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再传弟子的问题
在我们过渡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前,我们将首先展开几个定位性的观察。第一,如果人们视那个事实为一个单纯的历史事实,那么“做同时代人”这一点就是成立的,而且它还是一种优势(对此的深入理解见第四章);尽可能地与那个事实接近,或者确保同时代人的可信度等等也是优势。任何一个历史事实都只是一个相对的事实,因此,在考虑到同时代性的情况下,那种相对的权力——时间——将决定人的相对命运也就是正常的,不过仅此而已。只有孩子气或者傻气才会将之高估为绝对的事实。
第二,如果那个事实是一个永恒的事实,则任何一个时代都与之同样接近。不过请注意,在信仰当中情况并非如此,因为信仰与那个历史事件完全对应,因此我从“历史事件”中撷取的“事实”一词不甚准确,它只是一种调节。
最后,如果那个事实是一个绝对的事实,或者为了更准确地规定它,说它就是我们所提出的那个东西,那么,“时间能够分割人类与该事实的关系,也就是说,能够在一种决定性的意义上进行分割”的说法就是一个矛盾。因为在本质上能够被时间分割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就不是绝对的东西。因为果若如此,我们就可以推出,绝对本身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格,一种由与他物的关系决定的状况。但在事实上,“绝对”一直是同样的东西,哪怕它在全部生活中的各种格是可以发生变化的[18],并且哪怕它持续地处于与他物的关系之中,它一直都是绝对状况[19]。但是,这个绝对事实也是历史性的。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有这些假设性的讨论都将被取消,因为果若如此的话,我们所讨论的也就只是一个永恒的事实。这个绝对事实是一个历史事实并且因之而成为信仰的对象。因此,历史性因素固然要被强调,但却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即它绝对地对个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果若如此,我们就将处于第一种情况之下(尽管在此方式理解之下,它是一个矛盾,因为一个单纯的历史事实绝非绝对的事实,它无力做出绝对的决断)。但是,历史性因素并不应该就此取消,否则我们所有的仅是一个永恒的事实。
正如同时代人的历史性因素是其成为弟子的偶因,请注意,是通过从神自己手中获得条件的方式(否则我们的立场就是苏格拉底式的);同样的,同时代人的陈述将成为每一位后继者成为弟子的偶因,请注意,是通过从神自己手中获得条件的方式。
现在我们开始了。一个人从神手中接受条件,并且通过该条件成为弟子。假如事实如此(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展开过了,其中有一点是确定的,即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只是一种偶因,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说那条件如今直接地为那些受之影响的人所掌握),那么,再传弟子的问题将位于何处呢?因为那个拥有条件的人,是从神手中获得的,显然是直接拥有之;而那个并没有从神手中获得该条件的人,他算不得弟子。
让我们假设事实并非如此,同时代弟子从神手中接受条件,而后继者将从那些同时代人手中接受条件,这样一来后果如何呢?我们不会以思考那种历史性的沮丧的方式来分散注意力,以此人们很可能会在新的矛盾和困惑中(倘若人们首先由此开始,混乱就不会被清除)把那些同时代人的陈述看做至关重要的东西。实情不然。假如同时代人将给予后继者以条件,则后继者就要信仰他。若后继者从同时代人手中接受条件,则同时代人就会成为后继者信仰的对象;因为我们从其手中接受条件的那人正因为如此(参前述)就是信仰的对象,就是神。
