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民族是世界的一个谜。这个民族曾被喻为沉睡的狮子,又一度被看作已经死掉的狮子。可是,这个民族是真的正在沉睡,还是已经死去,我个人认为,这不应该用五十年一百年的时间单位来断定。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民族饱含各种矛盾,不易触到其真实面目。它既妄自尊大、排外偏执,又博大包容、崇尚和平,一方面投机取巧、谋权钻营,另一方面却又勤俭耐劳、自由放任,既有功利精明之时,也有阴损愚笨之处。一面极具个人色彩,另一面又缺乏人性观念。持之以恒从容不迫的不断努力使这个民族终为世界一方之雄,这在历史上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仅以现状论其将来之法断不可取。
在此我想重复一下以前在《访古贤之迹》一书中也说过的话。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确是世界大国国民之一。我这里并不是指其国土广袤,国民众多,而是要说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自己的艺术,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这一点上,他们可以和古印度、古希腊以及近世的德意志民族一起被称为世界的四大民族。不管现在的境况如何,这个大国的国民都不会永远地沉睡下去。
现在他们正在走向觉醒。一旦他们觉醒了,静静地站起身去寻访自国文明的遗迹,那时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千古文明会不会被荡然殆尽?
我曾经呼吁过,现在想更强烈地呼吁。
中国的古代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我希望,现在,同文同种的日本人要伸出手来,尽可能地去理解、去研究、去整理那些古文化。那些古文化多含佛教经纬,我希望,佛教徒们伸出手来助上一臂之力。如果能够理解古代文化中贯串着的大乘佛教精神,我们东洋民族就应该能够敞开胸怀,握住对方的手。这是赋予日本人,尤其是佛教徒的使命。也许我的话会被认为只是在高谈阔论,但是,只要抱有一点点这样的希望之情即可。更何况已有陈胜、吴广之例在先,那就是一道光炎,谁也断定不了那道光不会在某一天燃成燎原大火。
最后把我的几个愿望写在下面。
我准备把四百余县分成三个区域,首先对全体进行初步的普查,然后对选出的重点区域开展详细调查。在进入详细调查之前,应该把力量倾注在哪一个地方,如果不做事先的摸底工作,恐怕方针路途都无法确定,只能盲目摸索,于时间、资金、精力等各方面都不够合理。
所谓的三个区域,一是跨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各省的部分,二是跨湖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各省的部分,三是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各省的部分。我在心中不断祈祷,希望我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出行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此次踏察,大体上是在上述的三个区域中的第三区域进行的。我祈祷的“不久的将来”真的能够成为现实,这使我感慨万分。当然,愿望的实现都是仰仗诸多前辈的费心尽力。
我去年一月刚刚回国,九月就又再访,实在是觉得有些性急了。但是想尽快地走遍中国,从佛教史的角度踏察的强烈愿望在我心中由来甚久。仿制或收集来的拓片、照片等的整理工作,包括纪行、感想、介绍、研究等各方面的《访古贤之迹》一书的执笔工作,到五月末大致有了结果。进入六月,我把自己的愿望写出来并提交给了服部博士。因三上部长正在欧洲访问,文学部的事务工作由服部博士负责。博士马上向启明会的理事长平山成信氏咨询,所以有了平山氏的关照,又有了评议员泽柳博士的过问,理事鹤见氏的尽心。快到暑假时,启明会后援一事圆满解决。申请期间,上面提到的各位以及干事笠森学士付出了众多辛劳。泽柳博士于事情决定前后都谆谆告诫我说:“千万不要蛮干。如果又像上一次那样盲目跃进,就不要指望启明会的后援。”
暑假期间,和例年一样回到家乡,八月末返回东京,《访古贤之迹》的出版工作接近尾声,事情颇多。为准备出行,十一月又回家乡参加踏察报告会,丝毫余暇也没有。十三日一大早去造访村山教授,报告经过,其后只要得到教授会的通过就可以出发了。从六月向服部教授提起此事到九月中旬出发的这一段时间里,有些事情也许记乱了顺序,也许欠缺了考虑,又是出版,又是出发准备,齐头并进,虽然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难免有不到之处,只有请有关的诸位先生宽恕。出发之际,有关野博士、南条先生,岛地、近角两位道兄,还有中山氏、宫田兄的同情,有竹野氏父子的热心,有辻、长井、松崎诸学士的好意,更有来自冈兄的对中国各地的介绍,对此,我唯有感谢。
在这里还必须要写的是,文学部负责事务工作的服部博士为使我调查顺利,特意开具了下面这封介绍信[1]:
中华民国各省官宪公览此有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讲师文学博士常盘大定君㊞平生研究佛教并道教两教居然成一家斯界夙推巨擘去年为阐明东洋宗教史料起见载书游于直隶山西安徽等诸省 到处探访二氏遗迹洒扫先儒坟墓跋涉甚力今又将前往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等诸省仰所适各地官宪妥为保护 以便研究探访 则学界赖惠预表谢忱
信中所列言辞,自愧难当。但这是对外的介绍,我本人因有此信受益匪浅,此处特记,以向服部博士表示敬意。
仿照前例,附上地图和日记。所以首先是明了路途的顺序、进度和范围,然后在《再访古贤之迹》里刊载青岛至南岳的概观,随后以《中国佛教史迹》为题,记录从青岛至南岳之间的主要地点以及沩山以后的事例。这一次不似上一次的一气呵成,既有拓本整理之劳,又有因随时间流逝失去鲜明印象之处,更因不想重复上一次类似的事例,所以笔墨上有很多省略。所经区域虽广,但页数却不多。
踏察区域中,省略掉山东省的驼山和云门山,新加上了京兆的明陵和居庸关。河南省略去了巩县,新加上了宝山和龙门。略去湖北省黄梅和安徽省的池州,以湖南省的南岳和沩山代之。踏察行程得以照预定计划实施,但要记录如此之广的区域,上一次是把所有的途经之地一一记录,全部写出见闻。此次则不同上次,是先从神通寺、灵岩寺、柏林寺、宝山寺等重要的地点起的稿。但稿成之后,觉得有些断断续续,所以为连接各项之间又新加了几个短篇,还加了一些如山东的石窟、山东的寺观等概括性的章节。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避免与《再访古贤之迹》重复。
[1] 原文无标点,译文适当加入空格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