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中央帝国时期中国哲学简单年谱
神学谶纬期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统一的秦朝进入了崩溃之路。叔孙通劝告秦二世,陈胜等人只是小盗,不需要动用中央军队。
公元前207年 :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秦灭亡。
公元前202年 :刘邦击败项羽,确立第二个大一统朝代汉朝。
同年 :叔孙通求见汉高祖,为汉高祖制定宫廷礼仪和君臣名分。
同年 :陆贾写作《新语》,为大一统王朝寻找理论依据。陆贾的理论在儒道之间,满足了皇帝一时的需要,却无法解决长期的合法性问题。
公元前200年 :长乐宫建成,叔孙通主持君臣大典,皇帝正式成为凌驾于诸侯王之上的主宰。
公元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身死。在他身后,由于缺乏人们的尊重,帝国几近崩溃。
公元前180年 :吕太后去世。吕太后终生没有解决皇帝合法性问题,只能依靠娘家人维持政权稳定性。吕太后死后,合法性危机再次爆发,以吕氏诸王被废为结局。
同年 :汉文帝继位。文帝利用黄老之术进行统治,发展经济,让人们适应大一统的存在,暂时搁置了皇帝合法性问题。
同年 :二十二岁的贾谊成为汉博士。他主张利用儒家学说来制定一套礼仪制度,从而利用礼议固化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完成皇帝的合法化。但贾谊的提议未被采纳。
公元前176年 :贾谊被外放长沙王太傅,七年后郁郁而终。
公元前154年 :七国之乱爆发,晁错被诛杀。晁错利用法家理论,试图利用法律来固定皇帝权威,并力主削藩,防止诸侯国有颠覆中央的实力。晁错死后,七国之乱被镇压,中央政权更加稳固。
公元前141年 :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
公元前140年 :魏其侯窦婴为丞相。窦婴与继任的武安侯田蚡都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因为得罪了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而被贬。
同年 :汉武帝征召天下贤良文学,六十岁的公孙弘第一次被征召,却由于不合用而罢职。
公元前136年 :汉武帝设立《易》《礼》博士。此前汉代已经有了《诗》《书》《春秋》博士。五经博士的设立,是儒学成为正统的标志之一。此前,汉代博士不止限于儒家,但在汉武帝时期,博士才专门针对儒教,形成了知识垄断权。武帝时期,一共有七个博士点,其中《春秋》《易》《礼》《书》各有一个博士点,而《诗经》有三个博士点。
公元前135年 :窦太后去世。窦太后是汉文帝皇后,是黄老之术的最后代表。她去世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被强调政府控制的激进政策所代替。
公元前134年 :汉武帝征召天下儒生策问长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同时,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将皇帝塑造成上天安排统治人间的,解决了皇帝的合法性问题。从此,人们开始相信,只有刘氏应该当皇帝,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
公元前130年 :公孙弘被第二次征召,因为其阴阳儒术混杂的世界观而受到皇帝崇信。
公元前124年 :公孙弘担任丞相。他只精通一本书《春秋公羊传》,依靠这本书来治理国家。“公羊传”成了汉代儒教的代名词。他的示范作用让人们对儒教趋之若鹜。
同年 :公孙弘要求皇帝建立太学。西汉教育体系正式成型。太学以传授儒教为主,并成为官员晋升的途径,使得西汉后期的政治完全被儒教所控制。
公元前122年 :淮南王刘安被告谋反,担心受迫害而被迫自杀。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体系博大,成了最后一部带有黄老精神的著作,却生不逢时,被一系列宣扬儒教的小册子取代。
公元前117年 :酷吏张汤以“腹诽之罪”杀大司农颜异。张汤号称“春秋决狱”,将儒教经典引入了司法体系。儒教的司法化,是一个宗教形成的正式标志。
