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小贩”(Spekhøker)拥有营业执照,售卖瓶瓶罐罐、灯油等家居用品和油盐蛋黄油等食品,需要上税。研究者不清楚当时小贩的穿着习惯情况。
(450)JJ:310有些晦涩。注释者认为,这里或许暗指路德在《小教理问答》中(Dr.Morten Luthers liden Catechismus.Nøiagtig oversat efter Grund-Texten,1843)对摩西十诫中第四诫“当孝敬父母”的解释。路德说:“我们应该畏惧和爱上帝,因此我们不要蔑视父母和主人,或者激怒他们;而要荣耀、服务、顺从、爱戴和尊敬他们。”
(451)最迟在1845年4月初,克尔凯郭尔把《三则想象性情境演说》(Tre Taler ved tænkte Leiligheder)的书稿交给印刷厂(Bianco Lunos Bogtrykkeri)。书于4月25日印刷完工,29日面世。JJ:311可能是从该书中删去的段落,但克尔凯郭尔将之保存在日记中。
(452)在《出埃及记》25—27章,耶和华要求摩西为会幕所献礼物当中,提到祭坛和刺绣的“帐幔”和“幔子”,并对线的颜色、布料的质地做了规定。
(453)“良心”(Samvittighed)和“公共意见”(den offentlige Mening)可能指在黑格尔哲学“客观精神”(den objective Aand)的发展阶段中,“良心”被视为低于“公共意见”。
(454)①“光彩夺目的罪”(glimrende Synder)出自中世纪拉丁谚语“Virtutes paganorum splendida vitia”,即“异教徒的美德是光彩夺目的恶”。在日记AA:18中以及《哲学片断》中都出现过“光彩夺目的罪”的说法。
②“装腔作势的美德”(affecterede Dyder)可能出自对保罗·马丁·穆勒(Poul Martin Møller)的《装腔作势前论》(Forberedelser til en Afhandling om Affectation)一文的回忆。穆勒在文中提到,装腔作势是错误和自欺的混合物,它分为三个程度:短暂的、固定的和发展着的。关于穆勒可参注(281)之②。
(455)将死者从家运送到教堂、再到墓园的灵车分为六个等级。穷人的灵车是最末一等,也是最便宜的,最终抵达的是墓园中不收费的指定埋藏区域。
(456)①“希腊火”指易爆易燃的火,含有硫磺、碳、木屑等,在火药发明之前被用于战争,据信在水下仍能燃烧。
②在基督教的观念中,尤其在虔敬派当中,罪人必须用可见的眼泪来表示内心真诚的悔悟。如《路加福音》7:36—50中就有女罪人,“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最后耶稣赦免了她的罪。
(457)“一个受难故事”(En Lidelsehistorie)和“心理学试验”(psychologisk Experiment)是《人生道路诸阶段》(Stadier paa Livets Vei)中的“有罪,还是无罪?”的副标题。该书1845年3月送交印刷厂,1845年4月30日正式面世。
(458)“出自深层”原文为拉丁文de profundis。
(459)根据文意此处可能掉了一个Af,应为“出自一个丈夫之手”(Af en Ægteman)。
(460)“像该隐的妻子一样”典出《创世记》4:16,该隐杀死了兄弟亚伯,被耶和华流放,但他的妻子跟随着他一起流放。
(461)“省略三段论”原文为希腊文Enthymema,指仅有一个前提和结论的判断,完整的三段论有两个前提(大前提和小前提)。
(462)关于“省略三段论”的论述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第一册、第一章(1355a 8—14)。
(463)在新教、尤其是在虔敬派中,“对罪的忧”(Sorg over sin Synd)是对罪的宽宥的本质性前提。
(464)根据现存日记手稿,这段边注紧接JJ:320。
(465)狄安娜(希腊神话体系中的阿耳忒弥斯)是古罗马神话中永恒的处女神的名称,习狩猎和丰产等。作为头生子,她在母亲生产双胞胎兄弟阿波罗时体验到了母亲的痛苦,因此请求朱庇特令其终生为处女。她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产,并减轻其疼痛。
(466)①“戏剧是宗教仪式”的观点可参布洛克豪斯(F.A.Brockhaus)的《德语百科全书》(Allgemeine deutsche Real-Encyklopädie für die gebildeten Stände.Conversations-Lexikon,vols.1—12,Leipzig,1833—1836.)当中的第11卷。书中这样写道:“继庙宇后,剧院是古希腊和罗马最重要的建筑,因为它们不仅用于制造娱乐,而且也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②“如果我没弄错”原文为拉丁文ni fallor。
(467)“自付资金上演戏剧的人”指富有公民受雅典官方指派,接受光荣的任务,支付在诗歌比赛中所上演戏剧中歌队的服装和排练费,演员的报酬由国家支付。参菲罗斯特拉图:《蒂亚那的阿波罗尼乌斯的生平》(Flavius Philostratus,Leben des Apollonius von Tyana)。关于此书可参注(23)之①。
(468)“在中世纪建造教堂和修道院”指大公和要人出资修建教堂和修道院,并捐赠给教会和教团的行为。由此他们获得世人的尊重和在天国报偿的许诺。
(469)明特尔(Balthasa Münter,1794—1867)是丹麦教士。日记所说的“警告中世纪苦修主义”的布道词可能指明特尔于1845年1月19日、即四旬斋前的第三个礼拜日(Septuagesima Sunday)在城堡教堂(Slotskirke)的圣餐式和小岛教堂(Holmens Kirke)的晚祷式上针对《哥林多前书》9:24—10:6的内容进行的演说。布道的具体内容不祥,但起因应是《哥林多前书》9:27,保罗说:“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根据克尔凯郭尔日记的记载,他的确听了这场布道。
(470)①“我们将忽略明斯特主教”可能指明斯特就同一文本(即《哥林多前书》9:24—10:6)、在某个四旬斋前的第三个礼拜日所进行的题为《论我们的基督教中的严肃性》(Om Alvorlighed i vor Christendom.Paa Søndagen Septuagesima)的布道,出自《年度礼拜日和节日布道书》(Prædikener paa alle Søn-og Hellig-Dage i Aar)。明斯特说:“这一点肯定是自明的,因为人类有着比以血肉命名的存在者更高的自然本性,所以人的精神要战胜感性本能,我们是因此才必须谈论禁欲的。”明斯特还指出,基督教徒有义务在诱惑来临的考验时刻,拒绝自己最喜爱的享乐。
②作为布道者,人们其实很难忽略明斯特;但作为教会领导人,明斯特被指缺乏进行根本改革的意愿,尤其受到格伦德威主义者的批判。这也就是他的《丹麦教会圣事和仪式草案》(Udkast til en Alterbog og et Kirke-Ritual for Danmark,1838)因遭到激烈反对而被束之高阁的原因,尽管他的另一本书《新教赞美诗补充集试用本》(Udkast til et Tillœg til den evangelisk-christelige Psalmebog,1843)虽遭批评,但仍于1845年被官方认可。
(471)“现在”(Nu)可能指的是《人生道路诸阶段》的出版时间:1845年4月30日。
(472)①“两个环节”指《非此即彼》(Enten-Eller)的编者维克多·埃莱弥塔(Victor Eremita)在前言中明确说的,上卷包含的是A的手稿,代表审美感性的生活方式;下卷包含的是B的手稿,代表伦理生活方式。
②“我的建设性演说的出发点”指克尔凯郭尔的首部建设性演说《两则建设性演说》(To opbyggelige Taler),出版于1843年5月16日。
(473)“《诸阶段》有三个环节”指《人生道路诸阶段》被分为三部分:①《酒中有真言》,五位审美感性代言人的对话,他们是:《非此即彼》中的诱惑者约翰尼斯和维克多·埃莱弥塔,《重复》中“年轻人”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乌斯,还有时装设计师。②威廉法官讨论婚姻的论文《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③一组曾经撕毁婚约的无名男性的日记《有罪,还是无罪?》,以及日记的“真实”作者、假名作者“沉默的兄弟”(Frater Taciturnus)写给读者的信。
(474)①此处的“审美—感性”原文为det Æsthetisk-Sandselige,日记中其他地方出现的“审美感性”是译者对det æsthetiske的理解和翻译。
②“一个回忆”指《人生道路诸阶段》中第一部分《酒中有真言》的副标题“威廉·奥海姆讲述的回忆录”(En Erindring efterfortalt af William Afham)。
(475)“女性只是一个瞬间”出自《酒中有真言》中诱惑者约翰尼斯在最后发表的演说中对女性的赞美。
(476)“女性的美随时光增加”出自威廉法官之口,见《人生道路诸阶段》中第二部分。
(477)“试验中的无名氏”指《“沉默的兄弟”致读者信》(Skrivelse til Læseren fra Frater Taciturnus)。“无名氏”原文为拉丁文quidam,指男性。
(478)①“沉默的兄弟”并没有以“幽默”作为宗教的前提。或许克尔凯郭尔在这里说的是“沉默的兄弟”用来定义“无名氏”立场的观点。他说:“因为我很好地理解了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统一的观点,但却不理解他所获得的新的更高的激情、也就是宗教这一观点的来源。”
②“沉默的兄弟”原文为拉丁文Frater Taciturnus,出自匈牙利的德语作家约翰·梅拉什(Johann Mailàth)的短篇小说《宝藏》(Der Schaz)。小说中有个哑巴修道士,人称“沉默的兄弟”(Bruder Taciturnus)。
(479)1845年5月13日,星期二,克尔凯郭尔从哥本哈根乘盖瑟号(Geiser)蒸汽轮船前往什切青(Stettin)和斯温明德(Svinemünde),从什切青乘火车抵达柏林。5月24日,星期六,克尔凯郭尔乘坐同一艘轮船返回哥本哈根。
(480)在1845年5月15日《贝林时报》(Berlingske Tidende)“旅行”栏目下,登有盖瑟号上的旅客名单,克尔凯郭尔被称为Magister Kierkegaard,其余旅客均有表示身份地位或职业的称号。日记中所说的“忧郁旅者哈根先生”(Hr Hagen)即Lauritz Terpager Hagen(1791—1873),药剂师,曾拥有一家药店。他上船时登记的名号为Part.Hagen,即Partikulier Hagen,表示他未承担公共服务,靠自我经营为生。
(481)“本日记第163页”和“私教课”指JJ:300。
(482)苏菲·博马舍(Sophie Beaumarchai)是歌德戏剧《克拉维果》(Clavigo)中克拉维果的未婚妻玛莉(Marie)的姐姐。玛莉因遭克拉维果遗弃忧伤致死,她的哥哥为复仇杀死了克拉维果。《非此即彼》上卷《剪影》中讲到玛莉·博马舍的故事的时候,假名作者A在括号中说,歌德曾暗示,苏菲也喜欢克拉维果。在《克拉维果》第3幕,苏菲对玛莉说:“当他进来时,我失去了自制力;然后,噢!难道我不像你一样爱他吗,以饱满的、纯洁的和姐妹般的爱?难道我没有因与他的距离而受到伤害和折磨吗?”1845年7月11日,《克拉维果》自1809年在皇家剧院首演后上演四场,其时苏菲由女演员安娜·尼尔森(Anna Nielsen)扮演。
(483)①“国王的花园”(Kongens-Have)即“罗森堡花园”(Rosenborg Have)的别称。
②“樱桃小径”是一条为人们所喜爱的浪漫的漫步道,位于西城墙与护城河之间。
③“哲学家小径”(Philosoph-Gangen)在今天的西城墙大街(Vestervoldgade),与西城墙(Vestervold)平行且在其内部,从西门(Vesterport)伸展至长桥(Langebro)的入海口。
(484)①“我们希望事情顺利”(man skal haabe det Bedre)出自丹麦谚语:“Man skal altid haabe det Bedste(det Ondt kommer af sig selv)”(人们总是希望事情顺利,倒霉自行消失)。
②“雨天过后是阳光”(efter Regnveir kommer Solskin)出自丹麦谚语:“Efter solskin kommer regn,og efter regn kommer tørvejr”(阳光过后是雨天,雨天过后是干燥的天)。
(485)“就像艾美丽与她父亲周旋一样”,艾美丽是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的喜剧《初恋》(Den første Kjærlighed)中的女主人公,该剧在丹麦非常受欢迎。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上卷专门讨论了这出戏。
(486)“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Alt,hvad Gud gjør,er godt)出自丹麦谚语:“Hvad Gud gør,er vel gjort”(凡上帝所为,均做得很好)。此外,这话还与《创世记》中上帝创世时所说的“神看着是好的”(Gud så,at det var godt)相呼应。参《创世记》1:4,10,12,18,21,25,31。
(487)“无限性的巨大运动”(Uendelighedens uhyre Bevægelse)出自《畏惧与颤栗》(Frygt og Bæven),即指“无限放弃”(uendelige resignation)。
(488)研究者无法确定,日记所说的不能给予人以指导的“灵修书”(opbyggelige Skrifter)的具体所指。
(489)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犹太国王大卫(约公元前1000年—960年)被认为是150篇《诗篇》的作者,虽然只有73篇提到他的名字。《大卫诗篇》(Davids Salmer)被路德引入他所翻译的《圣经》中,为丹麦宗教改革所接受,出现在1699年版和1802年版《圣经》中,被教会和民众广泛接受。
(490)“震动肺腑”(ryster Indvoldene)指《旧约》中常常说到的心、肝、肺,如《诗篇》7:9:“愿恶人的恶断绝,/愿你坚立义人。/因为公义的神,/察验人的心肠肺腑。”再如《诗篇》16:7:“我必称颂那指教我的耶和华;/我的心肠在夜间也警戒我。”
(491)①“时而永恒性地希望,时而在时间中希望”指《诗篇》中表达的多处永恒与现世希望相混杂的主题。在表达永恒希望的主题方面,可参《诗篇》30:3:“耶和华啊,你曾把我的灵魂从阴间救上来,/使我存活,不至于下坑”;类似的可参40:2。在表达现世希望的主题方面,包括对自己和以色列民众的拯救,以及对敌人和苦难的摆脱等,可参《诗篇》49:11:“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类似的可参《诗篇》71,130:7—8等。
②“有时用其无辜安慰自己”参《诗篇》17:3:“你已经试验我的心,你在夜间鉴察我;/你熬炼我,却找不着什么;/我立志叫我口中没有过失。”
③“有时诅咒他的敌人”中的“敌人”包括大卫个人的敌人以及全以色列的敌人。可参《诗篇》5:8—11;59:10—16;137:7—9;140:9—11。
(492) “接171页最下端”指本日记中的171页,也就是单独占一整页的JJ:317。
(493)“与上帝建立起你和你的关系”(blive Du und Du med Gud),因Du表示熟人之间可用的“你”,英译本译为on terms of familiarity with God。这个意思可参《诗篇》73:23—26:“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494)①“假如我们仅仅希望今生,我们就是所有人当中最悲惨的”(hvis vi alene haabede for dette Liv vare vi de Elendigste af alle)语出《哥林多前书》15:19:“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Haabe vi alene paa Christum i dette Liv,da ere vi de elendigste af alle Mennesker.)
②“虔敬应许的是今生”(Gudfrygt har Forjættelse for det Liv som nu)语出《提摩太前书》4:8:“凡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虔敬,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Thi den legemlige Øvelse er nyttig til Lidet,men Gudfrygtighed er nyttig til alle Ting,og haver Forjættelse for det Liv,som nu er,og for det tilkommende.)
