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参看J.M.ThieleThorvaldsens Biographi,3.del,Kbh.1854,s.127f.
[23]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4][约翰曾是最近地靠在他胸前的]指向《约翰福音》(13: 18—30)中犹大的叛卖的叙述:耶稣说“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阿,是谁呢?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他吃了以后,撒旦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25][在暗中的上帝]《丹麦挪威教堂仪式》第四章第一条(s.143—147)中单个的人面对牧师的认罪忏悔的私密忏悔仪式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早已不用,被一场忏悔讲演取代。“向在暗中的上帝”以这样一种方式可以指向单个的人自己面对上帝对自己的罪的宁静的坦白。这里指向《马太福音》(6: 6),之中耶稣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26][忏悔过之后]所指的是,忏悔仪式在忏悔室或者祷告室进行,之后忏悔礼拜者们回到了教堂空间,有的是听圣餐礼布道,有的是领圣餐。关于“忏悔仪式”,在1685年的《丹麦挪威教堂仪式》(Danmarks og Norges Kirke-Ritual)第四章第一条中这样定性:“那想要用圣餐的人,要在前一天,或者(如果在前一天因为重要原因而无法做到的话)在同一天布道之前,让自己面对坐在忏悔椅中的牧师,在他面前承认他们的罪并且请求恕免”(第143页)。这样,忏悔仪式被弄成一种对于一个人要参与圣餐仪式的不可避免的条件。这一仪式规定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仍有效。如果忏悔者们要参加星期天的礼拜仪式,一般就是在早上八点半举行忏悔仪式;如果他们要参加星期五的领圣餐礼,圣餐礼仪式就在早上九点,而八点半则举行忏悔仪式。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忏悔仪式一般总是在礼拜仪式的同一天举行,而不是如同之前的“要在前一天”。
[27]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8]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9][曾自己在一切之中经受了考验但却没有罪的他]指向《希伯来书》(4: 15)之中关于耶稣的描述:“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0][在沙漠里挨饿的他]指向《马太福音》(4: 1—11)中的叙述,耶稣在沙漠受试探,他禁食四十个日夜,后来就饿了。
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1][在十字架上口渴的他]指向《约翰福音》(19: 28)之中耶稣说:“我渴了”。
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2][没有地方可让他枕头的他]指向《马太福音》(8: 20)。
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3][他的灵魂也曾忧伤,几乎要死]指向《马太福音》(26: 38),耶稣在客西马尼,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
[34]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5][他承担起全世界的罪]指向《约翰福音》(1: 29)。
[36][在极端的终结……被上帝离弃的他]指向《马太福音》(27: 46):“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7][你的灵魂辅导师]灵魂辅导师,丹麦语Sjelesørger,这个词一方面指耶稣是那辅导你(意识到罪)的灵魂,并且给予你“为灵魂的安息”,一方面是指,作为忏悔神父的牧师被称作是灵魂辅导者。
[38]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9]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40]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41][寻找的人也必定会找到]指向《马太福音》:“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42][那唯一不可少的]指向《路加福音》(10: 41—42),耶稣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III[1]《约翰福音》(10: 27)[2]
祈祷
在天上的父!你的恩典和仁慈没有在时间的变化之中有所改变[3],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老,仿佛你,就像一个人,这一天比那一天更和蔼,第一天比最后一天更和蔼;你的恩典保持不变,正如你不变地是那同样者[4],永恒年轻,每个新的一天都是新的——因为你每天都说“就在今日”[5]。哦,但是如果一个人留意这句话,被它抓住,在神圣的决定[6]之中,严肃地对自己说“就在今日”;那么,这对他当然就意味着:他正希望就在这一天被改变,正希望这一天真正会对于他来说比其他的日子更意义重大,因“在他曾选择的善之中更新了的力量”而意义重大,或者也许甚至因选择善而意义重大。每天不变地说着“就在今日”的,是你的恩典和仁慈[7],但是,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每天都不变地想要说“就在今日”,那么这就是在丢弃你的仁慈和恩典的时间[8];就是说,那“就在今天”给出恩典的时间的是你,而人则是那应当“就在今天”抓住恩典的时间的。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同你说话,哦,上帝;在我们之间有着一种语言差异,然而我们却还是努力追求着要理解你并且使得我们能够让你理解;你并不以被称作“我们的上帝”为耻[9]。这是对于你的不变的恩典和仁慈的永恒表达;在你,哦,上帝,说出它的时候,这同样的表述,在一个人在正确的理解之下重复它的时候,它就对那最深刻的变化与定决[10]的最强烈表达,——是的,就仿佛是这样:如果变化与定决不是就在今日发生的话,那么一切就都丧失了。这样,祈求你为他们恩准,这些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人们[11],这些没有任何外在要求而因此是更真挚地[12]决定了就在今天在罪的坦白[13]之中寻求与你和解的人们,祈求你为他们恩准:这一天会是为他们的真正祝福,他们会听见祂的声音,你派往这世界的祂[14],好牧人的声音[15],祂会认出他们,而他们则会追随祂。
《约翰福音》(10: 27):“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16]
在教众们圣日[17]里聚集在主的家[18]的时候,上帝自己其实是这样地对此作出了规定和指令。今天则不是什么圣日[19];然而一个小小的圈子仍在这圣殿里聚集,因而,不是因为这是指令了所有人的(既然没有人是受了指令),而是因为每一个单个的在场者,尽管以不同的方式,必定是特别地感受到了“恰恰在今天寻来这里”的需要。今天不是圣日,今天每个人通常是各去自己的田里、去自己的买卖、去做自己的工作[20];只有这些单个的人在今天到主的家里。——这样,那单个的人离开自己的家来到这里。在一个圣日,当那自己上教堂的人碰到一个路过的人时,这时他不禁想到,这个路过的人肯定也是去教堂;因为,在一个圣日,尽管绝非总是如此,这路过的人就是:一个去教堂的人。但是,那因一种内在真挚的需要而今天来到这里的人,到底会不会有什么在路过时碰上他的人想到,他是去上帝的家?现在,这来上帝之家的到访是不是因此就不那么庄严了?我觉得,这一神秘性必定可能会使之更真挚。公然在每个人的眼前,但这单个的人却是隐蔽地去教堂,隐蔽地,或者沿着一条隐秘的路;因为除了上帝,没有人认识他的路,不会有任何一个路过的人会想到:你是去上帝之家,你自己又不说这事情,因为你说你去圣餐仪式,就仿佛这比去教堂更真挚、更庄严。你不像在一个圣日那样,预期着路过的人走同样的路,带着同样的想法,因此你作为一个陌生人要隐蔽在许多人之间。你不预期看见在路过的人的脸上会表达出同样的意念(Forsæt),因此你让自己的目光停留在自己这边,不像在喜庆日里那样地去庄严地问候。不,路过的人对于你来说根本不存在:两眼向下看,神秘地,就仿佛你是逃来这里。你的意图当然也不仅仅只是像在那些“你因此而无法希望是单独一人”的喜庆的日子里那样,来崇拜、来赞美、来感谢上帝;你的意图是寻求罪的赦免——这样,你必定就会希望是单独一人。现在,多么宁静,并且多么庄严!在圣日里,外面一切都是宁静的;寻常的劳作都息止了;甚至那不入访上帝之家的人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圣日。相反,今天不是圣日。外面,日常生活的运作喧嚣嘈杂着,在这些穹窿建筑的里面几乎也能够听得见,恰恰因此,建筑里面的神圣宁静就更宏大。因为,市民权威机构在世俗的意义上所能够规定出的那种宁静[21],其实并不是与上帝有关的陶冶性宁静;而这种在世界喧嚣嘈杂同时的宁静,恰恰就是陶冶性的宁静。——因而,今天来这里不是你的义务,这是今天你内心中的一种需要;没有任何外在的召唤决定你,你必定是自己内心真挚地决定了要这样做;没有人能够因你不来而责怪你,你来,这是你自己的自由选择;你不因为其他人这样做而这样做,因为其他人恰恰就在今天各去自己的田里、去自己的买卖、去做自己的工作了——但是你到了上帝之家,走向了主的圣餐桌。
由此,你以完全特别的方式表达了,你把自己算作是那些想要属于基督的人中的一个;在被宣读出的、取自福音的神圣词句中有着对那些想要属于基督的人的描述,基督拿自己与好牧人作比较而拿那些真正的信仰者与羊群作比较[22]。关于这些比较,有一个三重性的关系:他们听他的[23](基督的)声音;祂(基督)认出他们;他们追随他[24](基督)。
他们听见祂的声音。今天是很特别的,那要被听见的,唯独是祂的声音。在这里本来所做的其他事,只是为了把心念的注意力集中到此:那要被听见的是祂的声音。今天不布道[25]。一个忏悔讲演[26]不是布道;它不想教你,也不想向你强调那人所周知的老教条[27];它只想在去圣餐桌的路上阻止你,这样你就能够借助于讲演者的声音通过你自己向暗中的上帝[28]忏悔。因为你不是要从忏悔讲演中学到“什么是忏悔”,这也太迟了[29],而是通过它你面对上帝忏悔。今天不布道。这里,我们在这预留的短暂瞬间[30]里所谈则又一次不是布道;在我们说了阿门的时候,礼拜仪式并非像通常那样在本质上结束了[31],而是在这时,本质性的礼拜仪式才开始。因此,我们的讲演只是想要在一瞬间里、在去圣餐桌的路上阻止你;因为今天礼拜仪式并非像往常一样围着布道台,而是围着圣餐桌[32]。在圣餐桌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听祂的声音。就是说,一个布道当然也应当见证关于祂,宣示祂的话和祂的教导;但是一个布道却并非因此就是祂的声音。相反,在圣餐桌前,你要听见的,是祂的声音。就算是另一个人对你说出那在圣餐桌前被说出的话,就算是所有人想要联合起来对你说这个[33],——但如果你听不见祂的声音,那么你就是白领了圣餐。在主的仆人在圣餐桌前准确地说出每一句话——完全就如同它被从神父们那里传下[34]——的时候,在你准确地听见了每一句话——因而你没有漏掉一字一词乃至一逗一点——的时候,——但如果你听不见祂的声音,说这话的是祂,那么你就是白领了圣餐。如果你信着地吸收那所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你严肃地决定将之拿取到内心中并且与之一致地安顿你的生活,——如果你听不见祂的声音,那么你就是白领了圣餐。在他说,来这里吧,所有你们这些劳作者和担重担者[35]的时候,你所听见的,必须是祂的声音,因而是祂的声音在邀请你;在祂说,这是我的身体[36]的时候,你所听见的,必须是祂的声音。因为,在圣餐桌前没有任何关于祂的讲演;在那里,祂自己是亲自在场的[37],那说话者是祂,——如果不是那样,那你就不是在圣餐桌前。就是说,在感官的意义上理解,一个人能够指着圣餐桌说:“它就在那里[38]”;但是在精神的意义上理解,它真正地却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在那里,——如果你是在那里听见了祂的声音。
祂认识他们。就是说,那些没有听祂的声音的人,那些人是祂所不认识的;而那些祂所不认识的,也就不是祂的自己人。因为,祂的情形不同于一个“想要有朋友和追随者却不想对相关者有所知、不认识相关者的人”的情形;相反,基督不认识的人,也就不是祂的自己人,因为基督是全知者[39]。——祂认识他们,祂认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祂所给出的牺牲,祂并非就是这样为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给出这牺牲,祂也不是想要拯救这样的普遍意义上的人类,——以这种方式,这拯救也是不可能达成的。不,祂献祭自己是为了个别地拯救每一个人,这样,难道祂会不个别地认识每一个人;因为,难道你不应当认识那你为之献祭出自己的生命的人[40]! ——在教众们在那些节庆的日子里作为数量极大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时,祂也认识他们,而那些祂所不认识的人们,则不是祂的自己人。然而,也许有人很容易就会在这样的场合上欺骗自己,就仿佛那单个的人是躲藏在人群里的。在圣餐桌前则相反;不管有多少人聚集起来,即使他们全都在圣餐桌前聚集,在圣餐桌前没有人群。祂自己是亲自在场的,祂认识那些是祂的自己人的人们。祂认识你,不管你是谁,你是被很多人认识抑或是所有人都不认识的,如果你是祂的自己人,祂认识你。哦,“被祂认识”,这是怎样的永恒之严肃啊;哦,“被祂认识”,这是怎样至福的安慰啊。是的,即使你逃到世界的至极边界,祂认识你,即使你躲藏在深渊之中[41],祂认识你,——但是当然,没有任何理由去逃跑,没有任何理由去躲藏,因为“祂认识你”,这恰是至福。然而,任何第三者都无法知道,祂是否认识你,你必须与祂和与你自己一同知道这个,——但是,如果祂不认识你,那么你也就不是祂的自己人。看,太阳每天早晨带着破晓的这一天走到大地王国的上方,它的射线穿透进每一个点,不存在任何偏远得这光线无法也照明着地穿透到的地方;然而它在自己对大地的这种了解之中不作任何区分,它平等地照射所有地方[42]并且知道每一个地方。但是祂,人类的永恒太阳,祂对人类的了解也像光线一样到处穿透到每一个人那里;但是祂做出区别。因为也有那些祂不认识的人,那些对他们祂会说“我不认识你们,我从来就不认识你”的人,那些对他们祂会这样说尽管他们声称自己认识祂[43]的人!如果你走向主的圣餐桌并参与神圣的活动,如果你确实如此肯定地证明:你去领过圣餐,如果主的仆人为你见证,他特别地对你,正如对其他人中的每一个,递出了圣饼和红酒,——如果祂不认识你,那么,你还是白领了圣餐。因为一个人能够在感官的意义上指着圣餐桌说:“看,它就在那里[44]”,但是,在灵的[45]意义上理解,圣餐桌只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在那里:如果你在那里是祂所认识的。
他们追随祂。因为,你不会留在圣餐桌旁,你也不应当留在那里。你再次回去,回到你的作为、回到你的工作、回到那也许等待着你的快乐,唉,或者回到悲哀——所有这些你在今天旁置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是祂的自己人,那么你就跟随祂。在你追随祂的时候,那么,在你从那里离开时,你当然是离开了圣餐桌,但这时就仿佛是圣餐桌追随着你;因为祂在哪里,哪里就是圣餐桌,——在你追随祂的时候,祂就伴随着你。哦,怎样的永恒之严肃啊,不管你去哪里,不管你做什么,祂都还是伴随着你;哦,怎样至福的安慰啊,祂伴随着你;哦,怎样奇妙的关联啊,永恒之严肃也是至福的安慰!圣餐桌确实仍立在原地,因此你走向圣餐桌;但它只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圣餐桌:如果祂在那里是在场的,就是说,哪里是祂所在的地方,圣餐桌就在哪里。祂自己说,“你在祭坛上献祭你的礼物时,若记起有人有与你作对的事情,那么就先离开,去同你的敌对者和好,然后才来献礼物”[46];哦,你认为哪一种祭品是祂更珍视的,是那你通过与你的敌人和好而送上的祭品,也就是说把你的愤怒献祭给上帝,还是你能够在圣餐桌上所能够献祭的东西!但是,如果和好之祭品是上帝、是基督所最珍视的祭品,那么,圣餐桌当然也肯定就在那里——在最令上帝欢心的祭品被奉出的地方。亚伯在祭坛上献祭,但该隐没有,因为上帝看中亚伯的祭品,——因此这就是一个祭坛;但是该隐的祭品是祂所看不中的[47]。哦,不要忘记,哪里是祂所在的地方,圣餐桌就在哪里,祂的圣餐桌既不是在摩利亚山上也不在基利心山上,也不在那看得见的那里,但它是在祂所在的地方[48]。如果事情不是如此,那么你就必须留在圣餐桌前,在那里扎下自己的居所,从不离开那里[49];但是如此的迷信不是基督教。今天不是圣日,今天有日常日的礼拜仪式;哦,但是一个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每一天礼拜仪式!事情并非是这样:就仿佛如果什么人偶尔去领受一次圣餐,那因此一切就都被决定了;不,这任务是:在你离开圣餐桌的同时却仍然留在圣餐桌前。今天我们所说的所有其他事情只是为把心念的注意力集中到圣餐桌前。但是,在你现在离开那里的时候,要记住,事情并不因此就结束了,哦,不,由此这事情恰恰才开始,善的事情,或者如圣经所说,你身上的善的作为,那开始了这作为的上帝将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日子里完成这善的作为[50]。固然,你可能会虔敬地称呼“今天这一天”(它是上帝将给予你的,如果它真正对你有着重大的意义)是一个耶稣基督的日子;然而,当然,那在严格的意义上被称作耶稣基督的日子的,只有唯一的一天[51]。“今天这一天”则相反,它马上将过去;愿上帝担保,在它在什么时候早已消失并且被遗忘的时候,这天的祝福对于你还必定会在清醒的心念之中许许多多次地被回忆,这样,这对祝福的记忆必定会在祝福之中。
走吧,你,日子,我的眼睛
在这里,在时间之中,永不再见的日子,
去坠入黑夜的阴影!
