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12 吉勒莱日记
吉勒莱,1835年8月1日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所尝试揭示的对我而言确是实情。(1)现在,当我尝试让我自己认清我的人生的时候,事情看起来有所不同。正如儿童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把自身与对象区分开来,因此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把自身与环境分开,结果为了强调被动的一面他们会说,举个例子——“我打马”;同样的现象会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重复。(2)因此,我认为通过从事其他专业的学习,通过把我的精力转向另一个目标,我或许会更安宁。一度我甚至已经成功地用这种方式驱逐了某种不安,只是毫无疑问,它会以更强劲之势卷土重来,就像享用冷水后的发热一样。我自己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我要做什么[1],而不是我要知道什么,除非知识必须先于行动。这事关对我的命运的理解,我要看上帝真正意愿我做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为我而在的真理[2],寻找一种我将为之生、为之死的观念。而且,这些对我何用之有呢,如果我找到了所谓客观真理;如果我遍检哲学体系,并且在被要求时能够对其进行检视;如果我能够在任意一个圆圈内指出其前后不一致之处;——这些对我何用之有呢,我能够发展出一种国家理论,并且把各处撷取的细节连缀成一个整体,建构一个我并不在其中生活、而只是捧给他人观看的世界;——我能够展开基督教的意义,能够解释很多具体的现象,如果它们对于我自己和我的生活并无深刻意义,它们对我何用之有呢?我越能干,就越会看到他人占有我的思想创造,而我的处境也就越可悲,我甚至就像那些因贫穷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打发到世间并且交给他人抚养的父母一样。(4)这对我何用之有呢,真理就在我面前,冰冷,赤裸,对于我是否认可它漠不关心,它带来的毋宁是令人焦虑的颤抖,而非信任的顺从?我当然不会否认,我仍然会接受知识的命令;通过它是有可能对他人发生作用的,但是随后,它必须以鲜活的方式被我所吸收,这,就是我目前认定的主要问题。这,就是我灵魂的渴望,就像非洲的沙漠渴望着水一样。这,才是缺乏的东西,因此我就像一个集齐了家具、租好了房子的男人,只是他尚未找到要与之分享生活中的福祸得失的爱人。(5)但是,为了寻找到那个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了找到我自己,我并不需要更深地卷入世间。而这正是我之前的所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曾经认为我应投身于法学的原因,以便能够在生活的盘根错节中培养我的敏锐性。这里会有一大堆足以让我迷失其中的细节,从那些给定的事实当中,我或许会建构一个关于小偷生活的整体,一个有机体,在所有的阴暗面当中追求之(这里还有一种团队精神非常值得关注)。(6)因此我都想当演员了,以便通过扮演另一个人的角色,获得所谓我自己的人生的替身,并且从外在变化中寻求某种乐趣。(7)过一种完满的、人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认知的生活,这正是我所缺乏的[3],因此我不想把我的思想发展建基于某种人们称之为客观性的东西之上——某种无论如何都不是我自己的东西之上,而要建基于某种与我生存的根基紧密结合的东西之上[4],可以说就是通过这个根基,我才进入并在神性中成长,紧紧依附于它,哪怕整个世界将要崩塌。看,这就是我所缺乏的,而且这是我所要努力的。怀着喜悦和内心的振奋,我观察那些伟人,他们已经找到了那个珍宝,为此他们出卖一切,甚至自己的性命[5],不管我看到的是他们强势卷入生活,以稳健的步伐,毫不犹豫地,在他们已然选定的道路上前行;还是看到他们偏离了主路,沉浸在自身之中,沉浸在其为崇高目标的工作之中。(12)怀着敬意,我甚至观察了那些近在咫尺的歧途。正是这种人的内在行动,这种人身上的神的面向,才是至关重大的,而非渊博的知识;因此很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它们不会显现为偶然的单元或者一系列细节,它们彼此相邻,没有体系,没有一个能将所有种类的东西聚拢起来的焦点。一个这样的聚点也是我一直寻求的。我曾经在享乐无边无际的海洋中徒劳地寻找一个停泊处,就像在知识的深海中寻找一样。我感受到了一种几乎无法抗拒的力量,以之我转战于不同的享乐之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有能力去生产的不真实的热情;我还感受到了那种随之而来的无聊,那种分裂。