③“虔敬”一词对应的是丹麦文Gudsfrygt,对应的英译有fear of God,devoutness,piety。英译本选择了fear of God,但译者认为,这个译法虽与丹麦文词的构成最接近(Gud-God,frygt-fear),但它只强调了对上帝的畏,有可能会错失福音书极力宣扬的基督的爱的精神,故遵从中文版《圣经》的译法“虔敬”(piety)。
(495)苏格拉底所言是克尔凯郭尔对柏拉图对话《高尔吉亚》511 e的重构。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76页。
(496)①复仇神(Furier)在希腊神话中以头生蛇发、手持火炬和匕首的形象出现,她们追逐犯罪的人。
②“良心折磨”对应的是Nag,其中一个用法就是Samvittighedsnag,即“良心折磨”,这个意思与边注中俄瑞斯忒斯弑母后的心理活动完美吻合。
(497)在古希腊,庙宇可充当被复仇神追逐的罪人的避难所。埃斯库罗斯悲剧《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第二部中,俄瑞斯忒斯听从阿波罗的神谕,为父王阿伽门农报仇,杀死了生母克吕泰涅斯特拉,但他被复仇女神逼迫和驱逐,良心受到折磨。俄瑞斯忒斯来到德尔斐地界,避居在阿波罗的神庙中。复仇神在神庙前疯狂叫嚣,企图冲进去,但阿波罗不准她们入内,并把她们统统赶走。
(498)“参第182页”指日记JJ的182页,其中写有JJ:330全文和JJ:331开始的部分。
(499)“但这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你的意思”(dog ikke min men Din Villie)语出耶稣在橄榄山的祷告。《路加福音》22:42中耶稣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Fader,vilde du tage denne Kalk fra mig!Dog skee ikke min Villie,men din!)Villie的本意是“意志”、“意愿”,这里的翻译依从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的译法。
(500)“上帝希望我们喜乐”(Gud vil vi skal være glad)出自保罗的训诫。在《贴撒罗尼迦前书》5:16,保罗对贴撒罗尼迦人说:“要深深喜乐”(Vær altid glade)。又参《腓立比书》4:4,保罗对腓立比人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Glæd jer altid i Herren!Jeg siger atter:Glæd jer!)
(501)“每礼拜日去三次教堂”指晨祷(fromesse/matins)、大弥撒(højmesse/high mass)和晚祷(aftensang/vespers)。
(502)苏格拉底逸事出自罗马哲学家、作家塞涅卡《论善行》(De beneficiis)一书。国王阿卡劳斯(Archelaus)是马其顿国王,在位时间约公元前413年至399年。
(503)日记中,《旧约》、伊斯兰教、中世纪之间原本并无标点,标点为译者所加。伊斯兰教传统强调律法和善行,但《古兰经》中并未宣讲善行本身即可通往拯救,善行必须与信仰相结合才有可能。日记中的“在中世纪”可能指中世纪教会把众多仪式和组织行为视为是通往拯救的道路的做法,后遭宗教改革者所摒弃。
(504)“听他的家和在他的家”指听上帝的话,“上帝的家”即指教堂。
(505)《穆斯林圣经传奇故事》(Biblische Legenden der Muselmänner,Frankfurt am Main 1845),作者维尔(G.Weil)。在该书第185页中讲到,摩西没有和亚伦一起回到营地,人们便问摩西他的兄弟在哪里,很多以色列人并不掩饰他们怀疑是摩西杀死了亚伦。于是摩西向上帝祷告,请上帝在全体人民面前证明他的清白。四位天使把亚伦的棺材从地下高高抬到营地上方,让所有人都能看见。其中一位天使喊道:“上帝把亚伦的灵魂带到他那里了。”
(506)《穆斯林圣经传奇故事》第209—212页所载故事,几乎是《旧约·撒母耳记下》第11章中大卫与拔示巴故事的翻版。传奇故事说,大卫在结束祷告返家途中,听到他的两个手下人议论说,他的信仰无法与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行为相比(可参《创世记》第22章)。大卫回家后即向上帝祷告,请求给他以亚伯拉罕式的考验。他的请求被上帝听到了,但大卫无法抗拒赛亚(相当于《旧约》中的拔示巴)的美色,为得到美人,他指使手下把赛亚的丈夫派遣到极险的地方,致其死亡。跟《撒母耳记下》第12章中耶和华派拿单谴责大卫相似,传奇故事中天使长加百利和米迦勒出面,用一个富人欺骗穷人的故事向大卫兴师问罪。大卫对富人的行动表示愤怒,他对自己下了这样的评判:“你的罪更大,因为你要求一桩考验,但却无力抵抗诱惑。”
(507)①“未来的教士”,为了接受圣职成为牧师,神学系毕业生在通过毕业考试后,必须进“教牧学院”(Pastoralseminariet,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就在哥本哈根)学习两个学期关于实践神学和教牧实践的课程;还要进行布道实习,包括就职布道的结业考试。克尔凯郭尔1840年11月至1841年9月在教牧学院学习,并于1841年1月12日在小岛教堂(Holmens Kirke)进行布道实习演说,但直到1844年2月24日,他才在三一教堂(Trinitatis Kirke)完成了他的就职布道演说。
②“教会法”(canoniske Ret,英译canon law)是教会对信徒和神职人员在信仰、伦理和教会纪律方面具有约束力的法规、条例。丹麦直到1536年宗教改革时才有教会法,但在之前民法中能够明显看到法律与神学之间的关系,如《丹麦法》(Danske Lov)第二册“宗教与神职人员”。克尔凯郭尔在“教牧学院”学习时,法学教授罗森文格(J.L.A.Kolderup-Rosenvinge)讲授的是他自己的两卷本著作《丹麦教会法纲要教材》(Grundrids af den danske kirkeret.Til Brug ved Forelæsninger,1838—1840)。
③教会法明确列举了一系列罪,并将其分为“actus interni—内部行为”,“actus externi—外部行为”以及“actus mixti—混合行为”。
④“教会不审判隐藏起来的东西”原文为拉丁文de occultis non judicat ecclesia,这里“隐藏起来的东西”即指“隐藏的罪”。教会法明令禁止某些内部行为,但却对之不做评判,因为所有的一切将接受上帝的审判。
(508)①“我的讲经台”(min Prædikestol),像日记设想的情境中尚未接受圣职的人在晚祷式上布道时,报纸会注明由“教牧学院神学博士”完成。
②当牧师被召至灵床或病床前时,他应该宣讲福音,聆听忏悔,宽恕罪过,并行圣餐礼。
(509)“我要亲口说出来吗?那样我的事业会受阻”或许指授予圣职前的考察。根据教会法,神学博士在获得圣职之前要面见主教,由主教亲自考察其学识和能力,如果主教认可,将举行授圣职仪式。1728年6月14日对主教的职责还有一条补充,即如果主教发现对方没有能力或者不适合担任圣职,或者之前和目前的生活方式有不适宜担任圣职的情况,主教不仅不会授予对方圣职,而且还要立刻向官署报告,听候裁决。
(510)“新的教会法”可以指Corpus juris canonici Gregorii XIII Pontif.Max.auctoritate post emendationem absolutam editum,编辑J.H.Boehmer,Halle 1747。法学教授罗森文格在《丹麦教会法纲要教材》中称之为“最好的教会法”。对于其同时代的教会法,罗森文格列举的是一本德译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教会法》(Das Corpus Juris Canonici in seinen wichtigsten und anwendbarsten Theilen,af B.Schilling&C.F.F.Sintenis,Leipzig 1834—1837)。
(511)在日记JJ中,克尔凯郭尔计划做一个心理学试验,揭示“自我封闭性在于,他不敢让他人知道,他遭受的是惩罚。”(JJ:317)除本则日记JJ:341外,还可参JJ:332,JJ:339。
(512)“永劫”(Helvede-Straffenes Evighed)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强调惩罚是永恒的。在《旧约·但以理书》12:2 中称之为“永远被憎恶的”(evig Væmmelse),《新约·马太福音》25:46中称之为“永刑”(den evige Pine)。尤其可参《贴撒罗尼迦后书》1:9,保罗讲到不虔敬者时说:“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
(513)“《片断》中的问题”指《哲学片断》扉页上的三个问题:“永恒意识能否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这样的出发点如何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一个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参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514)“教会是在徒劳地教导它”参《奥斯堡宣言》(Confessio Augustana),其中§ 17中这样说:“他们[宗教改革者]以同样的方式教导说,基督我主在审判日会前来唤醒所有的亡者,给予那些虔敬者和被选中的人永生和永福,但惩罚那些不敬神者和魔鬼受无尽的折磨。”
(515)“正统教会提供的证据”可参克尔凯郭尔在1833—1834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听克劳森教授(H.N.Clausen)讲授的基督教教义课程的总结。克尔凯郭尔在《论永恒的谴责和永劫》(Om den evige Fordømmelse og Helvedesstraffene)的标题之下这样写道:“早期路德宗教义学家们……所引用的永劫的根据如下:1、上帝无限的全能必须要求永劫;2、上帝的全知(先知,scientia media)预见到了,作恶的人将永远作恶,他们的生活将一直如此,直到永远;3、他们认为,在罪中死亡的作恶者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他们将变成硬心肠,因而对他们的惩罚是永恒的。这些根据很容易被驳倒。”
(516)“吹笛人的乐器”或许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27 b。苏格拉底问美勒托:“不相信马而相信马夫的活动,世上有这样的人吗?或者说,相信吹笛子的活动而不相信笛手,有这样的人吗?”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517)“门卫”(Portskriver)的故事查无出处。或许克尔凯郭尔错记成了贺伯格喜剧《雅各布·冯·曲堡或说大话的士兵》(Jacob von Tyboe eller Den stortalende Soldat,1725)中的仆人培尔。在第1幕、第4场中他说:“不是我自夸,我能用德语说出我几乎想要的所有东西,但有些词我并不懂,我能漂亮地写出来,但不会读。”
(518)①“亚当的呼喊”的内容是对《穆斯林圣经故事传奇》第277页中相应字句的翻译。在克尔凯郭尔自己的藏书中,这段引文的页边标有十字和垂直线,开头和结尾都用铅笔画线。
②“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在说耶路撒冷的毁灭”可参《马太福音》24:3—28,《马可福音》13:1—23,以及《路加福音》21:5—24,标题均为“末日的预兆”。“但你们要谨慎”出自《马可福音》13:9。
③“世界历史性的社会概念”指格伦德威的观点。
(519)“阁楼的鸟”原文为en Fugl paa Qvisten。Qvisten兼有“树枝”和“房屋阁楼”的意思。考虑到前文说不愿要“阁楼上的客房”,还有丹麦谚语Bedre en fugl i hånden end to på taget(一鸟在手比两鸟在屋檐更好),此处译为“阁楼上的鸟”。英译本译为a bird on the branch。
(520)在JJ:61中,克尔凯郭尔就设想着写麦克白斯夫人害怕睡眠的主题。自1843年3月25日以来,皇家剧院没有上演过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斯》(Macbeth)。
(521)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英国清教徒、军事领袖、政治家。他年轻时曾酗酒、嬉戏,后为宗教热情俘获,在英国内战时创建宗教和政治团体“独立党”。在他的煽动下,国王查理一世于1649年被处死,随后成立共和国。1653年共和国被取缔,建立了“护国公体制”(1653—1658),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Lord Protector),实际上就是军事独裁者。他派了大量间谍,四处探听密谋反叛的消息,结果他的忧惧发展成了常规性的失眠。
(522)“塞莫尔夫人”(Lady Seymour)不是《麦克白斯》里的人物。在《麦克白斯》第5幕、第5场里,有一个军官名叫塞顿(Seyton),是他带给麦克白斯关于麦克白斯夫人的死讯。在莎士比亚的另一出悲剧《理查二世》第2幕、第3场中,有个角色名为塞莫尔(Seymour)。或许克尔凯郭尔在这里说的是亨利八世的第三位王后Jane Seymour(约1505—1537),她曾是第二任王后的侍女,直到王后于1536年被处死。
(523)①“寡妇投入银库的三个小钱”典出《路加福音》12:41—44。“耶稣对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有一个穷寡妇来,往里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耶稣叫门徒来,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福音书所说的“小钱”为småmånter,日记中用的是Penninge;福音书说的是投入“两个小钱”,日记说的是“三个小钱。”
②“五个饼和三条鱼”典出《马太福音》14:13—21,但那里,耶稣是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了五千人,而非日记中所说的“三条鱼”。
(524)①“这是礼拜日”,如果克尔凯郭尔是指他从柏林回到哥本哈根后的礼拜日,那么这日子有可能是1845年5月25日,或6月1日,或6月8日。
②“我们应该满足于赏赐和来世”(maa nøies med at have Lønnen i sig selv og saa hisset)指《圣经》中多处提及的对来世的奖赏。如《旧约·历代志下》15:7:“现在你们要刚强,不要手软,因你们所行的必得赏赐。”或如《路加福音》6:23:“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们的祖宗待先知也是这样。”③按规定仆人换工作的日子为5月1日和11月1日,因此女仆的雇佣期应该至少是半年。但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按月、按周雇佣女仆也较常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打短工是道德不佳的表现。克尔凯郭尔的时代,一个住家女仆每年最多挣30元(rigsdaler),提供吃住。手工业学徒在师傅管吃住的情况下,每年挣200元。
(525)“不朽根本不存在”指关于个体不朽的教义。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反对者就黑格尔思想为个体不朽留有多大空间发生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集中反映在由克劳森(H.N.Clausen)和霍伦伯格(M.H.Hohlenberg)编辑的《外国神学期刊》(Tidsskrift for udenlandsk theologisk Litteratur)上。根据编者1833—1840年间出版的订阅者记录,克尔凯郭尔从1833年起即订阅此刊。克尔凯郭尔所尊敬的老师保罗·马丁·穆勒(Poul Martin Møller)亦写过论文《关于人类不朽的证明的可能性的思考:结合最新的相关文本》(Tanker over Mueligheden af Beviser for Menneskets Udødelighed,med Hensyn til den nyeste derhen hørende Literatur)。
(526)“如果”原文为希腊文ei,表示逻辑推论中的“如果p,则q”。普鲁塔克的论文原题为Perí tou ei tou en Delphoís,即《论德尔斐神庙铭刻中的“ei—如果”》。
(527)1815年10月4日颁布规定,在哥本哈根养犬需登记,且每年更新。但在克尔凯郭尔生活的年代,哥本哈根仍然受到野狗和狂犬病的威胁。
(528)“格伦德威牧师的北欧式酒馆”或许指与政府观点对立的共和派《哥本哈根邮报》(Kjøbenhavnsposten,1845年5月8日和19日)和自由派《祖国》(Fædrelandet,1845年5月23日和24日)一反常态地赞扬君主专制制度的拥趸者格伦德威的做法,起因是格伦德威1845年发表了反对新出版法草案的文章《新出版法草案:从文学角度做出的观察和警告》(Udkastet til en ny Trykkelov fra Literaturens Side betragtet og fraraadt)。还有可能指成立于1843年的“斯堪得纳维亚协会”(Det skandinaviske Selskab),格伦德威在那里发表演讲,祝福斯堪得纳维亚。“北欧式的”原文为ølnordiske,其中Øl意为“啤酒”,这是一种戏谑的说法。克尔凯郭尔还戏称格伦德威为denne ølnordiske Kæmpe,即“北欧斗士”。
(529)《海盗船》(Corsaren)是一份讽刺性周刊,1840年由包括犹太作家、记者哥尔德施密特(M.A.Goldschmidt)在内的人士创刊,从创刊至1846年10月,哥尔德施密特实际上就是周刊的编辑。
(530)①《海盗船》经常刊登名人漫画,但却没有表现过格伦德威。但1844年格伦德威出现在《丹麦万神殿:当代人物画廊》中。参注(403)。
②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半神。
(531)“父亲的坟墓”,克尔凯郭尔的父亲米凯尔.P.克尔凯郭尔于1838年8月14日安葬在位于辅助公墓(Assistens Kirkegård)的家族墓地,今编号No.A 738。老克尔凯郭尔在第一任妻子去世时就购买了墓地,他本人去世后,墓地上竖起了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面刻有他事先起草的碑文:“安娜·克尔凯郭尔/婚前姓伦德/归于我主/一八三四年七月三十一日/享年六十七岁/被爱和思念/她在世的子女/亲戚朋友/尤其是她年老的夫君/米凯尔·皮特森/克尔凯郭尔/一八三八年八月九日/追随她/进入永生/享年八十二岁”。(“/”表示自然断句,此处完全直译,以体现碑文原貌)
(532)对于上流社会来说,从教堂至墓园的路上有送葬队伍相伴,多辆马车和贵重的灵车表示其地位。但是在原则上,有规定(1682年11月7日)人们应避免“过度奢侈和无用花费”,后来长号乐曲不被允许在墓园演奏(1818年6月26日)。
(533)恩格尔(Johann Jakob Engel,1741—1802),德国哲学家、戏剧家,在柏林曾担任威廉王子(威廉三世)的私人教师,后任戏剧导演。日记所说《面情表情》全称为《面部表情的观念》(Ideen zu einer Minik),柏林1785—1786年。
(534)威廉·奥海姆(William Afham)是克尔凯郭尔假名著作《人生道路诸阶段》中“酒中有真言”的作者,该文即是由他讲述的回忆录。这里对“记忆”(hukommelse)和“回忆”(erindring)做出了区分。
(535)“选择其他的名字”指在《非此即彼》(维克多·埃莱弥塔,诱惑者约翰尼斯,威廉法官)和《重复》(康斯坦丁·康斯坦蒂乌斯和“年轻人”)之外的其他名字。
(536)在《酒中有真言》中,在维克多·埃莱弥塔在赞美了莫扎特之后,康斯坦丁·康斯坦丁乌斯让诸位酒友落座,“办一场宴会是多么容易,但康斯坦丁强调说,他绝不想再冒风险了!钦佩是那么容易,但维克多却强调,他再也不会为自己的钦佩给出说辞了,因为失败比在战争中成为残废更可怕!当一个人拥有一根愿望棒的时候,有所欲求是多么容易,但这有时却会比死于匮乏更可怕!”
