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兵與入籍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明代檔案中必有倪五郎的紀錄。然而這類檔案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留存下來,而非常遺憾,倪五郎的姓名不在其中。目前僅存的相關史料,是一篇簡略的傳記,收錄入倪氏後人編纂的族譜之中。倪氏族譜的最新版本,大約完成於一個世紀之前。裡面提到,倪五郎出生於福州城以東一個名叫鼓山的地方。
祖福州閩縣永北里鼓山人,祖行五。洪武二十四年,以防倭故,戍金門所,遂開基來浯。娶阮氏。忌辰在十二月初三日,葬金門城南門外,土名坑底侖。13
以上寥寥幾句話,是現存史料中對倪五郎的全部記載。文字雖然簡略,已足以讓我們一窺倪五郎與明代國家制度之間的關係。儘管族譜中沒有明文指出,但根據他被派駐金門所的事實,幾乎能肯定地說倪家屬於軍戶。14我們可以將家庭編入軍戶的過程視為明代軍隊徵兵的一個途徑。
明代徵兵主要有四種管道,即一戶人家被編入軍戶的四種方式。其中兩種管道只存在於明初。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開國皇帝一樣,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也是「馬上得天下」。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稱帝。多年來追隨他南征北戰的士兵皆入軍籍。他們被稱為「從征」。其中,一些人獲封世襲軍官。經過朱元璋晚年發起的清洗行動,那些倖免於難的世襲軍官成為衛所指揮官,駐守在諸如平海、金門這樣的地方。第二種管道則是收集為朱元璋所敗而歸降的敵軍,包括元朝及元末割據群雄的軍隊。這些士兵也成為軍戶,稱作「歸附」,被納入明朝體制之中。洪武元年(一三六八)之後,「從征」和「歸附」的數量基本上固定不變,即開國之後,沒有軍戶再透過這兩個管道被徵入伍。
一戶人家會因罪「謫發」,沒入軍籍。在明代,律法中一直都有「充軍」的刑罰。但大量罪犯家庭進入世襲軍戶系統的現象只發生於明朝初年。到了明中葉(西元十五世紀),一般情況下,「充軍」已不再株連後代,僅適用於罪犯本身,將隨著他的去世而結束。此外,面對罪責,明代百姓可以且愈來愈多地選擇以「納贖」(繳納贖金)或「罰役」(服一定時間的勞役)抵罪。15
第四種管道則是「垛集」。隨著朱元璋的部隊所向披靡、橫掃中原,「從征」和「歸附」之兵卒被下令留駐那些新攻占的地區。平定天下後,朝廷依然可以為了軍事需要而調動軍隊,但一地的軍隊被調出,勢必導致該地兵力短缺。另外,即使有人認為將罪囚沒入軍籍是一項好政策,此時已不再有大量可以被派駐各地的囚犯;何況並沒有人這麼認為。因此,為了給新收復的東南沿海等地區提供兵力,朱元璋手下的將領展開了大規模「垛集」徵兵。在「垛集」行動中,當地壯丁被強徵入伍,他們連同親屬則被編為世襲軍戶。16倪氏族譜沒有交代清楚倪五郎是如何參軍的。但是,如果考慮當時的形勢,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他是經由「垛集」而成為士兵的。
《明實錄》乃由在位皇帝手下的史官為記錄先帝的統治和事蹟而修纂的皇朝編年史,從朝廷的視角講述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垛集」徵兵。根據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初春的一條記載,周德興(我們在導論中曾提及他被後人追尊為平海城隍)在福建徵集了一萬五千多名軍士,建成十六座衛所,並讓士兵駐守其中。幾個月後,主持浙江防務、負責在浙徵兵的湯和上書稱自己也獲得了差不多的成就。「民四丁以上者,以一丁為戍兵。凡得兵五萬八千七百五十餘人。」在本書中登場的大多數軍戶家族,都是明初軍士的後裔。他們的祖先,要麼此時直接被強徵入伍,要麼隨著一三八○年代的「垛集」徵兵隨家人一同成為軍戶,要麼則是受封的世襲軍官。17倪五郎即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