我已经品尝过知识树上的果实,并且常常为其美味而喜悦。(15)但是,这喜悦只发生在认知的瞬间,它并未给我本人留下任何更深的印迹。对我来说,我并没有痛饮智慧之杯,而是跌入其中。我曾经通过放弃试图寻找我的人生准则,认为既然一切都遵循着难以捉摸的法则,那么我亦不例外,我钝化我的雄心壮志和虚荣心的触角。既然我无法让事情都按我的意愿进行,那么我就要从中抽身,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几乎就像一位老迈的牧师要辞职领退休金那样。(16)我发现了什么呢?没有发现我的我;而那正是我沿着那些道路所要寻求的东西(我在想,我是否可以这样说,我的灵魂就像被关在带弹簧锁的匣子里,现在按一下弹簧,外在环境就会使之弹开)。——于是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对天国的那种寻找和寻见。(17)就像天体在形成时并不是先决定其表面形态,决定光明和黑暗冲着哪个天体,而是首先实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平衡,然后让其余的东西自己发展——同样,人也不用先决定外在形态,然后才决定根本的东西。在认识其他事物之前,人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18)因此,只有当人首先内在地理解了自身、并且看到了他所踏上的道路向前延伸的轨迹之时,他的人生才获得了安宁和意义;只有这时,他才能摆脱那个麻烦的、致命的旅伴——那种生活的反讽[6],它显现于认知领域,并且要求真正的认知始于无知(苏格拉底)[7],就像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一样。(19)不过,在德性的水域中,反讽对于那些尚未乘着美德的信风而来的人尤为合适。反讽在这里把人们折腾得够呛,一时让人们因下决心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感到幸福和满足,一时又令人跌进绝望的深渊。它常常用“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想法哄人入睡,只为突然将人惊醒以面对严厉的拷问。它常常像遗忘的面纱盖在了“过去”之上一样,为的是使每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重新鲜活出场。在沿着正确的道路奋斗前行的时候,人们为战胜了诱惑的力量而喜悦,也许几乎就在他们登上胜利的巅峰的同时,有种看起来糟糕的外在环境把他们绊倒了,就像西西弗斯从悬崖的顶端跌下去那样。(25)常常是当人们集中精力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所遇到的一点点外在情况毁了一切。(我想说的是,就像有个厌倦了生活而想跳泰晤士河的人,就在那个决定性的瞬间,一只蚊子的叮咬恰好阻止了他。)反讽常常使人们像肺病患者,在情况最糟的时候,感觉恰恰最好[8]。(26)他徒劳地试图反抗;他缺乏足够的力量,没有什么会帮助他,结果他总在经历相同的遭遇;人们由此获得的训练是不得要领的。就像一个经过很多游泳训练的人却做不到在暴风雨中漂在水面,只有在内心深处确信并且体验过人的确比水轻的人才能做到。同样,一个缺乏内在根基的人是无法在生活的风暴中坚持下去的。——只有当人这样理解自身的时候,他才有能力坚持独立的生存,并且以此方式避免放弃自我。我们不是常常看到吗——(曾几何时,我们称颂而非谴责古希腊历史学家,因其知道如何采用一种与原创者相近到几乎乱真的异域风格,因为我们首先称赞一个作家的是他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说拥有一种由其个性修正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方式)(27)——我们不是常常看到吗,人们或者出于精神的慵懒而靠别人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过活,或者出于更多的自我考虑而试着活在他人身上,结果他们就像多次重复自己故事的撒谎者那样,最终连他自己都信以为真了。(29)尽管目前我离内在地理解自身还相去甚远,但我怀着对其意义的深切敬意努力保持我的个性,敬仰未识之神。(30)怀着不合时宜的焦虑,我努力避免与那些或许会对我产生巨大吸引力的现象靠得太近。我努力令自己更多地接近它们,学习那些具体现象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但我也警告自己不要飞蛾扑火。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我很少有所得失。一方面我对他们的忙碌——所谓的实践生活[9]——没什么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对待人身上的精神性的和深刻的举动的那种冰冷和同情心的缺失,使我愈加远离他们。