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说明
本书由新版克尔凯郭尔全集第一卷译出(Søren Kierkegaards Skrifter 1,København, Gads Forlag, 1997, 59—357页:Om Begrebet Ironi)。译注基于此版本的注释卷(Kommentarbind 1),考虑到汉语读者的特殊情况,我自己也适当附加了一些其他的注解。
所有脚注均为原作者注,尾注为译者注。原作者旁征博引,脚注中非经典性的学术著作的版本说明一律照抄原文,只在括号中译出大意,以供读者参考,出版地点一般不译。
为确保译文通畅,外来词均直接译出,然后在括号内标明原文。非丹麦语的引文均一并译出。一两个字的引文原文皆置于括号之内,成句的引文不再转录,只在译注中说明引文原为何种文字。德语、法语及拉丁语的引文由译者直接译出,惟一的例外是出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引文,这里我采用了贺麟和王太庆的汉译本,贺、王译文舛错之处,便依德文原文予以更正,我对所有更正和改动都在译注中作了说明。由于译者不通古希腊语,希腊语引文或由克尔凯郭尔新版全集所提供的丹麦语翻译而转译,或采用已有的中文译本。若中文译文和丹麦文的翻译出入太大,译者做了一些适当的改动。译注对这些改动一一做了说明。克尔凯郭尔引用最多的是柏拉图,而柏拉图的汉译却寥寥无几。由于作者所使用的19世纪丹麦语及德语版本对现代读者没有使用价值,我在注解中未标出这些版本的页码,而是标明了柏拉图著作的段落标准编号,以便感兴趣的读者查阅。倘若有汉译本,我也附加了汉译本的页码。对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和阿里斯托芬的《云》我做了同样的处理。
此译文使用了下列汉译本,尾注及脚注中只标明了这些译文的书名,其他版本说明从略。
《圣经》,串珠版,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年版。
阿里斯托芬:《云》,见于罗念生译,《阿里斯托芬喜剧集》,第173—26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柏拉图:《游叙弗论》,《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柏拉图:《会饮》篇,见于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第211—29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柏拉图:《斐多》篇,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哥本哈根大学哲学院断定此论文合格,在它以及附载的论题被正式答辩之后,将授予其作者博士学位。日期:1841年6月16日。弗·克·西波恩,本年哲学院院长。*
注释
- 原文为拉丁文。
附载于丹麦文论文“论反讽概念”的论题。神学博士候选人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拟于本年九月公开答辩,以正式获得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1841年。*
注释
- 原文为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