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为法语coup de mains(突如其来的行为)。
[2] 原文为abracadabra。
[Abracadabra]出自希伯来语的“胡说”的代用象声词。这个词是由希伯来语“圣父”、“圣子”、“圣灵”三个词的开头字母加上没有意义的辅助字母而构成的。被用作祛治恶性高烧的符咒,或者作为一种招驱鬼怪的无意义声音咒语。
[3] [那个大思想家……现在你能够作选择]不明出处。参看《非此即彼》上卷当中“间奏曲”。
[4] [去做或者不去做这事,两者都会让你后悔。]指向苏格拉底。一个人问他,人是不是应当结婚?他答:要么你这样做要么你那样做,你都会后悔。《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哲学史》。
参看《非此即彼》上卷,“间奏曲”。
[5] 原文为德语Schäfer(牧羊人)。
[6] 牧羊人感伤主义:
[Schäfer感伤主义]田园牧歌式的感伤主义。指向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中古典牧歌田园诗式创作的再度繁荣,对牧人生活的田园化和情欲化进入了贵族的社交生活。它也体现在十八世纪的前罗曼蒂克对简单和自然的追求中。
[7] [用一个友爱的吻来欺骗一个值得尊敬的神甫]也许是指向关于犹大的故事,他在一个吻中出卖了耶稣。《马太福音》(27:48—49)。另外见《撒母耳记下》(20:9)中所说,约押假装要给造反的将领亚玛撒一个友爱的吻,但却将剑刺进了他的肚子杀死了他。
[8] [在……额头上]也许是指旧约时代的一般习俗,在额上有标记,比如说刺青。在延伸的意义上,以色列人尤其要记住的来自上帝的话语或者事件也被称作“你额头上的一个回忆标记”,见《出埃及记》(13:9)。另外也可参看《申命记》(6:8),根据《出埃及记》(28:36—38)亚伦总是在自己的额头上要戴有刻着“归耶和华为圣”的金花或者金牌。在《启示录》中信者的额头上有着上帝的印记(7:3)而偶像崇拜者则在额头上有兽的印记(14:9),并且,在新的耶路撒冷,获得拯救的人们在额头上印有基督的名字(22:4)。
[9] [分别关联词]比如说,“不是……就是……”。
[10] [人们用“嘿嗨”来呼喊一个犹太人那样]在1819年的虐犹运动中,在丹麦有专门用来嘲弄地呼叫犹太人的呼词Hep。
[11] 原文为拉丁文Legio(群)。
[不幸的魔性的一Legio]指耶稣治愈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耶稣问他的名字,得到的回答是:“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然后这些魔请求耶稣不要让他们离开这地方。见《马可福音》(5:1—10)。
[12] [绕着……让一切毁灭]指向耶利哥毁灭的故事。见《约书亚记》(6:1—20)。上帝命令约书亚,所有兵士都要一天一次绕耶利哥的城墙走,并且,有七个祭司拿七个羊角走在耶和华的约柜前,这样走六天;在第七天则是绕城走七次,祭司也要吹角、众百姓要大声呼喊,城墙就必塌陷。约书亚按上帝的命令做了,耶利哥的城墙就塌陷了。
[13] 见卷一的Διαψαλματα中这一段:“我只有一个朋友,它是回声;为什么它是我的朋友?因为我深爱我的悲哀,而这回声不会从我的心中夺走我的悲哀。”
[14] [这与我无关,去下一家]原文中的丹麦文是“Huus forbi”,是一种游戏中叫牌的口令。每个玩游戏的人都拿到一颗有画像的子,或者牌,与下一个座位上的游戏者换子或者换牌。如果一个人手上的子或者牌的图像是一幢房子,并且他又不愿意与人换,他就说“Huus forbi(房子。过)”,这样就轮到下一个人那里。
[15] [要求收牧师费]根据1814年9月21日的公告,每一家定居的人家和每一个定居的人(就是说自己住而不是作为他所住的家庭成员的人)每年都要向教区的牧师付一笔钱。
[16] [一个固然参与各种运动……的尼斯]出处尚未查明。
[17] Nisse,在丹麦的圣诞节频繁出现的穿灰衣戴红色长尖帽的虚构人物。在北欧的民间信仰中,尼斯是一个穿灰衣戴红色长尖帽的小精灵,住在农人的院子里,帮助或者作弄着农人。
[18] [det platoniske …slet ikke]指向《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156:“不存在这样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一个事物可以既不运动又不静止。另一方面, 没有过渡就不会有改变。那么它什么时候发生过渡呢?既不是它静止的时候, 又不是它运动的时候, 也不是它占有时间的时候。因此,它发生过渡的时间必定是十分奇特的,是瞬间发生的。‘瞬间’这个词似乎意味着一事物从自身原有状况过渡到另一种状况。只要事物仍旧保持着静止,那么它就没有从静止状态向其他状态过渡,只要事物仍旧在运动,那么它也没有从运动状态向其他状态过渡,但这个奇特的事物,这个瞬间,位于运动和静止之间;它根本不占有时间,但运动的事物却过渡到静止状态,或者静止的事物过渡到运动状态, 就在这瞬间发生。同理, 由于一既静止又运动,它必定要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只有这样它才能同时处于两种状态——当它发生这种过渡时,这种过渡是在瞬间完成的,不占有时间,而在那瞬间,它并非既运动又静止。”(译者所引是来自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的《柏拉图全集》卷二第794页。王晓朝译。)
[19] [舵手]也许是暗示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在之中的第二卷第二章写道:“既然我们现在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不是思辨的,而有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解德性,而是为使自己有德性,否则这种研究就毫无用处),我们就必须研究实践的性质,研究我们应当怎样实践。因为,如所说过的,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我们的共同意见是,要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这种逻各斯是什么,以及它同其他德性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讨论)。但是, 实践的逻各斯只能是粗略的、不很精确的。我们一开始就说过,我们只能要求研究题材所容有的逻各斯。而实践与便利问题就像健康问题一样, 并不包含什么确定不变的东西。而且,如果总的逻各斯是这样,具体行为中的逻各斯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具体行为谈不上有什么技艺与法则,只能因时因地制宜, 就如在医疗与航海上一样。不过尽管这种研究是这样的性质,我们还是要尽力而为。” (译者所引是来自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38页。廖申白译。)
[20] [在童话中……的人们]这样的童话或者民间传说在《爱尔兰精灵童话》中讲到。德国格林兄弟翻译。
在这里所指的是民谣《精灵丘》(安徒生有同名童话,或译作《妖山》),唱的是女精灵歌声中的魔法力量。选于《中世纪丹麦歌谣选》。
[21] [这受魔法的人……反向地演奏回去]出自《爱尔兰精灵童话》(Irische Elfenmärchen, s.LXXXIII)。关于西兰岛的音乐段落也有这种说法,“精灵王乐段”,它能够强迫所有人不管年轻年老,甚至没有生命的东西,都进入舞蹈,并且如果演奏者不知道怎样去准确地反向演奏,或者,如果没有人从后面反过来将演奏者的小提琴弦剪碎,这演奏者就无法停止。
[22] [每个星期天上三次教堂]哥本哈根的大多数教堂在星期天举行三次礼拜:七点钟晨祷,十点钟上午礼拜和下午一点或者两点的下午礼拜。
[23] [一种冒犯和一种痴愚]保罗在《歌林多前书》(1:23)中写道:传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福音是“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这里文字中和中文版新约文字中“用词”的不同只是一种在翻译上的差异:Forargelse,冒犯——绊脚石;Daarskab,痴愚——愚拙。)
[24] [处女]中世纪用铁以女人的形象(参照德语eiserne Jungfrau“铁处女”)做成的刑具,其手臂借助于绞盘来抱住受刑者而将许多刀刃刺进受刑者并将之挤碎。
[25] 原文为拉丁文vanitas vanitatum vanitas(空虚之空虚,空虚)。
[vanitas vanitatum vanitas]拉丁语:空虚之空虚,空虚。参看《传道书》(1:2)和歌德的诗歌Vanitas! vanitatum! vanitas!,在歌德全集中的《社交的歌》之下。
[26] 原文为德文juchhe(德语欢呼词)。
[juchhe]德语欢呼词,等于“乌拉”。在歌德的诗歌Vanitas! vanitatum! vanitas!中多次出现,比如说第一段中:Ich hab' mein Sach auf Nichts gestellt.Iuchhe!