我的伙伴们无一例外对我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一种没有认清自己的人生必定会显示出某种不平衡的单面性;它们只能呈现为具体的事实以及显而易见的不和谐,因为努力使之在更高的和谐之中消解或者洞悉其中的必然性,我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因此,他们对我的评判从来都是片面的,而我则在要么对其断言看得太重、要么看得太轻之间摇摆。他们对我的影响以及由之而来的对我人生指南针所造成的可能的偏离,也是我现在要避开的。于是乎,我再次站立在那个起点上,我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开始。我要努力平静地把目光对准我自己,并且开始以内在的方式行动;因为只有那样,我才能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称我自己为“我”,就像小孩子第一次有意识地做出把自己叫做“我”的行动一样。
但是,这一切要求忍耐,人们不可能立刻就收获他刚刚播撒的。(32)我愿意记住那个哲学方法:让弟子们沉默三载,然后就成了。(33)就好像人们不在太阳升起、而在太阳落山时举行晚会一样,在精神的世界中,人们也必须在太阳真正照耀着我们并且壮丽地升起之前先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尽管人们说,上帝让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但在精神的世界却并非如此。(34)那么,掷出色子吧——我要越过鲁比肯河!(35)这条道路必定会把我引入战斗;但我不会放弃。我不会哀叹逝去的时光——为什么要哀叹呢?我要全力工作,不把时间浪费在哀叹上,就像一个陷入泥沼中的人,先去计算自己陷得有多深,而不去想,在他花时间计算的时候,他陷得更深了。我要沿着已经发现的道路快速前行,并且冲着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高喊:不要像罗得的妻子那样回头望,而要记着,我们要奋力攀登的是山峰。(36)
∗∗
像道德哲学家那样急速向前是行不通的,他们甚至要排斥悔悟;——在物理世界当中,我们不是看到雾气像安静的祈祷一样从地面升起,然后作为响应,以令人神清气爽的露水而返回吗?(37)
题解:
根据克尔凯郭尔文稿的最早编辑者汉斯·巴福(H.P.Barford)的《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简称B-fort),日记AA原为装订的四开本,共40张、80页,内里写有“A.A.”的字样。目前笔记本封面和至少四分之三的日记丢失,仅有9散页留存,手稿存放在丹麦皇家图书馆。所幸绝大多数日记收录在巴福整理出版的《克尔凯郭尔遗稿》(Af Søren Kierkegaards Efterladte Papirer,简称EP)中。克尔凯郭尔日记原稿丢失原因无从确切查考。可能的原因是巴福在把原稿作为排版样本送交出版商的过程中,在印刷厂丢失。巴福不仅对日记内容有所选择,而且按“时间顺序”进行重新编排。新版《克尔凯郭尔全集》(SKS)的编辑原则是恢复克尔凯郭尔日记、笔记和散页文牍的物理样貌和整体性,按原初顺序排列。
在现存AA的56则日记当中,仅有少部分标注有日期。第1—12则日记均涉及克尔凯郭尔于1835年6月17日至8月22日或23日期间逗留西兰岛北部小城吉勒莱(Gilleleje)的生活,编者无法确定这些日记是即时书写还是返回哥本哈根后的补记。本卷所选篇目即为“吉勒莱日记”中AA:12中的第二部分,原稿未能保存。巴福对这则日记曾有如下记录:“书信一封,根据指涉巴西的内容判断,信是写给伦德博士的,日期为1835年6月1日,哥本哈根。内容涉及克尔凯郭尔青年时期的发展,对他应该在哪个方向上培养自身所做的思考,等等。”但巴福的描述有所遗漏。AA:12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且每部分都记有清楚的时间和地点。第一部分是克尔凯郭尔给他的姻亲、博物学家伦德博士(Peter Wilhelm Lund,1801—1880)的信,发自哥本哈根。第二部分,也就是选入本卷的部分,标为“1835年8月1日,吉勒莱”,从内容上一望即知,它不具备书信性质,而且从其空白处补记和脚注的存在来看,它就是一则普通的日记。
根据克尔凯郭尔的兄长、曾任奥堡主教的彼得·克里斯钦·克尔凯郭尔(P.C.Kierkegaard)的日记记载,1835年3月,22岁的克尔凯郭尔不想继续从事神学学习;而在同年7月7日的日记中,哥哥却发现弟弟改变了主意,对完成学业摩拳擦掌。因为涉及青年克尔凯郭尔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吉勒莱日记”标志着克尔凯郭尔人生的转折点,同时标志着克尔凯郭尔式的概念和写作的开端。
注释:
