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ed aus dem Spanischen

    Gestern liebt ich,/ Heute leid’ich,/ Morgen sterb’ich,/ Dennoch denk’ich,/Heut’und morgen,/ Gern an gestern.

    (7)“雨迟迟不下”指1842年4月和5月天气持续干燥炎热,至6月,在暴风雨后天气变冷。当时哥本哈根的报纸热衷于对异常天气的报道。

    (8)研究者未查出“狂野之人杀死父母”的出处。

    (9)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国博学大师、神学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这里引用的是《赫尔德全集》(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s sämmtliche Werke)中第16卷《通往美的文学和艺术》(Zur schönen Litteratur und Kunst),克尔凯郭尔藏有该书,在日记中书名被简写为zur Litteratur und Kunst。所引原文为:“Schreibe”sprach jene Stimme und der Prophet antwortete“für wen?”—Die Stimme sprach:für die Todten,für die,die Du in der Vorwelt lieb hast.”—“Werden sie mich lesen.”—“Ja,denne sie kommen zurück als Nachwelt.”

    (10)赫尔德在《通往美的文学和艺术》一书中提到西尼乌斯主教(Synesius,373—414)的诗时曾做过这样的注解:“西尼乌斯于公元410年成为托勒密主教。他明确表示,他不能抛弃他的妻子,而且他无法相信肉体的复活。他的赞美诗和其他作品是基督教和亚历山大哲学的混合物,希帕提娅(Hypatia)是其导师。”

    (11)伊丽西娅(Ilithyia)是罗马神话体系中女神狄安娜的别名,即希腊神话体系中的阿耳忒弥斯。她是狩猎女神、贞洁女神、魔术女神和生育女神。奥维德《变形记》第9部、第299行中说,当赫拉克勒斯出生的时候,司生育女神狄安娜受朱诺指使,坐在门前的神坛边不动,右腿搭在左腿上,双手合拢,口中还念咒,阻止胎儿出世。

    (12)“我的安提戈涅”指克尔凯郭尔在《古代悲剧元素在现代悲剧内容中的反映》一文中对索福克勒斯悲剧《安提戈涅》的解读,参《非此即彼》上卷,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5—205页。克尔凯郭尔拥有两卷本索福克勒斯希腊文悲剧集(编辑C.H.Weise,莱比锡1841年),以及一卷本德译本(译者J.J.Donner,海德堡1839年)。

    (13)从19世纪20年代起,短篇小说成为丹麦文学中受欢迎的形式,知名作家有Carl Bernhard(真名为A.de Saint—Aubain),St.St.Blicher和“Forfattern til‘En Hverdags—Historie’”(即“日常故事作家”,真名为Thomasine Gyllembourg,丹麦作家、文学批评家、黑格尔主义者海贝尔的母亲)。Carl Bernhard和“日常故事作家”在写作中都采用哥本哈根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类型,而Thomasine Gyllembourg更是通过给那些“虚构的名字”以一种现实感的方式,有意挑逗读者的好奇心。在她的系列故事中,她让一位“基督徒”在她儿子海贝尔编辑出版的《哥本哈根邮报·临时页》(Kjøbenhavens flyvende Post.Interimsblade)上发表了一封信,信中以不赞成的态度描绘了一个名叫Mathilde F.的讨厌的、爱算计的哥本哈根姑娘(见《哥本哈根邮报》第25—26期,1834年9月21、26日)。

    (14)①埃斯库罗斯(前525—456)是古希腊悲剧作家,90出悲剧中(一说70部)仅有7部留存,其中《奥瑞斯忒亚》为唯一流传至今的古代悲剧三部曲之一。

    ②“那些奥秘”指希腊埃琉西斯(Elusis)流行的崇拜德米特女神的一种秘密宗教,其季节变换、丰歉生死的奥秘只对入会者和见证仪式的人开显。

    (15)参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3部、第2章,即1111a 8—10。亚里士多德说:“他也显然不可能不知道谁在做事情。一个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呢。但是,他可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例如,人们会像埃斯库罗斯在说到那些秘密时所说的,‘话从他们嘴边溜了出来’,或者‘他们不知道那不能说。’”参《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66页。

    (16)日记JJ:13原文为拉丁文:Inter accidentia sola,non autem inter for<m>as substantiales individuorum ejusdem speciei,plus et minus reperitur,引自笛卡尔《谈谈方法》(Dissertatio de methodo)。

    (17)“六个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指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作品分为六大沉思。

    (18)根据希罗多德的叙述,富有而强大的吕底亚国王克鲁索斯曾经问来自雅典的智慧的梭伦,富有和权势可否使他成为幸福的人。梭伦回答说:“直到他死,你最好别称其为幸福,只称其为幸运。”参《希罗多德历史》,第1部、第32章。