(537)“法官说他能持续地重复”出自《人生道路诸阶段》中《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威廉法官说:“关于婚姻应该已经说得够多的了,这一刻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了,下一刻,也许就在明天,我还要说,但说的‘总是相同的话并且关于相同的东西’”。关于“强盗和吉普赛人”的话出处同上。同时,在JJ:268中,克尔凯郭尔引用了德国作家沃尔夫(P.A.Wolff)的歌剧《普莱斯欧撒》中的唱词——“只有吉普赛人才会一朝到某地,便永不折返”,参注(383)。
(538)1845年5月8日的《新晚报》(Nyt Aftenblad)上提及并引用《人生道路诸阶段》的片断。《贝林时报》(Berlingske Tidende)于1845年5月6日发表署名“—n”的书评,作者漫不经心地把假名作品《人生道路诸阶段》与署名作品《三则想象情境下的演说》放置一起进行评论,等于认可克尔凯郭尔为《人生道路诸阶段》的作者。为此,克尔凯郭尔于1845年5月9日在《祖国》上发表题为《一则解释及其他》(En Erklæring og lidt til)的文章,反驳书评的观点。
(539)“我本人已经预见了这一点的发生”指《人生道路诸阶段》中,“沉默的兄弟”(Fracter Taciturnus)为《有罪,还是无罪?》一文所写的“结语”。他说:“一个像我这样的晦涩作家一个读者都不会有,只会有很少几个人读到书的一半。”
(540)关于“磨难和痛苦造就艺术上的杰出性”可参日记JJ:331,JJ:333,JJ:335,JJ:340。
(541)“尽力爱上帝”(man skal elske Gud af al sin Formue)语出《旧约·申命记》6: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Og du skal elske HERREN din Gud,af dit ganske hierte,og af din ganske Siel,og af din Formue.)
(542)牧师作为教师是18世纪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产物。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这个定义已经丧失了其特有的理性主义的特点。
(543)研究者不清楚,克尔凯郭尔在日记中所说的批评者所指何人。
(544)对克尔凯郭尔假名作品《哲学片断》的评论出现在两卷本德文期刊《神学作品和教会统计新评》(Neues Repertorium für die theologische Literatur und kirchliche Statistisk,编辑H.Th.Bruns,1845年,柏林)中的第1卷,第44—48页。在评论的结尾处,书评作者指出,他不提出批评意见,因为他更关注的是《哲学片断》一书的“独特方法”。至于作者是严肃地对待“护教辩证法”还是要尝试一种反讽,他将评判权留给读者。原文如下:“Wir enthalten uns jeder Gegenbemerkungen,denn es lag uns wie gesagt blos daran,das eigenthümliche Verfahren des Verf.zur Anschauung zu bringen.Im Uebrigen stellen wir es dem Ermessen eines Jeden anheim,ob er in dieser apologetischen Dialektik Ernst oder etwa Ironie suchen will.”
(545)“哲学对于基督教的侮慢的辛辣讽刺”或许是指黑格尔把基督教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环节的做法。
(546)“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无法认出它”指书评的观点,《哲学片断》尝试以“普遍问题的形式”对基督教的前提进行讨论,结果在一个“拉平的”、“中立化的”和“调和的”当今时代,人们无法识别。原文如下:“Diese Voraussetzungen sind mit einer Klarheit dargestellt,mit einer Schärfe und Feinheit bestimmt,worin unsere Zeit,die alles nivellirt,neutrallisirt und vermittelt,sie kaum wiederkennen wird.”
(547)根据注(546),边注所说的“这些都是书评人的话”并非完全引用,克尔凯郭尔只把“调和”作为时代特征,略去了“拉平”和“中立化”。
(548)①“所有假名作品”指:《非此即彼》(出版人:维克多·艾莱弥塔),1843年;《重复》(康斯坦丁·康斯坦丁乌斯),1843年;《畏惧与颤栗》(约翰尼斯·德·希兰提欧),1843年;《哲学片断》(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1844年;《恐惧的概念》(维吉利乌斯·豪夫尼恩西斯),1844年;《前言》(尼古拉斯·诺特宾尼),1844年;《人生道路诸阶段》(书籍装订人希拉瑞乌斯),1845年。
②关于作者尼古拉斯·诺特宾尼(Nicolaus Notabene)的意思,参注(181)之②。
(549)Underholde一词在丹麦语中既有“娱乐”、又有“支持”的意思。
(550)①“腓特烈斯贝花园”(Fredriksberg-Hauge/Have)位于哥本哈根西门外3公里处,19世纪的时候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哥本哈根市民夏季的重要休闲场所之一。日记中所说的“点心店”(Conditoren)即花园中一处名叫Jostys Pavillon的地方,原是城堡宾客所喜爱的避难处,1813年由意大利建筑师Agostino Taddey所建,因此开始名曰Taddeys Pavillon,1825起由瑞士点心师Anton Josty接管,如今是哥本哈根城内有名的高档餐馆。
②日记中所载在“腓特烈斯贝花园点心店反思”一幕,曾出现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二部、第一章的结尾,意思相同,仅措辞不同。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42—143页。
(551)①“无与伦比的丹麦式的好客”(den mageløse danske Gjestfrihed)指“斯堪得那维亚行动”(skandinaviske bevægelse)。作为该行动的一部分,约五百名瑞典和挪威大学生于1845年6月23日,星期一,抵达哥本哈根。还在海上的时候,他们就受到丹麦轮船的欢迎。在海关,八百名丹麦大学生前往迎接,随后在他们行进至大学的途中,约五万名哥本哈根市民用欢呼和鲜花对他们表示欢迎。这些北欧大学生夜宿市民家。星期二,他们参观丹麦皇家收藏和博物馆,晚上在克里斯蒂安堡举行了盛大的晚宴。星期三,“斯堪得那维亚协会”在鹿苑(Dyrehave)举行了盛大宴会,动用了一百名农夫将学生们运送至鹿苑。席间祝酒、歌声不断,有位市民捐赠了五百瓶香槟。星期四,热情的市民们邀请客人们午餐和正餐,下午免费参观博物馆和收藏展,晚上免费到皇家剧院欣赏特别演出。星期五,游乐园(Tivoli)向一千名大学生免费开放,举行了盛大的焰火表演;园内的音乐厅歌声笑语,颂扬“斯堪得那维亚观念”(den skandinaviske idé)和哥本哈根市民的好客。6月28日星期六,在接待家庭交换祝福和感谢之前,就有众多市民自愿到港口送别,哥本哈根男市民们把帽子、妇女把鲜花扔到甲板上。哥本哈根各大报纸争相报道此次活动的全过程。
②“妓女提供免费服务”出自《非此即彼》上卷中的《轮作》一文,见《非此即彼》上卷,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
(552)“诗意的”原文为拉丁文poetice。拉丁语中的poetice et eleganter(诗意的和优雅的),常被用于评论古罗马诗人的作品。
(553)①“马腾森的观点中立的东西根本不存在,而其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尚未把握其伦理要旨”指他的《道德哲学体系纲要》(Grundrids til Moralphilosophiens System)中“义务规定性的界限”一章。马腾森指出:“职责和良心构成了人类全部的自由生活(frihedsliv)。它要求人类生活呈现为一个道德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精神环节都不能落在法则的规定性之外。因此职责不能在抽象命令的圈子内加以把握,它是个体全面的决定性的精神法则,或者是其以绝对命令形式呈现的理想表达。于是,对职责的精神性的把握要求个体的生活成为一件道德的艺术品,在那里甚至自在自为的偶然性也通过成为对理念的反思而获得了意义。因此,许可的(det Tilladelige)或者道德中立的(det moralsk Ligegyldige)概念是没有任何有效性的,它表达的只是对缺乏具体职责的认识。”
②克尔凯郭尔在日记中没有采用马腾森文本中使用的源自丹麦语的det Ligegyldige,而是采用了拉丁语源的Indifferent。在马腾森著作的英译本中,det Liggyldige被译为the trivial。
(554)哈根博士(Johan Frederik Hagen,1817—1859),黑格尔主义者,1845年7月14日在哥本哈根大学神学系通过论文答辩,获神学从业资格学位(licentiatgrad)。论文题目为《从伦理—历史的角度出发看婚姻》(Ægteskabet,betragtet fra et ethiskhistorisk Standpunkt),论文在脚注中引用了马腾森在《道德哲学体系纲要》中的观点,指出“中立概念(det Ligegyldige)在意志范围内根本没有有效性,它只是无知的避难所(asylum ignorantiæ),而且只当道德认识未能把握意志表现出的道德观点的时候才有效。”哈根为《非此即彼》和《畏惧与颤栗》写过书评。
(555)“过去比未来更必然”(det Forbigangne er mere nødvendigt end det Tilkommende)出自《哲学片断》中“间奏曲”一章。参《哲学片断》,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87—108页。
(556)①“试验中的无名氏”参注(477)。
②根据1762年首版的《丹麦—挪威教堂礼仪》,牧师要连续三个礼拜日,在讲经台上宣读结婚预告,这是《丹麦法》所要求的一项法律义务。预告将宣布即将举行婚礼人的姓名,表达上帝的祝福以及对新人继续完成基督教徒的事业的希望,同时还要宣告:“如果有任何人有任何话要讲,他要及时说出,之后就要保持安静。”
(557)“一个受召去改造整个世界的天才”可能指格伦德威。
(558)“报之以无上肯定的微笑”中“无上肯定”对应的是宫廷语言allehøieste Velbehag,一般是讽刺用法,这里是为了与“女统治者”(Herskerinde)的用词相呼应。
(559)“埃斯基尔德森船”是一种红色的船。埃里克·埃斯基尔德森(Erik Eskildsen,约1775—1856)是港口大王、商人,国王批准他在哥本哈根港口永久专营轮渡业务,此举在19世纪40年代遭到激烈批评。在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哥本哈根的运河和克里斯蒂安港的运河远比现在多,但并不清楚运河的轮渡业务是否也为埃斯基尔德森所垄断。
(560)日记中所说的“国王”为克里斯蒂安八世 Christian Ⅷ(1786—1848),“王后”指Caroline Amalie(1796—1881),是国王的第二任妻子;“孀居王后”指腓特烈六世的王后Marie Sophie Frederikke(1767—1852),自国王1839年去世后一直孀居;“王储”Frederik Carl Christian(1808—1863)是克里斯蒂安八世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儿子,1848年继位成为丹麦国王。
(561)“虚度光阴”对应于短语gaae og løie,在日记正文中还写为gaae og døse。
(562)“严肃地加入了游行队伍”可能指“哥本哈根国民卫队”(Kjøbenhavns Borgervæbning)的游行,地点在“北方共同地”(Nørre Fælled),今为一处公共娱乐地。
(563)“在轰炸中都没有的激情”中的“轰炸”指的是1807年9月英国对哥本哈根的轰炸。
(564) “我的医生”指克尔凯郭尔的私人医生奥陆夫·邦(Oluf Lundt Bang,1788—1877),他的著作被认为推动了对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其《病人饮食》(Syge-Diætetik)中他写道,患者早餐后可饮“不超过一小杯咖啡”,下午不饮咖啡或茶;每日早、中、晚三次各散步半小时至一小时。
(565)①“变像山”(Forklarelsens Bjerg)出自《马太福音》17:1—9。“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人,只见耶稣在那里。/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②“总而言之”原文为拉丁文summarum。
(566)“培尔·麦德森路”在日记中写为 Permadsens Gang,但实际上应为 Per Madsens Gang,即今天的新东街(Ny Østergade),普通百姓居住的一条小街,但常为妓女和嫖客所用,它从哥本哈根城最繁华的东大街(Østergade)进入。
(567)《自由者》(Den Frisinded)有11年发行历史,1845年每周出版三期,以谜语娱乐读者。谜底出现在下期,但实际上不曾公布猜中者名单。《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即传说中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是一份在德国汉堡出版的杂志,一周三期,常常出谜语,谜底出现在下期,常常伴有猜中者名单。
(568)日记JJ:374连同边注[e]的内容,出现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四章、第二部分“问题本身”的§2中,措辞有所区别。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71—372页。
(569)①“燕麦敷剂”(Grød-Omslag)指用热的或冷的燕麦粥敷在患处,以减轻痛苦。克尔凯郭尔的医生奥陆夫·邦在著作中写到这个方法。
②“健全的精神同样渴望摆脱肉体的虚弱”(min sunde Aand efter at afkaste Legemets Mathed)是对谚语“(at have)en sund sjæl i et sundt legeme”的戏仿,谚语源自拉丁成语“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570)①克尔凯郭尔在1844年5月写给哥哥彼得的信中这样写到:“我的精神以越来越大的马力工作,上帝才知道我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因为我知道得再清楚不过,我把自己与一艘蒸汽船相比,比之于船的构造,它的马力过大了。”
②日记JJ:375连同边注内容,出现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四章、第二部分“问题本身”的§2 中,在《附言》中边注中的句子是与其他句子融为一体的。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67页。
(571)在基督教教义中,有“被许可的本能”与“不被许可的本能”之分,其中,“性本能”(kjønsdriften)并不是罪,对其滥用才是罪。
(572)“启示性集会”(opbyggelige Forsamlinger)是直译,可能指那些所谓的“神圣集会”(gudelige forsamlinger),即私下举行的宗教复兴集会。活动起于19世纪20年代的“菲茵岛宗教复兴”(den fynske vækkelse)运动,在40年代扩大至西兰岛西部,教会和世俗政权对此都很警觉。
(573)括号里“布道的权柄”原文为德文er predigte gewaltig,这是路德对《马太福音》7:29的翻译;破折号后的“权柄”原为希腊文exousía。此处根据《圣经》新国际版研读本译出:“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路德的译文是:Denn er predigte gewaltig,und nicht wie die Schriftgelehrten.)