这样的无稽之谈足以把思想从该假设当中喝退。反之,如果后继者也将从神手中接受条件,我们就返回到苏格拉底的立场,请注意,是在那种整体性的差别之中,也就是那个事实和单一者(同时代人和后继者)与神的关系之中。相反,那个无稽之谈[20]是不可能被思考的,这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说的,它不同于我们在说那个事实以及单一者与神的关系时所说的“这是无法被思考的”。我们就那个事实以及单一者与神的关系所做的假设当中并未包含任何自相矛盾,因此思想可以跟它打交道,就像跟最为奇怪的东西打交道一样。可是,那个无聊的后果中却包含了一个自相矛盾,它不满足于去设定一个荒谬,而那正是我们的假设;而是从那个荒谬之中引出了一个自我矛盾:神是同时代人的神,而同时代人又是第三代人的神。只有在与单一者的关系之下来设定神,我们的思想方案才能“超越”苏格拉底。可是又有谁敢以这样的胡言乱语走近苏格拉底,说什么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神呢?苏格拉底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英雄主义的,理解这一点已经需要大无畏的气概了。这一点在我们假设的形式下同样有效,也就是说,一个人,就其为信仰者言,他并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但却欠神一切。获得这样的认同并不容易,尤其是不容易持续下去(在不考虑那些具体的反对意见的情况下一劳永逸地理解这一点,也就是想象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一点,这是不难做到的),对此人们不难领会。如果一个人想在这种理解中开始自己的实践,他无疑会经常发现自己陷于误解之中;而如果他还想与其他人发生关联,他必须要当心。可是,假如人们已经理解了这一切,那么他就该明白,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关于再传弟子的问题;因为信仰者(只有他才算是弟子)持续地亲见着信仰,他不是用他人的眼睛去看,并且他看到的是每一个信仰者都能看到的同样的东西——用信仰的眼睛。
同时代人能够为后继者做些什么?第一,他可以告诉后继者,他本人相信那个事实;这一点归根到底并不是什么传达的信息(这表现在:根本不存在直接的同时代性,事实是建立在矛盾之上的),而只是个偶因。也就是说,当我说这事或者那事已然发生之时,我是在做历史性的陈述;而当我说“我相信并且已经相信那事已经发生了,尽管它对理智来说是愚拙的,对人心而言是绊脚石”[21],就在这一刻,为了脱离所有的伙伴关系,我已竭尽全力阻止了任何他人与我建立直接的关联,因为每个人都该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行事。第二,他可以以这种方式陈述事实的内容,即,这内容只为信仰而在,其意义与说颜色只为视觉而在、声音只为听觉而在完全相同。只有在这种形式下他才能如此,在任何其他的形式下他都只是向空说话[22],或许还会引诱后继者决定与这空话保持一致。
在何种意义上同时代人的可信度能够引起后继者的关切?同时代人是否真的拥有经他本人见证过的信仰,这一点与后继者毫不相干,对他一无用处,既不妨碍、也无助于他自己获得信仰。只有从神手中亲获条件的人(这一点与“让人们放弃理智”的要求完全对应,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它又是唯一与信仰相对应的权威)才能信仰。假如他相信(即想象他已经信了)是因为山上的很多正直之士信了[23](也就是说,他们说他们已经有了信仰。一个人无法进一步检验他人;尽管他人因信仰之故忍耐、承受着一切煎熬,但身处其外的人却无法超越那人就自身所说的话,因为,对于人的而非神的眼睛而言,谎言可以与真理走得同样远),那么他就是一个傻子。从本质上看,一切都是偶然的,不论他是因为个人的见解、还是因为或许某种广为传布的关于那些正直之士的信仰的意见而信,或者他相信的就是一个吹牛大王[24]。假如同时代人的可信度会引起他的兴趣的话(唉,人们可以肯定,这是一桩能够引起巨大轰动并且引出无数著作的事件。那种欺骗性的庄重外表,考量这人或那人是否可信,而不是看他本人是否拥有信仰,这是对心智的懒惰和欧式的城市闲谈的一种巧妙掩盖),那么这里涉及的就是历史事件。哪个历史事件呢?那个只能成为信仰的对象的历史事件,那个一个人无法向他人传达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向他人转述,不过请注意,被转告者并不因此而信仰。相反,如果他以信仰的形式去转述的话,则他恰好尽力阻止了他人直接性地接受他所转述的东西。如果我们所谈论的事实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实,则历史撰写者的准确性就将具有重大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从最为精确的细节当中我们也无法将信仰蒸馏出来。“神曾以人的形象出场”这一历史事件是问题的关键,其他的历史细节甚至还不如我们说到某个人而非神的细节那么重要。律师们说,一桩重罪将吞没所有的轻罪[25],对于信仰来说亦然,信仰的荒谬性会吞没全部的细枝末节。通常会造成麻烦的那些不同意见在此并无麻烦且变得无关紧要。相反,一个人通过斤斤计较的算计能否使信仰获得最高的报价,这一点至关重大;这一点影响之大以至于他永远都无法达至信仰。尽管与神同在的一代只是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相信,神在某年某年以仆人的低下形象显现,他在我们中间生活过并且教导过,随后他死去了”,这已经说得太多了。这同时的一代做了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因为这则小广告,这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请注意”足以成为后继者的偶因;而连篇累牍的陈述却永远都不会对后继者具有更多的意味。
