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吴战略冲突与东线崩溃
吕蒙、陆逊等人之所以急于得到荆州,在于蜀国和吴国战略上的冲突。
在张竑和孙策设计江东战略时,取得了江东、赣江盆地后,第三步就是占据荆州所在的两湖盆地,第四步是从两湖跃进四川,从而获得整个南方地区,拥有了南部,就可以从关中地区包抄中原。
而在诸葛亮制订的“隆中对”战略中,荆州同样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意义。只有拥有荆州,才能够实行钳形战略,从双线夹攻北方的曹魏政权。
当蜀国和吴国同样把荆州当作核心战略时,双方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蜀国和吴国虽然达成了划湘江而治、平分两湖盆地的协议,但这个协议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由于湘江算不上天险,如果一方有图谋,很容易出其不意将对方赶出两湖地区。蜀国和吴国只要划江而治,就一定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随时防范对方。
对于吴国更紧迫的是:如果关羽北伐成功,蜀汉的实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到那时,湘江边界的不稳定将向着对蜀汉有利的方向演化,很可能未来的东吴会被迫退到罗霄山之后的江西赣江谷地之中,将两湖地区彻底让给蜀汉。
东吴要想巩固两湖地区,只有拿到了整个荆州,将蜀汉赶入三峡后面的四川盆地,依靠着雄峻的巴山阻隔,才能形成两国较为稳定的边界。
为了达到目的,孙权不惜与曹操暗通有无:一方面表示将帮助曹操进攻关羽,另一方面劝说曹操称天子。
陆逊赴任前方的同时,吕蒙在后方的建业开始准备袭蜀事宜,这是古代版本的一次珍珠港事件。大军由吕蒙亲自指挥,为了迷惑关羽,东吴的大军伪装成商船,由士兵穿上商人的白衣摇橹,其余的都伏在船舱中,不分昼夜地赶路。
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置了警卫哨。吴军每到一处哨卡,都利用伪装将哨内的兵士全部抓获,不让他们传出信息。
由于保密工作成功,直到吴军到达关羽的老巢南郡和公安,蜀军都没有发现吴军的到来。当吴军将江陵和公安围住时,吕蒙决定用智术取胜。他致信把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伪称之所以能这么快、悄无声息地完成包围,就是因为有内应,如若不投降,就失去了最后存活的机会。士仁相信了吕蒙的话,在恐惧和彷徨之间选择了投降。吕蒙又依靠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军。
吕蒙不损耗一兵一卒,就端掉了关羽的大本营。入城后,他规定军士不得骚扰人民。对于蜀军的家属,更是优遇抚慰。关羽府邸的财宝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的到来。吕蒙日日夜夜拜访当地的老人、名士,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为他们看病拿药。
关羽听说大本营被端后,连忙派人前去查看,并和吕蒙有了书信往来。凡是关羽派来的人,吕蒙都丰盛地招待。这些信使看到城里井井有条,家家户户都照常过日子。关羽的军士得到家人无恙的消息,都归心似箭,再无斗志。军队还没有回到江陵,已经投降了大半。
关羽父子逃往麦城,被吴军断了后路,擒获后被杀害。关羽的头颅随即被孙权送往了曹魏。
关羽之死,不仅仅是蜀汉气运的转折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诸葛亮制定的战略从此残缺不全。失去了荆州,意味着蜀汉北伐的钳形攻势丢掉了那只主要的钳子。从荆州北上中原要比从汉中经过陕西,再过潼关的道路方便得多,本来是诸葛亮设想的主要进攻点。
荆州一失,对于蜀汉领土的连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荆州是蜀汉三峡以东领土的中心,一旦这里丢失,意味着整个三峡以东领土都会慢慢地被东吴蚕食。蜀汉必须退到四川一隅,要想从万山丛中找到东进和北伐的出路,已经不再现实了。
