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4 侯山廟
圖25 侯山遊神時的供品
上田村是單姓村,男性村民都姓李。今年的儀式將由該村負責籌辦。以前眾人會在遊神的前一晚將神像安置於李氏宗祠。01如今李氏宗祠早被拆除,改建為小學。於是,只好委屈神像在貨倉休息一晚。這個貨倉是籌辦委員會的會首所有,他同時也擁有一間炮竹工廠。
大年初七,村民在天亮之前列好陣隊。走在最前方的是一夥打扮成清朝兵勇的男村民,他們舉著象徵縣令權威的沉重木牌,告誡旁觀者要「肅靜」、「迴避」。為迎合現代男性的審美,在他們之後是一隊穿著緊身旗袍、濃妝豔抹的妙齡女子。緊隨其後的是一支由一百多名村民組成的隊伍,他們手持燈籠、旗子、陽傘和鑼鼓。接著是村民雇來的表演者:舞獅、雜技、樂手,演出地方傳統戲曲的「南管」演員則乘車隨行。再後面是四名身披精美刺繡禮服的村中長者,以及幾位受雇做法事的道士。他們後面跟著一輛卡車,神像即安置其上。為整個隊伍殿後的是「炮車」,這是一輛載著火炮的敞篷小貨車,是現代人對傳統習俗的改良。「炮車」放出陣陣炮響,可以在煙花爆竹燃完後繼續烘托起現場的氣氛。轟鳴、火花和煙霧是節慶必不可少的元素。
遊神的第一站是近十公里外的關帝廟,眾人在那裡舉行「擷火」儀式,以祭拜關公。寺廟太小,無法容納整支隊伍,所以只有神像和一小群核心成員可以進入。寺廟住持是一名香花和尚02,他會在門口迎接眾人。住持的妻子(香花和尚可以娶妻)從旁協助,在丈夫誦經時,準備點燃煤燈。她發著牢騷,抱怨遊行隊伍來得太早:「大王」和「上帝」拜訪「關帝」,既然幾位都是帝王,身分尊崇,大可不必如此著急忙慌地趕在天亮之前到達。而後,煤火被引到香爐裡,在搧風助燃下,火焰熊熊燃燒。整個儀式至此圓滿結束。遊行隊伍啟程返回湖頭。
清晨時分,遊神隊伍分成「內鄉」和「外鄉」兩組。「外鄉」隊沿著湖頭平原的周邊行進。在接下來兩天裡,他們將每日步行好幾個鐘頭,前往更偏遠的村莊。核心成員留在來蘇里,組成「內鄉」隊伍,沿著事先擬定的路線從一個村莊來到另一個村莊(圖26)。即使作為想像的參與者,但我們和村民一樣,在某一時刻只能出現在一個地點。就讓我們跟著「內鄉」隊伍走吧。美溪村是頭幾個停留站之一。在平日用來曬穀、打穀的場地,神像被安放於一排桌子的上位,各家各戶都將自己的祭品擺到桌上。村中婦女負責呈送供品,這是她們首次於本場節慶活動中現身。家家戶戶帶來一盤盤食物,大家爭先恐後地搶奪最好的位子,03這也是我們在本場活動中第一次看到村民虔誠信仰的展露:女人們摯切地向神像行禮,她們伸手觸碰神明的座椅,將點燃的線香插入香爐,張開手掌,輕輕呼搧,將縷縷輕煙撲到自己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