公元前104年 :董仲舒去世。他留下了内容芜杂的《春秋繁露》,成了汉代儒教的经典著作。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谶纬、阴阳、天人感应,使得汉代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迷信的朝代之一。
公元前81年 :盐铁大辩论。
公元前78年 :著名学者眭弘被杀。当年泰山和莱芜山出现了一系列的灾异,眭弘认为这是改朝换代的信号,要求皇帝让贤。眭弘成了汉代书呆子的典范,也可以看到儒教的灾异学说如何控制了人们的脑子。
公元前74年 :汉宣帝继位。汉宣帝时期,五经博士一共有十二个博士点。《诗》《易》《书》各三个博士点,《春秋》两个点,《礼》只有一个点。
公元前53年 :汉宣帝主持关于公羊学与谷梁学的第一次辩论。
公元前51年 :石渠阁大辩论。汉宣帝试图确立统治哲学的正统教义。谷梁学列为博士点。
公元前7年 :丞相翟方进自杀。前几年出现了一系列的灾荒,这年又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被认为不吉利。观星的官员乘机上奏要想破解上天的谴责,必须牺牲一位大臣来承担上天的谴责。汉成帝命令丞相翟方进自杀谢罪。翟方进的死亡虽然有政争的成分,但也反映了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荒谬。
公元前6年 :刘歆上书要求将《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为学官,设立博士点。今古文之争进入了白热化。西汉时期,先秦之前所写的古文经逐渐被人们发现,形成了古文学派,与经过西汉篡改的今文经学争夺政治资源。刘歆提议将古文经列为学官后,遭到了今文经学博士们的大力抵制,刘歆写了《移书让太常博士》批评今文经学抱残守缺。
公元前2年 :汉哀帝派遣博士弟子景卢前往大月氏使者的住处,学习佛经。景卢成了首位接触到佛经的中国人。
公元元年 :四川送来一只白野鸡,被当作了祥瑞,群臣请求王莽当上了安汉公。这只白野鸡拉开了王莽代汉的序幕。
公元4年 :刘歆受到王莽重用,利用古文经中的记载为王莽建立国家宗教建筑明堂。
同年 :王莽开始为古文经正名,同时获得正名的还有谶纬。他命令征集精通《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史篇》的人,以及钟律、月令、兵法等专门人才,而天文(观天象解读命运)、图谶等也被列为专门人才受到重用。
公元5年 :借助一块白石头,王莽当上了摄皇帝。
公元8年 :又是一堆祥瑞,王莽当上了真皇帝。汉武帝开创的天人感应学说虽然授予了皇帝合法性,却又被人利用来推翻他的王朝。儒教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
同年开始 :王莽按照古代记载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官制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等,这一系列改革最终葬送了新莽王朝。王莽时期,《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周礼》都列入了学官,设置了新的博士点。但王莽灭亡后,今文经学再次受到了政治的抛弃。
公元18年 :扬雄去世。扬雄模仿《易经》,构建了以“三”为阶的哲学体系,作为汉代哲学的异类而存在。但由于过于玄虚,扬雄对后世的影响力并不大。
公元23年 :王莽身死。在他死后的混战中,刘秀、公孙述各派纷纷利用谶纬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找依据。最终刘秀在战场上脱颖而出,建立了东汉政权。
公元28年 :尚书令韩歆在皇帝的授意下,请求为古文经学的《费氏易》和《左氏春秋》设立博士点。他的提议引起了一场学术战争。最终光武帝只为《左传》设立了新博士点,但《左传》博士只持续了一届即告废除。在东汉初期,今文经学有十四个博士点,分别是《易》四家、《尚书》三家、《诗》三家、《礼》二家、《春秋》二家。古文经学一个博士点都没有。
公元67年 :汉明帝派出使者迎来了第一批僧人到洛阳,为他们建立了白马寺。
公元75年 :汉章帝继位。章帝本人爱好古文经学,特别是《左传》和《古文尚书》。在他任上,他命令贾逵从《公羊传》的学徒中选取优秀学生二十人教授《左传》。由此引发了多次今古文论战。
公元79年 :白虎观会议召开。皇帝试图统一汉代各流派,建议官方指定的信仰,并由此产生了《白虎通德论》这本著作,作为官方信仰的指定读本。
公元97年 :王充去世。王充著作《论衡》是汉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作。