(1)“在前面的篇幅中”指AA:12第一部分,即克尔凯郭尔写给伦德博士的信。在这封信中,克尔凯郭尔向伦德博士坦陈了自己所面临的“赫拉克勒斯式的抉择”,描述了他对自然科学和神学研究的思考。克尔凯郭尔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关键要寻找到“那个阿基米德支点”,由此才能思考“整体”并且以正确的方式看待细节;而基督教充满了矛盾。
(2)“我打马”原文写为mig slaaer Hesten,其中“我”为宾格。
(3)“拥抱的只是云朵,而非朱诺”,指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国王伊克西翁爱上女神朱诺(希腊神系中的赫拉)的故事。朱诺的丈夫朱庇特(即希腊神系中的宙斯)变出一朵形似朱诺的云,结果当伊克西翁拥抱她的时候,他实际上拥抱的是云朵,半人半马即由云朵诞生。为惩罚伊克西翁,朱庇特把他捆绑在一个永不停转的车轮上。
(4)在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贫穷的家庭尤其是单身母亲,往往会通过国立妇产医院和孤儿院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农村家庭抚养,但这些家庭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孩子。
(5)“分享生活中的福祸得失”(dele Livets Med-og Modgang)语出婚礼中牧师对新人的祝福语:baade i Medgang og Modgang,i hvad Lykke Gud den almægtige vil Eder tilføie。
(6)①“小偷的生活”(Tyve-liv),指克尔凯郭尔1834年9月12日的日记“关于一个神偷的构想”(Ideen til en“Mestertyv”),他于同年9月、12月及次年1月、2月和3月做了深化补充。克尔凯郭尔描绘了一系列名偷的生活和性格,以资作为“神偷”的实例。
②“团队精神”(Associations-Aand)指克尔凯郭尔1835年3月15日的日记,他在比较“神偷”和“意大利劫匪”时,指出“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差别,即后者身上有突出的社会因素。除了作为一伙劫匪的头,我们无法想象他。”
(7)“演员”原文为法文Acteur。
(8)①“生命树”语出《创世记》2:8-9。“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② 括号内的“请原谅这个说法”原文为拉丁文sit venia verbo。
(9)“雷神托尔的锤子”指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在每次挥舞锤子猛烈一击后,锤子都会返向它的主人。
(10)例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第80页中这样写道:“在主体,我,和我的知识的对象,这个东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问的不是我。我在我自身当中即拥有知识,因为我是有智识的。我由此而知我是什么,因为我就是那样。我通过生存直接性地所知的,就是我,因为我直接地知道它。这里不需要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联。我就是主体和客体:这个主体性和客体性,这种知识向自身的回归,就是我对‘我’这个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认为这个概念有某种确定的东西的话。”(Welches ist das Band zwischen dem Subjecte,Mir,und dem Objecte meines Wissens,dem Dinge?Diese Frage findet in Absicht meiner nicht statt.Ich habe das Wissen in mir selbst,denn ich bin Intelligenz.Was ich bin,davon weiβ ich,weil ich es bin,und wovon ich unmittelbar dadurch weiβ,daβ ich übehaupt nur bin,das bin ich,weil ich unmittelbar davon weiβ.Es bedarf hier keines Bandes zwischen Subject und Object;mein eigenes Wesen ist dieses Band.Ich bin Subject und Object:und diese Subject-Objectivität,dieses Zurückkehren des Wissens in sich selbst,ist es,die ich durch den Begriff Ich bezeichne,wenn ich dabei überhaupt etwas Bestimmtes denke.)
