岸雷峰塔遥相呼应,使西湖明媚风光更添一种情趣。
此孤岛中设施虽过于玩弄技巧,然石桥纵横曲折,自成生趣。一亭一榭,参差不齐。池面开阔,莲花弄影。此情此景实有奇趣横生、不知端倪之妙。余见此九曲桥联想起日本严岛神社之回廊,彼此意趣异曲同工,不禁发出感叹之声。唯彼规模巨大,与自然山水保持和谐,与此屏蔽外在风光,故弄小巧自有差异。(第三五五、三五六图)
第三五五图 杭州西湖九曲桥平面图
第三五六图 杭州西湖九曲桥
十三、径山万寿寺
中国宋代禅刹五山者乃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余杭径山万寿寺。伊东博士前些年调查前四寺,因日程关系漏访径山寺,并于此间来信劝余务必探访。余固有此盼,故于滞留杭州期间抽出三四日登山踏访。径山寺乃宋代大刹,当年入宋之日本禅僧大抵游于此寺。相传荣西[8]禅师尝至此寺,工匠坂上是则[9]随访,画伽蓝制度图归返。其子孙山上善右卫门出仕加贺侯前田利长,为木匠领袖,曾奉利长之命按图建造越中高冈瑞龙寺(该寺佛殿系日本国特别保护建筑物)。
余于杭州雇小舟向西溯河四十里至余杭,又改乘轿向西北行走五十里,上径山,至万寿寺。寺位于山麓以上约两千尺高地,三面环山,仅南面开口,如囊口状。苍松茂竹森然荫郁,颇有灵气。而经太平天国之乱被焚毁后虽有重建,然未建成,今不过为荒废寒寺之一。据云十几年前除一日本僧到访外无日本人来访。如寺院平面图所示,南面有天王殿,此即山门其内安置四天王像。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歇山顶,悬天启四年“天下禅刹敕赐径山香云禅寺”匾额。盖此伽蓝原称径山寺,宋孝宗兴圣年间赐“万寿寺”匾额,明天启年间又赐此匾额,寺名改回径山寺。其次有韦驮天堂,安置韦驮天像,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歇山顶,前面一间开放通行。大雄宝殿在其后,亦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歇山顶,前有拜殿,屋顶内侧无藻井,显示檩椽。
大雄宝殿前面东侧有厨房、客堂等。西侧今缺与之相对之庑廊。韦驮天堂前面东侧有招待所。天王殿东侧稍高处有钟楼,内悬永乐元年所铸大钟,口径六尺三分。大雄宝殿后方稍高石垣上有妙喜庵,外观富于变化,颇引人注目。
吾等观看此伽蓝平面布局,发现其大抵与宇治黄檗山万福寺相似。盖日本寺院与宋代寺院在制度上略有差异,唯于大体配置上与日本瑞龙寺并非无相类之处。余首先对平面布局后世有所变化感到失望,其次对建筑物之粗陋,于建筑方面无任何可观之处再度表示失望。独永乐大钟多少引起余之关注。(第三五七、三五八、三五九图)
第三五七图 径山万寿寺平面图
第三五八图 径山万寿寺大雄宝殿
第三五九图 径山万寿寺妙喜庵
十四、天台山
天台山系浙江第一高山,且系第一名山。陈、隋年间智者大师入此山开创伽蓝,从而使天台宗发扬光大。平安年代初期日本传教大师游学此山,尔后渡唐高僧大抵皆一度到此学习。荣西禅师、重源[10]大师亦尝诣此。故天台山名声早为日本人熟知。近年来日本多有学者访问苏浙,听闻赴天台山途中土匪出没无常,有危险之虞,故登山者稀。然近两三年来台州与天台县之间设立两处警察派出所,往来稍见安全。据云去年8月京都佛教大学教师三人与一画师曾踏访该山。