我大步迈向天国
将永远看着我的上帝
我的信仰将在那里建起。[52]
注释:
[1][III]见前面对前言中“有两篇(II和III)是在圣母教堂里给出的”这句话的注释。
[2][《约翰福音》(10: 27)]所指句子见下文所引。
[3][没有在时间的变化之中有所改变]指向《雅各书》(1: 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4][不变地是那同样者]见前面有过的注释。
[5][就在今日]参看《希伯来书》(4: 7):“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另参看《路加福音》(23: 43),之中主对十字架上的犯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和(3: 7)“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最后参看丹麦主教和赞美诗人布洛尔森(H.A.Brorson)的赞美诗《今天是恩典之时》(1735年),特别是第六段:“仍有恩赐可得,/对于碎裂的心的叫喊,/仍有上帝可及,/仍有天大开。/哪怕你听见他的话/爱的教导,/恩典仍是伟大的。/现在这叫做:今天”。——《信仰的美好宝藏》(Troens rare Klenodie),由哈根(L.C.Hagen)出版。从第193页起。
[6]这个“决定(Beslutning)”是一个人所做的选择,选择让自己做什么,是他在内心之中作出的决定,或者说是意愿之决定。
[7][每天不变地说着“就在今日”的,是你的恩典和仁慈]也许是指《耶利米哀歌》(3: 22—23):“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8]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每天都不变地想要说“就在今日”,那么这就是在丢弃你的仁慈和恩典的时间]布洛尔森(H.A.Brorson)的赞美诗《今天是恩典之时》(1735年),特别是第二段:“看!多么舒适/恩典的光芒灿烂,/但是对你的祷告,/不容拖延,/也许你的钟声敲响/今天是最后的一声/灵魂伤口要医好/现在这叫做:今天”。还有第三段:“今天开始,并且不保留/不保留到明天/明天的日子/可等待的,是隐秘的,/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不可拖延,/现在你就会看见/现在这叫做:今天。”——《信仰的美好宝藏》(Troens rare Klenodie),由哈根(L.C.Hagen)出版。从第193页起。
[9][你并不以被称作我们的上帝为耻]《希伯来书》(11: 16):说那些古老的信仰见证人,“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10]这里的这个“定决”其实就是“决定”(Afgjørelse)。这个“决定”(Afgjørelse)是一个人对外在的人的命运或者事物的走向做作出的决定,或者一个人的命运受外来的权力所做出的决定。见前面对此的注释。或者参看后面“一个陶冶性的讲演”中对这个词的注释。
[11][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人们]就是说,1847年8月27日星期五聚集在哥本哈根圣母教堂参加圣餐礼拜仪式的人们。
[12][更真挚地(inderligere)]参看1848年3月日记NB4: 105,其中克尔凯郭尔谈论“所有上帝礼拜仪式中最宁静而最真挚的:星期五的圣餐礼”(SKS20,336.)。
这是丹麦语形容词/副词 inderlig 的比较级。译者一般把 inderlig 译作“真挚的”、“内在的”或“内在真挚的”。
[13][罪的坦白]就是说在忏悔仪式中承认各种罪。
[14][你派往这世界的祂]在《约翰福音》中,耶稣一次次地说,他是由天父所派;这里可能特别是指《约翰福音》(10: 36):“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以及《约翰福音》(17: 18)“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
[15][好牧人的声音]指向《约翰福音》(10: 1—31)之中关于好牧人的段落。第11句:“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第3和4句:“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第16和27句也都有“听我的声音”。
[16]这一句是中文和合本的《约翰福音》(10: 27)
[17]是指礼拜日和各种圣日。
[18][主的家]指教堂。参看前面对“主的家”或“上帝的家”的注释。
[19][今天则不是什么圣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星期五。
[20][通常是各去自己的田里、去自己的买卖、去做自己的工作]在《马太福音》(22: 1—14)耶稣有一个国王儿子婚礼的比喻。其中3—5句写国王“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作买卖去”;而在《路加福音》(14: 16—24)里耶稣也讲了一个主人摆筵席请客的比喻,客人以各种借口不参加,其中第18—20句写道:“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21][市民权威机构在世俗的意义上所能够规定出的那种宁静]关于“礼拜日和圣日的法定神圣肃穆”的各种新的定性随1845年3月26日的法规开始被实施。它强调了商店的关闭时间,并且在白天,尤其是在教堂仪式的时间里,禁止喧嚣嘈杂。
[22][基督拿自己与好牧人作比较而拿那些真正的信仰者与羊群作比较]基督自比好牧人而把信仰者比作羊群,在《约翰福音》(10: 1—31)之中关于好牧人的段落中描述得很详细。而相反的,是第26句,耶稣对犹太人们说:“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
[23]指“耶稣的”,但是丹麦文“他的”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4]指耶稣,但是丹麦文“他”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5][今天不布道]就是说没有礼拜日和别的圣日在礼拜仪式上所作的布道。
[26][忏悔讲演]其实这不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忏悔讲演,而是一种圣餐礼的布道,在礼拜式中是位于忏悔仪式和圣餐仪式之间。忏悔讲演则相反是由那有神职的牧师作的,作为忏悔仪式的一部分,有差不多十分钟的长度。只有有神职的牧师可以主持忏悔仪式。参看明斯特尔的“丹麦的教堂仪式的一个提议”,在丹麦语的《圣殿与仪式书的草案》(Udkast til en Alter-og Ritualbog)第51页。
[27][它不想教你,也不想向你强调那人所周知的老教条]可以看关于礼拜日和圣日的讲演内容的法规定性第一章“关于教堂中的礼拜仪式”,第一条“关于礼拜天和圣日”,在《丹麦挪威教堂仪式》(Danmarks og Norges Kirke-Ritual)第21—24页,尤其是从21页起的:“牧师应当按着他们的布道的文字,这文字根据上帝的话和真正的教堂的教条以这样一种方式正确地解说,这样那些简单的人们能够很好地明白它,由此概括出教条、教学、安慰、训诫、惩罚和责备”。
[28][暗中的上帝]见前面对“在暗中的上帝”的注释。
[29][太迟了]所指的是忏悔讲演在忏悔室里开始了。
[30][这预留的短暂瞬间]见前面对“预留的这些瞬间”的注释。
[31][礼拜仪式……像通常那样在本质上结束了]按照旧时的仪式,圣餐仪式不是礼拜日和圣日的礼拜中的一部分,而是在对礼拜仪式的延长之中的独立的教堂活动;正如忏悔仪式是一个礼拜仪式之前进行的教堂活动。丹麦语文献参看明斯特尔的“丹麦的教堂仪式的一个提议”(Se § 17,§ 71 og § 76 i J.P.Mynsters《Forslag til et:Kirke-Ritual for Danmark》,s.19,s.51 og s.75f.,og《Bemærkninger ved Forslagene》,s.39 og s.45f.,iUdkast til en Alter-og Ritualbog.)。
[32][礼拜仪式并非像往常一样围着布道台,而是围着圣餐桌]根据过去的礼拜仪式神学,礼拜日礼拜仪式是围着布道台,星期五的礼拜是围着圣餐桌。
[33]另一个人对你说、或者所有人想要联合起来对你说这这话,就是说,这不是祂的声音在说这话。
[34][主的仆人在圣餐桌前准确地说出每一句话……被从神父们那里传下]指向圣餐立约之词,就如它们被一代代传下来的那样,见《哥林多前书》(11:23),保罗写道:“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接下来就是圣餐立约词,这些立约词在新约之中多处出现:《马太福音》(26: 26—28);《马可福音》(14: 22—24);《哥林多前书》(11: 23—25)。
主的仆人:指牧师。
[35][来这里吧,所有你们这些劳作者和担重担者]指向《马太福音》(11: 28):“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
[36][这是我的身体]指向在圣餐仪式上的约词(verba testamenti):“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他被出卖的这夜,拿起饼来祝谢了,掰开,给自己的门徒,并且说,拿起它,吃掉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详见前一讲演中对“那是在祂被出卖的夜晚”的注释)
[37][在那里,他自己是亲自在场的]这在圣餐礼的引言之中有所表达:“根据立约词的意思,耶稣·基督在圣餐仪式中自己带着自己的血和身体在场”,见《丹麦圣殿规范书》(Forordnet Alter-Bog for Danmark,Kbh.1830[1688],ktl.381,s.252.)。在这背后有着路德的“到处遍在学说(Ubiquitätslehre)”,该学说认为基督到处遍在,既是在他天上在天父右手边的神圣本性,也是在他在圣餐礼之中作为身体和血的人的本性,后者是说在我们领圣餐的时候,那些作为外在象征的圣饼和红酒,他是在它们之中、与它们一同、在它们背后当场在场的。可参看路德《协同书》(Formula Concordiae(1577-78,udg.i 1580),第二部分,《Solida Declaratio》,第7条,论圣餐礼,35,见Libri symbolici ecclesiae evangelicae sive Concordia,udg.af K.A.Hase,2.udg.,Leipzig 1837[1827],ktl.624,s.735(Die Bekenntnisschriften der evangelisch-lutherischen Kirche.Herausgegeben im Gedenkjahr der Augsburgischen Konfession1930,11.udg.[ty./lat.],Göttingen 1992,s.983).)
在这背后还有“communicatio idiomatum(本性相通)”学说,在这里就是说,在基督的本性之中,神性有着向人性的转达交流(jf.《Solida Declaratio》,art.7,4,seLibri symbolici,s.726(Die Bekenntnisschriften,s.974).Se også § 123 i K.HaseHutterus redivivus,s.316.)。
[38][它就在那里]这是对《马太福音》(24: 23)中耶稣所说的“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的随意引用。
[39][基督是全知者]正如上帝是全知者。可参看前面关于上帝全知的注释。
[40][那你为之献祭出自己的生命的人]也许是指向《约翰福音》(10:14—15),之中耶稣说:“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41][即使你逃到世界的至极边界……即使你躲藏在深渊之中]指向《诗篇》(139: 8—10):“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42][它平等地照射所有地方]也许是指向《马太福音》(5: 45)之中耶稣说关于上帝,他“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43][“我不认识你们,我从来就不认识你”……声称自己认识他]部分地引自《路加福音》(13: 25—27),耶稣说:“至家主起来关了门,你们站在外面叩门,说,主阿,给我们开门,他就回答说,我不认识你们,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那时,你们要说,我们在你面前吃过喝过,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他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部分地引自《马太福音》(7: 22—23),耶稣说:“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44][看,它就在那里]这是对《马太福音》(24: 23)的随意引用。
[45]这个词,丹麦语是aandelig,在基督教的关联上,常被译作“灵的”;但“精神的”,在哲学的关联上,尤其是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关联上,通常译作“精神的”。
[46][他自己说,“你在祭坛上献祭你的礼物时……然后才来献礼物”]对《马太福音》(5: 23—24)的随意引用,之中耶稣说:“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47][亚伯在祭坛上献祭……该隐的祭品是他所看不中的]指向《创世记》(4: 3—5)之中的关于亚伯和该隐兄弟献祭的叙述,其中有:“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48][既不是在摩利亚山上也不在基利心山上……但它是在他所在的地方]指向《约翰福音》(4: 7—42)中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对话,耶稣说:“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第21句)摩利亚山是所罗门建造耶路撒冷神庙的地方,见《历代志下》(3: 1):“所罗门就在耶路撒冷,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所指定的地方预备好了,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基利心山是指撒玛利亚人的圣山,撒玛利亚人将之认同为摩利亚山,他们在那里建神庙,在公元前100年被毁。在《约翰福音》(4: 20—24)反映出耶路撒冷和基利心间神庙间争议。耶稣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49][在那里扎下自己的居所,从不离开那里]也许是指向旧约赞美诗中谈论(总是)住在耶和华或主的殿中,比如说《诗篇》(23: 6; 27: 4; 61: 4;84: 4)。
[50][如圣经所说……将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日子里完成这善的作为]对《腓利比书》(1: 6)的随意引用。和合本《腓利比书》(1: 6)中把“善的作为”译作“善工”:“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
[51][那在严格的意义上被称作耶稣基督的日子的,只有唯一的一天]亦即基督重归并且那来临的审判发生的日子。
[52][走吧,你,日子……我的信仰将在那里建起]在草稿中克尔凯郭尔在纸页边上作注释:“这讲演可以以京果的第五晨叹的最后一句诗结尾”Pap.VIII 2 B 108,s.213)。所引的是赞美诗诗人托马斯·京果的晨赞美诗“再见你不得安息的夜”的最后一段(Thomas Kingos morgensalme《Farvel Du hvilesøde Nat》,nr.184 iPsalmer og aandelige Sange af Thomas Kingo,udg.af P.A.Fenger,Kbh.1827,ktl.203,s.391f.;s.392.)。
IV[1]《哥林多前书》(11: 23)[2]
祈祷
哦,耶稣,常常让我的心
想着你的苦难、剧痛和艰辛
让我想着你的灵魂痛楚[3],
是的,你,我的主和拯救者,甚至在这方面,我们也不敢去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敢去以为我们仿佛能通过我们自己而足够深刻地召唤,或者足够牢固地坚持,对你的这种记忆,我们,在远远更大的程度上更愿意逗留在快乐的事物中、而不愿在悲哀的事物中耽搁,我们全都欲求着美好日子、幸福时光的和平与安宁,我们如此想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保持对所有恐怖的一无所知而让它们(如我们所愚蠢地认为的)不来令我们的幸福生活变得黑暗而严肃,哦,或者令我们的(在我们自己看来是)不幸的生活变得愈加黑暗而严肃。[4]因此我们向你祷告,你,那是“我们所想要纪念的”[5]的你,我们向你祷告,愿你自己会提醒我们纪念你。哦,在一个人要与你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是怎样一种奇怪的语言啊;在它要被用来描述我们与你的关系或者你与我们的关系时,它当然就好像是不可用的。在那要被回忆的东西自己要去提醒那回忆者的时候,这是否也是一种记忆啊!在人的角度上看,只有那高高在上的、有着如此多如此重要的事情要去想的权势者才以这样的方式说话,他对卑微者说:你要自己提醒我记着我要回忆你。唉,我们对你说着同样的话,你,世界的拯救者和赎罪者[6];唉,这同样的话,在我们对你说这话的时候恰恰是对于我们的卑微、我们与你相比的“什么都不是”的表达,你,在上帝那里是超越所有诸天至高[7]的你;我们向你祷告,愿你自己会提醒我们想着你的受难和死亡,常常提醒我们[8],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喜悦和我们的悲哀之中,提醒我们想着你被出卖的那个夜晚[9]。我们为这个向你祷告,在你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感谢你,正如现在,他们这些在今天聚集的人们,我们也以这样的方式感谢你,通过走向你的圣餐桌来更新与你的同在[10]。
《哥林多前书》(11: 23): ……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
在他被卖的那一夜[11]。因为,现在就让这只成为围绕着你的夜,这当然也属于神圣的历史情节中的一部分。在这里聚集起来的[12],为记念我们的主耶稣基督[13]而参与这在那个夜晚被立约定出的餐食[14]的你们,你们肯定自己向祂祷告了,祈请祂会把自己的受难和死亡真正活生生地展示在你们眼前[15]。哦,有一些人,他们也许祈请了可以让他们获准去看见那王侯们徒劳地欲求着想看见的东西,祂的荣耀的日子之一[16];不要为你们的选择[17]后悔,因为那首先是祈求了要让可怕的东西能活生生地展示在他面前的人,他确实是选择了更好的部分[18]。——在祂被卖的那一夜。现在事情就是这样,在人的角度上说,祂的处境是败退[19]。祂,本来人们曾想要拥戴为王的[20]祂;在后来大祭司们因为人众跟随着祂而仍不敢动手碰的[21]祂;通过其强有力的作为使得无数人群围拢向自己的[22]祂;在其教导之权威面前所有人都屈从[23]、法利赛人要作对而被折服[24]、人众欢喜而充满期待的祂;——现在祂就像是被排斥出了世界,祂独自与十二门徒一同坐在一个房间里[25]。但是骰子已被扔出[26],在天父的旨意和在大祭司们的公会[27]的裁决中,祂的命运已被决定[28]。在祂从桌前起身走进外面的黑夜中[29]的时候,这时祂也是去迎接自己的死亡,这时恐怖的戏剧开始了,为此一切都已准备就绪,这时祂还要再一次在恐怖的再现之中体验那过去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可怕地终结于开始:祂要被作为王致意,却是出自嘲弄;祂将真地穿上紫袍,但作为一种侮辱[30];祂将聚集人们以更大的数量围向自己,但是大祭司们不会再怕出手动祂,相反倒是不得不阻拦住人众的手[31],以便让这事情看起来有这样的表象:祂被判了死罪[32];这当然也是法律诉讼[33],祂当然是“就像人们抓住一个盗贼”一样地被抓住了[34],并且“作为一个犯罪者被钉上十字架”[35]!以这样一种方式,祂的生命是在倒退而不是在前进,那与“人的心念自然地所想的和所欲求的东西”正相反的。因为,世俗地看,一个人一级一级地在荣誉和名望和权力中向上攀登[36],不断地有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他的事业,直到他,一直是站在多数者一边的他,到最后受所有站在最高一级上的人们钦敬。但是祂则反过来一级一级地向下走,然而祂却在向上登;以这样的方式,真理必须受难,——或者在世界里被标记出来(udmærkes)[37],只要祂是真理[38]。在最初的瞬间,这真理看来是让所有人欣悦的;但是随着它越是渐渐地变得更清晰,越确定并且越明了,越有决定性,越多的幻觉之伪装脱落下来,也就有越多的人不断地离去[39],——最后祂一个人单独站在那里[40]。但是,即使在那里,祂也还不停下,现在一级一级地穿过所有下降之标记[41],直到祂最终被钉上十字架。终于,然而这终结却并不持续很久;因为从“恐怖之戏剧在祂被出卖的那夜开始”的瞬间起,那决定[42]就已经带着“那突然的”的速度就绪了,就像在风暴在一瞬之间使天地发暗。这一夜是边界;然后,怎样的变化啊![43]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一切都是同一回事。地点是同一个地点,同样的大祭司们,同样的巡抚[44],同样的人众,——是的,祂也是同样的祂;在人们从前想要推举祂做王的时候,那时祂逃走了[45],而在人们全副武装地来抓祂的时候,祂则迎接那兵并且说“你们找谁”[46];祂可是曾以一吻来问候过作为门徒的犹大,祂也不拒绝犹大那一吻,祂以这吻知道犹大将出卖祂[47],——难道祂不是同样的祂?
