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维码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比特流(由0、1构成)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二维码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的功能以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在许多种类的二维码中,常用的码制有:Data Matrix、Maxi Code、Aztec Code、QR Code、Vericode、PDF417、Ultracode、Code 49、Code 16K等。
常用的二维码码制
目前,市场上被微信、支付宝、微博等公司采用并“火”起来的二维码是QR Code。
QR Code是1994年由日本Denso-Wave公司发明的。QR来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缩写,即快速反应的意思,源自发明者希望QR Code可让表示的内容快速被解码。QR Code常见于日本、韩国,并且是目前日本最流行的二维空间条码。
二维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者2710个数字,或者1108个字节,或者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
2)编码范围广:该条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还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以及图像数据。
3)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这使得二维码在因穿孔、污损等原因致使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得到识读,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
4)译码可靠性高:它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5)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
6)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
7)条码的符号形状、尺寸大小可变。
8)二维码可以使用激光或CCD阅读器识读。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二维码都是黑白两色的。当然一些广告设计师,觉得黑白两色比较“土”,想要加上颜色这个属性,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旦加上颜色这个属性,二维码可能变成“彩色二维码”或“三维码”。其实二维码选取黑白主要是考虑色差的原因,黑白色的差异最大,色差越明确,识别效果越快、越清晰,所以“彩色二维码”本身只要选取颜色间色差明显的两种颜色,就能实现黑白色二维码的识别效果。
二维码本身是在平面两个维度方向进行编码的,颜色本身不是维度方向的属性。但一旦既把颜色作为色差的属性,又采用了色彩和灰度来表示第三维,就可以在平面上实现三维码的表示。将色彩或灰度(或称黑密度)作为第三个维度的三维码,并根据编码生成设备和识读设备对灰度或色彩的分辨率来确定将灰度或色彩分为多少段。我们知道识读设备灰度的级或色彩的级是由采集板A/D转换的位数决定的,还要考虑编码印制设备对色彩或灰度的识别能力,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色彩种类和灰度级,以保证在识别中不出错。
笔者觉得目前的“三维码”技术很不成熟,因为二维码在平面两个维度印刷很容易,黑白两色值很容易读取,但在一个平面选用三个维度,以色彩级作为第三维度只能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的三维码,编码印刷设备本身需要识别色彩后再确定合理色彩和灰度级才能生成条码。而三维码在读取时也存在问题,且不说光线角度对颜色读取存在的各种影响,仅仅颜色和灰度的差别,现在的民用设备就无法大规模满足。就连目前所谓彩色二维码,在读取的时候都是采用先去色再取黑白色值的做法。
近20年以来,二维码一直应用在表单、存货盘点、资料备援等企业的物流和商品识别中,属于企业生产、物流、销售和管理系统中的一个识别标签功能,不为大众所关注,更不为互联网企业和风投们所注意。一直到手机和二维码相结合的应用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对O2O的持续发酵,二维码才“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