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银行业的O2O

    钞票不是万能的,有时还需要信用卡。

    ——网络经典名言

    O2O支付之战最大的变数——信用卡业务

    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化的O2O要在中国大规模普及,让每个消费者在虚实互动中实现无边界消费,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手机,另一个是支付。

    从这个角度来讲,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是中国O2O产业发展的基础供应商,然而,这两大行业却会受到互联网领域的巨大冲击。由于这两大行业本身在中国属于资源和行政垄断性行业,反应速度相对较慢,而外资或民资把持的互联网行业相对比较灵活和自由,所以离消费者最近的生活服务类领域的O2O新商业模式,在一开始一定会先被互联网行业点燃。

    电信运营商本身不生产手机,手机中面向生活服务类的应用优势也不明显。因此,在O2O生活服务类领域,电信运营商其实和互联网企业处于同一水平上。我一直认为,企业要在O2O领域胜出,要么离生活服务类商家近,要么离个人消费者近,当然,两者都近那就太厉害了。而电信运营商(主要是指中国移动)在消费领域其实离个人消费者不近,它们尽管拥有巨大数量的个人手机账号,但主要是靠彩信、短信等电信类产品来黏合个人用户,尽管这两类电信类产品也是生活消费类产品,但离衣食住行这些传统消费类产品还是比较远,手机支付(如水电煤、有线电视费、福利彩票、网购商品支付等领域)应用均不如支付宝。而作为O2O“入口”(主读)和“出口”(被动)的手机二维码技术,中国移动却应用于物联网领域,因此在O2O领域中,我估计电信运营商很难再占据明显优势。

    但是,另一个垄断性行业——银行,恰恰是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化O2O过程的受益者。从2011年9月阿里系开启天猫贷款至今,天猫的坏账率为千分之一,相对于银行抵押类贷款产品1.7%左右的坏账率,这让很多业内人士欢呼,互联网开始冲击银行业了。但只要第三方支付公司没有吸储能力,面向生活服务消费的O2O永远绕不开商业银行。因为这些生活服务消费的资金还存储在每个人的银行卡中,支付宝尽管在支付的便捷性上已经做到极致,但消费者资金的起点和终点都在银行。如果银行利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关注生活服务类商品中间过程的话(其实在信用卡领域已经渗透了很多年),那整个O2O之战的局面顿时发生变化。

    谈起O2O的大趋势,很多业内人士喜欢谈论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如何布局O2O,比如团购、优惠券、支付、平台等,因为那里热闹,越热闹的地方往往离真相越远。本节分析一下信用卡业务为什么会影响O2O支付之战。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2011年12月1日,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的表述迅速触及公众那根敏感神经。一时间,嘲讽和质疑接踵而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更是公开表示:“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行业。”银行的巨额利润在国内实体经济困难、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受到人们关注和议论,重点主要集中在存贷款利差高、收费多的问题上。

    但是,银行业在个人消费领域中的竞争可谓激烈,随着大量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等)的崛起及外资银行(渣打、汇丰等)的大量进入,银行业对个人消费者的争夺竞争日趋激烈。以信用卡业务为例,在地铁口、商业街区,我们经常看到各类银行设摊送礼品推销信用卡。2003年被业内普遍称为“信用卡元年”,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整整10个年头。2003年,信用卡的发行数量仅为300万张;而央行2011年年底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68亿张。短短不到8年,信用卡发行数量增加了将近90倍。

    工、农、中、建、交、招商、中信、民生等多家银行的发卡量均超过了1000万张,其他股份制银行也超过了300万张。而专家认为,按照惯例,前五年发卡行很难赚钱,尤其在中国市场,由于目前对行业门槛提高,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活卡将很难盈利。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达到一定规模就一定盈利。在中国,信用卡的盈利门槛比海外高,在国外100万张信用卡就可能盈利;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少数银行公开表示信用卡业务已经实现盈利,其他上市银行对于这部分数字并没有披露。

    此前,中国银行业80%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发展空间已经被挤压,银行要进一步扩大信贷业务,个贷市场除了住房和汽车信贷以外,信用卡业务成为各家银行纷纷看好的市场。于是,办卡送礼、免年费、优惠多成了各家银行的砝码,信用卡迅速开始渗透。

    尽管目前各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急剧上升,但是发卡和用卡毕竟不是一个概念。有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信用卡市场中,休眠卡的数量占到了总量的6%以上。因此,信用卡的盈利也就成了未知数。

    目前信用卡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年费、商户的回佣收入和利息收入。在信用卡产品发展成熟的美国,在发展初期,其利息收入占信用卡整个盈利额度的25%,商户回佣占30%,年费及其他收入占到45%;而在信用卡市场发展成熟的今天,资产业务已经成为美国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其利息收入占70%,商户回佣和其他收入各占15%。

    目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已经不再进行“跑马圈地”式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分层的方式将信用卡发展起来。想让信用卡“动”起来,就必须依靠消费产生透支行为。但银行一方面想要消费透支,一方面又必须抓住不良贷款率,不然的话,风险就会出现,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两者进行统一。因此,商业银行将会持续一段时间来深入分析信用卡客户的消费习惯,特别是生活服务类商品的消费习惯,根据其消费习惯开展后续服务,更好地达到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的统一。

    在信用卡方面,商业银行未来主要注重的指标不是发卡量,而是从循环贷款额度等方面评估银行信用卡的效益。在未来,信用卡的发展会主要以细分个人消费者、研究个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不断挖掘具有信用卡潜质的客户,继续保持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果说银行的储蓄卡抓住了个人消费者的资金,那么信用卡就是掌握了个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很多人只关注信用卡的实体卡特点,却忽略了信用卡业务本身和O2O的天然结合性。而在O2O支付之战中,主要拼的不是支付技术或手段的实现能力,恰恰拼的是生活服务类商品和支付手段的结合能力,这才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O2O支付之战中最天然的优势。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如何爆发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