哦,我的听者,作为一个人,有时候也许有一天或者一夜是他必定会希望不要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的;这个夜晚,人类必定会希望这个夜晚不曾在自己的历史中出现过!因为,如果祂出生的那个午夜[48]是黑暗的;那么,祂被出卖的这夜则更为黑暗!人类必定是希望这个夜晚不在自己的历史中,是的,每一个单个的人必定会希望它不在人类的历史之中;因为这当然绝不是完成了的并且过去已久的事件,基督的受难当然是我们所不应当也不敢像我们记念那些无辜地死去的荣耀者们[49]的受难那样地来记念的,关于这些荣耀者们的死,我们会说:现在这早已过去。祂的无辜的牺牲没有结束,尽管受难的杯子已空[50];不是一个从前的事件,尽管它已经过去;没有成为了一个已完成的往事,尽管它是在一千八百年前;并不会变成了往事,即使它是在一万八千年前。祂不是在病榻之上死于一个自然的死亡;祂也不是因为灾难而去世;也不是个别的一些人袭击祂而打死了祂;也不是当时那一代人把祂钉上十字架;是“人类”[51],而如果我们本来就是人,那我们则当然也是属于这人类的一部分。因而我们不敢洗我们的手,——至少我们是不能够,除非是像彼拉多能这样做[52];因而我们不是一个经过的事件的观众和旁察者,我们当然是一个在场事件之中的同犯。因此我们不去放肆地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是以诗人的方式[53]对我们所要求的怜悯;这当然是祂的血,这血也是对“属于人类一部分的我们”所要求的[54]。哦,甚至那与祂最像的仿效者:他没有像迷信所渴求的那样在自己的身上承受祂的伤[55],他的生命也是倒退而非前进,他也根据基督教的衔位法规[56]一步一步地,被取笑、被嘲辱、被迫害、被钉上十字架;甚至他,在他想起那个夜晚的时候,那个夜晚,它确确实实地对于他就是在思想之中当场的,他也是作为同犯在场的。在教众(每次在这话“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祂被出卖的这夜”[57]被说出的时候)恐慌但真挚地围着祂就好像是要阻止这叛卖的发生,就好像是为了向祂许诺忠诚——甚至即使是所有其他人都离开了祂[58]——的时候,却没有人敢忘记,他在那个夜里也是在场作为同犯的,没有人敢忘记这一可悲的榜样——他在别的方面倒是并不怎么像这个榜样——使徒彼得[59]。唉,我们人类,尽管我们是属真理的[60]、尽管我们还是在“真理”[61]的这一边;在我们要与一个是“真理”的人并肩行走的时候,在“真理”是尺度的时候,我们就还是像一个巨人[62]身旁的小孩子,在定决[63]的瞬间,我们还是变成了同犯。
在祂被卖的那一夜。除了叛卖,又有什么样的犯罪与夜有更大的相似之处呢;哦,除了叛卖,又有什么样的犯罪与爱有更大的不同呢,唉,在这叛卖是通过一吻而发生的情况下,则是极至的!然而,犹大当然是叛徒,但在根本上他们其实全是叛徒,只有犹大是唯一为钱而这样做的[64]。犹大把祂出卖给大祭司们,大祭司们把祂出卖给人众,人众把祂出卖给彼拉多;出于对凯撒的畏惧,彼拉多把祂出卖给死亡[65],畏惧人众的使徒也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在夜里逃跑[66],还有在庭院里拒绝认祂的彼得[67]。这是最后的,哦,就仿佛这是最后的一星火点灭了,——然后一切就是黑暗。在全人类之中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唯一的一个,是愿意与祂有关系的,——而祂是真理!哦,如果你认为,你还是绝不会做这事情,你绝不会对祂动手、也不会去参与嘲辱,——但是出卖祂,这是你会做的:你逃跑,或者你聪明地待在家里,让自己置身事外,让一个仆人告知你发生的事情。唉,但是,叛卖是你能够为爱带来的最痛楚的一击;没有任何事情,哪怕是最痛苦的肉体煎熬,爱在之中所遭的折磨会像“爱在‘被叛卖’之中所受的灵魂上的折磨”那么剧痛,因为对于爱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像忠诚那样有着如此至福的!
哦,这事件发生了,这足以让我永远不再会以这样的方式快乐,就像自然人不再轻率而世俗地快乐,就像少年不再在不识世故之中快乐,就像小孩子不再在无邪之中快乐。我无需看更多,如果还能有任何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了这世界的话,任何能够令心灵感到更恐怖的东西;因为,那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令感官感到恐怖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无需有任何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对于我这已足够:我看见了“爱”[68]被叛卖,我明白了某种关于我自己的事情,亦即:我也是一个人,“是人”就是“是一个有罪的人”。我并不因此而变得憎恶人类,我绝不会去恨别人;但是我绝不忘记这一情景,也不会忘记我所明白了的关于我自己的事情。人类钉上十字架的,是赎罪者[69];恰是因此,属于人类的我感觉到对一个赎罪者的需要;这对一个赎罪者的需要,是再也没有比在人类把赎罪者钉上十字架时更清楚的。从这一瞬间起,我不再相信我自己,我也不想让我自己被欺骗,就仿佛因为自己没有像那些同时代的人们那样地经受同样的考验,我就是更好的。不,我变得对自己如此害怕,我想要在祂——这被钉上了十字架的人——那里寻找皈依处。对祂,我想要祷告:愿祂救我远离恶[70],救我远离我自己。只有在“通过祂并且在祂那里得到了拯救”的情况下,在祂紧紧扶持住我[71]的时候,我知道,我不会出卖祂。这种要把我从祂那里吓跑的恐惧——“我也会出卖祂”,恰恰这恐惧,把我与祂结合在一起,这样,我敢希望我将紧紧抓住祂[72],——在那要把我吓跑的东西恰恰就是那要把我吸引向祂的东西时,我又怎么会不敢去希望这个![73]我不愿(并且我无法这么做,因为祂不可抗拒地打动我)[74],我不愿在我自身之中带着这种对我自己的恐惧内闭起自己[75]而没有对祂的信任;我不愿带着这种恐惧或者带着这种辜的意识——“我也会出卖祂”——在我自己之中内闭起自己;我宁可,作为一个有辜者,得到了拯救地属于祂。哦,在祂在犹太到处游走的时候,祂通过自己行善的各种奇迹作为打动了许多人[76];但是被钉上了十字架,祂做出了更大的奇迹,祂做出了爱之奇迹:祂什么都不做——通过受难来打动每一个有着一颗心的人!
祂被出卖了——但祂是爱:在祂被卖的那一夜,祂立约定出了爱的餐食[77]!总是那同样的!那些将祂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们,祂为他们祷告[78];在祂被卖的那一夜,祂用上了这机会(哦,无限的爱之深度,它恰恰觉得这瞬间是适当的!),祂用这机会来立约定出和解之餐食[79]。确实,祂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接受服务而不作回报[80]!一个女人用香膏浇祂的头,作为回报,她所有这几千年下来一直被人纪念[81]!是的,祂回报人们对祂所做的!人们把祂钉上十字架,作为回报,祂的这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为世界的罪、也是为“人们把祂钉上十字架”这罪,给出的和解之献祭[82]!人们出卖祂;作为回报祂为所有人立约定出和解之餐!如果彼得没有拒绝认他,那么就当然会有一个人并没有像人类之中的每一个其他人那样需要和解。但是,现在所有人都出卖了祂,于是所有人也就需要参与这和解之餐!
看,现在一切都已就绪[83];有福了,那在自己所应做的事上也已就绪的人!看,在那里,祂在自己神圣的桌前等待着:那么,为记念祂,为祝福你们自己,而去这样做吧[84]!
注释:
[1][IV]见也许是1847年8月的日记NB2: 151:“星期五布道的文字/我们的友爱在天上。/……尤其是今天,我们感受到这个,——因为,每一次这些话被重复,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那个他被出卖的夜晚’,在这时候,教众就越来越紧密地围着靠近他,就仿佛叛徒又一次在靠近”(SKS20,201)。
[2][《哥林多前书》(11: 23)]所指句子见下文所引。
[3][哦,耶稣,常常让我的心……想着你的灵魂痛楚]引自丹麦神学家、历史学家和作家马岭(OveMalling)的赞美诗《哦,耶稣,常常让我的心想着》,收于《福音基督教赞美诗》(Evangelisk-christelig Psalmebog til Brug ved Kirke-og Huus-Andagt(1798)som nr.147.)。
根据1845年的一个版本,这首诗的全诗为:“哦,耶稣,常常让我的心/想着你的苦难、剧痛和艰辛/让我想着你的灵魂痛楚/让我想着你的十字架和你的死亡!/我的生命要赞美你,/我的死亡要赞美你。/你将让我的尘土重生,/给予我胜利的宝座。”
[4]译者对句子稍作调整,按原文直译是:“是的,你,我的主和拯救者,甚至在这方面我们也不敢去相信自己的力量,仿佛我们能够通过自己足够深刻地召唤或者足够牢固地坚持对你的这种记忆,我们,在远远更大的程度上更愿逗留在快乐的事物中、而不愿留在悲哀的事物中的我们,全都欲求着美好日子、幸福时光的和平与安宁的我们,如此想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对所有恐怖保持无知而令它们,如我们愚蠢地认为的那样,不来使我们的幸福生活变得黑暗而严肃,哦,或者使得我们的,在我们自己看来是,不幸生活变得甚至更黑暗而严肃的我们”。
丹麦文原文是:“ja,Du vor Herre og Frelser,end ikke i denne Henseende turde vi*fortrøste os til egen Kraft,som formaaede vi ved os selv dybt nok at fremkalde eller stadigt at fastholde dette Dit Minde,vi,der saa langt hellere dvæle ved det Glædelige end ved det Sørgelige,vi,der alle begjere gode Dage,lykkelige Tiders Fred og Tryghed,vi,der saa gjerne ønske at blive i dybere Forstand uvidende om Rædslerne,at de ikke,som vi daarligen mene,skulle gjøre vort lykkelige Liv mørkt og alvorligt,o,eller vort,som det synes os,ulykkelige Liv,dog alligevel for mørkt og alvorligt.”
Hong的英译是:“Yes,you our Lord and Savior,not even in this do we dare to trust our own strength,as if by ourselves we were able to summon deeply enough or constantly to hold fast your memory,we who much prefer to dwell on the joyful than on the sorrowful,we who all crave good days,the peace and security of happy times,we who so very much wish to remain in the deeper sense ignorant of the horrors lest they,as we foolishly think,would make our happy life dark and earnest,or our unhappy,so it seems to us,life even darker and more earnest.”
Hirsch的德译是:“ja,Du unser Herr und Heiland,noch nicht einmal hierbei dürfen wir uns unsrer eignen Kraft getrösten,so als ob wir es aus uns selber vermöchten,dies Dein Gedächtnis tief genug in uns wachzurufen oder stetig festzuhalten,wir,die wir so weitaus lieber bei dem Frohmachenden verweilen denn bei dem Betrübenden,wir,die
wir allesamt guter Tage begehren,des Friedens und der Sicherheit glücklicher Zeiten,wir,die wir so sehnlich wünschen in tieferem Sinne unwissend zu bleiben von den Schrecknissen,auf daß sie nicht,wie wir törlich meinen,unser glückliches Leben düster und ernst machen,o,oder unser uns unglücklich scheinendes Leben doch gleichwohl allzu düster und ernst.”
[5][我们所想要记念的]指向耶稣关于圣餐礼立约之中所说的话。见前面对“那是在祂被出卖的夜晚”的注释。
[6][赎罪者]亦即基督。参看比如说《以弗所书》(1: 7):“我们借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也可参看《歌罗西书》(1: 14)和《希伯来书》(9: 12),之中说,耶稣作为真正的大祭司,“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7][在上帝那里是超越所有诸天至高]一方面是指向《腓利比书》(2:9),之中保罗在基督颂之中写道:“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一方面也指向《希伯来书》(7: 26)之中写耶稣:“像这样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原是与我们合宜的。”
[8][提醒我们想着你的受难和死亡,常常提醒我们]见前面对所引诗句的注释。另外也参看牧师对领圣餐者们所说的引言:“因为他(基督)给予了我们他的身体和血,让我们吃下喝下,以达罪的宽恕,另外也记着他的死亡和痛苦。”见《丹麦圣殿规范书》(Forordnet Alter-Bog for Danmark,Kbh.1830[1688],ktl.381,s.253.)。
[9][想着你被出卖的那个夜晚]指向耶稣关于圣餐礼立约之中所说的话。见前面对“那是在祂被出卖的夜晚”的注释。
[10]同在(Samfundet),有时译作“共同体”。在正常的意义中,丹麦语的Samfund意思是“社会”。但是在神学或者圣经的意义上,它常常被用来指“(与上帝或基督或永恒的)同在”或者“(与上帝或基督或永恒的)共同体”。
[11][在他被出卖的那一夜]在草稿边上,克尔凯郭尔在划有着重强调性的双道下划线的“注”下面写:“如果这个讲演要被讲,那么整个引言就会被取掉。直接在那文字后面,它就开始了。在那个他被出卖的夜。因为不要让环境打扰你,不要管这穹窿的牢固性,不要管美丽和豪华,不要管艺术的创作,不管,唉,这一在这里面的对许多人来说却也许是狡猾的安全感,只让夜围绕着你。在那个他被出卖的夜!这夜是他的生命中的转折点,等等等等”(Pap.VIII 2 B 112,s.215)。
[12][在这里聚集起来的]就是说,在教堂里面,在忏悔仪式之后,在圣餐礼仪式之前。另外还可以看1848年1月的日记NB4: 25:“自一篇可能的星期五布道……/……但是,现在在这里聚集起来的、为记念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而参与这在那个夜晚被立约定出的餐食的你们,你们肯定自己向他祷告了,祈请他会把自己的受难和死亡真正活生生地展示在你们眼前。哦,有一些人,他们也许祈请了可以让他们获准去看见那王侯们徒劳地欲求着想看见的东西,他的荣耀的日子之一;不要为你们的选择后悔,因为那首先是祈求了要让可怕的东西能活生生地展示在他面前的人,他确实是选择了更好的部分”(SKS20,299)。
[13][为记念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指向耶稣关于圣餐礼立约之中所说的话。见前面对“那是在祂被出卖的夜晚”的注释。
[14][在那个夜晚被立约定出的餐食]根据《哥林多前书》(11: 23)耶稣是将圣餐仪式定在夜里;根据前三个福音,它是在一个庆典性的复活节晚餐上,可参看日记(NB2: 256)。
[15][祈请他会把自己的受难和死亡真正活生生地展示在你们眼前]也许是指向《加拉太书》(3: 1),其中保罗写道:“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
[16][看见那王侯们徒劳地欲求着想看见的东西,他的荣耀的日子之一]指向《路加福音》(10: 24),之中耶稣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还有《约翰福音》(8: 56),之中耶稣对犹太人们说:“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
[17]“你们的选择”是“活生生地看见基督的受难和死亡”,不同于那“有一些人”,他们看见的东西是“耶稣的荣耀的日子”。
[18][选择了更好的部分]指向《路加福音》(10: 42),之中耶稣对马大说她的坐在耶稣脚前听他的道的妹妹马利亚:“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其中“那上好的福分”按丹麦文圣经是“更好的部分”或“好的部分”。
[19]这一句的丹麦文是:“Saaledes var det nu,menneskelig talt,gaaet tilbage for Ham”;
Hong的英译是“It was in this way,humanly speaking,that he has now come down in the world”;
Tisseau的法译是“Ainsi,à vues humaines,il avait subi un échec”;
Hirsch的德译是:“So war es denn nunmehr,menschlich gesprochen,mit Ihm rückwärts gegangen”。
[20][本来人们曾想要拥戴为王的祂]指向《约翰福音》(6: 15)。而因为下面的文字,也可以考虑这是指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人众欢迎他,欢呼他为王的叙述,见《马太福音》(21: 1—11)和《路加福音》(19: 28—40)。
[21][在后来大祭司们因为人众跟随着祂而仍不敢动手碰的]见《马太福音》(21: 33—46)。进入耶路撒冷的第二天,耶稣讲了邪恶的葡萄园户的比喻;当大祭司和法利赛人明白它是针对他们的时候,“他们想要捉拿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第46句)。在《路加福音》(21: 33—46)有平行的叙述:“文士和祭司长,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当时就想要下手拿他。只是惧怕百姓”(第19句)。另外,在《路加福音》(19: 47—48)有“耶稣天天在殿里教训人。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都想要杀他。但寻不出法子来,因为百姓都侧耳听他”。
[22][通过其强有力的作为使得无数人群围拢向自己的]见《路加福音》(19: 28—40)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叙述,其中有:“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说,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另见《约翰福音》(6: 2):“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
[23][在其教导之权威面前所有人都屈从]见《马太福音》(7: 28—29),在耶稣登山宝训之后:“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另见见《马太福音》(7: 22—33);《约翰福音》(7: 46)。
[24][法利赛人要作对而被折服]见《约翰福音》(12: 42),之中讲述,尽管有先知以赛亚关于犹太人的顽固的预言,“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耶稣)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也参看《约翰福音》(7: 45—53)。
[25][祂独自与十二门徒一同坐在一个房间里]根据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关于耶稣与十二门徒的最后晚餐的叙述,那是在耶路撒冷的一幢房子的“一间大楼”(厅)里,见《马可福音》(14: 12—16)和《路加福音》(22: 7—13)。
[26][骰子已被扔出]指向一句据说是凯撒说过的话。在凯撒在公元前49年离开自己的省份作为军事首领与自己的军队一同越过卢比肯河(卢比肯河是意大利本土和诸省份间的边界,并且作为将领是不能与自己的军队一同越过这河的)的时候,他说“Jacta est alea”(骰子已被掷出)。这是一个违法的决定,由此引发出了罗马的第二次内战。这内战导致了凯撒的独裁。见罗马历史学家斯维通(Sveton)所写的《十二凯撒生平》(De vita Caesarum),1,32。
(Jf.Caji Svetonii Tranqvilli Tolv første Romerske Keiseres Levnetsbeskrivelse,overs.af J.Baden,bd.1-2,Kbh.1802-03,ktl.1281;bd.1,s.31)。
[27][大祭司们的公会]或者在大公会(《马太福音》5: 22)它代表着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集会,在耶稣时代,这是犹太人在罗马人允许其具备的自治事务中的最高的管理和司法权力机构。在这大公会中有71个成员,有一个执行大祭司作为首席。这里暗示了在大公会前对耶稣的审讯,他被判有死罪。见《马太福音》(26: 57—68)。
[28]丹麦语Raad,既有忠告、劝告、裁决和决定的意思,又有议事机构的意思。在这里句子结构其实是“在天父的和在大祭司们的Raad中,祂的命运已被决定……”,就是说,作定语的名词“天父”和“大祭司们”共享Raad这个名词,但其实它跟在“天父”后的意思是“旨意”而跟在“大祭司们”后的意思是“公会”。
这一句的丹麦文原文是:“Men Loddet erkastet,Hans Skjebne er afgjort,i Faderens og i Ypperstepræsternes Raad.”
