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时代的落幕

    在历史上,陕西的宝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它之所以重要,在于这里是两条大道的交汇点,一条是从宝鸡出发向南的陈仓道,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谓陈仓道,也叫散关道、故道,即经过宝鸡南面的大散关,经过凤县、略阳进入汉中的道路。从汉中走另一条古道金牛道,进入四川盆地,到达成都。

    经过宝鸡的另一条道路是通往甘肃天水的陇关古道。宝鸡在关中平原的西沿,天水已经上到了青藏高原的边缘山区,处于文明的边缘。但从天水可以向西进入兰州,再北上河西走廊和新疆,因此这条路是著名丝绸之路的起始部分。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宝鸡和天水都在渭河边,古人又有沿河修路的习惯,但是,从宝鸡到天水的道路不仅没有沿渭河前行,反而从宝鸡向北折到了陇县,再翻越巍峨的陇山,这里有著名的关口大震关和瓦亭关,最后顺山谷绕到天水。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顺着渭河而上直达天水呢?

    古人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这一段的渭河在巨大的峡谷中穿流,两岸悬崖峭壁,间不容发,只有到了现代,利用机械化开凿隧道才有可能沿河修路。中国古代这条奇怪的绕道翻越陇山的道路,就成了历代征服者的噩梦。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五月,一支八九万人的军队来到了陇坻(现陕西陇县西南),他们属于光武帝刘秀,在著名将军耿弇的率领下,向陇山之上的守军进攻。

    守关的部队是天水军阀隗嚣的部队。光武帝已经平息了整个东部的军阀,决定向西部进军了。

    但这次,耿弇却大败而回,汉军没有占到便宜。这也证明隗嚣才是光武帝真正的劲敌。

    隗嚣又是个奇怪的军阀,甚至可以说,没有他的配合,光武帝就很难这么容易地统一天下。当光武帝平息东部时,隗嚣似乎与光武帝达成了默契,不与他为敌,不在西部进攻他的后方,这才让光武帝放手统一了东部。只是在光武帝统一东部之后,隗嚣又不甘于向他称臣,双方才发生了战争。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光武帝统一东部的过程,再回头看他如何对付隗嚣。

    四年前,光武帝获得了长安和洛阳之后,开始制订统一全国的战略。

    在当时,全国一共还有十一个较大的军阀,其中西部有四个:隗嚣(天水)、公孙述(巴蜀和汉中)、窦融(河西走廊)、卢芳(九原);东部有七个:刘永(睢阳)、董宪(郯城)、张步(齐地)、李宪(庐江)、秦丰(江陵)、田戎(夷陵),另外还有一个幽州的彭宠,曾经帮助光武帝平定河北,但随后又反叛了光武帝。

    面对十一家争雄的局面,光武帝如何选择,才能逐一消灭,最后完成统一呢?如果没有隗嚣等西方军阀的配合,光武帝的难度要大很多。

    在西方的四位军阀中,卢芳地处偏远,除了自保,野心不大。窦融曾经属于隗嚣集团,后来则与光武帝相善,到最后投靠了光武帝。只有公孙述和隗嚣两家实力较强,特别是公孙述,占领了四川和汉中,有实力也有野心北进关中平原,一旦他统一了关中、汉中和四川,就有了当年秦朝和刘邦的优势,光武帝就不容易消灭他了。

    幸运的是,光武帝能够拉拢天水的隗嚣来对付公孙述。隗嚣的地盘不足以统一全国,却由于地理优势,能够居高临下打击任何觊觎关中的人。公孙述屡次进攻关中,都被隗嚣击退。隗嚣的存在,使得光武帝能够制订先平东部,再平西部的战略。

    他的战略可以总结为:当已经拥有了长安和洛阳时,由于关中平原周边地区还处于分裂之中,可以利用西部的矛盾,让他们持续分裂,先腾出手来统一东部的中原地区。当整个东部、洛阳和关中盆地都被控制后,剩下的西部地区就无力与他抗衡了。

    此刻东部也处于分裂之中,每个小军阀都无法单独与光武帝抗衡,他们很快都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开始的四年里,光武帝先后平定了秦丰、田戎、刘永、彭宠、董宪、张步、李宪等人,将东部统一。

    统一东部后,光武帝将重点放回了长安所在的关中,将公孙述和隗嚣列入了攻击范围。

    在这两人中,又以隗嚣对关中威胁最大。天水除了可以居高临下进攻关中平原之外,还是通往四川的制高点。如果不先取得天水,即便想进军四川,也可能被隗嚣从背后袭击。为此,必须首先并吞隗嚣,才能对公孙述采取行动。

    但是,光武帝的第一场伐隗嚣之战,就以惨败告终。这也表明,占据了地理优势的隗嚣,在战略上并不处于下风。

    随后,双方开始了拉锯战。由于陇山的地理优势,光武帝无法攻入陇山以西。但由于光武帝的总兵力有优势,隗嚣也无法从陇山下来,占领平原的关中地区。

    在拉锯战过程中,光武帝顺便消灭了卢芳,并招降了窦融,进一步孤立了隗嚣,却仍然找不到进入陇西的方法。隗嚣为了对付光武帝,也和四川的公孙述和解,向公孙述称臣,双方抱团与光武帝对抗。

