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 蒲家與倪家分派調轉示意圖
根據《明實錄》,一三八○年代的大規模垛集徵兵之後短短數年,朱元璋便開始收到令人憂心的上書。由於駐地靠近家鄉,新兵與當地社會關係緊密,他們可以輕鬆地借機開小差乃至當逃兵,而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回自己的村子,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或者,他們會利用職務之便,在家鄉作威作福、滋擾地方。朱元璋果斷地採取行動。他在軍隊中推行「迴避原則」(該原則本是讓官員不得在本籍任職),下令將所有士兵調往遠離家鄉的駐地。他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讓新兵「解域化」,將他們從既有的社會網絡中連根拔起。但朝廷很快發現,實施這項政策的成本太高,令人望而卻步。於是,政策繼續調整。軍隊將在局部地區的不同衛所間輪番換防。士兵會被調往遠近適宜之地:一方面,保證他們與家鄉的距離足夠遙遠,從而解決駐軍與鄉里關係緊張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被分派的衛所又將盡量靠近各自的家鄉,從而避免新兵遠徙、勞民傷財。19這就是倪五郎如何來到金門的故事(在年分上,族譜與《明實錄》有所出入)。
倪家始祖自福州調來金門,類似的傳說,在前軍戶家族中十分常見。時至今日,許多生活在明代衛所故地的百姓,仍講述著祖先因軍隊的分派與調轉,於十四世紀末離開福建某地的家鄉,來到現在定居的地方。族譜和地方志證實了這些故事。它們提供的證據,讓我們得以追蹤該時期明軍在各地調動的軌跡,填補《明實錄》在細節上的空白(參見圖9)。明代朝廷除了將倪五郎所在的軍隊從福州地區調往金門所,還將莆禧所的駐軍南調至銅山所,將懸鐘所的駐軍北調至崇武所。鎮海衛的士兵被調往平海衛,泉州地區的士兵則被調往福建北部(如福州地區),他們接替了像倪五郎一樣被調往泉州的士兵。20口頭傳說、族譜記載和官方文書對該歷史事件的敘述互相吻合,這強而有力地說明,至少在某些議題上,我們不能草率地將口述史視為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