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最后的蒙古帝国

    在如今蒙古西部,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之间,有一个叫作科布多盆地的平原,盆地的中央至今耸立着一座数百年的兵营废墟。

    废墟在现代科布多城的北面,只剩下了一圈残破的泥土城墙。城墙的残高不超过三米,变得处处豁口,有些墙体已经夷平不见,但整体还能看出是个方形。

    城墙里的建筑一概不剩,只是偶尔能在地面上看出一点点隆起,那可能是当初的官衙。根据记载,城区曾经有一座官衙和七座寺庙,现在都不见了踪影。另外还有一些几何形的土垄,那或许是建筑残存的墙体,或许是菜地的痕迹,而直线形的凹陷就可能是水渠。

    曾经熙熙攘攘的城门也变成了一片土堆,在这里生活过的士兵们早已成了尘土。城墙里残存的大树或许来自当年的中国人,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树下,牛在吃草,孩子们在玩耍,一切显得和平安详。

    整个古城区除了北部的数顶帐篷之外,没有任何持久性的建筑。在北面的城墙外,紧挨着城墙,当地居民建设了一批房屋,低矮、破旧,建造房屋的泥土可能就取自城墙。

    城北方是巍峨的红羊山,整座山体都是红色的,形状奇特,让人产生敬畏。

    这座城市在民国时期被一个叫作假喇嘛的军阀所焚毁,当地居民在古城的南部又建起了大片的建筑,就是现在的科布多城。

    如今的科布多城属于穆斯林和佛教徒的混住区。这里有哈萨克人,也有卫拉特蒙古人。距离古城不远处是一座带着金顶的清真寺,清真寺马路对面,有一个不起眼的佛教寺院。对比巍峨的清真寺和渺小的佛寺,可以看出,占据主流的宗教已经变成了伊斯兰教。

    科布多的市中心耸立着一座小型的剧院,旁边是苏联式的政府大楼。大楼的前面竖立着两座雕像,其中一座,是为了纪念一位卫拉特将领,在他的雕像基座上写着:噶尔丹,1644—1697。

    噶尔丹是最后一个蒙古帝国的建立者。他属于卫拉特人中的准噶尔部。

    科布多曾经是一座准噶尔人的城市,但现在这里住的却不是准噶尔人。清代的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割据势力后,把另一支卫拉特人杜尔伯特部迁到了这里,科布多就变成了杜尔伯特人的大本营。

    不过,杜尔伯特人仍然记得噶尔丹,建造了这座雕塑来纪念他。

    在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时,西方的新疆地区还有一个足以与清朝掰手腕的漠西厄鲁特蒙古政权。漠西厄鲁特蒙古属于曾发动土木堡之变的卫拉特蒙古人。

    在土木堡之变后,卫拉特人衰落了,从漠北蒙古迁移到了新疆北部,并分成了四部,分别是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起初和硕特部最强盛,但随后被准噶尔部取代。准噶尔部逼走了土尔扈特部,降服了杜尔伯特部,并将和硕特部赶到了如今的青海省境内。随后,准噶尔人又征服了南疆的维吾尔人,将整个新疆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其影响力直达中亚。

    准噶尔和清朝分别占据了中国北方的东、西两端,都雄心勃勃地希望建立更大的帝国。幸运的是,清廷最终获得了中原。如果是西方的准噶尔人获胜,很可能建立一个更偏向于西部的政权,放弃中华传统。

    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年轻时曾经在西藏学习佛法,他的一位同学叫桑结嘉措,后来当上了西藏的摄政王(第悉),噶尔丹本人也获得了达赖喇嘛的封赏,形成了准政教合一的体制。他拥有蒙古人的身份,又占据了新疆,持有西藏的信仰,这种背景很可能让他建成一个横跨蒙古、新疆、西藏的大帝国,并向中原和中亚扩张。

    即便他不占领中国,只要他统一了蒙、疆、藏三部,那中国就被封锁在东亚地区,从陆路上与中亚相隔绝,丧失了与丝绸之路上各国的联系。

    清廷征服漠南蒙古、中原,并让漠北蒙古臣服之时,恰好也是噶尔丹扩张的高峰时期。作为蒙古人,统一了新疆之后的噶尔丹首先想到的,是继续统一蒙古各部。噶尔丹最魂系梦萦的就是成吉思汗发源的漠北蒙古地区。

    噶尔丹的大军从新疆进入蒙古西部,横扫了漠北蒙古四部,获得了漠北蒙古的控制权。

    漠北蒙古的喀尔喀人属于黄金家族,并不想接受支系的噶尔丹统治,他们宁愿逃到清朝求救。漠北蒙古的求救给了清政府机会。四部与清朝原本只有松散的宗主关系,清朝想插手他们的内部事务,会立刻遭到反对。但噶尔丹入侵后,四部已成丧家之犬,只好彻底臣服于清朝,让清朝拥有了干预行政的权力和驻军权。

    获得漠北蒙古后,一个新的计划也在噶尔丹的头脑中形成:借道漠北蒙古,从漠北蒙古东部进入中国的东北地区,再南下北京进攻清王朝。如果这个计划成功,意味着准噶尔人将成为中国新的主人。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噶尔丹借口清剿喀尔喀人,从漠北蒙古东部到达了位于中蒙边境的呼伦湖,从呼伦湖南进,越过贝尔湖,进入察哈尔部的属地。他击溃了漠南蒙古的部落联军,向北京前进。

    为了抵御噶尔丹,康熙皇帝派遣大军从喜峰口和古北口北进,迎击噶尔丹,相遇在了如今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

    两个处于扩张期的游牧民族战斗力都很强,幸运的是,双方的火力水平却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在与明军的交战中,清军已经火器化了,在清朝的部队中有了专门的火炮部队,使用的是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噶尔丹由于地处内陆,仍然以传统的骑兵为主,他赖以扬名的是大量的骆驼组成的驼兵部队。

    在与其他部族交战时,骆驼兵的快速行进和吃苦耐劳成了准噶尔胜利的保障。但当噶尔丹的骆驼兵碰到清军的红衣大炮时,立刻处于劣势。在炮兵营的轰击下,骆驼阵崩溃了。噶尔丹沿着来时的路退回了漠北蒙古境内。

    在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和中国时,在他的老巢新疆,一位年轻人——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发动了针对他的叛乱,控制了新疆地区。策妄阿拉布坦为了对付叔叔,立刻承认了清政府的权威。

    当噶尔丹退回漠北蒙古时,发现已经无法回新疆了。他试图以武力进攻策妄阿拉布坦,却以失败告终,这位野心勃勃的君王拼尽一生,却发现无家可归了。他盘踞在漠北蒙古西面的科布多城等待机会。

    更糟糕的是,康熙皇帝为了对付他,决定御驾亲征。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之外,只有明成祖和清初诸帝能够进入北方茫茫的草原。双方在如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南面的昭莫多遭遇,并展开了大战。这次仍然是清军的火器决定了成败,准噶尔人留下如山的尸堆,逃走了。噶尔丹最后的根据地也失去了。

    离开漠北蒙古后,噶尔丹试图回新疆哈密地区,却被拦截。他只好南窜宁夏,试图经过青海,回到他曾经学习的西藏。这一次,他又被清军所阻。走投无路的他选择了自杀。

    他死后,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却继承了他的野心,准噶尔人的战乱仍然没有结束。