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日录》再版序言
现在想来那已经是十八年前的旧事了,我终于获得一个机会去探访耳闻已久的云冈石佛寺并在那里逗留了十几天,每日里沉浸于无尽的清福之中。这也幸亏偶然遇到了木村庄八这个好旅伴。当时正值青春华年的两个人,与其说是被云冈石佛寺在佛教史方面的价值所吸引,毋宁说是陶醉在了云冈石佛的艺术情趣里。此后我们回到了东京,把游历云冈的日记整理了出来。将一系列出版事宜委托给木村君后,我便踏上了远赴美国的旅途。这样,此后由中央美术社刊行出来的书籍就是我们二人合著的《云冈日录》。该书出版时印数较少,且一半毁于东京大地震(1)中,因此,能够有机会阅读到此书的有缘雅士想必不会很多。
相隔十八年后的今日,当座右宝刊行会敦促我将该书的一部分加以整理后进行再版时,我相当犹豫。然而,由于早年在北京相识的友人、曾拍摄了数百幅云冈石窟照片的山本明先生欣然应允将其中的一百余幅翻印后插入书中,这就相当于增加了图谱说明,因此,我也就同意了重新出版一事。
我们第一次去探访云冈石窟的时候,记载石窟石像的资料还非常少,只有伊东博士(2)的一部旅行记、松本博士(3)的一本《中国佛教遗物》、沙畹(4)及大村西崖(5)二人各自绘制的图谱和陈垣先生的考证资料等,仅此而已。
由于不熟悉摄影技术,所以我对所观之处进行写生时多少融进了一些幻想的成分。除了那些写生之外,我们还将山本明先生第一次拍摄的云冈摄影作品中的三十幅以及沙畹和大村西崖先生绘制的几幅图谱分别收进了前一版书中。《云冈日录》中关于写生的记述颇多也正缘于此。然而,这次删掉了一半写生作品,余下的一半分别插到了正文当中。
有时候,我们所欣赏的景观与摄影师们的兴趣所在不甚一致;同时,我们的肉眼与照相机的镜头亦有迥异之处,所以,《云冈日录》的正文和图片的内容并非完全一致,这也实属无奈。其中,最明显的一例便是位于第七窟(由沙畹绘制)的外墙高处的那尊大坐像。在熹微的晨光中或薄暮的夕阳下从远处仰望,内心总是不由得被大佛那庄严而又慈悲的容颜所深深打动。然而,在太阳灿然朗照的白天一旦透过相机镜头映照在干板上(第六十三幅图片),显现出来的则不过似一尊古拙的雕像而已。但与此同时,相机也有它独到的功劳,因为它拍摄下了许多尊我们无意中曾忽略了其精美之处的、原本美轮美奂的佛像(例如第十四幅图片)。
对某种事物的鉴赏与评价往往也会因时而异。当年我们参观第十九窟时,并没有感觉到太强烈的感动,因此,对十九窟所作的记录文字也非常少。然而,现在想来,无论如何第十九窟都堪称云冈石窟中第一流的佛像,我真应该对其投入更大更深的热情和关注才是。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一直在考虑我们所著的《云冈日录》是否也应该原封不动地进行再版,此外,在我们探访了云冈石窟之后,也有众多的云冈石窟见闻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接踵问世;而同时,对其中一、二面碑刻的最新发现亦相继出现,在各个流派的见解和评论里面,值得我们虚心倾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因此,在旧稿重新出版之际,深感有必要或是增删旧作进行再版,或是另起炉灶重写新稿以修补旧稿的缺漏。然而,实际上我那部旧作与其说是云冈艺术研究专著,不如说只是记录了探访云冈石窟所记忆的印象而已,所以,旧稿即使就那样原封不动地再版亦无大碍。并且,那些比我们的旧作晚些时间出版的相关著作,幸好有座右宝刊行会的斋藤菊太郎先生不辞劳苦地鼎力相助才收集到,我也因此才能够一点点地抄录下其中部分内容,并且忙里偷闲地匆匆赶出一两篇新稿附于卷末,最终,我还是同意了对此书进行再版。
云冈石窟而今的状况如何呢?作为曾一度游历彼方的一个旅人,无论谁都会对云冈怀着几分忧虑吧。据今年曾视察过当地的三上次男先生(6)的记述所讲,仅看五月的状态,那么“新近所遭受到破坏的(佛像)数量,从全体结构来看,尚不值一提”。并且,去年九月二十日公布了宣言,意在保护这片拥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迹,因此,读者诸君大可放下心来吧。
这本书里,特地加进去了许多幅照片,如果由此能成为鉴赏北魏古迹的一份指南,那么,本人将不胜荣幸。
昭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
(1938年10月17日——译者注)
作者
————————————————————
(1) 此处的“东京大地震”是指发生在1923年9月1日的那场7.9级大地震,地震后失踪及死亡人数达14万人。——译者注
(2) 伊东忠太(1867—1954),日本山形县人,建筑史学家,主要研究日本以及东洋建筑史。东京大学教授,位于东京的明治神宫及筑地本愿寺的设计者。主要著作有《法隆寺建筑论》《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等。
(3) 松本文三郎(1869—1944),从日本明治时代到昭和时代印度文化及佛教史研究的先驱者、开拓者。京都大学教授,并曾任京都大学校长,共两届七年。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遗物》《印度的圣人》和《佛教与佛教艺术》等。
(4) 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学术界公认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他一生治学谨严,涉猎广泛,其著述博大精深。他翻译《史记》,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等,成就斐然。
(5) 大村西崖(1867—1927),本名盐泽峰吉,日本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小史》《中国美术史雕塑篇》等。
(6) 三上次男(1907—1987),生于京都,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和青山学院大学教授,专业为东北亚历史,1945年日军战败后曾远赴埃及、伊朗等地实地考察陶瓷器的遗址,从而开拓了陶瓷贸易史的研究领域。主要著作有《陶瓷之路》和《金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