公元125年 :汉顺帝登基。汉顺帝在位时,道教的根本经典《太平经》的雏形开始出现。《太平经》大量借鉴儒教的谶纬理论,形成了亦神亦鬼的风格。在漫长的两千年里,这个风格一直保存至今。
公元166年 :马融去世。马融是东汉经学家集大成者,不仅精通今文经学,还精通古文经学,以及《老子》《淮南子》等著作,是东汉后期通儒的代表人物。这表明人们已经不满于门户之见,而想统领所有的世间学问。
同年 :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68年 :第二次党锢之祸。大批文人丧失了从政通道,导致民间学问更加发达,官方学问日渐衰微。
公元184年 :黄巾军叛乱。黄巾军以道教(太平道)为幌子建立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大叛乱。
同年 :张脩叛乱。张脩在汉中地区建立了五斗米道,同样是一个以道教为幌子的类政权机构。
公元191年 :张鲁杀张脩,改造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政权。
公元200年 :郑玄去世。作为东汉最后一位经学大师,郑玄统一了今古文经学。他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文本统一起来,构成了统一经学。只是,在他完成学术统一时,经学已经濒临灭亡,被玄学取代。
玄学自然期
公元215年 :张鲁投降曹操,汉中的五斗米道政权倒台。
公元220年 :曹魏建立。在人才考察上,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对人分类为九品,根据品级进行任用。由此产生了玄学第一个流派:品评人物。品评人物的代表作品是刘劭的《人物志》。
公元239年 :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此时魏国流行的哲学叫“王学”,是由一个叫王肃的人传授的经学。王肃是大臣王朗之子,也是司马昭的岳父,“王学”成了两汉经学残余与玄学对抗的主要力量。
公元249年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干掉了魏国宗室势力,成了魏国的主宰。玄学与经学的对抗白热化。
同年 :玄学家何晏被杀,王弼去世。王弼与何晏是玄学的早期代表,他们提出了“贵无论”,将“无”设为宇宙的本质,并由此拉开了思辨哲学的序幕。
公元256年 :魏国皇帝曹髦利用玄学知识与群臣辩论,可以看作中国哲学玄学化的一个标志。
公元260年 :中国僧人朱士行前往西域取经。朱士行从洛阳出发,到达陕西、甘肃,再西渡流沙,走丝绸之路南线到达于阗,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在那儿得到了经书。朱士行是中国宗教旅游第一人。
公元263年 :玄学家嵇康被司马昭和钟会害死。嵇康一生“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接近苏格拉底精神的人物之一。他的死亡让玄学最具反叛精神的时代成为过去。
同年 :玄学家阮籍身死。阮籍借酒躲避政治,却在死前被要求写司马氏篡权的劝进表。
公元264年 :钟会在四川叛乱身死。在哲学上钟会写过《四本论》,对人的才性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人的才和性是同步的,以讨好司马氏。魏晋时期,辩论之风盛行,对于任何问题都会有一番辩论。
约公元272年 :向秀去世。向秀最著名的作品是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他死时曾经为《庄子》作注,死后,书稿被郭象获得,郭象经过加工,发表了《庄子注》,成了玄学后期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概念叫“独化”“无待”,在试图整合“有”“无”时,也试图将名教和自然统一起来。
公元283年 :山涛去世。山涛是阮籍和嵇康的朋友,但在后期却重新进入名教,成了晋代的名臣。
公元300年 :裴身死。裴最著名的作品叫《崇有论》,驳斥王弼、嵇康等人抛弃名教的思想,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对政治的热情之中。但裴最终却被赵王司马伦杀死,成了名教的陪葬品。
公元305年 :竹林七贤中最小的王戎在经历了兵荒马乱之后,死在了逃亡的途中。王戎后期也耐不住对名教的追随,成为一代名臣,见证了西晋王朝的衰落。