(11)“密涅瓦”即古希腊神话体系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是全副武装地从她父亲宙斯的头中诞生的。
(12)“那个珍宝”暗指耶稣关于珍珠的比喻。《马太福音》13:45-46 中说,“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13)括号中的“辩证法—争辩”原文为 Dialectik-Disput,前者指黑格尔辩证法。
(14)“阿里阿德涅的故事”出自古希腊神话。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国王弥诺斯的女儿。英雄忒修斯前来解救被关在位于克诺索斯岛上的迷宫的童男童女,阿里阿德涅与他相爱,并给了忒修斯一只线团,把线团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沿着滚动的线团就可以找到怪物弥洛陶洛斯。忒修斯杀死了怪物,解救了童男童女。随后,阿里阿德涅与忒修斯一起逃走。
(15)“知识树上的果实”指关于善恶的知识,典出《创世记》2:8-9。参注(8)之①。
(16)一般而言,牧师一旦受圣职,则维持终生,一直到死。但牧师也可自愿离职,这时他需向国王提出离职申请并领取退休金。
(17)“对天国的寻找和寻见”(Søgen og Finden af Himmeriges Rige)是对《马太福音》7:7-8的戏仿。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Bed,så skal der gives jer;søg,så skal I finde…For enhver,som beder,får;og den,som søger,finder.)
(18)括号内的“认识你自己”原文为希腊文gnōthi seautón,即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字句。
(19)公元2世纪以来,“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的观点已被基督教界广泛接受。
(20) “令整个世界惊讶”是对社交游戏sidde paa Forunderingsstolen(sit on the wonder-chair)的意译。在游戏中,大家要悄声说出能够引起被议论者惊讶的话,常常是玩笑性的;而坐在椅子上的人要去猜是谁发出的对谁的议论。该成语常常指成为众矢之的或者众人关注的对象。
(21)《驼背莫拉德》(Morad der Buckelige)是一则刻意模仿《一千零一夜》的埃及故事。故事登载在德文报刊上,标题为“Allgemeine Moden-Zeitung.Eine Zeitschrift für die gebildete Welt,begleitet von dem Bilder-Magazin in Miniatur”,编者A.Diezmann。日记中简写为Moden Zeitung,“Bilder Magazin”。
(22)《青年文库》(Bibliothek for Ungdommen)的编者是瑞斯(Johan Christian Ri ise),该书共8卷,1835—1838年出版。
(23)注释者未查明“阉人故事”的出处。
(24)“从孩子和疯子口中能听到真理”原文为Af Børn og Afsindige skal man høre Sandheden这是谚语Børn,Narre og Drukne sige Sandheden;thi de Forstandige ville ikke的变形,意为“孩子、傻子和酒鬼会讲真话,因为明智者不愿讲”。
(25)西西弗斯的故事取自古希腊神话。西西弗斯是科林斯国王,他骗过诸神和死亡,结果在阴间受罚把巨石推上山顶,每次石块到顶时立刻会滚回山脚,西西弗斯必须重新推巨石上山,永无止境。
(26)“肺病患者”(Brystsvag)直译为“肺部弱者”,可能是肺结核患者。在古代,从疗养院和其他地方数量众多的记录看,患者在身体看上去很糟糕的情况下,出于不知名的原因,却是他们意识最清醒的时候。
(27)①这里的希腊历史学家或许指生活在公元1世纪前半叶的希腊作家和史学家阿里安[Flavius Arrian(us)]。他整理了他的老师、斯多葛派哲人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55—135年)的著作《爱比克泰德言说集》(Discourses),还模仿色诺芬(Xenophon)的风格写作了《亚历山大远征记》。
②写作风格体现作家个性之说由来已久,在18世纪被重提,如法国自然史家布封即提出过“风格即人”之说。
