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巴兰的驴子”参《旧约·民数记》22:21—30。故事中,耶和华使巴兰的驴开口说话,也使巴兰眼睛明亮,看到了耶和华的使者,最终认识到自己犯下的罪。

    (116)克尔凯郭尔著作的注释者没有在《地址报》上找到日记所描述的园丁做自我推荐的图文,但却在1843年2月6号、11号、16号出版的《贝林时报》(Berlingske Tidende)中“休闲服务”(Ledige Tjenester)栏目中,看到一个寻找园丁的广告,配图是一名园丁用喷壶给花木浇水。

    (117)“我不干……该死的一切”(Det vil jeg ei,det vil jeg ei,det vil jeg ei,nei,nei,F— i Vold med det Hele)取自欧沃斯寇(Th.Overskou)翻译的斯克里布(E.Scribe)歌剧《泰瑞西那的酒吧》(Fra Diavolo eller Værtshuset i Terracina)。这是剧中人洛克博罗爵士的唱段,他是英国人,因此唱词中有一句“No,no,no,no,no,Goddam!”克尔凯郭尔在写作时有意回避骂人话,因此他将 Fanden i Vold 简写为 F—i Vold(Goddam)。1831年5月19日至1842年2月21日,这部歌剧在皇家剧院共上演53场。

    (118)“不买,不读,不评论,凡此等等”可能是对海贝尔就《非此即彼》(Enten—Eller)所撰写的评论的戏仿。评论中说:“人们想:‘我有时间读这样一本书吗?有什么保证我的付出有所回报呢?’人们奇妙地感到自己被这题目本身所吸引,他们将之运用到自己与这本书的关系之上,并且自问:‘我是要读它,还是不读它’?(Skal jeg enten læse den,eller lade det være?)”。(下划线为译者所加,以突出这个问题与克尔凯郭尔书名之间的对应关系。)

    (119)“放在黑暗的坑中”(sat ned i det mørke Hul)语出《旧约·诗篇》88:2—9,尤其是6—9行。“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你的忿怒重压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你把我所认识的隔在远处,/使我为他们所憎恶。/我被拘困,不得出来;/我的眼睛因困苦而干瘪。”

    (120)“蝗虫”的典故可能指古罗马神话中,提瑟努斯(Tithonus)与司清晨女神奥罗拉(Aurora,即希腊神系中的Eos)结婚,奥罗拉为提瑟努斯获得了永生,但却忘记把青春包含在内。提瑟努斯老了,丧失了他俊美的外貌,还有奥罗拉的爱情。他请求变回有死的人类,但没有成功。最后,奥罗拉把他变成了一只蟋蟀或者蝗虫。克尔凯郭尔还可能指《旧约·诗篇》109:23:“我如日影渐渐偏斜而去;/我如蝗虫被抖出来。”

    (121)“坚忍不拔地工作”是对spændt i Selerne的意译,直译指给马或牛套上轭,由此衍生的成语lægge i Selen意为“坚忍不拔地工作”。

    (122)“牛犊”的典故出自《旧约·耶利米书》31:18:“我听见以法莲为自己悲叹,说:/‘你责罚我,我便受责罚,/像不惯负轭的牛犊一样。/求你使我回转,我便回转,/因为你是耶和华我的神。”

    (123)“让伦理见鬼去吧”原文写为det Sk—t med det Ethiske,克尔凯郭尔再一次有意隐去了忌讳的骂人话Skidt。

    (124)道博(Karl Daub,1765—1836),德国神学家,日记中所引的话出自他与德国哲学家罗森克朗兹(Karl Rosenkranz,1805—1879)的对话,见《追忆卡尔·道博》(Erinnerungen an Karl Daub,Berlin 1837)。

    (125)研究者未能查明此处所言苦修者的身份。

    (126) “忧惧与战兢”(den Angst og Bævelse)可能指《约伯记》4:13—14:“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恐惧、战兢临到我身,(da kom Frygt og Bævelse paa mig)/使我百骨打战。”

    (127)博那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1805—1879),丹麦舞蹈家、编舞、芭蕾大师,1830年起受聘于皇家剧院。1832年他创作芭蕾舞剧《浮士德》,从1832年4月25日至1843年3月13日,该剧在皇家剧院上演32 场。自1842年6月10日起,博那维尔出演梅菲斯特菲勒斯,而之前他扮演的是浮士德。

    (128)温斯洛(Carl Winsløv,1796—1834),丹麦演员,自1819起受聘于皇家剧院,一直到逝世。在丹麦诗人亚当·欧伦施莱格尔(Adam Oehlenschlæger)的作品《卡尔大帝》(Karl den Store)1829—1830年的演出季中,温斯洛出演剧中人卡尔大帝的私生子皮平。事实上,皮平并没有“耐心”(Taalmodighed)的台词,克尔凯郭尔可能指的是皮平第一场的独白,他想治愈自己气质性的急躁,以便能骗过他的父亲。在海贝尔1827年的音乐喜剧《不分手》(De Uadskillelige)当中,温斯洛扮演克里斯特尔(Klister,意为“胶水”)的角色,他总是发脾气,并且不停地指责心上人艾美丽,但这两个人在“胡言乱语和厌倦”之中并不分手。

    (129)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意大利诗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诗作《爱神的胜利》原文为Trionfo dell’Amore,德译为Triumph Armors。

    (130)①《丹麦人在巴黎》(De Danske i Paris.Vaudeville i to Acter)海贝尔创作的两幕音乐喜剧。自1833年1月29日至1842年5月19日,该剧在皇家剧院上演41场。

    ②“音乐喜剧”原文为法文Vaudeville,本意为“民歌”、“通俗歌曲”,作为戏剧表现形式则为包含民歌在内的音乐剧,为市民所喜闻乐见,剧中的歌曲曲调简单,通俗易学。受德国和巴黎剧院的影响,海贝尔于1825年将此种艺术形式引入皇家剧院。Vaudeville在英语中表示包含有歌舞、杂耍等的综艺节目,故根据上下文还可译为“杂耍剧”。

    (131)“▶◀”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95则“在我死后”始,至日记第106则上,原有内容在日记JJ第34—39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16—419页。

    (132)贺伯格(Ludvig Holberg,1684—1754),丹麦—挪威作家、学者,1717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贺伯格的尤利西斯”指贺伯格1725年创作的喜剧《伊塔卡的尤利西斯或一出德国喜剧》(Ulysses von Ithaca eller En tydsk Comoedie)。自1835年后,该剧不再在皇家剧院上演。

    (133)①1843年“复活节首日”是4月16日,根据《地址报》1843年4月15日的预告,明斯特主教在“圣母大教堂”(Vor Frue Kirke)主持晚祷式。

    ②“她冲我点头示意”指雷吉娜·奥尔森(1822—1904),1840年9月8日至1841年10月11日期间她与克尔凯郭尔订婚。1843年与约翰·施莱格尔(Johan Frederik Schlegel)订婚,并于1847年11月3日与之永结百年之好。

    (134)“一年半的痛苦折磨”暗指克尔凯郭尔1841年10月11日与雷吉娜·奥尔森解除婚约后至1843年4月16日(复活节首日)这段时间。为了使雷吉娜解脱,克尔凯郭尔故意给她留下一个印象,即婚约是一个骗局,而非出自对她的爱。

    (135)日记显然没有写完,没有标点。根据《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Bfort),有两页日记(第42—43页)在此处被撕掉。

    (136)“雷吉娜的骄傲和克尔凯郭尔的谦卑”具体所指不明。

    (137)“当她勇敢地反对我的时候”可能指1841年8月11日,克尔凯郭尔用退还订婚戒指的方法试图解除与雷吉娜的婚约。根据克尔凯郭尔1849年9月1日的札记(NB:12)《我与她的关系》(Mit Forhold til hende)中的陈述,雷吉娜立刻回信拒绝,她在信中请求克尔凯郭尔“看在耶稣基督和对我已故父亲的回忆的份上不要抛弃她”。

    (138)“后来”可能指从1841年8月11日克尔凯郭尔试图解除婚约,至10月11日正式解除婚约这两个月时间。根据《我与她的关系》,这两个月是“欺骗的两个月”,“为了摆脱她……因此必须残忍”。

    (139)“第二则布道词”指克尔凯郭尔1843年出版的《两则建设性演讲》中的第二则,在前言中,克尔凯郭尔坚持称之为“演讲”(Taler)而非“布道词”(Prædiken)。这则演讲的标题Al god og al fuldkommen Gave er ovenfra,直接取自《雅各书》1:17:“各样美善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

    (140)“你们这些不好的人”原文写为:vide I da som ere onde at give Eders Børn gode Gaver,hvor meget mere skulde da Gud ikke vide det。这段话当取自《马太福音》7:11,但略去了“天上的父”的字样:Dersom da I,som ere onde,vide to give Eders Børn gode Gaver,hvor meget mere skal Eders Fader,som er i Himlene,give dem gode Gaver,som ham bede.(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

    (141)日记中所说的《福音书》指《马太福音》16:2—4,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让其行神迹。“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142)从克尔凯郭尔专门把《约伯记》28章第12行的内容独立标记的方式,可揣想这句是重点:“然而智有何处可寻?/聪明之处有哪里呢?”

    (143)克尔凯郭尔1843年5月8日从哥本哈根乘邮船“伊丽莎白女王号”(Droning Elisabeth)抵达德国的施特尔松德(Stralsund),其时的《地址报》上有报道。在施特尔松德留宿一夜后,乘马车前往什切青(Stettin,历史上曾被多国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归波兰),当时火车已通车,从什切青到柏林只需9~10小时,若乘马车从施特尔松德到柏林则需要30 小时。5月30日,克尔凯郭尔乘坐“瑞典雄狮号”(Svenska Lejonet)从施特尔松德返回哥本哈根。

    (144)“韦伯最后的圆舞曲”可参《卡尔·玛里亚·韦伯最后的圆舞曲:最新和受喜爱的钢琴舞曲选集》第15曲。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创作有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1821),在1822—1841年间,该剧在皇家剧院演出60场。

    (145)①“上一回在柏林”指1841年10月底至1842年3月初克尔凯郭尔在柏林的逗留,其间他聆听了谢林在柏林大学讲授的“启示哲学”。

    ②“动物园”(Thiergarten)是位于勃兰登堡门西边的公园。

    (146)根据克尔凯郭尔1843年5月15日致友人埃弥尔·博伊森(Emil Boesen,1812—1881)的信,他两次在柏林住的是同一个地方,地址是Jägerstrasse und Charlottenstrasse an der Ecke。只是1841—1842年,克尔凯郭尔租下整个公寓的第二层;1843年,因房东——药剂师朗格(Lange)成家,克尔凯郭尔只能租下一个房间,他在信中说“因此我像隐士一样待在一个房间里,那里还有我的床”。房东从1840年起,在房子的第一层开设了一家药店“所罗门王药店”(König-Salomo Apotheke)。

    (147)克尔凯郭尔抵达柏林时,下榻位于Burgstrasse 20的旅馆Hôtel de Saxe(萨克森旅馆),在日记和致埃弥尔的信中,克尔凯郭尔称之为Hotel Saxen。根据当时的资料,该旅馆属于“一流的小旅馆”(Gasthoefe erster Klasse)。旅馆毗邻斯普瑞河(Spree Fluss)。

    (148)克尔凯郭尔从旅馆房间看到的作为背景的教堂是Berliner Dom(柏林大教堂)。1841—1842年克尔凯郭尔在柏林的时候,他先住在Mittelstraße,这里不直接临水,但街上有教堂Dorotheen Kirche;后来住在Jägerstraße,也不直接临水,但附近有教堂Französische Kirche,后称Französische Dom(法国大教堂)。

    (149)“上帝是持续不变的”(at Gud altid er den samme)的意思,参《雅各书》1:17:“各样美善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150)“绝对的悖谬”(den absolute Paradox)参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第三章,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44—59页。

    (151)“四毛钱”对应于原文4 ß,即4 skilling(4 斯基令),实际价值相当于1/24个rigsdaler(丹麦国家银行币,1 rigsdaler = 96 skilling),作为固定用法表示很少的钱。克尔凯郭尔1843年出版的《两则建设性演讲》一书卖32 skilling。

    (152)“▶◀”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109则(“柏林,1843年5月10日”)始,至日记111则后半部,原有内容在JJ第46—47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12—413页。

    (153)“愚拙的人类理智”(daarlige msklige Forstand)可能语出《哥林多前书》1:21—24。“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Daarlighed);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154)①研究者未找出“老船长”究竟何人。但他很可能是为前往“东印度”(Ostindien,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误认为是印度,后欧洲殖民者称南、北美大陆间的群岛为“西印度”,称亚洲的印度和马来群岛为“东印度”)和中国的商船服务,尤其是在1793—1799年间因丹麦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中立立场而造就的商业繁荣时代。

    ②“迷你”(Mini)是一家位于哥本哈根国王新广场的咖啡馆,克尔凯郭尔自30年代中期喜欢去那里,咖啡馆还为克尔凯郭尔供应咖啡豆。

    (155)①“上帝之名”(Guds Navn)语出《出埃及记》20:7:“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②通常国王只在最高法院的开庭日、即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在最高法院现身,但最高法院的辩护律师有责任在辩护进程中以恭敬的语言指向国王。国王宝座旁有一个墨水池(Blækhuus,英译inkwell,指旧时嵌入写字台的墨水瓶),它是国王之名的象征,因为最高法院法官在形式上代表的是国王的意志,也以国王之名签署最终的裁决。

