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寻找战略点
对刘秀来说,对他有利的因素只有一个:全国军阀割据得太散,那些拥有地理优势的人无法完全运用地理优势。比如,更始帝刘玄同时占领了洛阳和关中,关中本是四塞之地,而洛阳同样是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可以称为小关中。更始帝具有绝对的地理优势,本应该借此统一中原。
但是,更始帝所占领的关中与秦始皇、刘邦时期的关中完全不同。秦始皇时期,秦不仅仅占领了关中,还同时拥有着四川的粮仓,这才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更始帝虽然拥有了关中,四川却被公孙述割据走了。同时,在关中地区的西面,陇山之西的甘肃地区,还有一个隗嚣。在汉中地区还有个延岑。在宁夏地区,包括了最要紧的固原盆地,还有一个卢芳。这三家对关中的威胁,使得更始帝无法集中兵力对付中原的军阀。
如果更始帝更加机智,应该尽全力消灭隗嚣、公孙述、卢芳、延岑等人,将四川和陕西统一在手中,并消除西方的威胁,利用地理优势牢牢地守住这些根据地,然后出兵中原,对分散在东方的军阀各个击破,那么也许刘秀根本没有机会获得主动。
可是,更始帝却无力控制局势,没有任何战略构想进行统一。当最具优势的一方不采取措施,就给其他人留了机会。
不过这时的刘秀还谈不上考虑全国性战略,他首先要做的,是寻找到战略依托。在河北的平原上,由于无险可守,他随时会被周围的军阀消灭掉。
当信都太守任光决定支持他时,刘秀只是获得了一个小小的立足点,他必须将这个立足点迅速扩张,站稳脚跟。在信都太守任光,以及旁边和戎(现河北巨鹿县)太守邳彤的支持下,刘秀开始进攻和收编周围的小县,并一路向邯郸进军。
虽然华北平原上缺乏有力的险关要地,却有若干个交通枢纽,邯郸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邯郸曾经是赵国的首都,其西面就是巍巍的太行山。虽然邯郸无法防止太行山方向的袭击,却可以倚靠太行山,防范东面的攻击。加上这里是连接南北交通的要道,从洛阳到北方的道路在这里经过,要想控制河北,首先就必须控制邯郸。
此刻的邯郸在算命先生王郎(刘子舆)的手中,此人是冒牌的汉朝宗室,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当刘秀打出正统的旗号时,周围的地方守将纷纷响应。特别是北方上谷、渔阳的军队前来支援,加上更始帝从南方派来了援军,使得刘秀实力大增,击溃了刘子舆的部队,获得了邯郸。这是刘秀获得的第一个战略点。
拿下邯郸时,刘秀的名义还是更始帝的大将。更始帝为了防范他,迅速派来了部队,由一位叫谢躬的将领指挥,也驻扎在邯郸附近(分别扎营)监视他。同时,更始帝向河北各地派去了新的官员,加强控制。刘秀接下来要做的是,利用邯郸的优势位置,各个击破,统一河北,摆脱更始帝的监视。
恰好,在邯郸的东方有一支很大的赤眉军,号称铜马军,刘秀借着征讨铜马军的名义,派兵离开邯郸。但他首先没有攻击铜马军,而是迅速北上,乘更始帝派去的官员没有来得及接手时,将这些官员一一擒获,控制了北方的幽州。再合并幽州的兵力南下,在馆陶(现河北馆陶)、蒲阳(现河北大名)一带击败铜马军。
铜马军是一群乌合之众组织的队伍,却有数十万人之多,被击溃后,投降的士兵大大地丰富了刘秀的军队。
铜马军灭亡后,在南方的山阳(现河南省修武县)、射犬(现河南省武陟县境内)一带,还有另一支赤眉军,号称青犊军。山阳、射犬地区位于黄河北岸的平地上,但靠近太行山山脉,又距离洛阳不远,已经接近更始帝的战略中心区域了。
刘秀挥军南下,名为针对青犊军,实际上是要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黄河一线。在他向南移动时,更始帝派去监视他的谢躬也将军队南移,来到了邯郸南面的邺城(现河南安阳境内)。刘秀一方面联络谢躬,要求双方配合着一同对付赤眉军,取得了谢躬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乘谢躬减轻了防备,利用离间计,收买守邺城的魏郡太守陈康,将谢躬斩杀。
谢躬的死亡,让刘秀彻底脱离了更始帝的控制,开始独立行动。当平定了青犊军之后,整个河北地区就落在了他的手中。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邯郸北方的鄗城(现河北省柏乡县固城店镇)称帝,正式拉开了逐鹿天下的序幕。
然而,此刻的刘秀只是占领一块平坦肥沃的土地,却由于无险可守,随时可能遭受四面的攻击。在各个割据势力中,刘秀后勤资源富足,却缺乏战略资源。一旦其他军阀反应过来,就会展开对这个四战之地的争夺。刘秀必须获得足够的山地,才能借助山河之险守住得来不易的成果。
可是,刘秀的下一个战略点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