    (19)“对立的事物在并置时更清晰”原文为拉丁文opposita juxta se posita magis illucescunt。

    (20)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480),希腊哲学家,仅有著作残篇留存,以关于“矛盾”的学说著称。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430),阐述其宇宙论的著作《论自然》仅留有残篇。

    (21)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8部、第2章(1155a 32—1156a 5)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成为朋友是因为气质相同还是相异的问题。“但是,关于友爱本身的性质,人们有许多不同意见。有的人认为,友爱在于相似。他们说,我们爱的是与我们本身相似的朋友,所以谚语说,‘同类与同类是朋友’,‘寒鸦临寒鸦而栖’,如此等等。另一方面,有的人则说,‘相似的人就如陶工和陶工是冤家’。在这方面,有人想出更高的、更合乎自然的道理来。欧里庇德斯写道,‘大地干涸时渴望雨露,天空充满雨水时渴望大地。’赫拉克利特说,‘对立物相互结合’,‘最优美的和谐来自不一致’,‘万物由斗争而生成。’”参《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50—251页。

    (22)“自然”原文为拉丁文in natura。

    (23)①菲罗斯特拉图斯(Flavius Philostratus,约170—245),希腊哲学家,罗马皇帝塞维鲁斯(Septimus Severus)当政时期在罗马宫廷,并在那里写有《蒂亚那的阿波罗尼乌斯的生平》和《英雄史》等著作,克尔凯郭尔拥有这两部书的德译本。蒂亚那的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 von Tyana,公元1世纪)是希腊哲学家,新毕达戈拉斯学派成员。

    ②罗马历史学家苏伊图尼乌斯(Gajus Tran quillus Suetonius,约公元70年出生)著有《皇帝传》(De vita Caesarum),记述从恺撒到多米提安共12位皇帝的生平。日记所引为该书所记罗马皇帝尼禄(Tiberius Claudius Nero,54—68年在位)的生平。

    (24)“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指的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5部、第4章(1303b 37—1304a 4),克尔凯郭尔参考的是他所收藏的德文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Die Politik des Aristoteles),德译者为克里斯蒂安·加夫(Christian Garve,1742—1798),德国哲学家、散文作家和翻译家,出版时间为1799—1802年。汉译本可参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47页。

    (25)“占卜者”原文为Augurierne,他们根据鸟的鸣叫声、飞行和捕食方式,来预言神的意志和未来发生的重大事件。

    (26)克尔凯郭尔引述错误,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而是《政治学》,参德文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27)①狄翁(Dion,公元前409年出生)是叙拉古政治家,以实现柏拉图式的政治理念的实践著称。公元前366年被狄奥尼修斯二世放逐,但公元前357年,他率领数量不多的雇佣军重新登陆叙拉古,武力推翻了狄奥尼修斯二世。

    ②狄奥尼修斯二世(Dionysios II),公元前367—356年叙拉古僭主,被狄翁推翻后,于公元前346—343年再次为叙拉古僭主。

    (28)“加夫的译本”指克尔凯郭尔收藏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德文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Die Politik des Aristoteles)。

    (29)《神正论》在日记中简写为Theodiceen,完整标题应为《关于神恩、人的自由意志和恶的起源的神正论》(Essais de Théodicée sur la Bonté de Dieu,la Liberté de l’Homme et l’Origine du Mal)。

    (30)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懒惰的理性”原文为丹麦文den dovne Fornuft,第二次出现时原文为法文la raison paresseuse。语出埃尔德曼(J.E.Erdmann)编辑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论集》(Opera philosophica),柏林1839—1840年。

    (31)克吕西波(Chrysippos,约前281—208),古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德国哲学家邓尼曼(Wilhelm Gottlieb Tennemann,1761—1819)在其《哲学史》(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bd.1—11,Leipzig 1798—1819)中,用faulen Vernunft对应希腊语argós lógos,后者意为“无效论证”,因为命运已经使之不可更改。

    (32)这里第一个“懒惰诡辩论”对应于法文le sophisme paresseux,语出莱布尼茨《神正论》第55节;括号内为希腊文argós lógos,即“无效论证”;最后一个“懒惰诡辩论”对应于拉丁文sophisma pigrum,《神正论》的德译者以该拉丁短语对应于莱布尼茨所用的le sophisme paresseux。