[27] [Mediation]在一种“更高的”统一体中的扬弃,相当于黑格尔逻辑中的Vermittlung。
[28] [对这个世界说再见]也许是指托马斯·京枸(Th.Kingos)的赞美诗《再见世界,再见!》,这首诗部分地立足于《传道书》(1:2—3)而构建出来的,在许多诗句中多次出现“虚空、虚空”。此赞美诗篇被收进丹麦1798年和1988年的《赞美诗》。
[29] 原文为德文:
So zieh' ich hin in alle Ferne
Ueber meiner Mütze nur die Sterne
[So zieh' ich … die Sterne]德语:于是我沿着所有道路向遥远延伸/在我的帽子之上只有那些星辰。引文出自歌德《西东方诗集》(West-östlicher Divan)的《自由主义》(Freisinn)。
[30] [选择……那上好的部分]参看《路加福音》(10:42)耶稣对马利亚的姐姐马大说:“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31] Inderlighed,在这里我译作真挚性,但是在一些地方我也将之译作内在性。
[32] 原文为拉丁文spiritus lenis(弱气)。
[spiritus lenis]拉丁语:弱气。用来标示弱气音,在希腊语中用在一个以元音开首的词上以表明该词是弱气音,亦即,发音不带h辅音声。
[33] [就像一个加图]指罗马议员老加图(234—149 f.Kr.)用来固执地用重复说Præterea censeo Carthaginem esse delendam(另外我认为,迦太基应当被毁灭)来终结他在罗马议会中的演说时所具顽固。参看普卢塔克《马尔库斯·加图》。
[34] [赢得全世界,却丧失了你自己]见《路加福音》(9:25)中耶稣所说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35] 原文为拉丁文character indelebilis(无法抹去的特征)。
[character indelebilis]拉丁语:无法抹去的烙印,无法抹去的特征。根据罗马天主教的教义,那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不可侵犯的标记而被烙印在接受了洗礼、再受洗和婚礼仪式的人的灵魂中的永不消失的特征。
[36] 原文为拉丁文ad notam(作为参考)。
[37] [那更新近的现代哲学所最爱的“取消矛盾律”理论]黑格尔将矛盾视作一切之中发展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每一个正定(position,或译“肯定”、“设定”)都在一种辩证的过程中将自身发展为自己的对立面,这一过程不是通向对矛盾的取消,而是通向一个更高的“同一”和“差异”的统一体。参看黑格尔《逻辑学》。
黑格尔取消矛盾律的学说在丹麦引起了极强烈的讨论。
[38] [你所处的是……的领域]对黑格尔逻辑的反驳,这种逻辑对矛盾律的取消是抽象思辨,对存在和行动没有意义。
[39] 原文为拉丁文ergo(所以)。
[40] [游移的环节(discursive Momenter)]可以标示在每一个体系或者在一种对思想的有机并列中的各种元素,比如说,在逻辑学或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环节由那辩证方来被联系起来。可参看黑格尔的《小逻辑》。
[41] [就像一个诗人对一个古董专家所说的:只有他的衣服后摆还留在现在时中]也许是指欧伦施莱格尔的戏剧《意大利强盗们》(De italienske Røvere, Kbh.1835, 2.handling)中的古董专家施特劳斯。其原型是丹麦的古斯堪的纳维亚的鲁尼语研究者阿伦特(M.F.Arendt,1773—1826),阿伦特在当时用名为“漫游的古董专家”。
[42] [各种年轻人们……中介调和基督教和异教]也许是指马滕森对《思辨教义》的讲演中的某个部分。
[43] [提坦般的]非常大的、超巨型的。在希腊神话中一个早期神族,这个族是乌拉诺斯和盖亚的后代,提坦。他们与宙斯发生战争,但被宙斯放逐到了冥府下面的塔尔塔罗斯深渊中。其首领阿提拉斯被判承负天空。
[44] [联署一项给国王的提议]在丹麦1831年的一个王家法令中,省议会被授权提交联署给国王的建议和愿望,比如说,关于新的法令。
[45] [宪法]丹麦在1849年6月5日有了国家基本宪法,它限定了国王的专制权,比如说,立法权落在了人民代表的民主政府手中。
[46] [征税权]在1831年关于省议会的王家法令中决定,税务法的草案必须提交给各个省议会。
[47] [我就像一个小不点的西班牙s那样置身事外]“像一个小不点的西班牙s”出自一个丹麦的童谣。
[48] 作者用两个字母的差异来调侃:“这时代所喜爱的哲学(Tidens Yndlings-Philosophi)”和“这时代少年的哲学(Tidens Ynglings-Philosophi)”这两种说法在丹麦语中的差异就是一个d和一个g的不同。
[49] [Moment]环节。这个词在这里就像在黑格尔那里一样被作为一个“在一个整体中的或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的或者作为一种在整体中作为构建物的”事实。
[50] 对立面排斥着自由。
[51] 原文为拉丁文liberum arbitrium(随机自由,任意自由)。
[52] [“排斥”这恰恰是“中介”的对立面]根据古典逻辑的排中律,一样东西要么是“A”要么是“非A”,——在这之间不会有第三者。就是说任何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从思维规律的角度说,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从认识规范的角度看,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非A)。如果我们否定某事物具有属性“A”,那么我们因此就同时在赋予该事物属性“非A”。黑格尔的信从者们不接受古典逻辑的一些基本定律,比如我们所谈的排中律,因为他们觉得,为“避免这类绝对矛盾”所作的努力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把逻辑推进这类矛盾之中”。关于矛盾律。
[53] [根本恶]指向康德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ßen Vernunft)(Königsberg 1793)。在这里假定出在人的存在中既有着善的原则又有着根本恶的原则,“那恶的”既不能归咎于人的感官性、也不能归咎于人的道德的瓦解、也不能归咎于人的恶的意志,它是源自一种向着“那恶的”的倾向,在人对各种动机进行重组的时候出现。尽管一个人知道自我主义必须屈从于社会的公共道德,但是,那根本恶(das radikale Böse)就会起作用,比如说,一个人把去实现“那自利的”作为愿意屈从于这类社会公共规则的前提条件。
[54] [真正属于哲学……“那逻辑的”、是“自然”、是“历史”]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传统的哲学性的学科,参看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卷一《小逻辑》、卷二《自然哲学》和卷三《精神哲学》。
[55] [在这里自由是统治者]见前文。
[56] [必然性是世界历史中的运动]指向了黑格尔式思维中的根本思想:历史不仅仅发展着,而且是带着必然性发展。那具体的由此而可以被看作是隶属于那理想的。
[57] [圣经上……它们追随他]指《启示录》之中对那些信者们的说法,“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14:13)
[58] [世界历史性的个体人格]这个概念有着黑格尔思想的印痕。黑格尔以恺撒、亚历山大为例子来对之进行分析。比如可参看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59] [人们谈论“大自然中的有机化的过程”]指罗曼蒂克自然哲学中的广泛理解方式。比如可参看德国神学家施莱尔马赫的《对迄今道德学说的批评的基本纲要/伦理学说体系草案》,之中有一种发展学说,说伦理的展开是有着一种有机化和有形化过程的形式。
另外,在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中也谈到自然中的有机过程(organische Prozeß)。
[60] 在这里作者稍稍游戏了一下文字。形容词“不能和解的(uforsonligt)”的词根是动词“和解(forsone)”,而后者衍生出名词“和解(forsoning)”。在这里就是说,“悔”这个对于“和解”的表达是一个没有妥协余地的表达。
[61] [伤害了自己的灵魂]见《马太福音》(16:26):“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在克尔凯郭尔文字中所用的“伤害了自己的灵魂” 和丹麦文圣经(NT—1819)中的相应于中文版圣经中“赔上自己的生命”的句子是同一种说法:tager Skade paa sin Sjel(伤害了自己的灵魂)。
[62] [使得一个人比天使们更伟大]也许可对照《诗篇》(8:5,丹麦文版是8:6)中对上帝的赞美,他让人稍次于天使:“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这在《希伯来书》(2:7)中被引用于耶稣,“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也可参看《希伯来书》(1:4)中关于耶稣:“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
[63] [眼目是那最后获得满足的东西]针对俗语“上帝先让人的肚子饱,然后才让眼目饱。”
[64] [天空就仿佛是分开了一般]参看《马可福音》(1:9—11):“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65] [这是尘俗的眼睛所无法看见的]也许是针对《哥林多前书》(2:9)中的关于神通过圣灵向人启明的东西的表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66] [就像一个财产继承者……并不拥有这些宝藏]参看《加拉太书》(4:1—2):“我说那承受产业的,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孩童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
[67] 不是无知的。
[68] 原文为德文Jagtliebhaber(狩猎爱好者)。
[69] “被定性为直接的”在这里我也可以译作“直接地定性的”,这一语用在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中出现得相当多,尽管许多读者会不习惯。这一“直接的”常常是“反思的”的对立。
[70] “才华(Aandrighed)”这词在丹麦语中按构词有着“精神丰富性”的意义。
[71] [人格是直接地定性……这就是一切所环绕的中心]针对霍尔堡的喜剧《被典当的农家少年》第二幕第八场所说:“健康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的最宝贵的宝物。”霍尔堡常常引用到体液学说,这学说从四种体液(黄胆汁、黏液、血和黑胆汁)出发来解说心理上的因素与身理上的因素间的关系。体液具体的混合被看成是导致四种性情状态(易怒、冷漠、乐天和忧伤)和一系列疾病的原因(当时人们可能是以体液间缺乏平衡来作为疾病的原因的)。直到病理学在1838年发现了细胞,体液学说才真正被摒弃。
[72] [有两种人生观……这一点都是一致的]幸福学说(Eudaimonismen)将这样的说法作为伦理立场:强调幸福是最高的善,在此,对于人的极乐至福的考虑被看成是“一个人应当去完成一般义务”的依据。享乐主义者(Hedonist)则将娱乐或者(尤其是感官)享受作为生命的最高喜悦;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就是持这一观点,他的学说被诸如斯多噶主义者们粗俗化了。
[73] 无辜(uskyldig)——参看从前关于“辜”的注脚。
[74] [尼禄皇帝]尼禄皇帝(Nero Claudius Cæsar,37—68)罗马的皇帝(54—68),最初的时候听从一些好的顾问(诸如塞涅卡和布洛斯)的建议,但是成为了罗马贵族堕落退化的原型。他的犬马声色和猜疑导致了极度的残暴;被他杀死的人中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和妻子。
[75] [尼禄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对特洛伊大火的想象而烧毁整个罗马]罗马历史学家斯维通(Sveton)在他所写的《十二大帝生平》中关于尼禄皇帝的章节中写道,尼禄让人烧掉了罗马的一大部分。(De vita Caesarum 6, 38):在他从美凯纳斯院的一座塔上看这大火,并且因为这场大火的美丽效果而感到欣喜,他穿着他在舞台上时穿的悲剧戏服咏唱一首关于特洛伊废墟的诗篇。
- 对西北小亚细亚的古城特洛伊的烧毁,荷马在其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史诗《伊里亚特》中有所描述。
[76] [一种古老的教会学说……把沉郁看成是包括在主罪之中的]也许是想到那种由格利高里一世(Gregorius Magnus)教皇(约540—604)、塞维利亚的伊斯多尔(Isidorus Hispalensis)主教(约560—636)和奥尔良的约纳斯(Jonas of Orléans)主教(卒于844)建立起来的学说,认为tristitia(忧伤、沉郁、郁闷)是七主恶(septem principalia vitia)之一。约纳斯主教也把acedia(惰、沉郁)算在里面,定义为otiositas(无所事事)、tristitia和cenodoxia(虚荣、自欺欺人)。
[77] [扈从]古罗马侍从官,随从执政官在公开场合露面并且走在执政官前面开道。作为执政官决定生死的权力的标志,扈从手持捆有斧头的一根棍棒。
