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军事变革
后周太祖郭威永远想不到,他一手导演的兵变大戏会被别人“依样画葫芦”,用同样的手段篡夺了他的江山。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率军北伐的郭威在澶州突然被士兵们披上一面黄旗当作黄袍,挥军入京取代了前朝。九年之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大将赵匡胤的身上。这次,赵匡胤更加等不及,走到距离首都不远的陈桥驿,就让士兵披上了黄袍。
当上了皇帝的赵匡胤意识到,既然郭威和自己都可以通过兵变当上皇帝,那么,在现有的体制下,一定会有下一位权臣利用机会登上帝位。要想防止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只有从制度上来遏制。
五代时期最大的制度特征,仍然是以节度使为代表的武将控制政局。节度使们成了每个地方事实上的统治者,他们拥有军队,从地方收税来养兵,甚至有自己的官僚系统。
宰相赵普向赵匡胤提出了三点计策:在政治上,削夺其权;在军事上,收其精兵;在财政上,制其钱谷。
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正常的官僚制度之外,加上了许多附属性的监管措施,来防止官员擅权。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宋代设置了副宰相(参知政事)。又将兵权分出去,划归了枢密院。同时将财政权力分出去,设置了三司使。
在地方官制上,财权、军事、行政权力也各个分离,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并且互相牵制。 (4)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复杂的朝代,各种官僚盘根错节,任何人想要反叛,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力。
军事上,五代时期为了对抗节度使的权力,形成了枢密院领兵制度。为了限权,除了枢密使之外,还设置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组成的三衙。这三衙统领全国的禁军和厢军,负责军事训练。
三衙负责练兵,枢密院负责调兵,而打仗时还要另设将帅领兵。路、州、县各个地方政府也设有各种各样的军事职务,负责当地驻军的监管、协调和后勤工作。
不管是官员还是军队,都没有独立的财政权。中央对地方和军队的制约,表现在财政上的“制其钱谷”。宋太祖剥夺了地方的独立财权,派遣了大量的使职官僚下去。他规定,财政官员直接向中央负责。地方财政事务都由中央政府设立的转运使掌握,而地方长官(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等)均不掌握财政事宜。通过这个做法,皇帝就架空了地方机构的财政权力。
在中央层面上,皇帝设立了三司使,专管财务。三司与宰相、枢密院并立,号称计相。财政官员的地位提升,并独立于行政之外,皇帝更加掌握了对于财政的控制权。 (5)
简单地说,宋太祖的制度变革,就是加大官员和兵员的冗余度,让这些冗官和冗兵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避免任何人有过大的权力来发动政变。
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此复杂的制度经过自然生长过后,其复杂度超出了任何人的能力,到最后,就连皇帝都无法控制事态。北宋中后期,冗官和冗兵如同巨大的肿瘤生长在社会肌体上,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去掉。
为了养活冗官和冗兵,宋代不得不生成了极端复杂的财政体系,从国有企业、专卖制度、金融体系等各个方面,从民间抽取财富,即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政府的需要。
与此同时,士兵的战斗力却得不到保证,将军们由于没有足够的权力,处处受到制约,在战争中败仗连连。
可以说,宋太祖在防止内部叛乱上极端成功,却以牺牲了对外作战能力为代价。这个特征,决定了宋代的战争大都是对外的,而内部的叛乱规模小,也容易镇压。
但在宋代初年,这些弊端还都没有显现,宋太祖仍然可以借助后周的余勇来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