假如人们希望尽可能简洁地描述后继者与同时代人之间的关系、但却又不因这简洁而丧失准确性的话,他就可以这样说:后继者信仰依靠的是他本人从神手中接受条件、同时借助(偶因的)同时代人的陈述。
同时代人的陈述是后继者的偶因,一如直接的同时代性是同时代人的偶因一样。而且如果该陈述是其所应是的样子(即它是信仰者的陈述),它必将引发那种陈述者所有的、由直接的同时代性所引出的注意力的两面性。假如这陈述并非如此,则它或者出于历史撰写者之手,它所关涉的也就不是信仰的对象(就好像一个不是信仰者的同时代的历史撰写者讲着这事或那事一样);或者出自哲学家之手,它也没有涉及信仰的对象。相反,信仰者对该陈述的处理恰恰是,没有人能够直接地得到信仰;因为“我信仰”这句话(尽管有理智和我本人的发明才能)是一个危险的“但是”[26]。
没有什么再传弟子。从本质上说,第一代与最后一代是平等的,只是后继者以同时代人的陈述为偶因,而同时代人则以其直接的同时代性为偶因,他并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仅是偶因而已,对此没有什么比如下说法更最为强烈的了——假如某个弟子理解了自身,则他应该希望的就是,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以神离开尘世的方式而终结。
*
或许有人会说:“这可真够奇怪的了。我饶有兴味地把你的课题从头读到尾,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里并没有什么关键词,也没有什么不可见的文字。可是你是怎么转过这个弯儿来的,就像撒福特总是钻到食橱中[27],你总是把一些并不属于你的字句、一些以其所唤醒的回忆而令人不安的字句混进去。‘神的离去对弟子有好处’的观点就出现在《新约》,在《约翰福音》当中[28]。不过,不管这一切的发生是否有意,不管你是否曾想把那个评说纳入到某种形式之中从而赋予它一种独特的作用,这个弯都已经转过来了,同时代人的优势——我曾倾向于给它很高的评价——看起来被大幅度地减弱了,因为不可能有关于再传弟子的问题,换言之,所有的弟子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可是还不仅如此。如依你刚才所言,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作为优势变得十分可疑,以至于其最大的好处便是它的终结。还可以说,这种直接的同时代性是一种中间状态,它的确是有意义的,而且正如你或许会说的,为了不返回到苏格拉底的立场,它是不能被忽略的。只是它对于同时代人并无绝对的意义——他因为该状态的终结,其本质性的东西被剥夺了;相反,他因此而赢得了它们,尽管假如这状态不曾存在,他将丧失一切而返回到苏格拉底的立场。”
“讲得好,如果这么说无损谦逊精神的话,因为你的话同我的如出一辙。的确如此。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根本不是一种具有决定意义的优势,如果我们彻底思考它的话——不好奇,不着急,无所祈盼,不是翘首以待、热切得一触即发,就像那个希腊理发师,他冒着生命危险而要成为讲述那件奇事的第一人[29];也不愚蠢到把如是死亡当成殉道的地步。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远非如此,同时代人所希望的恰恰是它的终结,这样他就不会受到跑上前用自己的肉眼凡耳去看、去听这样的诱惑了,所有这些都是白费劲儿,是一种忧伤的、危险的劳作。不过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其实属于另一方面的思考,那里的问题是说,同时代的信仰者,在其成为信仰者之后,能够从其同时代性中获得怎样的好处;而我们所讨论的却是,直接的同时代性能否使一个人更容易成为信仰者。后继者不会受到这样的诱惑,因为他所有的只是同时代人的陈述,而就其为陈述言,它是以信仰的禁止性的形式出现的。假如后继者因此理解了自身,他就会希望同时代人的陈述不要过分冗长,尤其是不要写成可以堆满整个世界的书[30]。在那种直接的同时代性当中存在着一种不安,只有当说到‘结束了’[31]、但安息却并未将该历史事件吹跑的时候,它才会终止;否则一切都将返诸苏格拉底。”