[78] [在眼睛的背后有着作为一种黑暗世界的灵魂]也许可参看《马太福音》(6:22—23):“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79] [卡利古拉希望所有人的头……就能够消灭全世界]罗马皇帝卡利古拉在37年被指为皇帝之后陶醉于自己的权力,他认为这权力是神圣的。他处决了许多人。
[80] [他的肉是我们的肉,他的骨头是我们的骨头]可参看《创世记》(2:23):“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81] [与那个法利赛人一同感谢上帝说“我不像别人”]参看《路加福音》(18:11):“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神阿,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82] 原文为拉丁文instar omnium(作为一切其他的东西的代替者、有效于一切其他东西的、作为原型的)。
[83] [在这种罪之下,整个青年德国和法国叹息着]拜伦式的悲歌风格、spleen(英语:忧郁消沉)、Weltschmertz(德语:世界之痛)、ennui(法语:烦恼、厌倦、无聊)对于欧洲的罗曼蒂克者们是共同的,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唯美主义以及对于价值丧失的标志。“青年德国”是德国1830—1850年间的一股文学潮流,包括波尔内(L.Börne)和海涅(H.Heine)等诗人作家。其标志为对于绝对主义、对于正统教诲和道德及社会教条的反抗,以及为个体主义以及政治宗教问题中的自由而斗争。对唯心主义和彼德麦式稳健的清算导致了一种对于现实主义的要求和一种文学和政治斗争间的更密切的关联,其背景是巴黎1830年的七月革命以及一些激进作家诸如乔治桑(G.Sand)和圣西门(L.Saint-Simon)。青年法国的领头作家戈蒂耶(Th.Gautier)提出了l'art pour l'art(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来挑衅,并且预言了在现实消亡的同时艺术会继续生存下去。缪塞(A.de Musset)也受当时的世界之痛的影响。
[84] 有辜(skyldig)——参看前面关于“辜”的注脚。
[85] [不断地把那些条件抛弃掉]也许是指安提西尼(Antisthenes)。参看拉尔修所写的“安提西尼”。
[86] [把世界的五大部分捆绑在一起]把地球捆上了。在当时地球被划分为五个部分。
[87] [犬儒主义者]一个由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55—前360)建立的哲学学派,这学派被称为犬儒学派而它的门徒被称作犬儒主义者,因为他们明确演示地抛弃社会的一般习俗。他们寻求将自己从自己的欲乐需求中摆脱出来,使得自己无需依赖其他人和外在的物,并且因此而达到自足(autarkeia)。他们不承认任何社会和国家的界限;根据他们的理解一切都隶属于同一个神,人们必须通过追求道德完美来敬拜这神,因此在一个人的行为中有美德形态。犬儒学派的最有名的门徒是西诺普的第欧根尼。
[88] [把各种条件从自己这里抛掷开]犬儒主义者把摆脱了所有外在财物的自由看成是美德的标志。
[89] “无常流转的”,forgængelig,我有时候也翻作“短暂而无法驻留的”。
[90] [爱我少一点而爱我久一点]谚语,在丹麦语中有各种表达上的变化,但都是这个意思。
[91] [一切之虚无(Alts Forfængelighed)]见前文。
[92] 无邪的,Uskyldigt,也就是“无辜的”。
[93] [福音书中的那个在集市中闲站的工人]见《马太福音》(20:1—16):“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来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94] [你每天都在死去……深刻严肃的意义上这样说]指《哥林多前书》(15:31)中保罗所写:“我是天天冒死。”
[95] [录取应试作]艺术家用来让自己获得进入院校的资格的作品。
[96] [穆塞乌斯的关于罗兰的三个侍卫的著名童话]穆塞乌斯(Johann Karl August Musäus,1735—1787),德国作家和讽刺童话家。此童话出自穆塞乌斯《德语民间童话》,标题为“罗兰的侍卫骑士”。
[97] 原文为德语Er willigte dem Anscheine nach ungern ein, und die Phantasie der Prinzessin schob ihr das Bild des schönsten Mannes vor, den sie mit gespannter Erwartung zu erblicken vermeinte.Aber welcher Contrast zwischen Original und Ideal, da nichts als ein allgemeines Alltagsgesicht zum Vorschein kam, einer von den gewöhnlichen Menschen, dessen Physiognomie weder Genie-Blick noch Sentimental-Geist verrieth!(他同意了,不情愿地,让自己显现出来,公主的想象为她在面前摆出了最英俊的男人的形象,现在她带着紧张的期待以为自己会见到这形象。但是,真实和理想之间有着怎样的反差啊,因为那显现出的不是别的,而只是一张普通的日常面孔,那些非常平凡的人中的一个,其面相看上去既没有天才的目光也没有感伤的精神!)
[allgemeines]德语:普通、一般。
穆塞乌斯所用的是德语词是gemeines,简单、平凡、一般。
[98] 原文为拉丁语per mare pauperiem fugiens, per saxa, per ignes(为逃离贫困而跨越大海、越过山崖、穿过烈火的逃亡)。
[99] 有限(Endelighed),是与无限相对立的。也就是“有限性”——无限性之对立面。也就是“这个世界”而不是无限的彼岸。
[100] 愿望枝(Ønskekvist):丫字形的树枝或者金属枝检测在一个地形中是否有水的存在。
[101] 原文为拉丁文in mente(在头脑中)。
[102] [精神是不容人嘲弄的]参看《加拉太书》(6:7):“神是轻慢不得的。”以及《马太福音》(12:31):“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103] 原文为拉丁文nisus formativus(构形追求,创造力)。
[104] [女人……拯救恰恰是来自她那里]也许是指《创世记》(3:15),上帝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传统的理解是作为预言:女人的后代,亦即基督为女人(处女马利亚)所生,他杀死魔鬼并把拯救带给人们。也参看《提摩太前书》(2:15):“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这可以理解为:女人当被拯救,因为拯救者基督,是由一个女人(处女马利亚)所生。
[105] [一个女人把人推进腐败]指罪的堕落的故事,是女人把男人引去吃那上帝所禁的善恶知识之树的果实。《创世记》(3:1—6)。也参看《提摩太前书》(2:14)“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106] [在一百个在世上迷失的男人中……一个是因为一种直接的神圣恩典而得到拯救]参照对比《马太福音》(18:12—14):“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107] [女人为自己所作下的破坏作出了完全的弥补]参看《马太福音》(16:26):“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也可看《创世记》(3:1—6)中的罪的堕落的故事。
[108] 说明一下,在这句句子中,最后的这个带引号的“作为”是“有所作为”的“作为”,而前面出现的、不带双引号的副词“作为”则是“将自身当作……”的“作为……”。
[109] [我的信念、我盖过世界的胜利]也许可对比《约翰一书》(5:4)中的“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
[110] [尽你的全部灵魂和你的全部思想]也许可参看《马可福音》(12:30):“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111] [那女人向塔奎尼乌斯兜售……给出了她原本所要的价钱]所讲的是罗马国王塔奎尼乌斯·苏培尔布斯(Tarqvinius Superbus)从一个外国女人那里购买《西彼拉占语集》的故事。
[112] [他这个有着这些天赋的人就像那没有这些天赋的人一样]也许可以参看《哥林多前书》(7:29—31):“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
[113] [你常说,你宁可去成为世界上任何别的人物也绝不愿去成为诗人,因为从常规看,一种“诗人存在”(Digter-Existens)就是一种以人献祭的牺牲。]参上卷。
[114] [这些“神的形象”带在身上]可参看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尔基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赞美:“……他一辈子都在玩弄他那种讥讽的把戏,对世人的行径暗暗发笑。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曾在他严肃的时候把他的内心打开,看到里面隐藏的神像, 但我曾经见过一次。我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神圣,珍贵,优美,奇妙,使我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一切服从他的意志。” (我在这里引用《柏拉图全集·第2卷》第262页中的文字。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
[115] [怀疑和绝望的区别在哪里]比如说,可参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116] [德国哲学家中的个别几个]比如说,可参看费希特的《人的定性》,其第一书有着标题Zweifel,一种怀疑,它以其自身方式终结于一种形式的绝望。
[117] 那被选择的东西在选择之前已经存在,亦即作为可能而存在;并且,它不存在,亦即作为现实而不存在。在选择中,它才在真正的意义上进入存在:从可能性走向现实性。如果这没有得以实现,那么那选择就是一个幻觉。
[118] 或者更直接的翻译:因此它就停止了“是‘那绝对的’”。
[119] 这个“不幸的”在黑格尔那里被用到时也常被译作“苦恼的”。
[120] [大自然……从乌有之中被创造出来的]有一种很普遍的对于《创世记》第一章的基督教理解,那就是,上帝从乌有中创造出一切,就是说也包括了大自然和人。
[121] 这个“同一(Identiteten)”也就是我们有时所说的“认同性”:我是我。
[122] 这里的这个动词“悔回”中的“悔”是作动词用的。
[123] 这里的这个“条件(Vilkaar)”不是“前提条件”中所取的意义,而是“条件好不好”中的所取的意义。也可以译作“境况”、“状况”。
[124] [他先爱了我]可看《约翰一书》(4:19):“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125] 有辜(skyldig)——参看前面关于“辜”的注脚。
[126] [父亲的罪过传承到儿子那里]也许可参看《出埃及记》(20:5)。
[127] [不是讲台上的智慧,……不是在讲堂里学会]参看巴格森(J.Baggesen)的《迷宫》,在之中巴格森说:“我不想在什么讲堂里面对什么讲台争抢地啄食智慧;因为真正的原则根本不像苍蝇那么轻易地被啄食。”
[128] 原文为拉丁文eo ipso(恰恰由此)。
[129] 原文为拉丁文nil ad ostentationem, omnia ad conscientiam。
[nil ad ostentationem, omnia ad conscientiam]拉丁语:没有什么显现的,一切都依照良知。来源不详。
[130] [寂静主义]在基督教伦理中的一个方向,其理想为:意志中的一切欲望和自我关注都必须被清洗掉,这样,灵魂就能够得到解放免于一切自利的想法而只观照上帝和他的神圣庄严;在神秘中,这寂静主义的理想得到了尖锐化,这样,目标就成了自我的完全放弃,以求灵魂能够通过沉入上帝而得到安宁,就像滴水消释于大海之中。
[131] [圣经上说……他能够获得什么补偿呢?]参看《马太福音》(16:26):“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在克尔凯郭尔文字中所用的“伤害了自己的灵魂” 和丹麦文圣经(NT—1819)中的相应于中文版圣经中“赔上自己的生命”的句子是同一种说法:tager Skade paa sin Sjel(伤害了自己的灵魂)。
[132] [对圣灵所行的罪]在新约里没有直接出现,但这观念在许多段落中有所表达,比如说在《马太福音》(12:31)和《马可福音》(3:29)中。
[133] [圣经上的用词:清算每一句所说的不恰当的话语]参看《马太福音》(12:36)。
[134] 那既可以存在又可以不存在的东西;或者说:那既可以是又可以不是的东西。
[135] 就是说,一个人成为他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因为“那伦理的”而成为他现在这样的一个人。“那伦理的”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得这个人成为他现在这样的一个人。
[136] [一个强盗头]可能是指席勒的戏剧《强盗》。
[137] 每一个愿意做好人的人都能够做好人。
[138] 把必然性当美德,是一句成语:把必须做的事弄得像是出于好心做的,爽快地做不得不做的事情。
[139] [让我们作人,在我们的主面前,我们全是罪人]直译的文字是“让我们作人,在我们的主面前,我们全是日德兰人”两种说法的合并。前一种说法有这样的形式:“现在让我们作人”,在安徒生的童话《幸运的套鞋》中的鹦鹉用到这句话。(Tre Digtninger, Kbh. 1838, s.42—44.)