(574)“干犯圣灵的罪”(Synd mod den Hellig Aand)语出《马太福音》12:32,耶稣说:“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Og hvo som taler Noget imod Menneskens Søn,det skal forlades ham;men hvo som taler imod den Hellig Aand,ham skal det ikke forlades,hverken i denne Verden,ei heller i den tilkommende.)路德在《关于赎罪圣事的布道词》(Sermon vom Sacrament der Buße)一文中曾经这样说:“没有比不相信对罪的宽恕的条款更大的罪了,罪的宽恕正是我们每日在信仰中所祈祷的。这个罪就叫做干犯圣灵之罪,它比所有其他的罪都强大且永远不可宽恕。”
(575)“苏格拉底的确定性”指苏格拉底所说的,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什么都不确定地知道。
(576)1505年7月2日,路德在距离埃尔弗(Erfurt)不远的路上步行,被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惊吓,他当即许愿要成为一名修士。在斯唐(C.F.G.Stang)所著《路德传》(Martin Luther.Sein Leben und Wirken,Leipzig&Stuttgart,1835)中,这个事件被叙述为,路德被落在他身旁的闪电惊吓,他的朋友艾莱克斯(Alexis)在埃尔弗城被人杀害。于是整个事件被混淆为一则传奇,即闪电打死了路德身边的朋友。在《路德传》第18页有张版画,路德在他死去的朋友身旁,而闪电继续打在他身后的山上。版画的说明是这样的:“路德的一位朋友被闪电打死,这使后者决心进入修道院。”(Ein Freund von Luthers wird vom Blitz getoedtet was letztern zum Klosterleben bestimmt.)克尔凯郭尔拥有1838年版的《路德传》。
(577)“最狂热的敌人变成了最狂热的捍卫者,这种情况发生过多次”,可参《使徒行传》9:1—9“扫罗悔改”,以及《加拉太书》1:11—24“保罗蒙神呼召”。
(578)①“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见《路加福音》10:25—37。耶稣向前来试探他的律法师讲永生之道,“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自己。”在解释何为邻舍的时候,耶稣讲了好心的撒玛利亚人帮助素昧平生的遭强盗抢劫的落难者的故事。这是在“三一主日”后第13个礼拜日、即1845年8月17日的福音书。
②研究者未查明“两个英国贵族的故事”。
(579)“利未人和祭司只是走过”语出《路加福音》10:31—32。在好心的撒玛利亚人帮助落难者的故事当中,“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580)①根据哥本哈根有营业执照者上交税金的情况,批发商是六个等级中的第一级,也就是上税最多的。
②“权威的尺度”原文为autoriserede Alen,其中Alen(丹尺)是丹麦长度单位。
(581)《阿米阿努斯·马赛里努斯》(Ammianus Marcelinus),德译本名为Ammian Marcellin,由J.A.Wagner翻译,三卷本,法兰克福1792—1794。阿米阿努斯是生于希腊家族的罗马士兵和历史学家,死于公元395年。早年从军,晚年定居罗马,撰写31卷的皇帝史,其中前13卷遗失。他的写作风格严厉、夸张,但却因被视为是权威而具有高度价值。
(582)“中世纪的抒情诗”(Middelalderens Lyrik)指中世纪民歌(folkeviser)。
(583)①《基恩》(Kean)是法国作家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在英国知名话剧演员基恩去世后创作的一出五幕戏剧。从1838年6月5日至1844年9月19日,该剧在皇家剧院上演21次。基恩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勤奋成为其时最伟大的性格演员,同时也是伦敦上流社会被恭维和嘲笑、认可与嫉妒的对象,关于他的私生活中的情爱关系和酗酒有很多传言。最终,在第4幕、第8场中,基恩表达了对同时带给自己快乐和忧愁的戏剧艺术的反抗。他说:“噢,该死的艺术,那里没有情感、没有心情是属于我们的。在那里,我们既不是快乐的主人,亦不是痛苦的主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我们被迫扮演福斯塔福;怀着灵魂的喜悦,我们必须扮演哈姆雷特!总是戴着面具,从来不现一张脸!”
②1849年,克尔凯郭尔在一封写给雷吉娜·奥尔森的信的草稿中说,在与雷吉娜解除婚约后不久,确切地说就是1841年10月21日,他去看戏,当天客串扮演基恩的是演员普林兹劳(F.F.J.C.Printzlau,1814—1859)。
③“那位老提词人”指《基恩》剧中的所罗门,他是基恩的提词人和忠实的仆人。当基恩被英国国王下令封杀一年时,所罗门跟基恩与一位年轻女演员一起远赴纽约。扮演提词人的是知名演员菲斯特尔(J.L.Phister,1807—1896)。
(584)“埃拉斯姆斯证明尼莉是一块石头”典出贺伯格喜剧《埃拉斯姆斯·蒙苔努斯》(Erasmus Montanus)第2幕、第3场。埃拉斯姆斯对他的母亲尼莉说:“小妈妈,我想把你变成一块石头。/尼莉:什么话,这太愚蠢了。/蒙苔努斯:现在你听好了。一块石头是不能飞的。/尼莉:不,非常肯定,除非人们扔它。/蒙苔努斯:你不能飞。/尼莉:这也是真的。/蒙苔努斯:因此,小妈妈是一块石头。”
(585)①“尼尔森夫人”(Md.Nielsen,即 Madam Nielsen)指安娜·尼尔森(Anna Nielsen,1803—1856),自1821年起担任皇家剧院演员,戏路宽广,在演绎主妇和母亲的角色时,表现出了特殊的真挚、深度和热情。她在《莱昂斯夫人》中饰演的寡妇麦尔诺特受到好评,《贝林时报》1844年7月3日的评论中指出,“尼尔森夫人演绎了寡妇麦尔诺特的高贵的质朴性”。
②《莱昂斯夫人》(The Lady of Lyons,日记中写丹麦语译名Pigen af Lyon)是英国戏剧家吕坦(Edward.Bulwer Lytton)的一出五幕戏剧,自1844年7月2日至1845年12月4日,在皇家剧院共上演11场。剧中寡妇麦尔诺特得知贵族宝琳出于爱情要下嫁自己的儿子艾莱克斯时,表达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单纯的骄傲。
(586)“报雨鸟”(Regnspaaer),拉丁名为Scolopax phoeopus,非丹麦本土生长,但每年春、秋两季(5~6月、8~9月)喜来日德兰半部西部的石南荒地、西海岸和一些小岛,据说其叫声预示天将下雨,故译为“报雨鸟”。
(587)“沉湎于感性享乐”原文为拉丁文diliciis diffluentes,语出西塞罗《莱立乌斯,或关于友谊的对话》(Lælius,sive de amicitia dialogus)当中的“non ergo erunt ho mines deliciis diffluentes audiendi”(因此永远不要听那些沉湎于感性享乐的人的话)。“被毁”对应于ere diffluentes。
(588)丹麦自17世纪60年代起成为君主专制政体国家,19世纪40年代自由派开始讨论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这场运动以1849年6月5日国王腓特烈八世签署宪法而胜利告终。这一天标志着丹麦社会完成了由君主专制国家向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和平转换。从此,“臣民”(undersåterne)成为自由的“公民”(borgere)。
(589)①“哈姆雷特凭着火钳发誓”指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第3幕、第2场的情景,其时哈姆雷特发誓说,他仍然喜欢罗森克朗兹。
Rosencrantz:My lord,you once did love me.
Hamlet:And do still,by these pickers and stealers.
在克尔凯郭尔所拥有的施莱格尔(A.W.Schlegel)的莎士比亚作品德译本中,“by these pickers and stealers”被正确地译为“bei diesen beiden Diebeszangen”,指哈姆雷特发誓时伸在空中的两根手指。但在Peter Foersom的丹麦文译本中,此句被误译为“ved denne Tyvekloe”(即“凭着这贼爪子”)。克尔凯郭尔文本中何以成为“凭着火钳发誓”,注释者无从查考。
②“海贝尔的《天文女神》在装订上至少要花4斯基令”指海贝尔主持出版的天文学年鉴《天文女神》(Urania)1846年卷的装订费用。它花了3块钱(rigsdaler)用于纸板装订,又花了48斯基令用于烫金布面。日记中所说的“4斯基令”原文写为4β,即4个skilling,是丹麦语中“零钱、小钱”的固定说法。
(590)日记JJ:396的内容出现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四章、第二部分“问题本身”的§2中的一则超长的脚注当中,文字略有区别。比如,在《附言》中,说的是“拿我的生命(liv)打赌”,而且没有直呼海贝尔其名,亦没有提及天文学年鉴《天文女神》,而只是说“书籍装订”。《附言》的注释者根据本日记内容增补了完整背景。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15页,第486页(相关注释)。
(591)“西门”(Vesterport)是哥本哈根城墙西边的门,在腓特烈斯贝大街的终端。哥本哈根的城门除北门(Nørreport)不关闭外,其余城门午夜时分将关闭,仲夏3:30开门,仲冬7:30 开门,10月5:30 开门,11月6:30 开门,12月7:00 开门。
(592)“派伯令湖”(Peblingesøen)是哥本哈根三个堰塞湖之一,属于城市水系防御的一部 分。与 湖 平 行 且 靠 近 城 区的一 条 小 路,人称“婚 姻 之 路”(Ægtestandsstien)或“爱情之路”(Kærlighedsstien)。
(593)①“我们在雷鸣声中听不见他”指《旧约》中上帝在电闪雷鸣中现身。在《出埃及记》20:18中,“众百姓见雷轰、闪电、角声、山上冒烟,就都发颤,远远的站立,……”在《约伯记》37:4—5 中,“随后人听见有雷声轰轰,/大发威严;/雷声接连不断。/神发出奇妙的雷声;/他行大事,我们不能测透。”在《新约·启示录》14:2中也有对雷声的描写。
②“真挚情感”原文为Inderlighed。在更多情况下,该词被译为“内心性”。
(594)格瑞慕尔·汤姆森(Grímur T.Thomsen,1820—1896)是冰岛—丹麦文学家,日记指的是他出版于1845年的学位论文《论拜伦》(Om Lord Byron.Udgivet for Magistergraden)。时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主任的约斯泰德(H.C.Ørsted)认为,这篇论文值得进行公开答辩,答辩最终于1845年4月29日进行,《贝林时报》当天发表了评论。他在论文没有标注页码的“前言”中写道:他“要归功于很多人,包括歌德、黑格尔、霍托(Hotho)、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等等,他们多数人在论文的不同地方被引用。”论文提到了“《非此即彼》中的一篇文章”(即《直接性的情欲阶段或者音乐—情欲》),克尔凯郭尔借假名作者之口批评拜伦的《唐璜》与唐璜的理念不一致。对此汤姆森反驳说,作者预先设定了某个理念,并且以评论者自己的理念去评判作品。论文没有引用《非此即彼》、《畏惧与颤栗》和《忧惧的概念》,但是汤姆森和克尔凯郭尔一样,对于“魔性”、“悲剧性”、“疑症”、“预感”这些主题有兴趣。
(595)“灯放在斗底下……灯放在山上”(sætte sit Lys under en Skjeppe…anbringe et Lys paa et Bjerg)典出《马太福音》5:15:“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还可参《路加福音》11:33:“没有人点灯在地窨子里或是斗底下,总是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
(596)“童子军报”(Speideren)应是虚构的,研究者没有发现叫这个名字的期刊或报纸。
(597)“歌德并没有这样做”(Goethe havde ikke gjort det),但这里不清楚的是,日记所说的“没有这样做”是指歌德没有跟熟人打招呼,还是没有“对这种组合感到绝望”。如果是后者,则克尔凯郭尔或许指贝蒂娜·阿尼姆(Bettina von Arnim,1785—1859)记述的一则逸事:歌德与贝多芬一起散步,他们碰到了皇室成员,贝多芬既不让道,也不行礼,但歌德却站在路旁,脱帽致意。这个逸事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广为人知。
(598)彼得·罗丹姆(Peter Rørdam,1806—1883),1829年获神学博士,19世纪30年代时在哥本哈根任教,其间跟克尔凯郭尔有交往,1841年7月10日赴西兰岛南部任牧师,为此举办了告别晚会,克尔凯郭尔当时参加了。根据罗丹姆的侄子霍尔格(Holger Frederik Rørdam)的回忆,克尔凯郭尔经常跟罗丹姆上他母亲位于腓特烈斯贝的家,他活跃的谈吐、在精神问题上的罕见辩才使他在家族圈中表现突出。但二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对立的,对他们的友谊的合理解释是,罗丹姆“直接的自然天性”是克尔凯郭尔试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们的友谊突然破裂,原因是在一次散步时,克尔凯郭尔无情地嘲笑了格伦德威,这触怒了罗丹姆,因为他爱格伦德威,视其为自己最大的恩人。罗丹姆发了脾气,克尔凯郭尔害怕了。二人的友谊从此断裂,没有和好。
(599)“意大利民间故事”无从查考。但是克尔凯郭尔在1836~1837年的一则笔记中曾这样写道:“一个绝望的罪人在地狱中醒来并且呼喊道:几点了;魔鬼回答说‘永恒’。”克尔凯郭尔说他不知道此说从何处而来,但认为它带有那种从整个人类口中说出来的特征。在《非此即彼》下卷中,威廉法官认为故事出自中世纪。
(600)“共感式悔悟”(den sympathetiske Anger)指《人生道路诸阶段》结尾,“沉默的兄弟”《给读者的信》当中讲到的赌徒的例子。赌徒金盆洗手,悔悟使他放弃了赌博行为。但有一天,从塞纳河捞起一个死人,这人曾是赌徒,曾绝望地抵抗赌博的欲望。这个事件震惊了赌徒,他与死者产生了“共感”。
(601)“最后的、简单的附言”(Afsluttende eenfoldigt Efterskrift)指克尔凯郭尔《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Afsluttende uvidenskabelig Efterskrift),该书于1846年2月20日完成印刷(Bianco Lunos Bogtrykkeri),2月27日送至瑞兹书店销售。克尔凯郭尔在1845年12月30日把手稿交付印刷厂时,才把eenfoldigt改为uvidenskabelig。
(602)“最后一段”指《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结尾处的“附录 与读者达成的共识”(Forstaaelsen med Læseren),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23—527页。在《附言》中,完整的句子为:“我本人要说,我只是一个哲学门内的冒失鬼,受召开辟一个新的方向。”(中译本第526页)