    (156)“《旧约》中被允许的称呼上帝的方式”指在祈祷中用第二人称,这是《旧约》的一个典型特征。参日记JJ:90。

    (157)1843年5月17日,克尔凯郭尔仍在柏林。

    (158)“用她的尖叫使我焦虑”指克尔凯郭尔在1841年10月11日与雷吉娜解除婚约时,雷吉娜曾尖叫着说,这是她的死期;克尔凯郭尔将之理解为,他良心上有桩命案,不管雷吉娜是否真的死亡。参1847年5月的札记NB:210。

    (159)“有罪,还是无罪?”(Skyldig–Ikke Skyldig)很可能指的是克尔凯郭尔与《非此即彼》同时写作的故事,最初想起名为《不幸的爱情》(Ulykkelig Kjærlighed)。1843年5月克尔凯郭尔在柏林时重返该主题,开始写一个新故事,题名为《有罪,还是无罪?》,手稿中仅有两个片断保存,其中的一个涉及与雷吉娜的关系。1845年出版的《人生道路诸阶段》(Stadier paa Livets Vei)中就有同名作品。

    (160)“如果有可能,她将成为我的妻子”可能指克尔凯郭尔1843年5月30日从柏林返回哥本哈根时,得知雷吉娜已与约翰·施莱格尔(Johan Frederik Schlegel, 1817—1896)订婚,因此他在考虑重拾旧爱。

    (161)①在1849年9月1日的札记《我与她的关系》(NB:12)中,克尔凯郭尔这样写道:“她常常发出这样的议论:你永远都不会快乐,因此对你无论如何都没有关系,只要我获准跟你在一起。还有一次她说:她永远都不会询问我任何事情,只要她可以和我在一起。”

    ②在《我与她的关系》中,克尔凯郭尔写道,解除婚约的当天,他从雷吉娜家到剧院,与埃弥尔·博伊森会面。演出结束,雷吉娜的父亲找到克尔凯郭尔,要跟他谈话,两人相伴回到雷吉娜的家。“他说:这会使她死去,她非常绝望。我说:我一定会使她得到安宁;但事情无可更改。他说:我是一个骄傲的人;求人不容易;但是我请求您不要与她决裂。他真的了不起;我受到震动。但是我说话算话。”

    (162)“羞羞答答”对应于原文knibsk,指在性问题上的害羞,贬义时表示在性问题上的大惊小怪、故作忸怩、伪善。

    (163)这句话在此处戛然而止,根据《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B-fort),克尔凯郭尔在这里撕掉了两页纸(第52—53页)。

    (164)①此处所说的这些“可怕的事情”(forfærdelige Ting),尤其是克尔凯郭尔指的“各种欲望,越轨行为”(Lyster og Udskeielser)具体所指不明。这里说的“我和父亲的关系”指克尔凯郭尔与自己的父亲的关系。

    ②为保持克尔凯郭尔这段痛苦而隐晦的内心独白的原貌,译者完全遵从原文所有的标点符号。

    (165)“神圣的迷狂”(日记中简写为guddl.Vanvid,即guddomlig Vanvid)的说法可参柏拉图对话《斐德罗》265b。苏格拉底将迷狂分为两类:一是因人的疾病产生,二是受到神的激励产生。后者又可分为四部分,分别与四位神灵相连,它们分别是:源于阿波罗的“预言的迷狂”;源于狄奥尼修斯的“秘仪的迷狂”;源于缪斯的“诗歌的迷狂”;源于阿佛洛狄忒和爱神的“爱的迷狂”,后者正是“最高的迷狂”。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76页。

    (166)即使在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麻风病仍被视为带有某种道德耻辱。

    (167)新教教会非常重视悔悟,悔悟是对罪的忏悔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相信罪的宽宥的条件。《非此即彼》下卷威廉法官对悔悟就有深刻的阐发。

    (168)①“即使尽了最大努力,我还是有罪”指奥古斯丁的原罪观。克尔凯郭尔1833—1834年冬季学期和1834年夏季学期在哥本哈根大学听克劳森教授(H.N.Clausen)讲授基督教教义课时,在涉及奥古斯丁原罪观时在笔记上这样写道:“所有人通过亚当且与亚当一起犯罪,作为公正的惩罚,一个人在出生时即接受了被诅咒的自然本性,人有自由做恶。”

    ②“我就不能真正采取行动了,因为我要悔悟”可能暗指H.L.马腾森在其《道德哲学体系纲要》(Grundrids til Moralphilosophiens System,1841)一书讲到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对悔悟的摒弃。费希特指出,因为已然采取的行动无可更改,人们不敢花时间去悔悟。

    (169)①《阿格耐特和人鱼》(Agnete og Havmanden)是一首民歌,参《中世纪丹麦诗歌选》(Udvalgte Danske Viser fra Middelalderen,1812—1814),丹麦诗人延斯·巴格森(Jens Baggesen,1764—1826)1808年以此为基础重新创作了诗作《小岛园的阿格耐特》(Agnete fra Holmegaard)。

    ②“从未出现在任何一位诗人的头脑中”(ikke er opkommen i nogen Digters Hoved)语出《哥林多前书》2:9:“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ikke er opkommet i noget Menneskes Hierte)。”

    (170)JJ:120在很多细节上可与JJ:115互读。如JJ:120中所说的“因为那样他就必须与阿格耐特结婚,把她带入自己全部的悲惨生存样态之下”,可参照JJ:115中“假如我说明原因,我就不得不与她在可怕的事情当中结婚,我与父亲的关系……”。再比如,JJ:120中,“假如人鱼能够有所信,那么他的信仰或许能够使他转变成人”,可参照JJ:115所说的“假如我曾经有信仰,我就会和雷吉娜在一起。”

    (171)克尔凯郭尔对“宗教”(det Religieuse)的解释,从“宗教”的拉丁语religio与动词religo相关联入手,后者意为“解除,松开”。

    (172)“我的安提戈涅”参注(12)。

    (173)所罗门和大卫是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是大卫王与妻子拔示巴所生的儿子,以智慧著称。日记中讲到的所罗门王与大卫王之间的关系,可参《列王纪上》11:1—6,所罗门王除娶法老女儿为妻外,还宠幸了许多耶和华告诫过的不可与之相通的外邦女子,所罗门爱恋这些妃嫔,她们确也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的神。所罗门没有效法他的父亲大卫王专心顺从耶和华。

    (174)“如果大卫是神秘主义者”可参《非此即彼》中威廉法官对悔悟和神秘主义所做出的区分。参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下卷,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93—307页。

    (175)《西拉书》是《旧约》外典(apocryphal),西拉(Jesus Sirak)是犹太作家和耶路撒冷上流社会的官员,《西拉书》约写于公元前180年。克尔凯郭尔日记中所引是其时官方《旧约》版本,但字句略有改动。在当今的丹麦语和英语《旧约》中,这句话被记为4:15。英文本中此句写为:Better are those who hide their folly than those who hide their wisdom.

    (176)“通过悔悟能够保持与上帝的爱的关系”可参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下卷,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177)在新教教义中,悔悟者本人并不能希望通过自身的悔悟而获得罪的宽宥。

    (178)“保罗登船”可参《使徒行传》,尤其是27:33—34。保罗在赴罗马的船上遇到了风浪,众人多日不进食。“天渐亮的时候,保罗劝众人都吃饭,说‘你们悬望忍饿不吃什么已经十四天了,所以我劝你们吃饭,这是关乎你们救命的事,因为你们各人连一根头发也不至于损坏。’”

    (179)“可他是上帝的一个使徒”参《罗马书》1:1—2:“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180)沙克·斯泰费尔德(Schack Staffeldt,1769—1826),丹麦诗人,引文出自他的传奇故事(Romance)《爱火》(Elskovbaalet)。

    (181)①日记中所说回忆录的作者是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adnezar,公元前605—562),巴比伦国王,在《旧约·但以理书》第2—4章中,尼布甲尼撒为自己做的梦而心烦意乱,先知但以理为他解梦。在4:32中,但以理说:“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

    ②出版者尼古拉斯·诺特宾尼,原文为Nicolaus Notabene,此为音译。Notabene为拉丁语,意为“批评意见”或者“札记”(NB)。因作者名的首字母N.N还是拉丁语nomen nescio的简称,意为“无名氏”,故还可译为“无名氏”。

    (182)①日记所引的书的完整标题应为:《C·西尔纽斯·麦锡纳斯:生平和著作的历史调查》(C.Clinius Maecenas.Eine historische Untersuchung über dessen Leben und Wirken),日记略去了über dessen Leben und Wirken。

    ②盖乌斯·西尔纽斯·麦锡纳斯(Cajus Cilnius Mæcenas,公元前8世纪去世)是罗马贵族,奥古斯都大帝的密友和顾问,热爱文学艺术,资助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他的姓Maecenas衍生出的mæcen(复数为mæcener)在丹麦语中意为“文学艺术资助人”,在英文中写为maecenate。

    (183)“▶◀”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120则“我一直想着从一个侧面改写阿格耐特和人鱼的故事”始,至127则,原有内容在JJ第56—61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21—423页。

    (184)哥本哈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希腊雕塑艺术馆,但皇家美术馆有一小部分希腊古物收藏。1838年,丹麦雕塑家托瓦尔德森(Berthel Thorvaldsen,1770—1844)从罗马带回一大批希腊和罗马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对公众开放,直到1848年托瓦尔德森美术馆建成。托瓦尔德森自己创作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美术学院的年度作品展中展出。

    (185)塔克文·苏佩布(Tarquinius Superbus)是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前最后一位国王,公元前534年至前510年在位。日记所引为德文:Was Tarquinius Superbus in seinem Garten mit den Mohnköpfen sprach,verstand der Sohn,aber nicht der Bote。故事的背景是,苏佩布的儿子塞克都斯(Sextus Tarquinius)竭力想使罗马附近的城市Gabii归父亲统治,他耍手腕在这座城市担任要职,派信使向父亲询问,下一步该怎么做。老国王不信任信使,什么都没有说,而是用他的手杖击打花园里最高的罂粟花的头。儿子领悟到了父亲的意图,即清除城里有权势的人。

    (186)“假如我尚未毁灭,那么我愿毁灭”原文为拉丁文periissem nisi periissem。这句话为哈曼在1764年5月2日写给约翰尼斯·林德奈(Johannes Lindner)的信中所用。

    (187)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德国神学家、哲学家,1810年起任柏林大学神学教授。他于1807年翻译出版了近乎全集的《柏拉图著作》(Platons Werke),这是柏拉图著作的第一个德文译本。克尔凯郭尔在日记中引用的是《柏拉图著作》第2卷、第2部的第98页,而非104页。

    (188)《畏惧与颤栗》(Frygt og Bæven)于1843年10月16日出版。此处的格言警句可能是克尔凯郭尔对赫尔德之言的翻译和改写。参日记JJ:7。

    (189)“▶▶◀◀”之间的内容出自《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B—fort)第368页。日记仅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的德译名“Ende gut,Alles gut”中的前半部分Ende gut。此处为阅读便利,写莎士比亚喜剧全名。

    (190)《诱惑者日记》(Forførerens Dagbog)是《非此即彼》上卷的最后一篇。《交际花日记》原文写为Hetærens Dagbog。Hetæren出自希腊文hetaera,一指古希腊有文化教养的高级妓女;二指靠情人供养为生的女性,故此处译为“交际花”。

    (191)《诱惑者日记》的叙述者约翰尼斯就年轻女孩和已婚少妇的区别这样写到:“我总是在年轻女孩们当中寻找我的猎物,而不是在已婚少妇中。一个妇人所具有的自然天性要少一些,更多的是风情;与她的那种关系就不是美丽的,不是有趣的,它是刺激的,刺激总是最后的东西。”

    (192)“伤残者荣军院”(Pleiehuus for Krøblinger),专指收容因战争伤残的病人的医院,克尔凯郭尔时代哥本哈根有三家这样的医院。

    (193)“每一个都是母亲的肖像,都从父亲而出”中的“从父亲而出”原文为Faderens Lænders Kraft,语出《创世记》35:11,神对雅各说:“我是全能的神,你要生养众多,将来有一族和多国的民从你而生,又有君王从你而出(og Konger skull udkomme af dine Lænder)。”

    (194)“巡警日记”原文写为Blade af en Gadecommissairs Lommebog,标题应是对英格曼(B.S.Ingemann)作品《耶路撒冷的鞋匠日记》(Blade af Jerusalems Skomagers Lommebog)的戏仿。“巡警”(Gadecommissair)主要负责巡视特定街区的卫生和治安状况。为方便管理和收税,哥本哈根被划分为十二个区。

    (195)“科尼波吊桥”(Knippelsbro)是一座吊桥,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叫做Christianshavns Bro。

    (196)“▶◀”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135则至139则,原有内容在JJ第64—65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32—433页。

    (197)“在婚礼上我应该做出承诺”,指牧师在宣布新人永结同心之前,要逐一询问,他们是否与上帝、与自己的内心、与家人和朋友讨论过,愿意与对方结为夫妻。另外,根据教会仪式,婚礼前几日新郎、新娘要到牧师那里,出示有法律效力的证词和证明,说明不存在阻碍他们结婚的因素。

