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起义:制度之失

    秦朝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灭亡?最大的原因在于制度。

    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一架典型的战争机器,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这架机器添砖加瓦。农夫种地,多余的粮食要供应战备,商人养马卖给部队,人们要想受到社会尊敬,必须取得军功,获得军爵,一切都是以战争为标杆来衡量的。

    统一之后,这架战争机器由于惯性却停不下来,对于人民的严苛统治仍在继续,秦朝的庞大机器开始深入六国的土地,对民间经济进行抽血。由于一下子无法找到如此众多的理解秦朝体制的官员,秦的政策不仅没有让人民驯服,反而激起了人们普遍的不满,只要有一丁点儿的火星,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另一个原因则隐藏在军事之中,秦朝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在军事上仍然是关中本位的。它把主要兵力放在了如何保卫关中上,在六国区域内没有建立起强大有效的军事组织。

    征服六国后,如何防止六国的民间反抗?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收缴天下的兵器,只准秦国的军队持有武器。但政府却没有办法把六国的年轻人吸纳进秦朝的精锐部队之中,秦军的组织仍然以关中兵为主。

    六国地区的年轻人无法参军,经济又由于管制下滑,上升通道被堵死,在民间形成了巨大的不满。

    为了对付六国民间的不满,最有效的方法本应该是在六国加强驻军,并形成联合指挥。可是,秦始皇在建立民政组织的同时,把中原地区的兵力也分散了,分散在每个郡的官员手中,缺乏统一领导和调度。而秦国的大部队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境。这种处理方法,使得中原地区一旦有事,各个郡中的少量守军立即土崩瓦解,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由于没有政府军,反而成了游击队的天堂,陈胜、项羽、刘邦等人都出自这样的游击队。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政府征发戍卒前往北方的渔阳地区,楚地的九百名戍卒在大泽乡附近因为下雨,无法按时赶到。戍卒的首领之一陈胜于是掀起了造反的大旗。

    陈胜的起义让秦朝军事部署上的缺陷被无限放大。军队归各个郡县自行管辖,缺乏统一的指挥,中原地区又没有精锐部队,陈胜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占领了周围的几个县城,并把各县的兵力收归己有。

    当他到达陈邑(现河南省淮阳县)的时候,已经聚集了骑兵上千人,士兵总数达到了数万。陈胜随后定都于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如果仅仅是一个陈胜,那还好解决。更令秦二世没有想到的是,陈胜成了各地反抗者的榜样,当他在陈邑建立政权时,各地也纷纷响应。他们都发现,秦朝在中原的军事控制力是如此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对付蜂拥而起的反抗集团。

    这些反抗集团包括两种:一是和陈胜一样的民间反抗者,借助世间纷乱的机会脱颖而出;二是刚刚灭亡了十几年的六国贵族后代,他们想重新建立贵族政权。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各地纷纷仿效六国的模式建立了政权。

    除了陈胜建立的张楚之外,陈胜派到北方赵地去的将军武臣,在收复了原来赵国的土地之后,自称赵王。武臣被部将李良杀害后,他的部将张耳、陈余又击败了李良,选了一个赵国宗室的后裔赵歇为赵王。赵国复辟了。

    武臣曾经派部将韩广收复燕国地界,韩广随即自称燕王。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六国后裔(或者宗室)血统的王。

    齐国的王室后裔田儋起兵恢复了齐国。田儋死后,他的弟弟田荣争当齐王,但齐国人却选择了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王建的弟弟田假为王。齐国复辟了。

    陈胜死后,楚国人项梁选择了楚国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立为楚王,也号称楚怀王。与战国时期一样,楚国的势力也是最强大的,刘邦、项羽都出自楚国名下。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这样实现了。

    陈胜部将周巿选择了魏国的宗室魏咎,立他为魏王。魏咎死后,他的弟弟魏豹继承了魏王。

    韩国人张良请求项梁寻找韩国宗室公子成,立为韩王。

    当六国复辟后,整个函谷关以东地区已非秦所有,秦朝的疆域退回到了关中一隅。然而,中原豪杰们普遍没有战争经验,队伍拥有极大的热情,却没有战斗力。当秦二世从关中调来军队时,中原各支武装迅速转为劣势。

    首当其冲的是陈胜。陈胜曾经派遣将军周文率军乘着混乱闯过函谷关,进入了关中平原,试图颠覆秦政权,却被秦朝大将章邯领导的临时拼凑的刑徒军队(正规部队大都在边疆筑长城)击败。随后,章邯越过函谷关,进攻陈胜的首都陈邑,再次获胜,陈胜在逃跑途中被叛徒所杀。

    陈胜死后,章邯在华北平原的南部,如今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地带与魏、齐、楚的军队相周旋。在临济一战中,歼灭了魏王咎,平定了魏国,并杀死了前来救援的齐王田儋。在定陶一战中,消灭了项梁为首的楚军主力。然而,楚军主力虽失,但楚怀王心还是退回了彭城,项羽、刘邦等人跟随着他。

    章邯没有等到完全剪灭楚国,就掉转矛头,北上攻击赵国。根据秦国统一的经验,每一次出击都应该先找对方最强的部队。项梁死后,反抗力量中最强的已经变成了赵国(赵歇),如果击败了赵国,就可以威胁北方的燕国(韩广)和东方的齐国(田荣、田假),所以章邯的选择并没有错误。

    但此时的秦军与统一六国过程中的秦军有一个区别:在统一战争时期,秦国尽量每一次选择一个敌人,将其他的对手通过连横变成朋友,至少胁迫他们不要帮助敌人。但章邯与反抗军对峙的过程中却没有办法结交朋友,随时都必须做好与所有反抗军队同时作战的准备。在这种条件下,即便楚军已经被削弱,却仍然会北上帮助赵国抵抗秦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章邯率军北上,击败赵王歇。赵王歇带着他的部将张耳逃入巨鹿城,并向齐、楚、燕三国求救。三国纷纷出兵援助赵国,却又纷纷作壁上观,不肯与秦军交战。

    此时,决定战争的另一个偶然因素出现了: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只有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决定了战局。楚军统帅原本是更加懂得兵法(也更加谨慎)的宋义,宋义做出了更加程式化的选择——拖延,直到秦军疲惫。但项羽却打破了这种默契,杀死了宋义,自任统帅,破釜沉舟,与秦军大战,击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到这时,章邯的秦军已经过了巅峰期,他选择了逃走。如果能够逃跑成功,秦军仍然可能占据关中,与关东地区形成割据。等待关东群雄们内部发生争斗,就是秦军重新采取连横之策,统一中原的时机。

    但项羽并没有给章邯留下机会,他率军紧追不舍,在邯郸以南(现河南、河北交界地带)截住了章邯的后路,逼迫二十万秦军投降。

    为了防止秦军再次叛乱,项羽在向关中进军途中,在新安(现河南省义马市)坑杀了二十万秦军。曾经庞大的如猛兽一般的秦国主力部队就这样不存在了。这也是战国以来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杀俘事件。项羽之所以杀害俘虏,是因为战国遗风犹在,士兵的地域性忠诚让他们很难被对手所利用,叛乱的可能性很大。汉朝之后,中国进入了统一时代,士兵的地域性减弱,也就不用靠杀俘来防止叛乱了。

    从项羽参加的数次战役来看,他不愧为战国的继承人,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在杀俘上也继承了当年的做法。从军事角度上说,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将才。

    可是,项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却为什么无法凭借这种冲击力继续取胜呢?为什么更加不起眼的刘邦反而能够超越项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