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O2O的支付之战

    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却存在于二者之中。

    ——曾仕强

    移动支付领域的现状

    Gartner发布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将超过1715亿美元,较2011年(总额1059亿美元)增长超过60%;那么2012年的移动支付用户数也将由2011年的1.605亿增长至2.122亿,增幅达32%。同时,Gartner预计,至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617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2%;届时,移动支付用户数也将达到4.48亿。

    据了解,目前国际市场主流移动支付手段包括:创业公司Square刷卡模式、PayPal推出的PayPalHere、Google推出的Google Wallet(基于NFC技术)、Zipmark(扫描一下立刻完成支付)等。其中,Square的刷卡模式最受关注,近日Square对外宣布,该公司当前处理的年交易额将达到100亿美元。业内人士分析,100亿美元的交易额,意味着Square每年将收取大约2.75亿美元的手续费。

    国内提出移动支付战略或相关解决方案的公司,既包括三大电子运营商、支付宝、PayPal、银联在线、快钱等大公司,也包括钱方支付、盒子支付、网银在线、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等这类高速发展中企业。

    易观国际预计,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在未来三年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达3.87亿。

    eBay公司CEO约翰·多纳霍认为:“在未来三年时间里,消费者购物和支付的方式将比过去20年中有更多改变,而移动支付则将处于这种改变的中心位置。”

    移动支付想要被广泛采用或将面临多重障碍。银行、商家、电信运营商和IT公司已经在这种技术上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这些投资很可能需要在很多年之后才能取得回报。即使是在移动支付业务早期发展阶段中取得领先地位的那些公司,也几乎未能取得什么重大的进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曾表示,移动支付发展的瓶颈一直在于标准不统一,这导致很多应用都无法兑现,产业链上的公司也没敢放开手脚去做。据了解,此前移动支付存在两种技术标准,分别是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与银联主导的13.56MHz。因双方此前对于自身技术标准的坚持,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历时三年仍悬而未决。

    在这个行业中,大多数支付领域的巨头都押注于近场通信技术(NFC),也就是在智能手机中嵌入一种芯片,使其能在收银台的一个读卡器上进行支付活动。NFC技术在国外已经炒得火热,NFC论坛目前已有140多位成员,包括手机生产商、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软件开发商等。

    2011年,三星、LG、HTC、诺基亚、RIM等公司推出了40多部NFC手机,刚刚上市的低端机诺基亚Lumia 610也支持NFC技术,此外,苹果手机也有可能支持NFC移动支付。根据市场研究公司Berg Insight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NFC手机出货量将从2011年的3000万部增长到1亿部;到2016年,全球NFC手机将增长到7亿部。

    目前,国外NFC移动支付主要是以Google Wallet为首的电子钱包支付项目,因为该项目依托运营商的ISIS移动支付平台,并且有NFC设备提供商ViVOtech等公司对其进行市场推广。而在国内,NFC移动支付发展缓慢,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联为主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以及国内的金融环境让NFC移动支付的发展步履维艰。

    由于安全性和对无线网络的依赖等原因,手机彻底取代钱包的可能性不大,手机支付仅仅作为现有支付手段的一种补充。从当下的应用环境看,手机支付的优势并不突出,尽管应用很多,但没有一种应用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行业标准如果不明确地确立,单靠新手机和新的支付产品是无法推动移动支付业务向前发展的。有些商家不愿升级自身技术来兼容近场通信技术,原因是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将会成为行业标准,而消费者改变自身支付行为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许多从事移动支付企业的高管承认,移动支付必须通过针对性的营销来吸引消费者,并向其证明移动支付比普通的信用卡或借记卡更有价值。目前,移动支付产品几乎全是由无线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它们能从交易中获取手续费、资金沉淀和增值服务费。但是对于银行、商户和用户来说,移动支付并没有创造明显的价值。

    对于NFC支付不能普及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整个支付环节涉及无线运营商、手机制造商、银行金融机构和线下商户等多个环节,其中的层层利益关系协调起来非常困难。

    相对于巨头们把持着NFC移动支付的步履维艰,这两年,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使支付行业正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自2011年5月26日央行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一年有余。在过去一年中,央行先后发放三批支付牌照,获牌机构已达101家,加上下发的第四批牌照,获牌机构将达到200家左右。

    尽管第三方支付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意并不好做。在获牌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市场渐趋拥挤的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感受到了来自最主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的压力。

    “发了这么多的牌照,支付行业已经不是一些新获牌企业所认为的‘蓝海’。它的门槛并不低,如果做不到5000亿以上的交易量,很难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支付宝首席财务官井贤栋在某次采访时表示。

    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则表示,未来三至五年内,规模较小、业务模式单一的支付企业难以逃脱被淘汰或收购的命运。“目前这个行业还处在一个跑马圈地、大鱼吃小鱼的混乱阶段,等市场格局较为稳定之后,每个细分领域内能存活的企业大约只会有3~5家。”

    但他们也承认,受到牌照、交易安全等政策规范性因素限制,移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创新不可能像其他完全开放的领域一样在数量上呈现爆炸式增长,在进程上出现跨越式发展,而更可能是以循序渐进的微创新为主。

    其实,对于个人消费者和部分商家来说,一系列纷繁多样的移动支付手段新选择正在充斥着人们的视线,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不熟悉这些相互竞争的技术究竟是什么。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财务相关用途都仅限于查询银行账户余额、充值话费等最基本的阶段。

    移动支付最终能否在广大用户中普及开来,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用户手里。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用户还是会选择简单易用、安全方便的支付方式。

    O2O的爆发,离不开移动支付在广大消费者中的普及,那么纯支付技术手段变化,是无法让消费者和商家快速接受的。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需要在O2O领域展开一场支付之战,才能让消费者选择自己的支付产品,从而在O2O的支付之战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