Hong的英译是“But the die has been cast;his fate has been decided by the decree of the Father and the high priests.”
[29][祂从桌前起身走进外面的黑夜中]在耶稣与十二门徒吃完了最后的晚餐之后,星期四晚上,他立了圣餐礼的约,在《马太福音》(26: 30)中说:“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但按《约翰福音》(13: 30),那则是夜里(就是说,是深夜,而不是晚上)。见克尔凯郭尔在1847年10月带有标题“取自星期五讲演第一”日记NB2: 256。
[30][祂要被作为王致意,却出自嘲弄;祂将确实穿上紫袍,但作为一种侮辱]见《马太福音》(27: 27—31):在彼拉多洗手之后,“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他那里。他们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阿。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在《约翰福音》(19:1—7)中说,“当下彼拉多将耶稣鞭打了。兵丁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紫袍。又挨近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阿。他们就用手掌打他。彼拉多又出来对众人说,我带他出来见你们,叫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耶稣出来,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彼拉多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个人。祭司长和差役看见他,就喊着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彼拉多说,你们自己把他钉十字架吧。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犹太人回答说,我们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神的儿子。”另看《马太福音》(27: 42)。
[31][祂要让人们以更多人数围向自己……大祭司们……不得不阻拦住人众的手]比如可参看《马太福音》(27: 20—26):“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除灭耶稣。巡抚对众人说,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呢?他们说,巴拉巴。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巡抚说,为什么呢?他作了什么恶事呢?他们便极力地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众人都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和《约翰福音》(19: 13—16):“那日是预备逾越节的日子,约有午正。彼拉多对犹太人说,看哪,这是你们的王。他们喊着说,除掉他,除掉他,钉他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说,我可以把你们的王钉十字架吗?祭司长回答说,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于是彼拉多将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
[32][这样的表象:祂被判了死罪]也许是指向《约翰福音》(19: 6—7),彼拉多说他不认为耶稣有罪,但是“犹太人回答说,我们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神的儿子。”
[33][法律诉讼]对耶稣的审判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有着一种“法律诉讼”的形式,他既在公会被大祭司审讯(《马太福音》26: 57—68),被彼拉多审讯(见《马太福音》27: 11—14;《路加福音》23: 1—5;《约翰福音》18: 28—19:16),被希律审讯(见《路加福音》23: 8—12),然后又被彼拉多审讯(见《路加福音》23: 13—25)。在《约翰福音》(19: 13)直接说,在彼拉多决定把耶稣交给犹太人钉十字架的时候,他是坐在法庭上。
[34][“就像人们抓住一个盗贼”一样地被抓住了]对《马太福音》(26:55):“当时,耶稣对众人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和《路加福音》(22: 52):“耶稣对那些来拿他的祭司长,和守殿官,并长老,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的随意引用。
[35][“作为一个犯罪分子被钉上十字架”]参看《路加福音》(23: 26—43)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叙述:耶稣被与两个盗贼一同带往骷髅地,被钉上十字架。两个盗贼分别在他左面和右面。
[36][一个人一级一级地在荣誉和名望和权力中向上攀登]就是说按照世俗的衔位法规。
[37][被标记出来(udmærkes)]一方面是指被标出来,就是说,被特别地区分出来,被筛选掉(被迫害),一方面是被表彰,就是说,被认可、被表扬。
[38][祂是真理]指向《约翰福音》(14: 8)。
[39][越多的人不断地离去]比如说看《约翰福音》(6: 66),上面说,许多门徒在听了耶稣关于他的作为生命食粮的长篇讲演之后,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从此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40][最后祂一个人单独站在那里]指向新约中的叙述:犹大出卖耶稣(《马太福音》26: 14—16.48),在他被抓的时候,所有门徒不再顾他而逃走(《马太福音》26: 56),在他在大公会被大祭司审讯时,彼得三次不认他(《马太福音》26: 69—75)。
[41][穿过所有下降之标记]从他被出卖开始,然后进入他审判过程中的各种经历,最后终结于被钉上十字架。一个沉降的过程。
[42]这里的“决定”(Afgjørelse),是一个人对外在的人的命运或者事物的走向做出的决定,或者一个人的命运受外来的权力所做出的决定。另有一个“决定”(Beslutning)概念则是指一个人所做的选择,选择让自己做什么。若在丹麦文中这两个词同时出现,那么译者就会把这个“决定(Afgjørelse)译作”定决“。
[43][这一夜是边界;然后,怎样的变化啊!]见前面对“在他被卖的那一夜”的注释。
[44][巡抚]本丢·彼拉多,是罗马帝国犹太和撒玛利亚行省的第五任总督(26—36年在任)。《马太福音》第27章和《约翰福音》第18章述及他,把他说成是巡抚。
[45]在人们从前想要推举祂做王的时候,那时祂逃走了]指向《约翰福音》(6: 14—15):“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46][在人们全副武装地来抓祂的时候,祂则迎接那兵并且说“你们找谁”]《约翰福音》(18: 3—7):“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
[47][祂也不拒绝犹大那一吻,祂以这吻知道犹大将出卖祂]指向前三个福音的关于耶稣的被抓。犹大与大祭司们和长老约定了吻是指出谁是耶稣。关于耶稣知道这个,见前一注释。
[48][祂出生的那个午夜]指向《路加福音》(2: 1—20)。耶稣的诞生是在夜里。
[49][荣耀者]指基督教的烈士。见前面关于“荣耀者”的注释。
[50][受难的杯子已空]见《马太福音》(20: 20—23):“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马太福音》(26: 39):耶稣“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26: 42):“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约翰福音》(18: 11)“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51][不是当时那一代人把祂钉上十字架;是“人类”]见前面第二部分中对“他的生命当然从来就没有表达过任何偶然的东西”的注释。
当时那一代人:指耶稣时代的犹太人。
[52][我们不敢洗我们的手,——至少我们是不能够,除非是像彼拉多能这样做]指向《马太福音》(27: 24):“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
[53][诗人的方式]就是说,正如“怜悯”是由悲剧作家创作出来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悲剧唤醒怜悯与畏惧。《诗学》第六章中给出了悲剧的引导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3页。这里也说明一下:本书译文中的“畏惧”在这部译著中是被译作“恐惧”。
(If.Aristoteles'Poetik,6.bog(1449b 27f.),vækker tragedien medlidenhed og frygt,jf.Aristoteles graece,udg.af I.Bekker,bd.1-2,Berlin 1831,ktl.1074-1075;bd.2,s.1449; ogAristoteles Dichtkunst,overs.af M.C.Curtius,Hannover 1753,ktl.1094,s.11f.)
也参看克尔凯郭尔《有辜的——无辜的》之中的“给读者的信”§ 5中的相关讨论。(商务印书馆《人生道路诸阶段》/2017年/625—626页,以及对这两页内容的相关注释。)
[54][这血也是对“……我们”所要求的]也许是指向《以西结书》(3:18),主对以西结说:“我何时指着恶人说,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劝戒他,使他离开恶行,拯救他的性命,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血。”也参看《马太福音》(27: 25)和《使徒行传》(5: 28)。
[55][像迷信所渴求的那样在自己的身上承受祂的伤]见1847年10月的日记NB2: 227:“……中世纪的迷信所推重的与基督的一致性,去拥有基督的在自己身上的伤口(方济各),这是纯粹的夸张。但是在‘被嘲辱’等等之上的一致性,则是真正的一致性”(SKS20,227)。这里所指是圣伤(stigmatisation),就是这种现象:基督的“伤口”或者受伤的标记(希腊语“stigmata”)能够在一个人的身体上重新再出现,比如说,头上的荆冠的标记,手上和脚上的钉钉子处,身侧的矛刺伤口,双肩上十字架的压痕。在罗马天主教教会之中,我们知道有多个中世纪人物有着这圣伤标记的例子,其中有圣方济各(1182—1226年,方济各会的创办者,在1228年被尊为圣)。在方济各作为传教士到处旅行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修道士会的规则之后,他在1224年退隐到拉维纳山,1224年的9月,方济各在拉维纳山上祈祷时,他领受了五处圣伤,在他的手、足与肋旁都出现了基督苦难的标记。
[56][基督教的衔位法规]在拿世俗的衔位法规游戏,通过1746年和1808年的法规以及后来的附加条款制订出的衔位法规,之中包括九个不同的级别。
[57][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祂被出卖的这夜]指向在圣餐仪式上的约词,见前面对“那是在他被出卖的夜”的注释。
[58][所有别的人都离开祂]见前面“最后祂一个人单独站在那里”的注释。
[59][使徒彼得]见前面第三部分对“使徒彼得”的注释,这个部分前面对“他也是加利利人”的注释。
[60][尽管我们是属真理的]指向《约翰福音》(18: 37),彼拉多审讯耶稣的时候,耶稣说:“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61][真理]亦即,基督。见《约翰福音》(14: 6)。
[62]丹麦语Kæmpe,既有“巨人”的意思,也有“武士”的意思。Hong的英译是giant(巨人),而Hirsch的德译是Recken(武士)。
[63]这里的这个“定决”其实就是“决定”(Afgjørelse)。见前面的注释。或者参看后面“一个陶冶性的讲演”中对这个词的注释。
[64][只有犹大是唯一为钱而这样做的]指向《26: 14—16》关于犹大的叙述: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丹麦语老版本是三十块“银钱”。
[65][出于对凯撒的畏惧,彼拉多把祂出卖给死亡]指向《约翰福音》(18: 28—19: 16)中关于彼拉多对耶稣的审讯并试图说服犹太人明白耶稣的无辜。其中(19: 12):“从此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无奈犹太人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原文作朋友)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该撒了。”于是彼拉多怕了,把耶稣交出去钉十字架。
[66][他们在夜里逃跑]指向《马太福音》(26: 56)和《马可福音》(14: 50—51),在耶稣被抓的时候,门徒们扔下他不管,自己逃跑了。
[67][在庭院里拒绝认祂的彼得]指向《马太福音》(26: 69—75)和《路加福音》(22: 54—62),使徒彼得在大祭司的院子和在公会审讯耶稣时拒绝认识耶稣。
[68][爱]亦即:基督;保罗多次谈论耶稣的爱,见《罗马书》(8: 35);《哥林多后书》(5: 14);《以弗所书》(3: 19),其中说“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
[69][赎罪者],亦即基督;可看比如说《以弗所书》(1: 7),保罗写道:“我们借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也参看《歌罗西书》(1: 14)和《希伯来书》(9: 12)。
[70][救我远离恶]指向主祷文中的句子,《马太福音》(6: 13)。
[71][他紧紧扶持住我]指向《诗篇》(139: 10)。
[72]这里Hong的英译是“then I dare to hope that I will hold fast to him”,这英译在这里和后面的几个“我不愿”句子中用的都是“will”(就是说同时蕴含了意愿和将来时态)。但是在丹麦语原文在后面的几个“我不愿”和“我宁可”中都使用vil(亦即表达了意愿),但只在这里使用skal(就是说同时蕴含了应当和将来时态)。这一句的丹麦语原文是“da tør jeg haabe,at jeg skal holde mig fast ved Ham”。
[73]这句的丹麦语原文是:“Den Angest,som vil skrække mig bort fra Ham,at ogsaa jeg kunde forraade Ham,netop den skal slutte mig til Ham,da tør jeg haabe,at jeg skal holde mig fast ved Ham-hvorledes skulde jeg ikke turde haabe det,naar Det,der vil skrække mig bort,netop er Det,der fængsler mig til Ham!”
Hong的英译稍有改写:“The anxiety that wants to frighten me away from him,so that I,too,could betray him,is precisely what will attach me to him;then I dare to hope that I will hold fast to him-how would I not dare to hope this when that which wants to frighten me away is what binds me to him!”(那想要把我从他那里吓跑——以至于我也会出卖他——的恐惧,恰是那将使我与他结合在一起的东西;这样,我敢希望我将紧紧抓住他,——在那要把我吓跑的东西恰恰就是那要把我与他绑在一起的东西时,我又怎么会不敢希望这个!)
Hirsch的德译是:“Die Angst,die mich von Ihm fortscheuchen möchte,die Angst,daß auch ich Ihn verraten könnte,eben sie wird mich eng knüpfen an Ihn; da darf ich denn hoffen,daß ich midl an Ihm festhalten werde-wie sollte ich das nicht hoffen dürfen,wenn eben das,was mich fortscheuchen möchte,mich an Ihn bindet!”