另一个形式见于威瑟尔(J.H.Wessel)的诗歌《日德兰的骑士》:“一个日德兰人——也许/你为自己做下一切都成为笑话/但是,可爱的人!想一想,很抱歉,我们/在我们的主面前全是日德兰人。”
“在我们的主面前,我们全是罪人”是意译,而其意义渊源于《罗马书》(3:23):“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140] [现代戏剧]诸如欧伦施莱格尔(A.Oehlenschläger)和奥斯特(H.C.Ørsted)所坚持的“那美的”、“那真的”和“那善的”的统一体。这在丹麦后来几代的浪漫主义那里分裂了。它的灵感渊源来自拜伦和海涅。海贝尔的《新诗》(J.L.Heibergs Nye Digte)是这一倾向的极出色的丹麦表述。诗集中的戏剧《一颗死后的灵魂》在第三幕中让诗人解说出一种新的美学:“如果我是善的,我写诗写得很坏/但我是坏的,写诗写得很好/我的缪斯给了我这样的命运;/她想要的是,我尤其是要/被这样的东西感动,被这大大小小的/我自己在生命里所缺乏的东西感动。”第112页。
[141] [杂货店里的小伙计]可能是指欧瓦斯寇(Th.Overskou)的喜剧《东街西街。或者明天是新年》中的杂货店主米克尔·斯托尔普的伙计路德维希·托斯特鲁普。
介于1828年和1843年,该剧在王家剧院演了差不多25场,极其成功。在剧本的再版中,欧瓦斯寇加上了一段带有给演员罗森基勒(C.N.Rosenkilde)的信的前言。罗森基勒多次扮演了路德维希·托斯特鲁普。在信中,欧文斯寇为这个角色给出了以下的品性:“在路德维希身上我从一个善良的人的天性中创作出了这样的形象,一种限制的、单面的教养对这个人有过损害性的影响。《愚人节愚人》(海贝尔的杂耍歌舞剧。哥本哈根1826年)中的特丽娜则是他的对立;她有头脑,但她心灵的天然情感则被教育扼杀和扭曲了;他有心灵,但是在对神圣书籍的阅读中他的一小点头脑几乎遭到了毁灭。她有着关于世界的知识、有能力在社交生活中搞事情弄是非;对于他,世界及其运行则是一本合上的书,他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完全匮乏将他彻底地隔绝起来,甚至他的美好心灵(恰恰正因此)帮他赢得一个本来是挺理智的女孩的爱情(……)。他从不虚伪;他对于世间浮华的急切心情和他对安娜的爱情出自他内心的最深处。”
[142] 这里所说的这种“变容(Forklarelse)”是蕴涵了一种关联:耶稣的变容,指耶稣在山上时出现的事情,这时从耶稣身上突然发出光芒。
[143] 古怪的(excentrisk),这个词的本义是“离心的、偏轴的、不正圆的”。中心不在自身之中,那么,这就是离心的、偏轴的、不符合正圆的。
[144] 原文为拉丁文æquale temperamentum(平衡的心情)。
[æquale temperamentum]拉丁语:平等地得到调节的心境(在音乐中是用来说这样一种心境氛围,在之中所有音程都被人工地定得相同);平衡的心情。
[145] [我是我所是]指《出埃及记》(3:14)中,上帝回答摩西所问的名字叫什么时说的“我是自有永有”(我所引的圣经译法不同,直译也就是“我是我所是”)。另外,在《约翰福音》(13:19)中,耶稣说:“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我所引的圣经译法不同,最后一句直译也就是“就会信我是我所是”)。
也参看《约翰福音》(8:24)。
[146] [那西索斯]在希腊神话中,那西索斯是一个美丽而受崇拜的少年。他在一场狩猎之后躺在水边喝水时看见了水中自己的镜像并且爱上了这镜像;他马上就入迷了,憔悴于他对自己的爱情并且死去。
奥维德在《变形记》中也写到过那西索斯对自己的爱恋和欲求。
[147] [永恒权力的火焰渗透了它但却并不销蚀它]参看上帝在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启示的故事:“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的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出埃及记》(3:2)。
[148] 原文为拉丁文eo ipso(正因此也是)。
[149] [那“去作最不幸的人”是最幸福的事情]见上卷。
[150] [前定理论]建立在先决前定观念上的理论。比如说:命定论、宿命论,关于命运预先已定的说法,关于前世因缘的说法,等等。
[151] [一个年轻女孩……一个耶稣会员]对应于瑞吉娜·欧伦森对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说法。“从她那里存在有一句关于我的先知之语:你最终肯定会成为耶稣会员”,克尔凯郭尔在1848年初夏在笔记NB5中这样写。并且他继续写道:“也就是说,这是在青春幻想的罗曼蒂克中的耶稣会主义:这样一种追求,其(目标)是这一青春所无法理解的。”
[152] [像一个短暂的朋友……你在一次旅行中遇上他]引自丹麦诗人和翻译家弗兰克瑙(Rasmus Frankenau,1767—1814)的社交歌曲《每一个喜悦之友》。
“喜悦就像是一个短暂的朋友/你在一次旅行中遇上这朋友。”
[153] [唐璜……到享受和快乐中去]指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但是,在克鲁斯的译本中没有这一表述。只是在第一幕第十八场中唐璜唱道:“到欣悦中去!不要停,/在那里不收留悲哀!/可爱的喜悦!/在我们欢闹的晚会上做东吧!/葡萄酒眨眼,喜悦招手/歌唱、欢舞,嬉笑、碰杯!喜悦者中最喜悦者/在今天就是我的最好客人”,稍后:“是啊!来吧,喜悦呼唤我们!/听那里它的声音/来,来,跟随我来!”
[154] 原文为拉丁文in mente(记在心中)。
[155] [建立在一种牢固的基础上]耶稣有造房子的比喻。“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马太福音》(7:24—27)。
[156] [斯可里布……讥嘲了那种相信永恒悲哀的多愁善感]可能是指斯可里布的喜剧《无告无慰的人们》(王家剧院节目第七卷,第145号)(De Utrøstelige Kbh.1842.)。女主角年轻的寡妇德·布朗希献身于对自己的已故丈夫的永恒悲哀。男主角年轻伯爵德·布希埃尔同样让自己被一种对于自己未婚妻在婚礼前一日的死亡的无告无慰的悲哀占据。他们因一个事件偶然相遇,相互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悲哀,并且相互爱上了对方,在各种复杂的麻烦事被清扫掉了之后,他们决定结婚,——并且,两个人的永恒悲哀都被忘却了。该剧于1842年夏天在王家剧院首演,到1843年1月,演了八场。
[157] [时代噬食时代之子]典出于希腊神话中那最坏的提坦巨人族的克鲁诺斯(希腊语:时间,时代)在自己的五个孩子刚生下后就吞食了他们,因为神谕说他的一个孩子将推翻他的王位。最小的儿子宙斯却被其母亲救下,很快长大并且获得墨提斯(希腊语:聪睿)的帮助用一种药迫使克鲁诺斯将其吞下的孩子都吐了出来。宙斯长大后,联合兄弟姐妹一起对抗父亲,经过十年战争,在祖母大地女神盖亚的帮助下战胜了父亲。
——“时代噬食时代之子”在此与“时间医治一切创伤”有着同样的意味,渊源自希腊作家梅南德(Menander 公元前342—前290)。
[158] 原文为拉丁字母希腊词Fatum(命运)。
[159] [在泪水中有着深重的东西]在泪水中有着深深的感情或者严肃;也许可以对比托马斯·京果(Thomas Kingo)的赞美诗《悲哀和悲惨,叹息和咸的眼泪》,在之中的第十二行有“难道在哭泣中没有深重的东西吗?”