“这样一来平等就会出场,冲突的各方被召唤到平等之上。”
“我也这么认为。可是你应该再想想,神自己就是和解者[32]。他会与一些人达成和解,这和解使他与所有冲着天堂呼喊的人有所区分吗?这必定会带来冲突。神会让时间的力量来决定他该对谁显示恩典吗?或者,使这种和解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同样困难,这做法配不上神的尊严吗?是的,同样困难,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予自身以条件,他也不能从别人手中接受之——它带来的是新的冲突。同样困难,不过也同样容易,就神将给出条件这一点而言。看,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把我的研究课题(也就是说,假如一个假说可以做如是考察的话)看作一个虔诚的课题的原因,而且我现在更是这么认为,但却并不因此漠视他人的反对意见。相反,我要再一次请求你,如果你有合法的反对意见,现在就摆出来吧。”
“你一下子变得多么兴高采烈呵!尽管这并不是本论题的要求,不过就为了这欢愉的情绪,人们也该下定决心弄出一个反对意见,除非不去管它反会更令人愉悦,除非你认真的请求意在间接地要求沉默。为了至少不使我的反对意见干扰这欢愉的气氛,我将从现有的欢愉情绪之中撷取意见,由此我认为,后继者要比同时代人更为出色。我看得很清楚,与神同时共在的一代深刻地感受到了、体验到了那份痛苦,它处于一个如是悖谬的生成过程之中,或者用你的话说,处于‘神将自身植入人的生命’的过程之中。可是逐渐地,那种新的事之序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人们逼进,最终,幸运的一代人出现了,他们唱着欢快的歌去收获那粒曾带着眼泪而在第一代人身上播撒下的种子所结出的果实[33]。可是,带着歌声和乐声[34]走过人生的大获全胜的[35]这代人,他们与第一代和以前的人们到底有无差别呢?”
“差别是无可否认的,也许这差别大到没有平等的地步,而平等是我们得以讨论这差别的条件,是其间的差别将会阻挠我使平等出场的努力的条件。可是这大获全胜的一代,就像你所说的,带着歌声和乐声走过人生的旅途,假如我没记错的话,他们使我想起了那个家喻户晓的天才对《圣经》的某个段落所做的轻松愉快的、古北欧式的翻译[36],可是这代人真是信仰者吗?的确,如果信仰竟然想要在胜利中一起前行,它无须给予某人吟诵讽刺诗的许可[37],因为即使它禁止这一切也无济于事。人声沉寂下来了,可是一阵刺耳的笑声从疯狂的游行队伍中传来,就像自然对锡兰的嘲笑声一样[38];因为大获全胜的信仰是所有事物当中最荒谬可笑的。假如与神同时共在的信仰者没有时间庆祝胜利,则没有任何一代人能够这样做;因为任务是相同的,而且信仰总是战斗性的[39]。不过只要有斗争,就有挫败的可能性。因此,就信仰言,人们永远都不可能在时间之前、也就是在时间当中获胜。因为人们到哪儿去找时间抒写歌唱胜利的诗篇,并且找到机会吟诵它们呢?假如这一切发生了,它必定会是这样: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军队并没有投入战斗,而是在胜利的喜悦中返回城里的兵营。尽管并没有人为此发笑,尽管全体同时代人对这类无意义的语词[40]颇有共感,但是,生存的痛苦笑声难道不总是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爆发出来吗?是什么使得后世的所谓信仰者比同时代人徒劳地向神请求更糟的东西?同时代人不愿意看到神必须将自身降格为低下和受人轻蔑的状态(参第二章);而那些后世的所谓信仰者却不满足于这种低下和受轻蔑的状态,不满足于那种斗争性的愚蠢。相反,他们极其乐于在带着歌声和乐声前行之时去信。对于这样的人,神甚至不愿、也不能像对同时代人那样说:你所爱的只是能够行奇迹的全能者,而不是将自身降格为与你们平等的人。这里我想暂停一下。虽然过去的我是个比现在的我更为出色的辩证法家,但过去的我仍有个界限。从根本上讲,恰恰是‘绝对’与那些‘绝对的差别’[41]之间的不可动摇的界限才使一个人成为优秀的辩证法家,而这一点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通过消解、而且是消解矛盾律的办法被完全忽略了,人们并未认识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矛盾律被消解’的命题本身就建立在矛盾律之上,否则,其反命题‘矛盾律没有被消解’也将同时为真。我只想就你所暗示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发表一个评论,这些暗示都认为,我把借来的言论混在这个研究课题里面了。