[74]这里的括号是译者加的。按原文直译是“我不愿,并且我不能够这么做,因为祂不可抗拒地打动我”。
[75][我不想在我自己之中带着这种对我自己的恐惧内闭起自己]可参看《恐惧的概念》第四章第二节“对于‘那善的’的恐惧(那魔性的)”。社科版克尔凯郭尔文集第六卷:《畏惧与颤栗 恐惧的概念 致死的疾病》第334—350页,尤其是338—344页。
[76][在祂在犹太……行善的各种奇迹作为打动了许多人]见前面对“通过其强有力的作为使得无数人群围拢向自己的”的注释。犹太:又译作犹地亚。按照福音叙述,耶稣在犹太(犹地亚)和加利利到处走并且行神迹。在大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死去之后巴勒斯坦被分成三个省;最南的被称作犹太(犹地亚,首府耶路撒冷),北上是加利利。在新约里是狭义地使用犹太的地名意义,克尔凯郭尔在这里看来则似乎是广义地把整个巴勒斯坦称作犹太。
[77][在祂被卖的那一夜,祂立约定出了爱的餐食]参看《巴勒的教学书》第七章,第4部分“圣餐献祭仪式”§ 2.e:“通过回忆那在圣餐礼中被向我们展示的耶稣不可理解的爱,对他的真挚的回爱在我们的灵魂中将被点燃,并且我们还将由此被打动来相互相爱,作为同得赎救的兄弟”(Balles Lærebog,s.108.)。
[78][那些将祂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们,祂为他们祷告]指向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路加福音》(23: 34):“当下耶稣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79][和解之餐食]参看《巴勒的教学书》第七章,第4部分“圣餐献祭仪式”§2.e:“在领受圣饼和红酒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与耶稣基督——那‘使得我们能够加入其的最神圣的身体和血’的我们的拯救者的最准确的结合,并且由此为我们对新的恩典契约进入加封,他作为中介通过自己的受难和死亡在上帝和我们之间立下了这个恩典契约”(Balles Lærebog,s.107f.)。
[80][祂来带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接受服务而不作回报]见《马太福音》(20: 28)耶稣这样说他自己:“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81][一个女人用香膏浇祂的头,作为回报,她所有这几千年下来一直被人纪念!]见《马太福音》(26: 6—13):“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
也参看《路加福音》(7: 36—50)关于一个女人以香膏抹耶稣脚的叙述。
[82][为世界的罪……给出的和解之献祭]参看《巴勒的教学书》第四章“关于耶稣基督我们的拯救者”§ 7.c,说明b:“既然耶稣为世界之罪的和解献祭出自己,那么,他显示了自己是真正的由上帝派遣的至高祭司,给出一个和解的祭品,唯这祭品在永恒之中对所有人具备有效性。”(Balles Lærebog,s.45)。也参看《约翰福音》(1: 29)和《约翰一书》(2: 2)。
[83][现在一切都已就绪]指向《路加福音》(14: 16—24)之中的比喻(其中在和合本被译作“齐备”的,就是“就绪”的意思):“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众人一口同音的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仆人说,主阿,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84][为记念祂……去这样做吧]指向耶稣关于圣餐礼立约之中所说的话。见前面对“那是在祂被出卖的夜晚”的注释。
V 《提摩太后书》(2: 12—13)[1]
祈祷
主耶稣基督,先爱我们[2]的你,直到最后仍爱着那些你开始时所爱的人[3]的你,直到日子的终结继续爱着每一个想要属于你的人的你;你的信无法背乎你自己[4],——唉,只有在一个人不认你的时候,他就像是强迫你,你有爱心者,也去不认他[5]。那么就让这是我们的安慰吧,在我们,因我们所违反的东西、我们所该做而没做的事情、我们在各种诱惑之中的虚弱[6]、我们在那善的之中的缓慢进步,这就是,对你(我们在最初的青春中曾向你许下而且经常重复地向你表许信誓[7])的失信,而必须指控自己的时候[8],让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安慰吧:即使我们失信,你仍是可信,你不能背乎你自己[9]。
《提摩太后书》(2: 12—13): ……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10]。
这被宣读的神圣语句,看起来似乎是可以包含有一种自相矛盾,而如果事情就是如此的话,那么,去强调这些语句,这就不仅仅只是会看起来奇怪,而且这就会是奇怪的。然而事情却绝非如此。矛盾肯定会是在于:在一句句子中说,如果我们不认祂,祂也应当是不认我们,而在另一句句子中则说,祂不能背乎祂自己。但是,难道在“不认祂”与“对祂失信”之间就没有差异[11]吗?当然,我们要说,这是很明白的:那不认祂的人也是对祂失信,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不属于祂的情况下不认祂;但由此我们无法得出结论说,每一个对祂失信的因此也就不认祂。在事情是如此的时候,那么当然就没有什么矛盾了。一句话是严厉的,另一句话是温和的,在这里有着律法与福音[12],但两句话都是真理。在这语句里也没有任何双重性,相反,这把人类分别开的是完全同一句真理之语句,正如那永恒的真理既是在时间里也是在永恒中把他们分别开,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13]。这就像是各种神圣叙述中所说的,在法利赛人走了之后,这时,基督才开始真挚地与门徒们说话[14];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句话是在去除,它驱逐,唉,就仿佛是往左边[15],那些不认的人,他们也是祂不想认的;后一句话,安慰之温和语句,被说出来,就仿佛是对那些右边的人们[16]说的。因为祂,那吩咐自己的门徒不可将他们的珍珠丢在猪前[17]的祂,祂的爱,尽管它能够拯救所有人,它不是一种软弱在哀怨地需要那些要被拯救的人[18],相反它是对每一个需要被拯救的人的仁慈。
但是你们,为参与神圣的餐食在这里聚集起来[19]的你们,你们当然没有不认祂,或者你们不管怎么说是为认罪[20]而聚集起来,或者通过今天在这里聚集起来,并且通过你们在这里聚集的意图,你们还是为了向他[21]作承认[22]。因此,即使这会是有好处的:严厉的话被带入回忆、作为那当然是同属的部分被一起听见,我们不应在任何瞬间分开那上帝在基督身上所结合起来的东西[23],既不添加什么但也不去掉什么[24],不从温和之中拿掉那在它之中的严厉,不从福音之中拿掉那在它之中的律法,不从拯救之中拿掉那在它之中的迷失[25];即使如此[26],后一句话也无疑仍是更优先地适合于在今天谈论的[27]。我们让“那可怕的”在思想旁过去,不是作为某种与我们无关的东西;哦,不,这样一来,任何人,只要他活着,他就不会得救,因为他当然是有可能会迷失。只要有生命在就有希望在[28],——但是只要有生命在,同样也就会有危险之可能,因而有畏惧;因而也就一直有着畏惧与颤栗[29]。我们让“那可怕的”在思想旁过去;但是这样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上帝那里,在我们以福音的温和语句安慰自己的同时,我们敢让它走过划过。
祂仍是可信的。这样,比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与另一个人所具的关系之中所可能具备的忧虑和至福,你在你与祂的关系中就少了一种忧虑,或者更确切地说,多了一种至福。在两者间的关系中,在人的角度上说,每一个单个的人都一直有着双重的忧虑,他有着为自己的忧虑,他想要一直保持是信的;哦,但是,他当然还有对于“那另一个人是否保持是信的”的忧虑。但是,祂,耶稣基督,祂仍是可信的。因此在这关系之中有着完全的永恒之安宁与至福;你只有一种忧虑,自我忧虑,“你要保持对基督信”——因为祂保持永远地可信。哦,然而,没有什么爱是完全地幸福的,除了一个人用来爱上帝的那种[30];然而,没有什么信誓是完全地至福的,除了一个人用来使自己投身于基督的那种。一切,无条件地,一切上帝所做的,都是对你有好处的;你无需惧怕会有什么对你有好处的事情是他[31]会漏掉的,因为只有祂知道什么是对你有好处的;你无需惧怕你会无法让自己被他[32]理解,因为他[33]完全理解你,远远比你自己更好地明白你;你只须(哦,无限的爱之幸福)去在他[34]的爱中感到快乐,——只须沉默和感恩!沉默并且感恩;是的,因为在你沉默的时候,你就理解,而在你完全沉默的时候,你就是在最完好地理解他[35];在你感恩的时候,这时,他[36]就理解你,而在你一直感恩的时候[37],他[38]就最完好地理解你。一个人的爱,他用来爱上帝的爱,它就是这么幸福。但一个人用来使自己投身于基督的那种信誓的情形也是如此。哦,在每一个人灵魂最深处的内在里住着一种隐秘的恐惧:那他在最大程度上信着的人也会对他失信[39]。任何单纯的人际间的爱都无法完全地驱逐掉这种恐惧[40],这恐惧能够在幸福的生活关系的友好的安全感之中继续隐藏着不被察觉,但是它有时候却还是会莫名其妙地在那里面蠢动着,并且,在生活的风暴开始的时候,它马上就会在你手头出现。只有一种爱,它的信誓能够驱逐掉这种恐惧,这爱就是耶稣基督。祂继续保持信,即使所有的信誓都失败了,祂仍在你的生命中的每一天里保持着信,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祂在死亡中对你保持着信[41];在彼世,祂作为一个无条件忠诚的朋友[42]与你再会。在你与祂的关系之中,你根本没有任何对于“祂的不忠信”的忧虑;这种“在你现在全身心完全地投身于祂、在祂之中有着你的全部生命的时候,祂倒会对你无信”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会,是的,它永远都不敢来寻访你。是的[43],在因那“对‘祂的忠诚’的永恒之确定”而得到了强化之后,你增强了(而这恰恰也是祂的馈赠)“去运用一切,以求你会对祂忠信”的力量。你不用,像在通常的情况下那样,带着各种忧心忡忡的想法在两个地方努力[44];祂会通过祂的忠诚(这忠诚是他[45]自己永恒地担保的)来使得你没有顾虑,来使你感到安宁,来支持你,但当然,也是通过一种这样的忠诚来要求你保持着对祂忠信。
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这样,比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与另一个人所具的关系之中所可能具备的忧虑和至福,你在你与他的关系中就少了一种忧虑,或者更确切地说,多了一种至福。因为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如果有一个变得不忠信,但却又对自己的不忠诚感到悔恨,并且回头,——唉,也许他的不忠诚已经有了去改变另一个人的力量,这样,这另一个就无法令自己去宽恕他。但是祂,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祂仍是可信的。如果有人想要认为因自己的不忠信而有力量去改变祂、有力量去使得祂变得比祂所曾是(亦即祂所是)要少一些爱心,那么这当然就会是放肆而亵渎上帝的。但如果有人虚妄地滥用祂的忠诚,那么,这当然也是不敬神的。你不可妄称主你神的名[46],哦,但也记住,你不可虚妄地滥用基督的忠诚,如果你滥用,那么你就是在将之弄成一种对你自己的惩罚;因为,祂不变的忠诚,正如它是对悔者的宽恕,以这样一种方式,难道它又岂不是对于那无力地对抗并僵化自己的人的诅咒!
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在祂在这里行走大地的时候,没有什么走向祂的受苦者是得不到帮助的,也没有什么忧虑者在离开祂的时候是没有得到了安慰的,更没有什么病者在触摸了祂的衣服的摺边之后是不痊愈的(马可6: 56)[47],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第七十次走向祂并且祈求祂给予对自己的不忠信的宽恕[48],你以为祂会变得厌倦吗,你以为,如果这是七乘七十次的话[49],祂会变得厌倦吗?只要天空还没有变得对承担星辰感到厌倦并且把它们从自己这里抛开,祂就绝不会对“去宽恕”感到疲倦而把一个满心悔恨的人从自己这里抛开。哦,真是至福的想法,“仍还是有着一个可信的无条件忠诚的朋友,而这就是祂”,真是至福的想法,如果还有一个人敢去信靠这个想法的话,因此更为至福的是:祂就是那些悔罪者们的、那些失信者们的无条件忠诚的朋友!唉,完全的忠诚在世界里其实是永远也不存在的——尽管会有人觉得有权去在别人那里寻找它;但是,对不忠诚者们的完全的忠诚,这则只能在我们天上的老师和朋友那里找到,——而这则是我们当然全都有需要去寻找的。是的,如果,这是可能的,你,我的老师和拯救者,会在什么时候变得厌倦于我们不停的对忠诚的保证,这些保证,尽管它们确实不是虚伪的或者虚构出来的,但它们对你来说,却常常或者总是,听起来会是那么稚嫩,那么孩子气;如果你什么时候会在心里觉得想要真正严肃地考验我们的信誓,如果你想把我们抛进激流之中,就像老师对门徒所做的那样,并且说“现在我根本就没有想要帮你,相反我只是考验一下你的忠诚”,那么,我们当然就马上会迷失!哦,在我们要描述我们与神圣的关系的时候,这人类的语言则总是一种平庸而半真的语言;哪怕是在我们以其最强烈的表达来说“上帝考验我们”的时候,这说法也仍总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其中的这一层意思没有被作为一种理所当然默契地得以理解:上帝在根本上扶持着我们。在我们看见母亲与孩子玩着这样的游戏的时候,孩子单独地走,尽管母亲在后面牵着他,这时我们看见孩子的这不可描述的快乐烂漫的脸,他的这种对自己和自己雄赳赳表演的得意;于是我们会对这孩子莞尔一笑,因为我们看见了这之中的关联。但是,在我们自己谈论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时,那么这在我们的“独行”上就应当是极端严肃的,这时我们就是以各种最强烈的表达来谈论上帝沉重地把手放在我们身上,就仿佛他确实是根本没有用手做别的事,或者就仿佛他不是有两只手,因而,甚至在这样的一个瞬间,他也是在用这唯一的一只手扶持着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我们确实不会放肆地要求你,你,我们的老师和拯救者,把我们对你的信誓至于考验之中;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你自己在考验的瞬间必定扶持着我们,就是说,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在根本上是失信的,并且在每一个瞬间,在根本上是你在扶持着我们。
专注的听者,你们今天是为了更新你们的信誓承诺[50]而在这里聚集;但是,你们要沿着哪一条路走往你们的这一定性呢?当然是通过忏悔仪式。这岂不是在绕弯路吗,为什么你不直接走向圣餐桌呢?哦,即使没有以这样一种方式根据神圣的条例来作出规定[51],难道你自己就没有感觉到“要沿着这条路走向圣餐桌”的需要吗!忏悔仪式当然不想把不忠信的辜作为担子放在你肩上,相反,通过坦白承认,它帮助你放下担子;忏悔仪式不会强迫你做坦白承认,相反它是通过坦白承认而让你放松;在忏悔室里,如果你不指控你自己,没有人指控你。我的听者,那牧师在忏悔室里所说的[52],你们全都听见;但是,你在你自己这里对你自己说的,除了说出它的你和听见它的上帝之外,没有人知道。然而那要领圣餐的当然不是牧师[53],而是你;那作忏悔的也不是牧师,他甚至不听你的忏悔,相反是你,在对暗中的上帝[54]忏悔。上帝听见了这个,但是上帝所听见的,这些祂也听见,祂,你在圣餐桌前所寻找的祂;如果你忘记了什么,唉,或者如果你以欺骗的方式忘记了什么,这上帝知道,这祂也知道,祂,你在圣餐桌前所寻找的祂。我们绝非(甚至根本就不是以这讲演来尝试)好像是要就“一个人能够就什么样的不忠信而责备自己”来试验我们自己,这“不忠信”当然也可以是如此极端地不同的。不,根据我们教会的神圣条例,这是被托付给了“你对上帝的诚实”[55]。但是,要记住,尽管在“你上一次更新了你与你的拯救者的同在[56]”之后的这段时间,属于那一个人从人的角度可以称作是“一段更好的时光”的时间;唉,因此在你对祂的关系之中会有多么多的不忠信啊——对祂,你对祂所许诺的信誓,不是在于某件单个的事情,不是在于这个或者那个,而是无条件地在一切之中!唉,唉,谁认识自己呢!难道这不正是那严肃而诚实的自我试验[57]——就像是通往自己最后的和最真实的东西——所导向的东西吗,这一谦卑的坦白:“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诗篇19: 13)[58]。而在一个人试验自己与基督的关系时,又有谁会是那完全地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忠信的人呢,有谁会是那敢去认为在自我试验之中就不再会有不忠信的人!因此,以这种方式你找不到安息。那么,安息吧;那么就在那至福的安慰里为你的灵魂寻找安息[59]吧: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
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不,出于爱而为世界奉献出自己[60]的祂,祂无法带着自己的爱在祂自己之中内闭起自己。但是那在他自己之中内闭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有什么关系的人,他当然背乎自己。在你来找他的时候,他拒绝承认自己在家;如果你终究还是见到了他,你想要抓他的手只会是徒劳,因为他缩回手并且背乎自己;你想要抓他的目光只会是徒劳,因为他收回目光并且背乎自己;你想要在他的形象里寻找同情之表达只会是徒劳,因为他躲避开并且背乎自己。但是祂,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祂不背乎自己,祂不能背乎自己。看,因此祂在那边圣餐桌前张开自己的双臂,祂为所有人打开自己的怀抱[61];你在祂身上看见这个,祂不背乎自己;现在,在你更新你对祂的信誓许诺的时候,祂也不拒绝你“你所祈求祂的东西”。祂是那同一个;祂曾对你有信,并且祂继续对你有信。
注释:
[1][《提摩太后书》(2: 12—13)]所指句子见下文所引。在草稿的边上,克尔凯郭尔指向日记“Journalen NB2 p.157”,亦即,也许是1847年8月的日记NB2: 153:“一个星期五布道的文本/提摩太后书:2: 12—13/‘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不认与失信之间的差异,每一个信仰者或多或少是失信的,虚弱,等等因而,这里是律法与福音”,(SKS20,202)。
[2][先爱我们的你]指向《约翰一书》(4: 19):“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3][直到最后仍爱着那些你开始时所爱的人的你]指向《约翰福音》(13: 1)其中说耶稣:“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4][你的信无法背乎你自己]指向《提摩太后书》(2: 12—13)。
[5][只有在一个人不认你的时候,他就像是强迫你,你有爱心者,也去不认他]指向《提摩太后书》(2: 12—13)。
[6][虚弱]参看日记NB2: 153。见对本篇标题的注释。
[7][在最初的青春中曾向你许下而且经常重复地向你表许信誓]可能是指向坚信礼仪式上的许诺(在1736年颁行的)。参看1736年1月13日关于坚信礼的法规,第11条,按照这一法规,牧师向受坚信礼的人们指出“他们的受洗的约定的重要性,并且警醒他们去牢记:他们现在要自己重复他们教父的许诺;然后他问他们每一个人:(……)他是否会这样地留守在自己的受洗契约之中,直到最后至福的终结;然后被问者必须以一声清楚的‘是’来确认,并同时把自己的手伸向他”。按照1759年5月25日的法规,小孩子,在他们满“14或15岁”之前(§ 1)不得被接受去受坚信礼,但反过来,他们必须在他们满19岁之前受坚信礼(§2)。
重复地向你表许信誓:在后文中有“更新你们的信誓许诺”。
另见《巴勒的教学书》第七章“关于恩典工具”,第3部分,§5:“通过坚信礼我们自己必须重复并且以衷心的方式更新那在我们的童年由其他人代表我们在我们的受洗仪式上许出的神圣誓言,就是说我们要放弃所有不敬神的东西,信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并且在我们的善的作为里证明我们的信。但这许诺必须在我们一生的时间里一直被记住,不断地提醒我们关于我们的信誓,对于上帝我们是有辜的,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信和德因肉体上的轻率而被丢失”(Balles Lærebog,s.105)。
[8]这个句子从头到这里是一个从句,这个“在我们……必须指控自己的时候”形式的从句很长。
[9][即使我们失信,你仍是可信,你不能背乎你自己]指向《提摩太后书》(2: 12—13)。
[10][《提摩太后书》(2: 12—13): ……我们若不认他……他不能背乎自己]引自《提摩太后书》(2: 12—13)。
[11][在“不认他”与“对他失信”之间就没有差异]参看日记 NB2:153。见对本篇标题的注释。
[12][律法与福音]参看日记NB2: 153。见对本篇标题的注释。按照保罗—路德关于律法与福音的学说,其中律法审判人,见比如说《罗马书》第七章,是一种通往基督的训蒙师,见《加拉太书》(3: 23—24),而与此同时,福音则是关于“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罗马书》10: 4)的快乐消息。在这样的意义上就可以说,律法与福音分别就是严厉与温和。
[13][那永恒的真理既是在时间里……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指向耶稣在《马太福音》(25: 31—46)之中所说的,人子把万民分别安置在左右两边,义人在右,不义人在左。
