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二维码电子标签:O2O的“入世”之路

    入世度生,不离人间。若离人间,而谈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

    ——法舫,《人间佛教史观》

    线下到线上的“入世”之路

    为什么目前大家会把O2O和手机二维码放在一起进行热议?O2O是一个生活服务移动互联网化的过程,本质是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现实世界之间互动的新商业模式。既然是互动,就存在两个“出入”的桥梁:其一是从线下现实世界“进入”线上虚拟世界,其二是从线上虚拟世界“出来”回到线下现实世界。我们把这两个桥梁分别定义为O2O的“入世”之路和O2O的“出世”之路。那么本节先分析一下O2O的“入世”之路。(这里“世”是指线上虚拟世界。)

    以前消费者主要是通过PC设备与线上虚拟世界进行互动,现在越来越多地通过诸如智能手机、电视设备、车载设备等不同于PC的设备与线上进行互动。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3G移动网络的建设,智能手机是除PC外与线上虚拟世界交互的最常见设备,被大众所使用。

    我们来看一下手机是如何与线上虚拟世界进行交互的,10年前靠按手机上的按键上网,按手机键和敲PC键盘、点击鼠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这种按键输入方式不是人的最原生态触发行为。

    2007年,伟大的乔布斯在开发iPhone手机时,感悟到符合人类原生态触发行为的六识[1]。所谓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就是常说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直觉。乔布斯根据禅学中“直见心性”的道理,将触觉行为引入到手机输入方式中,使人们通过与手机的接触行为(比如滑、点击、碰、摸等)快速进入线上互动。

    2010年,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简称AR)受到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算是Virtual Reality(虚拟实境,简称VR)中的一支。所谓Virtual Reality乃是运用计算机仿真科技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使用者提供真实世界中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的模拟,使用者可以和这个空间的事物进行互动,可以随自己的意志移动,并具有融入感与参与感。不过和VR略有不同,VR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出来,而AR则是强调“虚实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讲,O2O也可以解释为利用AR技术的生活消费领域的新商业模式。

    AR把虚拟的图像和文字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结合在一起。从2010年开始,很多AR应用已经在Android和iOS智能手机上纷纷亮相,呈现效果让大家惊艳不已,甚至有评论网站指出,这已是2010年最热的Web趋势之一。

    AR有三个要素:一是结合虚拟与现实,二是即时互动,三是3D定位。所以要达到AR的虚实结合,使用者必定得透过某种装置来观看。早先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透过HMD(Head-Mounted Display,头罩式的装置),该技术大概分成光学式(Optical)与影像式(Video)两种。前者是一种透明的装置(像是柯南的眼镜之类),使用者可以直接透过这层看到真实世界的影像,然后会有一些另外的投影装置把虚拟影像投射在这层透明装置上。另外一种是不透明装置,使用者看到的是由电脑处理好、已经虚实结合的影像。最近谷歌推出的Google眼镜(见下图),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能够达到人通过眼镜实现虚拟与现实交互。

    第2节 二维码电子标签:O2O的“入世”之路 - 图1

    Google眼镜

    自从乔布斯推出了iPhone智能手机,AR的样貌改变了。头戴式的HMD还是太麻烦了,而目前智能手机同时具备电脑计算能力、录影、影像显示,还有GPS导航、地图软件、电子罗盘、重力感应器、加速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网络连线、触控、倾斜度侦测等额外功能,而智能手机价格也逐渐平民化,于是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AR研究越来越多。

    如同现实世界中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的模拟,快速与线上进行互动,比如苹果的Siri技术聚焦在听觉,谷歌眼镜技术聚焦在视觉上。但是,无论是模拟视觉还是模拟听觉的AR技术,目前的应用都在与线上虚拟世界进行“耍酷式”的互动,而O2O线上线下互动是商务行为(营销、交易和消费体验等),商务行为相对严谨,所以这种耍酷的方式显然不适合。

    根据线上虚拟世界的商务规则,通过编码手段将商品等信息编成一个二维码图形,放在线下现实世界随手可得的地方,结合一些真实的营销环境和手段,吸引消费者利用手机去扫描二维码,快速实现线下现实世界到线上虚拟世界的互动,实现线上虚拟世界的“入世”之路。这不就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手机二维码主读式应用吗?我们又把这个O2O入世之路的手机二维码主读式应用的业务定义为“手机二维码电子标签业务。”

    二维码的唱多者开始鼓吹的“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论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展开的。其实本质上,模拟视觉的AR技术是一种演进过程,目前受条件限制,无法大规模用于虚实互动的商务行为中,因此采用了加工后的二维码图形作为O2O“入世”之路(而二维码解决快速输入、多屏幕输入等问题),如果AR技术未来继续演进,图形识别也可以被快速应用,那么二维码作为线下现实世界到线上虚拟世界“入世”之路也将被取代,这毕竟也只是人机交互中人的原生态触发行为的演进过程而已。

    第2节 二维码电子标签:O2O的“入世”之路 - 图2

    人机交互中人的原生态触发行为演进

    网上有一篇“QR码,你的死期快到了”的文章说得有一点道理,此文作者,言语犀利,直接道出了未来人机交互的触发(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演进,同时也提到了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但是笔者不赞同的是,将手机扫描QR码这个业务(就是手机二维码电子标签业务)的流行归于营销人员,那就误解了支付宝、微信、微博这些互联网巨头在手机二维码的布局了。笔者认为,手机二维码是因为AR技术(含Siri)和NFC技术在当前阶段无法大规模进入商务行为的阶段性过渡产品。当然,笔者同意此文作者的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手机二维码电子标签还是要和营销环境、营销策划相结合。

    如果说人机直接触发是线下现实世界到线上虚拟世界的入口,那物与物交互的触发也是一种入口,这就是业内一直对比的NFC技术之争和手机二维码,如果线下环境采用RFID电子标签,手机通过NFC技术快速识别线下环境的RFID电子标签,这种入口也是很合理的,而物与物交互,无须讨论人的六识触发,但人机交互比物物交互的成本更低且更具有智慧性,这也是RFID没有在O2O领域被热炒的原因。所以,“入世论”本质是入口论,也是线下线上交互的触发论,手机二维码电子标签的入口论也不外乎于此。

    业内对手机二维码电子标签业务是唱多还是唱空还在争论不休时,突然另一种声音出来了:手机二维码不安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六识为大小乘通说之法门,位于大乘所说八识中第一至第六,故常称为前六识。小乘之俱舍与大乘法相取体别,小乘成实取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