    (198)“假如我不允许自己与她成婚,我会冒犯她”,但实际上,如果有人不愿继续保持婚约,他并没有在法律上冒犯对方,因为根据1799年1月4日颁布的法案,订立婚约的双方不再有义务在订婚后的第六个礼拜日之前结婚,而是可以按其心愿推迟婚礼。但是,即使是19世纪40年代的中产阶级,也会对订婚双方迟迟不举行婚礼而感到震惊。如果当事人想取消婚约,但对方不同意,这时他必须提请调解委员会,以争取对方的同意。

    (199)“在火山上跳舞”(dandser paa en Vulkan)是成语,意为“显得格外轻松,无视巨大的危险”。

    (200)1839年,哥本哈根有81位时装设计师(modehandlere)。从账单上看,克尔凯郭尔曾在不同的几处订制服装。

    (201)哥本哈根市民对女性进教堂参加圣事的着装有非常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着装不得当者会被驱逐出教堂。

    (202)①鲸鱼骨架裙(Fiskebeensskjørt)指多层衬裙或裙撑,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早已不再流行,但人们在皇家剧院上演的贺伯格喜剧中仍然能看到。

    ②“野蛮人的鼻环”(Ring i Næsen hos de Vilde),《旧约》中的妇女饰品,可参《以赛亚书》3:21和《以西结书》16:12中都提到鼻环。

    ③“那个高尚的天才”(hiin ophøiede Genius)可能指苏格拉底。

    ④“所有动物中最荒谬可笑的动物——人类”可能是对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政治动物”(politikón zōon)的戏仿。

    (203)①“布鲁塞尔花边”(Brüssler-Kniplinger)自16世纪起就以其高品质著称,在欧洲供不应求,价格也很昂贵。

    ②教养良好的阶层非常重视“品位”(Smag),海贝尔的妻子、名演员Johanne Luise Heiberg(1812—1890),曾在1843年11月1日的《智识杂志》上发表匿名文章,对比巴黎时装店的服务,批评哥本哈根人不讲个性需求、只讲时髦却无品位的时尚消费。

    (204)1843年丹麦尚无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但在国民议会中,已见出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野。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是否着装有所不同,不得而知。但根据《海盗船》1843年6月2日(第141期)上的一篇题为《疯子手记:市民和农夫对抗传染性的造反和现代启蒙影响的谨慎着装指南,与时代的需求一致》(Af en Forrykts Papirer.Forsigtighedsregler for Borgeren og Landmanden mod Indflydelsen af Oprørssmitte og Nutidens Oplysning,overenstemmende med Tidens Trang)的讽刺文章,人们着装要小心,比如要穿紧小得无法正常行动的衣服,因为自由派被称做“行动党”(bevægelsespartiet);不要穿上衣(Overfrakke),因Over是可疑的,法文中的ouver即暗含“自由”的意思。

    (205)根据《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B-fort)第368页,“十字路口”原文写为Gjennemsnit-Sag,直译应为“十字路口—案例”,而《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中将其改为 Gjennemsnits-Segmenter,即“十字路口—片段”。SKS 恢复原样。

    (206)①从周一至周六上午9点,通常是哥本哈根学童的到校时间。

    ②上午10 点,女仆们要到哥本哈根的主要市场如旧市(Gammeltorv)、新市(Nytorv)购买谷物、肉蛋禽和水果,或者到鱼市(Fisketorv)买鱼。

    ③大约中午或下午,上流社会的绅士到俱乐部,或者与夫人在城中的滨海大道(Langelinie)或休闲绿地上散步;女士们还会去位于东大街(Østergade)的精品商店购物。

    (207)彼得·克里斯坦森(Peter Vilhelm Christensen,1819—1863)是丹麦神学家。1838年,在经过克尔凯郭尔唯一健在的兄长P.C.克尔凯郭尔的私人辅导后,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神学系,1842年7月6日通过神学学位考试。1842—1843年间,他担任克尔凯郭尔的秘书。

    (208)“在报纸和小册子上胡涂乱抹”可能指一本出版于1843年8月的匿名小册子,内容是针对神学家布律希纳(Hans Brøchner)针对马腾森《基督教洗礼》而写的作品,但克里斯坦森没有被认定为小册子的作者。在担任克尔凯郭尔秘书期间,他在《文学与艺术学报》(Journal for Literatur og Konst)1843年6月(第150期)发表过署名评论文章。

    (209)克尔凯郭尔支付给秘书的薪水的具体数额并不确知。根据克尔凯郭尔后来的记述,他为《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的校对支付了100元,与当时宫廷和法院的书记员年薪300~400元相比,这应该算是高薪了。

    (210)克里斯坦森在1843年2月12日的《新文件夹》(Ny Portefeuille)第1卷、第7册上,发表匿名文章《文学水银或更高的疯狂》(Litterært Qvægsølv eller Forsøg i det høiere Vanvid)。该文是格言集锦,其中的反讽语气和观点可以说是对《非此即彼》上卷中“间奏曲”和“诱惑者日记”中约翰尼斯的观察的回响。同年2月20日,《非此即彼》出版。

    (211)“▶◀”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142则结尾处“那是他亲手引入时尚界的,”开始至144则结束,原有内容在JJ第72—73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34—436页。

    (212)“我与雷吉娜的关系的日记”指JJ:89,JJ:107,JJ:115,JJ:140。

    (213)关于信仰可参JJ:82,JJ:116。

    (214)“我童年时代的悲剧”可参JJ:115结尾和JJ:121。在1837年的日记FF:35中,克尔凯郭尔写到了他对家庭关系的可怕预感,他将之与原罪相联;在约1838年的一张日记散页上,克尔凯郭尔还写到他本人的预感,父亲活过自己的孩子是上帝的惩罚,父亲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用宗教安慰孩子们。

    (215)①“更好的时光”可参JJ:82。

    ②“解脱的时刻”(Befrielses Time)在基督教语境中指最后的时光,即死亡。

    (216)“没有一个天才不带着某种程度的疯狂”原文为拉丁文Nullum exstitit magnum ingenium sine aliqua dementia,此句应是对古罗马哲学家兼作家塞涅卡在《论心灵平静》(De tranquillitate animi)中的名句nullem magnum ingenium fuit sine mixtura dementiae fuit的改写。克尔凯郭尔在《畏惧与颤栗》中引用并评论了这句话。参《畏惧与颤栗 恐惧的概念 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04页。

    (217)“从怀疑开始以便进入哲学的方法”始自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笛卡尔把怀疑一切作为第一原理。他说:“凡寻找真理的人,应该在其一生中有那么一次,尽可能地怀疑一切”(Veritatem inquirenti,semel in vita de omnibus,quantum fieri potest,esse dubitandum)。

    (218)这则故事之前曾出现在一则未被采用的日记中,克尔凯郭尔曾想将之用到《非此即彼》上卷A的文稿当中,很可能是“间奏曲”,其写作时间可能为1841年或1842年。

    (219)“2马克8斯基令”即2 mark 8 skilling,在1844年这是一本新出版的《新约》的价格。

    (220)克尔凯郭尔的《重复》(Gjentagelsen.Et Forsøg i den experimenterende Psychologi af Constantin Constantius)于1843年10月7日印刷完成,10月16日问世。

    (221)“因为他欠那女孩很多”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引用。

    (222)“人们认为它会通过自由而被消除”(det kunde hæves ved Frihed),可参JJ:152,其中提到,人性的力量和意志自由可以抵制疯狂。从这个角度说,英译本中it could be freely removed恐是误译。

    (223)“▶◀”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156则上部“他爱上了一个年轻女孩”始,至日记158末尾“一只家鸽”终,原有内容在JJ第82—83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38—439页。

    (224)“完整的”原文为拉丁文integer。

    (225)“事物之所以成是者”原文写为Das–Was–war–seyn,这是德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作家马巴赫(Gotthard Oswald Marbach,1810—1890)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a 27f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此处翻译采用吴寿彭所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6页,注释③。正文中将该术语译为“本体亦即怎是”。

    (226)“中世纪哲学史”(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des Mittelalters)是马巴赫所著两卷本《哲学教程》(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第二卷,莱比锡:1838—1841;“希腊哲学史”(Geschichte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是第一卷。

    (227)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使万物运动,自身不动”,出自《形而上学》1072a 中关于“第一动因”的阐述,参吴寿彭译本,第246页。同时可见《物理学》258b,参张竹明译本,“第一推动者是不能运动的”,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41页。日记中的“不动”原写为希腊文akínētos。

    (228)克尔凯郭尔聆听过谢林1841—1842年在柏林大学开设的启示哲学讲座的一部分,在他的笔记中记有关于亚里士多德“第一因或者原理”的内容。

    (229)“理性主义”(Rationalisme)在这里指启蒙时期的神学思潮,在1750—1800年间格外兴盛。理性主义神学主张,所有宗教信条应建基于理性基础之上,超出人类理性理解力的信念应予以摒弃。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理性主义神学仍然在神学教师和牧师当中有广泛影响,它有时也在弱的意义上被当作反虔敬主义的信条。

    (230)斯蒂芬斯(Henrich Steffens,1773—1845)是挪威—丹麦—德国哲学家、矿物学家、小说作家,受谢林和德国浪漫派影响,1802—1803年间曾在丹麦做过系列演讲而为人所知。日记所述逸事取自他的自传《我的经历》(Was ich erlebte)。

    (231)①“艺术、宗教、哲学的三分法”指黑格尔在《哲学百科全书》中对精神发展阶段的划分。海贝尔将其发展为“美”(Det Skjønne)、“善”(Det Gode)、“真”(Det Sande)。

    ②柏拉图和普罗提诺提出的“音乐、爱情、哲学三分法”参马巴赫的“中世纪哲学史”。

    (232)“把才能转化为天职”是基督教新教的伦理信条,源头可追溯至路德的“工作即天职”的思想。歌德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 oder die Entsagenden)中,亦把这一条当作教育任务。

    (233)“成为一名警官”或可参克尔凯郭尔日记AA:12 中提到的“投身于法学”、“建构起一个小偷生活的有机体”的说法。

    (234)海贝尔于1834年3月1日在《智识杂志》上评论《非此即彼》时说:“人们会遇到很多刺激性的反思,其中有些或许甚至是深刻的,我们不能确知。”

    (235)“海贝尔教授及其同伙”指丹麦的黑格尔主义者,包括神学家马腾森(H.L.Martensen)、阿德勒(A.P.Adler),哲学家拉斯姆斯·尼尔森(Rasmus Nielsen)。

    (236)“生活应该向后理解”出处不明,但很可能指卡尔·道博(Karl Daub)的观点,克尔凯郭尔在其1838年的《尚存者手记》(Af en endnu Levendes Papirer)中提到,生活中应该“……出现这样的瞬间,如道博所言,生活要通过理念向后理解”。

    (237)①日记中所说的《德国神学》全称应为《德国神学,一本针对所有基督徒的古老而重要的书,由马丁·路德博士和前教区总监约翰·阿伦德做序》(Die deutsche Theologie,eine sehr alte,für jeden Christen äußerst wichtige Schrift,mit einer Vorrede von Dr.Martin Luther und dem gewesenen Generalsuperintendenten Johann Arnd),编辑为F.C.Krüger,1822年。

    ②引号内的句子是对《德国神学》第10章、第41页中撷取的一段话的意译。原句为:(Wir wollen stets geistlich reich seyn,so,daß wir in uns großen Geschmack,Süßigkeit und Lust befinden.So wäre uns wohl und wir hätten Gott lieb.)Wenn uns aber das entfällt;so ist uns weh;so vergessen wir Gottes und rühmen,wir seyn erlohren.

