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得关中者得天下(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

    秦汉时期,由于中国的核心区域集中在函谷关两侧的关中与中原地区,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关中平原成了争夺天下的最佳起点。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缺乏适合防御的密闭地形,因此屡被关中军队攻克。

    关中平原四周都是大山,在大山中有著名的关中四塞,只要控制了四塞,外面的力量就很难进攻关中,这种地貌使得关中具备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军事地理优势。

    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的最大区别,是春秋的战争不以杀人为目的,而战国的战争是以杀光敌方有生力量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击败对方。

    用战败者的头颅垒金字塔,是中国古代战争的特征之一,并非蒙古人的发明。这种号称“京观”的人头塔至今仍有遗存。

    秦国巩固了关中地区后,并没有首先向东方进攻,而是首先攻占了“天下之砝码”的四川,既获得了物资支持,也获得了上游的优势战略地位,从而为统一中原创造了条件。

    赵武灵王除了胡服骑射之外,也是唯一一个发现了对抗秦国可能性的人,他发现了进攻秦国的北路。不幸,他的发现并没有被利用,反而成了秦国统一之后防范游牧民族的工具。

    秦国统一六国,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历代国王在三线中首先挑选最强大的国家作为敌人,而与其他国家暂时结盟,如此循环,将各国逐渐蚕食。

    从关中和四川发起的联合进攻,帮助秦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都,并获得了整个楚国西部。这次战役也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借助长江发动的战争。

    解决了楚国的问题,秦军利用长平之战消灭了赵军的主力,完成了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突破。长平之战只是一次战术上的迂回作战,却由于赵括的轻举妄动而中了并不复杂的圈套。

    秦国的统一可以概括为:扎根关中,先取四川,同时拥有关中与四川,占据上游,再从北、中、南三路依次打击中原,这是秦汉时期最大的军事密码。

    公元2015年9月底,在甘肃省博物馆内正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展览。这场展览的主角是一批从法国返回中国的文物,最著名的是几片巨大的鸟形金箔。

    这些文物在两千多年前曾经属于秦国早期的某位国君,在他下葬时,金箔片曾经附着在他的棺椁上埋入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被盗墓者挖掘。

    文物的出土地点在甘肃省礼县的大堡子山。由于盗墓事件的曝光,人们才逐渐发现这里就是秦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在古代被称为犬丘。与后来秦国占据的关中平原不同,大堡子山位于甘肃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在西汉水之畔,西周时代曾经是少数民族西戎的地盘。

    关于秦人的来历,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戎狄之人,所以才占据了犬丘这个地方。另一批人则认为,他们是周初从东方迁徙过来的。不管怎样,在西周末年,秦国仍然是一个不起眼的边缘国家。然而,随后发生的事件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公元前771年,西方蛮族犬戎联合申侯与缯国攻陷了西周的首都镐京(也叫宗周),杀死了周幽王,占领了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是周的发源地,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当这里陷入蛮人的蹂躏时,新立的周平王只能带着他的政府班子向东撤离,过了函谷关,退向了今天河南洛阳一带,历史上称此后的周代为东周。在当时,洛阳一带建有另一个大都市成周(也叫洛邑),平王动迁后,成周成为东周的新首都。

    在东迁时,一位叫作秦襄公的秦国国君离开了大堡子山的本土,率军从山上进入了关中平原,护送周平王到洛邑。周平王为了感谢,封他为诸侯,并表示如果秦襄公能够收复关中平原西部,就把这里当作秦襄公的封地。

    周平王的分封只是客套话,因为整个关中平原已经从周王室手中丢失,成了戎狄的牧马场。秦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又如何能与善于打仗的戎狄相抗衡?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分封却为未来留下了巨大的变数。更为要紧的是,当周王室东迁之后,整个关中地区陷入了彻底的无政府状态,必然为另一个势力的崛起铺平道路。

    那么,关中地区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就要从关中的地理位置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