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改革导致的军事大崩盘

    公元8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建立新朝时,整个社会并没有看出崩盘的迹象。实际上,除了少数人进行了简单抵抗之外,大部分西汉官僚都兴高采烈地接受了改朝换代。

    之所以说兴高采烈,是指官员们到最后都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争相上书讨好王莽,他们先是要求按照周代周公当摄政王的先例,封王莽为安汉公(摄政王),王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称号。之后,群臣纷纷要求王莽当摄皇帝,也就是暂代皇帝,比摄政王又高了一级。最后,他们干脆上书请王莽当真皇帝。

    群臣争先恐后生怕自己被忽视。在一片欢呼声中,王莽当上了皇帝,建立了短命的新朝。

    新朝之所以短命,与人心向背无关,却与王莽的改革相关。在他当皇帝时,整个社会依然较为稳固,但又有许多暗流存在。经过两百年的运行,贫富差距已经很大,社会流动的渠道越来越少,引起了许多被排斥在权力之外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不满。王莽在没有当皇帝之前,就和这些人打得火热,上台后,立刻按照他们的理论设想实行了全盘改革。

    但可惜的是,这些被排斥在权力之外的儒者往往也是腐儒,他们如同法国大革命中的平等鼓吹者一样,树立了一个高高的标准,却没有提供可行的路径。

    如果说他们没有提出任何路径,也是不对的。他们的确提出了一条崇高之路,只是这是一条死路——回归古代。

    古代是什么样子,他们也并不真的知道,于是在头脑中勾画出一个想象中的模型,这个模型要求皇帝对经济进行全盘控制,由皇帝分派贤人来管理,所谓贤人自然是这些腐儒。

    所谓全盘控制,包括:对土地实行公有制,对货币进行全面改革,对政府和官制实行全面改革,等等。

    当王莽把这个模型实现的时候,社会却立刻陷入了混乱。由于设想的模型过于宏大,官员们理解不了皇帝想要干什么,而民间更不知道皇帝要把他们带到何处去。

    货币改革太复杂,民间分不清几十种货币的兑换率,干脆退回到物物交换时代。官制改革成了半拉子工程,结果连官员的工资都被冻结了。土地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也实行不下去,找不到足够的官员去负责执行,民间更缺乏动力。

    全盘改革失败后,全国立刻陷入了动荡之中。最先起事的是关中之外的东部地区,由于中央政府设在西部的长安,对东部地区控制弱,这些地方率先起义。

    最大的两股人马,是位于现在山东省境内的赤眉军(起事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以及位于湖北、河南西部交界地带的绿林军(起事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尤其是后者,由于距离王莽统治的核心区域更近,敲响了灭亡新朝的丧钟。

    在湖北省的西北方与河南省的西南方,是著名的南阳盆地和南襄隘道所在地。王莽时期与楚汉相争时一样,从东方的中原地区进入关中平原,主要道路还是三条:中路,从洛阳出发,翻越崤山,走函谷关大道;南路,从南阳出发,走武关;北路,从山西出发,渡过黄河进入关中。

    南阳的位置就在第二条入关道路(南路)的起点。另外,人们还可以从南阳北上,经过昆阳(现河南叶县)抵达洛阳,进入第一条道路(中路)的起点。从南阳还可以南下,经过襄阳,到达湖北荆州一带,抵达长江沿岸,成为沟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一条直达道路。因此,人们常常把“南阳—襄阳—荆州”看作一个整体。

    王莽时代,首先出问题的是位于荆州地区的新市(现湖北京山县境内),由于发生了灾荒,新市人王匡、王凤带头起事,他们流亡在绿林山中,号称绿林军。绿林军击退了周围州县的几次镇压后,人数已达五万人。

    随后,绿林军遭遇了粮草困难,从山中出来,一支人马在王匡、王凤等人的带领下,号称新市兵,他们进攻随地(现湖北随州),合并了一支号称平林兵的部队。平林兵中有一个汉朝的宗室子弟,叫刘玄,即后来的更始帝。

    当新市兵到达南阳舂陵(现湖北枣阳市)时,另两位汉室子弟加入,他们是后来的光武帝刘秀,以及他的哥哥刘。

    与普通的起义军(特别是山东地区的赤眉军)不同,新市兵从离开山林开始,就不是一支流民或者底层的军队,而是由地方乡绅阶层、汉宗室子弟参与的,有政治目标的军队。他们很快意识到王莽政权的虚弱,很早就打起了复兴汉室的大旗。

    为了复兴汉室,必须有一个路线图。这个路线图是:政治上,拥立一个有皇室血统的人当皇帝;军事上,首先攻克南阳的中心城市宛城,占据了宛城,就可以向西进攻武关,或者向北经过昆阳、洛阳,进攻函谷关。一旦占据了宛城或洛阳,就尽快向关中地区进军,灭亡王莽。