    (33)高卢的罗马执政官文戴克斯(Julius Vindex,约25—68)于公元67—68年间起兵反对罗马皇帝尼禄。

    (34)狄欧·卡修斯(Dio Cassius,约150—235)是来自希腊的罗马政治家,著有《罗马史》(Historia Romana)。

    (35)①瑞米尼的格列高利(Gregor of Rimini,约1300—1358),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的奥古斯丁修会(Augustinian Order)的领袖,曾在巴黎任教,自1351年起在瑞米尼任教。他主张未受洗礼的儿童被罚入地狱,但根据通常的天主教义,未受洗的儿童将进入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中间地带,那里既无痛苦,亦无喜乐。

    ②“儿童刽子手”原文为拉丁文tortor infantum。

    (36)①约翰·大卫(Johann David,1546—1613)是比利时神学家,1581年加入耶稣会。1601年在安特卫普出版《真基督徒》(Veridicus Christianus,seu de fidei christianœ capitibus,即《真基督徒,或关于基督教信仰的本质问题》),该书在日记中仅简写为Veridicus Christianus。

    ②“圣经占卜书”(Bibliomantie,英bibliomancy),尤指用《圣经》来占卜的书。

    (37)①“格麦鲁斯主义者”指荷兰宗教改革时期神学家格麦鲁斯(Frans Gomarus,1563—1641)的追随者。格麦鲁斯是加尔文预定论的激进拥护者,主张上帝的恩典是人获救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格麦鲁斯主义者甚至提出,与他们在教义上有分歧的阿明尼乌派(阿明尼乌,Jacobus Arminius,1560—1609,荷兰基督教新教神学家)应该被驱逐出新教教会。

    ②《命中注定的贼》原标题为拉丁文Fur prædestinatus,作者可能是英国大主教William Sancroft,1651年出版于伦敦。

    ③这里参考的是《神正论》第2部、第167节,但日记中未写明出自《神正论》第2部。

    (38)①在《神正论》中第2部、第173节中,莱布尼茨讨论了斯宾诺莎的决定论观点,指出他不认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会认为,一个想象出来的虚构故事在宇宙的某个地方必然成为现实,或者已经成为现实,或者将要成为现实。但是人们并不否认,德·斯古德里小姐小说里的故事是可能的。

    ②德·斯古德里小姐(Mademoiselle de Scudéry,1607—1701),法国女作家,出版多部小说,有些一度流行。她的小说以其过度的感性描写和多愁善感被诟病。

    ③在霍夫曼一篇有名的短篇小说《德·斯古德里小姐:路易十四时代的故事》(Das Fräulein von Scuderi.Erzählung aus dem Zeitalter Ludwig des Vierzehnten)中,德·斯古德里小姐侦破了一桩神秘的犯罪案件。

    (39)①奥古斯都大帝,罗马皇帝,公元前23年—公元14年在位。

    ②“喝彩”原文为拉丁文plaudite。古罗马喜剧在演出结束时,要求观众鼓掌喝彩。

    (40)诗句原文希腊文。克尔凯郭尔引用时忽略了重音,但他确是引自莱布尼茨《神正论》第3部、第261节,而莱布尼茨引自苏伊图尼乌斯的《皇帝传》。

    (41)指菲罗斯特拉图斯所著《蒂亚那的阿波罗尼乌斯的生平》的第6卷、第11章。

    (42)①有“晦涩哲学家”之称的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提出“人甚至踏进一次都不可能”的是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后人克拉底鲁(Cratylus)。

    ②爱利亚派因位于南意大利西海岸的希腊殖民地爱利亚得名,代表人物有塞诺芬尼(Xenophanes)、巴门尼德(Parmenides)及其弟子芝诺(Zeno)和麦利梭(Melissus)。

    (43)“极北人阿巴瑞斯”(Hyperboræeren Abaris)出自古希腊神话。“极北族人”(Hyperboræerne)是古希腊人想象的生活在色雷斯以北的极北民族。阿巴瑞斯是阿波罗的祭司,他借助阿波罗赐予的一支神箭,从斯基泰飞到了雅典。

    (44)诗引自莱布尼茨《预定和谐论作者所著人类理解新论》(Nou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par l’Autuer du Système de l’Harmonie Préétablie,1703),原文为拉丁文:Cantantur hæc,laudantur hæc,/ Dicuntur,audiuntur./ Scribuntur hæc,leguntur hæc/ Et lecta negliguntur.

