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深重的過渡時期
東南沿海地區的居民在考慮制度性安排之前,首先必須順利度過十七世紀末的嚴重動盪時期。「平定」倭寇之後,東南沿海享受數十年的繁榮太平,而王朝的更迭再次使這裡兵荒馬亂。順治元年(一六四四),首位清朝皇帝在北京登基,之後清朝用了整整四十年才結束動亂,恢復太平。
這段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清王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國姓爺」鄭成功。鄭成功出身富商家族,鄭氏家族的商業活動曾經橫跨日本到東南亞的廣大區域。一六五○年代,鄭成功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率領部隊攻占沿海大部分地區,包括金門和銅山這樣的昔日衛所。鄭成功的軍隊占領銅山超過十年之久。
鄭成功在缺乏籌劃的情況下,於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不自量力地北伐南京,最終兵敗,被迫撤到臺灣。雖然鄭氏始終聲稱效忠明朝,但從那時起,直到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降清,鄭成功及其繼任者一直維持著實質獨立的政權。今時今日的臺灣島上,還有好幾個宗族聲稱本家始祖原是沿海衛所居民,跟隨鄭成功的軍隊來到臺灣。04
為了切斷鄭氏政權的物資補給,清政府下令將沿海地區的所有居民強行遷到距離海岸數十里的地方。前面章節中討論過的大多數社群都處在「遷界」的撤離範圍內。在銅山,清軍「推城焚屋,居民逃竄,慘甚不堪,祖祠焚毀,屋舍邱墟,而墳墓亦復淒然」。05至於遷離沿海地區的難民下落如何,以及他們如何在內地安頓下來,我們所知甚少。即使如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的,部分人留了下來,他們肯定要偷偷摸摸地躲避巡邏的清兵,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06
直到鄭氏政權覆亡後,清政府才撤銷遷界令。從前居住在沿海衛所的居民開始陸續回家。他們這時才發現,家鄉早已滿目瘡痍。在福全,當地「宮室宇舍煨燼無餘」。居民「後漸歸復,始得草創第宅,然不及曩昔萬分之一」。07銅山陳家的祖墳「前後茂草,被人鋤盡」。08現在銅山仍流傳著一則故事:在荒廢數十年之後,銅山所毒蛇為患,以致當地居民不得不請道士作法,驅逐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