    在拥立谁当皇帝的问题上,是刘玄和刘的争夺,最后新市兵大部分人选择了刘玄,号称更始帝,而刘则在随后被刘玄杀害。作为刘的亲弟弟,刘秀没有被害,却受到了刘玄的排挤,成为他日后北走河北的原因之一。

    在军事上,新市兵节节胜利,他们顺利占领了宛城,获得了战略据点。在攻打宛城的同时,派出一支人马(包括刘秀)向东方进攻,占领了昆阳、定陵、郾等据点,打通了通往洛阳的道路。他们的胜利也引来了王莽的关注,王莽派出四十二万大军,号称百万,进驻洛阳,要与新市兵决一死战。但出乎意料的是,王莽的军队没有战斗力,在刘秀敢死队的强力冲击下战败,将通往洛阳的道路拱手让出。

    宛城之战和昆阳大捷,预示着新市兵已经成了王莽的劲敌。不过由于王莽占据了关中这个四塞之地,只要指挥得当,从中原地区很难攻破武关和函谷关的天险,王莽虽然丢失了东方,仍然可以保有西方。

    但王莽没有想到,昆阳大捷引起的震动导致了统治链条的进一步松动,于是,西方也纷纷举起了反旗。这次造反的是位于甘肃的隗嚣,以及位于四川的公孙述。甘肃和四川的丢失,使得王莽政权只占有了长安附近的平原,关中变得不完整了。

    在秦汉统一的过程中,四川都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同时占据了四川和关中(包括汉中),才有可能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获得天下。四川丢失后,王莽不仅无法再统一中国,甚至想保住关中都困难了。

    他不仅丢掉了一个巨大的粮食基地,还不得不分兵西面和南面,防守难度大大增加。起关键作用的还有甘肃的隗嚣,在与更始帝取得联系后,双方夹攻王莽,造成了王莽的疲于奔命,并最终灭亡。

    王莽为了守卫关中,将兵马集中在南方的武关、北方的洛阳,以及函谷关东南侧的回溪(河南洛宁县东北)。回溪位于东崤山的山坡上,这里是古代关中洛阳大道上的一个防守点,只有过了回溪,才能前往函谷关。王莽对这条大道非常重视,他手下有九位将军,号称九虎,被派到了回溪。

    更始帝派出的负责攻打长安的是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和丞相司直李松。申屠建负责攻打武关,从蓝田入长安,而李松则从如今的西峡县北上攻打九虎将守卫的回溪隘。

    为了防止九虎将叛逃,王莽在关中扣押了他们的老婆孩子。这么重要的任务,本来应该给予重重的赏赐,但此刻,王莽守财奴的本性却暴露无遗,虽然皇帝的财宝无数,却只给每人赏赐了四千钱。 (1) 结果九虎将无精打采地上了战场。

    这样的军队自然不堪一击,李松的北路军顺利攻占了回溪隘,进而攻克了函谷关天险。由于在渭河南岸受到了王莽军的阻拦,李松分出一支军队北上渡过渭河,从北方进攻长安,而大部队仍然从南岸进攻。与此同时,隗嚣的部队也从西方攻打长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初,更始帝大军攻克长安,王莽战死。同月,定国上公王匡攻克洛阳。新莽政权落幕。

    王莽溃灭,证明关中地区即便再牢固,但是当政权分崩离析时,依然无法抵挡住敌人从四面联合攻击。

    但王莽的死亡并非混乱的结束。实际上,更始帝虽然占领了长安和洛阳,但反抗王莽的各地的起义军却并不听从他的号令。人们纷纷嗅到了改朝换代所带来的机会,揭竿而起,互不服从。

    事实证明,更始帝可以推翻旧政权,却不会建立新政权,也无力镇压众多的起义军。于是,中国向着又一次大分裂滑去。

    在长安的西面和南面,有甘肃的隗嚣、四川的公孙述、汉中的延岑,以及占据了宁夏和甘肃北方一带的卢芳。而在函谷关以东,各地的政权则更加零散。

    除了流寇性质的赤眉军之外,在北方有邯郸的王郎(刘子舆)、临淄(现山东淄博)的张步、东海(现山东郯城)的董宪、睢阳(现河南商丘)的刘永、寿春(现安徽寿县)的李宪、江陵(现湖北荆州)的秦丰、夷陵(现湖北宜昌)的田戎。

    刘秀被更始帝派遣去平定河北,却被刘子舆追得东躲西藏。而更始帝在长安的政权更是成为各路人马觊觎的对象,其自身难保。在这种情况下,地位最微小,又处于开阔平原地带,缺乏纵深的刘秀,又怎样才能统一天下呢?

    他的冒险从信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