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6 湖頭遊神示意圖
在各個村子,村民都行禮如儀。道士們搭建起一座簡單的神臺,在音樂伴奏下誦經、鞠躬、獻祭、舞蹈。表演雖然隆重,儀式的核心內容卻並不複雜。百姓向神明上供,自報家門,祈求神明的保佑。然後,以村為單位,各村的男子抬起沉甸甸的轎子(神像就坐在轎子裡)繞著神臺奔跑,開始一場競技性的表演。他們躍過劈哩啪啦作響的鞭炮和熊熊燃燒著的香灰冥紙。一圈又一圈地跑,整個場面熱鬧非凡。等上一隊大汗淋漓、精疲力竭後,下一隊將接過轎子。東道主竭力讓到訪者全部累趴在地。該環節結束後,隊伍重新整裝,繼續前行。神明享用過的供品則被本村村民打包帶走。回到家中,他們大快朵頤,津津有味地享用這些美味佳餚。
接下來兩天,遊神隊伍穿梭於來蘇里的各個村莊,上述流程將重複十數次。第三天,神明回到上田村。學校操場上,上田村民置辦的供品之多令人咋舌,包括每家都要拿出一頭豬來。經過一整天的祭拜儀式,人們最後一次燃放煙花,道士隨即宣布節慶圓滿完成。村民迅速將供品拿走。眾人作鳥獸散,學校操場再次恢復往日的冷清。夜幕低垂,神像被抬回侯山廟。整個遊神慶典至此告終。
和神明所在的廟宇一樣,遊神慶典的很多內容看起來大同小異。對於任何一個過去二十年在華南農村地區生活的人來說,這些一切都很熟悉。但事實上,具體的儀式細節背後自有其歷史淵源。我們今天所見之儀式的許多方面,皆是明代軍事制度帶來的新社會關係的產物。雖然制度早在幾百年前已土崩瓦解,但儀式仍經久不衰、流傳至今,並為我們提供一個途徑,得以更好地理解歷史中的日常政治。它們構成一種不同類型的檔案,記錄著地方政治的歷史面貌。
本章將透過兩則故事探索軍屯軍戶的社會生活。第一則故事載於族譜,講的是一位身世不明的神秘男子突然來到軍屯,旨在揭示軍屯軍戶如何利用並操縱明代戶籍制度。第二則故事則有關侯山廟,旨在說明初來乍到的軍屯軍戶如何設法融入本地社群。乍看之下,兩則故事唯一的關聯不過在於它們的發生地相距不遠。實際上,它們各自展示了軍屯日常政治及其影響的不同側面。無論在軍屯還是衛所,軍戶都必須適應周圍的社會環境並建立新的社群。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形形色色的日常政治,但在史書中卻有蛛絲馬跡可尋。本章的兩則故事會將日常政治採取的兩種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 審訂者注:侯山在地方文獻中有鱟山、礐山、猴山、緱山等寫法。在引用地方文獻時照該文獻原來的寫法,此外都寫成現在通用的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