    (45)《艾拉斯姆斯·蒙苔努斯》(Erasmus Montanus eller Rasmus Berg)是贺伯格写于1731年的喜剧。克尔凯郭尔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中至少两次引用该剧,包括艾拉斯姆斯说的“地球像煎饼一样圆”的话。

    (46)古力摩·金(Guilielmo King)的著作《论恶的起源》(De Origine Mali),布莱梅1704年,克尔凯郭尔在这里参考的是莱布尼茨著作《关于金的〈论恶的起源〉的讨论》(Remarques sur le Livre de l’Origine du Mal,publié depuis peu en Angleterre),见埃尔德曼(J.E.Erdmann)编辑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论集》(Opera philosophica),柏林1839—1840年。

    (47)①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名为萨蒂尔(Satyr)。

    ②西班牙铭文原为:mas perdido y menos arrepentido。在日记中,紧随西班牙铭文之后的,还有与之对应的拉丁文plus perdu et moins repentant。

    (48)莱布尼茨的故事出自莱布尼茨著作《关于金的〈论恶的起源〉的讨论》(Remarques sur le Livre de l’Origine du Mal,publié depuis peu en Angleterre)。

    (49)“野生树木的花香,人工栽培树木的果香”在菲罗斯特拉图斯的《英雄史》(Heldengeschichten)的德文本中是这样的:An wilden Bäumen sind die Blüthen wohlriechend;an zahmen,die Früchte.

    (50)关于爱神(Amor)和塞琪(Psyche)的故事,取自罗马作家卢修斯·阿普琉斯(Lucius Apuleius,约公元125年出生)的讽刺小说《变形记》。克尔凯郭尔拥有阿普琉斯关于这个故事的拉丁文本(Apuleii Fabula de Psyche et Cupidine)及德译本。

    (51)①忒瑞西阿斯(Tiresias)是希腊盲预言者,最早出现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将他从冥界唤醒,以预言自己的未来。日记中的诗句出自贺拉斯《讽刺诗》(Satirer),拉丁原文为:…quidquid dicam,aut erit aut non:/ Divinare etenim magnus mihi donat Apollo.

    ②培尔(Pierre Bayle,1647—1706),争取精神和宗教自由的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1695—1697年间出版《历史与批判辞典》(Dictionnaire historique et critique),克尔凯郭尔拥有该书1741—1744年出版的德文译本。

    (52)原文为希腊文,克尔凯郭尔在引用时忽略了重音。语出公元2世纪末和3世纪初的希腊智者朗古斯(Longos)的《牧歌》(Pastoralia),其中的《达芙妮斯和克洛埃》(英译为The Pastoral Armours of Daphnis and Chloe:A Novel)是一部情色小说。

    (53)①阿伯拉尔(Pierre Abélard,1079—1142),中世纪法国哲学家和神学家,唯名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巴黎遇到年轻而有才华的爱洛伊丝(Héloise,约1101—1164),为其倾倒,经爱洛伊丝叔父及监护人福尔伯特的同意,成为爱洛伊丝的家族教师。两人堕入爱河,爱洛伊丝很快怀孕,两人逃跑。为了与福尔伯特和解,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成婚,但这桩婚姻是保密的。阿伯拉尔把爱洛伊丝安置在一家女修道院里,福尔伯特认为阿伯拉尔是在报复,于是雇人对阿伯拉尔实施了宫刑。最终,阿伯拉尔当了一家修道院的院长,并且创建了一座女修道院,爱洛伊丝后成为院长。

    ②博什维(Jacques Bénigne Bossuet,1627—1704),法国主教、神学家、历史学家和法学家,以其布道词闻名。著有《论普遍历史》(Discours sur l’histoire universelle, 1681),认为我们应从上帝的意志中寻求历史事件的原因。这部书被很多天主教徒视为是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续篇。

    (54)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斯(Erasmus Rotterodamus,1467或1469—1536)是荷兰语言学家、哲学家,人文主义的先驱,著有《愚人颂》(Stultitia loquitur)。日记所引原文为拉丁文:neque enim sum nescia quam male audiat stultitia etiam apud stultissimos。

    (55)①根据克里斯钦五世(Christian V)颁布的《丹麦法》(Kong Christian den Femtes Danske Lov af det Iuridiske Fakultet giennemset,简称Danske Lov,1683年——此处引用的是1797年版),重罪犯将被处以分尸极刑;一般杀人罪则处以死刑。但根据1767年12月18日颁布的法令,如果发现有人杀人是想借被判死刑而自取性命,该犯将免于死刑,改判其他徒刑。

    ②克尔凯郭尔在这里颠倒了向国王发起请求的内容。根据《丹麦法》,国王有权特赦死刑犯,或者发布死刑缓刑令。

    (56)①根据《丹麦法》,没有人能够在不遵守“法律和裁决”(Lov og Dom)的情况下被判罪,虽然国王偶尔会指派没有上诉权的法庭,同样国王保留有向强制执法的法庭求情的权利,尽管后者很罕见。

    ②丹麦有三级法院,第一级权力最小,第三级法院权力最大。自1771年起,哥本哈根地区仅有两级法院。

    (57)引文原为拉丁文。希罗尼米·卡尔达诺(Hieronymi Cardano,1501—1576)是意大利数学家、医生和哲学家,著有17册的《论自然的多样性》(De Rerum Varietate)。

