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 東南沿海衛所示意圖
因為現實與學術上的因素,本書討論的衛所大多位於農村地區。一些大城市(如福州)當然也有衛所分布,但受限於我所掌握的資料,此類衛所不常出現在本書中。我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包括顏家在內的軍戶家族的族譜是本書運用的主要史料。走訪曾經的衛所,尋找軍戶的後人,是搜集這些族譜的最佳方法。在許多曾是衛所的村鎮,當地人口的一大部分依然由明代士兵的後裔構成。在福建那些人口數百萬的大城市裡,這種方法不可能奏效。不僅如此,和原位於農村地區的衛所不同,位於城市中心的衛所從未主導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當然,這不是說衛所對城市社會一點影響都沒有。)29因此,為了確保在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研究明代軍事制度的影響,位於農村地區的衛所是我們的優先選擇。如果我們把軍戶視作為百姓與國家制度互動的一種自然實驗,相較而言,遠離城市喧囂的衛所顯然實驗條件會更好一些。
本書也是一部地方史著作,因為它極其依賴於田野調查——不是指那種長期參與單一社群生活的人類學家式的田野調查,而是指使用從田野搜集到的史料,並在地方脈絡下解讀。中國的歷史檔案尚未完全地國家化,儘管不止一個政權曾致力於此。大量的歷史文本只有在研究者花時間到文本製造與使用的地方,也就是它們現今留存下來的地方,才能夠找到。30本書使用的大量史料並非來自圖書館或官方文獻,而是從個人手中或資料所在地發現的。搜集這類史料是田野調查的最大樂趣:你要找到樂意分享自家歷史的人(一般是上年紀的人),而多數情況下,你唯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成為他們的座上賓、一起吃飯。田野調查可以說創造了我寫作本書所使用的歷史檔案。
其次,田野調查意味著我們要在地方脈絡中閱讀新製作的檔案,格外關注生產這些檔案的地方條件,同時盡量利用今人通常是文獻作者的後人所擁有的地方知識。這可以很簡單,譬如追查地契上羅列的田地位置,以理解買賣這些田地的農民的工作情形,或者理清稅冊所使用的地方詞彙,以理解老百姓的實際稅負。此外又如,將村廟中的石碑和當地族譜交叉比對,從而明白寺廟捐助者間的親戚關係,又如第六章和第七章所示,我們可以跟著地方神明的遊神隊伍一起遶境巡行,從而描繪出本地社群的界限範圍。
本書研究範圍較小,且著重探討地方性經驗,因此使用的方法在某些方面近似於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卡洛.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等人所實踐的微觀史學。微觀史學試圖要挑戰歷史研究的社會科學取向,後者的取向似乎抹去了人類的能動性與經驗。和微觀史學家一樣,我在這裡的目標是追索人們「超脫但不外於」結構局限的能動性,是「在小地方問大問題」。31本書和西方微觀史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雖然我講述的故事確實是「微觀」的,但所用的史料很少是百姓在非自願情況下接觸國家代理人或機構的產物。口供、拘捕紀錄或審訊報告很少出現在本書中。我參考的地方文書,大多都是百姓帶著明顯的策略意圖自願創作而成的。這意味著此類文書更適合研究社會史而非文化史。本書的故事往往展現的是人的行為而非心態(mentalité),是人的行動而非解釋框架。它們側重敘事而非結構,能幫我們增加對政治策略而非政治文化的理解。
綜上所述,本書是一部基於田野調查搜集而來的史料,在地方脈絡下討論明代軍事制度的社會史著作。本書提出一個在特定微生態中的日常政治策略分類模型,並以此為基礎,就明代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日常政治,提出一個更具廣泛性的論點。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每部分的時空背景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的時間設定在明代軍戶制度創立伊始的十四世紀末,地點則是明軍士兵原籍所在的鄉村。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時間則來到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主要探討明代軍事制度進入成熟期後的運作方式。第二部分的故事發生在士兵戍守的衛所,第三部分的故事則發生在士兵墾闢的軍屯。到第四部分時,我們會回到衛所,看看明朝滅亡後那裡的情況。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探討募兵和徵兵制度本身。第一章以鄭家的故事開篇,他們採用創造性的方法,解決了如何挑選族人應役這一難題,從中我們可以一窺軍事體制中的家庭如何透過成熟的策略應對兵役之責。規定很直截了當:一個軍戶必須提供一名士兵服役,但實際狀況則可能十分複雜。他們發展出各種周全的策略處理兩者間的差異,使應負的職責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從而減少未知的風險,將軍籍的利益發揮到最大,而成本降到最低。
編入軍戶不只是為軍隊提供士兵這麼簡單。它既會帶來大量的賦稅豁免,也會招致鄰居的恐嚇敲詐。軍戶家庭懷有強烈的動機,希望和在伍的親人保持聯絡,因為他們可以證實自家謹遵軍戶體制的規定。福清葉氏即是一例。葉家最有名的成員,內閣首輔葉向高為我們留下一段文字,記述葉家為了與戍守在北部邊地的親人重新取得聯繫而付出的百般努力。
本書的第二、第三部分將焦點從軍戶原籍所在的鄉村轉移到士兵駐守的衛所,並從明初進入明代中後期。我們將在第三章遇到擔任福全所世襲千戶的蔣家。蔣家至少有一名族人曾經既擔任軍官,又幹著走私和海盜的勾當。他的故事揭示軍戶如何利用他們在衛所中的特殊位置從中牟利,從事非法貿易。他們靠近國家,能夠利用自己的身分在軍事與商業領域間來回,在海上商貿中占盡優勢。衛所軍士不得不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讓自己扎根其中,建立新的社群。我將在第四章考察衛所軍戶的婚配嫁娶、他們祭拜的寺廟,以及他們就讀的衛學,這些都在展示士兵及軍眷如何一步步地融入其駐紮地的地方社會之中。
本書第三部分將目光從衛所轉向為軍隊提供補給的軍屯。在軍屯裡,軍戶墾殖屯田,供給衛所中的同袍。麟陽鄢氏的不幸故事,告訴我們軍屯士兵如何熟練利用軍田與民田之間的差異牟利。經濟的市場化產生出複雜的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模式,軍屯裡的家庭則設法用這些模式為自身服務。軍屯的日常政治遠不止於擺布土地制度。一如衛所軍戶,屯田軍戶也不得不融入當地社群。本書的第六章旨在探索這一過程。有些人遊走於不同的監管體制之間,左右逢源;其他人則設法加入現有的社會組織,乃至反客為主、取而代之。湖頭的一座小廟將告訴我們這些新的社會關係如何得以持續不斷地發展。
第七章回到明清鼎革後的衛所。明代的軍事制度雖不復存在,但依然影響著曾身處其中的普通百姓。有的人試圖挽回舊體制,從而可以延續他們在體制中享有的特權;有的人則發現,改朝換代之後,自己依然要承擔前朝的一些義務,於是不得不想辦法處理這些義務。還有人努力透過調整前朝舊制的某些元素,使之適應新的處境。他們想方設法讓清王朝瞭解自己,使用清代官員能夠接受的語言來實現此目標,儘管經他們描述的社會制度與其真實情況往往南轅北轍。
本書四部分中的一則則故事,講述著明代百姓如何利用各種策略應對國家勞役。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我將於本書結尾處,就中華帝國晚期及其後的「被統治的藝術」提出一些更寬泛的思考路徑和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