通过陆路可从绍兴或宁波到天台山,然最为便利者乃通过海路从宁波至海门,溯椒江往台州,雇轿经天台县(自台州约百里)到达位于山麓之国清寺(县城以北十里)。余取此道,台州知县为余特配备数名保镖。
国清寺乃天台山下大型伽蓝,四周为老柏怪樟丛林环抱,其详情拟另章说明。从此国清寺沿陡坡行走十五里达真觉寺。寺系隋开皇十七年所建,为埋葬智者大师之处,今系一小型伽蓝。其祖殿安置号称大师真身之宝塔,六角石坛上立六角两级石宝塔,顶上冠相轮。第一级刻大师像及其事迹,第二级刻释迦传奇事迹,皆雕有柱楹、斗拱、屋顶形状。然系近世所作,徒费技巧,不足观。寺东面深谷中有高明寺,唐天佑七年所建,系智者大师净居遗迹,古柏老树掩隐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方丈、廊庑等,规模不大。寺藏智者大师所持袈裟、铜钵(世称为隋帝所赐)及贝叶。然据观察为后世所作,恐不超过明代。
从真觉寺上山行走十五里,越分水岭至龙王堂。路分为三,东路可达天台山绝顶,即华顶。中路可至著名之石梁。西路可至万年寺。余取东路,朝东北方向行走十里路始得见华顶。无一树一木,唯近于山顶处有一簇墨黑树林,即华顶伽蓝所建之处。从此寺沿盛开荻花、女郎花、兰草、抚子、乌头等不知名花朵之山路向上行走五里达华顶。善兴寺以及诸小庵皆散落在杉树丛中。善兴寺有山门、罗汉楼(中门)、大雄宝殿、方丈、客堂等。大雄宝殿前有月台,其前方有方池,池上架石桥,为他处不可多见。建筑物不足观。(第三六〇、三六一、三六二图)
第三六〇图 天台山华顶远眺
第三六一图 华顶善兴寺大雄宝殿及泰安桥
第三六二图 华顶拜经台降魔塔
唯见大雄宝殿外廊、梁撑、系虹梁频施雕饰。山门前有石宝塔。附近老杉径围皆两三人合抱,比之日本杉树其叶片稍柔软,恰似雌松之与雄松有别。
从寺向东北行进五里路达拜经台,即天台山绝顶,相传系智者大师面向西方天竺拜读《楞严经》之处。盖此山为浙江省最高山峰,四周群山如波涛翻滚于脚下。据《天台山志》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然枯为海拔六七千尺。山顶有拜经石如石碑趺座。其旁有茅屋,围以高石壁,此即峰顶小刹。其北面有智者大师降魔塔,正面花头龛内刻智者大师像,有宋开宝四年刻铭。其下有龙井,水极清冽,四季不涸。如此高山绝顶有如此泉水,可称奇妙。此外华顶有太白堂,世称李白曾居住过。有墨池,据云王羲之曾在此洗砚。又有茶圃,人称葛玄曾在此种茶。今山顶可见茶园处处。传教大师带回日本之茶种是否出自此处?念及此事略有感触。
从华顶向西面下山行走十五里,海拔下降约一千尺,至所谓石梁。大瀑布从高五丈许之悬崖流下,其上方有一大石桥,如虹霓般架设于左右两崖绿树间。桥由天然岩石构成,长约三十尺,厚约三四米,宽度不盈尺,距瀑布落口二十余尺。渡桥时人目眩足颤,实可称鬼斧神工。此瀑布上游有上方广寺,瀑布旁有中方广寺,下游有下方广寺。其中以上方广寺为最大,寺有七塔、山门、大雄宝殿、方丈、东西庑廊等。中方广寺为近年来所建,因于瀑侧高筑石垣,建客房,严重破坏自然景致。下方广寺为小刹,仅有大雄宝殿、东西庑廊、山门。从该寺再向西行走十五里路至万年寺,该寺系仅次于国清寺之山中大型伽蓝,而如今无昔日之辉煌,容后细说。从万年寺下山行走,经龙王堂至国清寺约四十五里路。天台山范围颇广,由数十座山峰、数百个山谷组成,山上密林处处,山谷或为水田,或为菜园,往往有村落。全山虽有土壤,然或有山石暴露,或有断崖、悬瀑、深潭、石门、石峰。山上山下大小伽蓝罗列,然其庙宇皆近世重建,佛像碑碣宝物可观物少。今日天台山相较其艺术情趣,其历史宗教趣味更丰,亦不乏天然景观。余不及观看之名胜有桐柏宫(往昔道观香火不绝)、琼台、赤城、双阙、桃源瀑布、寒岩、明岩等。