更麻烦的是,在关羽镇守荆州前期,对周围各地方的震慑作用已经出现了有利于蜀汉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被打断了。比如,在汉中到襄阳之间,有一条著名的水路相连——汉江。在汉江沿岸以及南侧的山地中,有一系列城市,如现在陕西省安康市在三国时期称为西城,是扼住了汉江的交通要道,在汉江以南的武当山中分布着房陵(现湖北省房县)、上庸(现湖北省竹山),都处于沟通长江与汉江的交通线上。当刘备势力在汉中地区扩张时,这些原本属于曹魏的城市纷纷投降了刘备。
一旦获得了这些城市,就可以将汉中与襄阳沟通起来,更利于从南阳方向进攻曹魏的首都许昌。
然而,关羽死后,不仅进攻襄阳成了泡影,就连荆州也失去了。西城、房陵、上庸等地都变成了蜀汉的飞地,于是矛盾立刻爆发,房陵、上庸等地相继重归魏国,从南阳进入蜀汉的道路被彻底封闭。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称帝不久的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更为了夺回荆州的控制权,重新打通南襄隘道,率领大军从三峡进入湖北境内,向东吴所控制的荆州发起了攻击。
蜀汉群臣纷纷苦劝刘备不要出兵,都被刘备置之不理。诸葛亮、赵云等人由于不同意刘备的意见,都被留在了后方。刘备最宠爱的法正已经去世,诸葛亮事后回忆,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劝说主公不要东行,就算一定要去,也不至于如此大败。
在准备出兵时,刘备开局不利:大将张飞被部将所杀。
此时,东吴方面的指挥官吕蒙已死,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陆逊。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东吴一方面继续向曹魏称臣,另一方面积极布防。
刘备出兵三峡后,首先占领了秭归,再继续东进,到了夷陵(现湖北省宜昌),在夷陵之南的猇亭,他遭遇了东吴陆逊的主力军,双方形成了对峙。
就像赤壁之战时曹操为了图方便,将所有战船用铁链连接在一起,被东吴一把火烧光一样,刘备在这次战争中也留下了一处死穴。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刘备在从秭归到猇亭之间设立了大批的军营,绵延七百里,又用树栅环绕,防止敌人偷袭。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七百里联营如同一个巨大的火把,一旦被火攻,将全军覆没。陆逊抓住了机会,火烧刘备联营,再调遣大军猛攻死打,将刘备军营一一攻破。
这次惨败,只是荆州之战的续篇。荆州之战注定了蜀汉守不住三峡以东的剩余土地,火烧连营只是实现了这个命运,让蜀汉丢掉了这些地区,重新划定了吴蜀边界。
蜀汉退回了四川盆地。从地理上讲,由于四川盆地与湖北平原之间山林密布,只有一条长江道可以通行,一旦双方把守好了边界,几乎都不可能攻入对方的领土。这里是比湘江更天然的一条边境线。
但如果放眼整个中国,就会发现,东吴与蜀汉的战争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在中原地区,北方与南方的主要通道有三条,一条位于蜀国,是从陕西走汉中的通道;一条位于吴国,经过巢湖和淝水,中心在寿春的通道;第三条位于吴蜀冲突区,是荆州、襄阳到南阳的通道。
吴蜀战争之后,对蜀汉来说,失去了襄阳道,就失去了进攻北方一个最重要的前进据点,统一北方成了空谈。对东吴来讲,原本只需要承担巢淝通道的防御任务,现在突然要同时承担两条通道的防御,分散了兵力,加大了消耗。
其中又以蜀汉的损失更大。在战争前,蜀汉的军事策略基本上遵循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在刘备活着时,诸葛亮更多的使命是镇守成都,负责后勤工作。至于征战之事,具体实施则由刘备与关羽等驻外将军负责。刘备死后,接受了托孤重任的诸葛亮获得了掌管蜀汉政治、军事的全权。只是当他全盘负责时,蜀汉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一臂荆州,腾挪空间瞬间局促。
可以说,到此时,诸葛亮制订的“隆中对”战略已经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