    相持了两年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的大将来歙才找到了一次巨大的机会,攻入了陇上。他的这次攻击,也给从关中地区进攻陇上指明了方向。

    事实证明,想从正面的陇坻,直接进攻是不现实的。但陇山除了这条大道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孔道,只有绕到守军背后,才有可能成功。

    来歙率领两千人马,从回中道北上番须(现甘肃省华亭市南),从番须向西找到了一条人迹罕见的小道,他们伐山开道,从北方绕过了隗嚣军队的防守,又绕回到主道上,直接从侧面攻下了主道上的略阳(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一带),切断了隗嚣的军队。

    略阳在陇坻的西面,作为陇山路上的重镇,是连接陇上和陇下的关键地区。从略阳向西可以到达隗嚣的统治中心天水,向东就是陇山前线的各个关口。隗嚣失去了略阳,意味着陇山各个关口与天水之间的联系被斩断了。

    两百多年后,略阳已经被人遗忘,但在它的附近,几乎是同一个山谷里,另一个著名的重镇崛起了,它就是诸葛武侯北伐时的重镇街亭。

    来歙的奇袭让隗嚣大惊失色,他一方面命令各个关口加强防守,一面亲率大军抢回略阳。来歙拼死守住了略阳城,在隗嚣筋疲力尽的时候,光武帝率领大军,与窦融等人相配合,一同向陇山各个关口进攻。这次进攻终于打穿了隗嚣的防守,击溃了他的军队。隗嚣被迫放弃了天水,退向了天水以南的西城,做困兽犹斗。

    这次进攻也成了历代进攻天水的指路明灯,从此以后,人们知道,从陇坻直接翻山进攻天水并不是好的方法,必须从北方或者南方绕上陇山,形成夹击态势,才有可能攻克这座堡垒。

    但是光武帝与隗嚣的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隗嚣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时,汉军突然得报,东部的颍川发生了叛乱,为了镇压叛乱,光武帝离开了陇西。他走后,隗嚣又把汉军赶回了关中。这场战争又持续了两年,直到隗嚣死后,汉军才终于攻克了陇山,占据了进攻四川的制高点。

    消灭了隗嚣,汉军就只剩下四川没有平定。

    在平定四川的过程中,汉军的进军路线也预示着关中时代的结束。

    在此之前,要想进军四川,只有从关中越过秦岭进入四川这一条路可以走,也就是从散关道(子午道、褒斜道等)进入汉中地区,再走金牛道(或者米仓道)进入四川盆地。

    但到了东汉初年,随着人们对长江地区的开发,从湖北经过长江进入四川的大道已经成为可能。虽然秦国曾从四川顺长江而下进攻湖北,但如果想逆流而上从湖北进入四川,必须等条件更成熟才行。

    光武帝派遣了两路大军,分别从秦岭道和长江道进攻四川,而起决定作用的已经是从荆州出发,顺长江而上的部队。这支部队由岑彭和吴汉率领,进攻者进军江州(重庆)后,岑彭兵分两路:一面从嘉陵江、垫江西进,吸引了公孙述的主力军;另一面顺长江而上,从南方沿岷江接近成都。这次奇袭打开了成都的大门。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吴汉率军攻入成都,为期一年的入蜀战争结束。

    入蜀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光武帝对中国的再统一。

    光武帝的战争,是对从周代形成的战争传统的反叛。从周代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军事上的关中时代,所谓得关中者得天下。周武王伐纣、秦始皇统一、楚汉战争都是首先统一关中,再蚕食中原的最好例证。

    关中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局势。关中统一后,再向外扩张,就可以将四分五裂的中原一一击败。

    周武王时期,中国的文明区域还太小,一个关中就足以将中原降服。到了战国和秦代,随着六国对中原地区的深耕,特别是楚国对南方的经营,关中已经从世界的二分之一下降为三分之一,仅凭关中已不足以和中原对抗。但秦国幸运地发现了四川的重要性,处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可以打击楚国的湖北,却很难被楚国反向进攻。在四川粮食的支援下,关中重新获得了战略优势,帮助秦统一了六国。

    楚汉战争基本上重复了秦统一的战略思路,由于轻车熟路,战争的进程也加快了。

    但又经过了两百年的开发,随着中原地区的进一步富裕,以及长江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关中已经从世界的三分之一掉到了四分之一,即便加上四川,也最多只能算半壁江山,中国的战略优势已经逐渐地从关中向东转移了。

    光武帝正是利用了战略优势的转移,抓住了关中和四川分裂的机会,从河北迅速占领山西的战略要地,再获得洛阳,随后将关中最富裕的平原地区抓在手中,占据了中国最核心的“洛阳—关中”轴心,再利用这里的粮草优势,各个击破,从东到西完成统一。

    此时,四川也不再是关中的后花园,从这时开始,直到数百年后完成,长江通道逐渐成为通往四川的主流通道。由于水运的承载能力远大于陆运,蜀道逐渐成了客运通道,而物资交流则转移到了长江之上。失去了四川的关中显得更加寂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中时代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凄然落幕。

    历史突然进入了第二个时代:分裂时代,也是长江时代……


    (1) 《汉书·王莽传》:“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长乐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准帑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莽愈爱之,赐九虎士人四千钱。众重怨,无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