    (58)引号内关于地震分类的内容原为拉丁文。四种地震的类型分别写为Chasmatichus(裂隙型),Brasmatichus(突起型),Clitimachus(房屋倒塌型),Micematichus(巨大声响型),因其原本就是令人费解的术语,此处翻译是在丹麦文译解基础上所做的意译。

    (59)此处的数字1、奇数、偶数原为希腊文,此说参邓尼曼《哲学史》第1卷第105页。邓尼曼写道:Die Elemente der Zahlen sind das Ungerade,und Gerade,weil nehmlich alle Zahlen unter die zwei Klassen,gerade und ungerade,gebraucht werden können.Eins enthält beide Elemente,und daher ist sie gleichsam der Stamm,aus welchem alle Zahlen(wahrscheinlich durch Addition)entsrpingen.Die Eins selbst ist keine Zahl,denn jede Zahl ist eine Mehrheit von Einheiten.

    (60)①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生活在柯尼斯堡的德国作家、哲学家。

    ②萨莫萨塔的琉善(Lucian from Samosata,约125—180),古希腊作家,以讽刺性对话闻名。

    ③德莫纳克斯(Demonax),公元2世纪的希腊作家,犬儒学派,他的贡献更多在学派的道德实践,而非苦行主义。

    (61)“埃琉西斯的奥秘”参注(14)中②。

    (62)日记第50则显然没有写完。

    (63)①“▶▶◀◀”之间的内容,即日记51、52则,原载日记JJ的第16页,内容已遗失(为6则确知遗失日记中的两则),汉斯·巴福曾看到过,目前所见内容出自他所整理的《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H.P.Barfords fortegnelse,简称B—fort)第368页。

    ②灿德伦堡(Friedrich Adolph Trendlenburg,1802—1872),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克尔凯郭尔于1843年2月13日,从P.G.Philipsen处购得灿德伦堡的两本著作《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要素(修订扩充版)》(Elementa logices Aristotelicae.Editio altera recognita et aucta,Berlin 1842)和《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要素注解》(Erläuterungen zu den Elementen der aristotelischen Logik,Berlin 1842)。

    (64)《非此即彼》结尾即指下卷威廉法官所写的“最后的话”(Ultimatum),克尔凯郭尔引用时略有出入。在《非此即彼》中说的是“kun den Sandhed,der opbygger,er Sandhed for dig”,日记中所说的是“er Sandhed for En”。

    (65)邓尼曼在《哲学史》中指出,古希腊哲学家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他认为,像塞诺芬尼(Xenophanes)、阿纳卡西斯(Anacharsis)、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梅特罗多洛(Metrodorus)、阿那克萨库(Anaxarchus)等,他们认为不存在真理的标准。而其他人以“理性”(die Vernunft)、“知觉”(der Sinn)或“感觉”(das Gefühl)等作为真理标准。

    (66)阿尔西巴德(Alcibiades,约公元前450—404年),希腊政治家,出现在柏拉图对话《会饮篇》中,才华和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但在世上过着狂野的生活”(lykkeligt begavet…foer vild)的说法可能是对《旧约·箴言》21:16的戏仿:“迷离通达道路,必住在阴魂的会中。”(Et Menneske,som farer vild fra Klogskabs Vei,skal hvile i Dødningers Forsamling)

    (67)“▶◀”之间的内容,即日记53、54则,原载日记JJ第17页,已遗失,目前所见内容出自汉斯·巴福编辑出版的《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360—361页。

    (68)“倾向于激情”原为希腊文eukataphoría eis páthos。

    (69)“经验使人明智”(Erfaringen gjør et Msk.klog)应出自丹麦语谚语Erfaring er den bedste Lære-Mester(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70)埃瓦尔德(Johannes Ewald,1743—1781),丹麦诗人,《谨防自杀》(Advarsel mod Selvmord)是简称,原标题为《一首灵歌:和解者耶稣基督充满爱意的警告那些受到恶意和不幸思想诱惑而想自取性命的人》,取自4卷本《约翰尼斯·埃瓦尔德全集》(Johannes Ewalds samtlige Skrifter)第1卷。

    (71)注释者未能找到“先有树木,还是先有种子”的“古老问题”的出处。

    (72)在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斯》第5幕、第1场,麦克白斯夫人的侍女向医生讲述夫人的症状,然后麦克白斯夫人在梦游中出场,不停地洗手,抱怨手上有血腥气。

    (73)古希腊哲学视“运动”为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现代哲学”即指黑格尔哲学,黑格尔逻辑学中把运动视为是矛盾的调和。

    (74)①“范畴表”(Categorie-Tavle)指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以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

    ②“调和”在日记中写为 Mediation,这是丹麦的黑格尔主义者为黑格尔概念Vermittlung所找到的对应。

    (75)日记第66则是对邓尼曼《哲学史》第1卷、第101页的简化的翻译,后面几则日记中涉及邓尼曼《哲学史》时亦然。邓尼曼原文写道:Daher konnte Pythagoras mit Recht sagen:der weiseste Mann dünke ihm der zu seyn,der den Dingen ihren Nahmen gegeben,und die Zahlen erfunden habe.