(603)①“两面性的艺术”(den tvetydige Kunst)在《附言》中的语境如下:“我所说的、且用另一种方式——两面性的、令人怀疑的方式——所说的导师,是思考生存和‘去生存’的两面性艺术的导师。”(中译本第527页)
②“不管这是令人高兴还是令人悲伤的标记”引自《附言》,参中译本第527页。
(604)“真该从中得出点东西”不是对《附言》的严格引用。
(605)①“让当这样的导师的空洞的、虚荣的想法远离我吧”(langtfra mig være den tomme og forfængelig Tanke at være en saadan Læremester)引自《附言》,参中译本527页。
②“‘虚荣’在这里是在《圣经》意义上说的”,“虚荣的”(forfængelig/vain)源自拉丁文Vanus,对应于tom/empty,hul/hollow;forfængelig/vain,在《传道书》2:17中,因为体会到人生稍纵即逝,所以传道者感叹,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类似的意思还可参《罗马书》8:20。
(606)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第四章中,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在反对单凭婴儿洗礼式就能使人成为基督教徒的问题上,引用了路德的话。在《附言》中是这样的:“但是,我们那些吹毛求疵的诡辩论者根本没有论及圣事中的信仰,而是勤勉地叽里咕噜地说着圣事所拥有的真正的力量(客观表现),因为他们总是在学习,但却从未企及有关真理的知识。(《论巴比伦的俘获》,格拉赫版,第4卷,第195页)。”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13—314页。
(607)“五种天主教圣事”指路德在《论巴比伦的俘获》(Büchlein von der babylonischen Gefängniβ der Kircke,1520)中,对天主教七种圣事当中的五种的拒斥,它们是:坚振/坚信(Confirmation)、婚配(Matrimony)、派立(Ordination)、终傅(Extreme Unction)、告解(Confession)。路德只认可“圣体”(Eucharist)和“洗礼”(Baptism)两种圣事,因其为耶稣所立。
(608)根据上下文,“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当指反对假名作者对路德的引用,因《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于1845年末送至印刷厂,1846年2月27日已开始销售,而本则日记之后的JJ:415的日期是1846年2月7日,因此“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应是假设性的。
(609)格拉赫(Otto von Gerlach)是10卷本《路德文集》(Luthers Werke)的编辑,全集首版于1840—1841年,日记指该《文集》第4卷。因未见克尔凯郭尔的藏书,因此无法确定这里所说的“更重要的部分”的具体内容。
(610)根据1815年9月14日的警察局规定,工作马车或雪橇的速度不得超过步行速度,而所有其他交通工具应以“中速”或者“缓速”运行。
(611)“最初的和最后的说明”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的结尾处,字号比正文小,署名“S.克尔凯郭尔”,且标注有日期“1846年2月”。文中,克尔凯郭尔承认自己是一系列假名作品的真实作者。(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30—534页。)“最初的和最后的说明”的誊抄稿未能保存,草稿比正式出版的内容要短一些,用黑墨水写在一张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上,标题为“评论”(Anm.[ærkning])。在标题的上方和侧面,克尔凯郭尔两次用铅笔写上了“Nei!”(即“不!”)。
(612)在克尔凯郭尔自己的《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样书的空白页上,对第217页假名作者评述《人生道路诸阶段》中《有罪,还是无罪?》的那段文字(参中译本第235页)加了一个注解:“关于第217页。/有一个评论没有印出来,因为它写成得晚,尽管它是草成的;而且我有一些理由不愿在书稿上改动或者增添一丁点东西,书稿于(18)45年12月的最后几天完整地交到了印刷厂。”在一校中,克尔凯郭尔的秘书列文(Israel Levin)在相应位置的空白处加了星号,并在页脚处写道:“注意(NB)。附加评论属于此栏。——至第2行。”星号和页脚笔记都被画掉了。
(613)①《海盗船》(Corsaren)于1846年出版了一系列讽刺文章,影射并且嘲弄克尔凯郭尔,共18期,具体时间为:1月2日(第276期)、9日(第277期)、16日(第278期)、23日(第279期)、30日(第280期);2月20日(第283期)、27日(第284期);3月6日(第285期)、13日(第286期);4月3日(第289期)、17日(第291期);5月1日(第293 期)、29日(第297 期);6月12日(第299期)、19日(第300期);7月17日(第304期);10月23日(第318期);12月24日(第327期)。在最初两期后,克尔凯郭尔假借Frater Taciturnus(“沉默的兄弟”)之名,在《祖国报》1846年1月10日撰文《一桩文学的警务事件的辩证结果》(Det dialektiske Resultat af en literair Politi-Forretning)加以回应。
②1845年12月22日,彼得·穆勒(P.L.Møller)出版了1846年美学年鉴《盖亚》(Gæa),在题为《索湖之行》(Et Besøg i Sorø)的文章中,他对《人生道路诸阶段》提出了严厉批评。为此,克尔凯郭尔以“《人生道路诸阶段》第三部分作者,Frater Taciturnus”为名,在《祖国报》12月27日撰文《一位云游美学家的行为,以及他如何前来为宴会付账》(En omreisende Æsthetikers Virksomhed,og hvorledes han dog kom til at betale Gjæstebudet)加以回应。文中克尔凯郭尔把穆勒认同为《海盗船》,并且说“真希望我现在就上《海盗船》”(Gid jeg nu blot maatte komme i‘Corsaren’),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是唯一只受报刊好评而不被攻击的作家。
(614)“上帝会给予我坚定而智慧的精神”(give mig en sikker og vis Aand)可能典出《福音教会赞美诗》(Evangelisk-kristelig Psalmebog)中的诗句“给予我新的智慧的精神”(giv mig en nye viis Aand)。此语还有可能出自路德对《诗篇》51:10的翻译:Schaffe in mir,Gott,ein reines Herz,und gieb mir einen neuen gewissen Geist.(“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正直’或作‘坚定’]”)此处选择以“坚定”与sikker或gewissen相对应。
(615)“培养自己成为牧师”对克尔凯郭尔来说,就是寻求圣职,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成为牧师所要求的学历和专业训练。参注(507)①。
(616)①“看校样”指看《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的校样,具体时间应在1846年1月中旬至2月初之间。
②《两个时代》(To Tidsaldre.Novelle af Forfatteren til‘En Hverdags-Historie’)是海贝尔的母亲托马西娜·居伦堡(Thomasine Gyllembourg)发表的小说,1845年由海贝尔出版。《地址报》于1845年10月30日发布了小说出版的消息,克尔凯郭尔1846年3月30日出版《文学评论》(En literair Anmeldelse.To Tidsaldre,Novelle af Forfatteren til‘En Hverdags-Historie’),写作开始时间可能是1846年1月10日左右,因为根据札记NB,克尔凯郭尔把该文稿放在他为回应《海盗船》的攻击而于1846年1月10日发表在《祖国报》的文章之后。《文学评论》书稿于3月4日交付印刷厂(Bianco Lunos Bogtrykkeri)。
(617)研究者认为,JJ:416说的人是克尔凯郭尔的父亲——米凯尔·克尔凯郭尔,他去世时享年82岁。
(618) “教会不审判隐藏起来的东西”原文为拉丁文 de occultis non judicat ecclesia。这句话在日记JJ中出现多次,所引页码为克尔凯郭尔日记本JJ上原有页码,涉及JJ:317,JJ:331的后半部分,JJ:339,JJ:431——这则日记在本则日记之后。
(619)“上帝在无人说话时审判”原文为德文:Gott richt’t,wenn niemand spricht。语出《德国童话和传说》(Deutsche Märchen und Sagen,J.W.Wolf,Leipzig 1845)。故事讲一位主教欲整肃一座修道院,他开除了院长,但有一个叫鲍索的修士不顾多次警告,仍然违反纪律。主教非常生气,把他召到上帝的法庭(Gottes Gericht),警告他必须终止亵渎上帝的行为。鲍索不仅不听,还当面嘲笑主教。结果主教刚故去,鲍索也死了,死在为他修面的理发师之手。于是人们有了这句谚语:上帝在无人说话时审判。
(620)日记中歌德的诗为德文:Ach,da ich irrte,hatt’ich viel Gespielen,/ Seit ich die Wahrheit kenne,bin ich fast allein。这首诗出自歌德的《献词》(Zueignung),但第三句应为:Da ich dich kenne,其中dich指“真理女神”。
(621)“批评文章”指克尔凯郭尔正在从事写作的《文学评论》,参注(616)②。
(622)①赛亚(Hans Carl Sager,1808—1885),高级面包师,哥本哈根贫困救济办(Københavns Fattigvæsen)主任。
②尼尔森教授(Michael Nielsen,1776—1846),自1811年至1844年10月1日,任哥本哈根贵族私立学校“公民美德学校”(Borgerdydsskolen)校长,1822年起任名誉教授。克尔凯郭尔和他的哥哥彼得均毕业于此校,而且都是尼尔森教授的学生,后来他们都曾担任过该校的教师。下文中的“米凯尔”(Mikkel)是Michael的儿语。
③尼尔森于1844年搬进位于Frederiksberg Smallegade 13号的住所,直至1846年2月11日去世。
(623)“淡定,淡定”原文为sinne,sinne,此为日德兰半岛南部的方言,相当于丹麦语中的rolig,rolig。以此克尔凯郭尔指示了尼尔森的出身,他来自日德兰半岛南部名为一个叫南维尔斯楚普(Sønder Vilstrup)的乡村(在Kolding 与 Fredericia 之间)。
(624)①克尔凯郭尔在《文学评论》中,把《海盗船》的所做所为视为是“文学上的卑劣行径”(litteraire Foragtelighed,英译literary comtemptibility),同时他在该书中还展开了“理念”、“人生观”和“匿名写作”问题的讨论。
②根据1799年9月27日颁布的《新闻自由法令》(Trykkefrihedsforordning)的前言,公开出版物不允许匿名,须署全名和真名,以防作者掩盖其阴险和卑劣的不良意图。《海盗船》自发行起一直由不具名的“稻草人”作主编,但1843年6月7日,高等法院判哥尔德施密特为该报实际的编辑和出版人。——根据《新闻自由法令》,克尔凯郭尔用假名发表作品的行为违反了该法令第16、17 条。但是,克尔凯郭尔在《最后的、非科学的附言》结尾处“最初的和最后的说明”里这样写道:“在这方面我不觉得自己触犯了哪一条法律,在著作出版的同时,印刷商和作为政府官员的新闻检查官总是要被正式告知作者是何许人氏。”(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30页)该法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未坚持下去,到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匿名写作或假名写作已相当普遍。
(625)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5—385年),古希腊喜剧作家,著有喜剧44部,流传下来11部。克尔凯郭尔拥有《阿里斯托芬喜剧集》的希腊文版、德文版和丹麦文选集。
(626)克里翁(死于公元前422年),希腊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生活的时代被视为独裁者和蛊惑民心的政客,在阿里斯托芬喜剧《武士》中受到嘲笑。根据《阿里斯托芬全集》德文版前言,克里翁作为独裁者力量太大,以至于演员都不敢扮演他。传说阿里斯托芬亲自上阵,他在脸上涂了葡萄酒的沉淀物,以此嘲弄克里翁因酗酒而浮肿的面孔。
(627)“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得好”参柏拉图《申辩篇》18 b—d。《申辩篇》未收入海斯翻译的丹麦文《柏拉图对话选》(Udvalgte Dialoger af Platon),在克尔凯郭尔拥有的德文版中,施莱尔马赫把希腊词skiamacheín(“与影子搏斗”)译成in der Luft fechtend,即“在空中斗拳”,此为《圣经》用语。克尔凯郭尔使用“影子”(Skygger)一词说明,他读的可能是希腊文版。
(628)①“施展魔法变出一营影子”(fremkogle en Legion af Skygger)是对《马太福音》26:53中的“十二营多天使”(tolv Legioner Engle)的戏仿。耶稣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么?”
②“营”(Legion)是古罗马军队编制,一营有士兵三千至六千人。19世纪40年代中期,《海盗船》有三千订阅者;至1845年11月21日,订阅者人数将近五千。
(629)“大厚书和小玩意”指海贝尔在《智识杂志》(Intelligensblad)上发表的《文学越冬作物》(Litterær Vintersæd)中在评价《非此即彼》时所说的话:“考虑到容量,书可以被称为巨著(Monstrum)。”但论及斯可里布的独幕喜剧《初恋》(Den første Kjærlighed)时,他说这是“一出美丽的短剧”(en smuk lille Bagatel)。Bagatel指短诗或短剧,译为“小玩意”。
(630)“小册子”(Flyveskrifter)的历史可追溯至印刷术兴起时,在报纸流行之前,小册子在宗教和政治斗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格伦德威在1825年后与教会论战,使小册子获得了更大的意义;自由派神学家蒙拉德(D.G.Monrad,1811—1887)出版的《飞行政治杂志》(Flyvende politiske Blade)亦使这种文体获得了政治学新生。根据1799年的《新闻自由法令》以及1814年颁布的强化法令,相比于“大厚书”(即24张,或8开纸384页),“报纸、期刊和杂志”需接受出版前的新闻检查。
(631)明谷的伯纳德(Bernard af Clairvaux,1091—1153),又称圣伯纳德,法国西多教团修士,神秘主义者。这句话原为拉丁文:impleri visitationibus Dei anima non potest,quæ distractionibus subjacet.