晋代 :充满了享乐主义精神的《列子》诞生,将玄学引入了享乐主义之中。
三教开放期
约公元316年 :西域僧人竺法护去世。他翻译了大量大乘佛经,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打下了基础。大乘般若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六家七宗,为一时之盛。
公元317年 :葛洪写成《抱朴子》内外篇。葛洪以炼丹为目的重新定义了道教。两千年来,道教的道士们矢志不渝地寻找仙丹,但所有的道士都不免一死。葛洪的另一个特点是“儒道双修”,内神仙,外儒术,认为儒道是并行不悖的。这个见解也让道教永远处于二流的地位,无法完成超越,在三教中长期位居末流。
公元339年 :东晋辅政的车骑将军庾冰提出僧人应该敬拜皇帝,否则就破坏了礼治的统一,损害了皇帝的权威。另一个辅政大臣何充却反驳,认为佛教是一种淡泊的宗教,有着种种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实际上是有利于控制民间反抗的,更加有利于皇帝。皇帝与其改变它,不如把它养起来,允许它有一定的小脾气。这是第一次关于僧人是否要敬拜皇帝的争论,这次争议以何充获胜告终。
公元384年 :身在龟兹的鸠摩罗什被吕光抓获。吕光强迫鸠摩罗什破了淫戒,囚禁在凉州十八年。
公元385年 :释道安去世。他极大地推动了大乘佛教的传播,尽最大可能区分佛教和玄学,又在制定佛教仪规、将佛教组织正规化上做了很多工作。释道安弟子遍天下,不仅北方有,南方也有,更是加速了佛教的扩张。
约公元396年 :北魏道武帝建立沙门统,成为政府管理僧人机构的起始。
公元398年 :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开始建立宫殿、宗庙、社稷,进行儒教化。道武帝也尊崇佛教和道教,表现了对于文明的饥渴。
公元401年 :后凉灭亡,作为囚徒的鸠摩罗什被带往长安,在醇酒妇人(被迫)的环境中,开始翻译佛经,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译经师。他翻译了大量中观学的佛经,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约公元402年 :东晋权臣桓玄再次提出和尚应该敬拜皇帝。僧人慧远则回答了桓玄的责难,他把佛教徒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在家的居士,另一种是出家的僧人。他认为,在家的居士都应该遵守世俗的法则,而出家人则以修行大道为己任,不应该用俗世的礼节来要求僧人。桓玄最终妥协。
公元416年 :慧远去世。慧远将佛教变成了上流的宗教,征服了东晋皇族,成为贵人和富人的座上宾。
公元433年 :南朝宋的僧人慧琳写作《白黑论》,诋毁佛教,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大讨论。
公元434年 :鸠摩罗什的弟子竺道生去世。竺道生建立了涅槃宗,开创了顿悟得道的理论,后来被禅宗效仿。
公元440年 :北魏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的影响下,改元太平真君。寇谦之改良了天师道(脱胎于五斗米道),之后甚至担任了北魏的国师,将道教与政权的结合推向了一次高潮。天师道在他的改造之下,也变成了皇帝顺从的工具,称为北天师道。
公元444年 :北魏太武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要求毁佛毁寺还俗和尚。两年后,灭佛达到高潮。
公元447年 :南朝宋何承天去世。何承天曾写作《达性论》,批评佛教的三报论,提倡儒教的三才论,引起了另一场儒佛大辩论。
公元450年 :北魏大臣崔浩被杀。作为儒教徒的崔浩是灭佛的最主要推手。寇谦之曾经警告崔浩会遭报应,果然崔浩因为写作历史著作《国书》,惹怒皇帝被杀。
公元452年 :北魏太武帝去世,灭佛终止。
同年 :北魏文成帝重设道人统,掌管僧道事务。
公元467年 :道士陆修静被南朝宋明帝召往首都。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以适应统治需要,称为南天师道。
约公元474年 :南朝道士顾欢写作《夷夏论》,认为佛教不适合中国。
公元489年 :在南朝齐竟陵王的宴席上,爆发了神灭论大辩论。持神灭观点的是范缜,其余人则持相反观点。范缜为此写作《神灭论》。
公元504年 :南朝梁武帝萧衍下诏将佛教定为唯一的“正道”,将老子代表的道教,周公、孔子代表的儒教都斥为“邪道”。
