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
公元前205年冬,在剿灭了关中地区的三个秦朝降将之后,刘邦趁项羽北上伐齐时,向中原进军。
齐国之乱是项羽分封的后遗症。他把齐国分成三块,分给了跟随他入关的三位齐国王室后裔,然而最初自称齐王的田荣由于没有跟他入关,却被忽视了。田荣不满这样的格局,起兵灭掉三齐,重新统一了齐国,自称齐王。
田荣不仅自己称齐王,还帮助另一位项羽的敌人陈余击败了常山王张耳,把张耳的疆土送给了代王赵歇,让他称赵王,而赵歇则把代国送给了陈余。
与此同时,继承了燕国属地的两个诸侯也乱套了,辽东王韩广被燕王臧荼所杀,燕国重新统一了。
作为新的国际秩序维护者,项羽不可能置身事外,让世界大乱,只好出兵去惩罚首恶,也就是函谷关以东最有实力的诸侯田荣。
与刘邦习惯于将民政和军事委托给得力的帮手不同,项羽在军事上更倾向于亲力亲为。他指挥的战役都有很高的胜率,但如果同时在几个方向都出现了紧急情况,需要分兵时,项羽就陷入了麻烦,无法做到几路同时行动。
与项羽相反,由于善于委任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刘邦却可以做到几路同时行动。
刘邦获得关中地区之后,与项羽的胜负手主要在当年的韩、魏地区。秦国正是因为打通了韩、魏,才能北上攻击赵国,或者南下楚国。项羽的西楚位于东部的大平原,一旦刘邦得到了韩、魏的山地,就让项羽彻底失去了山河险阻。
项羽攻打齐国之前,也对刘邦可能的进攻做了防范,他杀掉了亲刘的韩王成(韩成虽然是韩王,却一直被项羽扣押没有赴任),改立亲楚的郑昌为韩王。他这么做,是想利用韩国的位置,封锁刘邦的进军通道,好给自己缓冲的时间。
但没有想到,零散的关东诸侯对于强大的关中军是毫无抵抗能力的,刘邦的连横战略也运用得非常成功。
在获得关中两个月后,刘邦就招降了河南王申阳,又派韩信攻克了不肯降服的韩王郑昌,另立了韩王信,将整个河南西部收入控制之中。这时,函谷关天险就归属了刘邦。
五个月后,刘邦又招降了黄河以北的西魏王魏豹,以及殷王司马卬,获得了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黄河南北的平复,打通了通往西楚的道路。之后,刘邦又和常山王张耳联络,联合伐楚。
到这时,只用了半年时间,刘邦就已经打通了河南、山西的中部通道,获得了伐楚的路径。
刘邦的伐楚部队一共聚集了五十六万人,可谓规模巨大。他兵分三路,南线出武关,通过南阳;中线出函谷关;北线走黄河以北的河内通道,三路并进直捣项羽的首都彭城。
此刻的项羽仍然在北方与齐国作战,无暇顾及首都。他的将领都无法胜任保卫彭城的重任。刘邦的进攻显得无比顺利,三路大军只遇到了短暂的抵抗,就占领了彭城。
从项羽分封诸王,到刘邦出击关中,只隔了四个月时间;从刘邦出击关中,到攻克项羽的首都,又只用了八个月,可谓闪电战。
但这只是楚汉战争的开始阶段。
听闻首都失陷,在北方前线的项羽急忙回师。攻克了彭城的刘邦却因为大肆庆贺而没有做好准备。项羽战术家的优势瞬间显现,在他的快速打击下,刘邦损失了二十万人马,仓皇逃出了彭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在荥阳稳住了阵脚。各路诸侯见项羽得势,纷纷背叛了刘邦,第一次联合伐楚失败了。
彭城一战,将双方的优势都展示得淋漓尽致:项羽是战术天才,刘邦是合纵与驾驭的高手,但在战场上绝不是项羽的对手。到底是战术指挥重要,还是战略重要呢?