十五、天台山国清寺
陈大建七年智者大师初入天台山,于后山下建此寺,是以成天台宗中心,后屡有兴废。宋建炎四年下诏,改为禅宗伽蓝。寺后有兜率台,左右五峰环拥,双溪挟寺,合于前流。老柏古松怪樟苍翠荫郁,昼犹晦暗,幽邃如灵境。寺前有九级砖塔,高约二十三丈,据云系隋炀帝命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建,今失木构部件与相轮。溪侧有石造七宝塔,据云系供奉往日七佛而建。过石桥,入总门,经韦驮天堂、天王殿至大雄宝殿。天王殿前左右钟楼、鼓楼相对,大雄宝殿前面东侧有药师楼,西侧有客堂。此外东面有大锅楼(因有大铁锅得名)、客堂、斋堂、方丈、借竹轩、伽蓝殿、戒堂、修竹轩、厨房等,西面有三圣殿(安置弥陀三尊)、艺经阁、影堂、三贤殿(供奉丰于、寒山、拾得),依次相连,规模不可谓不大,然几经重建改造多失古制,且早已改易禅宗,伽蓝形制已不复天台遗观,带有近世禅宗伽蓝性质。唯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无近世佛殿常有之外廊,似略传宋代遗制。殿为重檐歇山顶,属雍正年间重建,斗拱、屋檐、窗、户、藻井形制皆为北方清初手法。内部须弥坛上安置释迦、药师、弥陀三尊佛与两罗汉像,沿三面壁环绕之坛上排列罗汉八部及其他神像。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亦雍正年间重建。韦驮天堂与天王殿相同,亦单檐歇山顶,外侧壁以砖包裹,正面中央开拱门,左右作圆窗,属雍正年间重建。此外还有大小僧房,于此无遑一一记述。读者凭平面图可知其大要。
寺无足以特别记述之什宝佛像等,唯存唐元和年间所立“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字迹颇遒劲,碑首圆形,技术工艺不足观。(第三六三、三六四、三六五、三六六图)
第三六三图 国清寺九层塔及七塔
第三六四图 国清寺大雄宝殿
第三六五图 国清寺鼓楼
第三六六图 国清寺伽蓝配置图
十六、天台山万年寺
万年寺乃唐太和七年僧人普岸创立,宋代成禅宗大型伽蓝。日本荣西禅师当年曾跟随虚庵禅师修禅,后随虚庵移至天童寺。《天童山志》详细记述荣西从日本运来木材,于天童建千佛阁一事,然事实上亦于万年寺营造山门及其他建筑。如《天台山志》记述“淳熙十四年日本国僧荣西建山门两庑仍开大池”。作为一介留学修禅僧侣能在异域营造如此宏大事业,若无非凡大器不能为也。他返日后建建仁寺,成为临济宗始祖绝非偶然。
寺前有大池,大约为荣西建山门时所挖。天童寺、育王寺皆于山门前设大池。日本禅刹山门前多作池塘,恐盖模仿此类寺院。池北岸偏西有石塔,天童、育王寺池之北岸皆立五石塔,国清、上方广、善兴诸寺皆于寺之入口或立七塔,或立一塔。而日本禅刹无此风气,恐此类塔设置年代不超过宋元两代。大门极简,门阔一间。门外有八株大老杉,树径皆两三人围抱。入门前行约七八十米至天王殿。此殿过去或为荣西所建之山门,而今却变为乾隆年间重建之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层单檐歇山顶建筑。四周包以砖壁,仅正面开一拱门,左右开方窗。除平面图外其古制亦不可征,唯构成内部藻井之二重虹梁与大瓶束[11]与日本“唐样”手法相同。