(28)这里引用的是德国哲学家、浪漫派作家诺瓦利斯(Novalis,真名Friedrich v.Hardenberg,1772—1801)的小说《亨利希·冯·奥福特丁根》(Heinrich von Ofterdingen)第1部、第7章。原文为:Es ist,wie mit den anmuthigen Morgentraümen,aus deren einschläferndem Wirbel man nur mit Gewalt sich herausziehen kann,wenn man nicht in immer drückender Müdigkeit gerathen,und so in krankhafter Erschöpfung nachher den ganzen Tag hinschleppen will。在克尔凯郭尔的引文中有两个错误,一是Morgentraümen 中ü应为u,二是drückender掉了一个e,应为drückendere。
(29)“靠别人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儿生活”原文leve af de Smuler,der falde fra Andres Bord,语出《马太福音》15:21-28。迦南妇人求耶稣治愈她被鬼附体的女儿,妇人拜耶稣说“主啊,帮助我!”耶稣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妇人女儿的病从此好了。
(30)“敬拜未识之神”(dyrket den ubekjendte Guddom)是对《使徒行传》17:22-23保罗对雅典人的讲话的戏仿。保罗看到雅典人敬畏神,就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For en ukiendt Gud)。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31)“在泰晤士河底修隧道”指泰晤士河底的第一条隧道,始建于1825年,1843年首次开放使用,目前是伦敦地铁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该工程的为法国—英国工程师布律内尔(Marc Isambard Brunel,1769—1849),这是其时工程界的伟大成就。
(32)“人们不可能立刻收获他刚刚播撒的”原文为ikke strax høste,hvor man har saaet,这是对谚语Man må så,før man kan høste的戏仿,亦可意译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3)“弟子沉默三载的哲学方法”指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戈拉斯(约前570—497年)的实践,他要求弟子沉默五载。
(34)“让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语出《马太福音》5:45。耶稣说:“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35)“掷出色子吧——我要越过鲁比肯河”(Saa være da Loddet kastet-jeg gaaer over Rubicon)语出恺撒名言Jacta est alea,即“色子已被掷出”,此语被广泛引用。公元前49年,恺撒率军向北越过鲁比肯河(意大利和高卢的界河),向罗马进军,引发最终导致其独裁统治的第二次罗马内战。
(36)“不像罗得的妻子回头看”典出《创世记》19:26。所多玛和蛾摩拉毁灭前,耶和华体恤罗得,让他带着家人逃走,并告诫他们不许回头看。但是,“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37)根据德国医生、矿业官员、慕尼黑大学哲学和思辨神学名誉教授巴德尔(Franz von Baader,1765-1841)的著作《思辨神学演讲录》(Vorlesungen über speculative Dogmatik),“道德哲学家”(Moralisterne)指背离传统宗教观点的新时代的道德哲学家,他称其为“非宗教的”。克尔凯郭尔拥有巴德尔的所有著作。
[1]常常是,当人们全心全意地相信他们已经理解了自身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拥抱的只是云朵,而非朱诺。(3)
[2]直到此时,人们才能拥有一种内在经验。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对生活的各种印象难道不就像大海在沙滩上画出的图像吗,只是为了立刻将其清除得无影无踪。
[7]有则谚语说:“从孩子和疯子口中能听到真理”。(24)这里说的当然不是根据前提和结论得出的真理,但是,有多少时候不是孩子或者疯子的话令一个早已对敏锐感到麻木的成年人哑口无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