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低调示人的黄雀
在隋朝的所有反叛者中,最有希望继承正统的是李密。
隋炀帝第二次东征期间,在黎阳(现河南省浚县)督运军备的礼部尚书杨玄感突然爆发了叛乱,导致东征失败。
在隋代,围绕着东都洛阳,中央政府曾经在各个河口交汇处建立了一系列的大型仓库,便于全国的税收(当时以粮食为主)调拨。其中比较重要的几座是:位于洛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洛口仓,围绕着东都洛阳的回洛仓、含嘉仓和河阳仓,以及主要负责北方粮食的黎阳仓。杨玄感占据了黎阳仓,也就切断了北方隋炀帝的军事补给。
杨玄感的知交李密从长安赶往黎阳,加入了叛乱。对于叛军何去何从,李密给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从黎阳向北方进军,占据北京,然后出兵临榆关(山海关),与高丽前后夹击攻击隋军。由于杨玄感断绝了隋炀帝的粮道,不用多久,就可以战胜炀帝。这样做,皇帝几乎不可能逃过被击败的命运,叛军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中策是:从黎阳向西进军,尽快占领关中地区和长安,利用关中的地形进行守备,再逐渐统一全国。这样做必然可以获得关中地区。但由于关中的地位在全国已经下降,获得了关中不一定能够统一全国,叛乱头子很可能成为地方军阀。
下策是:进攻距离黎阳最近的东都洛阳,因为出征将士、百官的家属大都在这里。但洛阳的防卫也极其稳固,易守难攻,如果叛军在百日之内无法攻克,等到各地勤王的军队都来到了,就是叛乱者的败亡之日。
出乎意料,杨玄感却选择了下策,他的盘算是,先占据洛阳,把在洛阳的官兵家属当作人质,让隋炀帝的军队瓦解。
事实证明,李密的预测是对的。叛军对洛阳久攻不下,各地勤王军纷纷到达,杨玄感的军队处于绝对劣势之中。他被迫转向中策,向关中进击。但此刻改弦更张已经过晚,加上进军路上犹豫不决,屡屡为城池所累,最后叛乱被平定。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改名换姓踏上了逃亡之路,他逃到了一个叫瓦岗寨(现河南省滑县境内)的地方,加入了一伙强人,头儿是一位叫作翟让的人。
由于李密是文化人,逐渐成了瓦岗军的首领。这支军队离开瓦岗之后,向南占领了恒山南方的阳城(现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境内),在这里,李密制订了进军洛口仓的计划。在当时,洛口仓位于洛河与黄河的交界处,粮食储备是隋代几大粮仓中最为丰富的,又地处交通要道,封锁了洛口水路,就截断了东都最主要的补给线。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二月,李密率军从嵩山西面擦过,经过轘辕关进攻洛口仓,乘机占领了这里。
此刻,李密突然间面临着与当年杨玄感同样的局面:在洛口仓获得了粮食之后,他有两种选择:要么向西进攻关中和长安,要么就近进攻东都洛阳。
当年李密给杨玄感制订计策时,将进攻关中作为中策,而把进攻东都洛阳当作下策。 (9)
李密的部下也向他提出进攻长安,获得关中四塞的天险,利用关中来平定全国。
此刻成为统帅的李密却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认为,进军关中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可是考虑到自己手下的素质,却无法做到。李密的兵大都来自翟让领导的乌合之众,他们更看重眼前的胜利,不在意全盘的形势。如果连东都都攻不下,没有人肯相信李密,跟着他去攻打长安。
从公元616年到公元618年这三年时光,这支隋末最重要的底层军事组织就耗费在进攻东都洛阳的战役之中。隋朝派来了大将王世充与李密对峙,虽然王世充败多胜少,却成功地阻止了李密的西进。
与此同时,在江都杀掉了隋炀帝的宇文化及率军北上,希望回到关中地区,却被李密在黎阳击破,宇文化及辗转于河北、山东一带,被另一支叛乱军队窦建德所杀。王世充也乘着李密战胜宇文化及之后的骄傲与疲惫,击溃了李密。
就在李密与王世充缠斗,失去了进攻关中机会的时候,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另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乘机向关中进军。这支力量就是唐王李渊和他的三个儿子。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就在李密与王世充在东都对决时,在晋阳(现山西省太原)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已经忍不住了。
李渊是北朝贵族世家,在隋代担任唐国公,也曾多次担任地方长官。后来由于隋炀帝猜忌,被召回了炀帝的身边。但随着天下大乱,炀帝被突厥人围困,李渊再次被起用,赴任太原镇守山西重镇。
李渊赴任时,社会局势已经乱到了极致。李渊作为朝廷命官,又有数千人马随行,当他率领人马沿着汾河谷地前往太原时,竟然遭到了一位民间叛乱分子甄翟儿的袭击,被围困在山西介休一带的雀鼠谷中,如果不是儿子李世民及时相救,差点儿遭遇了不测。
到达太原后,李渊在儿子们的帮助下,迅速平定了太原周边。
此刻,隋朝江山已经分割成了无数小片,除了李密之外,在河北有窦建德,河南有卢明月,鲁郡(现山东省兖州)有徐圆朗,马邑(现山西省朔州)有刘武周,朔方(现陕西省横山县)有梁师都,榆林有郭子和,陇西有薛举,河西有李轨。