这是事实,对此我并不否认;我这样做也是有意的,对此我并不想隐瞒。同时,我盘算着在这篇小东西的下一部分——假如我真的写出了这部分的话,我将指名道姓并且给该论题披上历史的外衣。[42]假如我真会写下这一部分的话!一个像我这样的小册子作者根本就没有什么严肃性可言,你可能会听到些风言风语,我怎么会在行将结束之际为了取悦众人而以许愿的办法装出那种严肃性呢?换言之,写出一篇小东西是轻率的,可许诺造创造一个体系则是庄严的,这一点使很多人在他们自己和他人的眼中成为了极其严肃的人。不过,人们不难看出,在接下来的部分当中,‘历史的外衣’究竟指什么。众所周知,基督教其实就是唯一一个这样的历史现象,尽管它是历史事件,而且正因为它是历史事件,它才会成为单一者的永恒意识的出发点,才会不仅仅在历史的方面令人关切,也才会将他的至福建立在他与某种历史性事件的关联之上。没有任何一种哲学(因为它只为思想而在)、没有任何一种神话(因为它只为想象而在)、也没有任何一种历史知识(它为记忆而在)会生出这样一种念头,对此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模棱两可而认为,它不会自人心中产生[43]。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倒是希望能够将之忘却,利用假说所有的无所约束的良好状态而指出,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我的一个怪念头而已,在我彻底思考它之前我并不想放弃它。僧侣们永远都不会完成对世界历史的陈述,因为他们总是以创世为开端。倘若人们在讨论基督教与哲学的关系的时候要从那些先前说过的东西开始讲起,那么人们如何能够开始,更别提结束了。历史持续地发展着。如果有人以‘那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智者,《新约》的执法人,彭提乌斯﹒彼拉多’为开端[44],这人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分别得益于基督教和哲学,即使他本人并没有发明沉思。而如果有人在以他为出发点之前要等某一本决定性的著作出现(或许是个体系呢),为这书教会已多次做出公告介绍,那么这人如何能够开始呢?”
[1] “突袭”原文为法文coup de mains,直译为“用手打击”,指“突然的武力袭击”。“谷堆论证”参第三章注[26]。
[2] “界限”原文为拉丁文confinium,原是大学某些系科(比如神学系)的学业评价等级术语。
[3] “真正的思辨的悲惨秘密”参第一章注[7]。
[4] “做出区分的激情”很可能指苏格拉底针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观点而设定的绝对观念。苏格拉底在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可理解的与不可理解的事物之间做出了区分。
[5] “当对立物被放置一处时,它们会显得格外鲜明”一说源自拉丁语成语opposita juxta se posita magis illucescunt。
[6] “时段”原文为拉丁文spatium。
[7] “两面性的”原文为拉丁文anceps,原文有“两面性”、“模棱两可”的意思,同时还具有“危险的”、“可疑的”意思。
[8] 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Ptolemaios II Filadelfos,公元前285-前246 BC)统治时期,72位犹太学者应邀将《希伯来圣经》中的律法书译成希腊语,这项工作历经72天才完成。后来,数字72变成了70,因此这份法律文件被称为Septuaginta(拉丁语,表示数字70;通常写成LXX)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根据后世的传说,这些译者当时被关起来,他们被要求独自将整个《旧约》译成希腊语。当工作结束之时,人们发现他们的译文完全一致。