    ③括号中的“称颂”原为德文rühmen。

    (238)“《初恋》中的艾美丽”指斯可里布(A.E.Scribe)的独幕喜剧《初恋》(Den første Kjærlighed)中第一场,《非此即彼》上卷有专文讨论此剧。

    (239)“身心结实”是对være godt bygget(英译being well constructed)的意译,考虑到前文所述要抵制住“呼喊和尖叫”,则需强大的身心。

    (240)“新年祝福”(Nytaarsgratulationer)是一个主要流行于哥本哈根的古老习俗。新年将至时,警察和其他公务员在他们活动的街区向人们祝福新年,以期获得一个斯基令(skilling)。克尔凯郭尔的时代,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报刊,都对此习俗进行了批判。

    (241)康斯坦丁·康斯坦丁乌斯(Constantin Constantius)是克尔凯郭尔假名作品《重复》中的人物。

    (242)“有趣的”(det Interessante)是1830年前后的时髦词,取自德国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用来描述“不美但却有吸引力的”东西,同时还可描述“令人兴奋的、紧张的、不和谐的、刺激的、轰动的”事物,以及“精细的反思性的形式和令人兴奋的素材和安排上的新鲜感”。在丹麦语境中,海贝尔1842年11月15日发表的针对欧伦施莱格尔的《狄娜》(Dina)的剧评中,阐释了“有趣的”这个概念,指出古代悲剧并不知道“有趣的”,这是“一个现代概念,传统语言中并无对应的表达”。

    (243)①关于“喜爱变化”,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上卷中的“轮作”(Vexel-Driften.Forsøg til en social Klogskabslære)一文中进行了讨论。

    ②“自我满足”原文写为Selbstgenugsamkeit,德文应为Selbstgenügsamkeit。

    ③“年轻人”(det unge Menneske)是《重复》中的另一个人物。

    (244)“酒中有真言”原文为拉丁文In vino veritas。原为古希腊谚语,为谚语收集者Zenobios(约公元100年)所注意,最有名的引用是在柏拉图对话《会饮》当中。谚语的拉丁形式可能出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斯。日记中描绘的宴饮场景出现在《人生道路诸阶段》当中。

    (245)“爱洛斯”(Ero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柏拉图《会饮》中每个人都在赞颂爱情。

    (246)参加宴饮的都是克尔凯郭尔假名著作中的人物:维克多·艾莱弥塔(Victor Eremita)是《非此即彼》的出版人;“诱惑者约翰尼斯”(Johannes med Tilnavn Forføreren)和“回忆的不幸恋人”(Erindringens ulykkelige Elsker)分别是《非此即彼》上卷“诱惑者日记”和“不幸的人”的主人公;康斯坦丁·康斯坦丁乌斯(Constantin Constantius)和“年轻人”(det unge Menneske)是《重复》中的人物。

    (247)亨利希·考讷琉斯·阿格瑞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1486—1535),德国哲学家、神学家,一位有争议的神秘人物,以士兵、医生和老师的身份在欧洲活动。他命运多舛,既为王公服务,又当过阶下囚和被通缉的异端。代表作《论神秘哲学》(De occulta philosophia,1533),提出魔法是与物理学、数学和神学等效的科学。日记中的论文写为De nobilitate et præcellentia foeminæi sexus(1529),收入阿格瑞帕的《论艺术与科学的虚荣和不确定性》(De incertitudine et vanitate scientiarum atque atrium declamatio,1526)。克尔凯郭尔的私人图书馆收藏本书的1622年版。

    (248)“宴会音乐”指莫扎特歌剧《唐璜》第2幕、第13场中的室内乐。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上卷讨论过这部歌剧。

    (249)“美酒满杯,歌声愉快”(Mit fulde Glad og Sangens raske Toner)出自歌集《丹麦晚会歌曲选;兼瑞典和德国歌曲》(Visebog indeholdende udvalgte danske Selskabssange;med Tillæg af nogle svenske og tydske)中的第132首,编辑A.Seidelin,1814年哥本哈根。

    (250)“晚会上的饮酒歌”指18世纪末开明上流阶层在俱乐部和协会聚会时,参加者偏爱作家J.H.Wessel,K.L.Rahbek,P.A.Heiberg,Jens Baggesen创作的饮酒歌(Drikkevise)。随后饮酒歌在中产阶级当中流行,至世纪之交,出版商热衷于出版流行的饮酒歌集。

    (251)“祈祷常常播种的是朽坏的,但收获的却是不朽坏的”(Bønnen saaer vel ofte i Forkrænkelighed,men den høster dog i Uforkrænkelighed)是对《哥林多前书》15:42的戏仿:Saaledes er og de Dødes Opstandelse:det saaes i Forkrænkelighed,det opstaaer i Uforkrænkelighed,中译为“死人的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

    (252)日记所说的场景见莎士比亚《尤利乌斯·恺撒》第3幕、第2场。

    (253)“▶◀”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第162则开始,至176则结束,原有内容在JJ第86—95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40—444页。

    (254)①“▶▶◀◀”之间的内容在日记JJ第95页,已遗失,目前所见内容出自《克尔凯郭尔遗稿目录登记》(B-fort)第368页。

    ②“大阿尔伯特”在日记中原写为Albertus Magnus,即Albert the Great,原名Albert von Bollstädt(1193—1280),德国经院哲学家、科学家,著有《被造物大全》(Summa de Creaturis,又称《巴黎大全》),还有未完成的《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这段日记或许是作为《忧惧的概念》的草稿中的一个段落。在发表的《忧惧的概念》第四章中,假名作者这样写道:“当大阿尔伯特自负地以其思辨反对神的时候,他突然变傻了。”(…hvad der hændte Albertus Magnus,da han overmodig trodsede paa sin Speculation imod Guddommen,at han pludselig blev dum.)

    ③“巴黎的马修”原写为 Mathæus Parisiensis,即 Mattew of Paris(约 1200—1259),英国修士、历史学家,著述颇丰。

    (255)这是对康德论文《一个视灵者的梦》(Träume eines Geistersehers,erlaütert durch Träume der Metaphysik,1766)中的一段话的抄录,克尔凯郭尔参考的是《康德文选》(Immanuel Kant’s vermischte Schriften),编辑J.H.Tieftrunk,vols.1—3,Halle 1799。第4卷于1807年在柯尼斯堡出版。原文写为:Denn wovon man frühzeitig als Kind sehr viel weiß,davon ist man sicher,später hin und im Alter nichts zu wissen,und der Mann der Gründlichkeit wird zuletzt höchstens der Sophiste seines Jugendwahns.

    (256)克尔凯郭尔引自同一本书,只是他把德文中的kann一词,写成了丹麦文的kan。日记中所抄文字如下:Welcher Philosoph hat nicht einmal,zwischen den Betheurungen eines vernünftigen und festüberredeten Augenzeugen,und der innern Gegenwehr eines unüberwindlichen Zweifels,die einfältigste Figur gemacht,die man sich vorstellen kan?

    (257)①“阿伯拉尔在教会权威与他的知识之间的冲突”,指的是阿伯拉尔拒绝相信他不能用智识加以理解的信条。1121年在法国苏瓦松(Soissons)召开的教会会议上,阿伯拉尔的学说遭到谴责,他被要求当着教皇使节的面,亲手把自己的一本书投入火中。1140年,他在另一次教会会议中被谴责,而他向教皇的上诉无效。

    ②“阿伯拉尔希望维持教会秩序的同情心”,指阿伯拉尔支持的教会不允许他在受宫刑后继续保持与爱洛伊丝的婚姻关系。

    (258)“参本日记第13页”,指日记JJ的第13页,该页开端所记JJ:42,讲的正是阿伯拉尔和爱洛伊丝的故事。

    (259)“康斯坦丁·康斯坦丁乌斯的柏林之行”的情节出自《重复》。日记中所说的“闹剧”(Possen)接近讽刺剧,其戏剧元素包括:夸张而不可能的笑话,但不失其善意的健康理性,有地方色彩,采用方言,穿插有音乐和歌曲。“闹剧”于1830—1840年间在柏林流行。

    (260)①“生活中挣日薪的人”(Daglønnerne i Livet)指《马太福音》20:1—16中“葡萄园工人的比喻”(Arbejderne i vingården)。这则福音书是1844年2月4日、即四旬斋前的第三个礼拜日(Septuagesima Sunday)的福音书内容。

    ②“工厂工人”(Fabrik-Arbeidere)中的“工厂”是1840年左右新兴的行会之外的工厂,厂主可以根据自由的市场条件决定工人的报酬。

    (261)“好心没好报”原文为Lønnen begynder at blive Utak,这是丹麦语谚语Han fik Utak til Løn for beviist Tieneste的变形。

    (262)“诱惑者日记”是《非此即彼》上卷中最后一篇作品,作者为Johannes(约翰尼斯)。克尔凯郭尔把“诱惑者日记”第二部的作者写为Johannes Mephistopheles,梅菲斯托菲勒斯是歌德《浮士德》中诱惑浮士德的魔鬼的名字,而浮士德的名字为Johan Faust,Johan为Johannes的简称。在《非此即彼》的“诱惑者日记”中,诱惑者约翰尼斯曾思索,他是否可与梅菲斯托菲勒斯相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他绝非梅菲斯托菲勒斯。

    (263)“因可怕的东西而眩晕”(svimle for det Rædsomme)指《诱惑者日记》在知识界和公众引发的震惊和义愤。海贝尔在针对《非此即彼》的评论中这样写道:“人们厌恶,恶心,被惹毛了。人们自问的不是一个人是否可能成为这样的诱惑者,而是问一个作家是否可能是这样构成的,结果他乐于置身于这样的角色之中,并且在平静的思想当中追求之。”(《智识杂志》1843年3月1日)另外,在哈根(J.F.Hagen)的评论中有这样的话,诱惑者的实践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魔鬼般的思想试验;因为人归根到底——感谢上帝——是与那些高于自身的东西紧紧相联的,以至于他不会想要这样的方法,更别提去实践它了。”(《祖国》1843年5月7日至21日)

    (264)维克多·艾莱弥塔(Victor Eremita)是《非此即彼》的编辑和出版者。他在书的“前言”中称《诱惑者日记》是一部小说,而非真实事件。这或许是日记的指向。

    (265)《诱惑者日记》详细描写了约翰尼斯对考黛丽娅的有步骤的诱惑。考黛丽娅其时有恋人爱德瓦尔德,故事中还有考黛丽娅的姑妈,整个故事发生在姑妈家中。

    (266)“女性观”(Qvindelighedens Idee)指《非此即彼》草稿中,克尔凯郭尔让上卷文稿的作者A写了一段关于《诱惑者日记》的文字,但后来他又用黑色墨水将之删除。被删除的句子是这样的:“当我把日记翻转过来时,我发现,在另一面上也有日记。它包含了一个论文标题:从女性范畴出发的考察。”

    (267)在《非此即彼》上卷中,A认为唐璜和浮士德分别代表感性诱惑原则和精神性诱惑原则。

    (268)“▶◀”之间的内容,即日记183则,原有内容在JJ第98—99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45—446页。

    (269)根据日记的注释者,本则日记可能指棕枝主日(1844年3月31日)经文,即《腓立比书》2:5—11,“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在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于父神。”同时译者认为,本则日记表达的就是《哲学片断》的主旨。

    (270)“帕提亚之箭”(den parthiske Skydte,英parthian shot),古代帕提亚骑兵佯作退却时返身发射的回马箭,也可译为“回马箭”。

    (271)日记中所说的谢林带到世间的“无限的史诗”(det uendelige Epos)并未在谢林著作中找到对应,注释者推测可能是指“das große Epos”,克尔凯郭尔是从卡尔·罗森克朗兹(Karl Rosenkranz)注释的谢林著作《1842年夏柯尼斯堡大学演讲录》(Vorlesungen,gehalten im Sommer 1842 an der Universität zu Königsberg,Danzig 1843)中看到的。罗森克朗兹评论说,谢林要“把哲学与诗融合起来”的奇思异想,误导他提出了关于神话的精彩却模糊的看法,也误导他提出“诗的目标是置于大史诗之下”(das Ziel der Poesie in das große Epos)的看法。

    (272)日记原文为den Dag idag er en Fugl i Haanden,der vil flyve,og den Dag imorgen er en Fugle paa Taget,暗合丹麦谚语Bedre en fugl i hånden end to på taget,即“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句式还可能是对《马太福音》6:34的戏仿:“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Så være da ikke bekymrede for dagen i morgen;dagen i morgen skal bekymre sig for det,der hører den til.Hver dag har nok i sin plage.)

    (273)①JJ:189和JJ:190 与克尔凯郭尔1844年出版的《两则建设性演说》(To opbyggelige Taler)当中的演说“在耐心中保持你的灵魂”有关联,且有些许变化。书稿于1844年2月13日送交印刷厂,但研究者无法确定日记是否先于“建设性演说”。

    ②“因为当我在时,死亡不在,当死亡在时,我不在”语出伊璧鸠鲁(公元前341—270)。参狄欧根尼·拉尔修:《古代贤哲言行录》(Diogen Laërtses filosofiske Historie)第1卷。

    (274)“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权利,哪怕皇帝丢掉了他自己的”原文为…der altid beholder Ret,selv naar Keiseren har tabt sin,这是对丹麦语谚语“Hvor intet er,har kejseren tabt sin ret”(一无所有时,皇帝就丢掉了他的权利)的戏仿。

    (275) “一个哪怕有人购买也无法出售的影子”典出查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的《彼得·施莱弥尔的奇妙故事》(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Nürnberg 1835)。故事说,有个自称为魔鬼的男人诱惑彼得出卖自己的影子,以换取用之不尽的福袋。

    (276)“不动的飞矢”指爱利亚学派哲人芝诺(Zeno,前5世纪)的四悖论之一。

    (277)①斯宾诺莎(1632—1677)通过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习逐渐远离犹太信仰,1656年他被逐出犹太教会。

    ②在《神学—政治学论文》(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中斯宾诺莎这样写道:“但是,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犹太人从不讨论中间诸因或者特殊原因,对此亦不感兴趣,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宗教和虔诚、或者(如人们常说的)忠诚而诉诸上帝。”(Sed hic apprime notandum,quod Judaei nunquam causarum mediarum sive particularium faciunt mentionem,nec eas curant,sed religionis ac pietatis,sive(ut vulgo dici solet) devotionis causa ad Deum semper recurrunt.)