    (76)“1根本不是一个数字”参邓尼曼《哲学史》第1卷、第105页,注(59)。

    (77)引号内原为希腊文mēden tōn óntōn estí to hen。在邓尼曼《哲学史》中,此说最早归诸希腊哲学家辛普里丘(Simplicius,卒于547年),他著有《<物理学>注释》。

    (78)赫拉克利特出身高贵,据说是伊奥尼亚地区繁荣程度仅次于米利都的港口安菲斯的创立人后裔,本是王位继承人,但他将王位让给弟弟。此逸事出自邓尼曼《哲学史》第1卷、第210页。

    (79)“七智者”指公元前7至6世纪希腊的七位政治家,不同史料所记人名不统一。日记提及的是斯基泰出生的哲学家阿纳卡西斯(Anacharsis),狄欧根尼·拉尔修在其《古代贤哲言行录》(丹麦文题为Diogen Laêrtses filosofiske Historie,中译依从英文本标题Lives of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第1册、第8章中记有他说的话:“奇怪的是,在希腊,有艺术经验的人争夺奖项,没有艺术经验的人当裁判。”(Underligt er det,at hos Grækerne stride kunsterfarne Mænd om Prisen,men uerfarne Mennesker ere Dommere.)日记所引七智者之一的话是对狄欧根尼所言的改写。

    (80)用产钳从母体中取出的婴儿,对母亲所遭受的痛苦有短暂(而非持续)的记忆。此说可参萨克斯托夫(M.Saxtorph)1828年在哥本哈根出版的《最新产科文摘:助产士手册》(Nyeste Udtog af Fødsels-Videnskaben,til Brug for Jordemøderene)。

    (81)庞图皮丹(Erik Pontoppidan,1698—1764),丹麦—挪威作家,挪威国教会路德宗主教,历史学家,其教义说对丹麦和挪威教会的思想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日记说的《释义书》(Pontoppidans Forklaring)是简称,作于1738年,该书是对路德所做的《小教理问答》(Liden Catechismo)的解释。

    (82)留基伯(Leucippus)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提出者,论著《大宇宙系统》(Megas Diakosmos)仅有残篇流传。

    (83)“没有枕头的地方”语出《马太福音》8:20:“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相同的话还可见《路加福音》9:58。

    (84)“天空的飞鸟和田野的花朵”语出《马太福音》6:24—34 中的第26 节:“你们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第28节:“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他也不劳苦、也不纺线;”以及第34节:“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85)①基督教告诫人们要勤勉于自己的天职,既要屈从于上帝厘定的道德秩序,又要确保日常生活的进行。参巴利(N.E.Balle)、巴斯特霍尔姆(C.B.Bastholm)所著《丹麦学校所用基督教路德宗读本》(Lærebog i den Evangelish-christelige Religion,indrettet til Brug i de danske Skoler),首版1791年。

    ②日记原文戛然而止,没有标点。

    (86)①“称我那一丁点智慧为诡辩”(kalde min Smule Viisdom Sophistik)可能指海贝尔和哥尔德施密特对《非此即彼》发表的评论。海贝尔在1843年3月1日的《智识杂志》(Intelligensblade)上发表评论,称赞《非此即彼》的作者拥有“超乎寻常的机智、学识和形式技巧”。哥尔德施密特(M.A.Goldschmidt)在1843年3月10日的《海盗船》(Corsaren)上发表评论,说作者是“一个强大的精神,他是一个精神贵族(Aandsaristocrat),他嘲笑了整个人类,揭示出其可悲之处,因此作者设立了一种荣誉,他自费出书而不考虑是否有人会买书。”

    ②希腊智者靠诡辩论谋生,但克尔凯郭尔自费出版《非此即彼》时,他为纸张和印刷支付了640元(rigsdaler)46斯基令(skilling),售出100本后,于1843年5月7日从瑞兹(C.A.Reitzel)获得395元80斯基令,说明《非此即彼》首次印刷时克尔凯郭尔未能收回本钱。

    (87)泰阿泰德此言原文为希腊文,出自《泰阿泰德》148e,是苏格拉底针对泰阿泰德说自己不能停止思考而言。译文见《泰阿泰德》,詹文杰译注,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8页。