[9] 这种把或然性证明用于在概率上不可能的东西之上的想法[45](不管现在它在具体的层面上要得到怎样更详尽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为了证明“从概率上这是可能的”,“或然性”这个概念定会有所改变;或者为了证明“从概率上这是不可能的”,使用“或然性”一词就是矛盾的),作为正论,这想法愚蠢到人们认为它不可能出现的地步;而作为玩笑,在我看来它出奇的好玩儿:训练讲废话,这真是好的消遣。曾有一位高贵之士想用一个或然性的证明服务于人类,为的是帮助人类进入在概率上不可能的领域。他大获全胜了。于是,他激动地接受了祝贺和感谢,不仅从那些确实知道如何消受那个证明的大人物那里,而且还从教堂会众那里。唉,这位高贵之士恰恰毁掉了一切!或者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其主旨是荒谬,是概率不可能性。这人极其虚荣。如今的人就这德性。于是人们极其温和、极其友善地要把他从那个信念中拽出来。既然他未曾感到不妥,他就尖锐地提出了这一信念。而当他完成之时,人们以一种十分刺激的方法冲着他的虚荣心忙碌了起来。他变得局促、尴尬,于是自责起来:“他本该假设荒谬的”,而没有从容地回答说:“尊敬的先生,他是个傻子;它本就是荒谬之物,而且就该如此,不管有多少反对意见,对此我本人已彻底地思考过了,思考的骇人程度超过了任何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尽管我选择的是在概率不可能的东西。”可惜,他并没有这样回答,而是试图弄出一个或然性的证明。现在人们都来帮助他,他们被折服了,这事几乎是这样结束的:“啊,现在我明白了,它是万事万物当中从概率上讲最为可能的。”人们拥抱他,如果人们把玩笑开得再过分的话,那就亲吻他,并且“为了更好的信息”[46]而感谢他。再一次直视他那双浪漫的眼睛与他告别,像他的朋友和生死兄弟[47]一样地与他分手,好像他们出于同样的心智从来就理解了一切似的。这样的玩笑是公正的。因为假如这人并不虚荣的话,那么相对于其信念的诚实的严肃性,我可就要出丑了。伊壁鸠鲁就单一者与死亡的关系说过的话(尽管他的思考只是一种极其舒适的安慰的根据)也适用于概率上可能与不可能的情况。他说,当我在的时候,它(死亡)不在;而当它(死亡)在的时候,我不在。[48]
[10] “把直接的确定性当作信仰”很可能指雅各比在《致摩西·门德尔松先生的信:关于斯宾诺莎的学说》中所表达的观点。关于雅各比,参“间奏曲”一章注[48]。
[11] “自然化”(naturaliseret)指事物当中那些在本质上仿佛是发自其本性(nature)的属性。
[12] “最大限度的”原文为拉丁文non plus ultra。
[13] “出生在‘新宿舍’的东西”典出贺伯格创作于1731年的喜剧《爱管闲事的人》(Den Stundesløse)。在该剧第1幕第6场中,理发师对爱管闲事的维格斯瑞讲起在哥本哈根为海军士兵修建的“新宿舍”,说那里有位妇人一下子生出了32个小孩子,而维格斯瑞则表现要先确证那是否是真的。接着理发师保证说,这事就跟他站在此处一样地真实。
[14] “两种本性”指“肉体”与“灵魂”。
[15] 塔那的阿波罗尼乌斯(Appollonius af Tyana),大约生活于公元1世纪,新毕泰戈拉学派哲学家,该学派持有“灵魂先在说”,他本人认为,他前世曾是一艘埃及大船上的大副。
[16] 这里的“命运女神”指罗马神话中的三位命运女神(与希腊神话相对应),其中克罗斯(Klotho)纺绩生命之线;拉奇西斯(Lachesis)决定生命的长度和进程;阿特波斯(Atropos)则负责剪断生命之线。
[17] 此处“跑开”(løbe)、“带着跑”(løbe med)、“跟风跑”(en Vind er let nok at løbe med)是克尔凯郭尔利用成语at løbe med en halv vind所做的文字游戏,该成语意为“一知半解但仍滔滔不绝地讲”。
[18] 这里的“格”、“各种格”对应于拉丁语法词casus(单数)和casibus(复数),“变化”是指语法中词的变格变位。
[19] “绝对状况”原文为拉丁文status absolutus。
[20] “那个无稽之谈”(Hiin Meningsløshed)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充当上帝。
[21] “对理智来说是愚拙的,对人心而言是绊脚石”语出参《哥林多前书》第1章第23节。保罗说:“我们却是传钉在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是愚拙;……”。
[22] “向空说话”语出《哥林多前书》第14章第9节。保罗向哥林多人强调用悟性讲话的重要性时说过:“舌头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向空说话了。”
[23] “因为山上的很多正直之士信了”很可能指贺伯格喜剧Erasmus Montanus eller Rasmus Berg(1731年)中第4幕第2场的场景。在反驳“地球是圆的”的命题之时,剧中主角Per Degn列举了一长串住在同一座城市当中的“勇士”的名字,其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然后他自信地说:“现在就请挨个问问城中这些好汉,看看谁会跟你们一样认为地球是圆的。我知道,人们会更相信众人而不是个人说的话。因此,难道你们不是错了吗?”