    (278)①“使诸阶段趋于统一”原文中写为gjør Studier til Eenheden,克尔凯郭尔虽然为它们加了引号,但研究者并未在黑格尔著作中找到此言,只是此言确也符合黑格尔关于体系哲学的主张。

    ②“目的”原为希腊文télos;“充足理由”原文拉丁文causa sufficiens。

    (279)“总和”原为拉丁文summa summarum。

    (280)以“沉默的约翰尼斯”(Johannes de silentio)(日记中简写为Joh.d.s.)为作者的克尔凯郭尔假名著作《畏惧与颤栗》出版后,有一则匿名书评发表在1844年《神学期刊》(Theologisk Tidsskrift)第8期上,期刊编辑为沙林(C.E.Scharling)和英格尔斯托夫特(C.T.Engelstoft)。书评作者为神学家约翰·哈根(Johan Frederik Hagen,1817—1859),之前他还写过《非此即彼》的书评,发表于《祖国报》(Fædrelandet),参注(263)。

    (281)①哈根在书评中对《畏惧与颤栗》的思想发展进行了总结后,试图解决假名作者“沉默的约翰尼斯”提出的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疑难问题。针对假名作者所提出的“因荒谬而信仰”的主张,哈根指出,信仰者借助的是信仰所包含的、且构成其神秘的“更高的智慧”,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分清荒谬与神秘,等等。

    ②“欢乐的丹麦”原文为 Glæde over Danmark,这是哲学家保罗·马丁·穆勒(Poul Martin Møller)的诗作的标题。穆勒于1819—1821年云浮东方时写下《玫瑰已在丹麦的花园开放》的诗作,该诗后来发表时改名为《欢乐的丹麦》。克尔凯郭尔在大学时听过穆勒的希腊道德哲学、形而上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的课程,并受到穆勒格言警句式写作风格的影响。克尔凯郭尔把《忧惧的概念》题献给穆勒,使后者成为除克尔凯郭尔父亲外唯一在作品献词中提到的人。

    ③“荣耀归于作者,喜悦归于期刊”原文为Ære over Forfatteren,Velbehagelighed i Tidsskriftet,这是对《路加福音》2:14的戏仿:“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Ære være Gud i det Høieste!og Fred paa Jorden!og i Mennesker en Velbehagelighed.)

    (282)保罗在《提摩太后书》1:12 中实际上说的是“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jeg veed,hvem jeg haver troet),而非克尔凯郭尔此处所写的“什么”——jeg veed,havd jeg har troet。

    (283)“信仰为了理解”原文为拉丁文credo ut intelligam,语出安瑟伦《独白》(Proslogion)第1章:Neque enim quaero intelligere,ut credam,sed credo,ut intelligam.Nam et hoc credo,quia nisi credidero,non intelligam.(我寻求的不是理解为了信仰,而是信仰为了理解)

    (284)“信仰即直接性”(Troen er det umiddelbare)可能指黑格尔主义者的观点,如德国神学家菲利普·马海因克(Philipp Marheineke,1780—1846)就认为,信仰一方面是直接性,或者说是关于上帝的直接性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且应该在高于信仰的思辨知识当中被扬弃。参其著作《作为科学的基督教义原理》(Grundlehren der christlichen Dogmatik als Wissenschaft,1827)。克尔凯郭尔在假名作品《畏惧与颤栗》、《论忧惧的概念》当中对此观点提出了批判。

    (285)“官方职责”(Embedsforretninger)指有实权的官职和仅有头衔的顾问之间的差别,后者有名无实。“闲下来”原文为拉丁文otium。

    (286)这则日记以逗号止,似没有写完。日记所说的“抱怨”针对国王的官员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比如哥本哈根的警察局长(Politidirektøren)同时为警察首领和警察法庭的法官,集执法权和审判权于一身,受到当时《哥本哈根邮报》的批评。1845年7月1日终止。

    (287)由于卷入拿破仑战争,丹麦政府为重振金融,责令货币银行发行了过量的缺乏安全保证的纸币,直接导致了1813年国家的破产。克尔凯郭尔即出生于1813年5月5日。

    (288)“东大街”(Østergade)位于哥本哈根城中心。根据1841年出版的哥本哈根城市统计和地理描述资料,东大街因其150家商店而成为商业街和漫步街。

    (289)克尔凯郭尔在假名著作《哲学片断》第三章“绝对的悖谬”中,批判了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思路与JJ:202相同。

    (290)“良好的意愿通往地狱”(de gode Forsætter føre til Helvede)指丹麦语谚语Vejen til Helvede er brolagt(eller belagt)med gode forsætter,意为“通往地狱的路铺满良好的意愿。”

    (291)“▶◀”之间的内容,即从日记198则起,至205则上部,原有内容在JJ第106—107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49—451页。

    (292)“必要条件”原文为拉丁文conditio sine qua non。

    (293)“自然化基督教”指神学家马腾森(Hans Lassen Martensen,1808—1884)的《从洗礼问题看基督教洗礼》(Den christelige Daab betragtet med Hensyn paa det baptistiske Spørgsmaal,1843)。马腾森指出,基督教初次步入世界时与教会已在世界扎根的情况不同,如今,“上帝的天国可谓是成为了自然”(Guds Rige ligesom er blevet Natur)。马腾森这部著作在1843年至1844年间在丹麦和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评论,如沙林和恩格尔斯托夫特编辑的《神学期刊》(1844第7期)。

    (294)“年轻的神学系毕业生”也许尤指青年格伦德威(Grundtvig)。

    (295)JJ:207可能是克尔凯郭尔为《忧惧的概念》草稿所准备的、但未最终采用的附言的回应。克尔凯郭尔评述自己这部“匆忙”写就的小书是对“现代哲学”“所涂抹出来的真理及其因沉醉于不健康的诺言而生的全部空洞的、膨胀的本质所做的可怕评判和戏剧化警句”。

    (296)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在《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hums,Leipzig,1843)一书中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由性别差别所规定的,由此他批判基督教悬搁此问题。克尔凯郭尔于1844年3月20日从书店Philipsen购得此书。

    (297)参亚里士多德《论动物的繁衍》(De generatione animalium)第4卷、第6章(775a 15—16)。

    (298)参柏拉图对话《蒂迈欧篇》90e—91a。“按照我们可能的解释,来到这个世上的男人如果是懦夫,或者过着一种不正义的生活,那么可以合理地认为他在下一次出生时就会变成女人。”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中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23页。

    (299)“基督教的观点”参《加拉太书》3:28,保罗说:“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300)“尽管他比整个世界都要强大,但他却强不过自身”或许指《路加福音》9:25:“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301)“基督教是绝对的宗教”出自黑格尔《宗教哲学演讲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第2卷、第3部“绝对宗教”(Die absolute Religion)。

    (302)斯邦(Peter Johannes Spang,1796—1846),丹麦牧师,1840年5月3日起任圣灵教堂(Helliggeistes Kirke)的常驻牧师。克尔凯郭尔跟斯邦认识,1841—1842年在柏林期间,他曾给斯邦写过信。

    (303)1844年5月12日礼拜日,斯邦就《约翰福音》16:23—38的内容在晨祷式上布道,日记或许即指这则布道词。

    (304)“如果没有把神的殿视为祷告的殿,至少也是视为哭泣的殿”指《马太福音》21:13,耶稣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Bedehus),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

    (305)根据1797年版的《丹麦法》(Danske Lov)第6卷、第3章、第2节,雇主应命令农工和家仆上教堂,并且不得阻止他们这样做。在礼拜日和圣日,只做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工作,不得影响上教堂参加圣事。

    (306)腓特烈斯贝公园(Frederiksberg Have)位于今天的哥本哈根西门外3千米处。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不仅是礼拜日,而且主要在夏天,市民们喜欢在公园散步。

    (307)“讲整个世界历史的牧师”尤指格伦德威。

    (308)《马可福音》16:14—20讲到耶稣升天,尤其是第14行:“后来十一个门徒坐席的时候,耶稣向他们显现,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他复活以来看见他的人。”类似的记载可参《使徒行传》1:1—11。1844年5月16日(星期四)是耶稣升天日,根据《地址报》的预告,当天有很多牧师在教堂布道,包括JJ:210中提到的斯邦。

    (309)①泰拉兰德(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1754—1838),法国主教和政治家,“人类拥有语言是为了掩盖思想”(La parole a été donnée à l’homme pour déguiser sa pensée)出自他之口。

    ②扬(Edward Young,1681—1765),英国诗人、牧师,1742—1745年间出版诗集《关于生命、死亡和不朽的哀怨或夜思》(The Complaint or Night-Thoughts on Life,Death,and Immortality)。

    (310)“降伏理智”原文为tage Forstanden fangen,这是对《哥林多后书》10:5中“tage al Tanke til Fangen under Christi Lydighed”(“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的戏仿。

    (311)①皮埃尔·拉米(Pierre de la Ramée,1515—1572),日记中用拉丁写法Petrus Ramus,法国人文主义者、数学家,“皇家学院”修辞学、哲学教授,1561年因批评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并同情宗教改革受到谴责,并出于同样理由于1572年8月24日“圣巴多罗买日”(Massacre of St.Bartholomew,巴多罗买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惨遭杀害。

    ②“他用哲学的雄辩对抗教规”原文为德文 daß er gegen die Observants mit der Philosophie Beredsamkeit verbinde,但克尔凯郭尔把德文系动词ist写成了丹麦文的er。

    ③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国哲学家,深受哈曼影响,与同时代人康德、费希特和谢林进行过讨论,发展出以情感和信仰为核心的“生活哲学”。

    (312)“尼哥底母夜晚来访”指《约翰福音》3:1—15所记载的,犹太人尼哥底母夜见耶稣的故事,耶稣讲了“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等训诫。

    (313)“在死人当中寻找复活者”(søge den Opstandne blandt de Døde)是对《路加福音》24:5—6的戏仿。“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他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hvilede I efter den Levende iblandt de Døde?Han er ikke her,men han er opstanden.)”

    (314)“向人类证明基督教的正确性”或许指神学家、助教汉森(H.P.Kofoed-Hansen,1813—1893)对《非此即彼》所做评论中的观点,评论发表在《文学与批评》1843年10月16日。汉森在评论中这样写道:“教会甚至尚未抓住更多有教养的人士……因此,那些所谓开明的、神圣的人士可以说他们想说的,但是,当今时代有教养的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会和旧的信条,而是要求它呈现出新颖的形式,只有哲学的洗礼才有能力使之产生。”马腾森反驳了汉森的论点,二人随后在《智识杂志》和《祖国》上展开笔战。

    (315)根据1791年7月14日的警方公告,为水上交通安全之故,禁止在海关和运河里游泳,尤其在哥本哈根的三个地点:科尼波桥(Knippelsbro),小岛桥(Holmensbro),高桥(Højbro)。

    (316)“惊异”(Forundering)可能指《福音书》中出现多次的人们对耶稣训诫或奇迹的反应。如《马太福音》7:28,《马可福音》7:37,中译为“希奇”。

    (317)研究者并未找到“异教的德国人走进大森林”的确切出处,但这里表现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异教观念。

    (318)“引进基督教”(indført Christendommen)很可能出自C.F.艾伦(C.F.Allen)所著《国史手册》(Haandbog i Fædrelandets Historie),“基督教之完全引进丹麦要归功于国王大克努(Knud den Store/ Canute the Great)”,他于1019—1035年在位。他还引进了包括世俗和神职人员在内的英国移民,他们带来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知识和其他新工艺、艺术。

    (319)①“婚礼演说”是《教会仪式》(Kirke-Ritualet)所要求的。在宣布成婚时,牧师会走上前,在新人面前就婚姻做一个简短演说,内容可取自《圣经》,最后以简短祝福结束。

    ②“我的建设性演说”指克尔凯郭尔1844年6月8日以真名出版的《三则建设性演说》(Tre opbyggelige Taler)。

    (320)苔斯德蒙娜是莎士比亚悲剧《奥塞罗》中的女主人公。

    (321)“思辨的处女之子”原文为德文die Jungfraukinder der Speculation。但注释者未在哈曼著作中找到此说。

    (322)“▶◀”之间的内容,即从JJ:209三分之一处起,至JJ:222结束,原有内容在JJ第110—119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452—456页。

    (323)日记引用的是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学问的进步》(De augmentis scientiarum)中的话,原文为拉丁文:tempus siquidem simile est fluvio,qui levia atque inflata ad nos devehit,solida autem et pondus habentia submergit.

    (324)“信仰者依靠权威”中的“权威”指《圣经》的权威性。

    (325)“平静的绝望”原文为Den stille Fortvivlelse。克尔凯郭尔在1839年7月20日所写的日记EE:117中,讲到了各种形式的迟钝和虚弱,在空白处他写道:“这就是我父亲所称之为的‘平静的绝望’。”1841年1月12日,在神学院的实习布道词中,克尔凯郭尔也讲到了“平静的绝望”,他说:“难道没有这样的时刻,你发现你无人可以依靠,那时平静的绝望的黑暗使你的灵魂闷闷不乐,但你却没有勇气放弃它,你宁愿抓紧它,而且你本人又去为你的绝望而闷闷不乐?”