公元507年 :南朝梁武帝针对范缜不信神这件事,亲自写了一篇《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皇帝认为,三教中都有许多经典是说人有灵魂的。皇帝写了答复后,又把自己的答复发给了臣下,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一共六十多个臣下纷纷上表,表示赞同皇帝的意思。
公元520年 :北魏孝明帝组织了一次佛道大辩论,围绕老子是不是佛教鼻祖的问题展开,最终佛教获胜。这是历史上多次佛道起源大辩论的起始。
公元527年 :南朝梁武帝建设同泰寺,舍身入寺,三天后返回皇宫,大赦天下。
公元529年 :南朝梁武帝在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并再次舍身,由群臣凑了一亿钱为皇帝赎身。
公元534年 :北朝佛寺共三万有余,仅洛阳就有1367所。
公元536年 :道士陶弘景去世。陶弘景官场不得志,刻意追求炼丹修行,号称上清派。
公元546年 :南朝梁武帝第三次舍身同泰寺。一个月后皇太子出钱将他赎了出来。
公元547年 :南朝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同泰寺,群臣用一亿钱将其赎出。
公元548年 :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于次年被困死于首都。南朝的繁华与佛教一起走入了衰微。
公元555年 :北齐文宣帝再次举行佛道辩论会,最终佛教胜出,皇帝让道士削发为僧。
公元569年 :北周武帝召集名僧、儒者、道士以及百官两千多人,试图给三个宗教排定座次,皇帝心目中的座次是:第一道教,第二儒教,第三佛教。但最终辩论无结果。佛道辩论一直持续下去,在隋文帝、隋炀帝、唐高宗、唐玄宗、德宗时期,也都有辩论。
同年 :甄鸾写作《笑道论》,代表佛教对道教驳斥的最高成就。另外僧人道安也写作《二教论》,同样是驳斥道教的经典。
公元573年 :北周武帝开始灭佛。这次灭佛不杀人,只要求还俗。最终清退寺院四万座,还俗僧人三百万。
公元577年 :北周灭北齐,北周武帝召集北齐首都邺城僧人开会,宣布将灭佛扩大到北齐境内。僧人慧远在皇帝的朝堂上发出了中国历史上对皇帝的最大诅咒:皇帝依靠武力破除佛教三宝,就是“邪见人”,而邪见人是要下地狱的,在阿鼻地狱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皇帝难道不害怕吗?
公元578年 :北周武帝去世,灭佛告一段落。
公元597年 :僧人智顗去世。他开创的天台宗成为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学派。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经典,在唐代初期最为繁盛。
公元605年 :隋炀帝开始科举取士,开创了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传统,也把社会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了中央政府,解决了人才流通的问题。
公元625年 :唐高祖确立三教次序,道教最先,其次是儒教,最后才是佛教。
公元629年 :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取经。十六年后,他回到长安,带回经书526册、657部。
公元637年 :唐太宗下令在皇家仪式上,男女道士走在僧尼前面,在列名时道士也要在僧人之前。诏书引起了僧人的大反弹,直到唐太宗以杖责、流放作武器,才击退了僧人的进攻。
公元640年 :和尚杜顺去世。杜顺被认为是华严宗的创始人。
公元652年 :玄奘建立大雁塔,储藏经书和佛像。他一共翻译了1335卷经文。但可惜的是,他所宣扬的“唯识派”并没有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公元690年 :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则天上台后,为了巩固政权,贬斥已经成为主流的天台宗和法相唯识宗,开始扶持更加草根的华严宗和禅宗,使得后两者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武后时代,贬抑道教,发展佛教,与唐代的基本政策正好相反。
公元713年 :僧人慧能去世。慧能长期在广东韶关南华寺讲经,弘扬禅宗,提倡顿悟。他被人们称为禅宗六祖,也是对禅宗发展贡献最大的人。