(632)“对道德的现代统计学的考量”可能指关于民众道德状况的公开辩论,其中统计学起了很大作用,提供了私生子女、自杀、犯罪和精神病情况的调查结果。参《统计图表》(Statistisk Tabelværk),第6册,哥本哈根1842年。在《人生道路诸阶段》中“写给读者的信”中,“沉默的兄弟”对“图表式整体研究”(tabellariske oversigter)提出了批评。
(633)①“新的一期‘娱乐’期刊”指娱乐文学期刊,如《丹麦农民之友周刊》(Den danske Bondeven,et Ugeblad til Nytte og Fornøielse),创刊于1836年;以及《丹麦百姓消遣阅读》(Morskabslæsning for den danske Almue),1839—1841年间出版,1845年10月恢复出版。
②“跳海”(springe i Stranden)意为自杀,溺水而亡在哥本哈根较为普遍,例如在长桥西边的卡里堡海滩(Kalleboe Strand)。
(634)JJ:427的内容与《文学评论》直接相关,“代表”和“反思”是后者的主题。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代表”可以指哥本哈根市民代表,或者议会成员。日记中楷体“作为代表的个体”对应于repræsenterende Individ,“被代表”对应于repræsenteret。
(635)①克尔凯郭尔从未得到过稿酬,因为他(直到1847年)都是自费出书。
②“雇佣文人”(literaire Sjouere)中的Sjovere,原意为“打日工的人”,通常被视为粗野、缺乏责任感。
(636)在贺伯格喜剧《埃拉斯姆斯·蒙苔努斯》(Erasmus Montanus eller Rasmus Berg)第3幕、第2场,雅斯泊针对哥本哈根人认为地球是圆的,说:“在山区没人会相信这个。”
(637)“他知道万物皆不确定……恰是不确定的”,是克尔凯郭尔对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导言:论哲学的目的”前两小节的理解性重构。斯宾诺莎这样写到:“(一)当我受到经验的教训之后,才深悟得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无谓的,并且我又确见到一切令我恐惧的东西,除了我的心灵受它触动外,其本身既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因此最后我就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这就是说,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二)我说‘最后我就决意’这样做,因为初看起来,放弃确实可靠的东西,去追求那还不确定的东西,未免不太明智。我明知荣誉和财富的利益,倘若我要认真地去从事别的新的探讨,我就必须放弃对于利益的寻求。假如真正的幸福在于荣誉和财富,那末,我岂不是交臂失之,但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不在于荣誉、财富,而我用全副精力去寻求它们,那末我也同样得不到最高的幸福。”参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页。
(638)“任务不是从个体出发到族类,而是从个体出发,经过族类而企及个体”出自《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只是原书中第二个“族类”后还有“(普遍的东西)”,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56页。
(639)贝耶尔博士(Karl Bayer,1806—1883),德国哲学家,日记中所说论文《伦理共同体概念》(Der Begriff der sittlichen Gemeinschaft)发表于小费希特(Immnuel Hermann Fichte,1796—1879)编辑的《哲学和思辨神学学报》(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und speculative Theologie)第13卷,第69—102页。该期刊自1847年起由乌尔瑞奇(H.Ulrici)编辑,标题改为《哲学及哲学批评学报》(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und philosophische Kritik)。贝耶尔在论文中指出,社会的团结不是出自外在的必要性,而是出自内在的必要性,只有自由才能使社会成为一个爱的团体。他将社会划分为三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共同体”(Gemeinschaftsgebiet der Beziehung),即无生命的自然领域;“关系共同体”(Gemeinschaftsgebiet des Bezugs),即有生命者的共同体,通过自我牺牲、自我尊重以形成一个完美集体的理想;以及“完美统一共同体”(Gemeinschaftsgebiet der vollendeten Einigung),即和谐、统一的社区,其中,整体的独立取决于各个环节的独立,所有相互关联的关系是在个性化的、道德的和精神的社会中的自由的关系,爱的关系。在日记中这三个部分被简写为:关联(Beziehung),关系(Bezug),统一(Eeinheit)。
(640)“受难故事”(Lidelses-Historie)可参JJ:317。
(641)“他为自己所做的墓前演说”,根据1817年6月21日致西兰岛主教的官方文件,在牧师许可的情况下,墓前演说(Liigtale)可由非神职人员完成。
(642)“走进屋,关上门,向上帝祷告”是对《马太福音》6:6的戏仿。耶稣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643)楷体文字原为拉丁文:sapientem nulla re indigere,et tamen multis illi rebus opus esse.(此句是对塞涅卡信9:14的重写)—— Ergo quamvis se ipso contentus sit sapiens,amicis illi opus est,non ut habeat,qui sibi ægro assideat,sed ut habeat aliquem,cui ipse assideat,pro quo mori possit.(此句是对塞涅卡信9:8—10的重写)
(644)克尔凯郭尔引自贝耶尔博士的论文,参注(639),但标点有所改动。引文页码误记为《哲学和思辨神学学报》86页,应为第88页。
(645)《贝林时报》全称应为Den Berlingske politiske og Avertissements-Tidende,创刊于1748年,自1845年1月起每日出两期,主要刊登政治、新闻、评论、商业信息、连载故事以及广告。报纸享有刊登政治新闻的皇家特许,直到1848年。
(646)《贝林时报》在1846年约有四千名订阅者,阅读者的数量可能还要高很多。克尔凯郭尔从未在该报纸发表过文章,他常撰文的《祖国报》同年订阅量约一千五百份,他自己自费出版的书的印刷量为五百册。
(647)①在《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的结尾处“最初的和最后的说明”当中,假名作者这样写道:“正如感谢是在告别的瞬间真诚呈现的,我顺便诚恳地向每一位保持沉默的人表达谢意,并且对讲过话的Kts表达我深刻的敬畏。”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32页。——Kts是雅各布·彼得·明斯特(Jakcob Peter Mynster)发表作品时的个性署名。明斯特在《智识杂志》上发表的《教会论争》(Kirkelig Polemik)一文中,赞扬了克尔凯郭尔1844年的《四则建设性演说》。
②“人们指责我”指在《附言》出版之际,《海盗船》1846年3月6日发表了题为《伟大的哲学家》(Den store Philosoph)一文,其中提到了克尔凯郭尔,说他“‘感谢所有沉默的人’;但明斯特主教却享有赞扬他的专有权,而每一个干预这种特权的人,都将被召唤至法庭并且受到重罚。结果我们所有其他的人都应该闭嘴。/这一点相当奇怪,我们无权处置我们购买并支付了3元64斯基令的书。如果克尔凯郭尔博士邀请一个人到家里,给他一杯咖啡,并且说:您将要品尝到您这辈子所品尝过的最美味的咖啡。但是您应该对这喜悦完全麻木,您不可赞扬它——唯一有权赞扬我的咖啡的,是明斯特主教。”
(648)①作为《三则想象性情境演说》的作者,以及人们所认定的《人生道路诸阶段》的作者,克尔凯郭尔被1845年5月6日《贝林时报》上一篇署名“—n”的文章称赞为“有思想的深度,追踪其对象到线索的最末端,而且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的美和优雅,尤其是一种灵活性,在此方面当代丹麦作家无人能敌。”克尔凯郭尔在《祖国报》1845年5月9日撰文《一个解释及其他》(En Erklæring og lidt til),请求“—n”不要称赞他,说此人的匿名写作无法证明其文学上的权威性。但是,“当丹麦文学界的合法统治者,比如海贝尔教授说话的时候,当一个像麦德维教授这样欧洲级别的人物说话的时候,当那个有权威的、令人尊重的Kts说话的时候,——是的,一个暗示都是有意义的,一个鼓励的字眼都是有效的,一个友好的文学性的问候都是喜乐的。”
②从1838年最早的作品《尚存者手记》(Af en endnu Levendes Papirer)、1841年的《论反讽的概念》,到1843年的《非此即彼》,克尔凯郭既没有请求免于被称赞,又没有“靠着明斯特”。日记中的意思或许指的是他发表于《祖国报》1842年6月12日的一篇讽刺文章《公开的忏悔》(Aabenbart Skriftemaal),文中他请求不要称赞他,而且颂扬了明斯特。
(649)“《最后的附言》的结尾”指“最初的和最后的说明”,克尔凯郭尔在承认了假名写作的事实后曾经说:“我的假名或者多重假名在我的人格中并无偶然根据……相反,这根据本质上就在创作本身,它因对白和心理学层面上形形色色的个性差异之故,诗性地要求不在善与恶、伤心欲绝与欢天喜地、绝望与自大、痛苦与欢愉等等之间做出区分,这些只是从心理学的后果出发以理想的方式做出的界限划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人敢于或者愿意涉足现实中的道德界限。”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30页。
(650)“让他去死”原文为拉丁文pereat。
(651)克尔凯郭尔在《祖国报》上的文章《一个解释及其他》中说:“一个没有根基的认可就像一个没有根基的攻击一样是可拒绝的。恰恰在我们这个时代,第一项非常危险,因为人们以多种方式试图从那些我们的祖国为之骄傲的少数杰出个体身上去抢夺这些人经过多年才凭其罕有的杰出而赢得的声望,即享受年轻一代的尊敬,为新手在文学界指派位置的权威,以及用挥手喝彩鼓励他们。”在《文学评论》中,“杰出之士”(den udmærkede)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652)在日记中,斯宾诺莎论文《知性改进论》写为 de emendation intellectus,但实际应为Tractatus de intellectus emendatione,这是通用的简写,原作标题长得多。日记中所说页码是指《斯宾诺莎全集》(Spinoza opera)中的页码。《知性改进论》开始部分的意思,克尔凯郭尔在JJ:429的结尾处进行了重构,参注(637)。
(653)①斯宾诺莎《伦理学》在日记中写为Ethica,这是学界通行的简称,原标题为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e et in quinque partes distincta,其中第一部题为“论神”。日记中的论点涉及如下内容:“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些煞费巧心说神想证明事物都是有目的的人,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辩论法,他们,不用穷诘至不可能(reductio ad impossible)的辩论法,而用穷诘至不知道(reductio ad ignorantium)的辩论法以证明其说,——这也足见他们实在无可奈何找不到别种方法来辩护了。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譬如,忽然有一块石头自高处坠下,恰好打在从下面走过的人的头上,竟把这人打死了。于是他们便用这种新方法论证道:这块石头坠下的目的就在打死那人。因为假如神没有意旨居心命那块石头达到打死那人的目的,天地间哪里会有种种因缘那样凑巧发生的事(因为常常有许多同时凑巧发生的事)呢?我们也许回答说:这件事情发生是由于刮大风,而那人恰好在那时打那里走过;但是他们又要追问道:若不是天神作主,那天哪会起大见,又哪会那样凑巧,那人恰好打那里走过,偏偏把他打死?若是我们又回答道:那天起大风,因为海上有了大风浪,而前此天气又清明,无人提防;而那人因朋友有事邀请他去,所以从那里走过,因而遇难。但他们又追问道:——因为这样追问是没有止境的——若不是天公有意,为什么那天海上会起风浪?为什么朋友恰好要邀请他?似此辗转追诘,以求因中之因,一直把你穷追到不能不托庇天意以自圆其说为止——天意便是无知的避难所。又如他们见到人体构造的神妙,因昧于其所以然之故,遂不禁惊讶,便断言人体的结构不是机械般造成的,乃是有一种神圣的或超自然的匠心创造而成,所以能使各部分互不相妨害。”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0—41页。
②“无知的避难所”原文写为asylum ignorantiæ,但在斯宾诺莎著作中应为ignorantiae asylum。
③“致动因”原文为拉丁文causa efficiens。亚里士多德及经院哲学家列出了一长串原因,但其中有四种主要原因,它们是:质料因(causa materialis)、形式因(causa formalis)、致动因(causa efficiens)和目的因(causa finalis)。在斯宾诺莎及永恒的视角看来,“致动因”是内在性的,而“目的因”是超越的。
(654)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二部分“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中这样写道:“人之被欺骗由于他们自以为他们是自由的,而唯一使他们作如是想的原因,即由于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而不知道决定这些行为的原因。”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5页。
(655)日记中所指的应是《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第二部、第二册、第二章“主体性真理,内心性;真理即主体性”。其中假名作者这样写道:“如果主体性是真理,那么在真理的定义当中还应该包含对与客观性的对立的表达,一种对那个分岔的记忆,而这个定义同时也会显示出内心性的张力。对真理的定义是这样的:真理就是通过最具激情的内心性在占有之中牢牢抓住的一种客观不确定性,这是对于一个生存者来说的至上真理。道路分岔之处(我们无法客观地指出这一点究竟何在,因为它就是主体性),客观知识处于悬置状态。于是,客观地说他只拥有不确定性,但是正是这一点强化了内心性的无限激情,真理恰恰成为怀着对无限的激情去选择客观不确定性的一桩冒险。为了发现上帝,我观察自然,我的确看到了全能和智慧,但我同时也看到了令人焦虑不安和感到麻烦的东西。这个全体就是客观不确定性,但正因为如此,内心性才变得强大,因为内心性要以对无限的全部激情把握那种客观不确定性。在一个数学命题中,比方说,客观真理是给出的,但是因此它的真理也就是一种漠不相关的真理。”参《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65页。
(656)“隐居者活得惬意”在日记中写为拉丁文latere,bene latuit,克尔凯郭尔犯了错误,正确的句子应为latere,bene vixit,语出罗马诗人奥维德《悲歌》(Tristia):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克尔凯郭尔藏有《奥维德作品集》(P.Ovidii Nasonis opera quae supersunt)。
(657)关于“黑格尔论哲学的开端”在克尔凯郭尔时代是丹麦学界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
(658)“哲学源起于惊异”出自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 12f。楷体的“惊异”对应于日记中的丹麦文Forundring。关于自然界的“惊异”情感的论述还可参日记JJ:218。
(659)①“笛卡尔论激情的著作”指其《论灵魂的激情》(Tractatus de passionibus animæ)第二部中第53条,题为Admiratio,此为“惊异”的拉丁语。日记中所说的“惊异没有对立面”写为 Forundring ingen Modsætning har,在笛卡尔著作中写为Nec habet contrarium。
②“斯宾诺莎注意到了‘惊异’”中的“惊异”写为拉丁文admiratio,指斯宾诺莎《伦理学》第3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中对“惊异”的界定:“惊异是心灵凝视于一个对象的想象,因为这个特殊的想象与别的想象没有联系。”(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2页。)在克尔凯郭尔所藏《伦理学》中,这段话被画了重点。
③“三种激情(欲望,快乐,痛苦)”,日记中这三种激情写为拉丁文cupiditas,lætitia,tristitia。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3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中第57个命题中这样说:“一切情绪都和欲望、快乐和痛苦相关联,像我们对于这三种情绪的界说所指出的那样。”(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47页。)——Tristitia既有“抑郁”、“忧伤”、“烦闷”的意思,又有“不幸”、“逆境”、“冷酷”的意思,《伦理学》丹麦文译本将之为Sorg,即“忧”、“忧愁”、“忧郁”,而英译本为Pain。
④对于没有把“惊异”纳入三种情感之中的原因,斯宾诺莎做了如下解释:“所以这种关于新奇事物的想象,就其本身而论,与其他的想象,性质本身是相同的。因此我不将惊异列入情绪之内,我也寻不出原因,为什么我应将惊异列入情绪之内。因为像惊异中所表现的心灵的这种抽象作用,并非起于心灵从别种事物抽象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原因,而仅是起于心灵缺乏一种原因,缺乏一种由观察一物立即被决定而思想他物的原因。所以我只承认……三个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快乐、痛苦和欲望。我所以提到惊异的唯一原因,即由于每当从那三个原始情绪派生出来的一些情绪,与我们所惊异的对象相关联时,人们总是习于给予它们以别的名称。”(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2—153页。)
(660)“作为次要问题”原文为拉丁文subsidialiter。
(661)“推动人们开始的是惊异,而人们所由之开始的是决心”中“惊异”写为Forundring,“决心”为Beslutning。
(662)①这段评论中,“运动”在日记中写为希腊文kínēsis。根据亚里士多德,这个概念指的是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换。克尔凯郭尔在《哲学片断》“间奏曲”第1节当中讨论了这个概念。参《哲学片断》,王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88—90页,第100页(注释)。
②“过渡”写为拉丁文transitio;“向圆满的过渡”写为transitio in perfectionem;“圆满”写为perfectio。
③斯宾诺莎《伦理学》第3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中对“情绪”进行了界定:“欲望是人的本质自身,就人的本质被认作为人的任何一个情感所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快乐是一个人从较小的圆满到较大的圆满的过渡。”/“痛苦是一个人从较大的圆满到较小的圆满的过渡。”(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1—152页。)日记及页边注所标页码均为斯宾诺莎Ethica一书的页码,克尔凯郭尔在自己的藏书中对上述观点中的一部分做了标记。
(663)①“保存其存在”原文为拉丁文suum esse conservare。根据斯宾诺莎《伦理学》第3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中命题六所述:“每一个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5页。)在命题九中,斯宾诺莎又提出心灵努力保持自身的存在。“心灵具有清楚明晰的观念,或者具有混淆的观念,都努力在不确定的时间中保持其自身的存在,并且自己意识着它的这种努力。”(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6页。)在对命题九的“附释”中,斯宾斯诺莎进一步指出:“这种努力,当其单独与心灵相关联时,便叫做意志。当其与心灵及身体同时相关联时,便称为冲动。所以冲动不是别的,即是人的本质之自身,从人的本质本身必然产生足以保持他自己的东西,因而他就被决定去作那些事情。”
②“理智的爱”(den intellectuelle Kjerlighed)可参斯宾诺莎《伦理学》第5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中命题32的“绎理”。斯宾诺莎指出,“对神的爱,这并不是就我们想象着神就在当前(……),而是就我们认识神是永恒的而言。这就是我所谓对神的理智的爱”。(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9页。)在克尔凯郭尔自己的藏书中,命题36的“绎理”部分被画了重点:“由此可以推知,说神爱其自身,即无异于说神爱人类,因此,神对人类的爱,与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是同一的。”(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1页。)在书的空白处,克尔凯郭尔批注说此处参命题19——“凡爱神的人决不能指望神回爱他”。(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0页),后者同样被画了重点。
(664)①“第430页结尾”指斯宾诺莎《伦理学》第5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中命题42的“附释”的内容:“如果我所指出的足以达到这目的的道路,好像是很艰难的,但是这的确是可以寻求得到的道路。由这条道路那样很少被人发现看来,足以表明这条道路诚然是很艰难的。因为如果解救之事易如反掌,可以不劳而获,那又怎么会几乎为人人所忽视呢?但是一切高贵的事物,其难得正如它们的稀少一样。”(参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7页。)在克尔凯郭尔所藏的《伦理学》中,他用铅笔在此处批注:“但是在内在性当中的道路究竟如何能是一个问题呢。脑子(Hjerne),道路即目的论。”
②“因为这道路实际上正是目的论的辩证法”之说可参日记JJ:439。
(665)在《地址报》1846年3月26日,在“死讯”(Dødsfald)的标题下,宣告一个离八岁生日仅有八天的男孩Harald Christian Ludvig Jordan死亡的消息,结尾一句确为“以此告知他的几个小朋友”(derom underrettes herved hans faa Smaavenner)。
(666)在《罗兰岛邮报》(Lollands-Posten)1846年3月5日,报道了一宗杀人案。Maren Jensdatter(女)及同谋Hans Nielsen因杀人罪被判处死刑,但受国王恩准,前者执行死刑的方式减缓,后者被处以鞭刑。报纸详细报道了行刑人的名字及成果。该报道于1846年3月10日为《索湖时报或西兰岛西部报》(Sorøe Amtstidende eller Den Vest-Sjællandske Avis)转载,克尔凯郭尔很可能是在后者读到的消息,因为1846年4月3日他曾到位于索湖(Sorø)的皮特斯堡(Pedersborg)探访他的哥哥彼得·克里斯钦,并在那里小住数日。
(667)“灵修书上的图画”很可能出自克尔凯郭尔藏书中约翰·阿伦特(Johann Arndt)编辑的《真基督教灵修书合集》(Sämtliche geistreiche Bücher vom wahren Christenthum),但该版本已无法寻得。但日记所说图画在另一本书《真基督教灵修六书》(Sechs geistreiche Bücher Vom Wahren Christenthum)中可以看到。
(668)这段话是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学论》(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中的引文,个别标点有改动。原文如下:…reliquis autem hunc tractatum commendare non studeo,nam nihil est quod sperem,eundem iis placere aliqua ratione posse;novi enim quam pertinaciter ea præjudicia in mente inhærent,quæ pietatis specie amplexus est animus;novi deinde æque impossibile esse vulgo superstitionem adimere ac metum;novi denique constantiam vulgi contumaciam esse,nec ratione regi,sed impetu rapi ad laudandum vel vituperandum.Vulgus ergo et omnes,qui iisdem cum vulgo affectibus conflictantur,ad hæc legenda non invito,quin potius vellem,ut hunc librum prorsus negligant,quam eundem perverse,ut omnia solent,interpretando molesti sint,et dum sibi nihil prosunt,allis obsint.