    (326)“一篇小说”原文为En Fortælling,这个词既有story,又有novel、novella的意思。在中文语境中,“故事”可真可假,其“诗化”即虚构性不及“小说”。为突出克尔凯郭尔日记写作中的“诗化”特点,故选择将其译为“小说”。

    (327)①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英国讽刺作家,都柏林圣公会主任牧师(rural dean,乡间主管若干教堂的牧师)。斯威夫特常年害怕自己会丧失理智。在1731年撰写、1739年出版的《斯威夫特博士之死》(Verses on the Death of Dr.Swift)当中,他提到死后要捐一部分财产,修建一座精神病院。1733年,他出版了著作《为不可治愈者修建医院的严肃且实用的计划》(A Serious and Useful Scheme,to Make an Hospital for Incurables),书中提到他本人患有不可治愈的写作症,自己就该住进这医院。斯威夫特晚年受抑郁症困扰,精神失常,临终前完全呆傻。遗嘱中,他把三分之一的财产用于在都柏林建一座精神病院。

    ②斯威夫特住进了自己年轻时所建精神病院的事,只是一个混有多重因素的故事。克尔凯郭尔所言是对歌德自传《诗与真》(Dichtung und Wahrheit)中的句子的戏仿:Was man in der Jugend wünscht,hat man im Alter die Fülle(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的愿望,在老年时实现)。

    ③克尔凯郭尔所记斯威夫特对镜自言自语的逸事,取自哈曼《云:苏格拉底式重要事件之余波》(Wolken.Ein Nachspiel Sokratischer Denkwürdigkeiten,1761),哈曼写道:“斯威夫特在儿童时期曾冲着一位老者耸肩,那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的影子。”

    (328)《忧惧的概念》(Begrebet Angest)与《前言》(Forord)于1844年5月18日同时送交印刷厂,并同时于6月17日正式出版。

    (329)克尔凯郭尔最初想以真名出版《忧惧的概念》,但在把书稿交付印刷厂时改变主意,决定采用假名Vigilius Haufniensis,拉丁语,意为“哥本哈根的守望者”。

    (330)《忧惧的概念》中的人物包括纯洁的年轻人,审美感性的和宗教的天才,疯狂的忏悔者,魔鬼式的个体,狠心肠的罪犯,自闭者,伪君子等。

    (331)克劳狄乌斯(Mathias Claudius,1740—1815),德国作家,以“Asmus den Wandsbecker Boten”(旺德斯贝克尔的信使阿斯慕斯)之名发表作品。雅各比在其书中引用了克劳狄乌斯对基督所做的索引式的描绘。

    (332)“亚伯的血向天堂呼喊的声音”典出《创世记》4:10—11,该隐杀了兄弟亚伯后,“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里受诅咒。”

    (333)“圣灵教堂地下室有些带铁条的小窗”指哥本哈根圣灵教堂(Helliggeistes Kirke)的地下室,旧时曾作为墓穴。墓主无从察考,因为地下室于1878年被清除,为采暖室腾空间。

    (334)一直到18世纪中叶,用骷髅装饰墓志铭、墓碑和棺材都是普遍的,该习俗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之下渐衰,在1800年左右终止。

    (335)“提供优质选择”(gjøre stort Udvalg)指提供商品的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常见诸克尔凯郭尔时代的报纸上,如《地址报》、《贝林时报》。

    (336)“同样的罪宽恕他人,却不宽恕自己”指《马太福音》6:12中的第五个祷告:“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forlad os vor skyld,som også vi forlader vore skyldnere),“免债”意为对罪的宽恕。

    (337)“哲学……只是超越,它自然是不会停留在罪之上的”是克尔凯郭尔对丹麦黑格尔主义者强调“超越”(gaaer videre)的讽刺。

    (338)“关于波斯、中国的闲谈”指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1837)中以“东方哲学”即中国、印度和波斯哲学为开端的事实。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中,这一点多次为假名作者所嘲弄。克尔凯郭尔拥有的《哲学史演讲录》是E.Gans和K.Hegel编辑的版本,而贺麟、王太庆中译本所依格罗克纳版(Hermann Glockner)中的“东方哲学”部分只有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339)克尔凯郭尔于1844年6月8日出版《三则建设性演说》,8月31日出版《四则建设性演说》,两本书均题献给他的父亲——“米凯尔·彼得森·克尔凯郭尔,城中前纺织品商”(Michael Pedersen Kierkegaard,forhen Hosekræmmer her i Byen)。在两本书的前言中,克尔凯郭尔指出,这些演说写给“那个单一者”(hin enkelte),他乐于称其为“他的读者”。

    (340)①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绝望的范畴”原文写为Kategorien der Verzweiflung,但在雅各比著作中应写为Kategorien in der Verzweiflung。第二次出现的“绝望的范畴”为丹麦语en Fortvivlesens Kategorie。

    ②“畏惧与颤栗”(Frygt og Bæven)语出《腓立比书》2:12,保罗写道:“这样看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既是常顺服的,不但我在你们那里,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更是顺服的,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

    (341)“预定和谐”原文为拉丁文harmonia præstabilita,出自莱布尼茨《神正论》(Theodicee)。

    (342)“中间项”原文为拉丁文terminus medius。

    (343)“肉中刺”(Pælen i Kjødet)是《四则建设性演说》中的一则,原稿的写作始于1844年6月中至8月初,书稿8月9日送交印刷厂,8月31日正式出版。“肉中刺”语出《哥林多后书》12:7,保罗说:“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早年的丹麦语《圣经》中“肉中刺”写为en Pæl i Kiødet,后写为en Torn i Kiødet。

    (344)“未行割礼的”原文为uomskaaren,“未经修饰的”原文为ubarberet,直译应为“未经修面的”。克尔凯郭尔在这里采用了最具感性直接性的词汇来修饰激情和直接性。

    (345)①弗朗索瓦·费奈隆(Fenelon,1651—1715),法国大主教和作家,以担任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德·布高涅公爵的教师和冈布雷教区大主教闻名。克尔凯郭尔在1844年6月至7月间,分别购买过两卷本德文《费奈隆全集》(Fr.de Salignac de la Matte-Fénelons,sämmtliche Werke)和三卷本德文《费奈隆著作中的宗教内容》(Fenelons Werke religiösen Inhalts)。

    ②佩里安德罗斯(Periandros),约于公元前625年至公元前585年间为科林斯的独裁统治者,同时他也是希腊哲学家,希腊七贤之一。克尔凯郭尔之前在狄欧根尼的《古代贤哲言行录》中读过关于佩里安德罗斯的章节,后来他把费奈隆对佩里安德罗斯的描绘以“朗读课”为题,插入《人生道路诸阶段》中的“有罪,还是无罪?”一节。

    ③克尔凯郭尔在这里参考的书名为:Herrn von Fenelon weiland Erzbischofs und Herzogs zu Cambray Kurze Lebens-Beschreibungen und Lehr-Sätze der alten Welt-Weisen,in das Teutsche übersetzt und mit Anmerckungen und Zusätzen vermehret,编者 J.M.von Loen,Frankfurt & Leipzig 1748.

    (346)①“哲学始于无或者无前提”指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的逻辑学始于“纯有”、即“无”的观点。丹麦黑格尔主义者海贝尔把“体系始于无”变成了一个口号。

    ②“天地之间有很多任何哲学家都无法解释的东西”(der er mange Ting mellem Himmel og Jord,som ingen Philosoph har forklaret)语出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第1幕、第5场: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Horatio,/ than Ye hav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贺尔维格(L.Helweg)在发表于1843年《文学和批评》上的批评德国哲学的文章《论信仰与知识:当代神学特点》(Om Tro og Viden.Et Forsøg til en Characteristik af Nutidens Theologie)中,直接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原话。

    (347)“回答是:呸!”(Svar:Bæ!)出现在哈曼1785年1月22日写给雅各比的信中,其时他谈及心中涌现的怀疑,并且回以“Bah”。

    (348)①“这段时间我非常懒散”,指从1844年6月中旬开始,克尔凯郭尔开始写作《四则建设性演说》,8月9日送交排版。从6月底开始,克尔凯郭尔开始写作《酒中有真言》(In vino veritas)(《人生道路诸阶段》中的一部分),但至8月底时,写作停滞,进入一个不够多产的时期。

    ②“城堡女子”出处不详。在1843年5月30日,克尔凯郭尔在因从柏林返回哥本哈根而写给克里格尔(A.F.Krieger)的信中,他描绘了同样的意象:“那句诗:女子在城堡里,冲我挥舞她的面纱”(hint Vers:en Dame staaer paa Borgen og vinker ad mig med sit Slør.)。

    (349)参JJ:152和JJ:157。

    (350)“突袭”原文为法文coup des mains。

    (351)“英国人和百元英镑”的故事出处不详。

    (352)“对最小的事的忠心”(tro over det Lidet)是《路加福音》19:11—27中“十锭银子的比喻”的戏仿。主人临行前给每个仆人一锭银子去投资,他回家后,有仆人说,他用那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vel,du gode Tiener!Efterdi du haver været tro i det Lidet,skal du have Magt over ti Stæder.)

    (353)①“我的听众”原文写为M:T:,即Min Tilhører的缩写,这是克尔凯郭尔在其建设性演说中的习惯用法。

    ②“墓园”(Kirkegården)即指“辅助公墓”(Assistent Kirkegård),在哥本哈根北门外(Nørreport),始建于1760年,以缓解哥本哈根内城教区墓地的紧张状况。克尔凯郭尔的家族墓地就在此公墓。

    (354)在辅助公墓中并未发现“对虔诚者的回忆是祝福”(den Gudfrygtiges Minde er i Velsignelse)这样的墓志铭,但有类似的,如 Den Retfærdiges Ihukommelse Bliver i Velsignelse,语出《箴言》10:7:“义人的记念被称赞”(En Retfærdiges Ihukommelse er til Velsignelse)。

    (355)在辅助公墓中并未发现雕有少女胸像的墓碑,而且一个没有家人的年轻女孩不大可能拥有这样昂贵的墓碑。故日记注释者推测,克尔凯郭尔很可能指的是苏菲·波那曼(Sophie Vilhelmine Caroline Bornemann,1767—1792)的墓碑,位于三一教堂墓地,丹麦雕塑家大庸(Dajon)设计。在白色大理石肖像纪念章(portrætmedaljon)上方,刻有她的丈夫、海军上将 J.N.克里格尔(J.N.Cornelius Krieger,1756—1824)对这位25岁即离开人世的夫人的怀念;下方是致意墓园访客的文字:Wandrer/ Hvis dig dyden er hellig/ Da betræd dette sted med Ærbødighed/ Og hivs du har elsket/ Da skienk dette Kierlighedsminde en Taare.(旅行者/如果你视美德为神圣/怀着敬意踏上这个地方吧/如果你曾经爱过/为这爱的回忆洒上一滴清泪吧)

    (356)“另一座坟墓里藏的是位武士”指伯爵、陆军中将施麦陶(G.W.C.Schmettau,1752—1823)的墓,位于圣彼得教堂墓地,与前注中少女墓相隔不远。墓碑由丹麦建筑师海施(G.F.Hetsch)设计,过去曾有护栏。在石棺的一侧,刻有一把剑、希腊式头盔以及回顾墓主生平的铭文。

    (357)《我的生活》是歌德的传记,全称应为《我的生活:诗与真》(Aus meinem Leben.Dichtung und Wahrheit)(1811—1833),记载了歌德漫长人生历程中前25年的生活。克尔凯郭尔拥有《歌德全集》(Goethe’s Werke.Vollständige Ausgabe letzter Hand,Stuttgart & Tübingen),该书出版了两个不同版本,克尔凯郭尔引用情况跟十六开本的口袋书版相符,但根据C.A.Reitzel书店的发票,克尔凯郭尔于1836年2月10日购买了八开本的《歌德全集》。

    (358)“用虚构的方式使自己远离罪”(fjerner den fra sig ved at digte)出自《人生道路诸阶段》中“关于婚姻的不同意见”一节。

    (359)“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可能指《哥本哈根邮报》(Kjøbenhavnsposten) 1844年5月18日的一篇未署名文章《当今时代的运动》(Vor Tids Bevægelser)。文章讲到了人们争取政治权利和唤醒民族情感的运动,也涉及了格伦德威对“世界历史”的界定和意义阐发。

    (360)格伦德威牧师(Nicolaj Frederik Severin Grundtvig,1783—1872),因其倡导北欧精神,克尔凯郭尔戏谑地称其为“denne ølnordiske Kæmpe”,即“北欧斗士”,而Ølbas和ølnordiske中的词缀øl意为“啤酒”。

    (361)“将一切置于罪之下”(lægge Alt under Synd)可能指“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后的第十三个礼拜日(1844年9月1日)上的经文《加拉太书》3:15—22,尤其是3:22:“但圣经把众人都圈在罪里,使所应许的福因信耶稣基督,归给那信的人。”(Men Skriften haver indsluttet Alt under Synd,at Forjættelsen ved Jesu Christi Tro skulde blive givet dem,som troe.)