天王殿内有双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亦为乾隆年间重建,形制简单,用斗拱,内部屋顶无藻井,檩椽外露,石坛上安置释迦、两罗汉像。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应为宋代遗制。除虹梁、虾虹梁[12]、大瓶束略有日本“唐样”性质外,几不可征其属天台宗或属临济宗佛殿样式。法堂立于大雄宝殿后面,余往观时正在修缮。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一间成外廊,亦乾隆年间重建。法堂后有方丈,面阔四间,进深五间,有外廊。以此重要殿宇为中心,左右有客堂、斋堂、戒堂及其他房舍。总之万年寺伽蓝寺域甚广,往昔规模似颇宏大,然经后世几度兴废,近世颇不振,规模缩小,堂宇亦不复往观,以致荣西修禅时代制度几不可见。(第三六七、三六八、三六九图)
第三六七图 万年寺大雄宝殿
第三六八图 万年寺天王殿
第三六九图 万年寺伽蓝配置图
十七、宋以降之诸陵
余于1906年游西安,调查周秦汉时代陵墓与唐太宗、高宗、德宗陵寝。翌年再游时访河北南口明十三陵。此次历访河南巩县北宋八陵、浙江绍兴(南宋都城)南宋六陵、京兆房山金诸陵、南京明太祖孝陵、沈阳清东陵与北陵及京兆西陵清雍正、嘉庆、道光、光绪诸帝陵寝,得以了解中国唐宋以降陵墓制度之大要。周秦汉唐诸陵今不叙述,关于明孝陵与十三陵已有伊东博士报告,沈阳清东陵与北陵亦早经伊东、佐野、大熊三博士与大江学士一行调查得以介绍,故今仅记述余之见闻与各代诸陵梗概。
1.北宋八陵
北宋奠都汴京(河南开封),其陵墓悉筑于巩县西南约二十里,今称八陵。洛河以南高台处罗水东侧有宣宗安陵、太祖永昌陵、哲宗永泰陵、神宗永裕陵,西侧有真宗永定陵、英宗永厚陵、仁宗英昭陵。各陵旁又筑皇后陵。此类诸陵于宋南迁后悉遭金人挖掘破坏,然坟垅、石像生今犹幸存,可证当年制度。余此次不过调查太祖、太宗陵及其皇后陵,然此类陵寝设施最为完备,堪称宋代陵寝范本。太祖太宗两陵规模、制度相似,而石像生制作技艺以太宗陵为优,故余推崇太宗陵为宋陵代表。宋陵继承唐制而略有改变,相较唐制规模略小,然增加石兽种类,以此成为明清陵寝制度嚆矢。
太宗永熙陵坐北朝南,前面有二土堆相互隆起,自以为门。此即神门遗址。入门后前行约二百米亦有双土堆,为乳台遗址。乳台内挟道有石像生左右罗列。第三列双土堆即所谓鹊台遗址,其间相隔约四百七十尺,两侧石像生相距约一百三十尺。石像生按以下顺序排列:
一 石华表一对 八角柱形,立莲座上,上冠以宝珠形。各面浅浮雕云龙纹与宝相花纹。
二 石象一对 高七尺五寸,长十尺五寸。
三 马首石鸟一对 即马头凤身。此怪鸟与下方岩石状物一体刻出。
四 石貘一对
五 石马二对 左右各站立两马卒。
六 石虎二对 跪坐姿势。
七 石羊二对 折前脚而卧。
八 石人三对
九 文石四对
十 石狮一对
十一 武石一对
其中石马长约九尺五寸,马卒高约八尺,石虎高约六尺,文石高约十尺,其他类推。
鹊台入口西侧有一石人,系当年即有抑或从他处移来,不得而知。从鹊台前行约二百七十五尺达灵台,即陵墓基址。灵台底边约一百七十尺见方(据《宋史·礼制》,灵台为二百五十尺见方,恐非以周尺测量),呈高方台形。鹊台左右当年有神墙,围绕灵台四周,东西长约七百三十尺。东、西、北三面亦起双台,开有门,其前方各安置石狮,四隅作角台。此类台址皆成土堆,神墙则形迹全无。