[24] “吹牛大王”原文为Münchhausen,即德国男爵明希豪森(Karl Friedrich Hieronymus von Münchhausen,1720-1791),他于1781年发表了一些难以置信的关于打猎和战争的假故事而闻名。1785年,这些故事被译成英语,1787年又由诗人G.A.Bürger回译为德语,该著作的丹麦语译本出现在1834年。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曾为儿童编写过明希豪森的故事,充满了令人捧腹的笑料。
[25] 根据克尔凯郭尔时代的丹麦法律,重罪将被判处死刑,而死刑不能伴随其他的惩罚,尽管一个罪犯可能同时犯有多种其他罪行。
[26] “但是”原文为德文aber。
[27] “撒福特总是钻到食橱中”典出丹麦著名诗人奥伦施莱格尔(Adam Oehlenschläger,1779-1850)于1808年写作的歌曲《催眠饮料》(Sovedrikken)。歌中外科医生布拉斯这样评论他的助手撒福特:“他是如何把魔鬼扭转过来的,结果他总是或者钻到食厨中,或者钻到酒窖里。”对此撒福特回答道:“再自然不过了。当我们有吃有喝的时候,我们就该心满意足。”
[28] “神的离去对弟子有好处”语出《约翰福音》第16章第7节。耶稣对门徒们说:“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
[29] “希腊理发师”的典故实际上混淆了两则古希腊逸事。一则逸事见诸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一位热情的理发师第一个把雅典军队被西西里人挫败的传闻(发生于公元前413年)带到雅典城。由于匆忙之中他忘记了消息提供者的名字,人们误以为消息是他编造的,于是对他处以体罚,当消息被证实后他才获释。另一则逸事见希腊作家琉善的作品。菲利普狄斯(Philippides)从雅典奔跑240公里到达斯巴达,告诉该城居民做好防御波斯人入侵的准备。接着,他又跑到马拉松(Marathon)传递消息,该城距雅典42公里,但却与斯巴达处于完全相反的方向,到达后他还参加了与入侵敌人的搏斗(公元前490年)。最后,他跑回雅典报告他们获胜的消息。到达雅典后他倒地身亡。
[30] “堆满整个世界的书”语出《约翰福音》第21章第25节。约翰说:“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31] “结束了”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他说“我渴了”,有人用海绒蘸满醋给他喝,随后他便说“结束了”,然后就将灵魂付给了神。《圣经》中译本中这句话被译为“成了”。此处是根据丹麦文《圣经》以及克尔凯郭尔文本用语的直译。参《约翰福音》第19章第30节。
[32] “和解者”语出《罗马书》第5章第10节。保罗说:“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同时还可参《哥林多后书》第5章第18-19节。为了与克尔凯郭尔文本用语一致,此处将“和好”译为“和解”。
[33] “眼泪”、“果实”语出《旧约·诗篇》第126篇第5节的诗句:“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34] “带着歌声和乐声”原文为med Sang og Klang,这是丹麦语成语。
[35] “大获全胜的一代”(denne triumpherende Generation)可能源自拉丁短语ecclesia triumphans(大获全胜的教会),这是教会分裂之前的一种完美状态,指基督复活之后教会当统治整个世界的状态。
[36] “轻松愉快的、古北欧式的翻译”是克尔凯郭尔对丹麦著名作家、教士格伦德威(N. F. S. Grundtvig,1783-1872)对《圣经》翻译所做的戏谑性讽刺。在翻译《新约·以弗所书》第5章、第15-21节的时候,格伦德威采用了Sang og Klang,直译为“歌声和乐声”,有“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涵义,故被讽刺为“轻松愉快的”。说他的翻译是“古北欧的”(原文写为ølnordisk,它是对oldnordisk一词的谑称,øl原意为“啤酒”),则是因为格伦德威著有《北欧神话》,宣扬“丹麦性”(danskhed)以及丹麦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等思想。克尔凯郭尔承认格伦德威是“天才”,但将其思想学说斥之为“胡说八道”(Pølse-Snak)。格伦德威与克尔凯郭尔在宗教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但他曾倡议建立丹麦“国民中学”(Højskole),并著有《丹麦教堂赞美诗集》,在丹麦历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格伦德威与克尔凯郭尔的关系问题成为丹麦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37] “吟诵讽刺诗”指罗马帝国时期庆祝军事胜利的习俗。每当打了胜仗,罗马元老院都要投票表决是否举行庆祝活动。其时游行队伍将进入罗马城,走在最前面的是乐队,其次则是战利品、战俘和盛装的牺牲,接着是坐在华丽马车当中的将军,最后才是士兵。那一天士兵们被允许吟诵一首讽刺将军的诗,以提醒那些将军——他只是一个凡人。