    (362)“各人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语出《罗马书》14:12。

    (363)《警察之友》(Politievennen)是一份于1798年在哥本哈根创立的周刊,用于批评公共事务管理和市民生活,以提升其道德水准。日记所说的是1844年8月16日一篇报道中,说一位年轻女士在家是歇斯底里的,该词应写为hysterisk,但报纸错拼成hylsterisk。

    (364)“情境演说”(Leilighedstaler)指广泛意义上的教会演说、布道词、颂词,包括牧师在坚信礼、婚礼、葬礼以及忏悔时所发表的演说,主任牧师和主教发表的授职演说。一度情境演说的范围更广,如在明斯特出版的《教会情境演说》(Kirkelige Leiligheds-Taler)中,就收录了就职和离任演说,教会节庆,政治事件和皇家葬礼上的颂词等。当时牧师和主教出版此类情境演说较普遍。

    (365)在克尔凯郭尔1844年8月31日出版了《四则建设性演说》(Fire opbygglige Taler)后,直到1847年,他才又出版了《不同精神之下的建设性演说》(Opbyggelige Taler i forskjellig Aand)。其间的1845年4月29日,克尔凯郭尔出版了《三则想象情境下的演说》(Tre Taler ved tænkt Leiligheder),分别贯以“忏悔”、“婚礼”、“墓前演说”的标题。

    (366)“上帝或我主会为他解释清楚的”(at Gud eller vor Herre klarer op for ham),在虔敬的信众中用语是:at Gud lyser op for ham,bringer ham til afklaring,即上帝会为他带来光明,为他解释清楚。

    (367)在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离婚后再婚通常被人嫌恶,但离婚以及再婚在《丹麦法》相关条款之下是允许的。

    (368)“灵修书”(opbyggelige Skrifter)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占据着宗教写作的主体,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该文体仍然流行。

    (369)“选择了唯一不可少的”(vælge det ene Fornødne)语出《路加福音》10:41—42。耶稣在马大和马利亚家中作客,马利亚坐在耶稣脚边听讲道,姐姐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向耶稣抱怨。“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Men et er fornødent),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370)“把时间与永恒互换”原文为omskifte det Timelige med det Evige,此为丹麦语谚语。

    (371)“同一律”是古典逻辑学三大基础定律之一。亚里士多德虽然设定了该定律,但却没有给出定义。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定义了另外两大定律,即“矛盾律”(1005b 19)和“排中律”(1011b 23)。

    (372)“蓝山”(de blaae Bjerge)是浪漫主义的意象,指遥远的、不确定性的、飘渺奇幻的东西。

    (373)“起点”原文为拉丁文terminus a quo;“终点”原为拉丁文terminus ad quem。

    (374)“开端的辩证法”指黑格尔《逻辑学》中提出的“无前提的开端”。在《小逻辑》“导言”中,黑格尔这样写道:“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 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为终点,亦即成为最后的结论。……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便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参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9页。

    (375)“尼布甲尼撒的梦”典出《旧约·但以理书》2:5—6。尼布甲尼撒做了梦,心里烦乱,无法入眠。他对解梦人说:“梦我已经忘了,你们若不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被凌迟,你们的房屋必成为粪堆。你们若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就必从我这里得赠品和赏赐,并大尊荣。现在你们要将梦和梦的讲解告诉我。”

    (376)“第二次考试”(Examen philosophicum)可直译为“哲学考试”,与之相对的“第一次考试”(Examen artium)指哥本哈根大学的入学考试。“第二次考试”要在哥本哈根大学学生入学一年后进行,考查通识知识。考试通过后,学生才能选择专业,一直到毕业考试。

    (377)“现代科学”(den nyere Videnskab)直译就是“新科学”,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现代哲学。

    (378)黑格尔《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有两版序言,第一版序言写于1812年,黑格尔指出,逻辑学构成了“真正的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第二版写于1831年,黑格尔强调“逻辑的东西对人是那么自然,或者不如说它就是人的特有本性自身。”参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4页、第8页。

    (379)灿德伦堡(F.A.Trendelenburg,1802—1872)在184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Logische Untersuchungen)一书中指出,“最高原则”——如灵魂,光速,矛盾律,善——是不能直接加以证明的,只能间接证明。

    (380)《要素》(elementa)指灿德伦堡1842年出版的《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要素的解释》(Erläuterungen zu den Elementen der aristotelischen Logik)一书。

    (381)①“就三段论的格而言,得出否定性结论的可能性远比得出肯定性结论更大”语出灿德伦堡《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要素的解释》,克尔凯郭尔此言实则是对灿德伦堡的翻译(灿德伦堡原文为:In den Schlußfiguren hat die Möglichkeit,verneinend zu schließen,über die Bejahung ein großes Uebergewicht.)。

    ②“三段论的格”(Schlußfiguren/ Slutningsfigurerne/ Inferential figures)是指在三段论中,由于中项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论的不同形式。三段论共有四格。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最早提出并分析过三段论的第一、二、三格。

    (382)“所有其他的推论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指分析判断(同语反复),即通过主语自身的概念演绎得出的判断。

    (383)《普莱斯欧撒》(Preciosa,1821)是德国作家沃尔夫(P.A.Wolff)的歌剧,此处唱段出自该剧第2幕。从1822年10月29日至1843年11月26日,该剧在皇家剧院共上演72次。

    (384)“雷盾”(Tordenskjod)是贵族彼得·魏瑟尔(Peder Vessel,1691—1720)的封号。1719年,他用计谋逼迫坚固的卡尔斯汀(Karlsteen)城堡投降,然后占领了瑞典港口城市马斯特兰德(Marstrand)。他讲瑞典语就像瑞典人一样,于是他化装成瑞典渔夫,四处侦察,然后放出谣言,说有两万名丹麦士兵正向城堡驶来。当城堡司令官派人到城中察看的时候,他令同一批士兵四处走动,以混淆视听。

    (385)“这就是时代的要求”(Det er det Tiden fordrer)是海贝尔的口头禅之一。

    (386)①丹麦教会自1798年起一直采用《教堂和家庭祝祷用福音派基督教赞美诗集》(Evangelisk-kristelig Psalmebog,til Brug ved Kirke og Huus-Andagt),出版一部新的赞美诗集的要求始于1840年维堡(Viborg)教士代表大会。1842年6月25日的官方决议中,只同意对1798年版《赞美诗集》做增补。1843年,主教明斯特(J.P.Mynster)出版了《新教赞美诗补充集试用本》(Udkast til et Tillœg til den evangelisk-christelige Psalmebog)。同年,哥本哈根教士和大学神学家组建了哥本哈根教士代表大会,后者于1844年向丹麦内阁提议编纂一本全新赞美诗集。新版赞美诗集最终于1855年首获批准。

    ②海贝尔对天文学非常感兴趣。他在1842年10月的《智识杂志》上曾发表题为《星空》(Stjernehimlen)的文章;1843年12月出版首部天文学年鉴《天文女神》(Urania),并撰写两篇文章《1844年星历》和《天文年》。

    (387)“看到上帝即是死亡”指《旧约·出埃及记》33:20中耶和华对摩西说的话:“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388)“流行观点”原文为希腊文éndoxon。

    (389)高尔吉亚关于悲剧的观点在日记中为德文:die Tragödie sei eine Taüschung,bei welcher der Taüschende gerechter erscheine als der Nichttaüschende;und der Getaüschte weiser als der Nichtgetaüschte。引自深受黑格尔影响的德国哲学家、批评家罗彻尔(Heinrich Theodor Rötscher,1803—1871)的《戏剧表演艺术》(Die Kunst der dramatischen Darstellung,Berlin 1841),引用时克尔凯郭尔做了几处无关紧要的标点改动。事实上,此言出自《戏剧表演艺术》第二部分的罗彻尔两卷本《戏剧人物的循环》(Cyclus dramatischer Charaktere,Berlin 1844—1846),而罗彻尔的依据又出自德国图书馆员博得(Georg Heinrich Bode,1802—1846)的三卷本著作《希腊诗艺史》(Geschichte der Hellenischen Dichtkunst,Leipzig 1838—1840)。

    (390)①“酒中有真言”(in vino veritas)完成于1844年9月1日,后收入《人生道路诸阶段》。

    ②菲利尼是贯穿歌德长篇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生涯》(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中一个坦率开放的年轻女孩。小说中,菲利尼坚持要给威廉做发型,其间她的膝盖碰到威廉的,她佩戴的花束和她的胸脯很靠近威廉的嘴唇,威廉因此受到强烈的诱惑。

    (391)参《创世记》25:22。事实上说话人是怀孕的利百加。“孩子们在他腹中彼此相争,他就说:‘若是这样,我为什么如此呢?’他就去求问耶和华。”

    (392)埃斯罗姆湖(日记中写为Esrom,今写为Esrum Sø)位于西兰岛北部,西临秃鹫林(Grib Skov),东南毗邻弗莱登堡(Fredensborg),被誉为丹麦最美的湖泊之一。克尔凯郭尔于1844年9月20日和10月3日曾到弗莱登堡,下榻位于城堡旁的城堡街上的大旅馆(Hotel Store Kro),从那里可以看到埃斯罗姆湖、秃鹫林和核桃居村(Nøddeboe)的美景。

    (393)①根据1817年4月23日颁布的法案,“一般来说,所有要开业的人需获得营业执照。”

    ②JJ:276的内容主体出现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四章的一则长达三页的注释当中。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16页。

    (394)①根据《丹麦执照法》(Danske Borgerret,此为简称),外省城镇的权威机构要小心行事,不要批准超出当地需求的过多的营业执照,其中包括酒馆执照。

    ②JJ:277的内容出现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四章的长注当中,内容紧接JJ:276。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16页。

    (395)“诱惑者的演说”可能指《酒中有真言》中诱惑者约翰尼斯的演说。

    (396)①“伦理腔调”(den ethiske Accent/ Der ethische Accent)出自罗彻尔《戏剧表演艺术》,它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要素”(Die Elemente zur Durchführung des Charakters)一章中的第二节,第一节为“无声表演”(Das stumme Spiel)。罗彻尔的主要论点是,人物性格中的根本性激情(pathos)适合由无声动作来表现,但最能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素是伦理性格(ethos),它需要用语言加以表现。

    ②“她选择了尖叫”参JJ:115。

    (397)《普罗米修斯》是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Shelley,1792—1822)于1820年出版的四幕抒情诗剧,克尔凯郭尔阅读的是1844年在莱比锡出版的德译本Der entfesselte Prometheus,译者为Julius Seybt。

    (398)“写哈姆雷特”指罗彻尔在其《戏剧人物的循环》上卷中,在讨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一章的结尾处,指出哈姆雷特受到“反思病”(Krankeit der Reflexion)的折磨。

    (399)“惨了!惨了!惨了!西本堡。”(Væ!Væ!Væ!Siebenbürgen)出自贺伯格的喜剧《格特·威斯特菲勒》(Gert Vestphaler)第一幕、第一场,酒馆老板为顾客高声朗读报纸新闻:“在西本堡,一头牛犊出生了,它头上有圈毛,腿上有刘海。当地居民认为这不是好兆头。这头牛犊很快就死了,但它在死前说:惨了!惨了!西本堡!(væ!væ!Siebenborgen!)”

    (400)①“大卫教授”指Christian Georg Nathan David(1793—1874),丹麦政治经济学家、政治家,1830年任哥本哈根大学政治经济学杰出教授,1834年创立自由派报纸《祖国》(Fædrelandet)并负责编辑,因“写作方式不敬”遭到起诉,后被判无罪。1836年国王下令解除其教授职位,但1840年入选哥本哈根公民代表大会,在1844年10月15日罗斯基尔德争取君主立宪的集会中,他又转向支持君主专制。他的行为被共和派报纸《海盗船》(Corsaren)讽刺为“翻转外衣”(vende Kapper),此语来自旧时为延长衣物使用时间,在洗衣时把衣服缝起来并反面洗涤的做法。

    ②巴格森(Jens Baggesen,1764—1826)是丹麦诗人、大学教授,自1789年起任皇家剧院的联合院长。语出他的诗作《耶泊,一则西兰岛童话》(Jeppe,et siællandsk Eventyr,1785):“那件衬衫,奥根先生让翻转四次了/的确,即便如此(噢,什么能抗拒时间呢!)/雅斯泊先生在最近的晚祷中的布道/结束了。”

    ③在巴格森和克尔凯郭尔的时代,晚祷指星期天和节假日在13点至14点之间举行的简短宗教仪式。

    (401)此处的“法官”指《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Adskilligt om Ægteskabet mod Indsigelser.Af en Ægtemand)的假名作者威廉法官。克尔凯郭尔原想将之与《酒中有真言》(In vino veritas)一起,以《是与非》(Vrang og Retten)为题出版,但最终与《有罪,还是无罪?》(Skyldig?— Ikke-Skyldig?)一起收入《人生道路诸阶段》。这则日记是克尔凯郭尔手稿中的一部分,他于1844年誊抄时从原稿中移除,但显然想把这段文字保留在日记中。日记只改动了个别字词。

    (402)“磁器服”原文为Porcellains-Kjole,查无出处。克尔凯郭尔的父亲一般把他最好的礼服称为stadskjole,尽管它更显活力而非更精致。在《日德兰百姓词典增补》(Bidrag til en Ordbog over jyske Almuesmål)中收有Porcellænsbonde(磁器农夫)一词,用以指称那些想通过穿戴精致而超出其社会地位的农民。克尔凯郭尔的外甥女哈丽耶特·伦德(Henriette Lund)在回忆外公(即克尔凯郭尔的父亲)时提到,“身着一件浅褐色长袍的令人敬畏的身影”。

    (403)“预言家和先知”(Prophet og Seer)可能指《地址报》1844年8月3日刊登的新书《丹麦万神殿:当代人物画廊》(Dansk Pantheon,et Portraitgallerie for Samtiden)预告中对格伦德威的描述——“一个完全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新年’预言家的模范”,而且是“一个深受感动的先知”。

    (404)拉斯·马蒂森(Lars Mathiesen,1769—1852),自1800年至其去世,在腓特烈斯贝大街13号(Frederiksberg Alleegade,今7号)开有一家啤酒馆(traktrøsted/beer garden)。马蒂森体态发福,喜休闲装束,言谈直率乃至粗鲁,酒馆很受市民和大学生的欢迎。

    (405)①从1843年11月20日至1844年3月,格伦德威在位于哥本哈根的St.Kannikestræde Gade的博赫学院(Borchs Kollegium)礼堂做了25场公开演讲,《哥本哈根邮报》1843年11月17日有预告说:“格伦德威牧师为女士们和先生们就希腊和北欧神话及传说做公开演讲。演讲在每周一、三、五的晚上6—7点之间进行,入场门票可在瑞兹书店购买。”演讲向女士开放,这在当时是新鲜事。格伦德威称呼其听众为“女士们先生们”(Damer og Herrer),但他显而易见是冲着女士们说的,这引起了男士们的不满。演讲后以《为女士们和先生们所做的关于希腊和北欧的神话及传说的天书》(Brage-Snak om Græske og Nordiske Myther og Oldsagn for Damer og Herrer)为题于1844年9月14日出版,当日克尔凯郭尔即从瑞兹书店购得此书。

    ②“鹿苑的游乐场”(Dyrehavsbakken)指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皇家园林鹿苑(Dyrehave)中的一个山坡,在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每年夏季自6月24日至7月2日,这里将支起桌子、帐篷,表演杂耍、西洋镜等。

    (406)“噢!啊!哈!呵”(oi!Ei!o!ah!)指那些敞开领口的人群、也就是粗鄙的人群发出的表达热情的感叹。

    (407)“晦涩的方向”指格伦德威在公开演讲中说过的话:“为什么演讲不该被听到,就像书籍被阅读,既为女士们又为先生们呢?通过使用比书面语更为确切的口语,人们难道不该依靠那些晦涩但却生动的表达吗,它们往往比最好的解释更有价值!”

