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O2O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碎片。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5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的时代了,所以中国社会进入了“碎片化”时代。
其次,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由普通大众经由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事实、他们本身新闻的自媒体途径已经出现,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自媒体手段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目前个体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进入了“碎片化”模式,从而导致个体行为出现了“碎片化”,比如阅读。
读书是一种完全“非碎片化”的行为模式。深度阅读需要你能够持续专注,集中全部精力在书页上,因为你在阅读的同时必须进行思考。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人可以持续不断地阅读数万字,然后稍微停顿一下,整理思绪,完善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架构,一点点形成整体印象。尤其是对于阅读量足够多的人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会不断抽取脑海里的关联书籍进行分析和对比,读一本书相当于在同时翻阅数十本书籍。这种过程对于专注力的要求极高,因为一旦思考被打断,就很难回到之前建立起来的阅读氛围之中,彻底从原书的意境中退出。
而目前“碎片化”的信息来源,比如微博,就很难培训人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微博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费”一条信息。最后,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发布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要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是什么”组合起来。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也都被抛弃了。
整个阅读过程漫长而连续,伴随着静默和沉思。这一点和微博完全不同,微博是那种老师说一句,你就立即举手大喊“我知道!我知道!”的迅速反应。这不单是习惯问题,它根本性地改变了思考的模式。微博是无须做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反应胜过一切,表态高于一切。
其实“碎片化”是不利于人思考的,可是,当前社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碎片化已经成为趋势了。我们来看看移动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碎片化:
渠道碎片化。在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商,其网站是渠道,商品是内容;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模式,由于智能手机、3G网络,手机二维码的电子标签和电子凭证等技术手段,使渠道碎片化了,商品内容可能还在线上淘宝店或线下某实体店,但这些商品内容可以通过大企业采购渠道、小企业采购渠道、社会化网络渠道、线下各种渠道、生活服务类电商渠道等这样的O2O的社会化营销渠道进行营销、交易了。
内容碎片化。本来志在拥抱互联网的线下实体商户希望进行网络销售,由于渠道碎片化了,突然发现,无须按照互联网模式下电商的传统方式进行线上运营了。传统线上运营方式是在大流量的电商网站(如天猫、京东)内开网店,进行网店装修,建立线上客服团队,在电商网站内按照引流规则进行营销,利用支付宝进行交易担保,利用消费者的信用评价建立网店的信用。由于线下实体商户已经有门店了,又能通过O2O不同渠道进行引流营销,再加上实体店受制于物理空间限制,销量要求准确有效而不是无限多(因为太多,实体店的消费体验一定差),所以对于线下实体店来讲,消费者CRM营销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肯定比线上要重要得多,因为实体店本身覆盖的半径有限。对于线下实体店已经建立的信用体制,线上客服团队、网店的信用评价机制其实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而担保交易的线上支付方式在线下实体店本身就不是问题,现金交易早就存在,再加上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所以,线下实体门店纷纷采用O2O不同社会化渠道进行引流营销,这样必然导致某个O2O社会化渠道(比如微博、视频、12580、银行电子商城)出现来自不同线上渠道的不同内容,因此,内容碎片化已经成为趋势。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商务模式,目前互联网“精英”们只走对了一步,就是开放互联网平台,开放平台有利于自己的渠道和内容都碎片化给其他渠道和内容,但2012年还是出现了“双11”时小品牌商被迫在天猫和京东之间二选一的现象,看来连平台开放也是一波三折。腾讯CEO马化腾在业内一直宣称“微信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门票”,但他仅仅拿到了一张站票,业内人解读他是谦虚,如果他真的从心底里认为那就是一张“站票”,那就说明,他是所有互联网“精英”中最看懂移动互联网商务模式不同于互联网商务模式的人,因为还有“精英”把O2O的闭环困惑归罪于线下商家没“准备好”。
在整个2012年,互联网IT精英们四处侃侃而谈O2O模式,从年初的O2O定义之争,年中的二维码之辩,到年尾的线下商户闭环困惑。那些从线下一步一步辛勤耕作的“屌丝”们,他们的O2O也开始被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