    (88)克尔凯郭尔拥有多种文本的柏拉图对话集。①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柏拉图著作》(Platonis opera,quae exstant,简称Platonis opera),由F.Ast编辑出版,11卷,莱比锡1819—1832年;②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在1804—1828年出版的6卷本德译Platons Werke中的前3卷;③海斯(C.J.Heise)于1831—1859年间出版的8卷本丹麦文译本《柏拉图对话选》(Udvalgte Dialoger af Platon)。

    (89)根据《丹麦法》(Danske Lov),卖淫是违法的,但因在实际上很难禁止而被容忍。为防止性病传播,如果妓女主动向警方报告病情,警方将保证隐去其姓名,并提供免费治疗。

    (90)如果有妓女(或者未婚女子)生子,她们可以匿名进入位于哥本哈根阿美丽街(Amaliegade)的丹麦皇家育婴堂及孤儿院(Den kongelig Fødsels-og Plejestiftelse)。如果她们支付每年50元的非婚生婴儿抚养费,孩子可以由孤儿院或由收养家庭照管。但实际上只有很少人能够支付这笔钱,因此如果这些人不愿放弃匿名的话,她们必须把孩子带走自己照管。

    (91)“给予比收取要好”(Det er bedre at give end at tage)语出《使徒行传》20:35,保罗引耶稣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Det er sagligere at give end at få)。

    (92)此处引用的是法国诗人兼批评家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1636—1711)的诗句:Un sot trouve toujours un plus sot,qui l’admire,出自1674年《诗艺》(L’art poétique)一书。

    (93)“受诺言的约束”原文为拉丁文reus voti,语出维吉尔的诗作。

    (94)日记中所说的获得了“神学学位”(theologisk Attestats),即指通过“神学学位考试”(theologisk embedseksamen),时间是1840年7月3日。1841年9月29日,克尔凯郭尔以《论反讽概念》(Om Begrebet Ironi)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非此即彼》的写作很可能始于1841年10月,结束于1842年9月。

    (95)明斯特(Jacob Peter Mynster,1775—1854),丹麦神学家,1834年起任西兰岛大主教,丹麦国教会的领导人,他是克尔凯郭尔父亲的座上宾。曾出版多卷册的《年度礼拜日和节日布道书》(Prædikener paa alle Søn-og HelligDag i Aaret)及《布道词集》(Prædikener)。

    (96)“基督向他的门徒掩盖了一些东西,因为他们无法承受”指《约翰福音》16:12:“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

    (97)“我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是”(mod Gud har jeg altid Uret)语出《非此即彼》下卷结尾处“最后的话”,所不同之处是,后者是说mod Gud har vi altid Uret,说的是“我们—vi”而非“我—jeg”。

    (98)在《贝克尔世界史》(Beckers Verdenhistorie)第11卷(1827年)中这样写道:“基督教会的破坏者发明了理性崇拜(Fornuftens Cultus),1793年11月10日,他们在巴黎圣母院首次庆祝了它。一个臭名昭著的妓女变身为理性女神,她半裸着坐在战车上,驶向祭坛,人们用赞歌和焚香来表达敬意。”但书中并未提到该妇人的下场。

    (99)本则日记实际上是克尔凯郭尔对邓尼曼所引普罗塔克《论心灵宁静》(De tranquillitate animi)中的话的翻译。泰奥多罗斯(Theodoros)生于公元前4世纪,伊壁鸠鲁派哲学家,“无神论者”(原文为希腊文átheos)是其诨名。

    (100)①亚伯拉罕的故事见《创世记》22:1—19。耶和华令亚伯拉罕带着爱子以撒到摩利亚山上,把以撒献为燔祭。到了第三日,父子二人才动身前往摩利亚。当亚伯拉罕准备好了燔祭的柴,手拿火与刀的时候,以撒问父亲,燔祭的羊羔在哪里,亚伯拉罕回答他:“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22:8)于是二人继续前行,到了神指定的地方。正当亚伯拉罕举刀砍向以撒的时候,天使降临,让亚伯拉罕刀下留人,燔祭的公羊现身。耶和华知道亚伯拉罕是敬神的,就对他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22:17—18)