公元730年 :慧能弟子神会在辩经中取胜,压倒了禅宗北派,成为中国禅宗的正统。
公元743年 :唐玄宗追封老子为皇帝,将道教的地位提升到与儒教相同。
公元819年 :唐宪宗举办大规模仪式迎接法门寺佛骨,韩愈对这样的劳民伤财痛心不已,写作《谏迎佛骨表》劝谏皇帝,被皇帝贬黜。
同年 :柳宗元去世。柳宗元是古文运动代表人物,也是唐代儒学的代表。
公元824年 :韩愈去世。作为唐代儒学的领军人物,韩愈激烈地反对佛教,复兴儒教。他的努力在唐代后期已经看到了成果,到宋代则产生了燎原之势。
公元845年 :唐武宗灭佛。二十六万僧人还俗,十五万奴婢也成了两税户。唐武宗灭佛主要从经济上考虑。他死后,灭佛停止。
公元955年 :后周世宗灭佛。他毁掉了90%的寺庙,但仍然留下了2694所寺庙、61200名僧人。
经世实用期
公元960年 :北宋建立。北宋前期科举制度直接继承自唐朝,主要考试科目为进士科和经学科。进士科考诗赋,经学科考人们对五经的背诵能力。
公元1043年 :范仲淹改革。一年后改革失败。这次温和改革的失败,表明北宋已经很难找到一条实用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支持的改革道路了。
公元1045年 :石介死亡。石介是宋初道德标兵,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
公元1046年 :程颢、程颐兄弟拜周敦颐为师。
公元1053年 :欧阳修私修的《新五代史》告成,这是北宋保守主义史学革命的早期著作。
公元1055年 :欧阳修以国家安全为名,请求皇帝禁止私人随意出版图书,在出版前必须获得政府许可证。这是中国官方干预出版传统的早期阶段。
公元1057年 :“宋初三先生”之一孙复死亡。
公元1059年 :“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死亡。三人的出现,被视为道学家开始出现的标志。
公元1060年 :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告成。这本书充满了保守主义精神,带着儒家正统特色,是北宋保守主义史学革命的成就之一。
公元1069年 :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这是一次实用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它的成败,决定着北宋到底是进入更现代的实用主义轨道,还是停留在儒教的保守主义轨道。
公元1071年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重大改组。废除了其他的科目(包括明经),再对进士科进行了改造,废除了对于诗词歌赋的考试,而改为对五经、《论语》、《孟子》的考试。他的改革让科举具有了后期特征,将考试范围从文化变成了儒经。
公元1073年 :周敦颐死亡。周敦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小短文《太极图说》,后来成为道学宇宙论的根本。
公元1077年 :邵雍死亡。邵雍一生痴迷于用数字创造神秘主义理论,后被道学家吸纳入道学的宇宙论之中。
同年 :张载死亡。张载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人类的认识论,以及人和宇宙的关系。
公元1079年 :乌台诗案爆发。新党要将苏轼置于死地。苏轼的遭遇,反映了实用主义者的斗争策略,要将一切反对自己的人都打倒。
公元1084年 :司马光主修的《资治通鉴》告成,这是北宋保守主义史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保守主义的主将,司马光以儒教君臣思想贯穿始终,形成了超强的话语体系。
公元1085年 :宋哲宗继位。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为相。苏轼被召回中央任职。但由于不容于旧党,苏轼再次请求外调。
同年 :道学家程颢死亡。他的兄弟程颐吹捧他是:周公死后,圣人之道就不再通行,而孟子死后,圣人之道连传人都没有了,人们糊里糊涂过了一千多年,才突然出了个程圣人,这个程圣人继承了孟子,开创了当代圣世。
公元1088年 :程颐被授予崇政殿说书的职位,开始产生影响力。
公元1089年 :苏辙请求政府干预私人印刷。宋代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印刷业政府控制体系,成为中央帝国控制出版的范本。