[38] “自然对锡兰的嘲笑声”指一种自然现象,德国自然哲学家兼神秘主义者舒伯特(G. H. Schubert)称之为“锡兰的魔鬼之声”(Teufelsstimme auf Ceylon)。该现象的特征为,有种声音人们一方面觉得它像来自远处的雷电声,一方面又觉得它很近。它更让人想起一种人发出的哀怨之声,同时听上去还像是一支令人恐惧的快节奏的小步舞曲。
[39] “战斗性的”语出《提摩太前书》第6章第12节。保罗说:“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为此被召,也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已经作了那美好的见证。”
[40] “无意义的语词”原文为Abracadabra。这是魔术师在变戏法前说的毫无意义的咒语。
[41] “绝对”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唯心论哲学的核心概念。在谢林的“同一哲学”当中,“绝对”意味着“普遍的理性”,在它的统领下,对立概念如“主体-客体”、“精神-自然”、“自由-必然”等将达至同一。在黑格尔体系当中,“绝对”是通过“理念”来表示的,“绝对的理念”就是“精神”(上帝),它经过矛盾的内在运动最终达至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在那里,“绝对的差别”被消解了。
[42] 在《哲学片断》最初的提纲中克尔凯郭尔做了这样的章节安排:“命题/形势/历史的外衣”(Proposition/Positio/historisk Costume)。不过,关于“历史的外衣”的写作计划很快就被放弃了,它最终于1846年出现在归于同一假名作者的《为〈哲学片断〉所做出的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一般简称《附言》)一书之中。
[43] “不会自人心中产生”语出《哥林多前书》第2章第9节。保罗说:“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44] 哈曼于1778年在一封致友人拉瓦特(J. C. Lavater)的信中曾这样说:Mir Ignoranten ist,nächst dem Prediger des alten Bundes,der weiseste Schrifsteller und dunkelste Prophet,der executor des neuen Testaments,Potius Pilatus.Ihm war vox populi vox Dei.(“我忽略了那个最靠近《旧约》的布道者,最智慧的作家和最黑暗的预言家,《新约》的执法者,彭提乌斯·彼拉多。他是人民的声音、神的声音。”)
彼拉多是罗马帝国在犹太人居住地区的执政官,他对基督之死负有责任(参《约翰福音》第18章,37-38节)。他被称之为“《新约》的执法者”(executor Novi Testamenti),实际上是利用eksekution所具有的“完成”和“处决”这两重意思而做的文字游戏:一方面彼拉多“完成了”在神和人之间的新的约定;另一方面是他让耶稣被处死。故这里将之译为“《新约》的执法人”。
[45] “或然性”原文为Sandsynlighed,英译为Probability。有时根据需要译为“概率”。
[46] “为了更好的信息”原文为拉丁文ob meliorem informationem。
[47] “生死兄弟”(Fostbroder)指古代北欧彼此交换血液、并庄严发誓像兄弟一样同生共死的人。
[48] 伊壁鸠鲁此言见诸第欧根尼的哲学史(第10册、第124节)的记载。在伊壁鸠鲁致年轻学生麦农克乌斯(Menoikeus)的信中有这样的句:“死亡与我们无关,这个正确的理解使得有死的人生成为愉快的,不是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时间,而是把对不朽的渴望移开了。对于彻底领悟了‘生命的终结并不怕’的人言,人生根本不可怕。于是,害怕死亡的人是愚蠢的,不是因为当死亡来临之时它会带来痛苦,而是因为死亡会提前带来痛苦。任何在当下时刻不会引起烦恼的东西会在期待之中引起毫无根据的痛苦。因此,死亡这一可怕的恶对于我们并无所谓,因为当我们在时,死亡尚未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