在这里不要在句子前面的“在时间里也是在永恒中”与后面的“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分别对应起来。就是说,这意思是:“那永恒的真理既是在时间里把他们分别开,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也是在永恒中把他们分别开,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
[14][在法利赛人走了之后,这时,基督才开始真挚地与门徒们说话]见《马太福音》(15: 1—20),之中说,一些法利赛人和文士来问耶稣,为什么他的门徒在吃饭之前不洗手。耶稣反驳他们,谈论什么是污秽的和不污秽的。之后,他的门徒进来说法利赛人不服他的话。然后,因为彼得的要求,耶稣解释他的污秽和不污秽的比喻是怎么一回事。
[15][就仿佛是往左边]见前面“那永恒的真理既是在时间里……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的注释,对左面的那些人人子会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马太福音》25: 41)他们将往永刑中去。(《马太福音》25:46)。
[16][对那些右边的人们]见前面“那永恒的真理既是在时间里……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的注释,对右面的那些人人子会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马太福音》25: 34),他们将往永生中去,(《马太福音》25:46)。
[17][吩咐自己的门徒不可将他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指向《马太福音》(7: 6)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18]这一句译者不考虑语法的保留着一气呵成的语流。如果正常地直译的话应当是“它不是一种‘哀怨地需要着那些要被拯救的人’的软弱”。
[19][为参与神圣的餐食在这里聚集起来]就是说,在教堂里面,在忏悔室或者祷告室的忏悔仪式之后,在圣餐礼仪式之前。
[20][为认罪]就是说为在领圣餐仪式之前的忏悔仪式中承认你们的罪。
[21]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2][作承认]要么是向他认罪,要么是承认他是基督。
[23][不应在任何瞬间分开那上帝在基督身上所结合起来的东西]指向《马太福音》(19: 3—12)中耶稣谈论休妻与不娶时所说的“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第6句)。
[24][既不添加什么但也不去掉什么]指向《启示录》(22: 18—19):“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分。”
[25][不从拯救之中拿掉那在它之中的迷失]见前面“那永恒的真理既是在时间里……在善之中和在恶之中”的注释。
[26]这里的“即使如此”是译者添加出来,概括分号前面的“即使这会是有好处的:……”让步状语从句,以便连接上后面的主句意思。
[27]这样,重点就落在“后一句”之上:祂不能背乎祂自己。
[28][只要有生命在就有希望在]丹麦成语(nr.1022 i N.F.S.GrundtvigDanske Ordsprog og Mundheld,s.38.)。
[29][畏惧与颤栗]这是一个在新约中多次出现的固定表述。参看前面对“畏惧与颤栗”的注释。
[30]一个人用来爱上帝的那种]参看比如说《约翰一书》(5: 3):“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也可参看“爱之诫命”。
[31]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2]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3]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4]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5]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6]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7][在你一直总是感恩的时候]也许是指向《以弗所书》(5: 20),之中保罗对以弗所教众写道:“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
[38]这个“他”是指上帝,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39]这里使用的是新约中的语言,如果在日常人际关系上,这句话可以这样说:“那他在最大程度上所忠诚待之的人也会对他不忠”。
[40][任何单纯的人际间的爱都无法完全地驱逐掉这种恐惧]对比《约翰一书》(4: 18):“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41][祂在死亡中对你保持着信]也许是指向《罗马书》(14: 7—8)。
[42][无条件忠诚的朋友]见前面对“无条件忠诚的朋友”的注释。
[43]因为前一句是否定句,所以这里,丹麦语原文是“不”,按汉语习惯就是“对(它不会出现)”。
[44]这一句的丹麦语是“Du skal ikke som ellers med bekymrede Tanker arbeide paa to Steder”,但是Hong英译则做了改写:“You are not to be engaged in two places,as is usually the case with troubled thoughts(你不用投身于两个地方,如‘带着各种烦恼的想法’通常所具的情形)”。
Hirsch的德译和Tisseau的法译都没有做改写,Hirsch的德译是“Du mußt nicht wie sonst mit sorgenvollen Gedanken zugleich an zwei Orten dich mühn”; Tisseau的法译是“Tu n‘as pas comme d' ordinaire à nourrir de deux côtés des pensées inquiètes”。
[45]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46][你不可妄称主你神的名]摩西十诫中的第三条。《出埃及记》(20:7):“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47][更没有什么病者在触摸了他的衣服的摺边之后不痊愈的(马可6:56)]《马可福音》(6: 56):“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48][有一个人第七十次走向他并且祈求他……宽恕]指向《马太福音》(18: 22)。
[49][七乘七十次的话]指向《马太福音》(18: 22)。
[50][信誓承诺]见前面对“在最初的青春中曾向你许下而且经常重复地向你表许信誓”的注释。
[51][通过忏悔仪式……以这样一种方式根据神圣的条例来作出规定]参看前面对“忏悔过之后”的注释。在哥本哈根的圣母教堂,忏悔仪式的过程是这样的:寻求忏悔的人们在教堂里聚集,这过程以一首赞美诗和一篇由唱诗者从唱诗班的门口读出的忏悔祷告开始。然后他们被敲钟人引进忏悔室(见前面对此的注释),他们在长凳上坐下。牧师坐上自己的椅子并作一简短的忏悔讲演(见前面对此的注释)。在这讲演之后,牧师在忏悔者们所坐的地方走动着,两个两个地(牧师把手放在他们头上)应许罪之宽恕:“你们出自真心悔过你们的罪,并且在坚定的信仰之中在耶稣基督之中皈依于上帝的仁慈,除此之外还通过上帝的恩典而承诺在以后让自己努力有一个更好和更和平的生活,于是,为了上帝和我的职责,根据上帝自己从天上赋予我让我在这里免除地上的诸罪的权力和权威,我现在以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对你们应许你们的罪之宽恕,阿门”(《丹麦挪威教堂仪式》,第146页起)。在牧师一圈走完之后,牧师说:“上帝自己在你们身上开始了那善,他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完成这全部,为耶稣基督,你们要保持让自己处于一种坚定而不灭的信仰直到终结。阿门!(第147页)”然后,忏悔者们回到教堂,如果有更多,那么新的一批进入“忏悔室”。在全部过程结束的时候,唱一段赞美诗。
[52][那牧师在忏悔室里所说的]指向有神职的牧师的忏悔讲演。见前面对“忏悔讲演”和“通过忏悔仪式……以这样一种方式根据神圣的条例来作出规定”的注释。
[53][那要领圣餐的当然不是牧师]根据《丹麦挪威教堂仪式》第四章,第146页,任何牧师都不可以为自己领圣餐。在明斯特尔的《给丹麦教堂仪式的建议》也是这样强调的(J.P.Mynsters《Bemærkninger ved Forslagene》,§ 72,s.45,iUdkast til en Alter-og Ritualbog)。
[54][暗中的上帝]见前面对“在暗中的上帝”的注释。
[55]根据我们教会的神圣条例,这是被托付给了你对上帝的诚实]也许指向忏悔仪式的仪式中的免罪词。见前面对“通过忏悔仪式……以这样一种方式根据神圣的条例来作出规定”。
[56][同在]这里也许是指向《哥林多前书》(10: 16)之中保罗写道:“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掰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
同在(Samfundet),有时译作“共同体”。在正常的意义中,丹麦语的Samfund意思是“社会”。但是在神学或者圣经的意义上,它常常被用来指“(与上帝或基督或永恒的)同在”或者“(与上帝或基督或永恒的)共同体”。
[57][自我试验]也许是指向《哥林多后书》(13: 5)之中保罗写道:“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另参看《哥林多前书》(11: 28)。
[58]“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诗篇19:13)]在中文和合本中是《诗篇》(19: 12)。
[59][为你的灵魂寻找安息]指向《马太福音》(11: 29)
[60][出于爱而为世界奉献出自己]见前面对“为世界的罪……给出的和解之献祭”的注释。
[61][张开自己的双臂,他为所有人打开自己的怀抱]见前面对“他张开自己的双臂说:来这里,来我这里……他打开自己的怀抱”的注释。
VI 《约翰一书》(3: 20)[1]
祈祷
你是伟大的,哦,上帝[2];尽管我们只仿佛在谜中和镜中[3]认识你,然而我们还是景仰着地崇拜你的伟大,——在什么时候,当我们更实足地认识了它时,那我们会在怎样的程度上作出更大的赞美啊!在我站在天穹之下,被造化之奇环拥的时候,这时我感动而崇拜地赞美你的伟大,你轻松地把群星置于“那无限的”之中,慈父般地关心着那麻雀[4]。但是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你神圣的家的时候,这时我们当然也是在所有地方都被那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令人记念起你的伟大的东西所环拥。因为你是伟大的,世界之创造者和维持者[5];但是在你,哦,上帝,宽恕世界的罪并且让自己与堕落了的人类和解[6]的时候,啊,这时,在你不为人理解的慈悲之中,你当然就是更伟大!在这里,在你的神圣的家,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尤其是提醒着这些为接受罪的宽恕并且为在耶稣身上重新获取与你的和解而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人们[7],应当信着地赞美和感恩和崇拜你,我们又怎么会不信着地赞美和感恩和崇拜你![8]
《约翰一书》(3: 20): ……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9]。
尽管我们的心责备我们。在法利赛人和文士们带了一个在公开的罪中被抓的妇人来到殿堂里找基督指控她的时候,以及在他们随后因祂的回答感到羞愧而全都走掉了的时候,基督对她说“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回答“主啊,没有”[10]。因而没有人定她罪。同样,在这里也是如此,在这个圣殿里,没有定你罪的人;你的心是不是定你罪,那就必定只有你一个人自己知道。没有任何别人可以知道;因为这别人在今天当然也是专注于他自己的心,这心是不是定他罪。你的心是不是定你的罪,这与任何别人都无关;因为这别人也只与他自己的心有关,它的指控着的或者无罪认定的各种想法。在这话“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被宣读出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这与任何别人都无关;因为这别人也只专注地把一切都运用在自身上,只想着他的感觉如何,这句话是否像一种突然的想法令他意外,或者他听见,唉,他自己曾对自己说过的话,或者他听见了他自己认为并不适用于他的话。就是说,一颗心无疑是能够指控自己的,但由此并不导出结论说,它必定会定自己的罪;我们当然不是在教导沉郁的夸张,正如我们同样也不教导轻率的原宥。但是,在今天,来到了这里的人们,他们不是来自世界的各种消遣娱乐活动,而是来自忏悔室的集会[11];在忏悔室里,他们当然各自向上帝核对了自己的账,各自让他们的心做了指控者;这心也是最适合于作这指控者,因为它是同知者,这心当然也最好及时地成为这指控者,以免它到了什么时候会可怕地与一个人自己的意愿作对地成为这指控者;——而在我们要谈论这被宣读出的话的时候,我们又能够在什么时候比这样的一天更好地找到听众、在哪里找得到比在今天来到这里的这些人们更好的听众呢![12]在辜与辜之间有着差异;这是介于欠五百芬尼抑或只欠五十芬尼之间的差异[13];一个人可以比另一个人有着远远更多可责备自己的东西;也会有人可以对自己说,他的心在定他罪;也许可能也会有一个这样的人在这里在场,或者也许就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在这里在场;但是,安慰,则当然是我们全都需要的。而这一点却无疑是不会令任何人感到丧气的:这安慰的话是如此富于慈悲,以至于它包容了每一个人;这当然不会令一个人丧气,哪怕他的心在定他罪。在本质上看,我们——我们的心没有认定我们无罪——我们所有人需要的其实是同一种安慰:上帝之伟大,“他比我们的心更大”。
上帝之伟大在于宽恕,在于仁慈,在他的这种伟大之中,他比那定自己罪的心更大。看,这是上帝的这种伟大,关于这种伟大,人们尤其应当在那些神圣的地方[14]谈论;因为,在这里面,我们当然是以另一种方式认识上帝,更亲近,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是从另一个地方,而不是在那外面,在外面他固然是明显的,可以在他的作为之中认出他[15],而在这里,他则可让人按他揭示出自己的方式[16],按他想要被一个基督徒认识的方式,来认识他。上帝之伟大在自然之中由之被认出的各种标志[17],是每个人都能够惊奇地看见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严格的意义上并不存在标志,因为这些造化之作本身就是这些标志;比如说,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见虹[18],并且在他看见虹的时候感到惊奇。但是,上帝在“让自己慈悲”之中的伟大只是为信仰而在的;这一标志是圣餐。上帝之伟大在大自然中是公开显示出来的;但是上帝之伟大在“让自己慈悲”之中则是一个必须被信的秘密。恰恰因为它不是直接地对每一个人都公开的,恰恰因此,它被称作,并且就是,那被揭示出的。上帝之伟大在自然之中马上唤起惊叹,然后唤起崇拜;上帝之伟大在“让自己慈悲”中首先是引起人的愤慨的,然后是为信仰的。在上帝创造出了一切的时候,他看着,并且看“这一切是非常地好”[19];对于每一件他所创造的作品就仿佛都有附加的:赞美、称颂、崇拜造物主。但是对于“让自己慈悲”中的他的伟大所附加的则是:有福了,那不愤慨的[20]。
所有我们的关于上帝的说法[21],自然地,是人的说法。不管我们怎样地努力去通过再重新撤销我们所说的东西来预防误解,——如果我们不愿意完全沉默的话,那么,在我们,人类,谈论上帝的时候,我们就还是不得不使用人的尺度。那么现在,什么是真正的人的[22]伟大?无疑,那是心之伟大。在严格的意义上,我们不说那有着极大权力和统治地位的人是伟大的,是的,如果有一个或者曾有过一个国王活在世上,其统治权覆盖全球,——不管我们的“马上就称他是伟大”的惊奇出现得多快,深刻的人不让自己被外在的东西[23]打扰。而相反,如果这是一个曾在世上生活过的最卑微的人,你在定决[24]之瞬间成为他的行动的见证,他确实是做出高贵的行为,慷慨地出自全心地宽恕自己的敌人[25],在自我拒绝之中作出极端的牺牲,或者你成为他用以年复一年带着爱心地忍受恶的那种内在的克制的见证,在这样的时候,你说“他其实是伟大的,确确实实,他是伟大的”。因而,心之伟大是真正的人的[26]伟大;但是心之伟大恰恰是在爱之中战胜自己。
现在,在我们,人类如我们所是,想要为自己弄出一种关于上帝之伟大的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想着那真正的人的[27]伟大,也就是,想着爱,想着那宽恕着的并且慈悲为怀的爱。但这意味了什么呢,这是不是说,我们倒是想要拿上帝与一个人来做比较,即使这个人是曾在人世间生活过的最高贵的、最纯洁的、最能与人和解的、最有爱心的人?绝非如此。使徒[28]也不是以这样的方式说的。他不说,上帝比那最有爱心的人更伟大,而是说,上帝比那定自己罪的心更伟大。以这样的方式,上帝和人因而就只是反过来地相像。你不是沿着那直接的相像之台阶:伟大、更伟大、最伟大,而达到比较之可能性,它只有在反过来的时候才是可能的;这也不是通过越来越高地抬起自己的头,人类就越来越靠近上帝,而是反过来,通过越来越深地投身于崇拜。定自己罪的那颗被碾碎的心[29],它无法得到,徒劳地试图找到一个对它来说是“强烈得足以用来表述它的辜、它的悲惨、它的传染性”的表达;上帝在“让自己慈悲”之中更伟大!多么奇怪的比较!所有人的[30]纯洁、所有人的[31]慈悲对这比较是没有用的;但是一颗定自己罪的悔着的心,上帝在“让自己慈悲”之中的伟大是在拿这颗心作比较,只是它[32]甚至更伟大;正如这颗心能够将自身降得如此之深,但对它自己而言却又总是永远不够深,在同样的程度上,上帝之伟大在“让自己慈悲”之中是如此无限地高,或者是如此无限地更高!看,语言就仿佛是被炸开并且破碎,只为描述上帝的慈悲着的伟大;思想徒劳地寻求比较,然后它终于找到,那在人的角度上说并不是比较的东西,一颗悔恨的心的破碎[33],——上帝的慈悲则更伟大。一颗完全投入在悔中的心,在它在破碎不堪之中定自己罪的时候;是的,这颗心不让自己得到安宁,任何哪怕只一瞬间的安宁,它找不到任何能够让他逃出自己而躲进去的藏身处,它不觉得任何藉口是可能的,觉得去寻找藉口是一种新的,最可怕的辜,它找不到任何、任何缓解,即使是所有仁慈之真挚所能想出的最慈悲的语句,对于这颗不敢也不想要让自己得到安慰的心,听起来也都像是对它的一种新的定罪;上帝之伟大在“让自己慈悲”之中就是如此地无限,或者它甚至更伟大。它是瘸的,这一比较,——在人与上帝角斗之后总是会如此[34]。它是牵强的,这一比较,确实,因为它是通过“以敬畏着上帝的方式拒绝所有‘人的[35]相似性’”而被找到的;如果人不敢为自己弄出任何上帝的像[36],那么他当然就也不敢去为自己幻想“那人的”[37]直接就能够是这比较。任何人都别去急着寻找,任何人都别匆忙地想要为在“让自己慈悲”之中的上帝之伟大找到一种比较;每一张嘴都应当被塞住[38],每一个人都应当捶打自己的胸[39],——因为只有一种比较,它倒算是差不多可以:一颗定自己罪的焦虑的心。
但上帝比这颗心伟大!那么就让你得到安慰吧。也许你从你以前的经验之中得知,有着这样的一颗心是多么地沉重,被置于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审判之下[40],或者进入那只知道怎样把这颗心碾压得更破碎的误解,或者进入那把心挤迫得更焦虑的狭隘,你,“在极大的程度上需要一个伟大者”的你。诸天之上的上帝,他是更伟大的;他不是比法利赛人和文士更伟大,也不是比误解与狭隘更伟大,也不是比那个“知道怎么对你说缓解的语句,并且你在他那里能够得到抚慰,因为他不狭隘、不会更多地把你往下压而是令你振作”的人更伟大,——上帝不是比他更伟大(多么沮丧的比较!),不,上帝是比你自己的心更伟大!哦,不管这是灵魂的病症以这样的方式黑夜般地使你的心念昏暗,以至于你最终在致死的恐惧之中,因关于上帝的神圣性的观念而濒于疯狂,认为你必须定你自己罪;抑或这是那可怕的东西以这样一种方式令你的良心负重,以至于你的心定你自己罪;上帝是更伟大的!如果你不愿信,如果你看不见标志就不敢信[41],那么,现在这当然是被给出的。祂,来到这个世界并且死去的祂,祂也是为你[42]而死,也是为你。祂不是为普遍意义上就这样的人类而死,哦,恰恰相反,祂特别地为某人而死,这里,这是为这一个,而不是为那九十九个[43],——唉,你当然是太糟糕,因而不能够被随便地凑进一个整数中,“悲惨”与“辜”的强调重音如此可怕地落在你身上,以至于你只能被算作是之外的。祂,在你对于祂还是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为你而死[44]的祂,难道祂会丢下祂自己的人[45]!如果上帝是以这样的方式爱着世界,以至于他交出了自己的独生子来不让任何人迷失[46],他怎么又会不保护那些重价买来的[47]!哦,不要折磨你自己;如果那羁绊住你的是沉郁的各种恐惧,那么上帝知道一切[48],——他是伟大的!如果那压在你身上的是沉重的辜的百斤之重,那么他因他自己而对世界怀着慈悲(这是任何人心不会想到的[49]),他是伟大的!不要折磨你自己,记住那个女人,没有人定她罪,并且要想着,这同样的事情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基督在场。正因为祂在场,因此没有人定她罪。祂把她从法利赛人和文士们的定罪之中救了出来;他们羞愧地走掉了[50],因为基督在场,没有人定她罪。然后只剩下基督和她,——但是没有人定她罪。恰是这“祂一个人与她留下”,在一种远远更深刻的意义上意味了:没有人定她罪。法利赛人和文士们走了,这只能帮上她一小点,他们当然还会带着定罪的论断再来。但是,拯救者单独与她留下,因此没有人定她罪。唉,只有一种辜是上帝无法宽恕的,这就是“不愿相信他的伟大”的辜!