事实证明,刘邦即便出逃,他还是占了上风。
刘邦虽然逃离了彭城,却没有失去中部(河南、山西)的所有战略要地。关中、汉中、四川完整地掌握在刘邦手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山区通道也没有丢失。刘邦相对于项羽的战略优势,仍然相当于战国时期的秦始皇前期。
双方的接战线位于荥阳,这是一个在黄河边的小城,距离现在的郑州西面不远。荥阳的北面就是黄河,南面是高耸的嵩山山脉,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洛阳连接。在荥阳的周围,还有一组要塞,包括广武、修武、成皋(现在的虎牢关),与荥阳共同组成了链式防御体系。这个链条上的要塞可以互相支援,共同防止东方的军队进入西部。
只要守住荥阳和周边城市,项羽就很难攻打洛阳,更无法通过函谷关进入关中地区。只要项羽无法进入关中,刘邦的后方基地就是安全的,粮草兵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西方运往东方前线。而荥阳以东就进入了平原地区,通往徐州(彭城)的道路完全打开,对于项羽的后方基地始终是一个特大的威胁。
刘邦和项羽围绕着荥阳、广武一线展开了拉锯战,虽然荥阳屡有丢失,却最终稳住了阵脚,数次夺回。
此时,也是展现刘邦军事政治谋略的时刻。既然从正面战场上只能稳住阵脚,无法击破项羽的进攻线,就到了开辟第二、第三、第四战场的时候了。
能够影响战争格局的两个人物是彭越和英布。英布是项羽的爪牙,在封王中被封为九江王,国土在西楚的南方。彭越是早期的反秦名将,却在封王中被项羽忽略,活动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
刘邦通过谈判和诱惑,将彭越和英布都拉入了汉集团,从此以后,英布在南方成了抗击楚国的第二战线,而彭越继续从山东骚扰项羽,形成第三战线。特别是彭越,他的骚扰破坏了项羽的粮食基地,使得在楚汉战争中楚国一直缺乏粮草。
但第一、第二、第三战线仍然不足以击穿项羽的战线,刘邦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砝码:大将韩信。在与项羽在荥阳对峙的同时,韩信开辟的第四战线,打破了双方的实力平衡。
在韩信出兵之前,除了刘邦控制的西部和项羽控制的东南部之外,还有一大片地区,大约占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它们不服从于楚国,但也不服从于汉王。这片土地就是赵国、燕国、齐国所在的中国东北部,占据了现在的山西中北部、河北、山东全境、河南东北部、北京、辽宁等地。如果这些地域能够归属刘邦,就会把项羽压缩成一个东南部的小势力,并开辟从北方压迫项羽的新战线。当初秦国也是在首先灭掉了韩、魏、赵、燕之后,才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攻击楚国。
韩信的军事行动可以视为一次巨型的迂回与侧翼攻击。公元前205年8月,获得了刘邦的许可,韩信率军来到了黄河西岸的渡口临晋关(现在陕西境内的蒲坂一带)。临晋关是进攻魏国首都安邑的最重要渡口,魏王豹在这里布置了大军,以防汉军的偷袭。此时的魏豹已经再次叛离了汉,要进攻燕、赵,必须首先击败他。
韩信在临晋关大肆准备,布置了许多船只准备渡河。当魏军紧张地等待着汉军渡河时,韩信却派出了一支兵马,从汾河入黄河口不远的夏阳渡河。夏阳在如今的龙门口附近,在临晋关北方。渡河之后的汉军南下抄了魏军后路,大败魏军,并乘胜追击抓住了魏王豹,并吞魏国。
魏国的灭亡,使得刘邦的黄河运输线完全没有了威胁,也为韩信提供了一条进攻赵国的路线。随后,韩信率军从汾河北上进攻太原,一战而胜。从太原走井陉进攻赵国,在这里,他遇到了久经沙场的老将陈余,并留下了千古名局背水阵。
在井陉口的河边,韩信故意让士兵先过河,然后布阵。在《孙子兵法》中有明确记载:不要背水向敌,以免没有退路。 (3) 然而韩信所需要的就是没有退路。韩信派兵挑战,当陈余进攻时,汉军佯败退到了背水阵边,将士们由于没有退路,进行了死战。
当然,不能光靠背水阵,韩信的军事手段实际上更多样。当敌人离开了井陉的工事后,韩信派两千骑兵绕路攻入了他们的营垒,拔掉赵旗,插上汉旗。这就对赵军形成了包围态势。赵军击不穿对方的背水阵,也回不去自己的营垒,阵脚大乱,汉军大胜。
这次出击导致赵国的覆灭。随后,韩信依靠威慑招降了燕国,并通过两场战役击溃了齐国和前来救援的二十万楚军,整个北方都成了汉家的天下。
韩信对北方的扫荡,彻底孤立了西楚霸王,从北方而来的骚扰行动也摧毁了项羽的军备。到这时,战争的天平彻底转向了刘邦。
表面上看,在刘邦与项羽的直接对抗中,霸王胜多负少,刘邦屡次狼狈逃窜。然而由于战略的失败,霸王却越来越陷入孤立之中,最终被消耗致死。
公元前202年,筋疲力尽的西楚霸王项羽决定与刘邦言和,双方以鸿沟为界划定疆土,其西归刘邦,其东归项羽。这个看上去是和平协议的方案却反映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公平的交易,鸿沟是一条人工河,在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从荥阳引入黄河水,向东经过中牟、开封,南下通过颍河进入淮河,再通过邗沟与长江贯通。这条河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先声,也让魏国成了富庶的贸易中心。
但中国战略分界线也恰好经过鸿沟,在鸿沟以西,进入了山区,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在鸿沟以东进入了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
