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后周世宗:新王朝的奠基人(公元907—公元979年)
后周与北汉的初次对决,决定了中国的大方向。如果周世宗获胜,就可以制订统一全国的战略;如果北汉获胜,依靠契丹人的北汉只能建立另一个弱政权,拖延中国统一的时间。
作为合纵连横的高手,后梁太祖朱温从汴梁出发,将华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军阀一一剿灭,成了一代霸主。但由于山西制高点掌握在对手李克用手中,朱梁一直无法统一北中国。在南方,朱梁也被位于江淮的杨行密击败,江淮也因此成了五代的边界。
后唐李存勖借助山西的形胜,灭亡了后梁,并击败了北京的割据势力刘仁恭父子。在获得了关中的臣服后,进军四川灭亡前蜀。但李存勖没有解决扩张之后的稳定问题,在进攻江淮前,在内乱中被杀,浪费了五代时期第一次统一的机会。
后晋和后汉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北中国少了对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战略防御点。后晋和后汉还丧失了四川,后周比起后汉又少了山西。柴荣的统一之路并不平坦。
由于后周缺乏天险,周世宗在继位初期,首先获得了陇右地区,以防止来自四川的进攻,又夺取了南唐的淮河流域,将防线压到了长江,这两步确定了后周的战略安全。之后,世宗并没有立刻灭亡南唐,而是让南唐帮助维持南方的稳定。他首先向北开战,夺取燕云十六州。他始终知道,对于中原威胁最大的,是契丹所占据的燕山以南土地。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为了避免下一次兵变,改革了中国的官僚制度。简单说,宋太祖的制度变革,就是加大官员和兵员的冗余度,让这些冗官和冗兵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避免任何人有过大的权力来发动政变。
周世宗想首先解决十六州问题,再统一南方政权。赵匡胤大部分思路继承了周世宗,却做出了一点改变:先解决南方,最后再对付契丹和十六州。这点改变,决定了北宋永久性失去了十六州,因为一旦获得了南方,需要投入精力维稳,也就缺乏足够的锐度去进攻北方了。
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有几个地区却被排斥在外,除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归属于契丹,南方的安南(现越南北部)也在这时获得了独立,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部也有大片地区成为外国。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在当年秦赵长平之战的战场上,又发生了一场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战争的双方是刚刚失去了开国君主的后周,以及前朝余孽北汉。
三年前,后汉隐帝刘承祐大肆杀戮功臣,被大将郭威追杀身死,郭威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刘赟是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
刘赟称帝不久,郭威在率军讨伐契丹的途中,在澶州(现河南省濮阳)突然被士兵披上黄袍,来了一次兵变。郭威回军汴梁,杀死了刘赟,自立为帝,建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
刘赟的父亲刘崇听说儿子身亡,在晋阳(现山西省太原)称帝,继续称汉,历史上称为北汉。
刘崇为了给儿子报仇,挥师南下,被郭威击败。三年后,后周太祖郭威逝世,继承皇位的是养子郭荣(一名柴荣)。刘崇听说郭威死去,再次起兵进攻后周,试图夺回江山。这次战争就成了对年轻的柴荣的第一次考验。
刘崇的军队从太原,到达上党地区后继续南下,准备渡河袭击汴梁(后周首都)所在的大平原,柴荣则派兵北上天井关,双方大军在高平相遇。
这是一场充满了偶然性的战争:如果柴荣获胜,这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将凭借着战争建立的威望,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如果刘崇获胜,由于他勾结契丹,只能建立另一个儿皇帝政权,推迟中国统一的时间。
幸运的是,这次战争的胜利方属于周世宗柴荣。高平之战胜利后,他率军围攻太原,但由于这次战争他是被迫应战,没有准备好进一步行动的计划,最后只得撤兵。
撤兵让周世宗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就很难有远虑去击败对手,乃至统一全国。
为了给军事行动做好准备,他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编了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并建立了面对契丹的北方防线,防止在战争中遭受契丹的骚扰。同时,他鼓励粮食生产,治理水患、发展漕运。为了逼迫人们从事生产,他甚至开展了灭佛行动,减少寺庙数目,强迫僧人还俗从事生产性活动。
在他的努力下,经过五代混乱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气象,人们开始幻想重新统一。周世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大战略。
与唐代的统一不同,后周(和宋)是中国第二次从中原出发开展的统一战争。之前的统一往往从关中开始, (1) 只有后汉光武帝利用关中的混乱,捡漏式地从中原完成了统一。
周世宗时期,关中已经失去了重要性,中国的重心转移到了东部,最大的两块领土是后周所在的华北地区,以及南唐所在的江南地区。光武帝依靠王莽引起的混乱而统一,可在五代时期,各地军阀却牢牢地掌握着手中的地盘。华北的地形也并不算有利,因为这里是大平原,缺乏战略制高点。
北方的制高点是山西,如果周世宗拥有了山西,那么会更加容易发动南方战争。可山西却掌握在与后周敌对的北汉手中,随时准备从后方袭击,这样的地理条件明显不利于后周。
周世宗如何在不利的地理条件下完成新的统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