    (408)①赫尔维格(Hans Friedrich Helveg,1816—1901),丹麦牧师,作为格伦德威的拥趸者,他于1844年7次在格伦德威的教堂(Vartov Hospitalskirke)的晚祷式上布道。“跳到讲经台上”一事并未确证,但赫尔维格的确以其充满活力的演说和布道著称。

    ②“一尺”原文为halv Alen,即“半丹尺”,等于31.4厘米,相当于一英尺。

    (409)“连续炮轰”(Kanonade)或许指皇家海军每日鸣放的礼炮,以致敬丹麦国旗。

    (410)关于演员表演的观点参罗彻尔《戏剧表演艺术》(H.T.Rötscher:Die Kunst der dramatischen Darstellung,Berlin 1841)第77页。

    (411)日记中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写为拉丁文De anima。克尔凯郭尔于1844年12月18日在瑞兹书店购买了灿德伦堡出版的书《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三卷本)》(Aristotelis de anima Libri tres,Jena 1833)。

    (412)《论怀疑一切》在日记中写为de omnibus dubitandum,指克尔凯郭尔的未完成稿Johannes Climacus eller De omnibus dubitandum est。根据此处陈述,克尔凯郭尔于一年半前、即1843年6月左右动笔写作。

    (413)克尔凯郭尔在《论怀疑一切》的草稿中并未直接使用“Vildfarelse—错误”一词。或许这里的意思是说,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多次尝试理解现代哲学的主题——人应该怀疑一切,哲学始于怀疑,但通过考察,他认为这是一种“误解—misforståelser”,由此他开始反思古代哲学,重点考察了古希腊怀疑论,指出古希腊怀疑论者的怀疑是为了避免因错误评判现象而犯“错误—Vildfarelse”。

    (414)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427a 29—427b 6)中这样写道:“不过他们(古代思想家)也应该考虑,人何以会犯错误,因为这与动物性密切相关,而且灵魂在错误状态下持续更久。”

    (415)“最清醒的学者之一”当中的“学者”原文为Philolog,有“语言学家”、“学者”之意。英译本误译为philosopher。

    (416)《前言》(Forord)是克尔凯郭尔的假名作品,主要针对海贝尔。关于作者名尼古拉斯-诺特宾尼(Nicolaus Notabene)的涵义,参注181②。

    (417)“字帖或不同字体字贴”(Forskrift,eller Prøve paa forskjellig Skrift)是专为学生习字而出版的字贴的标题。

    (418)在古代民主制中(Attic Democracy),所有的自由公民可以就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公民大会上公民可轮流发言,在法庭上公民轮流任陪审员;前者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政治演说”,后者为“诉讼演说”。参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一册、第一章(1354b 27—31)。

    (419)克尔凯郭尔拥有两本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本是 De arte rhetorica(莱比锡1831年);另一本是 K.L.Roth 翻译的两卷本德文本 Rhetorik(斯图加特1833年),后者克尔凯郭尔在写作中引用较多。

    (420)①“所有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移至《修辞学》”指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一册、第一章(1354a 26—28)中讲到诉讼演说的时候所说的:“诉讼当事人只应证明事情是这样的或不是这样的,是发生了或没有发生;至于事情是大是小,正当不正当,凡是立法者所没有规定的,都应由陪审员来断定,而不应由诉讼当事人来指导他们。”参《罗念生全集》第一卷(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1页。

    ②“第一性实体”原文为希腊文 ousia prōtē,“第二性实体”原文为希腊文deútera。在《范畴篇》2a 11ff,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第一性实体的那些东西也被称为实体;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例如,个别的人是被包含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动物’又是这个属所隶属的种;因此这些东西——就是说‘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就被称为第二性实体。”参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页。

    (421)“信念”在日记中写为希腊文pístis,其复数形式为písteis。参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一册、第一章(1354a 13,1355a 4,1355a 5)。

    (422)《米娜·冯·巴尔海姆》(Minna von Barnhelm,oder das Soldatenglück)是莱辛所做的一出五幕喜剧,其中第2幕、第7场中少女的台词说:“一个面向天空的感激的想法是最完美的祷告”(Ein einziger dankbarer Gedanke gen Himmel ist das vollkommenste Gebet!)。

    (423)“穿戴宗教”(iføre sig det Religieuse)是直译,因《圣经》中有iføre sig det nye Menneske(英译为put on the new man)的说法。

    (424)“聒噪和爱出汗的人”可能尤指格伦德威及其追随者,参JJ:285。

    (425)杰罗尼姆斯(Jeronimus)是不止一次出现在贺伯格喜剧中的人物,他是庸俗家长的代表,欲把其严苛的道德强加在年轻人身上。

    (426)①瑞兹书店(Reitzels Boglade),1819年由 C.A.Reitzel(1789—1853)创建。

    ②《论黑格尔哲学中的美学》原文为über die Aesthetik der Hegelschen Philosophie,作者威尔海姆·旦泽尔(Wilhelm Danzel,1818—1850),德国美学家、文学史家,受黑格尔影响,但在这本书他摆脱了黑格尔的影响。

    (427)哈曼信件的编辑者罗斯(Roth)在《哈曼文集》第三卷的“前言”中提到,关于哈曼1763年缔结的“良心婚姻”(die Gewissens-Ehe)的通信不便提及,虽然哈曼自己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这桩婚姻在哈曼生时为柯尼斯堡市民所周知,因为它比“多数公民婚姻”(viele bürgerliche Ehen)更纯洁、更幸福,因而并无冒犯性。

    (428)①克尔凯郭尔显然弄错了。罗斯在“前言”中没有说“莱夏特的《天文女神》”,而是说莱夏特1812年在《天文女神:女士用口袋书》(Urania.Taschenbuch für Damen)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康德和哈曼》的文章。罗斯认为,这篇文章对哈曼将其婚姻转变成“市民婚姻”之举进行了错误的解释。

    ②莱夏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1752—1814),德国作曲家、作家。

    (429)哈曼在1769年1月17日写给赫尔德的信中说:“真的,有些思想人一生只拥有一次,且永不回返。”(So wahr ist,daß es Gedanken giebt,die man nur Einmal in seinem Leben hat,und nicht Meister ist wieder hervorzubringen),见《哈曼文集》第三卷。在1773年1月13日写给赫尔德的另一封信中,哈曼又说:“我相信,我们的灵魂中不会丢失任何东西,像上帝一样;同样的,在我看来,某些思想在我们一生中只能拥有一次。”(Ich glaube,daß nichts in unserer Seele verloren geht,so wenig als vor Gott;gleichwohl scheint es mir,daß wir gewisser Gedanden nur einmal in unserem Leben fähig sind),见《哈曼文集》第五卷。

    (430)“▶◀”之间的内容,即JJ:295,原有内容在日记JJ第160页,已遗失,现有内容根据《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326页。

    (431)①克尔凯郭尔的父亲于1838年8月9日去世,克尔凯郭尔于1840年7月3日获得神学学位。

    ②西伯恩(Frederik Christian Sibbern,1785—1872)于1813—1870年间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教授,是克尔凯郭尔的大学哲学老师。

    (432)彼得(Peter Christian Kierkegaard,1805—1888)是克尔凯郭尔的长兄,1836年获得神学从业资格学位,之后担任大学神学系学生私人指导教师,1842年获圣职,任索湖(Sorø)教区牧师。

    (433)“▶◀”之间的内容,即JJ:297,原有内容在日记JJ第161页,已遗失,现有内容出自《索伦·克尔凯郭尔遗稿》(EP I-II)第325—326页。

    (434)“便衣警察”(Politie-Agenten),还可译为“警局密探”。在19世纪40年代民主意识觉醒之际,便衣警察的任务是侦察那些疑似反对君主独裁的团体。

    (435)“法制系统的公务员”(Retfærdighedens Tjener)具体指警察或法官。

    (436)海洛斯人最初是指海洛斯城(Helos)的居民,在被斯巴达人俘虏后,他们成为斯巴达共和国的“公共奴隶”。

    (437)考内莉娅·奥尔森(Cornelia Olsen,1818—1901)是与克尔凯郭尔有过婚约的雷吉娜·奥尔森的姐姐,长雷吉娜四岁。

    (438)“撒种的比喻”见《路加福音》8:4—15。耶稣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他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这是四旬斋前的第二个礼拜日(Sexagesima,1845年1月26日)的福音书。

    (439)“业主给仆人良种”的比喻是对《马太福音》25:14—30的“才干的比喻”的戏仿。

    (440)“苏格拉底是不受欢迎的”或许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18 b—c的内容,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时声明,许多人常年控告他。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页。

    (441)“让伤口敞开的确也是健康的”是克尔凯郭尔时代的看法。例如,托尔纳姆(A.Thornam)在《自助医疗手册》(Lægebog for dem,som ikke kunne faae betimelig Lægehjelp)中曾这样写道:“人们不必立刻止住流血的伤口,因为失血常常对病人有利,它替代了使用蚂蟥的必要性。”

    (442)①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开始就说,修辞术(tekhne rhetorike,即“演说的艺术”)不属于任何一种科学(丹videnskab,希腊语epistēmē),而是一种“技能”(téchnē)。克尔凯郭尔在1845年左右撰写了大量关于“基督教演讲术”(kristelig talekunst)的文稿,多数在JJ:305之后撰写。

    ②“按……风格”原文为拉丁文ad modum。

    (443)①卡尔尼德斯(Karneades,约公元前215—129年),希腊怀疑论者,在同时代人当中以其口才和对斯多葛信条的激烈反对著称,传统上被视为是“新学园”的创建者。他反对斯多葛派的“真知识”学说,认为我们无法评判观念与其对象是否一致,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可能性。

    ②此处参考的是瑞特尔(H.Ritter)的《古代哲学史》(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alter Zeit),第三卷(1837),第691—694页。日记中克尔凯郭尔标注的页码并未讨论卡尔尼德斯的可能性理论,而是讨论了怀疑论者阿尔卡西洛斯(Arkesilaos,约公元前315—242年)的学说,后者被视为是“中期学园”的创建者。

    (444)“信仰”原文为丹麦文Tro,之后括号内原文为希腊文pístis,此处译为“信念”。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册、第二章中指出,修辞术的对象与论辩术不同,它涉及可能的、或然的事物,而非必然的事物。

    (445)楷体的“不可能性”对应原文斜体的Usandsynlighed。在《哲学片断》中,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把基督教“道成肉身”视为是“绝对的悖谬”,是“最不可能的事情”(det Usandsynligste)。

    (446)①这则日记的内容是对1845年3月《致读者》(Skrivelse til Læseren fra Frater Taciturnus,i Stadier paa Livets Vei)的誊抄稿的大致引用。文稿中讲到,一个“理解了那句老话‘故事讲述的就是你’(de te narratur fabula)的人,他绝非要去取悦客观的巨型任务的现代愚人,那任务就是要能激起与全人类相关、但却与自身无关的东西。”

    ②日记中“故事讲述的就是你”对应于拉丁文de te fabula,实际上省略了讲述narratur一词。语出贺拉斯《讽刺诗》:mutato nomine,de te / Fabula narratur,即“换个名字,故事讲述的就是你”。

    (447)此处所说的“天才”或许指格伦德威,他明确表示,“来世的人”(efterslægten)不会拒绝他的作品。或许克尔凯郭尔还指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提到的观点,“我们应该确信,真理具有在时间到来或成熟以后自己涌现出来的本性,而且它只在时间到来之后才会出现,所以它的出现决不会为时过早,也决不会遇到尚未成熟的读者;……”。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9页。克尔凯郭尔在日记 CC:25(约1836—1837)中,在“关于哈曼”的标题下,写到了在“为自己的时代活着”与“为后世活着并且为自己的时代所误解”之间的有趣对立。

    (448)“有朝一日会遇到苏格拉底”戏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41 a。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说:“各位审判官,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如果能够抵达冥府,逃避那些在这里称自己为审判官的人,就会在那里见到真正的审判官,弥诺斯、拉达曼堤斯、埃阿科斯,还能见到特里普托勒摩斯以及其他所有半神,他们由于生前正直而死后成为神,这样的旅行会是凄惨的吗?还有,要是能与奥菲斯、穆赛乌斯、赫西奥德、荷马相伴,你们中谁不愿付出高额代价?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情愿死很多次。”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