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信等行业存在多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却是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

    “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指的是: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T)。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卖出的手机为37.8万台,高于全球每天出生的婴儿数量37.1万……

    截止2012年,数据量已经从TB(1024GB=1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级别。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为0.49ZB,2009年的数据量为0.8ZB,2010年增长至1.2ZB,2011年的数量更是高达1.82ZB,相当于全球每人产生200GB以上的数据。而到2012年为止,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200PB,全人类历史上说过的所有话的数据量大约是5EB。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一分钟内,Twitter上新发的微博数超过10万;社交网络Facebook的浏览量超过600万页面……这些庞大数字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致富手段也许就摆在面前,它的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

    事实上,当你仍然在把微博等社交平台当做抒情或发议论的工具时,华尔街的敛财高手们却正在挖掘这些互联网的“数据财富”,先人一步因准确预判市场走势而且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些数据都能做什么:

    ·华尔街根据民众情绪抛售股票;

    ·对冲基金依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来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银行根据求职网站的岗位数量来推断就业率;

    ·投资机构搜集并分析上市企业声明,从中寻找破产的蛛丝马迹;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依据网民搜索来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的传播状况;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依据选民的微博来实时分析选民对总统竞选人的喜好。大数据时代让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始意识到数据正在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最为积极的还是众多的IT企业。麦肯锡在一份名为“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阵地”的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该报告在业界引起广泛反响。

    IBM则提出,上一个十年,他们抛弃了PC,成功转向了软件和服务,而这次将远离服务与咨询,更多地专注于因大数据分析软件而带来的全新业务增长点。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

    在国内,百度已经致力于开发自己的大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腾讯也提出目前已经到了数据化运营的黄金时期,如何整合这些数据成为未来的关键任务。

    那么大数据下的O2O运营应该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