因为他比定自己罪的心更伟大。但相反没有任何说法是关于他比那“愚蠢地算计着上帝在‘宽恕之中’想来会有的伟大”的世俗的、轻率的、痴愚的心更伟大的。不,上帝是并且能够是,如他在“让自己慈悲”之中是伟大并且能够是伟大的一样地,精准地算计着的。以这样的方式,上帝的本质总是与那对立的东西在一体之中,正如在那五只小饼的奇迹中的情形。人们没有东西吃,借助于奇迹弄来了盈余;但是看,然后基督吩咐人们小心地收集起每一小点剩下的零碎[51]。多么有神性!因为,一个人会浪费,另一个人会节俭;但是,如果有一个人,他以一个奇迹在每个瞬间都能够——以神的方式弄出盈余,你难道不认为他——会以人的方式把这些残碎不当一回事吗,你认为他会——以神的方式收集起这些残碎吗?在“让自己慈悲”之中的上帝之伟大的情形也是如此,几乎不会有人哪怕去想象一下“上帝能够是多么精准地算计”。让我们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对自己撒谎;让我们别,这是同样的一回事,通过“想要把我们自己弄得比我们自己所是更好、更少辜”,或者通过“以各种更轻率的名目来提及我们的辜”来贬低上帝之伟大;就是说,以这样的做法,我们就是在贬低在“宽恕”之中的上帝之伟大。但是,让我们也不要疯狂地想去行罪更多以使得宽恕变得更大[52],因为上帝在“算计精准”之中也是同样地伟大的。
那么,让我们于是就在这里,在你神圣的家[53]中赞美你的伟大吧,哦,上帝,你,以人所无法参透的方式让自己慈悲并且让世界与你和解[54]的你。看,外面有星辰在宣示你的尊荣[55],有万物之完美在宣示你的伟大;但是在这里面则是不完美的人们,是罪人们,在赞美你更伟大的伟大!——记忆之餐食[56]已再次就绪,愿你在事先已因你在“让自己慈悲”之中的伟大而被记念并且被感恩。
注释:
[1][《约翰一书》(3: 20)]所指句子见下文所引。另外见也许是1847年8月的日记NB2: 152:“一个星期五布道的文本/约翰一书3: 20,‘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这不是今天所表达的东西吗。今天,在罪的承认中,我们全都站出来——因而我们审判我们自己——但上帝更大”(SKS20,201)。
[2][你是伟大的,哦,上帝]参看比如说《诗篇》(77: 13):“神阿,你的作为是洁净的。有何神大如神呢?”
[3][仿佛在谜中和镜中]指向《哥林多前书》(13: 12)其中保罗写道:“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4][慈父般地关心着那麻雀]指向《马太福音》(27: 35),《路加福音》(12: 6)。也参看《马太福音》(6: 26)。
[5][世界之创造者和维持者]路德小教理问答之中的第一信条及其附注:“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这是:我信上帝造了我和万物;……并不仅仅如此,我也信他维持一切本来会消失的东西”(路德小教理问答·信经·第一条)(丹麦语版本为Dr.Morten Luthers lille Catechismus)。
[6][宽恕世界的罪并且让自己与堕落了的人类和解]参看前面“为世界的罪……给出的和解之献祭”的注释。
堕落了的人类:在罪的堕落之后的人类。
[7][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人们]见前面“为参与神圣的餐食在这里聚集起来”的注释。
[8]这个复合句的句型比较复杂,译者对这句子的结构进行了重构。直译的话是:“在这里,在你的神圣的家,我们又怎么会不信着地赞美和感恩和崇拜你,——在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一点,尤其是提醒着这些为接受罪的宽恕并且为在耶稣身上重新获取与你的和解而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人们’的地方!”
这句句子的丹麦文原文是:“Hvorledes skulle vi da ikke troende prise og takke og tilbede Dig her i Dit hellige Huus,hvor Alt minder os derom,særligen dem,som idag ere forsamlede for at annamme Syndernes Forladelse,og for paa ny at tilegne sig Forligelsen med Dig i Christo!”
Hong的英译是:“How would we not,then,in faith praise and thank and worship you here in your holy house,where everything reminds us of this,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gathered here today to receive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and to appropriate anew reconciliation with you in Christ!”
Hirsch的德译是:“Wie sollten wir Dich da nicht gläubig preisen und anbeten und Dir danken,hier in Deinein heiligen Hause,wo alles daran uns mahnt,vor allem die daran mahnt,welche heute versammelt sind,um der Sünden Vergebung zu empfangen und um aufs Neue die Versöhnung sich anzueignen mit Dir in Christus”。
[9][《约翰一书》(3: 20): ……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神比我们的心大]引自《约翰一书》(3: 20),不过克尔凯郭尔没有一同引上最后一句“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
[10][在法利赛人和文士们带了一个在公开的罪中被抓的妇人……她回答“主啊,没有”]指向《约翰福音》(8: 2—11)中关于“被抓的行淫妇人”的叙述:“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他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阿,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法利赛人:见前面对“法利赛人”有过的注释。
文士:在耶稣的时代,犹太社会中学院阶层成员的名称;文士在法律和神学方面受过教育,在法利赛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1][来自忏悔室的集会]就是说来自忏悔仪式,这忏悔仪式就是在忏悔室里进行的。参看前面各个与忏悔相关的注释。
[12]这句句子的丹麦语又是一句典型的克尔凯郭尔式复合感叹句,译者对之作了改写。按原文直译是:“但是,在我们要谈论这被宣读出的话时,我们又能在哪里比在如这天般的一天里更好地找到听众,又能在哪里找得到比像这些今天来到了这里、不是来自世界的各种消遣娱乐活动、而是来自忏悔室的集会(在那里这些人当然各自向上帝核对了自己的账、各自让他们的心做了指控者——这心也是最适合于作这指控者,因为它是同知者,这心当然也最好及时地成为这指控者,以免它到了什么时候会可怕地与一个人自己的意愿作对地成为这指控者)的人们这样的听众呢。”
这句的丹麦文原文是:“Men naar der skulde tales over de forelæste Ord,hvor skulde man finde bedre Tilhørere end paa en saadan Dag som denne,og end saadanne,som de,der her idag ere komne hid,ikke fra Verdens Adspredelser,men fra Skriftestolens Samling,hvor de jo hver især have gjort Gud Regnskab,hver især have ladet deres Hjerte være Anklageren,hvad det ogsaa bedstkan være,da det er Medvideren,og hvad det jo ogsaa helst maa blive itide,at det ikke engang forfærdeligt skal blive det mod Menneskets egen Villie.”
Hong的英译是:“But when it is a matter of speaking about the words just read,how would one find better hearers than on a day such as this and better than such as these who have come here today,not from the distractions of the world,but from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onfessional,where each one separately has made an accounting to God,where each one separately has let his heart be the accuser,which it can indeed do best since it is the confidant,and which it also had better do betimes lest at some time it must in a terrible way become that against a person's own will.”
Hirsch的德译是:“Soll aber über die verlesenen Worte gesprochen werden,wo könnte man bessere Zuhörer finden als an solch einem Tage wie heut,und als solche,wie sie heute hieher gekommen sind,nicht von den Zerstreuungen der Welt her,sondern von der Sammlung der Beichtfeier her,in der sie,ein jeder bei sich selbst,Gott Rechenschaft abgelegt haben und ein jeder bei sich ihr Herz·den Verkläger haben sein lassen,und dies vermag es auch aufs Beste zu sein,sintemal es der Mitwisser ist,und muß es am besten beizeiten sein,auf daß es nicht dermaleinst erschreckend der Verkläger werde wider des Menschen Willen.”
[13][介于欠五百芬尼抑或只欠五十芬尼之间的差异]指向《路加福音》(7: 36—50):“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他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他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芬尼:一种小面值的硬币。
[14][神圣的地方]参看第三部分中对“神圣的地方”的注释。
[15][在外面他固然是明显的,可以在他的作为之中认出他]指向《罗马书》(1: 19—20),保罗写道:“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16][按他揭示出自己的方式]就是说,在基督身上。
[17]就是说,上帝之伟大是通过这些标志而在自然之中被认出的。
[18][虹]指向《创世记》第八第九章。洪水之后,上帝以虹作为立约的记号。《创世记》(9: 12—17):“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记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神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
[19][看着,并且看“这一切是非常地好”]指向《创世记》(1: 31),和合本为:“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20][有福了,那不愤慨的]指向《马太福音》(11: 6),和合本为:“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21]这个“说法”在丹麦语中是“Tale”,可译作讲演、说话、话题、说法等等,但是一般不含有“语言”的意思。Hong的英译则译作“language”。
这句的丹麦语原文是:“Al vor Tale om Gud er,som naturligt,menneskelig Tale.”
Hong的英译是:“All our language about God is,naturally,human language.”
Hirsch的德译是:“All unser Reden von Gott ist naturgemäß menschliche Rede.”
Tisseau的法译是:“Tout ce que nous disons de Dieu est humain,et c'est naturel.”
[22]“人的(menneskelige)”,就是说“人的意义上的”、“人性意义上的”、“世人的意义上的”、人之常情的;不同于“神圣的”、“神圣意义上的”、永恒的或者上帝的。这里是说:真正的“从人的角度上说的”伟大。
[23]亦即,这“‘马上就称他是伟大’的惊奇”是对外在之物的惊奇。
[24]这里的这个“定决”其实就是“决定”(Afgjørelse)。这个“决定”(Afgjørelse)是一个人对外在的人的命运或者事物的走向做出的决定,或者一个人的命运受外来的权力所做出的决定。见前面对此的注释。或者参看后面“一个陶冶性的讲演”中对这个词的注释。
[25][宽恕自己的敌人]指向耶稣在登山宝训之中关于对仇敌之爱的说法,《马太福音》(5: 43—48)。另见《马太福音》(5: 23—24).
[26]“人的(menneskelige)”,见前面的注释。
[27]“人的(menneskelige)”,见前面的注释。
[28][使徒]保罗。
[29][那颗被碾碎的心]也许是指向《诗篇》(51: 17)。
[30]“人的(menneskelige)”,就是说“人的意义上的”、“人性意义上的”、“世人的意义上的”、人之常情的;不同于“神圣的”、“神圣意义上的”、永恒的或者上帝的。
[31]“人的(menneskelige)”,见前面的注释。
[32]这个它是指“上帝在‘让自己慈悲’之中的伟大”。
[33][一颗悔恨的心的破碎]“忏悔之前和之后的祈祷以及圣餐桌的圣餐桌前对圣餐仪式的运用”,收于《福音基督教赞美诗》(Evangelisk-christelig Psalmebogs.603—618),其中有祷告词“关于真正的改善和赎罪”,这样祈祷:“哦,神圣、公正而仁慈的上帝!我在你面前带着一颗悔恨、破碎而被打烂的心和碾裂的精神哀叹我的违犯和错误的行为”(603页),在这个祷告词的更后面部分:“给我一个破碎的精神、一颗充满悔恨的被打烂的心”(605页)。
[34][瘸的……在人与上帝角力之后总是会如此]指向《创世记》(32:24—32):在夜里,雅各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见自己胜不过他,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那人说,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雅各。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雅各问他说,请将你的名告诉我。那人说,何必问我的名,于是在那里给雅各祝福。雅各便给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说,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日头刚出来的时候,雅各经过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窝的筋,直到今日,因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窝的筋。”
[35]“人的(menneskelige)”,就是说“人的意义上的”、“人性意义上的”、“世人的意义上的”、人之常情的;不同于“神圣的”、“神圣意义上的”、永恒的或者上帝的。
[36][人不敢为自己弄出任何上帝的像]指向摩西十诫之中的第二条,《出埃及记》(20: 4):“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37]“那人的(det Menneskelige)”或者“人的东西”,就是说“人的意义上的东西”、“人性意义上的东西”、“人所理解的东西”、人之常情的东西;不同于“神圣的东西”。
[38][每一张嘴都应当被塞住]指向《罗马书》(3: 19),之中保罗写道:“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
[39][捶打自己的胸]指向《路加福音》(18: 9—14)之中对法利赛人与税吏的比较。《路加福音》(18: 13):“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阿,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40][被置于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审判之下]指向《约翰福音》(8: 2—11),是讲一个女人行淫时被抓,法利赛人和文士认为她应当被石头打死。
[41][看不见标志就不敢信]也许是指向《约翰福音》(6: 30)其中人群对耶稣说:“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作什么事呢?”和(4: 48):“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另见《约翰福音》(2: 23)、(20: 29)和《马太福音》(12: 38—39)。这“标志”亦即圣经中的神迹。
[42][为你]见前面第二部分之中对“为我”的注释。
[43][这是为这一个,而不是为那九十九个]见《马太福音》(18: 12—14)“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44][在你对于他还是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为你而死]指向《罗马书》(5:10),其中保罗写道:“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45][他自己的人]指向《哥林多前书》(6: 19)和《约翰福音》(13:1)。
[46][上帝……爱着世界……不让任何人迷失]《约翰福音》(3: 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47][那些重价买来的]指向《哥林多前书》(6: 19—20):“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48][上帝知道一切]《约翰一书》(3: 10)而后半句。
[49][这是任何人心不会想到的]指向《哥林多前书》(2: 9)
[50][他们羞愧地走掉了]指向《约翰福音》(8: 2—11)中关于“被抓的行淫妇人”的叙述,其中第9句,和合本:“他们听见这话(丹麦文圣经这里是:被他们的良心打击),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51][五个饼的奇迹……收集起每一小点剩下的零碎]指向《约翰福音》(6: 1—15)耶稣给五千人吃食的叙述。其中《约翰福音》(6: 8—13):“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另外参看1847年3月或者4月的日记NB: 176:“在五千人吃食(约6: 1—15)中展示出了一个对于财富与节俭的统一的值得注意的例子。在为五千人弄得足够的食物的奇迹(怎样的盈余又可以与此作比较的)之后,人们会以为,剩下的肯定就被浪费掉了。唉,不,上帝绝非是如此,按新约的描述一切都被仔细地收集起来。看,‘那人性的’是:不能够作奇迹,但却浪费剩余物;‘那神性的’是作这弄出盈余的奇迹,并且还把那些残碎收集起来”,(SKS20,110)。
[52][但是,让我们也不要……行罪更多以使得宽恕变得更大]也许是指《罗马书》(6: 1—2),之中保罗写道:“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也可参看《罗马书》(3: 7—8)。
[53][神圣的家]参看前面的相关注释。
[54][让世界与你和解]参看前面对“为世界的罪……给出的和解之献祭”的注释。另见《哥林多后书》(5: 19),保罗写道:“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55][星辰在宣示你的尊荣]也许指向《诗篇》(148: 3)“日头月亮,你们要赞美他。放光的星宿,你们都要赞美他。”和(148: 3)“愿这些都赞美耶和华的名。因为独有他的名被尊崇。他的荣耀在天地之上。”。
[56][记忆之餐食]亦即圣餐。参看前面关于圣餐立约的相关注释。
VII 《路加福音》(24: 51)[1]
祈祷
你,从天上降临[2]以把祝福带给堕落的人类的你;你,在贫困与卑微之中,不为人所认,被叛卖,被嘲辱,被定罪,——但却祝福着地行走在大地上的你;在你重新升天的时候正祝福着地离开了你的自己人[3]的你,我们的拯救者和赎罪者,愿你也祝福这些今天在这里聚集的人们,祝福他们对为记念你的神圣圣餐礼[4]的参与。哦,如果没有这祝福,那么在每次餐食的时候就总会缺少什么;如果没有你的祝福,这神圣的恩典餐食[5]又会是什么呢,那样的话,它就根本不存在,因为它其实就是祝福之餐食[6]!
