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的尾声

    整体而言,汉匈战争是一场悲剧。两个正在崛起的民族,随着各自变得更加富裕强大,信心满满,冲突不断,最终变成了规模巨大的连绵战争,两败俱伤。匈奴进入了衰落期,而汉代也过了鼎盛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性质的战争。一种是原有世界崩溃之后,为了将中国重新捏合起来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原有世界崩溃的自然结果。这样的战争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重建,由于前期的崩溃,社会经济已经糟糕到极致,随着统一进程,社会经济逐渐好转,到了统一之后,全国性市场的建立、和平的维持,经济立刻进入全面恢复时期,带来一次盛世。

    另一种是不必要的战争,当一个王朝处于稳定和繁荣期时,人们往往被大国崛起的幻象所迷惑,更愿意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巨大消耗又会反作用于财政,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导致社会的衰落。

    武帝后期,经过近十年的休养后,恢复了对匈奴的部分对抗,但再也没有赢得巨大的胜利。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由于匈奴内部的分歧,其左大将军企图与汉朝联合反对年幼的单于,武帝派遣浚稽将军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前往接应,却由于左大将军计谋泄露,汉军被匈奴单于围困全歼。这是汉匈之战中,汉朝的一次大败。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遣三路大军攻打匈奴。在三军之外,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蒙古境内,与匈奴接战,战败投降,其麾下只逃回了四百人。贰师将军(得名于著名的贰师城,也就是现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李广利进军天山,大胜而还,却在回师途中遭遇惨败。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七万大军进攻匈奴,战败投降。

    经过几次惨败后,汉武帝晚年回顾自己的政策,终于认识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5)

    此后,武帝再也没有主动向匈奴挑起过战争。而真正决定了西汉胜利的,是匈奴的衰落而不是汉军的胜利。

    汉宣帝时期,进行过一次失败的远征。又过了十几年,匈奴内部分裂越来越严重,最多时曾经五个单于并立。最后,呼韩邪单于投靠了汉朝,郅支单于逃往了西部,最终被陈汤所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终告结束。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虽然又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在窦固、窦宪的两次打击下彻底衰落。但匈奴的灭亡并没有给汉朝带来太大的利益,因为灭亡了这支蛮族,还有其他的蛮族填补。东汉时期,甘肃境内的羌乱成了帝国财政的大包袱。

    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羌族的叛乱开始,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六十年,直到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破羌将军段颎平定东羌,汉羌战争才暂时告一段落。在这一个甲子的悲剧中,汉军屡次出兵,甚至遭遇了五次全军溃灭。

    安帝永初年间陇右羌乱持续了十二年,中央政府因为战争,直接军事花费就达二百四十余亿钱。 (6) 从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烧当羌叛乱到公元169年东羌叛乱结束,战争费用更是高达三百二十亿钱。 (7)

    这些叛乱造成了东汉政府的财政崩溃,并最终导致了东汉政府的灭亡。由此看来,对于中央政府造成最大困扰的不是匈奴,也不是羌,而是战争本身,只要战争存在,就必然会导致财政的扩张和入不敷出,并影响到社会。


    (1) 《汉书·爰盎晁错传》:“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2) 如《史记·韩长孺列传》。

    (3) 参见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鹭江出版社,2017。

    (4) 本节数据来源分析参见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鹭江出版社,2017。

    (5) 《汉书·西域传》。

    (6) 《后汉书·西羌传》:“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

    (7) 《晋书·食货志》:“迨建宁永和之初,西羌反叛,二十余年兵连师老,军旅之费三百二十余亿,府帑空虚,延及内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