[160] 在这里,我也可以将这“恕免”译成“原谅”。考虑到这之中的关系是面对上帝的,所有使用这更具宗教色彩的“恕免”。
[161] [清算归咎]辜被算在一个人头上作为这个人自己的无条件的辜。
[162] [你这么哭肯定是想要什么东西]相对于人们用来威胁宠惯了哭着的小孩子说要打一顿时的话——“把他哭着想要的东西给他吧”。
[163] [拯救者走……大城市哭泣]参看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他为这城市哭泣并且说:“巴不得你在这个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路加福音》(19:42)。
[164] 就是说,上帝所选定的子民。
[165] [那选民被拒绝]同样可以参看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他对这座代表了犹太人——上帝的选民——的城市继续说:“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路加福音》(19:44)。
[166] 原文为拉丁文eo ipso(正因此也是)。
[167] [希腊]也许这里所考虑的尤其是犬儒主义者们,部分地也考虑到斯多噶主义者。
[168] 基督教会世界(Christenheden)和基督教(Christendom)在克尔凯郭尔这里是不同的。克尔凯郭尔在宗教性中所谈论的和认同的是基督教,而作为一种孕育尖矛市民性(Spidsborgerskab)的温床的“基督教会的世界”则是克尔凯郭尔常常抨击的对象。
[169] [隐士们(Anachoreterne)]离群索居者。在基督教的最初百年,有许多人从尘世隐退,完全与世隔绝地生活以求从所有感官性中解脱出来并且达到内在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完美性。
[170] 原文为拉丁文eo ipso(正因此也是)。
[171] 原文为拉丁文eo ipso(正因此也是)。
[172] [神秘论者……的行为是内在的行为]参看马滕森的《埃卡特大师。一部介绍中世纪神秘主义的文献》(H.L.Martensen Mester Eckart.Et Bidrag til at oplyse Middelalderens Mystik, Kbh.1840, ktl.649, s.47):
“但是这一对上帝的智性的爱无法通过那(总是以这个或者那个作为其目的的)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经验性的行为来实现的;它只能作为在永恒之宁静王国中的无限沉思和极乐享受而得以实现。”
作为一种实践的神秘论,立足于“一系列绝对的行为”。这在第48页有谈及。《非此即彼》中的B对于神秘论的解读在一定的范围里是出自马滕森的论文,而一部分也是来自苟尔的《基督教的神秘论》(J.Görres Die christliche Mystik, Regensburg og Landshut 1836—1842, bd.1—4, ktl.528—532)。
[173] [一个神秘论者对那些钝惰的瞬间的哀叹]来源尚不清。
[174] [一个人爱上帝……本身就是极乐至福]参看耶稣与律法师的对话:“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加福音》(10:25—28)。
[175] [撒母耳的严肃话语:对于上帝,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参看《撒母耳记上》(15:22)。
[176] [一个神秘论者把他于上帝的关系]也许是针对马滕森的《埃卡特大师》(H.L.Martensen Mester Eckart)中“埃卡特大师的布道”。在之中埃卡特大师阐述了他关于上帝与人的关系的看法。
[177] [让自己的灵……共同作证]参看《罗马书》(8:16):“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
[178] 原文为希腊文(神圣禁地)。
[179] [……再单单为我自己设立一个神圣禁地]希腊语为“那神圣的”、“那禁入的”(描述一个神圣地点,一个庙宇)。也许可以参看马滕森的《埃卡特大师》(H.L.Martensen Mester Eckart),之中说道“宗教的心情”:它“撤回到自己的神圣禁地以便找到它在人世间徒劳地寻找的那永恒和神圣的东西”。第46页。
[180] [一个人应当爱上帝高于爱父母]参看《马太福音》(10:37),之中耶稣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181] [路德维希·布莱克菲尔德(Ludvig Blackfeldt)]虚构的人物。
[182] 古怪的(excentrisk),这个词的本义是“离心的、偏轴的、不正圆的”。中心不在自身之中,那么,这就是离心的、偏轴的、不符合正圆的。
[183] [司法议员]在独裁政府制度设立之后,司法议员(justitsr?d)被用作最高法院法官的头衔。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里,这头衔被用在更广的范围里。有五级第3号司法议员和四级第3号真正司法议员的区别。但有此头衔的人不一定真正和司法有关。
“最尊敬的司法议员先生!
我给您写信, 因为以一种方式您是我最亲近的人, 而以另一种方式您并不比别人与我更亲近。在您收到我的这些字行的时候, 我已不再存在。如果有人要问您原因, 那么您就可以说, 从前有一个公主, 她的名字叫清晨之美, 或者别的类似的名字; 因为, 如果我能够有这样的欣悦来幸存下来的话, 我自己就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回答。如果有人问您这事的机缘, 那么您就可以说, 这是缘出于那场大火。如果有人问您关于时间, 您可以回答, 它发生在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奇怪的七月份。如果没有人问您任何这之中的问题的话, 那么您就不要回答什么。
我并不把自杀看成是某种值得称赞的事情。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是出于虚荣。相反,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的正确性: 没有人能够忍受‘去看见那无限的爷。对于我, 这情形曾经有一次在智性的方面显示出来过, 并且对之的表达是无知性。无知性也就是对于那无限的知识的反面表达。自杀是对于无限的自由的反面表达。它是那无限的自由的一种形式, 但是那反面的形式。幸运呵, 那知道了正面形式的人。此致至高的敬礼
您的诚挚的。。”
[184] “最尊敬的司法议员先生!
我给您写信, 因为以一种方式您是我最亲近的人, 而以另一种方式您并不比别人与我更亲近。在您收到我的这些字行的时候, 我已不再存在。如果有人要问您原因, 那么您就可以说, 从前有一个公主, 她的名字叫清晨之美, 或者别的类似的名字; 因为, 如果我能够有这样的欣悦来幸存下来的话, 我自己就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回答。如果有人问您这事的机缘, 那么您就可以说, 这是缘出于那场大火。如果有人问您关于时间, 您可以回答, 它发生在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奇怪的七月份。如果没有人问您任何这之中的问题的话, 那么您就不要回答什么。
我并不把自杀看成是某种值得称赞的事情。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是出于虚荣。相反,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的正确性: 没有人能够忍受‘去看见那无限的爷。对于我, 这情形曾经有一次在智性的方面显示出来过, 并且对之的表达是无知性。无知性也就是对于那无限的知识的反面表达。自杀是对于无限的自由的反面表达。它是那无限的自由的一种形式, 但是那反面的形式。幸运呵, 那知道了正面形式的人。
此致至高的敬礼
您的诚挚的。。”
[185] 原文为拉丁语ecclesia pressa(被抑制的教会)。
[186] [在这里所谈到的这两种立场]就是说,那“希腊的人生观”和“神秘主义”。
[187] [任何地方都是一个跳舞的场所]见《婚姻在审美上的有效性》中对“在人们不想去完成那最美丽的工作时、在他们想要在罗德斯——那是向他们指定出来作为跳舞地点的罗得斯 ——以外的所有别的地方跳舞”所作注释。
[188] [存在还是不存在]指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独白中的“to be, or not to be”。(一般中文翻译是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可能是为了语感上的需要才这样翻译,但这样的翻译把哈姆雷特对存在的所作反思的那一层意义丢弃掉了。所以我在这里将之还原为“存在还是不存在”。)
[189] 就是说,一个人因为“那伦理的”或者通过“那伦理的”而成为他所要成为的这样一个人。
[190] [斯可里布]也许是指斯可里布的戏剧Aurelia(《王家剧院剧目》第65号,第三卷),哥本哈根1834年。在剧中雷蒙谈论了关于义务。此剧在王家剧院只被演了两次,也就是在1834年的11月和12月。
[191] [不是一种施与物(Paalæg)……施与者(Noget, der paaligger)]这里的文字游戏是在于,在丹麦语中,义务(pligt)与动词pleje有着亲缘关系,pleje的意思中有着关照、小心地着手一向被施与的任务和按通常做的方式去做、习惯所有。
[192] [他们看来所不曾理解的诫条……你应当全心地爱上帝]参看《马太福音》(22:34—40),之中耶稣和一个律法师讨论,律法中最大的是那一个诫条,耶稣指出那全心爱上帝的诫条(参看《申命记》6:5)是整个律法所依据的两个诫条。
[193] [那伦理的个体人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打完了自己的好仗之后]参看《提摩太后书》(4:7):“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194] [滤出蠓虫]参看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批判:“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马太福音》23:24)
[195] 丹麦语at skabe sig,在字面上说就是“创造自己”,作为成语,它的意思就是“装腔作势”。
[196] 原文为德文ins Blaue hinein(胡乱随便地)。
[197] [巫术簿夹子]图片簿(图片夹或者图片书),在之中有着人或者动物的图片剪形,纸页用带子链接,这样簿子就能够被打开成许多页,这样就构成新的图形。
[198] 原文为希腊文(认识你自己)。
[]希腊语(gnōthi seautón)认识你自己!在德尔斐,希腊最漂亮的阿波罗神庙中的铭文。据说这句话是出自爱奥尼亚哲学家米利都的泰勒斯(公元前624—前545)和斯巴达的立法者綦隆(卒于前580)。
可参看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哲学历史,第一书,§39以及后续:“他(泰勒斯)说了这个‘认识你自己’,安提斯泰尼在关于哲学家顺序的文献中说是阿波罗的女儿和德尔斐神殿最初的女祭司斐茉娜所说,但綦隆把这句话用作自己的。”
根据法国的莫惹力历史大词典中的说法:这句句子,第欧根尼·拉尔修说是来自泰勒斯,奥维德说是来自毕达哥拉斯而普鲁塔克则说是来自伊索。
[199] [亚当认识夏娃]指《创世记》(4:1):“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在旧版丹麦文旧约全书(GT—1740)中,“和……同房”所用的丹麦语词是kiendte,也就是“认识”的过去时,这时的“认识”就成为了“躺在一起”。
[200] 原文为拉丁文inter et inter(在这个和那个之间)。
[201] 原文为德文Wuth(癫狂)。
[202] 原文为希腊文(根据可能性)。
[]gr.(kata dýnamin) 根据可能性。一个来自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名词。
[203] [那火焰……荆棘]见前面的注脚。
“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出埃及记》(3:2)。
[204] [在乐园中……裸着身子]指《创世记》(3:7):“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205] [胡斯教的诸教派中有一个支派……裸着身子到处走]指亚当派或者说裸体教派,激进的塔波尔派的一个极端分支。塔波尔派属于胡斯教派。胡斯教由捷克基督教宗教改革者胡斯(Johan Hus ,约1369—1415)创立。亚当派,取名于亚当,主张裸体,将裸体视作亚当夏娃在嘴的堕落之前身处乐园所生活的那种无辜状态中的完美自由的表达。
[206] [一个鲁滨孙]英国作家笛福(Daniel Defoe,约 1660—1731)在1719年出版了小说《鲁滨孙漂流记》(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丹麦语,1744—1745和1826年)。以此构成了鲁滨孙漂流记式的海难小说风潮,在18和19世纪是产量最高的小说类型。
[207] [自由思想者]思想不受习俗和教条束缚的人们。也许是指那些自然神论的自由思想者,在十八世纪的英格兰这些人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去自由地思考一切,也包括思考宗教问题。英格兰哲学家安东尼·考林斯在他的书中通过指出无限多的各种相互争议的看法随着时代围绕着各种宗教和伦理的问题而被提出来论证了自由思想的必然性。