《路加福音》(24: 51):“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7]。
“在祂祝福他们的时候,祂离开了他们。”这些话包含了关于祂的升天的叙述,祂与他们分离,并且“被带到天上去了”(路加福音24:51)[8];“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使徒行传1: 9)[9],但是那祝福则被留下了;他们再也不会看见祂,但是他们感觉到那祝福;“他们定睛望天”(使徒行传1: 10)[10],因为祂祝福着地离开了他们。但是,祂当然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祂的自己人[11],祝福着地;哦,祂也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走向祂的自己人的,祝福着地;哦,祂也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与祂的自己人在一起的,祝福着地。祂不以别的方式离开什么人,除非是这个人自己可怕地承担起对此的责任。正如那个与上帝角斗过的犹太民族的祖先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12];以同样的方式,祂说类似的“若不祝福你,我就不会离开你,而每次你重新与我相会,我都不会不祝福你而离开你”。在这些为了与祂相会而今天在这里聚集起来的人们从这一相会回家的时候,这时,我们就愿他们得到祝福[13];因为对此我们是确定的:在他们离开祂的时候,或者在祂离开他们的时候,这时,祂是祝福了他们的。
专注的听众!不管一个人要做什么,不管这工作是伟大而意义深远的,抑或是卑微而无足轻重的,如果上帝不祝福的话,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上帝不祝福,建筑师傅工作徒劳[14],如果上帝不祝福,智者深思徒劳,如果上帝不祝福,富人集聚盈余的财富徒劳;因为这是在最初正如在最终,如果你有盈余富足,那使得人满足的是祝福[15],并且,那使得贫困变成富足的是祝福。但是,这不也是真的:若没有上帝祝福,任何工作都不会成功或者有进展?哦,我们常常看见“人的[16]事业”得到成功,甚至是非凡的成功,尽管上帝肯定没有祝福这事情。是的,这确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说,那只是为了让那事业,在人的角度上说,得到成功,而想要具备上帝的祝福作为帮助的人,他不是以一种够格的方式祈祷,他自己并不知道他所祈祷的是什么,或者,他甚至放肆得想要让上帝应当事奉他而不是他应当事奉上帝。不,祝福本身是好东西;它是那唯一不可少的[17],比所有幸福都更无限地荣耀而至福。什么是祝福?祝福是,上帝对于“一项事业被从事”的同意,而这事业就是人祈求上帝祝福的。“他祈求祝福”意味了什么?这意味了:他把自己和自己的事业奉献给了“事奉上帝”——这样,在人的角度说不管是不是成功、不管有没有进展,都是无所谓的。因此我们必须说,每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如果上帝不祝福它,都是徒劳的;因为只有通过“上帝祝福它”,它才是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
确实,这样每一项事业都可以是也应当是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但这在越是决定性的意义上是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一个人越是清楚地意识到他所着手的是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他也就带着越大的清晰性并且越深刻地感觉到:他需要祝福;如果上帝不祝福它,那么它就是徒劳的。比如说,做祷告是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但是,对于那祷告者来说最直接地进入他头脑的想法难道不也是“上帝祝福他的祷告”吗,——他首先想的不是上帝会准许他的欲求,而是上帝会祝福他的祷告,这样他这祷告就会是或者会成为正确的祷告?一个人祷求的是什么?是祷求祝福,——但最首要的是祷求对“去祷告”的祝福和对“能够祷告”的祝福。上主的家,是一个与上帝有关的事;但是难道这岂不是最临近的想法:这会成为祝福!一个人在上帝之家中寻找什么?祝福,——但因而首先是,上帝想要,如虔敬的话所说,祝福他的进入[18]。你要做的是一个与上帝有关的行为,这一点变得越是明确,在同样的程度上,对祝福的需要对你来说也变得越清晰;因为你越多地让自己与上帝相关,“你自己所能够做的事情有多么地少”这一点就越清晰。如果你尽全心尽全力地[19]让自己与上帝有关,这样,你完全清楚地明白:你自己根本一无所能;这一点也就变得越清晰:你完全地需要祝福。
但是,领受圣餐当然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的神圣行为,一项与上帝有关的事业。你领圣餐,——你们今天是为做出这一神圣的行为而聚在一起;你为与祂相遇而领圣餐,祂——你因每次与他[20]分开而更思慕的祂。但是,如果你作为人在上帝面前是乌有,因而完全是急需着地——在圣餐桌前,作为罪人,相对于和解者,比乌有更微不足道,这样,你就越是深刻地感觉到对祝福的需要。在圣餐桌前你一无所能。然而恰恰是在这圣餐桌前,有着关于“辜与罪的圆满清偿”、关于“你的辜和你的罪”的讲说[21]。这样,“你有能力做什么事情”的需求就越是变得更大;在你其实却是一无所能的时候,这[22]就越是成为必要,因此也就越明了,并且你就越深刻地明白你的所能比无能更少,但对于祝福的需要却因而越清晰,或者说,你明白这需要就是一切。在圣餐桌前你一无所能。圆满的清偿已作,但却是由另一个人作出;牺牲已献,但却是由另一个人献出;和解已确立,是通过那和解者;因而这一点就越是明确:祝福是一切并且做一切。在圣餐桌前,你所能比无能更少。正是在圣餐桌前,你是那处于罪之债中的人,你是那通过罪而被与上帝分开了的人,你是那如此无限远的人[23],你是那违犯了一切的人,你是那不敢站出来的人;另一个人是偿还这债的人,另一个人是建立出这和解的人,另一个人是带你靠近上帝的人,另一个人是为重建一切而受难并死去的人;另一个人是为你而站出来的人。如果你在圣餐桌前哪怕能够做一丝一毫,甚至只是“能够自己站出来”,那么你就会打扰一切、阻碍和解、使得圆满清偿成为不可能。在圣餐桌前,就如同对那个在风暴中向上天祈求拯救的不敬神者所说的:“无论如何不要让神知道你在场”[24];一切都在于有另一个人在场,上帝看着这另一个人而不是看着你,你能够信托——因为你自己只是退隐——的这另一个人。因此,祂在圣餐桌前是祝福着地在场的,祂,这曾祝福着地离开祂自己的人的祂,祂,“你就像‘在祂祝福婴儿时这婴儿与祂发生关联[25]’一样地让自己与祂有关系”的祂,祂,你的拯救者与和解者。你不能把祂当作同工者而在圣餐桌前遇会祂,就如同你完全能够在你的作为之中作为同工与上帝相遇[26]。相对于和解而言的“基督之同工”是你所不能作的,哪怕以最含糊的方式来理解,你也绝不能。债务完完全全是你欠下的债务,圆满清偿则完完全全是他在偿还这债务。这一点是越来越明了的:祝福是一切。什么是祝福?祝福是上帝所做的事情;上帝所做的一切,这就是祝福;这一部分的作为(相对于这作为而言你将自己称作是上帝的同工),这上帝所做的部分就是祝福。但是在圣餐桌前,基督就是祝福。和解之神圣的作为是基督的作为,人相对于这作为所能做的只是比乌有更少的事情;因而祝福就是一切;但是若这作为是基督的作为,那么基督当然就是祝福。
在圣餐桌前你根本就是什么都做不了,甚至都不能做这,哪怕是“坚持关于‘你的毫无价值’的想法”和“在这想法之中使得你自己变得能够接受祝福”。或者,难道你敢吗,哪怕这是你走向圣餐桌的最后一瞬间,难道你敢吗,甚至只是相对于那“认识这‘自己的无价值’”的想法,难道你敢为自己担当、敢信靠你自己而认为“你自己会有能力去拒斥一切干扰的因素,拒斥每种回忆之令人焦虑的,哦,各种从背后伤害的想法[27],拒斥每一种突然醒来的转向针对你自己的不信任——就仿佛你仍尚未有足够的准备,拒斥每一种关于‘你自己内心中的安全’的最飘忽的幻觉”吗?唉,不,你根本就是一无所能,甚至都不能够以一己之力来保持让你的灵魂停留在意识的锋尖上,以至于你完完全全地需要恩典和祝福。正如在摩西祈祷的时候,有另一个人支撑着他[28],同样,在圣餐桌前你必须有祝福支持,在你要接受祝福的时刻,它必定在它被转达给你的同时环拥着地支撑住你。圣餐桌旁在场的牧师,他不能够向你转达祝福,也不能够支持你;只有祂能够,自己亲身在场的祂,“不仅仅是转达者、而是圣餐桌前的祝福”的祂。祂自己在场;在饼被掰开的时候,祂祝福这饼[29],在那被递给你的杯子里的,是祂的祝福[30]。但那受祝福的不仅仅是各种礼物,不,圣餐本身就是祝福。你不仅仅是享用着受了祝福的饼和葡萄酒,在你享用饼与葡萄酒之时,你也是享用着这祝福,这则是严格意义上的主餐。只有立约定出这餐的祂,只有祂能够准备出这餐[31],——因为,在圣餐桌前,祂就是祝福。
看,因此祂在圣餐桌前伸展开自己的双臂,祂向你低下自己的头[32],——祝福着地!祂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圣餐桌前在场。然后你又与祂分开,或者,然后祂又与你分开——但是祝福着地。愿上帝保佑:这也会对于你成为祝福!
注释:
[1][《路加福音》(24: 51)]所指句子见下文所引。另外见也许是1847年8月的日记NB2: 146:“一个星期五布道的主题/路加福音24: 51。‘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这在严格的意义上是关于升天;但基督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们的”(SKS20,200)。
[2][从天上降临]指向《约翰福音》(3: 13),其中耶稣说:“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还有《约翰福音》(3: 31):其中施洗的约翰说“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
[3][在你重新升天的时候正祝福着地离开了你的自己人]指向《路加福音》(24: 51):“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
[4][为记念你的神圣圣餐礼]见前面与圣餐礼有关的注释。
[5][神圣的恩典餐食]见“在人们去主的圣餐仪式之前的祈祷词”收于《福音基督教赞美诗》(Evangelisk-christelig Psalmebogs.614—616):“主耶稣基督(……)你将出于恩典使得我够格去你桌前和天上的餐食,你的爱的和恩典的杯子,在上面为我斟满”(614页)。
[6][祝福之餐食]也许是指《哥林多前书》(10: 16),也参看《路加福音》(24: 30)。
[7][《路加福音》(24: 51):“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引自《路加福音》(24: 51)。
[8][“被带到天上去了”(路加福音24: 51)]见前面注释。
[9][“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使徒行传1: 9)]引自《使徒行传》(1: 9):“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天,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10][“他们定睛望天”(使徒行传1: 10)]引自《使徒行传》(1: 10):“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
[11][祂当然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祂的自己人]见日记NB2: 146。
[12][那个与上帝角力过的犹太民族的祖先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指向《创世记》(32: 24—32)中关于雅各在夜里与上帝角力的故事。
[13][我们就愿他们得到祝福]指向那作为对去领受过圣餐的人的问候的固定表述:“祝贺并祝福!”
[14][如果上帝不祝福,建筑师傅工作徒劳]指向《诗篇》(127: 1):“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
[15][那使得人满足的是祝福]指向《诗篇》(145: 16):“你张手,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这一句在路德小教理问答中被用到了餐桌上的祷告之中。
[16]“人的(menneskelige)”,就是说“人的意义上的”、“人性意义上的”、“世人的意义上的”、人之常情的;不同于“神圣的”、“神圣意义上的”、永恒的或者上帝的。
[17][那唯一不可少的]指向《路加福音》(10: 41—42),耶稣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18][上帝想要,如虔敬的话所说,祝福他的进入]也许是指向受洗仪式,按仪式规范,牧师说:“上帝保佑你进你出,从今时直到永远!”见《丹麦圣殿规范书》(Forordnet Alter-Bog for Danmark,Kbh.1830[1688],ktl.381,s.246)。也参看《诗篇》(121: 8)。
[19][尽全心尽全力地]指向《马太福音》(12: 30)中的爱的诫命。
[20]这个“他”是指耶稣,但第一个字母是小写。
[21][在这圣餐桌前,有着关于“辜与罪的圆满清偿”……的讲说]指向圣餐礼仪式之后的遣散词。见前面对“也圆满地偿还了我的罪”的注释。
[22]这个“这”就是指“你有能力做什么事情”。
[23][你是那如此无限远的人]指向《路加福音》(18: 9—14)之中耶稣的比喻,其中说到“那税吏远远地站着”(13)。
[24][对那个……不敬神者所说的“无论如何不要让神知道你在场”]指向一句据说是希腊七贤中的一个毕阿斯所说的话,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第86段中有记录:“他曾有一次与一些鄙视神的人们一同出海,这些人在船处于危险中的时候祈求诸神;闭嘴,他说,诸神不该感觉到你们是在这船上”。
[25][在祂祝福婴儿时这婴儿与祂发生关联]指向《马可福音》(10:13—16)中的故事:“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
[26][就是说,你不能如同“你完全能够在你的作为之中作为同工与上帝相遇”那样地把他当作同工者而在圣餐桌前遇会他。在你的作为之中作为同工与上帝相遇]保罗在哥林多的前后两封信中都使用了上帝的“同工”这个表达。《哥林多前书》(3: 9)和《哥林多后书》(6: 1)。
[27][各种从背后伤害的想法]指向第三部分“从背后伤害的一些想法——作为陶冶”。
译者说明:这里其实是“拒斥每种回忆之令人焦虑的各种从背后伤害的想法”,但作者插入了一声叹息“哦”,所以句子有断裂。
[28][摩西祈祷的时候,有另一个人支撑着他]指向《出埃及记》(17:8—13):“那时,亚玛力人来在利非订,和以色列人争战。摩西对约书亚说,你为我们选出人来,出去和亚玛力人争战。明天我手里要拿着神的杖,站在山顶上。于是约书亚照着摩西对他所说的话行,和亚玛力人争战。摩西,亚伦,与户珥都上了山顶。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但摩西的手发沉,他们就搬石头来,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亚伦与户珥扶着他的手,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他的手就稳住,直到日落的时候。约书亚用刀杀了亚玛力王和他的百姓。”
[29][在饼被掰开的时候,祂祝福这饼]在新约关于耶稣圣餐立约的描述中,他不是祝福这饼,而是在掰开之前祝谢,这叙述在圣餐建制之中被再现出来(见前面的相关注释)。在这里,也许是指《路加福音》(24: 13—32)中的叙述:“正当那日,门徒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子去,这村子名叫以马忤斯,离耶路撒冷约有二十五里。他们彼此谈论所遇见的这一切事。正谈论相问的时候,耶稣亲自就近他们,和他们同行。只是他们的眼睛迷糊了,不认识他。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走路彼此谈论的是什么事呢?他们就站住,脸上带着愁容。二人中有一个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说,你在耶路撒冷作客,还不知道这几天在那里所出的事吗?耶稣说,什么事呢?他们说,就是拿撒勒人耶稣的事。他是个先知,在神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钉在十字架上。但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这事成就,现在已经三天了。再者,我们中间有几个妇女使我们惊奇,她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不见他的身体,就回来告诉我们说,看见了天使显现,说他活了。又有我们的几个人,往坟墓那里去,所遇见的,正如妇女们所说的,只是没有看见他。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将近他们所去的村子,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行他们却强留他说,时候晚了,日头已经平西了,请你同我们住下吧。耶稣就进去,要同他们住下。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掰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来。忽然耶稣不见了。他们彼此说,在路上,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也参看《马太福音》(14: 19)。
[30][在那被递给你的杯子里的,是祂的祝福]指向《哥林多前书》(10:16),其中保罗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掰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
[31][只有祂能够准备出这餐]也许是说,圣餐按《马可福音》(14: 15)是由使徒们准备的。也参看《希伯来书》(10: 5)。
[32][祂在圣餐桌前伸展开自己的双臂,祂向你低下自己的头]参看前面对“他张开自己的双臂说:来这里,来我这里……他打开自己的怀抱”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