总之,宋陵制度系与唐制相折中,然新增唐制所无之石翁仲、石龙、石鸟、石貘、石虎、石羊之属,墓前因石像生而热闹非凡,而技巧却远逊于唐。
永熙陵西北有陵自成一郭,盖皇后陵也,亦有神门、乳台、鹊台与神墙、角台遗址。鹊台前南起有石华表一对、石马(左右石马卒)一对、石虎二对、石羊二对、文石二对、石狮二对。神墙内有低方锥状灵台。制度与太宗陵相似,然规模小,石像生亦有所省略。
2.南宋六陵
南宋六陵位于都城绍兴东南二十五里宝山,其中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在南面,称南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在北面,称北陵。南陵面向南方高耸山岭而建,北陵北面依山北向而建,何故难解。诸陵附近有皇后陵,如今茔域内皆有一簇簇繁茂老松林。宋南迁后不忘恢复故地,故历朝诸陵不具备北宋陵墓之宏大规模,不称陵而称攒宫。及至南风不振,宗社颠覆,江浙“总统”蒙古僧杨琏真伽悉数挖掘南宋诸陵,掠夺陪葬品,碎棺曝尸,最终集诸陵遗骨混杂于牛马骨骸,埋葬于杭州镇南塔下,以施咒镇压南方。当年有义士唐珏抢先一步,私募少年,于一夜间将诸陵暴露之遗骨收纳埋于他处,并将其他遗骨放回原处作为替换,是以真正遗骨有幸免于凌辱。后至明太祖建国,为前朝重修诸帝后陵,方有今日。余于诸陵墓仅见孝宗、理宗、度宗及高宗皇后四陵,其制度、规模皆相同,故仅说明其代表作孝宗陵的状况。
虽名攒宫,然余见孝宗陵为其规模之小感到惊讶。陵地仅东西约八十尺,南北约九十尺,四周绕以墙垣,南面开有门,门面阔一间,进深两间,歇山顶。其内有享殿,为小型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其壁镶嵌永乐、正德、天顺等年间祭祝文,可以想见明代祭祀不怠之情景。享殿后有坟,直径约十五尺,高仅八尺,圆锥状。其前方立碑,上刻“宋孝宗皇帝陵”,四周绕有墙垣,达享殿两端。茔域内古松苍翠葱郁,往往杂有老柏。南宋第一名君孝宗之陵其设施不过如此,坟垅小,且不见置放一石像生。当年即令姑且以此为陵,亦应具有皇帝陵墓之规模与排场。而国亡陵破,今仅遗留一抔黄土静卧于莽莽荒草之中,可谓悲惨之至。而茔域内一簇老松长年不入斧斤,犹存于享殿墙垣内,盖后人同情之厚所植也。
3.金陵
金陵位于京兆府房山县云峰山下。该山为花岗石山,山峰屹立,耸入云端。山麓地域又有左右山峰环拥,面南洞开,东西有八九百米,南北有七八百米。两溪流从东西两面流来,合流于陵域南面。陵墓占地风水最为重要。金国东征西伐,卜于此地绝非偶然,历朝帝后、诸王陵墓皆筑于此。明天启二年爱新觉罗氏崛起于金国故地东北,陷辽阳时惑于明风水之说,毁山陵,绝地脉,且设关庙于其地,施咒以镇压。及至清统一天下,修筑太祖、世宗陵,置陵墓值守。余亲往该地见陵墓规模之小,荒废之严重,往日制度之不存,不胜抚今追昔之感。遥想当年金陵背枕云峰山,前面高原处,各代陵寝星罗棋布,陵前仪饰规整必有可观之物。而如今皆系清初改建,往昔制度痕迹已不可寻。盖明末陵墓悉毁,不留一片石一抔土所致。《历代陵寝备考》[13]所载明《储巏柴墟集》中“大房金源诸陵”诗有曰:“奉先西下乱山侵,涧道回旋入墓林。翁仲半存行殿迹,莓苔尽蚀古碑阴”云云,可知当年石人石碑犹存。金尝挖掘宋诸陵,而犹有坟垅石像生。而明毁金诸陵,则如今形影全无,可谓更为惨烈。所幸清初曾有改建,故知其所在耳。(第三七〇图)
