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代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在位),乃元末亂世崛起的一代梟雄。平定四方、建立新王朝後,他雄謀大略,著手重建歷經數十載外族統治和內部紛亂的中國社會。他與朝臣以元代之前的中原王朝為樣板,革故鼎新,旨在與元朝劃清界線。然而,明代制度實則廣泛倚賴元朝舊制,包括世襲軍戶制度的某些部分。16

    明王朝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朱元璋的個人印記。在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朱元璋很不尋常,上位後便開始一套社會政策,即「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宏偉計劃」。17朱元璋的願景不只是設立或重回正確的政府體制。他還希望創建(或重建)一套烏托邦式的鄉村秩序。在該秩序下,百姓生活在自給自足的村莊,過著安於現狀的日子,親屬和鄰居之間相互監督,無須朝廷官吏插手管理。

    如同所有領袖,朱元璋也在意自己的功業是否可以流傳下去。他下令,自己與大臣設計的治國綱領和原則(或許可稱之為明代的「憲法」或「祖宗之法」)必須永遠貫徹下去,後世不得違逆。歷史學家通常將這項堅持視為明朝的第三個特點,據此解釋明朝何以無力應對整體環境的改變。然而,「祖宗之法不可違」並非明代獨有。18也許明人格外強調這一原則,但體制終歸有能力透過各種方式適應時代的變遷。若非如此,大明國祚又怎能綿延近三個世紀之久?在國家的實際運作方面,明朝的制度慣性或路徑依賴與其他政體甚至現代國家也許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雖然造成慣性的根本原因和制度結構當然很不一樣。可以確定的是,朱元璋的「祖宗之法」影響了明代歷史,但我們的討論不能僅看表面。

    雖然在朱元璋理想的田園社會中,鄉村社群大致上自理自治,然而要實現他的願景,其實需要一套政府高度干預的計畫。如果僅論其野心,而不論實現此野心所具有的技術能力的話,朱元璋的政權常常被拿來與數百年後的毛澤東相比較。在二十世紀大部分的時間,明朝被視為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的頂峰,當代的部分學者依然這麼認為。19但隨著我們更瞭解明中葉以來繁榮的經濟與發達的社會,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已發生改變。當時,因為對中國產品的全球性需求而大量湧入的白銀,再加上農業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共同促成明代經濟的市場化,這對社會、文化和政治生活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影響。現今很多學者認為晚明社會,尤其在富庶的城鎮地區,基本上不受朝廷的約束。部分學者甚至將之描述為「自由社會」。20明史的主導敘述模式因此從以國家為中心轉向以市場為中心。21

    在此我主張明代歷史的主要動力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市場;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白銀。本書認為,無論是早先的「專制獨裁論」,還是與之對立的「自由社會論」,都言過其實。關於明代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歷史,更好的講述方式是從國家角色,以及國家在場之效應的變化開始,而不是國家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