公元1093年 :宋哲宗亲政,召回了新党的章惇等人,恢复了新政,打击旧党。
公元1100年 :宋徽宗继位,掌握政局的向太后再次召回了一批被章惇等新党贬斥的旧党成员。
公元1101年 :宋徽宗亲政。他大肆打击旧党,就连新党的章惇、曾布也因为曾经反对宋徽宗继位而受到了打压。
公元1102年 :宋徽宗推出党籍碑,在党籍碑上刻了120人的名字,宣布对这些人永不任用。两年后又增加到了309人,这些人中除了真的旧党,也包括苏轼这样的自由主义者,还包括反对皇帝继位的章惇等人。
同年 :蔡京为相。作为实用主义最后的代表,蔡京为皇帝四处找钱,费尽心血,却无助于挽救北宋的命运。
同年 :荆国公王安石加入了孔庙配享的行列,和颜回、孟子一起塑在了孔子身旁。
公元1107年 :道学家程颐死亡。
公元1113年 :追封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为临川伯,加入孔庙从祀(画像)行列。
公元1126年 :二程的重要弟子、右谏议大夫杨时请求剥夺王安石配享的权利,最终皇帝把王安石从配享降为从祀。
公元1127年 :北宋灭亡。北宋最后是实用主义者掌权,他们利用金融工具将北宋社会带入了崩溃之中。实用主义者已经臭名昭著,使得南宋成了保守主义者的天下。
道学封闭期
公元1140年 :金朝封孔子的后代为衍圣公,宣告它继承了华夏的儒教文化。
公元1141年 :金朝皇帝亲自到孔庙中祭奠,并以身作则地学习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辽金两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了中原的科考制度,尊孔为正统。
公元1175年 :朱熹、陆九渊鹅湖寺之会。陆九渊持心学立场,朱熹挺理学。这是中国心学和理学的第一次碰撞。
公元1177年 :王安石儿子王雱的画像被逐出孔庙。
公元1178年 :侍御史谢廓然提议禁止周敦颐和王安石的学说,认为性理学说是浮言游词,饰怪惊愚。
公元1195年 :宋宁宗即位,招揽朱熹担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同年 :庆元党禁。党禁持续了六年,针对朱熹等道学门徒。这次党禁是道学上升为统治哲学之前的最后一次劫难。
公元1200年 :朱熹死亡。
公元1206年 :开禧北伐。北伐以失败告终,主持北伐的韩侂胄也被杀身死。韩侂胄是道学的最大敌人,他的死亡解放了道学。从此,再也没有势力能够阻止道学在中国的得势了。
公元1211年 :南宋著作郎李道传上书请求尊崇道学,他的提议包括:重用道学人才、提倡道学著作、尊崇死去的道学家(二程、邵雍、张载、朱熹)。但没有被采纳。
公元1215年 :蒙古大军攻克中京,俘虏了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开始为蒙古人服务,建立制度。
公元1216年 :南宋潼川府路提点刑狱魏了翁再次提议尊崇二程和周敦颐。
公元1220年 :宋宁宗下令给二程、周敦颐、张载加谥号。
公元1228年 :宋理宗追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第二年,又封为徽国公。
公元1231年 :蒙古开始实行官僚制度,建立中书省,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开始建立户籍、税收制度。
公元1237年 :耶律楚材开始为蒙古主持科举制度。这次科举选取了4030位人才为蒙古人服务。但科考没有继续下去,只进行了一届就中断了。
公元1241年 :宋理宗将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送入孔庙,享受从祀的待遇。原本从祀的王安石则被请出了孔庙。朱熹的著作《四书集注》也成了政府的必读书,确立了未来在科考中的统治地位。
公元1254年 :西方教士鲁不鲁乞到达哈拉和林,见到了蒙古大汗蒙哥。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次蒙古大汗的“洗礼”,以及一次规模巨大的信仰大辩论。
公元1255年 :道士不断侵占佛教资产,蒙古大汗宫廷再次发生了佛道之辩。
公元1258年 :佛道再次在蒙古大汗宫廷辩论,争执的焦点仍然是老子化胡说。道士输掉了辩论,被强行剃头送入了佛寺。
公元1267年 :南宋封曾参为郕国公,孔伋为沂国公,这两人和孟子、颜回一起享受配享的待遇。到了元代,封颜回为兗国复圣公,曾参为郕国宗圣公,子思(孔伋)为沂国述圣公,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四圣的名称就来自于此。
