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巧計軍戶取民籍 聯鄉誼一廟奉二神

    第六章 屯軍與百姓社會關係之處理

    到一座偏僻地區的小廟及一個更加偏僻的山村尋找明代軍戶生活的線索,聽起來似乎有些古怪。但是,湖頭侯山廟的儀式與達埔林氏家族的族譜,讓我們得以一窺明代軍事制度如何在數百年間形塑當地的社會生活,以及這些制度的遺緒又如何持續影響著當地的社會關係,直到今天。

    故事始於湖頭。湖頭鎮位於安溪縣東北部。從泉州城和永寧衛出發,往西北內陸方向走即可到達。這裡是一個直徑六公里的圓形河谷盆地,周圍盡是陡峭的山丘。清溪橫貫其中,經泉州入海。自古以來,湖頭便鍾靈毓秀,名士輩出,包括康熙皇帝的親信李光地(一六四二—一七一八)。在前文中,我們已見過本地幾家軍戶。如第一章登場的清溪李氏,他們即是李光地家族的一個支派,為了補償「道之云遠,行役維艱」的補伍族人,家族於是為他置辦產業作為補償。此外,湖頭也是屯軍胡六仔的故鄉,我們在第五章中講過他的故事。

    朝廷既從湖頭徵兵,又將來自其他地方的士兵分派湖頭,因為湖頭是永寧衛下轄一處軍屯的所在地。要瞭解湖頭屯的歷史,就不能不走訪侯山的一座小廟,它是我們最好的史料。湖頭是來蘇里數十個村子中的一個,當地人以清溪為界,溪東為來蘇里,溪西則為感化里。二○一四年二月初,大年初六,為了準備一年一度的遊神儀式,當地百姓把侯山廟的「大王公」和「上帝公」的神像請出,暫時移到山下的上田村。「大王公」的正式尊號是「英武尊王」,他滿面虯髯,眼神兇惡,令人生畏。「上帝公」的正式尊號是「玄天上帝」,他皮膚白皙,鬍鬚修剪得整整齊齊,手持寶劍,頭戴朝廷官員的烏紗帽,比「大王公」要面善多了(圖22—25)。

    施巧計軍戶取民籍 聯鄉誼一廟奉二神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