以鸿沟为界,意味着刘邦随时可以跨过鸿沟袭击项羽,而项羽却无法骚扰刘邦的关中根据地。这样的条约反映了刘邦已经占据了完全的优势。失衡的条约必定无法维持长久,西方肯定要把东方并吞。
更令人惊讶的是,订立条约后,项羽立刻率军回到了彭城,对于未来可能的打击未做任何防备。
刘邦的打击来得格外迅速,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完全没有履行协议的打算,等项羽一回军,立刻组织大军前去攻击。这次进攻直接击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由于是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的分界点,荥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西汉其他的内战中得到体现。
刘邦为了攻打项羽不得不分封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在随后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中,刘邦始终派大军镇守荥阳,避免对关中造成威胁。
剪除了异姓王,刘邦又把自己的子弟分封下去,封了一批同姓王。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这些同姓王又成了反叛的主要动力。在贾谊、晁错等人的影响下,文帝和景帝都进行了削藩,目的是把大的诸侯王进行拆分、削弱。
文帝时期,将疆域过大的淮南国分成三国(淮南、衡山、庐江),而齐国则被分成六个(齐、菑川、济北、济南、胶东、胶西)。景帝时期致力于削弱诸侯的封地,楚、赵、胶西三国割让了部分封地给中央政府,接下来被削的是吴国。为了保持自己实力,不受中央政府侵食,吴王刘濞被迫起兵反叛中央。
吴王联系了赵国、楚国和齐国拆分的六国,它们都是受中央政府压迫的对象。除了齐王和济北王之外,其余七国都发兵攻汉。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荥阳仍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汉将周亚夫死守荥阳一线,不让吴王的军队骚扰豫西和关中,保证了后方的稳定。荥阳又是天下最重要的粮仓所在,守住了这里,就可以依靠粮食的丰足等待叛军粮食的耗尽。
七国之乱中另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梁国,梁国的国土是继承自原来魏国的领土,都城设在了睢阳(如今的商丘),到后来的唐代,这座城市因为抵御安史之乱将获得大名,其实在七国之乱中,睢阳已经成为坚固的堡垒。
梁国处于叛乱诸国的腹心地带,在东面、南面、北面均被叛乱国家包围,周亚夫将梁国放给了吴国尽情围困,牵制住吴国不要进攻荥阳。
吴王叛乱之初,也有人提议不应该在意东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应该以最快速度绕过城池,率军直趋荥阳和武关,尽快打开进入关中平原的要道,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吴、楚攻打武关和荥阳,赵军从北方沿汾河过黄河威胁关中,齐六国再从东方牵制汉中央的军力,那么七国还有所作为。一旦七国无法占领这些战略要地,被拖在东部平原地区,陷入消耗战,则必败无疑。
果然,七国之乱只持续了十个月就被平定,其中作为主力的吴楚联军只持续了三个月,就在周亚夫的战略下土崩瓦解。
经过了楚汉战争和七国之乱,地方诸侯终于没有能力再抗击中央。当儒教被汉武帝树立成中国两千年的指导思想之后,中国的分裂趋势终于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千多年的大一统时代。
在这个时代,统一已经成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基础,由于士兵不再有国别属性,在战争中的杀俘也得到了控制。
但后续王朝的战争无不借鉴战国时代的军事经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战场和战略要地,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秦岭、淮河、太行山、崤山以及“几”字形的黄河,成了争夺全国必须掌握的屏障,函谷关、武关、汉中、河内、上党、四川盆地,是战争中巨大的胜负手,在历次战争中都会涉及,至少是涉及一部分。
但战国和楚汉时代的战争又是有局限的。在这个时代,长江还没有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四川以南、广东、江浙一带虽然已经进入了文明圈,但都还是边缘地带,北方的蛮族还没有成为核心问题,关中盆地以西地区也没有受到重视。
在未来,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大,这些当年的边缘地带都会进入中国的地域战略之中,直到形成现在的版图。
在汉代向外扩张中,首先瞄准的是塞外的广大地区,于是,我们把目光瞄向了遥远的蒙古高原……
(1)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
(2) 《史记·货殖列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如果按照《史记》的划分,西楚包括了一道从西南向东北的带状地带,从湖北、重庆交界,一直到江苏北部。然而,项羽把西楚南部的湖北划给了临江王,而西楚的国境又向东移动,最终反而更接近于楚国的东北部了。
(3) 《孙子兵法·行军》:“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