公元1314年 :元朝再次开始恢复科举。由于缺乏行政能力,科考极为简陋,为了简化,采取了道学家的课本,造成了道学开始蔓延到科举体系之中。又课本单一,导致科举不再成为知识比拼的场所,而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投机之地。
公元1370年 :朱元璋在刘基的帮助下,恢复了科考。
公元1397年 :南北榜事件爆发。许多读书人为此心寒,而不再以功名为目的读书,这反而造成了明代民间学术的繁荣。
公元1415年 :明朝政府主持编撰的超级课本《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问世。与其说是道学造成了中国思想的封闭,不如说是这几部粗制滥造的教科书以及简陋的考试方法造成了中国哲学进入了思想封闭期。
公元1451年 :陈献章拜著名学者吴与弼为师,学习理学。但他最终叛逆,开创了明代心学。
公元1494年 :湛若水拜陈献章为师。湛若水后来做了明朝大官,处处宣传陈献章的学问,让陈献章成了明代心学的早期代表。
公元1506年 :王守仁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往贵州龙场驿。他在这里思考哲学问题,逐渐从理学过渡到心学。
公元1519年 :王守仁镇压宁王叛乱,声名鹊起。他的心学也由此大行天下。心学是对理学的反叛,却由于过分强调内心,而忽略了外部世界,到了后期让人走向了犬儒。
实学兴起期
公元1520年 :王艮拜师王守仁。他名为阳明弟子,却强调人本,认为老百姓的日用生活才是根本,而皇帝老子的政权只不过是枝节问题,与老师的学问已经迥异。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为商人服务的实用主义学派。
公元1523年 :王艮大闹北京城。王艮是王守仁弟子,以宣扬师父学问为名前往北京,他行事高调,言语狂妄,让王守仁其他弟子战战兢兢。
公元1537年 :皇帝下令摧毁各地书院。第二年命令生效,但由于地方和官员的抵制,效果不大。
公元1577年 :李贽任职云南姚安知府。他不在意政务,到鸡足山疗养。三年后弃官不做。
公元1579年 :大学士张居正再次下令毁掉天下的私人书院。这种做法是为了统一舆论场,便于推进改革,却由此扼杀了民间学术的活力。
同年 :哲学家何心隐被张居正及其同党害死。何心隐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游侠。
公元1602年 :李贽自杀。以死捍卫童心。
公元1604年 :顾宪成重建东林书院。围绕东林书院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流党派,大肆介入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活和皇帝废立,成为党争的绝对主角。
公元1625年 :明熹宗下诏毁全国书院。
公元1626年 :东林书院被毁。许多东林党人被杀害。
公元1629年 :崇祯皇帝平反东林党,重修东林书院。但明朝的气运已经在党争中耗尽。
约公元1644年 :李自成进攻北京,在皇帝的朝堂上贴了一张纸条: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妻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
公元1645年 :作为明儒最后代表的刘宗周绝食而死,表达自己不做贰臣的理想。
公元1662年 :黄宗羲写成《明夷待访录》,这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政治学著作。
公元1678年 :顾炎武拒绝了清朝让他当官的要求。第二年再次拒绝,终身不仕。
公元1679年 :吴三桂逼王夫之写劝进表。王夫子逃走。王夫之的哲学出自理学,但强调“气”,将人们从空中拉回到对世间和自然的观察。
公元1704年 :阎若璩去世。他写的《古文尚书疏证》证伪了《古文尚书》,让人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奉若经典的,不仅不是圣人言,还只不过是些伪作。清代的考据学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中国学术进入了实学时代。
公元1777年 :戴震去世。戴震一生六次考进士未中,却代表了清代实学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