    ②克尔凯郭尔拥有《古兰经》的德文译本Der Koran(trans.by Ullmann,Crefeld 1840)。但克尔凯郭尔可能没有找对地方。日记所说《古兰经》没有公布关于摩利亚之行的意图,那是指不在题名为“易卜拉欣”的章节中,而是在第37 章“列班者”(Die sich Ordnenden)中。这里,接受考验的不是Isak,中译“易司哈各”,而是他的兄弟Ismael,中译“易司马仪”,而且他事先知道易卜拉欣要将他作为牺牲。经中这样写道:“现在,他到了理智的年纪了,于是亚伯拉罕对他说:噢我的儿子,我梦到我要把你作为牺牲,现在想想吧,你怎么看。可他回答说:做吧,我的父亲,做你被要求的事,而且有真主的意愿,你会发现我是非常有耐性的。”此处的内容根据克尔凯郭尔所拥有《古兰经》德译本第386页译出。

    (101)“像复仇神那样立在他的头上”指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Furies)的蛇发。

    (102)日记87 则中“▶◀”之间的内容,原载日记JJ第30—31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06—407页。本则日记可与克尔凯郭尔假名著作《畏惧与颤栗》中“心境”开篇内容互读。参《畏惧与颤栗 恐惧的概念 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3页。

    (103)①《地址报》(Adresseavisen)创建于1759年,是哥本哈根重要的广告阵地。在1843年4月10日(no.85)的《地址报》上确有一则出售黑色重磅真丝面料的广告,所不同是长度写为14丹尺(“丹尺”即Alen,是丹麦的长度单位,1 Alen=0.504米),而且还有一条精美法式披肩,低于原价出售,附有联系人地址。

    ②《地址报》的“多样广告”栏目(Blandede Bekjendtgørelser)中,采用Formedelst anden Bestemmelse(计划有变)是固定用法。

    (104)①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很多神学毕业生在完成结业考试后,会给富人和官员子女充当家庭教师。

    ②克尔凯郭尔于1840年7月3日通过神学学位毕业考试,同年9月8日与雷吉娜·奥尔森订婚。日记中所说“以成为灵魂导师终”(endte med at være sjælesørger)或许是指,他在1841年10月11日解除了与雷吉娜的婚约之后,在雷吉娜父亲的要求下,于当晚和第二天试图去安慰雷吉娜。另外,还可能指献给雷吉娜的《两则建设性演讲》(To opbyggelige Taler),其中用“那个个体”(hinn Enkelte/ that individual)指雷吉娜。

    (105)根据1709年颁布的《国王法》(Kongsloven)和1797年的《丹麦法》(Danske Lov),臣民要称国王为Deres Majestæt(陛下)。在《丹麦法》第1册、第1章、第1节中,命令国民要“认可和尊重国王,作为尘世间高于所有法律之上的至高的领袖。国王不承认除上帝之外的任何领袖或法官在他之上,不管是教会还是尘世事务。”

    (106)①“秃鹫林”在丹麦文中写为Gribskov,位于哥本哈根北部,至今仍是丹麦西兰岛最大的森林,其中不允许放牧的保留林(fredskov)42平方千米,相邻森林55平方千米。

    ②“八路汇聚口”在丹麦文中写为Ottoveiskrogen,命名反映了17世纪丹麦的公路和道路规划管理办法。“八路汇聚口”位于秃鹫林南端,1913年此处为克尔凯郭尔树立了堆石纪念标。

    (107)①日记中所说的“《两则布道词》(To Prædikener)”当指克尔凯郭尔1843年出版的《两则建设性演讲》(To opbyggelige Taler)。“序言”的写作日期标为1843年5月5日,克尔凯郭尔30岁生日,但这个日期很可能是提前写的,因为书于5月6日印刷完毕,由此推测书稿可能在4月中旬即送交印刷厂。

    ②在《两则建设性演讲》的序言中克尔凯郭尔专门提到,“这本书被叫做‘演讲’(Taler)而非布道词(Prædikener),这是因为作者并无布道(prædike)的权威。”

    (108)①“那个个体”(den‘Enkelte’)出现在克尔凯郭尔《两则建设性演讲》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那个个体(hinn Enkelte),就是我怀着喜悦和感激所称之为的我的读者,……”。研究者未能确认日记所说的排字工是何许人。

    ②《两则建设性演讲》应该印刷了500册。

    (109)日记93则中“▶◀”之间的内容在日记JJ第34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10页。

    (110)“▶▶◀◀”之间的内容在日记JJ第34页,已遗失,目前所见内容出自《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B-fort)第368页。

    (111)研究者无法确定,日记中所说的“把那则解释了这事的秘密注释移开”是事实还是虚构。

    (112)“耶稣的话”指《马太福音》6:17—18,耶稣说:“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113)“宗教团体以及为教众观念而生活”可能指格伦德威(N.F.S.Grundtvig)提出的以教众的团结合作作为基督教基础的主张。

    (114)“权威性”(Myndighed)尤指已受圣职的牧师的权威,克尔凯郭尔不具备这种权威性,这是他把自己的“布道词—Prædikener”改为“演讲—Taler”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