在李渊身边有一群人敏锐地认识到,即便想回到隋朝也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只是到底谁能脱颖而出,统一全国的问题。
此时,李渊已经五十二岁,他的几个儿子都已经成年。这个年龄已经接近老年,但对古代的开国帝王来讲却是黄金年龄。
虽然人们谈论年轻人的冲劲更足,但在开创一代新王朝上,年轻人往往不够成熟。群雄灭秦之时,刘邦已经四十岁,而项羽只有二十六岁,刘邦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得到众多的帮手来完成多方出击的战争。过于年轻的项羽却无法获得人才优势,只能依靠单方面的打拼,他走到哪儿,就胜到哪儿,但他照顾不到的地方,却屡屡吃败仗。
刘邦之后的历代开国者大都是年长者开国,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个例外(三十岁称帝)。还有几个依靠禅让的朝廷,在父亲打好基础后,由年轻的儿子完成禅让的最后一步。
李渊太原起兵时,也积累了足够的人脉资源,有阅历来处理与部下将领的关系,形成多头出击。令人羡慕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野心勃勃、能力出众,弥补了他作为老人的体力和胆量的不足。
更难得的是,李渊同时是一个合纵连横的高手,围绕着最终目标,在螳螂和蝉争斗的时候,只是静静地行动,绝不打扰他们。当其他人缠斗完毕,回头一看,才发现李渊已经占据了先机,到这时,他的优势已经不能动摇了。
公元617年,在儿子和属下的鼓动下,李渊杀掉了隋炀帝派去的副手王威、高君雅,获得了绝对的权力,随后在太原起兵,向西南方向进攻长安。
虽然进攻长安是目的,但最首要的任务是保卫好自己的后方和侧翼。由于太原北方还有突厥和另一个军阀刘武周的威胁,而在南方的洛阳,势力最大的反叛者是李密,只有安抚好突厥、刘武周、李密这三方势力,才能保证在出兵长安时,太原基地不会丢失。
李渊首先派人前往突厥,向突厥人献上厚礼并称臣,表示了联合的意向。他提出,出兵之后,自己只要土地,而劫掠的财产归属突厥。突厥人接受了这个提议,并送了两千匹马作为支援。由于马邑的刘武周也是投靠突厥的,李渊搞定了突厥,也就搞定了刘武周。于是,李渊的北方边境得到了保证。
对南方,李渊则派人与李密联系,奉李密为盟主,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李密获得了沾沾自喜的资本,而李渊却巩固了南方边界。
唐军进军关中的难度最主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人际关系上的,当李渊以低姿态摆平了几个竞争者之后,他已经占据了先机。
这个小心翼翼的黄雀最终会让当初忽略他的人大吃一惊。
在太原与首都长安之间,最便捷的通道是向西南汇入黄河的汾河谷地。在谷地中最险的一段,是介休附近的雀鼠谷,谷地向南经过贾胡堡到达霍邑(现山西省霍州),霍邑就是李渊起兵中的第一大障碍。
从霍邑向南,经过临汾,就到达了隋朝重兵守卫的另一座城市绛郡(现山西省绛县),是为第二大障碍。
从绛郡出发向西南,当时人们最常走的路是经过河东(现山西省永济),在蒲坂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平原的道路,而河东城更是重兵把守之地,是为李渊进攻的第三个障碍。
过河之后,在渭河边上有一个巨大的仓库永丰仓,到了这里,唐军就获得了重要的补给,是为进攻长安之前的一个中间目标。
李渊出发一个月后,到达了霍邑城下,此刻守卫霍邑的是隋朝守将宋老生。隋军的最佳战略是守险不战,直到进攻者筋疲力尽再消灭它。但缺乏经验的宋老生在李渊的挑战下贸然出击,被断了后路,霍邑被轻松攻克。
霍邑的失守引起了连锁反应,李渊迅速向南推进,先后占领了临汾和绛郡,半个月后,唐军已经站在了龙门的黄河边。
此刻,在黄河的东岸仍然有一大威胁等待着唐军,就是位于河东的隋朝守将屈突通。河东位于黄河蒲坂道的枢纽地带,屈突通又是有经验的老将,不会轻易被攻克。李渊在尝试之后,决定采取另外的策略:从另一条稍微绕远的道路,也就是汾河与黄河汇合口附近的龙门渡过黄河,同时留下一部分人马进攻河东,避免屈突通从后面骚扰。直到李渊进入长安之后,河东据点才被攻克。
渡过黄河,李渊的唐军占领了永丰仓,获得了大量的补给。打开仓门,开仓放粮,得到了人们的拥护。接着,他兵分数路,一面围攻长安,一面分兵在渭河谷地四下平定叛乱。两个月后,当长安城最终被攻克时,长安周边已经基本被平定。
在之后的数个月内,李渊除了攻克河东和潼关之外,还获得了汉中、四川、陕北、灵武、南阳等多个地方,到这时,秦汉时期的关中四塞基本上都掌握在了唐军手中,由于李渊还占据了四川和汉中,已经获得了秦朝和汉朝统一之前的地理优势。既有粮仓,又有险关,到这时,一条像当年秦皇、汉祖统一全国一样的道路展现出来。
但在隋唐时期,关中的优势更加衰落,中原的富庶、江南的崛起让关中的经济地位变得微不足道。李渊即便占领了关中和四川,还有没有可能搭上末班车,再一次利用“关中—四川”模式完成统一呢?
有人说,李渊比起当年秦皇汉祖的优势在于,他还掌握了山西高地,对于中原地区有压迫性。但实际上,山西也并没有全面掌握在他的手中,在山西的马邑还有另一个军阀刘武周,限制了山西的军事优势。
那么,李渊如何行动,来最大化自己的优势,从而搭上关中的末班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