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侯山各家族的戶籍地位

屯軍 可能是屯軍 民戶/原有居民
洪氏—上仕村(現已被納入上田村) 董氏—產賢村 顏氏—洋頭村(現已被納入橋頭村) 竹山林氏—侯山 鄭氏—竹山村 胡氏—侯山 儒林林氏—竹山村

現存所有史料都沒有清楚講述原居民與軍屯士兵及其家庭交流互動的情形。無論是法律檔案還是判牘,都沒有記載來蘇里的案件。但是,侯山廟的歷史本身為我們揭示了這段過去。侯山廟一間廢棄的外屋裡藏著兩塊石碑,每塊石碑都已經裂成數塊。第一塊石碑刻成於天啟元年(一六二一),碑文作者是莊際昌(一五七七—一六二九)(圖27)。莊際昌是附近的永春縣人,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狀元,他是一個享譽全國的知名人物。他在碑文中稱侯山廟為「真武廟」,意味著該廟建立至今已發生了重要變化。儒林林家用另一個名字指稱侯山廟。他們為了紀念章公,將該廟稱為「英武廟」。若將「英武」和「真武」翻譯成英文,差別似乎不大,但是在中國宗教的世界裡,兩者差異非常大。「真武」這樣的名號並不用來指稱像章公一樣的當地小神,而是神明譜系中最強大的神明,即歷任明代皇帝的守護神北方玄天上帝。「真武」(或「玄武」)作為神的名號來崇祀,自古以來代表的是北極星,不僅賦予人形,且整合進道教的神明譜系。作為修身鍛鍊、斬妖除魔的武神,在明代皇帝的護持下其信仰達到高點。儘管明代以前的華南,只有少數幾個地方崇祀真武大帝,皇帝的護持則讓真武信仰迅速擴散。31真武廟在中國各地衛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且經常由高級軍官捐助。其中一間真武廟就興建於永寧衛,而永寧衛的軍士又被派到湖頭屯田。

表3 侯山各家族的戶籍地位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