丹麦哲学家西贝恩也对自由思想进行的深入地阐述和讨论。
[208] [尼日尔河]非洲的第三条大河(4160公里)。人们在1830年就知道它是流向几内亚海湾,但是,它在Konkonantei山(海拔1450 米高)上的源头,则是在1877—1879年由M.Moustier和J.Zweifel发现的。
[209] [一种义务学说……这一分类]指《巴勒的教学书》。在之中义务学说在启蒙时代的影响下获得了很全面的论述。在冗长的第六章《论义务》中分有“A。论对上帝的那些义务”、“B。论对自己的那些义务”、“C。论对邻人的那些义务”和“D。论各单个阶层中的义务”。
[210] [巴勒的教学书]对《福音基督教中的教学书,专用于丹麦学校》(Lærebog i den Evangelisk-christelige Religion, indrettet til Brug i de danske Skoler)的常用称呼。由1783—1808年间的西兰岛主教巴勒(Nicolaj Edinger Balle,1744—1816)编写,合作者巴斯特霍尔姆(Christian B.Bastholm,1740—1819)在1777—1800年间任宫廷牧师、并在1782—1800年间是王家忏师。《巴勒的教学书》在1791年被官方认定,并且,直到1856年一直是学校的基督教教学和教堂的再受洗预备的官方正式课本,并且传播和影响都是很大的。克尔凯郭尔有一本1824年的版本ktl.183。
[211] [义务的多样性]针对《巴勒的教学书》,在书中,在四大范畴之下,又分门别类地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诸义务。
[212] 在原文中有拉丁文ad modum(就像……那样)。
[那些格瑞瑙人们]指那些墨尔老乡。墨尔斯(Mols)是奥胡斯以北的一个小半岛,而格瑞瑙(Greenaa或者Grenå)也是那区域中的一个地区名。也许是指关于墨尔老乡的故事之一。那些墨尔老乡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并且把腿相互盘在了一起,于是在他们想要站起来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他们就继续坐着直到有一个人走过,他们可以向这个讨教。这人试图帮他们指出每个人的腿是哪一条以便让他们抽回自己的腿,但是不起作用。于是他拿了一根棒子敲每个人的脚,然后每个被敲到脚的人就感觉到这是自己的脚,并抽回自己的腿。
[213] 原文为德文mir nichts und dir nichts(理所当然,不用说)。
[214] 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两个外语短语,因此看上去感觉有点杂乱,我在这里不保留原文中的外语而将之直接翻译一下:“一个人,如果义务的重要性对于他从不曾在他的整个无限性之中显现出来过,那么他就在同样平庸的意义上可以是一个人,完全正如这样的情形:那以‘那些格瑞瑙人们’的方式去认为什么都不用做理所当然就发现了智慧的人在同样平庸的意义上可以是科学家。”
[215] [《巴勒的教学书》中的最初十行]“1。我们怎样才能够获得关于上帝的知识。§.1.对于我们人来说,去认识上帝是最至高重大的事情,因为否则我们就不知道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否则我们也不会知道对于我们死后的状态我们敢有怎样的希望并且在我们的危难中就不会有什么安全的救助可让自己去依靠。注释。人们将‘获得关于上帝及其意愿以及他想要以怎样的方式来被我们遵奉和听从’的知识称作宗教。”这段引言就是第一章《论上帝及其性质》的最初十行。
[216] [那是我应当能够去背出来的]学校的学生要背得出《巴勒的教学书》,这在那时是常规。
[217] [那有学识的学校]拉丁语学校,用来为学生们做准备去进入学院的学习。
[218] [Theodidakt]由上帝教授的;这一表达可能是出自《帖撒罗尼迦前书》(4:9),在之中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人们以复数形式使用这个词(希腊语:theodidáktoi):“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
[219] [那种自感的和那种同感的怀疑]一个人能够就他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的怀疑,可以被标示作是“自感的(autopatisk)”——自我感觉着的、自我承受着的;而他就其他人的存在而感到的怀疑,则可被称为是“同感的(sympatisk)”——有着同感的、同情着的。
[220] 就是说“那美的”的目的是在它自身之中。
[221] 原文为拉丁文procul, o procul este profani(离开、离开,呵,不洁的东西们)。
[procul, o procul este profani]维吉尔《埃涅伊德》六,258。
[222] 原文为拉丁文profani(不洁的东西们)。
[223] 原文为法文eh bien(那么,好吧)。
[224] 就是说,“那美的”的目的不在任何其他东西之中。
[225] 就是说,那个体人的目的是在他自身之中。
[226] 原文为拉丁文loquere, ut videam te(说话,以便我可以看见你)。
[loquere, ut videam te]拉丁语:说话,以便我可以看见你。根据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史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说法,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年轻人这样说过,那是在他的奴隶带他去见苏格拉底并说这年轻人富有的父亲将他送来观察苏格拉底的睿智的时候。
在哈曼(J.G.Hamann)那里又被以德语“Rede, daßich Dich sehe!”重新写进他的“Aesthetica in Nuce.Eine Rhapsodie in kabbalistischer Prose”。
[227] 原文为拉丁文et quidem(并且还是)。
[228] [酒谣时期]在十八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俱乐部生活和喝酒歌谣非常风行。
[229] [如果不是为了那红葡萄的浆汁……那整个可悲的大地吧。]巴格森一支酒谣的最后一段(J.Baggesens Jordens Lethe.Drikkevise)。最后一行原本为“我们整个可悲的大地”。
[230] 原文是Rdlr.(国家币的缩写)。
[3000 Rdlr.]Rdlr.是国家币(rigsdaler)通用缩写,等同于国家银行币(rigsbankdaler)。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公务员最高薪酬是1200国家银行币。
[231] 原文是拉丁文nervus rerum gerendarum(拉丁语:去办成事情的力量)。
[nervus rerum gerendarum]拉丁语:去办成事情的力量。这一对金钱的固定表述是由希腊哲学家索罗伊的克兰托尔(Crantor of Soloi,约公元前330—前275)给出的。
[232] 原文是拉丁文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
[233] [阅读关于乡村的知足感……这样的诗歌]也许是指罗马作家贺拉斯的诗歌Vitae rusticae laudes《乡村生活颂》(《长短句(Epodes)》2)。诗歌开首是:“远离世间喧嚣的人有福了,就像那古来年代里的人类,自己的牛耕着祖先的土地,用着自己的钱。”稍后:“一个朴素的主妇打理着家和亲爱的孩子们……等到疲倦的丈夫回家时,把老木头放进神圣的壁炉,把家畜们关进编制成的篱笆挤干它们涨起的奶,然后从亲爱的酒桶里打出葡萄酒,这一年的收成,准备那不花一文钱的主餐。”(2, 39—48)
[234] [被排除在贵族……是并且继续是平民]在古罗马有着贵族(元老院议员是从贵族中被选出的)和平民(不属于议员阶层的普通公民)间极强的对立关系。两个阶级间的长久权力斗争终结于一种新的贵族结构取代了世袭贵族权力。新的政治贵族由世袭贵族和平民共同构成。
[235] [Optimater]那些最佳的人,高贵族类。古罗马把贵族分成各类,其中“最佳者们”与世袭贵族和议员一派与民众派作对,强调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236] [一只进入了起舞的鹤群的麻雀]有谚语说:“进入鹤舞不是一种麻雀的事”(一个人不应当试图和比自己上等的人们交往)。
[237] [劳动所]为穷人提供给养、改造流浪汉和惩罚犯罪者的机构。
[238] “富于同情(sympathetisk)”:其实这个形容词就是前面“同感的(sympatisk)”——有着同感的、同情着的。因为考虑到不让句子拗口,所以在这里翻译为“富于同情”。但是考虑到意义上的关联,尤其是关联到前面的“自感的”与“同感的”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在这里注释一下。
[239] [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根据希腊神话,人是由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希腊语“先知先觉”)和他的兄弟埃庇米修斯(Epimetheus:希腊语“后知后觉”)创造人并且赋予人特性。
[240] Levebrød这个词在丹麦语里直接构词是“生活”和“面包”,意思是“生计”、“生活来源”和“生活所依赖的工作或职业”。上面所说的“获得生计(fålevebrød)”,可以通过字面意义翻译成“获得食物”,也可以翻译成“谋生”。而在这里我把“工作(Levebrød)”翻译为“工作”,但是也可以翻译为“赖以谋生的工作”。作者在这里用同一个词Levebrød来构成前后的呼应。
[241] [地址报]Adresse-Avisen,最老的丹麦广告报纸,全称Kjøbenhavns Adresse-Comptoirs Efterretninger,由印书商威兰德(J.Wielandt)在1725年从欧斯顿(F.v.d.Osten)那里接手了后者得天独厚的办公室地址(1706年成立)之后出版。1759年之后又被霍尔克(H.Holck)接手,并刊登新闻材料,但在十九世纪初这份报纸又重新成为广告报纸。
这份报纸常常刊登死亡消息,有时接近于小的讣告。
[242] 原文是拉丁文ergo(所以)。
[243] 所谓“不朽性”就是指人的灵魂不死。在哲学上翻译为“不朽性”,但也可以翻译为“不死”、“永生”等等。形容词形态则可以翻译为“不朽的”、“不死的”和“永生的”。
[244] [三段论演绎法(Syllogisme)]一种演绎推理形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通过一般到个别的而从前提推到结论的推理。
[245] [上帝把理解力给予……给予那他给予好的工作的人]用到谚语:“那上帝给予了他职位的人,上帝也把好的理解力给予了他。”
[246] 原文是拉丁文ergo(所以)。
[247] [为生活而去工作,这是每个人的义务]可参看《巴勒的教学书》,在之中的第六章B, §5中有诸如:“我们必须鄙视所有闲散,它是非常邪恶的东西的一个原因,警惕自己不要去成为我们的同类人的负担,但相反通过勤劳来为我们获得自己的食宿”,在这里指向《帖撒罗尼迦后书》(3:11—12)之中保罗写道:“因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什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我们靠主耶稣基督,吩咐劝诫这样的人,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
[248] [原野里的百合……飞鸟们无忧无虑地寻食]参看《马太福音》(6:26—29):“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样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那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249] [亚当和夏娃在乐园里……得到一切他们所指的东西]也许是指上帝对亚当的应许:“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便吃”《创世记》(2:16)。然而亚当和夏娃却还是不能得到所有他们所指的东西,因为上帝也命令了亚当:“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创世记》(2:17)。
[250] [天意满足一切和照顾一切]也许是指耶稣在百合和飞鸟的比喻之后说的话:“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30—33)。
[251] [一个人有着他自己所获取的丰裕]也许可参看《路加福音》中的一个比喻。耶稣“……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加福音》(12:15—20)。
[252] [把一小点转换成许多]也许可参看《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比喻。“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25:14—30)。
[253] [狐狸所得到的那种回答]也许是指丹麦俗语:“狐狸就那些花楸浆果所说的话!”