本段主要参照丹麦文译文和英译文译出。在英译本中,“novi enim quam pertinaciter ea præjudicia in mente inhærent,quæ pietatis specie amplexus est animus”译为“I know how deeply rooted are the prejudices embraced under the name of religion”,丹麦文中pietatis被译为fromhed,即“虔敬”,更准确。
(669)日记中的“墓园”可能指Assistents Kirkegård,所说的碑文并未找到对应实物。碑文中的“人啊”原文写为“Mand!”括号中“丈夫”对应于Mand。当时哥本哈根有五位拥有执照的合法“殡葬承办人”(Bedemand),他们垄断了全市的殡葬服务。
(670)①“嫉妒的人是殉道者,但却是魔鬼的殉道者”原文为德文:Der Neidige ist ein Martyrer,aber des Teufels。引文出自《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全集》(Abraham a St.Clara’s Sämmtliche Werke,bd.1—22,Passau 1835—1854)第十卷。在克尔凯郭尔自己的藏书中,这句话用铅笔画为重点。
②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Abraham a St.Clara)本名 Ulrich Megerle(1642—1709),奥地利修士、作家,以其修士名而为人所知。
(671)克尔凯郭尔引用了《希伯来书》10:39全句为“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这里只引用了前半句,楷体对应于原文中的斜体,是克尔凯郭尔自己表示的重点。克尔凯郭尔在《一则情境演说》(En Leiligheds-Tale)(收入《不同情境下的建设性演说》1847年)的誊清稿中删去《希伯来书》10:39和出处后,将之写进日记JJ。
(672)①“古老的灵修书(阿伦特的《真基督教书》)”指约翰·阿伦特(Johann Arndt)编辑的《真基督教四书》(Vier Bücher vom wahren Christenthum,Magdeburg 1610)。1610年以后的版本中多为六书,另两部书取自阿伦特的其他著作。克尔凯郭尔拥有1829年出版的丹麦文缩译本《真基督教四书》。《一则情境演说》(En Leiligheds-Tale)收入《不同情境下的建设性演说》,该书于1847年1月25日送至印刷厂,克尔凯郭尔在文中写下了几乎完全一样句子:“上帝何以能擦干你的眼泪,假如你没有流泪?”
②“上帝擦干我们的眼泪”语出《以赛亚书》25:8:“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又见《启示录》21:4:“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673)“感觉是有限的,精神是脆弱的,生命是短暂的”应是克尔凯郭尔对瑞特尔《古代哲学史》(H.Ritter,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alter Zeit)中“eng sei der Sinn,schwach der Geist,kurz der Lauf des Lebens”的翻译性引用,此言注释中提到在书的出自西塞罗《学术著作集》(Academici libri)第1册、第12章、第44节,日记中出处写为《学术问题》(quæstiones academicæ)。
(674)克尔凯郭尔在《一则情境演说》(En Leiligheds-Tale)的誊清稿中,删去了跟日记JJ:454类似的一段话,但删除时间无法确定,但可能性极大的是,就在他删除了这段话之后,他于1846年5月将之保存在日记JJ之中。
(675)恩培多克勒的观点是克尔凯郭尔对瑞特尔《古代哲学史》中观点的翻译性引用,原句如下:Wenigstens finden wir,daß er[Empedokles]zwei Arten des Wahnsinns unterschied,von welchen die eine aus körperlicher Krankheit entstehe,die andere aber aus der Reinigung der Seele.
(676)楷体部分引自瑞特尔《古代哲学史》注释,原为拉丁文:Coel:Aurel:de morbis chron:1,5,Empedoclem sequentes alium(sc.furorem)dicunt ex animi purgamento fieri,alium alienation mentis ex corporis causa sive iniquitate.其中作者名和书名均为简写,作者全名为塞利乌斯·奥勒利安努斯(Cælius Aurelianus),大约生活在公元400年间,著作全称为De morbis chronicis(《论慢性病》)。
(677)“瑞特尔的评论”指瑞特尔《古代哲学史》第1卷,第22页以下。“建构观念”(Construktionens Idee)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核心观念,尤其在康德和谢林那里。
(678)①实际上,直到1840年,期刊杂志的订阅者通常是实名(包括头衔)而非匿名的。
②“订阅者甚至允许农民来代表自己”很可能指克尔凯郭尔感觉他受到了农民、街头顽童和女仆的言语嘲弄,这些人占公民总数的多数,但他们往往并不是《海盗船》的订阅者。
(679)“粗壮的或有型的双腿并且穿着时尚”指1846年在《海盗船》上所刊登的克莱斯楚普(Klæstrup)画的克尔凯郭尔漫画,1月9日和23日、3月6日的漫画嘲笑克尔凯郭尔的衣着和长短不一的裤腿,1月16日的漫画嘲笑的是他过于瘦弱的双腿和过于巨大的靴子。1月9日和4月3日还有讽刺性文字刊出。
(680)“穷人节俭下来的小钱”是对《马可福音》12:41—44的戏仿,参注(523)。这段话可能是《一则情境演说》(En Leiligheds-Tale)的誊清稿中一个段落的改写。
(681) “声音图形”(Klangfigure,又译“声音图案”),是对称图形,它源于1787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克拉尼(E.F.F.Chladni,)的实验,因此也被称之为“克拉尼图形”。克拉尼在一个小提琴上安放一块较宽的金属薄片,上面均匀撒上细沙,然后用琴弓拉小提琴。薄片以复杂的方式振动,有一些部分保持不动,因此留住了由附近振动区域抖来的细沙。细沙自动排列成不同的美丽图形。丹麦物理学家H.C.Ørsted曾研究过此现象,1808年,他的论文《论声音图形》(Forsøg over Klangfigurerne)获“丹麦皇家科学家协会”(Det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银质奖章。
(682)“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共产主义式的”中的“共产主义式的”原文为communistiske,在19世纪40年代的丹麦,该词指报纸刊登的对法国和英国政治讨论的报道,如迈耶(L.Meyer)在《外来语词典》(Fremmedord-Bog)中的解释:“共产主义者,当代法国和英国的政党追随者,该党宣扬财产共有(Eiendoms-Fælledsskab)。”当时的丹麦社会基本认为这个词是贬义的,报刊讨论中将之与财产私有相对立,但对两种方式均持批判态度。
(683)①《哥本哈根邮报》(Kjøbenhavnsposten)是一份激进民主派报纸,创始于1827年,自1845年7月起,在J.P.Grüne的带领下,报纸倡导共和思想和反民族主义思想,因而被视为是共产主义的。1846年5月30日,该报刊登题为《来自日德兰半岛》的文章,署名为“A”,文中引述了对麦德维教授的《拉丁语语法》一书的负面评价,评价登载在德国《语言学和教育学新年鉴》(Neue Jahrbücher für Philologie und Paedagogik)的第43卷(Leipzig 1843)和第44卷(Leipzig 1845)中,作者分别为维斯伯恩(W.Weisenborn)和瓦格斯(W.A.Varges)。
②麦德维(Johan Nicolai Madvig,1804—1886)是丹麦语言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著有《拉丁语教程》(Latinsk Sproglære til Skolebrug),1841年首版,该书于1844年由L.Oppermann译为德文Lateinische Sprachlehre für Schulen。
(684)麦德维教授于1846年在哥本哈根出版《希腊语句法》(Græsk Ordføiningslære,især for den attiske Sprogform),1846年3月5日发表在《贝林时报》的书评对该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建议把该书与《拉丁语教程》一起作为古典语言学教师的参考书。
(685)“等级制”(Kastevæsenet)可能指国王腓特烈三世(Fredrick III,1648—1670)在1660年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之前的等级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原则上所有臣民平等,贵族不再享有特权。“等级制”还可能指“附庸制”(stavnsbændet /英adscription),该制度自1788年起受到抵制,或指“行会制度”(lavsvæsen),1857年起遭到倡导自由贸易的自由派的强烈批评。
(686)“高级中学”是对den lærde skole的意译,即为上大学做准备的学校,当时在丹麦被称之为“拉丁语学校”,欧洲大陆称之为gymnasium,在英国被称为grammar school。1808年,“高级中学”每年的学费是20—30元(rigsdaler)。
(687)①巴登(Torkel Baden,1765—1849)是丹麦神学家和语言学家,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他撰写了一些文章批评麦德维教授。
②P.L.穆勒(Peder Ludvig Møller,1814—1865)是丹麦美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43年他出版一份批评性的报纸《阿瑞娜》(Arena),1845—1847年间出版美学年鉴《盖亚》(Gæa),还为《海盗船》等报刊撰写文章。参注(613)之②。
(688)“直接性的人说了很多话,因此他祷告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提要求;真正的祷告者只是在专注地倾听”,克尔凯郭尔在最近一次的柏林之行时专注于这个主题,他写在活页纸上,后来集中起来,并在封面上写下“柏林,1846年5月5日至13日”(Berlin,5t Mai—13d 46)。克尔凯郭尔5月16日从柏林返回哥本哈根。
(689)“死者的园地”指Assistens Kirkegård,克尔凯郭尔家族墓地所在地。
(690)“孩童将评判你们”(Drenge skulle dømme Eder)语出《以赛亚书》3:4,“主说:‘我必使孩童作他们的首领;/使婴孩辖管他们。”(Og jeg vil give dem Børn til Fyrster,og Barnagtige skulle regiere over dem.)还可参《传道书》10:16,“邦国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乐,你就有祸了。”(Vee dig,du Land!hvis Konge er et Barn,og hvis Fyrster ville æde om Morgenen.)
(691)“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理想国》中所说的”参柏拉图《理想国》第8卷,562e—563a。苏格拉底说:“噢,当前的风气是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似乎这样一来他才算是一个自由人。”参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0页。
(692)“赞扬一个人,然后再中伤之,这就撒两次谎了”原文为德文:“Wer Jemanden lobt,dann schmät,der lügt zweimal.”《一千零一夜》在日记中写为“1001 Nat”,克尔凯郭尔引用的是德文本Tausend und eine Nacht.Arabische Erzählungen(译者G.Weil,bd.1—4,Stuttgart & Pforzheim,1838—1841)。这里所说的“大开本”是相对而言的,即四开本。
(693)①“政府要在报刊上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可能指1846年7月8日的“一封公开信”,讨论丹麦王国中的继承权问题。罗斯基尔德(Roskilde)和维堡(Vi borg)的地方议会根据《国王法》(kongsloven),对丹麦国王是否拥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对斯莱斯维(Slesvig)、霍尔斯坦(Holsten)和劳恩堡(Lauenbog)三地的统辖权表示怀疑。为此国王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并根据调查结果在“公开信”中得出结论,除了一部分霍尔斯坦的统辖权悬而未决外,国王拥有对其余两地的统辖权。这封公开信不同寻常地由国王、王储、继任王子和四位枢密院大臣联合签署。这封信于7月11日在《祖国报》(第162期)、《哥本哈根邮报》(第158期)和《贝林时报》(第158期)公开发表。
②“顺从的权利”指《丹麦法》(Dansk Lov)第1册、第1章,“关于顺从,人们要顺从法律制定者和法律。”在§1和§2中,还讲到“仅除上帝之外”,国王无论在教会事物还是在世俗事物方面,都是至上者。
(694)①根据《国王法》,丹麦王权是不受约束的、继承的,因此地方议会无权赶国王下台。但在1660年君主专制制确立之前,国王是选出来(valgkonge),因此有可能被国家议会解除王权。
②“地方议会”(Stænder-Forsamling)即顾问机构或地方议会。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地方议会每两年开一次会,讨论国王的法律提案,提出自己的提案,但他们无权决定税收、任命部委官员以及解除国权。
(695)1845年,人口普查显示,丹麦王国及公爵领地的总人口数量为2,236,077。
(696)《马太福音》10:30,“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
(697)①参德国哲学家谢林的文章《纪念H.斯蒂芬斯的公开演讲》(Aus einem öffentlichen Vortrag zu H.Steffens Andenken gehalten am 24.April 1845.[Mit einigen Erweiterungen]),收入《斯蒂芬斯遗著》(Nachgelassene Schriften von H.Steffens mit einem Vorworte von Schelling,Berlin 1846)。日记所引谢林的话是克尔凯郭尔的意译,谢林说:“…als die wichtigsten und innerlichsten Fragen zur Entscheidung durch die Zahl und die Menge zu bringen(wovon zur Entscheidung durch die Fäuste nicht mehr weit ist)…”。1846年6月23日的《地址报》上登有《斯蒂芬斯遗著》在克莱恩(H.C.Klein)书店“即将到货”的资讯,但克尔凯郭尔5月在柏林期间已购得此书。
②关于斯蒂芬斯,参注(230)。
(698)“他和鞋匠”(Han og Skomageren),如果克尔凯郭尔在这里是暗指自己在哥本哈根城内的苏格拉底式的实践,那么鞋匠很可能就是指犹太出版商西斯比(Gottlieb Siesby,1803—1884),他曾经是鞋匠,自1839年起出版发行了几份报刊,被戏称为“鞋匠西斯比”(Skomager Siesby)。1846年6月12日,西斯比在《海盗船》上发表文章,批评该报对克尔凯郭尔的攻击。后来在《致公众的附言》中,西斯比引用了《文学评论》,其主题和文风表明他读过克尔凯郭尔的书。因此《海盗船》发表讽刺文章,暗示克尔凯郭尔与西斯比认识,并说“西斯比的克尔凯郭尔”(Siesbys Ki erkegaard)。
(699)H.赫尔兹(Henrik Hertz,1797—1870),丹麦诗人、批评家,1830年出版《天堂来信》(Gjenganger-Breve eller poetiske Epistler fra Paradis)获得巨大成功,该书对作家延斯·巴格森(Jens Baggesen)和亚当·欧伦施莱格尔(Adam Oehlenschläger)的文学论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赫尔兹本人倾向于支持其时已去世四年的巴格森。1842年6月10日,他创作的戏剧《西洋镜》(Perspectivkassen)在皇家剧院上演后受到了激烈批评,为此赫尔兹于7月1日在海贝尔主持的《智识杂志》上撰文回应,受到海贝尔的支持,因而引发一场争论。克尔凯郭尔在《文学评论》的草稿中评论了该事件,指出“赫教授(Prof.H)错误地以近乎道歉的方式为他的戏做辩护,说那是一个小玩意,而没有大胆地、连贯地依其被嘘声轰下台的事实进行辩护。”
(700)“卖头绳的犹太人”很可能指《海盗船》的编辑哥尔德施密特(M.A.Goldschmidt),他于1845年11月以Adolph Meyer的笔名出版《犹太人》(En Jøde),该书售价2元钱(Rigsdaler)。
(701)“苏格拉底自比牛虻”参柏拉图对话《申辩篇》30 e—31a。苏格拉底说:“……这座城邦就像一匹高贵的骏马,因身形巨大而行动迟缓,需要一只牛氓来刺激它。我相信,神把我安放在这座城里,就是为了让我起这样的作用。我一刻不停地去激励你们中的每个人,整天指责和劝导你们,无论在哪里,只要我发现自己在你们中间。”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8页。
(702)关于柏拉图的观点,参《理想国》第8卷,544d— 545c,555b— 561e。关于黑格尔的观点,参《法哲学原理》。
(703)“认识了一个,就认识了所有”原文为拉丁文unum noris omnes,语出罗马作家特伦特(Terent)的喜剧《佛密欧》(Phormio),剧中原话为:unum cognoris,omnes noris。
