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的命题作文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突然下了道奇怪的命令,让他的臣下必须写一篇命题作文。 (3)

    在现代社会的考试中,考生们最怕的就是所谓命题作文。老师出一个刁钻古怪的题目,考生们无所思考还必须装作若有所思,写出言不由衷的文字,希望老师能网开一面给个高分。

    这一年出题人却是皇帝,考生则是他的以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为首的二十位大臣。题目有两篇,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由于周世宗的地位已稳固,他开始考虑接下来如何避免后唐和后晋时期的混乱,并乘机平定南方。他希望大臣们帮助他思考,如何制订战略,才有可能做到统一。

    与现代考生一样,大臣们大都只求稳当,对皇帝的题目并不感兴趣,也没有想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让他们写。

    不过,大臣中也有个别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些人包括陶蒨、窦仪、杨昭俭、王朴等,其中又以王朴的《平边策》最著名,让皇帝叹服。抛弃其中关于民心的陈词滥调,从技术上说,王朴认为统一首要目标是南方,而南方目标中,又以南唐为重。

    在所有国家中,除了后周之外,南唐的地方最大、资源最富裕,与后周接壤的边境最长。王朴希望先施行骚扰策略,利用少量兵力疲敝南唐,再夺取长江以北的土地(淮河流域和长江、淮河间)。一旦失去了长江以北,南唐就失去了屏障,后周大军就随时可以大举平定了。

    南唐如果灭亡了,那么剩下的南方国家都不构成威胁。一旦平定了南方国家,就可以兵向北方,夺取山西和幽州,完成全国的统一。

    周世宗对王朴的作文非常感兴趣,他未来制订的统一策略,就是采取类似的措施。

    具体而言,周世宗的策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自保;第二,平定南方;第三,平定北方。

    世宗继位时,后周的江山是五代中第二小的。后梁占据了天下七十一州,地域上只是在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地带。后唐的疆土最大,为一百二十三个州。后晋由于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最大时疆土为一百零九个州。后汉疆土一百零六个州,而到了周世宗初期,只有九十六个州。

    与后汉相比,后周缺乏了山西地区;与后唐时期相比,更是丢失了燕云十六州的北方屏障。这样,后周的土地只限于华北平原、山东半岛和陕西的一部分领土。

    从地域上来说,这片土地是没有天险可守的。以往在北方,燕山是中原的屏障,可是自从丢了燕云十六州,契丹人在北方控制了燕山以南,随时可以长驱直入进攻首都汴梁。

    山西的刘崇也虎视眈眈,希望从太行山上下来,夺回江山为儿子报仇。

    在南方,江淮地区有一大部分是在南唐的手中,从淮河进攻汴梁,只需要从水路直上就可到达。

    在西部,后蜀控制了汉中地区和陇右地区,要攻打关中也很方便。可以说,后周控制的是一片军事价值薄弱,随时可能遭受攻击的土地。

    周世宗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统一全国,而是如何守住这片土地以自保。他战略的第一步,是将国境线推到安全线以外,通过构造天险实现存活。

    要想守住中原,如下土地是必需的:第一,在西部的陇右之地,如果要想防止四川的后蜀进攻,只有占据了陇右的高地,遏制住陇山通道和故道(陈仓道),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第二,对南唐,必须占领淮河流域,将国境线定在长江,以长江为天险,才能保证南唐无法进攻首都汴梁;第三,必须攻克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特别是位于燕山以南的几个州,防止契丹人从北方进攻。

    夺取了上面的土地,才能保证这个国家长期稳定存在。其后,再按照王朴所说,从南方开始逐个消灭敌对政权。当南方统一后,再对付北汉和契丹,统一全国。

    在历史上,山西一直是中原和陕西的最大威胁,可周世宗却决定将山西留在最后解决。原因在于,山西必须与关中或者河北结合起来,才具有最大威胁。如果刘氏只是占据了山西,虽然拥有形胜,却没有足够的物资,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