在这句俗话的背后有着伊索寓言的背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在丹麦国土上,葡萄就变成了花楸浆果。
[254] [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参看《创世记》(3:19)。
[255] [上帝在那最渺小的东西之中是最伟大的……需要最强的信心]也许可参看《哥林多后书》(12:9),保罗写上帝对他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因而,他继续写道:“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256] [与那些幸福的人们同乐]也许可参看《罗马书》(12:15),之中保罗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丹麦也有俗语说:“人应当与欣悦者同乐并与哭泣者同哭”。
[257] 就是说,为生计的烦恼忧愁。
[258] [在暗中察看]参看《马太福音》(6:4/6/18),之中描述上帝“在暗中察看”。
[259] [苦难之杯]参看《马太福音》(26:42),之中耶稣在祷告中对上帝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在说杯子的时候,耶稣想的是自己的正在来临的苦难和死亡。
[260] [那些看邪的人们……朝苏珊娜看]指《圣经》的次经《苏散拿传》中的故事,两个长老迷上了美丽的苏珊娜,“他们昧着良心,转眼不看上天,全不思念正义的裁判。”《苏散拿传》(1,9),或者天主教版《达尼尔书》(13:9)。
(《达尼尔书》天主教的旧约圣经所用译名,相应于《但以理书》。但是《但以理书》只有十二章。)
[261] [朱古塔……一有了买家就可出售的城]努米底亚(北非古国,在今阿尔及利亚北部)国王朱古塔在他得以离开罗马时的说辞。“看,有一座城在等着被出售,一有了买家,它就毁灭。”
[262] “把后背对着……”就是说“对……不加理睬”。
[263] [Harun al Raschid]Harun-al-Raschid,哈伦·拉希德,巴格达的哈里发,因其残酷和乖戾而闻名,但被后人记得主要是因为那赞美他的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
[264] 原文为法语Bastonade(杖笞, 打脚掌的刑罚)。
[265] 原文为拉丁语dira necessitas(严酷的必然性)。
[dira necessitas]拉丁语:严酷的必然性。参看贺拉斯的《颂诗》(Oder 3, 24, 6)。
[266] [有着3000Rdlr.的智者]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公务员最高薪级是1200国家银行币。
[267] 原文为法语Paradeur(表面好看的仪式用马)。
[268] [一个职业(Kald)]丹麦语kald同时包含有多种意义,可以翻译为“职业”但也可以翻译为“召唤”、“愿望、欲望”和“对某项工作的爱好或使命感”。在这里“职业(kald)”同时也是“生活任务(kald)”的意思。在这里所用的这个词义的背后,以及在后面所展开的对“kald”的基于伦理的理解中有着路德的那种得到了目的论的论述的Beruf(天职、职业、使命)思想。
[269] 原文为拉丁文confinium(界限区域)。
[270] [诸神的王国]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载皮鲁斯王(Pyrrhus)的特使基尼阿斯(Kineas)曾将罗马议会称作诸王的集会。
[271] 原文为拉丁文uno tenore(一口气〈做完〉)。
[272] [获得了自己的信用状(løst sit Creditiv)]收到一封信,这信证明某人可以相信、信任或具有全权;获得全权委托书。
[273] 原文为拉丁语inepte(不合适的、无品味的、不合情理的、愚蠢可笑的)。
[274] 原文为拉丁文numerus。
[numerus]拉丁语:数字、数目、大数量、人众。也许可参看贺拉斯Epistolarum 1, 2, 27:Nos numerus sumus, et fruges consumere nati(我们只是作为数量而存在,生下来消费大地的收获)。
[275] [海军部(Admiralitetet)]在1848年真正的海军部(Marineministeriet)成立之前的有着对海军领导的部门。
[276] [抄写员(Copist)]公务部门里的低级秘书。
[277] 在这里,我把Levebrød译为“生活面包”。前面我曾给出过这样的一个注脚:
Levebrød这个词在丹麦语里直接构词是“生活”和“面包”,意思是“生计”、“生活来源”和“生活所依赖的工作或职业”。上面所说的“获得生计(fålevebrød)”,可以通过字面意义翻译成“获得食物”,也可以翻译成“谋生”。而在这里我把“工作(Levebrød)”翻译为“工作”,但是也可以翻译为“赖以谋生的工作”。作者在这里用同一个词Levebrød来构成前后的呼应。
[278] [让那诗人来说……童年金色的夏日梨]指巴格森的《献诗。“在我小时候”之续。献给G.H.Olsen议员》中的诗句。在诗歌中有“一颗金色的夏日梨”出现,然后,在数页之后是“现在对于我是一点点带着荣誉的水和面包,/在这里我的家里,在‘和平’的安全的屋檐下,/而这在从前对于我是黄色的夏日梨,/挂在生活之树上让我觉得太高太高——”。此诗是献给丹麦作家和王家剧院的监察高切·汉斯·欧伦森的(1760—1829)。
[279] [那个诗人……妻子就来了]指巴格森的《献诗。“在我小时候”之续。献给G.H.Olsen议员》中的诗句:“现在,从前对于我是圣诞糕点的东西/现在是:感到高兴和满足,/就像现在,在一个亲爱的伴侣身旁……”
[280] [在他身上折断棍棒]最终责难他。原本这一成语是被用于法官,法官在被告头上折断自己的棍棒,作为刽子手可以抓住的标记。
[281] 一个有工作的人和一个丈夫。
[282] [通过控制自己的意念而显现为英雄]参看《箴言》(16:32):“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283] [前面……的一封信]参看《婚姻在审美上的有效性》。
[284] [你所最喜欢的戏:最初的爱]斯可里布(A.E.Scribe)的《最初的爱》。
[285] [那披着羊皮的猛兽]参看《马太福音》(7:15),之中耶稣警告人们提防伪先知,因为他们“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286] [圣殿税……自己的币类]也许是指《出埃及记》(30:13)“凡过去归那些被数之人的,每人要按圣所的平,拿银子半舍客勒,这半舍客勒是奉给耶和华的礼物,一舍客勒是二十季拉。”就是说按圣所的秤来秤。舍客勒既是重量单位又是币名,一个舍客勒的银子相当于11克。这税钱通常是每隔二十岁以上的以色列男人在仪式上交给会幕,见《出埃及记》(30:16),后来就交给圣坛,由此而得名“圣坛税”(丁税),参看《马太福音》(17:24)。
[287] 在这里,A希望我们的英雄所做的正是B所不希望的。比如说,A认为他“不平凡”才有希望,B则唯恐“不平凡”使得我们的英雄走上歧路。A所希望的和B所担忧的是同一回事。
[288] [你假设了]见前文。
[289] [在纽伦堡,就像凯斯贝尔·豪瑟尔(Kaspar Hauser)]这个神秘的十六岁的人在1828年5月26日突然在纽伦堡出现,踉跄地走在街上,引起了旁人注意。但他既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他就是凯斯贝尔·豪瑟尔,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他三十三岁死去,是在被刺后死去(还是自杀?)。
[290] 原文为拉丁文ad modum(风格类似,就像)。
[291] [孤独山谷里的骨灰盒]指德国作家L.F.Freiherr v.Bilderbek所写的小说Die Urne im einsamen Thale(Leipzig 1799)。
[292] [多娜·克拉拉……美丽的普莱希鸥萨]沃尔夫的诗剧《普莱希鸥萨》第四幕中多娜·卡拉拉的台词:“怎样的一个女孩啊,我的夫君!/在这里的传言说得太少。/怎样的一个美丽化身!怎样的精灵,/怎样的温柔可爱的魅力啊!”(从1822年到1843年《普莱希鸥萨》在王家剧院演了72场,是王家剧院最受欢迎的戏之一。)
[293] [那神奇的孩子]那神奇的孩子普莱希鸥萨。
[294] 丹麦语的动词at forklare在一般的意义上是“解释”,但是有时也是“光芒辉煌地映亮”,在此克尔凯郭尔就是借这个多义来游戏文字。
[295] 就是说,女性。
[296] [我的好智者啊……变聪明点吧]参看《箴言》(6:6):“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297] 丹麦风俗,三十岁仍然是单身的话,人们就会把胡椒瓶(罐)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Pebersvend这个词渊本义是胡椒店员。过去从德国汉莎商业联盟城市中派出的胡椒调味品商,有着保持独身的义务。后来在丹麦就成了标示三十岁以上老单身汉的名词。
[298] 汉森、严森是丹麦很普遍的姓氏。严森先生、汉森夫人在丹麦语中的说法就类似于张三李四在汉语中的说法。
[299] 原文为德语ohne weiter(毫无麻烦)。
[300] [Vocalisation(发声法)]在闪米特语中有一些用在那些辅音标记上的小字符(比如说一个点) ,人们通过在辅音字母上运用它们而给出各种元音,这些元音则为一个词的发音定声并且决定其意义。
[301] 原文为德语unter uns gesagt(只是我们私下说说)。
[302] 原文为拉丁语Consistorium(古罗马皇帝的议会,教会议会,大学的教授会等等)。
[303] [那神奇的孩子]那神奇的孩子普莱希鸥萨。
[304] undfanger是丹麦语动词现在时,同时有着“构想出,构想出或持有一种想法”和“怀孕”的意思。无疑作者是考虑到了这种双关。
[305] [那关于妇女解放的可恶言谈]在丹麦,“妇女解放”由女作家马蒂尔德·菲比格尔(Mathilde Fibiger, 1830—1872)借助于她的《克拉拉·拉斐尔,12封信》(Clara Raphael, 12 Breve, udg.af J.L.Heiberg, Kbh.1850, ktl.1531)首次导入公共讨论。但是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对妇女的政治权利的要求已经被提出来了。
[306] [灵巧得像蛇]参看《马太福音》(10:16),耶稣在为门徒送行时的吩咐中说道:“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307] [那蛇……用那外表上看起来可喜的果实来引诱她]参看《创世记》(3:1—6):“耶和华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308] [那个其著作被毁灭掉而他自己也无法记得它所描绘的是什么的艺术家]尚未查明来源。
[309] [我想起来……妇女解放的不乏诙谐的嘲弄性文章]指《哥本哈根飞邮报》上的文章《女人的更高渊源辩护》(Qvindens høiere Oprindelse forsvaret i Kjøbenhavns flyvende Post nr.33, 4.dec.1834)。作者笔名P.E,也就是教师及神学的证书硕士林德(lic.theol.P.E.Lind,1814—1903/Lic.这个词,是licentiat的缩写,一种在神学、医学和法学专业上的学位,低于博士,其拥有者得到在大学讲课的许可)。林德在1844年成为牧师,1875年在克尔凯郭尔的哥哥P.C.Kierkegaard任后成为奥尔堡的主教。对林德的这篇文章,克尔凯郭尔答以自己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为女人的高天资辩护》(Ogsaa et Forsvar for Qvindens høie Anløg, i Kjøbenhavns flyvende Post nr.34, 17.dec.1834.)。
[310] [圣经上却说……为此给出了诸多理由]参看《哥林多前书》(11:5—15):“凡女人祷告或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男人本不该蒙着头,因为他是神的形象和荣耀,但女人是男人的荣耀。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无男,男也不是无女。因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万有都是出乎神。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神,不蒙着头,是合宜的么。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男人若有长头发,便是他的羞辱么。但女人有长头发,乃是他的荣耀。因为这头发是给他作盖头的。”
