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謝

    如果我作為歷史學家有哪句個人座右銘的話,那將會是偉大的中國歷史學家傅衣凌先生(一九一一—一九八八)對其學生的叮囑:我們的學問不能只在圖書館做。採取傅先生主張的研究方法的歷史學家不可避免地要背負許多人情債。我欠的最大人情,來自那些幫助我學習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民,其中有農民、工人、村委書記、縣幹部、宗族長老和乩童。我時常會想,若有一名陌生人登門拜訪,希望詢問並討論我祖先的故事,或一睹我家的私密文書,我將如何回應?中國農村數以百計的人總是熱心而禮貌地回應這樣的請求,以熱茶和柑橘盛情款待來訪者。他們帶著我走街串巷,讓我得見塵封已久的族譜,甚至在我拍攝時替我翻頁。對他們,我不勝感激。

    同樣令我心存感激的,是陪我赴農村調研、耐心地與我分享他們關於地方歷史知識的各位同仁。他們當中包括許多廈門大學的學者:高志峰、黃向春、林昌丈、劉永華、饒偉新、張侃、鄭莉和鄭振滿;其他的同仁包括陳春聲、程美寶、丁毓玲、劉志偉、王連茂、楊培娜、于志嘉和趙世瑜。

    許多朋友和同仁讀過本書的部分或整分書稿,並給予寶貴的修改意見,包括包弼德(Peter Bol)、山姆.克拉克(Sam Clark)、溫奈良(Nara Dillon)、歐立德(Mark Elliott)、弗雷德.格蘭特(Fred Grant)、孟慧蘭(Francine Mckenzie)和許臨君(Eric Schluessel)(如果漏掉了哪位同仁,在此提前致歉)。陳松、戴史翠(Maura Dykstra)、費絲言(Siyen Fei)、馮坦風(Devin Fitzgerald)、韓德林(Joanna Handlin-Smith)、大衛.豪厄爾(David Howell)、柯麗莎(Elisabeth Koll)、魏樂博(Robert Weller)和趙世瑜參與了由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我當時還沒有成為該研究中心的主任)出資贊助的書稿工作坊並提供許多詳細的意見,令我獲益匪淺。在此,我還希望特別致謝兩位明史研究的同仁:魯大維(David Robinson)和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他們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仔細閱讀了整份書稿。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熱心地提供幫助,為我完成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環境。傑夫.布洛瑟姆(Jeff Blossom)準備了本書大多數繪製精細的地圖。我的老朋友江柏煒非常熱心地分享了自己收藏的部分繪製精細的建築圖紙;我稍微調整了那些建築圖紙,以反映衛所的布局。王唯楚和王迪安和我合作進行了一些關鍵的研究。盧正恆找到並抄錄的一部族譜,對我提出的部分觀點非常重要。蔣楠和李仁淵亦慷慨地分享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或許我並不只是在圖書館裡做研究,但是能夠在從事中國研究最好的圖書館之一——哈佛燕京圖書館——做研究,實在是我莫大的榮幸。哈佛燕京圖書館雄厚的資源並不限於圖書,還包括該館的工作人員。尤其是馬小鶴和山田久仁子,幫助我找到了一些珍貴的著作,讓我得以順利完成這個研究計畫。

    我十分感謝蔣經國基金會支持本書的早期研究階段,蓋傑民基金會(the James P. Geiss Foundation)和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慷慨資助本書的出版。我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合作十分愉快。我要感謝布麗吉塔.范萊茵貝格(Brigitta van Rheinberg)和她一流的團隊,包括阿曼達.皮里(Amanda Peery)、布里塔妮.米茨卡—富斯(Brittany Micka-Foos)和黛比.特加登(Debbie Tegarden)。布魯斯.廷德爾(Bruce Tindall)準備了本書的索引。

    我曾於一些機構分享了本書的部分內容,包括:廈門大學、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喬治城大學、賓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廣東財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以及香港教育大學。我要感謝這些機構主辦方的邀請,以及現場觀眾極具啟發性的討論。

    謹將此書獻給我的三位老師:卜正民教授,是他帶我推開中國歷史研究的大門;科大衛教授,是他教導我,若想研究中國歷史,就應該到中國去;鄭振滿教授,是他指引我,若想理解中國社會,就應該到農村去。正是在他們的諄諄教導下,我成了一名歷史學家。他們數十年來的支持與鼓勵,讓我沒齒難忘。

    對於孟慧蘭、宋博潁和孟愷琳,我懷著另一種感激,那是一份更加深沉而雋永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