    另外,刘氏也并没有获得整个山西,后周控制了山西南部的上党地区,实际上已经塞住了刘氏进军洛阳的通道,山西已经很难制造麻烦了。

    周世宗定好了战略,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最初的战争在与后蜀的边界爆发。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战役,不以进攻四川本土为目的,只求占领陇右的土地,最多再试图占领汉中,使得后蜀无力从四川对中原形成打击。

    战争攻克了秦州和凤州,保障了关中地区的安全,基本上达到了战略目标。

    之后,周世宗对南唐的战争打响。此次战争的目的是占领长江以北的土地,特别是淮河流域。从淮河进攻首都汴梁,只需顺淮河的支流涡水(涡河)直上即可。要想保证首都的安全,必须将淮河全境占领。

    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从公元955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958年初,共经历两年五个月。

    在淮河流域,南唐最坚固的堡垒是寿州(现安徽省寿县)。淮河最大的支流颍水(颍河)从嵩山发源之后,经过周口、阜阳,在寿县境内汇入淮河。周世宗的军队顺颍水而下,进入淮河后,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寿州。

    南唐从寿州开始,沿着淮河大量布军,直达东面的楚州(现安徽省淮安)。作为西面起始点附近的城市,如果寿州无法攻克,必然成为淮河上游的威胁,即便周军攻克了下游的城市,也随时可能遭受到来自上游的攻击。

    除了沿淮河一线之外,在五代时期,从寿州还有陆路可以直达东面的定远、滁州、六合、扬州,到达长江北岸,威胁南唐首都金陵的安全。

    然而,寿州的南唐守将、节度使刘仁瞻让周世宗大吃苦头。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里,他屡屡挫败了周世宗的进攻,让这座战略要地始终屹立。

    由于久攻寿州不克,周世宗只好退而求其次,绕过寿州,一方面派兵向淮河下游进军,在涡河河口附近大败南唐的援军。涡河是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顺涡河直上,可以直接抵达后周的首都汴梁,打通了涡河河口,也算部分实现了保障首都安全的目标。

    另一方面,他分出另一支兵马,由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率领,离开淮河,经过定远、滁州、六合,直达长江边上的扬州、泰州,与南唐江南重镇润州(镇江)隔江相望。

    即便如此,寿州仍然没有攻克。由于寿州的威胁,周世宗南下的军队也数次撤回,无法形成进一步的成果。一年后,刘仁瞻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断气,他的下属才偷偷地投降了后周。进入寿州城,周世宗亲自下令封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以示对这位不屈守将的褒奖。然而,刘仁瞻在当天就去世了。

    获得寿州后,后周军队沿淮河大举东进,攻克了泗州、楚州,并沿运河线南下占领了扬州,直捣金陵。这次军事行动逼迫南唐后主李煜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并纳表称藩。

    周世宗控制了长江北岸,从此,南唐已经成了囊中之物。但周世宗并没有借机灭亡南唐,而是接受了李煜的称臣,甚至鼓励他修整甲兵,维持一方治安。为什么他不一举灭亡南唐呢?

    因为统治难度。

    周世宗始终知道,对于后周最危险的敌人在北方,只要燕云十六州仍然在契丹人的掌握之中,汴梁就随时有可能受到攻击。当年后唐并吞了前蜀,却被北方人的契丹所灭,这样的教训不能再次重演。

    为了进攻契丹,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如果消灭了南唐,后周必须拿出大量的精力来维持南方社会的稳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叛乱,南方和北方同时受敌。与其浪费精力,不如暂时维持一个稳定的南唐。也因为后周已经获得了江北的土地,南唐不再构成威胁。当后方稳定之后,就可以放手向北进攻,夺取失去的十六州了。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开始了北伐,目标: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不幸的是,在刚刚收复了最靠南的瀛州、莫州之后,周世宗突然得病身死。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再也没有时间来完成他的统一战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