[311] [比那抬头望天的男人更不完美的生灵并且只是触摸着大地]也许可参看希腊语人(anthropos)的词源解释:“那向上看的”。这是由柏拉图给出的说法。
也许也暗示了那两个长老和苏珊娜(苏散拿)的故事。
[312] [正如诗人所说……捆绑在大地上]典故的来源不详。
[313] [去剪掉她丰盛的头发]也许可参看《哥林多前书》(11:6):“女人若不蒙着头,就该剪了头发。女人若以剪发剃发为羞愧,就该蒙着头。”
[314] [一个女犯]关在监狱里的女人通常头发是被剪掉的。
[315] [圣经上写着……男人要离开父母并且牢牢抓住自己的妻子]参看《创世记》(2:24)和《以弗所书》(5:31)。
[316] [取出新旧的东西来]参看《马太福音》(13:52):“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317] [像旧约上所说:低下我的头向她下拜]比如说,可参看《创世记》(23:7)、(24:26)和《出埃及记》(18:7)。
[318] 或者说,有着更强烈的信仰。原文直译为“是更加信着的”。
[319] [对于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参看《马太福音》(19:26)。
[320] [因为那拥有的人,还要给他并且他应当有盈余]《马太福音》(13:12):“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321] [那伦理上的集中(den ethiske Centralisation)]参看前面对“阿基米得点”的说法和注释。
[322] [巫术簿夹子]图片簿(图片夹或者图片书),在之中有着人或者动物的图片剪形,纸页用带子连接,这样簿子就能够被打开成许多页,这样就构成新的图形。
[323] 就是说,“他的疯”作为“他居然去宣扬它”的前提条件。
[324] [那些古代占卜师们(Augurer)……要笑出来]可能是指古罗马通过看祭神牲畜内脏来卜吉凶晓神谕的祭司们,罗马国家和一些富有的官员们雇佣这些祭司来用动物内脏占卜并解读警示闪电。老加图参与嘲笑这一迷信,他表示奇怪:这些伊特鲁里亚的祭师居然能够相互望着对方而不发笑——有多少他们预言的东西成为了真实?老加图的嘲笑被西西罗记录下来,在De divinatione 2, 24, 51 和De natura deorum 1, 26, 71。
[325] 原文为希腊文(同逝者)。
[326] [那神秘的(同逝者)协会]见上卷注释。
[327] [一个古代的作家……因为我就我一个人]指阿里斯托塞诺斯对缪松的谈论,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哲学史有对此的复述:“阿里斯托塞诺斯在随笔中说,他很接近提蒙和阿佩曼特,因为他是个仇恨人类者。因此人们在斯巴达应该会常常看见他独自在那里笑。一个人在这时走向他,问他为什么笑,既然他只有一个人在那里;正因此,他回答,我才笑。”不过不仅仅这么简短的一些,第欧根尼·拉尔修还写道:“阿里斯托塞诺斯接着写道,他生活在那里但不被人留意,因为他不是来自一座城市,而是来自乡村的一个小小的不曾为人知的地方;因为他的这种隐名埋姓,许多人把许多属于他的东西说成是那暴君皮希斯特拉特(Pisistrat)的;但哲学家柏拉图则没有这样弄错,因为他提到他并且用他来代替佩里安德。”
提蒙,希腊哲学家和诗人,被称作是仇恨人类者。阿佩曼特,不详。
[328] [魔鬼……单独的时候笑]渊源尚不详。
[329] [在得以传授那些小神秘之前已经得授了各种大神秘]参看柏拉图的对话录《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对卡利克勒说的话(467c):“真幸运,卡利克勒,竟然能在得授小的奥秘之前就得到教授去领悟伟大的奥秘。我真没想到这样做能够得到允许。”(我在这里引用的是中文版《柏拉图全集·第1卷》第387页中的文字,但根据丹麦文版本而稍有改动。原译文为:“真幸运,卡利克勒,竟然能在这些小事情上领悟伟大的奥秘。我真没想到这样做能够得到允许。”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在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鼎盛时期,在进入在艾琉西斯举行的关联到对农业女神得墨忒耳的崇拜的大秘密仪式(“伟大的奥秘”)之前,作为准备活动,人们首先是在雅典郊外的阿克莱举行狂欢,进行(“得授小的奥秘”的)传授各种小秘密的较小的仪式。
[330] [亚里士多德……就成为同一回事]友谊和公正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并且是同一回事。可参看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第九章和第十一章(《友爱、公正和共同体》和《不同政体中的友爱和公正》)。
亚里士多德说,友谊和公正在同样的人们之间展开并且关联到一些同样的事情;因为在每一种社会关联之中都有着一定的公正和某种友谊,他们在这种社会关联中有着自己的位置并且对于其维持是必要的。另外他还说,正如友谊在进入了一种共同体之后达到一种更高的阶段,公正在进入了一种共同体之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而有了更多的权利和义务,这证明了两者涉及同一种关系,并且,我们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
[331] [他把公正的基础建立在友谊的理念上]亚里士多德从友谊的各种规范中推导出社会中公正的各种规范。可参看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
[332] [那将“公正”的基础建立在“义务”、建立在“那抽象范畴的”上的现代范畴]指康德的那种包括了(绝对)范畴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的义务伦理,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Riga 1785)中做了表述。
康德在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求一个人去做出行为的“假言命令(hypothetischer imperativ)”和那种不以人所具的愿望和需要为转移的、要求一个人以一种特定方式去做出行为的“(绝对)范畴命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作出了区分。绝对命令表达了那无条件的至高的道德律,人必须出于义务或者纯粹的尊敬去遵从它,因为是建立在人的理性之上的。
这绝对命令是:“如此地行为,——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则。(Handle so, dass die Maxime deines Willens jederzeit zugleich als Prinzip einer allgemeinen Gesetzgebung gelten koenne.)” 康德尤其是为他的绝对命令给出了三种表述,也就是“如此地行为(你永不以除了这之外的方式来行为),——你通过你的行为准则能够立愿于‘你的行为标准应当成为一个普遍规律’(Handle nur nach derjenigen Maxime, durch die du zugleich wollen kannst, dass sie ein allgemeines Gesetz werde.)”,“如此地行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无论(这人)是你自己或者别的什么人(Handle so, dass du die Menschheit sowohl in deiner Person, als in der Person eines jeden andern jederzeit zugleich als Zweck, niemals bloss als Mittel brauchest.)”和“如此地行为,——你的意志通过其行为标准而能够将自身看成是颁立普遍规律的意志(Handle so, dass dein Wille durch seine Maxime sich selbst zugleich als allgemein gesetzgebend betrachten koennte.)”。
[333] [国家的理念对于他成为那最高的]尽管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为国家给出了与个体相同的目标,但他却还是认为国家的目标要比个体的更高并且更复杂。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第二章中,他在谈论政治学的目的时写道:“……这种目的必定是属人的善。尽管这种善于个人和于城邦是同样的,城邦的善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因为,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诚然可喜,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更神圣。”(我在这里引用的是中文版《尼各马可伦理学》第6页中的文字,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
[334] [圣经上教导说……必要被显露出来]参看《希伯来书》(9: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哥林多后书》(5:10):“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罗马书》(2:16):“就在神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
[335] 原文为拉丁文quod petis, hic est(你所找的东西在这里)。
[quod petis, hic est]拉丁语:你所找的东西在这里。引自贺拉斯的Epistolarum(1, 11, 29)。
[336] 原文为拉丁文in optima forma(以完美地正确的形式)。
[337] [法庭中的法官(Assessor i Retten)]本原是一个法庭中的旁坐观察员,法官助理,就是说一个由法官顾问委员会构成的法庭的成员。在1909年,这头衔被dommer(当今丹麦语的“法官”)。
[338] 作为哲学用语,Tilværelsen这个词应当是准确地翻译成“存在”或者“生存”,但是这里的相关文字并非严格的哲学论述,因此我将之稍作变易而译作“生活”。
[339] [难道他不是……生活简直就是不可忍受的]参看斯可里布的诸多戏剧:《结婚两年后》、《李克伯格家》、Aurelia、《要么被爱要么死!》。
[340] 作为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用语,一般Skyld这个词应当是准确地翻译成“辜”,但是这里的相关文字并非严格的哲学论述,因此我将之译作“不贞”。
[341] 原文为拉丁文respice finem(考虑一下结局)。
[respice finem]拉丁语:考虑一下结局。肯定是关联到中世纪谚语“Quicqvid agis, prudenter agas, et respice finem(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有理智地去做,想一想结局)”。其渊源为《便西拉智训》(7:36):“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记住,总有一天你要死去。只要牢记此事,你就永远不会犯罪。”。
[342] 原文为拉丁文finis(完)。
[343] [诸神不会以讥嘲的价格出售那非同寻常的]见前面对“诸神也不会不取任何代价地出售那伟大的东西”的注脚。
[344] 作为哲学用语,Tilværelsen这个词应当是准确地翻译成“存在”或者“生存”,但是这里的相关文字并非严格的哲学论述,因此我将之稍作变易而译作“生活”。
[345] 可以理解为“它仍然要求着他由自身能够给得出‘那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