(704)“青少年教养院”原文为Tvangsskole,其中tvang有“强迫”、“强制”的意思,英译为reformatory school,相当于中国20世纪8、90年代的“工读学校”。该制度已遭废弃。
(705)地米斯托克利的故事出自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为希腊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kles,约公元前524—前459)所著传记《平行生活》(Vitae parallelae)。青年时代的地米斯托克利向往荣誉和声名,因此当雅典统帅米利蒂亚德(Militiades)于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大胜波斯的事迹家喻户晓的时候,他很受震动,夜不成寐。日后地米斯托克利也成为了英雄,他于公元前480年在撒拉米斯(Salamis)大胜波斯。米利蒂亚德在获胜后行为不轨,最后死于监狱;同样,地米斯托克利因遭人嫉妒,最后惨遭流放。
(706)“希腊人无法在不思考美的情况下思考善”参柏拉图《会饮篇》201c,苏格拉底说“如果爱需要美的东西,如果所有好事物都是美的,那么他也需要好东西。”参《柏拉图全集》(增订版),上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32页。
(707)克尔凯郭尔在其学位论文《论反讽的概念》当中注意到了,柏拉图对话没有得出结论,他以《普罗泰戈拉》为例,总结其原因,克尔凯郭尔写道:“依我看来,苏格拉底方法并不在于提问形式中的辩证因素本身,而在于由反讽为出发点并归回反讽的、由反讽所支撑着的辩证法。”参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708)“道德故事的应用”或许指伊索寓言结尾的道德训诫。日记中“愚蠢无聊”原文为德文abgeschmakt,“应用”亦为德文Nutzanwendung。
(709)“吼叫的夜警”(brølende Vægter)指哥本哈根和丹麦其他城市的夜警队,他们负责点亮街灯,维持秩序,阻止市民乱扔垃圾,并且在火灾发生时提醒大家。在巡视大街小巷时,他们还要整点报时,并且唱诵指定的(基督教)夜警诗句。哥本哈根的夜警队成立于1683年,在克尔凯郭尔的时代因其“吼叫”(brølende)声干扰了市民夜间休息而受到广泛批评,1862年夜警队解散。
(710)“自己接管财务”指克尔凯郭尔自己做自己的出版商,自费出版书籍,直到1847年。
(711)“管家”(Avlsforvalteren)是负责乡村牧师田地的耕种和收成的监工,不处理教堂事务。在城市,市民有义务捐给牧师一定数量的钱(称之为Præstepenge);在乡村,农夫相应地要把自己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一部分给牧师(称之为Tiende,即“什一税”或“什一捐赠”)。在教堂日,教众则自愿捐钱(称之为 Offer)。牧师在主持像婚礼、洗礼和葬礼活动时会收取一定费用。
(712)“教堂进账”(Tavle-Pengene)指教堂礼拜活动时收到的用于教堂事务以及资助教区穷人的钱。
(713)“时代和教众的要求”(Tiden og Menighedens Fordring)可能指格伦德威及其追随者的主张,即解除教众与教区牧师之间的纽带关系,尤其参见格伦德威派出版的周刊《丹麦教会时报》(Dansk Kirketidende,R.Th.Fenger & C.J.Brandt 编辑,1845—1853);还可见芬格尔(R.Th.Fenger)的文章《当今时代对良心自由的争取》(Om Nutidens Stræben efter Samvittighedsfrihed),其中要求“教众的自由在于,如果一个教士的学识和行为对教众没有启发,教众可以解除与教士的纽带关系。”
(714)“每个人都是其谋生之道的窃贼”原文为Enhver er Tyv i sin Næringsvej,丹麦谚语。
(715)“日报雇工对金钱的看法”可参JJ:475。
(716)明斯特主教两则布道词的完整标题分别是:《关于这则祷文:今天就给我们今天的口粮》(Over den Bøn:giv os i Dag vort daglige Brød!),及《关于耶稣行奇迹的反思》(Betragtninger over Jesu Undergierninger),二文均收入明斯特《年度礼拜日和节日布道书》(Prædikener paa alle Søn-og Hellig-Dage i Aaret)。在第一则布道词中,明斯特针对《约翰福音》6:1—15中“耶稣喂饱五千人”的故事,讲出“总有一天,你的罪被宽宥”的意思;在第二则布道词讲解的是《马太福音》8:23—27中“耶稣平静风浪”的故事。
(717)①“这人是新造的人”(Den er den ny Skabning)语出《哥林多后书》5:17,保罗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Saa at,dersom Nogen er i Christo,da er han en ny Skabning:det Gamle er forbigangent,see,Alt er blevet nyt.)
②在忏悔结束后,牧师或神父会把手放在忏悔者头上,并且说一段话,大意为:鉴于你在内心悔悟,懊悔所犯下的罪,在持续不变的信仰中转向耶稣基督,以上帝的仁慈保证过更好的生活,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你在尘世的罪被宽宥了。
(718)“街头顽童和女仆走上街头看他”暗指克尔凯郭尔被《海盗船》的漫画和文字嘲弄的事件。
(719)“他扛着他的人民,而偶像崇拜者必须扛着他的偶像”是克尔凯郭尔对《以赛亚书》46:3—4和46:7的总结。耶和华呼吁:“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余剩的要听我言:你们自从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搋。/直到你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46:3—4)关于偶像崇拜,耶和华说:“他们将神像抬起,扛在肩上;/安置在定处,他就站立,/不离本位。/人呼求他,他不能答应;/也不能救人脱离患难。”(46:7)
(720)托马斯·京果(Thomas Kingo,1634—1703),丹麦主教、诗人(赞美诗),其著作《灵歌集锦》(Aanelige Siunge-Koor,Morgen-og Aftensange)以及《心的叹息》(Hjerte Suk)一直很重要。他于1699年出版《教会赞美诗集》(Kirke-PsalmeBog),其中收入他的85首作品,因此该书常被称为“京果赞美诗集”。日记批评的是京果根据福音故事所做的多首赞美诗,出自《托马斯·京果赞美诗和灵歌集》(Psalmer og aandelige Sange af Thomas Kingo,编辑P.A.Fenger,Copenhagen 1827)。
(721)黑格尔逻辑学中包含了判断的质和量,而JJ:492反映出了克尔凯郭尔对逻辑学的理解,他关注的是逻辑学中判断的量(具相、共相和普遍性),还关注模态(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
(722)“受到了《海盗船》的头等照顾”(paa første Pleie i“Corsaren”)指《海盗船》1846年1月16日(第278 期)中的文章,克尔凯郭尔以其假名“沉默的兄弟”(Frater Taciturnus)被指称为“疯狂的南森桑”(gale Nathanson),此人是经营马匹的商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期刊《护卫舰》(Corvetten)中公开了他的疯狂。“沉默的兄弟”被安置于位于Bidstrupgård的精神病院 Skt.Hans Hospital。参《海盗船》1月30日(第280期)和3月6日(第285期)。
(723)1840年2月1日和1845年2月1日,哥本哈根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20,819和126,787;根据1837年和1861年的统计,哥本哈根有带角的家畜分别是1152头和2906头。
(724)关于“结婚狂”的看法,可能是克尔凯郭尔阅读《贝林时报》1846年8月31日的每周概览后得到的印象。报上说,“从15日到22日这周,全国结婚19对;出生78人……。”
(725)“哥本哈根的小偷”的故事查无出处。
(726)“装腔作势”原文为Affectation;“由撒谎而通达”是对Tillyvelse(动词形式Tillyve)的直译,该词由til(通达)+lyve(撒谎)组成。
(727)①“艺术学院学生”(elev ved Kunstakademiet)指的是皇家美术学院(Det Konglige Academie for de skiønne Kunster)的学生,当时有约六百人。
②在一张没有标明日期的活页纸上,克尔凯郭尔写到,他的雨伞对于他而言“如此亲切,结果他走到哪儿都带着,无论晴雨。”
(728)刻耳柏洛斯(Cerber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地狱看门犬,凶狠残暴,生有多头(三只,五十或一百只),不让任何人离开阴曹地府。
(729) “人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得救的”(at man er reddet paa en vidunderlig Maade)语出一度担任过教区牧师的阿道夫·彼得·阿德勒(Adolph Peter Adler,1812—1869)。他在《布道书》(Nogle Prædikener,1843)的前言中讲述,有一个晚上,当他思考恶的根源的时候,突然有道闪电袭来,他意识到那是恶灵光临。同一个晚上,有种可怕的声音充满了他的房间,救世主命令他起来,把启示录中关于第一个罪和恶灵的部分抄下来。1844年1月19日,阿德勒被停职;1845年9月13日被解职。解职后他出版了《我的停职与解职》(Skrivelse min Suspension og Entledigelse vedkommende,1845)。克尔凯郭尔于1846年8月25日在瑞兹书店购得此书。书中阿德勒部写到:“但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得救(Men at der reddes paa vidunderlige Maader)——如我在《布道书》前言所述——对我而言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写于1845年5月10日)克尔凯郭尔自1846年6月中旬至9月底写作《阿德勒之书》(Bog om Adler)的初稿,书中即引用了上述段落。
(730)《非此即彼》印刷525册,在1845年全部售罄。日记说“至多有一页是事先写好的”并不准确,因为“间奏曲”中包含的90则格言式的文字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出现在之前的日记中,它们肯定超过了一页。
(731)克尔凯郭尔大约于1846年4月在“日记NB”中透露了自己的写作习惯。“所有稿子手抄两遍,很多部分三到四遍,还有人们根本想不到的,我边走路边沉思;在我动笔之前,很多次我已经把要写的所有东西冲自己高声说了出来。”
(732)“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参注(578)①。“同一条道路— ad den samme Vei”说是《圣经》中的话,但实际上1819年版的《新约》中该句写为 den samme Vei ned。
(733)在《飞邮报》(Flyve-Posten)1846年9月26日(第224期)中,有广告称“在西大桥9号的全景画展,全天开放”(Panorama paa Vesterbro Nr.9 Aabent hele Dagen)。这次展览上有两幅新作:1812年莫斯科大火前的全景画,以及1846年莱茵河洪水的全景画。同时还有一个“幸运星”展的广告:“机械的视角或者幸运之星,每个人可获得关于自己气质的报告。/每天展出至晚十点。”
(734)①西塞罗(公元前106—43年)是罗马政治家、法律思想家和作家,他于公元前63年当选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克尔凯郭尔拥有他的很多著作。
②“皮特”或者指 William Pitt(1708—1778),曾任英国内阁大臣(Minister)(1746—1756),后任英国首相(1756—1757,1758—1761,1766—1768);或者指与他同名的儿子(1759—1806),他于1782—1783年任英国内阁大臣,后于1783—1801年、1804—1806年任英国首相。
(735)1844年7月6日(第180期)《贝林时报》上登有《斯卡姆林岸的节日》(Festen paa Skamlingsbanken)一文,其中就7月4日的节日这样报道:“白天,就在格伦德威演讲时,一些菲茵岛的客人到了,约6、7百人,伴随着音乐,他们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736)1830年5月25、26日,一支由100艘战舰组成的法国舰队(2.7万名水兵和600艘运输船)及3.7万名士兵,离开法国土伦前往阿尔及利亚,6月14号舰队上岸,7月15号征服了阿尔及尔。
(737)“四分五裂的肉体”原文为拉丁文Disjecta Membra,语出塞涅卡《斐德拉》(Phaedra)第1256行:disiecta(…)membra laceri corporis,意为“四散的被撒裂的肉体”;以及贺拉斯《讽刺诗》:disiecti membra poetae,字面意为“诗人四分五裂的肉体”。
(738) “如果苦难之杯传到了我手上,……把它从我手上拿开”(dersom da Lidelsernes bitter Kalk rækkes mig…da tages den fra mig)是对耶稣被捕前所说的话的戏仿,《路加福音》22:42中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Fader,vilde du tage denne Kalk fra mig!dog skee ikke min Villie,men din!)
(739)“神圣之地”(dette hellige Sted)指教堂。
(740)“内心的迷惑(……)迷惑自己的心”(Hjertes Bedaarelse…bedaare sit Hjerte)是对《申命记》11:16的戏仿:“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事俸敬拜别神。”(Tager Eder vare,at Eders Hierte ikke bliver bedaaret;at I vige af,og tiene andre Guder,og tilbede for dem.)
(741)①“比天使因罪人转变而发出的欢喜之声更高”指《路加福音》15:7,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②“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语出《马太福音》7:7,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③“一切都从我身边拿走”可参《约伯记》。
(742)参《创世记》第三章“人的堕落”,蛇引诱女人(夏娃)偷食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
(743)①冒号后在日记中原为德文,这是对《哈曼文集》(Hamann’s Schriften, 1824)的逐字引用,仅对个别标点和拼写做了轻微改动。原文为:Diese Angst in der Welt ist aber der einzige Beweis unserer Heterogeneität.Denn fehlte uns nichts,so würden wir es nicht besser machen,als die Heiden und Transcendental-Philosophen,die von Gott nichts wissen,und in die liebe Natur sich wie die Narren vergaffen,keine Heimweh würde uns anwandeln.Diese impertinente Unruhe,diese heilige Hypochondrie…
② Hypochondrie(英语为Hypochondria)在哈曼的时代甚至一直到克尔凯郭尔的时代,除了具有现代的“疑病症”的涵义外,还保留有更古老的“为琐碎细节和忧郁所困扰”的涵义。
(744)“尽心爱上帝”(elske Gud af Dit Ganske Hjerte)语出《马太福音》22:37,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Men Jesus sagde til ham:du skal elske Herren din Gud i dit ganske Hierte,og i din ganske Siel,og i dit ganske Sind.)另见《申命记》5:6。
(745)①“人心中涌现的谜”语出《哥林多前书》2:6—10,其中说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②“无准备地”原文为拉丁文ex tempore。
③“在没有宣告的情况下”是与世俗世界相比而言,国王要在臣民被告知后,才允许其觐见。
(746)“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Verden forgaaer og dens Lyst)语出《约翰一书》2:17,“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747)“上帝之道是永存的”(Guds Ord varer evindelig)语出《彼得前书》1:24—25,“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men Herrens Ord bliver evindeligen)。”
[1]我们还可以令亚伯拉罕的早年生活并非没有罪过,现在,我们令其平心静气地咀嚼这样的想法,这是上帝的惩罚,或许甚至让他形成了那种忧郁的观念:他必须用使这惩罚变得尽其可能严苛的办法来帮助上帝。
[4](《警察之友》把这个词写为 hylsterisk。)(363)
[10]这被汗水浸透的、不透气的燕麦敷剂就是肉体以及肉体的虚弱(569
[13]或者当它们在带露的夏日清晨站着把头摆来摆去的时候,其时草地看上去是如此诱人,
[14]接下来:真该从中得出点东西。(604)这意思或者是说有些人会通过成为见证者而学到些东西,因为成为见证者并非是直接的沟通;或者很清楚,导师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