第三七〇图 金太祖及世宗陵
以上十四封信系1918年11月5日乘笠户号由新加坡向孟买进发途中于印度洋上撰写,犹漏清西陵诸陵。之后余旅行印度内地,来英国。因行色匆匆无遑续稿。清诸陵记述留待后日,中国通信以此终结。下次报告印度旅行见闻。
1919年9月1日
英京伦敦客 关野贞
本篇曾分三次刊载于《建筑杂志》第三二辑第三八四号(1918年12月)、第三三辑第三九三号(1919年9月)及第三四辑第三九七号(1920年1月)。
————————————————————
[1] 原文为“留学”。查关野贞生平,其素未进入日本国以外的任何一所大学学习,不知为何出此语。“留学”在日语中与现代汉语意同。——译注
[2] 遮盖于佛像等上方之笠状装饰,有方形、八角形、圆形等,雕以璎珞、幡、天人、宝华等图纹,以增庄严。又称悬盖、佛盖。——译注
[3] 为增加视觉的稳定感,在上方逐渐变细的圆柱中段特地增添微凸的鼓状物。大量使用于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的建筑物。——译注
[4] 建于佛堂、寺塔等檐下壁面的遮蔽屋檐。——译注
[5] 日本平安时代贵族住宅建造方式。——译注
[6] 伯颜(Bayan,1236—1295),蒙古八邻部人,元朝大将而非元帅。曾祖述律哥图、祖阿剌从成吉思汗征战有功,被封为八邻部左千户及断事官。长于伊利汗国。元世祖至元初年奉使入朝,受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治枢密院事。于至元十一年(1274)统兵伐宋。宋亡曾出镇和林,数平诸王叛乱。元成宗朝加太傅录军国重事,卒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安王,谥忠武,后加赠淮王。《元史》有传。伯颜是有元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二十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成功还朝口不言功,行囊仅随身衣被。有文才,能诗能曲。——译注
[7] 原文如此。经多方查找不知何意。——译注
[8] 荣西(1141—1215),日本临济宗鼻祖,号明庵,因哀叹禅学衰微于1168年和1187年两度入宋,向虚庵怀敞学习临济禅,回国后在博多和京都分别建立圣福寺和建仁寺,著有《兴禅护国论》。还从宋带回茶种,著有《吃茶养生记》。
[9] 遍查日本所有辞典和网站资料不见有工匠坂上是则此人。与此完全同姓同名的则另有一人。姑介绍如下:彼坂上是则(生年?—930)先祖乃中国人,活跃于平安时代前期至中期,官阶从五位下,三十六歌仙之一,《古今和歌集》收录其7首。著有家集《是则集》。
[10] 重源(1121—1206),镰仓时代初期净土僧。法号俊乘,又号南无阿弥陀佛。曾在日本醍醐寺学习密教,1167年入宋。——译注
[11] 立在虹梁上的瓶子状束柱。——译注
[12] 虹梁之一种。用于有高低差处的虾状弯曲虹梁。日本从镰仓时代开始运用。——译注
[13] (清)朱好阳编纂。——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